手机阅读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8 01:35:03 页码:12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实用16篇)
2024-03-08 01:35:03    小编:笔舞

总结是思维的延伸,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评价,以提高总结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通过总结,我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一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简明,是句子本身的问题;连贯,是句子之间的问题;得体,则是句子和语境之间的问题,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语言要简明扼要。

语言简明扼要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实际上是语言的清晰性。考查的形式主要有消除歧义、选择表意明确的句子和删改使之简明等。判断句子是否简明,要注意两点:一是推敲句子,看有无冗余信息;二是看有无歧义,是否费解。

在语言运用上,使文字简明的主要方法有:

(一)找出主干,理清枝叶,发现并删除赘余的词语,发现并消除歧义(消除歧义的方法有停顿消除法、重音消除法、变换词语法、调序消除法、语境消除法、标点消除法)。

(二)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并删除游离于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三)恰当地运用省略和指代。

(四)恰当地进行概括或合并。

语言要表达连贯。

语言表达连贯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按照一定的叙述角度和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表达使句子前后照应,语气上下贯通。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句子衔接判断、修饰成分及句子排序等。

判断句子是否连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理解句意,在一个语段中要看句与句的现有关系是否成立,怎样调整才更加通顺;。

二是话题必须一致,否则主语变换多,句子就不连贯;。

三是要注意分析语言的表达特点,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然后考虑衔接问题。

保持语言连贯,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主要方法有:

(一)把握文段大意,确定起首的句子。

(二)将句子进行分组,理清思路结构。

(三)进行逻辑分析,找准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要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是根据语境使用最恰当的语言,统筹考虑目的的差异、语体色彩的差异、场合对象的差异等来调整语言。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依据语境进行转述说明、选词填空、指出并修改不得体的材料(广播稿、留言条、启事、通知等)等。判断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可以从语言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审视。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做到“三看两讲”,即看对象、看场合、看目的和讲礼貌、讲语体,要做到了解制约语言的因素(根据对象、场合等);掌握语言得体的技巧(感情色彩、书面语与口头语、敬辞和谦辞等)。

在专项复习中,语言表达、语言知识运用部分,很多学生感觉力不从心,无所适从。这是因为,高考这部分题型常考常新,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面对比较新颖的题型,有的同学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此外,同学们缺少语言积累,尤其是古诗词积累,答题就缺少文采。因此,除加强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复习和综合训练外,还要密切联系日常现实生活,留意教室、校园、街道、公园、广场、影剧院等社会公共场所的标语、口号、广告、招牌、匾额、警示语等,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夯实语言功底。

要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与阅读、写作和听说训练密切联系起来,从书籍报刊、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去发现问题,增强了语感,提高了整个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充实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可提高阅读写作水平。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二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阅读短文常用分析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4.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6.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7.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9.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0.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2.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5.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

16.行文结构:承上启下、启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语句的含义方法:首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领句,则从句子所涉及的范围去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下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是过渡句,则从上下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释义。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句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引出议论)。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1.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

3.第三,仁爱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从不可为的否定一面说的,即所谓“恕”。至于忠,是从可为的肯定一面说的,“仁”的内涵中的忠的一面,而且说明了行仁的方法在于就近从自身体察,然后推及于人。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内涵的两面说法,所以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解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4.第四,仁爱就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孔子认为,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超越“仁”,达到更高的层次“圣”,连尧、舜都不易做到。(《雍也》)。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五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六

句子的仿写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是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综合测试。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形式;从句式角度看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形式,也就是侧重于整句。

1.嵌入式。

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如:

例1: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像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参考答案:每一片树林里,都有森林的奥秘;每一块绿地里,都有草原的辽阔。(仿写出的句式结构与前面所给句式一致,构成排比,给2分。每句的内容具有小中见大的逻辑性,给2分。仿写出的句式结构与前面所给句式不完全一致,扣1分。语句生硬,不通顺,扣1分。)。

2.续写式。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如:

例2: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一-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快乐,快乐就像朝阳下跳跃的孩童,如朝霞似火。

3.对联式。

例3: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参考答案:翻阅忘晨昏(把"学问"当作动词)知识贯中外智慧包天下才识贯中西(把"学问"当作名词)。

4.命题式。

例4:(04年江苏卷)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如:

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4分)。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解析:仿句题是很能见考生功力的一种题型,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卷,仿句题已经逐渐摆脱了那种为仿而仿的单纯文字游戏形式,不但考查考生语言能力,更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出题者以"粉笔"为例,抓住粉笔形与神之间的强烈反差,来展现考生平时司空见惯的微小事物身上所具备的深远精神,并要求考生将之迁移到同样熟悉的"橡皮"、"圆规"、"直尺"身上,写出富有创造性的答案。这类仿句短小精悍,于细微处见精神,要求考生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七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八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1.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

3.第三,仁爱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从不可为的否定一面说的,即所谓“恕”。至于忠,是从可为的肯定一面说的,“仁”的内涵中的忠的一面,而且说明了行仁的方法在于就近从自身体察,然后推及于人。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内涵的两面说法,所以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解释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4.第四,仁爱就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孔子认为,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超越“仁”,达到更高的层次“圣”,连尧、舜都不易做到。(《雍也》)。

返回目录。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返回目录。

《论语》中孔子的人生观。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九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9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9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十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4、双簧:本是一种曲艺演出形式。现在,人们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5、吃香:原意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的意思。

6、舌耕:人们把教书称为“舌耕”。

7、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一种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现在更多的是指这样的集会。

8、抬杠:两人互相狡辩,互相驳斥,南方称作“讲扳理”,北方叫做“抬杠”。

9、说项:表示替别人讲好话,替别人说情。“说项”也叫“逢人说项”。

10、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11、点卯: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现在常用来指到时上班应付差事。

12、借光: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13、捉刀:指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14、狼烟:原本是古代军队报警时燃放的,后便成了“烽火”的同义语,“敌兵”的代名词。

15、圈阅:“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16、悬壶:比喻行医卖药,后称那些医药名家为“悬壶济世”。

17、黑马: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18、蓝桥:人们把恋人或夫妻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19、碧血:人们常将“碧血”与“丹心”连用,称赞忠臣义士为国殉难,保持高尚的节操。

20、鼻祖:多用来称最早创始人或祖师。

21、囊萤:比喻勤学苦练。

22、捧臭脚:对权贵言过其实的吹捧夸耀,博得一欢。

23、二百五:人们常把那些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叫做“二百五”。

24、八斗才:人们常用“八斗才”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富有才学。

25、三不足:人们用它形容反对守旧、勇于革新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6、耳旁风:又叫耳边风,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

27、闭门羹:泛指拒绝客人进门,回避不见。也有用来指拜访他人时,主人不在,自喻吃了“闭门羹”的。

28、老皇历:人们常把过去的事称作“老皇历”,指与现在的形势不符。

29、应声虫:比喻那些毫无主见、只会随声附和别人的人。

30、忘年交:指不够年龄辈分而结成莫逆之交的朋友。

31、阿堵物:指这个东西,即指钱。

32、花架子:指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33、护局子:护自己孩子短儿,护自己单位或下属的短儿。

34、刮地皮:指地方上的赃官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

35、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的人。

36、卖关子:泛指设置悬念或故弄玄虚的那一套手法。

37、破天荒:形容创举或头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38、铁公鸡:比喻极其吝啬的人。

39、鬼门关:比喻僻远险阻的地方,也指克服困难的关键所在。

40、莫须有:指无中生有的诬陷或冤狱。

41、跑龙套:指那些寄人篱下,干些无足轻重的事情的人。

42、娘子军:指由妇女组成的队伍。

43、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44、跌份儿:指降薪降职,现在还牵涉到脸面、身份、气派。

45、喝墨水:形容知识的多少。

46、装门面:比喻制造表面繁荣、好看的假象以掩盖衰败、空虚的本质。

47、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的人引荐和提拔而声誉加强。

48、遮羞布:比喻遮挡不好事物的东西。

49、搞名堂:形容那些让人不明不白甚至有点神秘色彩的行动。

50、敲竹杠:指勒索钱财的行为。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3、动作描写。

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19作品《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19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3、19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4、19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5、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01.拟人。

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

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

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

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

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06.设问。

含义: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07.反复。

含义: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08.反问。

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二、常见的16种表现手法。

01.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例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用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0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03.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

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04.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0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06.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之分。

欲抑先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欲扬先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章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07.照应。

指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08.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海燕》,敏感、矫健且飞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形似”,进而点化:这勇敢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的主旨。

09.设置悬念。

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衬托。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例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从而衬托(反衬)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11.对比。

事物或人物的行为、态度等相对比较,从而使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加明显。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我”的父母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丑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对孩子天性的束缚。

1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13.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1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15.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6.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7.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周围的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