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8 09:18:03 页码:14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范文(16篇)
2024-03-08 09:18:03    小编:字海

我们要有责任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如果我们想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不同范文中的观点和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总结和概括。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目标的社会系统工程,是跨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及指导性决策.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工程,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计划,体育教学课程,以及各类专业或业余体育活动来实现健身的指向目标.如何培养高品质的、优秀的建设人才,我们的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作者:岳康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刊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fortune年,卷(期):“”(23)分类号:g44关键词:大学生健身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人才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二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锻炼;素质。

1.1体育锻炼通过两种机制影响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积极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出现这一结果的机制有两方面:第一,体育锻炼能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将集中力放在体育锻炼中。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的作用与反馈,而人类的左脑是沮丧、伤心等不良情绪的发出地,愉快的心情产自右脑。人们运动时,左脑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右脑控制人们的思维,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运动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从而释放内啡呔,让人获得轻松、愉快的感觉。正是这两种作用机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影响的理论得以成立,成为加强大学生体育教学,提升其心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1.2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锻炼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锻炼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3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思想成熟发展。

1.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锻炼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锻炼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

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

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

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三

论文摘要:如何使教育事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才,向来是灵魂工程师们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作者就教育对学生心理影响的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不同心理教育方式对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人”、“健康人”、“优秀人”、“和谐人”和“社会人”的巨大作用。

“时不我待”,不仅仅是教师一直以来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导,更确实地反映了解决应试教育弊端的迫切性。虽然目前教育改革已经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希望,但是亟待解决和优化的问题确实还很多,特别是心理教育问题。对此我在学生心理教育方面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教学改革引领学生“学习人”的心理。

班主任仅侧重于关心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明智的,而且应适当倾听学生对“学习无聊”的抱怨。

作为职业中学班主任,我首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性格类型等进行区分,和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交流,帮助他们从依赖、逃避、边缘化、强迫心理等消极因素中解脱出来,合理地“撩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明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认为,针对性的心理引导,是良好学习氛围的催化剂。

无论社会的哪个角落,对于正在从事的事情,人总有或浅或深的思考。在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采用正确的心理教育诱导学生的内心思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正是以教学改革对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为真实例证。

高压应试教育,已经严重地挤压了青少年们的情感、美学、社会等方面的认知教育空间。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真实地考虑学生在心理、生理各个层面的需要。素质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切实途径,是教育事业所走出的极为人性化的正确的一步。

在班级工作中,“学生不丢弃课余生活”成为我和同学们时常议论的话题。事实上,合理的课余生活不仅可以排遣学习压力,而且可以强健体魄,增加知识积累。不定期地开展生活现象讨论,分享一本书,发表一篇观感,开一次充满各种创意的班会等举措,在受到同学们欢迎的同时,也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逐渐形成健康的班风学风。这样学习生活更轻松有意义,内心世界自然而然也变得多姿多彩。最终从学生们口中得到的答复是:学校生活不再“忍受”,而是“享受”,享受学习生活的愉快时光。

当然,素质教育真正完全落到实处还需时日,但是,“减负”不再只是口号,班级形成了良好风气,证明了素质教育确有实效。

三、以人格教育为本,塑造学生“优秀人”的心理。

提到东西方教育差异,不可否认,西方的教育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有人肤浅地追讨西方教育的“快活”的“恶果”,却忽略了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作为教育者最需要注重的是人格教育和才能教育。

“人不学,不知道”。我曾在班会上给过学生这样一番戏说:注重渊博的知识,而不去理解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不去遵循人类所须具备的品德,那只是计算机,而不是有思想的人。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三足之鼎,思想品德情感各持一端,如果说知识是人一生的追求,那么人格的追求就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立身”“做人”,才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日“人格教育”的必修课。社会存在意识,人际关系观察与融合,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对刚成年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师作为父母以外最主要的引导者,能够塑造优秀的人格,才是成功教育的一种骄傲。

“人之初,性本善”在教育上的教义——人性不论出身,才能可以塑造。这所持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具备足够的发展空间,左右能力发展的多是环境等后天条件。教育者所须问责的主观原因,是受教育者的环境因素产生的一些反作用力。父母师长的言行、社会环境及舆论,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自然也对其人生观,甚至是对“须努力”、“如何努力”的看法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人格,帮助学生优秀人格的形成,从而使他们真正走好求学之路,人生之路。

四、心理困扰的疏通调节学生“和谐人”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大多是由性格和情感因素产生的。性格的影响,多表现为情绪的高涨低落,而情感因素则多产生于家庭、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所以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实际上也是关心学生生活的具体过程。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积极诱导并鼓励学生自我调整、事实证明,对情感和心理困扰的疏通引导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比如我刚担任本班班主任的时候,发现在自习课间有一个女生偷偷地哭。据了解,该生父母离异,她和弟弟由残疾的母亲抚养,而不知所踪的父亲从未支付任何抚养费,他们只能寄居外祖父家,经济十分拮据。学校提供给她勤工俭学的机会后,由于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她渐渐和班上同学疏远,更别提能有个好友。没有同学朋友的关心,又惦念家里的亲人,内心的孤独导致她产生不想读书的念头。通过谈话,我安抚好她,鼓励她重新建立对家庭的正确认识,树立好学习生活目标。当天班会课便宣布她担任课代表,提升自我价值感,并安排舍友多和她聊天,让她多参与班级活动。内心的变化使她的心境渐渐平稳,愈发开朗起来,和同学的关系也逐渐和睦融洽。由此可见,在学生产生困扰的时候,正确的心理疏导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五、以社会为模型的实践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社会人”的心理。

针对班级纪律问题,我曾和同学们在班会上公开商讨。班级就是“小社会”,在“小社会”里,如何和睦相处,如何“遵纪守法”成为主要议题,藉此制定了新的班级纪律。

首先,我挑选并指定表现较为优秀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并以“择优当选”为原则轮换。然后,班干部领导同学进行班级工作处理,同时同学监督班干部,并进行民意调查和对其工作实行考评。在班会课上,同学们时常对班级工作和社会工作展开相关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合理竞争意识,又使所有学生对班级工作产生责任感,还增强了集体存在感和荣誉感。这一自发的内部变化引导了他们对社会及社会人际关系,乃至对今后的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旨在为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人”而努力。

以社会为模型加强合作的教育方式切实地使学生们更早地接触社会,达到社会实践性的教育目标。因此,这里所指的实践教育并不是单指教学的实践化,也不是单指为达到学生能力和谐发展所实行的教育手段,而是标明以走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调查、社会模式等教育方式。

“世无伯乐,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但教师应不以发现天才为能,而以教书为先,育人为本,研究学生的心理,建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须知道学生能够成为会学习的“学习人”、身心健康的“健康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人际和谐的“和谐人”、适应社会的“社会人”方为教育的百年树人大计。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2]陈传锋,武雪婷,严建雯.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7,(5).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四

摘要:赏识教育就是以适当的语言巧妙的夸大学生的优点长处,以赞赏的语言表情及动作来欣赏赞美学生,以唤起学生在人格上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唤起他们学习的动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何为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赏识教育等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赏识教育,尊重,需求,教育方法。

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唤醒。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满足内心深处的需求。虽然我们的教育还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但我们能从生活中来就能到生活中去,就地取材,因时而教,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潜移学习的方法;能做到在课堂上不流露鄙夷的眼神,不说尖酸刻薄的话语等,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赏识教育是根据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他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

赏识教育为何能激发出这么大的潜力?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三、教师如何开展赏识教育。

1.学生自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可以召开“我就是我”、“我欣赏自己”、“我能行”等系列主题班会,开展特长展示,如“星光闪闪”等系列个性展示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树立自信,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学生互赏。

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人性如果得不到这种需求就会像得不到太阳的庄稼一样枯萎,为此我们可以开展“我心中的榜样”、“我的偶像”、“我最欣赏的一个同学”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寻找身边同学的闪光点,涉及范围包括学习、纪律、卫生、体育、劳动、做人等诸方面。

3.家长欣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家长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使家长不再是孩子生活上的保姆,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有一定赏识教育理论的初级教育者。为此我多次召开家长会请家长观看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讲座录像,讨论交流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使人人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与孩子沟通,懂得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让家长每学期两次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考核,请家长给孩子分配固定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发现孩子的优点,从而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同时也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充分感受成功的愉悦,更坚定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4.教师欣赏。

有位心理学家这样比喻: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样,而老师的鼓励则更为孩子所期待。因此教师的赏识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即用心温暖学生,用情去激励学生,用爱去鞭策学生,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适时赏识每个学生的点滴之长,时时注意对每个学生赋予积极的期望。为此我坚持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等方面观察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脉络,掌握他们的心态变化,了解他们对不同事物各种现象的评价,注意他们的自我表现,及时归纳他们的成长点和激活点,为激励他们成长寻找客观依据。每天早读时,及时总结表扬好的方面及个人,并提出希望,让学生感悟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和希望,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

四、结语。

总之,沟通、平等、赏识是朋友;鼓励、帮助、启发是良师。让我们为了学生的美好明天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用我们的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充满自信,用赞美的语言让他心存感恩;用嘉许的语言,让他们爱人爱自己、让学生在教师的认同中掌握目标,公平中维护正义,友善中关怀世界,祥和中平和待人。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了将来的学生,让我们从“心”开始,用“心”对待,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滕修海.浅析“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池州师专学报,(20):6。

[2]王安兰.适当的劣性刺激是“助长剂”.山东教育,—33.

[3]石华恒.奖励幼儿要恰当.学前教育研究,(1).

[4]林裕辉.不妨来点“惩罚教育”.班主任之友,2002(11):22.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五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全面健康的有用人才。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再是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还必须要有完整和健康的心理。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到底如何呢?通过分析众多的调查资料来看,有6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主要就反映在其心理压力很大,引起其烦躁、焦虑、郁闷、不安等等症状。由此看出,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教育已是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对我们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如何利用体育学科的本身特点对学生施以心理教育,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重要问题。

大学体育活动包括了体育教学以及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是体育老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使其通过积极地锻炼身体而促进其体育增强、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会因为受到一定量的生理和心理锻炼而使其身心健康都得到发展。笔者分析了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具体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加以调控,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发现再加以消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他的情绪来反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表情、行为等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很容易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心理障碍。通过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减缓,可以使沮丧、压抑、焦虑、忧愁、紧张等不健康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而使人心情愉快轻松,进而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使人们的心理障碍得到有效地消除。

2、促进人的机体健康,为其心理健康提供基本保证。体育运动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可以直接改善人们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有效促进人体的各大机能系统能够积极进入活动状态,也使血液循环得到加快,也使各大器官高度地活跃和兴奋,同时,也使在安静时关闭的肺泡、毛细血管、神经细胞以及肌纤维等充分被激活,从而最人体的各大器官提高充分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最终促进了人体机体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机体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3、有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特征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赛事活动中,学生们在公开的、且受到广泛认同的规则和方式下展开极限挑战和自我超越,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深刻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超越生命的价值以及延续生命的价值,有利于帮助他们锻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使他们的自制力和自律性得到培养与提高,使他们在性格方面更加勇敢和果断,意志品质更加坚毅与顽强,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公平竞争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开拓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都是健康心理所必须的内容。

4、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研究发现,利用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认知能力发展,还可以减少人在认知方面的障碍,从而促进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最终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以社会学观点来看所有的体育活动其实质就是模拟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也就是社会活动的缩影,从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体育精神也就是当时社会精神的一个反映。学生在所有这些体育活动中,将深刻地体验到失败与成功、劣势与优势、个体与群体以及种种的合理和不合理的情节,也使其情感得到陶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人格因素也得到积极的塑造。

1、体育老师利用其自身优秀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学生。众所周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所以,体育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对体育老师来说,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要积极地持续地发展自身素质,长久地保持积极进取和奋发图强的敬业心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技能以及个性特征进行深入地了解,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此外,体育老师还要具备恰当的言谈与举止,使学生能够在师生交往中获得感染。

2、精心组织体育的教学内容,使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技术结构较为复杂,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也要求较高,学生难以掌握,在运动中也容易受伤,所以有很多学生具有畏难情绪。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努力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尽可能地精简竞技体育内容,使动作难度得到降低,着重突出体育课的娱乐和健身功能。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容易开展,学生也更加容易掌握,也更利于学生进行终身锻炼,在运动中也使学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最终使学生达到了身心全面锻炼的目的。

3、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体育老师来说,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运动水平、身体状态以及教学内容,还必须要更加深入地对学生心理进行研究,努力深入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使体育课能够充分适合学生的身心状态,使体育课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使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首先就必须要针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浓厚兴趣之后才可能进行愉快而主动地学习。因此,体育老师在做教学计划时,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物点相适合。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其体力和肌肉都还在逐年增长,且骨骼也处于发育中。所以,对学生展开多项目的练习,逐步增大他们的运动量,以避免他们的生理方面超负。另外,男女生在生理、体力等方面也存在客观的差异,所以,体育老师在安排锻炼计划、运动项目以及活动进度时都要有针对性,加以区别对待。以此来看,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宜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努力使教学环境更加宽松,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总之,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新型人才中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关注与配合。大学体育教育要为有效实施心理教育而精心制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完善的人格,最终提高他们适应未来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六

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培养、指引大学生具备完善人格和正确思想的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的可以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主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学识、作风和人格与学生相互作用影响,从而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力。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对学习方法不擅长,且动力不足。普遍存在着对自己缺乏信心、缺乏自我约束的情况。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上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愈发严格,高职学生比起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自生活、就业的压力要更大。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所面临的学生工作也更加的凡琐、复杂。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

第一,学习压力大;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第三,恋爱问题;第四,经济困难问题;第五,就业心理困惑;第六,意志不坚定。

2.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

2.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育人工作的的核心内容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正面、积极、向上的人格。高职学生正处于从求学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关键时期,辅导员个人的人格对其学生人格的成长方向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具有卓越非权力影响力的辅导员能在与学生点点滴滴的交往中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中视其为楷模,继而逐渐培养、完善学生的人格。

2.2提高思想教育质量,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工作在第一线接触学生最多的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体,其在工作中对事业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有情义有担当的生活态度,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创建以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面对产生的困惑和挫折时他们会自觉地借鉴辅导员的人生态度。

3.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

3.1强化内涵建设,提升辅导员人格影响力。

第一,陶冶高尚品格,加强师德修养。第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第三,恰当使用权利影响力,逐步将权力影响力转变为非权力影响力。

3.2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辅导员职业影响力。

第一,加强学习,修身。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意识形态的守护者。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90后”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更为广泛的渠道接收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相应的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了解、分析“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对于大信息量和复杂纷乱的社会思潮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修身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的去学习,辅导员要将学习变成自己人生的常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还要学习开展工作所需的其他相关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同时辅导员还应培养涉猎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第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增强,必须建立在高超的工作能力基础上。如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演讲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提升。因此,辅导员要注重把工作做到实处,在实践中总结提升自己,将经验上升为能力。

3.3把握工作艺术。提升辅导员情感影响力。

第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工作的核心内容。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是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管理者,而学生则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被管理者,可以说辅导员和学生在某种角度来看是存在天生的对立面的。而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平等、深入的交流,可以帮助辅导员融入学生中去,得到学生敞开心扉的信赖,从而逐渐培养非权力影响力。

第二,待学生以真挚情感,努力提高人文关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

辅导员只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交流,才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在接触中受到辅导员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在内心深处对辅导员的理念、人格产生认同和接纳,将辅导员的新观点与新思想融入自己正在成长并逐渐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中,从而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总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将来的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校方必须积极主动的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作用,在此辅导员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变化、成长的过程,既伴随着不同学生心理行为的个性,也随着辅导员个人阅历、经验的成长而变化。尤其是面对“90后”高职学生呈现的新特点,辅导员非权力因素也在不断磨合、推陈出新,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对“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更好地助其成才。

作者:田林李建楠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七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网络自身的特点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学,而不是在于教。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对英语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网络的快捷、资源的丰富以及网络的高科技,给当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进行学习,即能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网络自身的特点必将给现代英语教学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网络确保了英语学习者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不论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到所需的有关于英语学习的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英语学习者有平等交流、互帮互学的权利,他们以平等的方式进入网络,共同分享网络资源。教育资源不再为教育者单独掌握,受教育者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信息,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信息。网络给英语学习者提供多种交流的途径,例如: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英语聊天室等网络交流方式与别的'国家的学生进行远程交流。在聊天室里,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教学、角色扮演、辩论等以学为中心的各种模式进行语言教学,促进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培养学生的写作、听力和交际能力。无论通过上述哪种途径,任何一个英语学习者都可以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自身的英语水平,最终达到每个英语学习者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二、网络确保了英语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

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这必将给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多样、全面、丰富的英语学习内容。网络内容覆盖面广,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资源共享,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任何所需的英语知识。了解和掌握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网络为英语学习者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网络的帮助下,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的方式和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英语站,或者大面积搜索一些适合英语学习的网站,然后向学生进行推荐,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浏览,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有很多人喜欢听英文歌曲和看英文原版电影,这也是学好英语、练习英语听力和语感的最佳方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爱好,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英文歌曲和电影,充分利用学校为班级配置的多媒体设备,使之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在下班后,通过qq、msn等网络交流方式在家里跟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答英语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这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学生能及时向老师请教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网络使得英语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为其表现形式。这样便使得英语学习者不再羞涩,敢于并乐于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和互动。传统的英语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受教育者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管理下进行的“你教我学、你说我记、你考我答”,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英语学习者不必像传统的英语教育那样由老师指定并强迫他们去学什么或者怎样学。相反,学生可以自己做决定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独立地访问所需要的网站,主动了解各种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极大兴趣,有利于英语学习者的个性张扬。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英语教学更是离不开网络这一有效工具,网络技术的日趋完善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网络自身的特点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英语教育者要合理利用网络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变“教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实效。

事实上,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欣喜网络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同时,也不得不努力抵制它给英语学习者造成的很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晓洁.利用多媒体手段,创建英语教学新模式[j].英语辅导报,-,第36期.

[2]路荣芬.制约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因素与教学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07).

[3]王立群,张燕如.互联网英语语音聊天室及对口语学习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

[4]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2000(03).

[5]侯三林.浅议运用网络聊天技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2).

[6]王振芳.网络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j].中国远程教育,(12).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八

学生都有活动的天性,但在教学情景中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向的行动,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活动,学生就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或导致老师的“博学”压抑学生天性的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引人竞争意识。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言踊跃,发言积极性高。然后评出周冠军、月冠军、学年冠军。在舒展每个人天性的同时,又培养团体精神。经常夸奖某班的整体心理素质好,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解除能力较差同学的压力感。

对于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实行轮换“助教”制。让大家有比较,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抱负,打破自身的局限性。

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本身,因此,多向学生请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迅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整节课的把握,老师就是不断地设问,通过问题来让学生开动脑筋,并跟上老师的思维,老师的作用是控制课堂的气氛,把握问题的方向,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来做。

提倡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争论,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正面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答案,让学生把意见表达出来。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间或出一些有趣味的智力题或计算机当前的热门话题,以活跃课堂气氛。

适当地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赏识教育的又一原则。

播种好的方法,必然收获丰硕的果实。中考中,大庆市第六十一中学以高出全市12个百分点的优异成绩,名列教育处微机优秀率榜首;中考中,我校的平均分、及格率、差生率均列教育处微机学科榜首。

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即自信心。若把一个人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大树,赏识会使它越长越茂盛,越来越强大。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九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关注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带领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全体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年度俱乐部工作计划。

二、工作要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掌握一项锻炼身体的技术,让每一位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积极开展学校的群体活动,让每位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计划落到实处,掀起校园锻炼的热潮。

2、加强俱乐部的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制度,培养和发现体育人才和体育积极分子,推动本部年级、班级体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趣味的体育小型比赛活动,探索一条由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和锻炼学生素质的新路子。

4、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通过运动会、校际联谊、小型竞赛等形式加强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5、加强与体育局、教育局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三、具体工作安排:

1、研究、制定俱乐部活动计划。

2、组建田径、球类等运动队并开展训练。制定各运动组队的训练计划。

3、运动队队负责人、教练员工作会。(第4周)。

4、冬季长跑。

1、春运会。

2、年级组学生小型竞赛活动。

7月假期运动队训练。

8月假期运动队训练。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十

老子哲学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对社会发展起过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重现本来面貌,焕发固有的理性光辉,产生积极而重要的现实作用.

作者:赵毓民赵琳作者单位:赵毓民(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03)。

赵琳(中共郑州市委办公厅,河南,郑州,450007)。

刊名:管子学刊cssci英文刊名:guanzijournal年,卷(期):2001“”(4)分类号:b223.1关键词:老子哲学积极影响时代意义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十一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我国舞蹈教育的历史出发,再到今天的舞蹈教育现状,以至于最终的发展启示和建设性的意见,给专业性舞蹈教育的基础工程起到一些规范和提高的作用,并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不过短短几年内,随着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视,舞蹈教育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都重视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二)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二、归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本人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助性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3)。

[2]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3]刘青弋.对应新世纪.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科定位与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

[4]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十二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健康范畴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学习。本研究就对中职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职学校需要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中职体育教育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其能使学生的体能得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得到健康成长,本研究就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民主教学平台的设置,以此来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因为人是一种较为感性的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所以能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对对方的感受有真切的体会,能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好,之后自己也会对别人好,这样的道理在教育中也一样适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自身高高在上的架子,对待每位学生都应该报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不嫌弃后进生,也不偏爱优等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放下感情色彩,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良情绪之后,如果学生不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也不及时帮助学生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得到弥补,进而促进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为了能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采用多媒体设施开展有效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有一个正确且全面的体会。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向学生对当地的文化发展史进行讲解,让学生的文化常识得到丰富。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这是一种能将课堂教学模式突破的教学方式,其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使学生的体育教学理解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中职体育教师可以采取课内外交替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在课内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然后在下一次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名胜古迹等,然后鼓励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开展活动,以此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将抽象的心理教学具体化,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以及健康的成长。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和体育相关的比赛活动,使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多媒体视频中看到的体育活动,在上课的时候能通过这些活动开展热身运动,并且能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项目的拓展,以此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参与体验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得到提升,并且增强自信心。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突破口头上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采取图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关教学。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团体性活动。像乒乓球运动,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采取男女混合双打或者单打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以比赛的形式选出累计分数最高的小组。通过这种活动,能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增强,还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并且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还能使自身的体育技能得到增强,在通过尝试参与各种运动之后,还能将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掘出来,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情况,采取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

[2]曹雯丹.论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4):22.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十三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的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十四

班级管理工作十分辛苦,如何能够驾轻就熟,从繁杂的事务中拎出头绪,做到游刃有余,是每个班主任梦寐以求的境界。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重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意志品质和人格培养,最终促进班级团体积极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习惯养成。

为推进班级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特色班级是方法之一。班主任理应“勤”字当头,可真正当起了学生的“监护人”,没过多久就累得受不了了。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看来,要真正找到特色之本、特色之源,就必须另辟蹊径了。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有力量。”此话可理解为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会决定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最终成功。只要能解决一个心理问题,就能叫醒一个梦魇,也能给学生打开一扇天窗。特色班级建设就应该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开始。

一、紧盯常规改变认知方式,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可尝试利用自然景物和活动对学生进行自强教育。比如跑操这项平常的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激发学习动力,磨炼意志,展示班级风貌。然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以各种借口逃操,或干脆不请假,要么躲在厕所,要么躲在楼道角落,一脸迷茫,无所事事,此种情况全校各班都有。细细分析一下,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好,生活水平高,家长娇惯,有好吃懒做现象,而且随着学生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常常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一些心理困惑或问题。针对此问题,引用“梅花香自苦寒来”,让学生理解:吹拂梅花的是凛冽的寒风,滋润梅花的是残雪的雨露,屹立在山顶的梅花是那样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开发者们,他们像青松,像秋菊,更像这梅花,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令人仰望!以此来不断濡染他们。

教师通过躬行示范,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引领学生。如每天早操陪着学生一起跑,给学生无论风吹雨打都要坚持到底的积极信念暗示,在跑的过程中提醒他们,要注意跑出节奏感、和谐美,要感受一种壮观美和生命的蓬勃与强劲之美。这种示范和体验也让学生逐步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慢慢地喜欢上跑操,并在作文中表示要做一个精神的巨人,在人生的舞台上坚持奔跑,在寒冬里顶风迎雪,在困难中顶天立地。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习惯养成教育。

学生的本职是学习,怎样让他们主动富有激情地学起来便是个老大难问题。学校统一要求学生课前两分钟必须静下来准备好学习用具,进入学习状态等待教师上课,可有些学生就是做不到。想来想去,还是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学习的激情没有被点燃。首先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改变自己对学生的`认识。以前唯分数是论,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宝”,分数低的学生就是“草”,在“抢分”的动机下,教师往往忽视大多数,打击一大片,消磨掉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他们自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想学习的。教师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从多方面来评价。本班r同学,数学满分150分,他只考了20分,也要面带微笑,采用积极归因的办法给予他帮助和力量,寄望于下次有更大进步。本班c同学,成绩不错就是不稳定,在中考前一个月,她纯粹不想学了,原因很简单,觉得学与不学一样。笔者分析发现她是缺乏自信和毅力,属典型的归因偏差,通过耐心细致的辅导,改变了她的错误认知。她满怀信心地度过了最后一个月,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对于学困生,要不断灌输的一个思想是:学习不是逃避现实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不求最好,只求更进步,并不断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在积极心态引领下,全班学生都在学习方面更上一层楼。

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意志品质和人格培养。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所以,在生活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试图改变有些学生漠然甚至消极的心理,培育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唤醒他们的内驱力。笔者常用“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语)这句话来引领学生。当然,思想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归根结底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笔者曾经为学生在教室里乱扔垃圾卫生不整洁而头痛,讲了又讲,可依旧不止。后来,自己一走进教室便很自然地弯腰捡起垃圾,这看似很平常的小事,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没人丢垃圾了,他们还主动擦玻璃,把教室维护得窗明几净、舒适温馨。学生善学之本在于乐学,而乐学之根在于幸福。通过引领,学生平衡了心态,树立了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做学生的幸福,这又为他们高效学习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总之,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而育人之本在于育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班级实现了从被要求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有了它,班级建设与管理将不再艰难。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十五

论文摘要:夸美纽斯是l7世纪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括不少关于宗教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对教育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发展。他提出教育为宗教国家服务,促进教育改革,从而改造社会;以积极的宗教思想作为教育内容,引导人们学习进步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利用宗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并劝说人们受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人。

一、前言。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是l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学习哲学与神学,师从爱尔斯底特,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并开始注意教育方法方面的问题。后来他当过学校教师、兄弟会牧师、教堂和学校的主持人。由于战事,他不得不流亡于国外。在他奔波于各国的这段时间里写了大量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并且于1657年出版了他的《教育论著全集》,其中《大教学论》在第一卷中首次出版。他的著作包括教育、哲学、政治和神学等各方面约有两百种之多,作为巨大的财富留给了后人。

从夸美纽斯的生平时代来看,当时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是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是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的斗争与发展时期,各国统治者与各派教会都把教育作为社会变革斗争的手段,用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信徒。在社会动荡的客观条件下,各国开始探索教育改革的道路。也正是因为这时的思想较为活跃,宗教唯心思想与追求社会自由发展的唯心思想成为两种对立斗争的主要思想。

夸美纽斯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先进的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并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幼年起就受到宗教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作为自己的信仰,他决心为基督教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因此,在新旧交替的时期,夸美纽斯矛盾地将宗教唯心思想与资产阶级唯物思想揉合于一身,形成了他的教育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他的最为人们熟悉的《大教学论》中包含了其主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系统体系。但是,由于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影响,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宗教的思想成分,因而人们将其宗教思想作为对其教育思想批评的靶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必然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继承与革新同时存在,但有时继承也许多一点。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是他发展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与理论基础,对其教育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他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以宗教的精神来实现教育改革的智慧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一)提出教育为基督教国家服务,促进教育的改革,以实现社会的改良。

在《大教学论》的扉页上,他这样提出:“《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或使每一个基督教王国的一切教区、城镇和村落,全都建立这种学校的一种可靠的引导,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这样去学会现世与来生所需的一切事物。……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育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少些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最高教育目的是使社区和平、安静,其次是学校的快乐闲暇。夸美纽斯认为这一切取决于教育,即用教育去完成宗教的信仰。

夸美纽斯是激进派的资产阶级代表,他憎恨落后的封建体制,厌恶教会及贵族的糜烂的生活,极力想通过改革来实现这一目的。以教育改造社会虽然夸大教育了的作用,但是,对于当时急需教育改革的欧洲各国来说,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是相当有益的。

基督教国家是他想要教育改革的对象,这是他作为一个基督信徒的分内之事。所以,夸美纽斯的教育是从宗教理想出发的为基督教国家服务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必然包含宗教的成分,这些宗教的思想成分使得他的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落后的宗教教育。然而,其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先进的、要求变革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因此,不能否认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是为教育服务。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宗教国家的教育问题,更是为了愚昧的宗教徒摆脱无知,力求实现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来实现基督教社会的改良。

此外,夸美纽斯把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提出来,强调教育应该是美好的和愉快的活动,充满光明、和平与宁静。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教育为人类服务的思想。

(二)用宗教中的积极思想作为教育的内容,引导人们学习,并使其接受进步的教育。

夸美纽斯把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他认为:“博学包括一切事物,艺术的和语文的知识;而德行仅包括外表的礼仪,他还是我们内外动作整个倾向;至于宗教,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内心的崇拜。是人心可以借此归于最高的上帝。”

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博学,即关于一切事物的广博的知识。还要包括德行和恰当的道德。同时,他也把宗教教育列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博学、德行、宗教作为教育内容的三大部分。其中宗教涉及人的精神领域,即用宗教改造人和塑造人的精神追求,或者说是一种人生信仰,显然是对几千年来宗教教育的继承。夸美纽斯虽然反对经院主义哲学,却因为自己的信仰而维护神学教育,这是他最大的局限,但也是必然的。他将知识教育与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创新精神。他借用《圣经》上的话:“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智慧篇》,第六章,l3、l5)希望人们去学习、探索,通过教育使人们变聪明、变诚实、变正值。他引用诗人未纽喜阿(venusia)的话:“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这就是说,经过知识、德行和虔信的教育,人是能够被教化的。这三者在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当时西方的宗教信仰的社会中虔信与德行密不可分,它们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假如我们要去为上帝,为我们的邻人,为我们自己服务,我们对于上帝就必须有虔信;对于我们的邻居就须有德行;对我们自己就须有知识。但这三种元素是彼此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不独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德行和虔信;为了他的邻人的幸福,不独要有德行,而且要有学问和虔信;为了上帝的光荣,不独要有虔信,而且要有学问和德行”。.从这里可以看到夸美纽斯对教育的继承与发扬,将宗教思想中对人性善的教育――虔信列入教育内容,同时重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他将宗教思想中的积极思想列为教育的内容中,以此来教化基督教国家的人民,力图为他们解开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宗教迷信的蛊惑。他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思想,也肯定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教育的现实。他为宗教国家服务的教育理论必然会包容着宗教思想。然而,较之中世纪的神学教育,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的宗教内容有益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所以说,他的`宗教思想是为教育思想服务的积极思想。

(三)用宗教信仰劝说受教育者,激励他们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人。

夸美纽斯为了教育改革,为了得到支持,为使人们接受他的新思想,他用宗教信仰来劝说基督教国度的人们,希望他们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

首先,他是相信上帝的,但是他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肯定,带有唯物的积极成分,是对宗教迷信的反对。因为人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所以人应该受到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人们,使之变得聪明,使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萌发,然后“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这显然是对宗教徒说的,要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了解世界万物,然后才能使自己皈依上帝。这虽然是不科学的劝说,但也许对当时来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他告诉人们,人的目标不是今生,而是永生,所以今生需要受教育为永生预备。这种说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这是他以宗教为牵引,指引人们走向其认为的人的至高境界。

他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来形成。引这是对教育的肯定,也是对人的肯定。人在先天条件具备的同时,必须受到环境影响特别是经过教育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人。人的形成要在少年时期,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合适时期,夸美纽斯多次强调这一点。由此可见,对教育在教育人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是客观而且科学的,他坚信教育的伟大力量。

夸美纽斯运用宗教思想来说服人们相信教育的力量,希望人们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事业。这是因为他是基督教信徒,人们同样也是信徒,他们的统治者也不例外。所以,这样说比较有说服力,也容易被接受。这也充分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改革的不彻底性。在“致读者”中说到:“基督教的读者们,让我和你们说句心里话吧!凡是和我比较亲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一个能力很小,差不多没有一点文学和修养的人。我痛心时代的缺陷,我极力想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弥补这种缺陷,无论所用的是我自己的发现,或是别人的发现(虽然这要靠着上帝的恩惠才能发现)。”这些话是夸美纽斯为广大读者写的,他希望别人理解他、支持他,希望统治者阶级能实行仁政、改革教育,进而改变社会。这是一个仁慈的具有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革命战士的改良思想。这使我们明白为什么其宗教思想与教育思想能够共存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信仰上帝,而且他们有共同的愿望――基督教国家和平与宁静。

虽然夸美纽斯对上帝是虔诚的,但是,在他提出的教育方法中,处处体现了自然的法则。他强调“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障碍的”。他以鸟儿、果树等自然物的生长为例,解释教育的自然原则,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成分。所以应充分的肯定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不是挑毛病批判他,而是要学习他的智慧与精神。

结语。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其生活的年代一样复杂,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也充满着强大的变革力量,是两种思想、两种力量的斗争。这两种思想又是夸美纽斯思想的基础,既有继承又有新发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辩证统一。在其教育思想中渗透着的宗教思想也是对先前教育的继承,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整个西方国家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赏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篇十六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影便是大学生贫富差距。贫富差距不仅仅影响着贫困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就业等问题,也影响着富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问题。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的差异。高校贫困生一般是指那些经济上困难,难以支付教育费用,甚至无力维持学业的大学生。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不超过200元,且花费几乎全部用于基本的日常消费,还要靠四处兼职以维持学业和生活。而富裕的学生每月花费千元,且经常出入校外餐馆,名牌、高端电子产品样样俱全。消费额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消费观的差异:以量入为出、讲究实用主义的消费观和追求享受、讲究生活质量的消费观。

二是交往群体的差异。俗话说“人以群分”,贫富差距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交际群体和人际交往质量。多数贫困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团组织,人际交往圈狭窄;富裕学生一般比较活跃,社会关系比较广。经济上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了贫富大学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交际群体的分化。

二、大学生贫富差距的消极影响。

贫富差距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等造成极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与维护。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upi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云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19个学院,5946名本科学生(其中男生名,女生3928名)进行心理测评,以探析贫富差距的消极影响。

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大学生,由于其优越的生活环境,家长的百般呵护,进入大学生活后,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从而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有的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有的甚至高傲自大,生活散漫,只能享受成功的荣誉,却无法承受任何挫折,一旦遭遇打击,很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家庭经济相对贫困的大学生,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同学间的贫富差距也使他们承担着心理失衡的痛苦。贫富差距促使多数贫困大学生产生了抑郁、焦虑、敌对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情绪。

2.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贫富差距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使他们片面而简单地将大学生活及今后人生全盘市场化,缺乏远大理想,把实用和物质享受作为价值追求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应付考试,热衷于谈情说爱、吃喝玩乐。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大学生的贫富差距。不论是富裕还是贫困的学生,都应正视现实,接纳自我,都应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以获取知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拼搏作为价值目标。

3.对校园和谐的影响。

在贫富差距的长期影响下,学生群体的金钱观、价值观、是非标准等差异显著,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也随之发生结构性变化,贫富差距在学生群体之间形成了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威胁着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希望。研究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探究贫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缓解贫富差距造成的负面影响,显得刻不容缓。

1.针对问题,开展咨询与心理辅导。

高校需要开设并普及心理健康相关专业课程,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会有效地调适自我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充分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念、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其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2.加强研判,引导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贫富差距拉大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有不合理因素,所以大学生应辩证看待,以平常心来解决贫富差距所带来的问题。贫穷和富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大学生应该把握好时机,努力奋斗,拼搏进取,逐步改善自身状况。

此外,贫困大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开展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可以为贫困生参加社会兼职创造机会。通过学校的帮助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以提升学生自身减贫的能力。

3.丰富载体,努力营造健康、温馨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为贫困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为之建立相适应的心理倾诉和预警机制,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以道德品质、获取知识为追求目标的良好风气,有意识地打磨富裕生的优越心理和贫困生的自卑心理。班级组织参加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体育等集体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团结互助、关心友爱的温暖情谊,从而缓解贫困生的精神贫困,让贫困生和富裕生和谐共处。

四、思考与展望。

贫富差距的消极影响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贫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社交、心理等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指引其人生目标,规范其个人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学校园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贫富差距带来的问题,探索贫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田昊然.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创新[j].法制与社会,(1).

[3]李丽萍.贫困生需要“心灵鸡汤”[n].中国青年报,:3-1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