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16 01:07:02 页码:1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6篇)
2024-03-16 01:07:02    小编:飞雪

-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概括经验,方便日后的借鉴和应用。那么如何写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题,确定要表达的观点和感受,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其次,要注重逻辑性,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和思路。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准确,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和空洞的表达,让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你的心得和体会。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中的杰出人物,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了“爱的教育”理念。其代表作——《彼得·楚卡金的故事》是许多人的启蒙书籍,也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南,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我对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爱的教育理念。

“爱的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核心。他主张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爱护、照顾和培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这种理念创新地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纳入了爱的范畴中,强调教师必须像父母一样爱护学生。爱不是消耗,也不是奉献,它应该是从内心流出来的真情流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不断地向学生倾斜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到爱的情境中茁壮成长。

第二部分:教师的责任。

陶行知认为,教师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他们必须把握自己的专业和社会的前沿,既要求自己努力进取,也要象征着人民的期待。教师必须使用“必要的工具”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其中包括设计合适的教学计划,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领学生走向成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第三部分:教材与课程。

教材和课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陶行知看来,教材不应该只是一些无味且死板的文字,而应该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他同时认为,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应该获得的知识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第四部分:如何激发学生。

陶行知教学理念中,关于如何激励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认为,教师必须通过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教师应该尝试从孩子身上找到灵感和创意,从而吸引孩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注重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领袖能力。

第五部分:教师的自我反思。

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必须自我反思,不断审视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是否与爱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教师们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包括思想上的退出、自我反省和医学思维。教师们应该通过反思更好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通过对陶行知教育名篇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它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陶行知教育名篇也成为了一本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指南,它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财富。教育是一种奉献的事业,仅有对学生满怀爱意、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并不足够,只有站在让学生成为领袖的角度上去思考教育方法、完善自我而不是一味地逞能斗志,才能迎接教育发展的变化,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每次看书都有一个习惯,拿起笔把优美的字、词、句用一个小本子摘抄下来。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时语文老师也曾说过,没有写不好的作文,只有书没读够的学生。想写好文章,读书是最好的途径。

周末的休息时间里,没有了上课的劳累。来到市区的书店里,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拿着《陶行知的教育名著》读了起来。书中的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这句话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是点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还说了老师的“教”得注重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也得注加强培养。

现如今,大多数学生的学只局限于学好老师所教,考好学校里的考试。大多数老师的教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试卷上的题目会做。前者离开了老师,便止步不前;后者培养的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当今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十分迅速,以前那种学习一点知识够用一辈子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日不学十日空。每天我们都要学习,只要有一天不学习,前面的学习都白费。

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会“听”,更要学会如何“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学会思考,指导他们如何学习。我作为一名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平时在讲题目的同时,多给学生以引导,教会他们如何学,而不是死记知识点。数学的学习过多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遇见困难懂得如何分析解决。学生只有不断地进行书籍的阅读,才能得到知识的积累,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想,这也正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吧!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陶行知先生对待教育事业的付出是发自内心的。爱心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的教育是缺失的,是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知识储备还很有限,教学经验缺乏也在所难免。平时,我不仅强调学生要时刻学习,而且也要求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读书最大的乐趣不是你比别人读了多少书,而是你从书中得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这才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无论工作多忙、生活多累,我们都应该抽点时间出来,静下心看看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习永无止步,在以后的工作中持之以恒的读书来武装自己,努力成为一名知识丰富的人民教师!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教育名篇,这些名篇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围绕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展开,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育思想,并对其发人深省的内容做出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国家过程,而不是学生个别的过程。”这句话表达了陶先生对于教育的极度认真和深刻理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思路。今天我们浏览陶行知的多篇教育名篇,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教育名篇,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更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不少的启示和借鉴。

第二段:影响深远的教育名篇。

陶行知先生的名篇较多,包括《家书》、《读书志》、《教育的心得》、《学生的日记》等。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实验中学校刊》。这本校刊在当时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校刊中活泼有趣的文章和生动形象的图片,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表达自己的平台。在文章中,陶行知以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倡导人性化的教育,传递出了一种关怀及尊重学生的深刻思想。这些理念的引入,对于当时严格制度的教育体制就显得非常先进和开放,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三段: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并不是纯粹地抽象理论,而是与实践紧密相连。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而不是硬性的灌输。这种对“人”的尊重与发展的重视,也成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同时他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提倡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些都非常符合我们今天对于素质教育的追求。可以说,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第四段:乐观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为他们注入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他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运用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心理疏导和人生路线的指引。他在实践中证明,只要教育者有意愿,学生的成长一定是可期的。他的这种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不仅产生了重要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新时代下我们追求崇高人文精神的思考方向。

第五段:结论。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既包括了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也包括了实践探索的成功案例。他提倡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疏导。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是一种探究学生需求和培养学生个性的使命感,是一种拥有人文关怀和温度的深刻教育思想。我们今天不仅要尊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还要以之为指南,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下面是本站带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

名言。

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

教案。

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

口号。

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

座右铭。

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教育哲学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他不仅是一名知识分子,也是一名实践者。他的许多名篇,如《向鲁迅先生敬献的教育征求书》《在绵竹东岳初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说》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段:立意。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第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两点对我有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服务人民,并帮助他们发展。因此,我的教育理念也应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在此基础上,理论和实践应相互促进,以具体实践验证教学理论的正确性。

第三段:深化。

当看到陶行知先生的名篇《在绵竹东岳初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说》时,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深化。在这篇演说中,陶行知先生提出“道德、智慧、健康”是教育的三大目标,这三大目标包含了人的全部身心生命方面。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会秉持这三大目标,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此外,陶行知先生也提到了教育应具有仁爱之心,并要求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师生同舟共济的友谊”。这也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应有的仁爱之心,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四段:应用。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可以应用的,是可以落实的。我将尝试用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来指导自己教学并督促自己的提高。首先,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我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实帮助学生成长,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道德、智慧和健康方面的培养。其次,我会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友谊同行为原则。最后,我会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验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五段: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教育,也对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的名篇进行学习和思考,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并将会尽力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服务。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教育思想。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著作。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扪心自问,我和学生交朋友了吗?没有。虽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地对话,虽然我总是微笑着和学生谈话,虽然我总是一幅和蔼可亲的模样,虽然我也和学生一起踢过毽子,跳过跳绳,但是,我没有和学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是因为我没有变成一个小孩子,没有变成“内外如一的小孩子”。

有人说,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在中国就不配做教师,的确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人性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把握时代规律,培养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闻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士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学问,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别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学问,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见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学问,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法规,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导,谆谆善诱,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气。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担当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需应当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学问层出不穷,学问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学问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将来,更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学问充实自己,成为喜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久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创造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细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考,为突然出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晰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殊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乏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期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闹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吸取了珍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殊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乏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期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闹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吸取了珍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需要擅长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头,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育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假如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假如我们满意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抱负的效果。

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学问,塑造灵魂,培育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将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秀丽的事业,我情愿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奇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布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浇灌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联络教学理论活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颇有收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效劳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严密联络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兴趣和作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理论活动的时机,使学生在理论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稳固,让课堂所学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学了“米、厘米”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学了“10的认识”后,可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绘自己坐的位置;让他们说说家里的号码;让他们记录一星期的气温等。学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可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学习“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识”,帮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电费情况(按人口比例)。学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比方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第二、教学做合一我们应如何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颖血液、新颖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理解生活,理解学生生活现状、理解生活开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开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安康的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以及通过数学的学习活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新的开展的理论,其实与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学者也认为,“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机。现实、有趣、开放和具有探究性的数学教材和学习内容才是学生“做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本课设计成“招考营业员”、“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在招考营业员”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在“我是小顾客”活动中,通过付币、找币稳固了不同单位的人民币之间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理论中边学边做,细细体会,定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世教育家夏丐尊说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出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自学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授业,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无法启发不能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探知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自然地理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难以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看到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见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制订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反对他的英语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相互之间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责任意识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精准度。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习中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环境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塞雷县,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地理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展现出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带头作用也教师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中学教师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客观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工作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心没有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同样的教师下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最底层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很高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大多数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无声无息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时常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教会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要学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有,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则要采取不同的南方人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身体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完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的人。先生之最多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战略合作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抓住时代规律,培养出来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同学们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简朴,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精,较高的整体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可能需要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培养人才,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试著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无论如何的道德修养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各族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作出以下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小学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愿景,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历史学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学术恶习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延长,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飞速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统计学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内容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会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老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充分运用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读书,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推动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面目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达致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志强曾精辟地指出:"暴力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全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刻骨铭心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哲理,就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全面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取得的实际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扶持自己多想一些总是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严峻考验,教育圣皮耶尔县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潜意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奏响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高中学生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为学生演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演艺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即便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松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田地的同时也宽广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飞奔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三

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20xx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天安门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在这一刻,我们都同样流着悲伤和振作混合而成的泪水。再这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在这一刻,陶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大放光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1943年11月,《新华日报》发表的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隐者,他们也活在这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应有一种清晰的辩证观,即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关心和奉献他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是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将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联系我们的教育工作,很显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及作息安排,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天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从何谈创新?如何改革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根底,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假设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那么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那么,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那么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群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开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开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五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了解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基本市场导向。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格外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假说。“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之事怎样做就怎样教,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艾氏林,“教学做合一”实际以及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之事怎样做就怎样教,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据的,具备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较为明显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当做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能够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下意识动力。于是,他把“一整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第一种完全符合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类型: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取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基础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风险因素的。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参谋长活动的参谋调节作用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实弹射击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样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就自然而然的格外看清楚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上述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做做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文达”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志强改造旧教育、基础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散文家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得到贡献。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小学教师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海外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绝非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自学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工具找出来,并且需要利用这种经验历练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圣埃蒂安德。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可能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外在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总之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终于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的德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问题他对自身成长期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皮肤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至于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妄自菲薄为重,考虑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注意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为定是有期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会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捷尔恩河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革新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的进步,工作效能之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社会变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六

暑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读后感《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我们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