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专业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06:52:07 页码:10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专业22篇)
2024-03-20 06:52:07    小编:XY字客

理解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领悟的过程,通过理解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总结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包括问题的陈述、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这些范文中还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建议,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一

摘要: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存在两种对立,其实质是对教育中的爱与罚的认识差异。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教育,教会学生爱,用爱去教育;惩罚其实质也是一种爱的表现,真正的教育惩罚应以爱为基石。爱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爱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公平原则;爱的实现需要发展爱的能力,提升爱的艺术,关注爱的实践。教育惩罚不同于体罚,还教育惩罚应然之姿必须遵循教育学原则、差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关键词:爱的教育;爱的能力;爱的艺术;教育惩罚。

前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其性质与地位决定了他对实践对象——学生所起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认识对教师的实践活动起指导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如何开展教育活动?我们虽有争议但也是大同小异,然而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特别是如何对待和孩子的第一次见面和孩子犯错后如何处理时,却颇有争议,甚至可以说曾在两种经典的“对立”:

一、教师对待孩子问题上的对立与认识。

(一)教师对待孩子问题上的两种对立。

一者认为:不论什么时候走进教室,都要面带微笑,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可以亲近的,从而愿意和你亲近,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影响并改变学生。

另一者认为:从第一天开始,特别是你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不要给孩子一个笑脸,要让他摸不到你的脉络,惧怕你,这样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才能井然有序。

(二)关于两种对立的认识。

在我看来,这两种“对立”,其根本在于我们对“爱与罚”的作用认识上的差异,就其本质来说,他们是一致的。“爱”是我们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我相信无论哪一种观点其出发点都是源于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爱。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更为认可爱的力量。

后者则认为:在爱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辅之以必要的“罚”,因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其理解能力也是有限,对于很多成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的自制力就更为困难了,因而必须采取一些外在的辅助手段。在这里我们不给学生一个好脸色只是为了在他的心理建立一种表象:老师是很严厉的,你一旦犯错就有可能被狠狠地责罚。

二、爱的教育。

“爱”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真正的教育当是一种爱的教育。

对于教育中学的主体学生来说:学会“爱”,掌握“爱的能力”是决定其未来幸福与否的关键一步。除了最无私的父母之爱我实在难以想象有哪一种爱是不需要经营便可产生并持久的(事实上即使是父母之爱也是需要经营的,现实中有多少家庭的破碎源于爱的缺失)。这充分表明了爱的重要性。那么“爱”应该如何经营呢?我比较认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所论述的:一个被人爱的人,必然是爱人的,一个不会爱的人,是不值得爱的,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

对于教育中教的主体教师来说: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爱的能力,教会学生“爱”,使学生掌握“爱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爱的艺术”是我们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好爱,实现爱的教育简单阐述我的观点:

(一)爱的形式。

在教育中爱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一致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有的教师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来表达自己的爱;有的教师通过建立友好的关系,在相互交往中表达自己的爱;还有的教师通过严格要求来表达自己的爱。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如意,事与愿违的事情时有发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才能坚持本心,不忘初衷,不走弯路呢?把握好爱的尺度,坚持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二)爱的原则。

1、适度原则。

(1)爱不等于包办一切。

我们爱孩子,不代表我们事必躬亲,更不代表我们要做完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我们要求他独立完成;孩子不能够独立完成,在一定指导下却能够完成的,教师需要提供科学的指导,引导孩子自己完成;对于孩子完全不能够接受的,我们应该避免让其过多的接触,却不代表不让其接触,而应选定时间,在特设情境下,有指导的让孩子接触。这对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主意识是很关键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孩子发展规律的,在这一点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2)严格要求不等于苛责与否定。

每个人都会犯错,学生同样如此,当这一切真实发生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一味的去批评、谴责、否定学生,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要视而不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爱并不等于没有要求,没有要求的爱,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放纵。因而我们必须制定明确的规则,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他如此做了将产生的后果。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有褒有贬,既要指出其行为的错误,也因关注其行为的客观因素,给他一个台阶。

2、公平原则。

现实中,我们总会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学优生、学困生、后进生等。我们一定要牢记通过贴标签将学生加以划分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区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这要求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孩子必须做到一视同仁,标准统一,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异端偏碗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师德的。

(三)爱的实现。

1、发展爱的能力。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是一种能力”。能力意味着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掌握与发展。更好的运用爱的前提是我们自身要具备高超的“爱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汲取更多的营养用来提升自己。说到这可能有人不禁有些困惑,学习和爱有什么关系呢?“爱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一种认识,一种精神。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涵养,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当我们各方面的素质达到一定阶段后,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爱,发展爱的能力。

2、提升爱的艺术。

爱不单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还是这样。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说话的人爱的能力不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没有掌握爱的艺术。爱的艺术的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我们必须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这是前提;二是我们必须注意爱的方式的选择;三是要树立标榜,善用激励。

3、关注爱的实践。

当活动开展后,学生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反应,虽然有时这个反应就表面看活动并无关联。但从侧面不也反应出活动对他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是无效的吗?这就需要及时对爱的方式进行调整。因此,要关注爱的实践,当一种关爱活动开展后,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并能够根据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三、基于爱的罚。

我们说没有爱的教育是单薄的,是没有说服力的,那么没有规则的教育则是不存在的。教育规则是为了维持教育秩序,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那么是否有了规则学生就能自觉地遵守呢?答案显而易见。学生违反规则后如何处理这个议题尖锐的摆在了我们眼前。教育惩罚这个敏感的字眼不得不被提了出来。

(一)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性恶论,其在教育中也是很重视惩罚的的作用的,认为惩罚能够有助于人成功。当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则更为推崇惩罚的作用。

在《说文解字》中,如是定义:惩,也。从心,徵聲。罰,辠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罵詈则應罰。“惩”从影响的方向上做出了说明,从心,即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问题所在,在这一点上他对惩罚的方式做出了规定。“罚”从问题的性质上作出了规定。

笔者认为教育惩罚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出现了涉及品行、关乎其发展、严重影响教育秩序的不良行为时,教师对其行为予以制止,并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不伤害受罚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使其感到痛苦和羞耻,再加之适当的引导,致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问题,其思想和行为发生转变的过程。

(二)惩罚不同于体罚。

首先从表意看,“体罚”侧重的是让受罚者通过身体惩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惩罚”的形式则更为多样,惩罚既包括身体惩罚也包括心理惩罚,相对来说惩罚更侧重于受罚者通过某种特定的心理体验来达到教育目的。

其次从罚的形式看,“体罚”的形式相对单一,且更多的是外在的、粗暴的;相对来说,“惩罚”侧重心理,讲求的是少涉及学生皮肉,多触及学生的心理与灵魂,形式更加多样、富有策略性,更具有内在性。

再者从罚的效果看,“体罚”效果虽然见效快,但是可能是表面的、短暂的,而且长期进行体罚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犯错——体罚——犯错”的反应链,也就是随着时间推移体罚的效果是逐步下降的,不但如此,体罚很容易危害到学生身体健康,有时还会危害到学生心理健康,如为了逃避体罚可能产生的不诚实问题,长期受到体罚产生的怯懦等;“惩罚”见效可能慢一些,其效果却是内在的、持久的。

最后,对于“教育惩罚”我国并无明确规定,但是“体罚”却是明令禁止的,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都规定了教师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三)惩罚的应然之姿。

惩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促使受罚者某种不良行为发生改变,是有利于被罚者的,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怀,是一种爱的表现。现今正是由于众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惩罚运用的过程中遗失了对人的这一种关怀,为了惩罚而惩罚,致使教育惩罚的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惩罚是基于爱的,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教育惩罚因教育而生,为教育服务,其立足点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培养上,在其实践中必须牢记惩罚只是手段,只是鞭策,不是目的,惩罚只是为了减少、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惩罚的实质是另一种有别于常规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或者不再发生,一切惩罚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真正的惩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更像是一种他律,其结果是为了自律,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少慎用、少用,真正的惩罚是为了不再惩罚,真正的惩罚应以爱为端。

2、差异性原则。

教育惩罚既是一种有别于常规的教育,那么如何方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正所谓因材施教,我们的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这里主要包括三方面:基于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基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基于不同的事件情景。

3、公正性原则。

鉴于个体差异性,在教育惩罚过程中我们需要差别对待,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没有标准,为了更好的实现惩罚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的共识,我们必须坚持公平,有着统一标准。在这里统一标准不同于相同,不是同样的错误同样的惩罚,而是指的我们对惩罚制定的标准的一致性。然而仅有公平是不够的,我们根据学生家境作为标准是一个标准,根据学生学习作为标准依然是一个标准,但是这种标准,这种公平是真的公平吗?在教育惩罚中我们不单要公平更要正义,有时公平不一定都是好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公平,但是当这种公平符合正义时它必然是好的,是更易为人所接受的。而教育惩罚应用中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公正的呢?我想以爱作为惩罚的出发点与评判标准必然是公正的。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乃至家长对什么时候需要惩罚、该如何惩罚有一个相对具体的约定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符合公正的。

4、适度性原则。

真理与谬论往往只有一步之差——这句话反应了度的重要,在教育惩罚的应用中对度的把握也是同样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了一样的惩罚策略,为何结果却大有不同呢?这与其在惩罚应用中度的不同不无关系。惩罚要做到小惩大诫,对于犯错的人我们要学会包容,略施惩罚,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切忌一味的包容,乃至发展为放纵。罚之有度,不要让惩罚变的肆意妄为;当罚则罚,不要让规则流于形式。

教育是一个道不尽的话题,唯有保持初心,以爱为端,以身为范,严格要求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无愧于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二

小教专业学生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储备军,是即将走上讲台的准教师或已经进行教学活动的老师,自身的知识深度和教学能力对日后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电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会进入小学进行教学,写作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老师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教学能力就决定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写作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知识的吸收和拓展,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与感悟,更需要培养学生以一个教师的身份进行预演的能力。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学生基本属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正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或正努力准备成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因此相对高校师范生,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熟知自身教学风格。时代在前进,写作素材多样化,学生需要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自身已备的知识库融入与时俱进的世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实践能力。

二、写作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转变思路,树立全新写作观。

从目前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写作理论架构不合理,写作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际写作能力培养,由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要转变思路,重新确定写作教学观念,把写作教学与知识积累、人格培养、写作能力培养作为写作能力培养重要教学内容。以强化学生的人格意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使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知识积累是基础、写作能力培养是根本,人格培养是过程,写作教学能力是目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教学实践能力,就要摈弃专注写作教学理论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观,把知识积累、人格培养、写作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作为写作教学的整体来定位写作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写作教学培养的效果。电大小教专业的学生要构建出自身合理的写作模式,然后将这种模式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摸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写作教学途径,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要教书育人,先执笔能文。

写作教学是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教学难点。而现有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写作教学能力培养还缺乏实践探索性,课堂教学方法缺失点多,效率不高。欲教于人,必先自通。因此必须提高其本身的写作水平和构建自身的写作教学框架。只有自身拥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有很深厚的教学资源,才能够有满意的教学结果,只有投身实践教学,才能查缺补漏。写作不只是组织文字表达的一个结果,要培养小教专业学生的写作教学能力,更要求教授他们将写前、写中、写后协调统一,扩展素材积累,明确写作核心,注重文后点评。分析明确写作的核心,准确把握好主题走向;创建课后交流的平台,师生共同课后好交流;注重课堂课后的练习,锻炼学生随手写能力;评讲出学生优秀作文,提炼出亮点进行共享;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引导学生全心学习。

(三)教学做合一,训练写作素养,培养指导写作能力。

从事写作教学的学生往往不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培养所教学生的写作能力,故而指导出的写作作品往往空洞乏味、毫无生命力可言。要想获得较高的写作教学能力,需要多读、多思考、多感悟,才能获得才、胆、识、力、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在生活中,对于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认知影响说是教。只要做到教学做统一就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写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小教学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素养。1。培养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培养阅读能力是写作教学的先行军,是写作的基石,没有素材的积累,没有基础的铺垫,谈不上写作教学。在现阶段的很多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个基本点,因此学生的写作无从下笔,一提写作就抓耳挠腮、唉声叹气,很多的作文内容空洞、枯燥无味,要么肤浅幼稚、蜻蜓点水。学生这种难于表达、不擅表达的状态根本在于头脑中缺乏素材。因此作为小学教育的学生不仅自身要大量积累,也要要求学生拓展阅读。大量地阅读,不仅可以发展语言,积累知识,丰富感性认知和想象力,更能够让学生视通四海,思接古今,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建立起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多元化的阅读指导。2。把握兴趣的激发和提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他在学习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一切教学都将事半功倍,学生的写作也将游刃有余。因此学生除了系统化的阅读拓展,还要在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下,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重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要做好写作教学,教师一定要教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真心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大事小情。生活是感悟的发源地,对于写作必须观察生活,没有生活,写作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要让学生的写作面向生活、走近自然,用灵敏的视觉去观察、捕捉、体验周边的点点滴滴。小学生的视角是纯净的、更是独到的,罗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故而教师要引领学生让他们将观察到的生活写出属于他们的内心感悟,平日可以通过随笔、周记的形式来加以练习。写作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小学是学习写作的重要阶段,老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从看图说话到话题作文,学生必须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才能进行独立写作。老师应该注重课中课后的练习,题材无处不在,锻炼学生随手写作的能力注重生活的观察与感悟。4。着力情感的升华与展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写文,方能引起心灵共鸣。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位一体目标体系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第三位目标进入教育教学,备受社会关注。是情感的载体,而情感是作文的灵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探寻新方法,才能培养孩子多“情”善“感,有真情才有栩栩如生的作文。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池塘没有了水,不成其为池塘了一样”。而作文则是流淌着情感的表述,是充盈着丰富的爱的再现,离开情感和爱的作文,就如离开池塘的鱼儿,毫无生命力可言。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爱浇灌于整个教学过程,用情感浸润课堂,用真情演绎教学,从而促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抒情达意,表达自我。

(四)适用技巧,重视评阅。

作文中,点睛之笔往往能给作文带来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写作知识之后,务必要指导学生在文中运用写作技巧让整篇文章灵动起来。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可以采用多种叙述方式,写作顺序,写作手法等等。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他的精神产品,一定要从整体训练出发,全程独立完成选材、命题、文章构思、语言表达、修改文章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评阅往往是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实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这里,可以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反思进步,摘录经典,交流美文,因此教师一定重视文后评阅。可以采用各种评阅方式,如交换评、小组评、轮流评,教师主导整个过程,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对自己精神产品的欣赏之中。促使学生爱上作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叶圣陶曾说过: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展示给人们知道,将无形的思维化为有形的表达,练就一篇好文章,必定少补了平时的练笔。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随感,笔记等,可以是一篇叙事文,可以是一段心情杂记,也可以是一句感悟,利用各种机会训练学生的写作。注重小练笔,收获大精彩。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三本作为一支快速发展的特殊力量,其与一、二本学生在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以及生源质量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不同,三本学生应以何种模式去发展,迄今为止还没有现成的答案去参考,所以三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三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整体现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等三方面,对三本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三本模式。

随着的高校扩招号角的吹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迅猛地转化期间,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支重要后起力量,在此期间,三本院校也在以一种快速的模式迅猛的发展,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造就出专业人才、扩充了高等教育资源、扶持繁荣了当当地经济。然而,无论是新创的三本院校也好,或是普通高校通过扩招方式招录三本学生也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沿袭普通高校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和普通高校生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不同之处就在于三本学生用学费的高额差异换取一个能接触高等教育的一个机会。显然,这和我们创办三本的初衷相背离。因此,在如此庞大的学生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更加的困难和艰巨。如何才能更好有效的完成此项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三本教育工作者头等考虑的大事,不容忽视。本文从三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整体现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等三方面,对三本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供业者参考和探讨。

一、明确三本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本院校大多以地方性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其人才培养模式。ww它与普通高校(一本、二本)和高职(专科)又有一定的区别,它比一、二本更务实、更强调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又优于高职(专科)院校,比后者多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及研究的科研课题。因此,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能盲目照搬传统的一,二本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模仿高职院校只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或一套完整的高级培训操作模式,只是在课程设置和课外实践上做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课程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和公式化的教学方式,应在充分了解当地经济、他们的办学定位、专业方向、学生特点等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辅助,技能实践等方面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使三本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均衡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普通三本院校的学生,同时具备了传统本科(1、2本)和专科学生的技能优势。

一、二本院校、普通三本院校及专科院校三所大学中,文凭或学位资格的相关证书都获得国家(国际)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在社会环境中,不同业务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各不相同。虽然传统的本科大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文化意识方面更有为利,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工作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挥。类似的工作范畴包括:秘书,文员,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但对于那些需要专业人才的企业单位来说毕业于普通三本院校的学生会比毕业于传统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更受欢迎,因为他们通常认为毕业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专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普通三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都要强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该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其中类似的工作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汽车、交通运输行业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如今三本学生大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并未有以上我们所说的优势存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现实差异?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的最终结果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诧异的天壤之别?刨其根,究其果,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和学校规章制度制度的实施管理等方面。

笔者通过教学发现三本学生有其较为特殊的自身特点,本着因才施教原则,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找出适用于他们的方法,特大致归纳如下:

二、三本学生的现状与其自身特点。

1、学生普遍缺乏求知欲,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由于多数学在入学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入学后对大学中所授的专业知识理解困难。缺乏恒心和毅力。对所学内容也只是做肤浅表面的理解,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能全力以赴去解决那些难题。虽能保证可以按时上下课,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依赖性较重。另外,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娱乐、消费上,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动机。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基础相对不错,这些学生能够约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为了考研或出国留学,确定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懂得大学时期的学习机会很难得,这部分学生自律性很强,他们用不屈的毅力,顽强的创业精神努力学习。

2、盲从感、迷失感较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多数三本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能按时到班但在课堂上也心不在焉,觉得学与不学无所谓,精神状态不佳。其他同学逃课,喝酒,他们也会盲目跟从,缺乏自己的判断力。不明白为何上大学,上学又应该如何学,并且也不知到底要学什么,学的内容对以后又会有什么帮助。

3、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但他们思维活跃,活动能力较强。

这些三本学生多数都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娇生惯养,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精神,无法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不愿意参加公益劳动,对应该从事的集体劳动也是怨声载道,惰性极强。不愿意亲自动手,或花钱雇人代做或以各种理由借口逃避。相对而言,他们自律性不强。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又多才多艺,思维开阔,兴趣爱好极为广泛,尤其表现在艺术和体育等方面。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各种社团,协会所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积极的参与,表现出其应有的热情。人际关系和谐,交友广泛。

4、缺乏自信心,具有较强的自不如人的自卑感。

由于三本学生差如人意的高考成绩,当他们迈进高等院校大门,面对其他高等学子后,他们就会产生更严重的自卑感,缺乏学习的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经常遭受不公,由于许多雇主在招聘员工时,三本院校的学生往往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心里上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对毕业证的含金量、所在的学校甚至所学的专业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通过以上四方面分析,针对目前三本学生的自身特点,使我们意识到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而也对此项工作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1)加快专业教育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步伐。专业可以带来创新,只有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才会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工作者培训和竞争机制,才能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教育和教学团队。

(2)构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最终目的。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平台,以一种易于被学生接纳的工作作风,采取互动的民主方式,多方位的了解学生。

(3)制定细则严格实施规章制度,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实施是保证高效管理的有力手段,只立制度,不去执行,只凭“说教”,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学生违纪时,“人情”,胜于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恃无恐,导致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以上这些都不是有效管理。

三本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路程还很遥远,只有我们用心才能将此项工作做好,使我们的三本学生拥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四

摘要: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又能提高审美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党的号召下,我国在逐渐缩小地域差异,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现状与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教育部20xx年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发更是让音乐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又能提高审美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党的号召下,我国在逐渐缩小地域差异,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也有了重大的发展。本文将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农村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欠缺、专业水平有限。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据调查,全国有90多万所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近10万,按照一个学校一个音乐教师来算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都喜好去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投身到农村的学校。对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并不低于城市小学,也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果。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水平也增加了要求,高校对于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教师不光要有过高的文化素养,也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但是部分高校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还是不够全面,虽然学校开设了声乐、钢琴、舞蹈、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但多半是为了培养演唱、演奏方面的人才,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教师的方法依旧欠缺。为了缓解目前教师紧缺的问题,也有不少音乐教师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综合水平都不高,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不强。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音乐教育是美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部门虽然对农村小学的音乐课程提出乐明确的要求与教学目标,但学校以及家长对音乐教育都不是十分重视,音乐课往往成为摆设,被其他学科占用,一学期也上不了几堂课。另外教师的待遇差,所授学科不被重视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这都是造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进步缓慢的原因。

(三)教学设备不足,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设备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具,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像黑板、粉笔、风琴等教具农村小学基本配备,而钢琴、奥尔夫乐器、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配备不多,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音乐课上也只是简单的歌唱,教学方式也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比较单一,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这样的音乐课堂学生根本无法更深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要求全方位的发展,课标中也曾提到要学科综合,所以音乐教师的技能水平也要比其他教师要求更高,要有过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校方应当定期到音乐课堂给予教师指导与帮助,我们要做到稳定教师队伍,扩大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待遇,也要倡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到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当中,想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研人员也要定期进行教师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改善,从而壮大教师队伍。

(二)管理部门加强力度,提高重视程度。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作为美誉的重要传播手段之一,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势在必行。各个管理部门应当明确给农村小学音乐提出要求,设定目标,并定期检查指导。校方也应当配合管理部门,严禁出现音乐课被其他科目抢占的现象,提供教师一个良好的授课环境。教师更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从而来提高农村小学音乐课的质量。

(三)增加投入,配备健全的教学资源。

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备不足也是农村小学音乐课开展不好的重要原因,教师上课光凭一张嘴来教唱是远远不够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些教学用具如:沙锤、音响、多媒体等等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标准中也要求中小学要求了解民族乐器,学唱民族音乐,这都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具来辅助教师进行授课。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方面必须加大投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四)提高认识,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不是简单的歌唱教育,其中还包括音乐欣赏,以及音乐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提高认识,需要努力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并掌握一些国外的教学法,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法等,给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这需要师生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转变过去陈旧、古板的教学模式,让农村小学音乐课焕然一新。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不因环境、待遇等客观因素而放松对学生的培养,不论是城市的小学生还是农村的小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之才,身为教师必须要自省自悟,提高全方面的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的音乐教育事业当中去。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五

就我区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预期来看,课程性质与目标的定位是课程实施者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果从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来区分,课程的管理者应确定课程的性质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如果确定为分科课程,课程管理者就应当以传统礼仪为核心推进课程的实施。如果确定为综合课程,课程管理者就应当围绕一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课程设计,或者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避免重复教学。同样,如果从教育哲学取向的角度来划分,课程管理者就要确定传统礼仪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如果确定为学科课程,那么和分科课程的情况相似,就应当专注于传统礼仪的学习。如果是活动课程,就应当以学生经验为中心,以传统礼仪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和形象化为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传统礼仪教育课程。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社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从《中华传统礼仪教程》这套教材所构成的课程框架来看,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中还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教程》选用的材料中生僻字较多,增加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需要教材编写者标注注释。其次,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组织范围和序列还需不断完善。课程组织的范围描述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需要花费的时间,《教程》将四到六年级统整为一册教科书,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还需要结合学校教学实践进行调研。另外,课程组织的序列问题也是课程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序列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在有机联系中的表达次序,需要课程管理者综合运用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

3.课程的评价问题。

课程的评价问题也是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课程的评价包括对教科书的评价、施教的评价和学业的评价。传统礼仪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在于施教和学业的评价,科学、系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需要课程管理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同德育课程的评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采用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客观性评价主要采用材料性客观题,构建真实的`情境和人物,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经典的记忆和初步应用。主观性评价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礼仪实践的参与情况和积极程度。

课程实施的不同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课程实施的阻力,从而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参考路易斯与朋蒂利的研究成果,采用从中间向上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

(1)帮助教师注意来自校外的信息,利用这一点作为改革的诱因;

(2)鼓励教师带着改革和变化的观念,思考如何运用新信息;

(3)通过教师互相交流,提供机会,来促进新观念的广泛传播;

(4)通过向校内和校外的人宣传,促进新思想的普及、推广。综上所述,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在我区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结合国家教育政策,确定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纲要)。

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中,教师传授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内容,课程管理者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来看,笔者认为传统礼仪课程标准(纲要)可以参照《完善中华传统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两份文件来起草制定,因为这两份文件已经将传统礼仪教育的目标(包括学段目标)和内容做了较为具体和科学的表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课程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减少了课程标准的研发投入。此外,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管理者应逐步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首先,课程管理者可录制传统礼仪的示范教学片段,提供给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和学习。其次,课程管理者可建立课程的学习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传统礼仪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便于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

2.推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基地学校的建立。

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媒介,应当引起课程管理者的重视。课程管理者可选择一至两处文化基础较为深厚、传统文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学区,建立三至五所基地学校,并且提供一定的课程支持,使其成为实施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重要阵地。考虑到基地学校的建立设计到校区的整体教育和教学规划,为降低实施的难度,课程实施者可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先在基地学校建立宣传传统礼仪的学生文化社团,培养学生骨干,配合教师推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实施。

3.鼓励学校和教师围绕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校本教研。

从课程互动调适的取向来看,课程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由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调适的过程。面对一项新的课程,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关于课程的改进与改革建议,通常这些建议比较零散,缺乏整合。但是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课程实施,团队内部通常会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并上升为教研组的整体意见,达成共识。因此,校本教研在学校如能广泛开展,将会显著降低课程实施的阻力,同时加速课程的完善。

4.积极开展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校区交流活动。

课程的实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课程管理者需要开展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校区交流活动,可在基础学校举办现场会,为传统礼仪教育课程搭建推广的平台。就目前区域课程推广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礼仪教育广泛开展将成为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一个创新点和发展点,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课程管理者最终应建立一套开放而有活力的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瞄准定位,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海淀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六

1._________大学_________博士后流动站委托_________(甲方)与博士后(乙方)_________就博士后期间的研究工作,签订协议如下:

2.双方协商确定乙方在站两年内科研课题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为:

课题主要内容:_________。

预期目标:_________。

3.甲方博士后合作导师为_________、_________,合作导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乙方在流动站工作期间的科研和办公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仪器设备、科研工作助手等。保证乙方进站后即可开始工作。

4.我校根据具体情况提供博士后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入托等所需的生活条件,乙方应根据学校规定出站时及时办理有关离校手续。

5.乙方应在协议规定的期间内努力工作,除完成预期目标外,在站期间每学期应向系或教研组作一次学术报告。进站_________年左右时间进行中期考核,工作期满前_________个月应向甲方提交书面的研究工作报告。甲方应组织有关同行专家召开评审会检查验收乙方的科研成果,并写出书面鉴定意见。乙方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应按_________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办理。

6.博士后在站期间不得申请出国(包括港澳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与博士后期间研究工作有关的不超过三个月的短期访问除外。

7.博士后在正式办理进校手续前需经体检,体检不合格者退回原单位。博士后期间因病连续请假半年以上者,应终止其博士后研究工作,待恢复健康后由全国博士后管理会协助安排工作。

8.乙方在流动站工作期间属短期流动在校从事科研工作的正式教工,享受学校教工的一切待遇,必须遵守我校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的有关规章制度并履行应尽的义务。若有违反,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9.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双方保证遵守执行。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乙方各一份,一份交人事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备案。

甲方(盖章):_________流动站单位(盖章):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七

乙方:_________(用人单位)。

为促进集团博士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国家科委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及《_________集团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稿)》的有关精神,_________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用人单位与博士后研究人员就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有关事宜,签订三方协议如下:

1.丙方自愿申请进入甲方的博士后工作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学科专业为_________,导师为_________。

2.研究课题由乙方安排,题目为_________。

3.进站工作时间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4.甲方负责为丙方办理进、出站手续。

乙方应向甲方缴纳_________元/人/年的管理费。

丙方除按规定填写申请表格外,还应提供所需的证明材料和进行体检,并在一年内,提交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凡身体不合格或未获得博士学位者均退回原单位。

5.丙方做博士后研究的期限为两年,若乙方因工作需要丙方延长,可由甲方办理延长手续,但延长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6.在站期间,丙方为乙方的非正式职工,住房、工资、生活补贴和福利开支(根据当地水平)等均由乙方按照职工待遇处理。

配偶及子女的安置问题原则上由丙方自行解决。

7.丙方根据乙方科研需要与指导老师商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在两个月内写出选题报告。

进站中期向专家组作一次学术汇报,由专家组成员对其进行评审,并填写考核表。

8.丙方应按所制定的科研计划进行研究工作,若丙方需中途变更计划,应征得乙方的同意。

双方同意下的计划变更,对科研进程造成的影响和后果由乙方承担。

9.丙方工作期间的日常管理由乙方负责,丙方应遵守乙方的工作安排和各项规章制度。

在站期间的研究工作由乙方考核,考核结果报甲方备案。

10.丙方的工作条件和研究经费由乙方负责提供,经费的管理办法由乙方与丙方另签协议。

因工作需要的差旅费由乙方负责解决。

11.丙方在站期间应与乙方签署保密协议,研究成果按有关规定处理。

12.丙方在站期间,因病请假_________或事假累计_________以上者,应终止其研究工作。

对于个人表现不适宜继续做博士后的,乙方有权上交甲方办理取消博士后资格。因病退站的可交全国博管会协助安排工作。

13.丙方在站期间,因研究工作需要,经甲方同意,可由乙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其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短期交流。一切费用由乙方承担。

14.丙方完成研究计划需要提前出站或因课题进度的原因需延期出站,均需与乙方协商解决,延期所需的费用由乙方承担。若因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延期,费用由丙方自行承担。提前和延期手续由甲方办理。

15.丙方期满出站时,须对其研究工作认真总结,按照_________的要求提交《博士后研究报告》,并印刷、装订成册。

16.大学甲方组织有关专家对丙方所提供的《博士后研究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和评议,并作为其在站期间科研工作的考评,以及出站时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17.丙方若符合晋升任职资格,可在离站前申请高级技术职务资格。

经乙方同意;报甲方审核,甲方后将其材料上报院评审委员会,按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评审要求进行。

18.丙方出站时由甲方为其办理《博士后证书》,若擅自离开,将作为自动退站处理,甲方不予以办理任何手续和《博士后证书》。

19.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原件存档。

协议经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八

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遵守教育法规、校规校纪和学校“十多十少”师德公约,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工作中能服从安排,顾全大局,乐于奉献。

1.科研员的队伍建设:通过让科研员承担课题研究,承担重大项目的策划,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指导素养,从而发挥他们在教育科研中的管理、指导和示范作用。

2.科研室主任队伍建设:在骨干科研室主任班结束后,选择10名左右有发展后劲,有研究潜能的科研室主任,通过让他们多参加市级以上的研讨活动,让他们参与县级科研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从而提升他们科研的指导与管理素养。

3.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xxxx年9月开始,通过学员自荐和学校推荐及科研室认定,确立了49名县级科研骨干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了课题立项、课题管理、课题指导、成果撰写、效应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等培训,使他们能在校本科研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完成了年度室工作目标任务书和学期可操作的工作执行方案的制定,做到业务活动有针对性,活动过程生动性,活动结果有效性。

1.组织基层学校申报市教委课题,其中, xx年我县申报市级课题10项,其中,有2项被立项为市级一般课题,3项被立项为规划课题,课题立项率为50%,处于全市中等水平。

2.组织基层学校参加上海市教科院组织的第三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获的评比。我县申报项目数为20项,其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奖率为55%,处于全市中等以上水平。

3.加强了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5月份在实验中学组织了市级规划课题“农村初中系列化、探究型、体悟式主题班队活动实践研究”的结题会;6月份在海洪小学组织了市教育学会课题的结题研讨会;10月30日在扬子中学举办了市级规划课题的开题论证会,12月上旬组织我县xx年立项的市级课题的开题会。

4.组织基层学校参与上海市“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我与新课程改革”教师征文评比活动。我县获奖成果又有了新的突破,其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获奖等第与数量名列全市前茅。

5.xx年6月承担了教育局指定的项目“素质教育案例与论文”撰写指导的任务,其中有10项论文与案例初步入选“上海市推进素质教育成果集”。xx年10月对入选的项目又进行了指导,最终有4个项目正式入选 “上海市推进素质教育成果集”,全市共80项,入选项目数处于全市中等水平。

6.组织后备名师、名校长申报“名师、名校长工程专项课题”,我县申报了4项名校长课题,4项课题全部立项,2项课题立项为后备名教师课题,立项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7.举办了中学高级教师论文撰写辅导培训班。通过一对一的帮教和面对面的辅导,提升了教师撰写论文水平。xx年xx教师论文通过率为95.5%,而全市平均为85%,有效地提升了xx教师的专业形象。

1.按时制定个人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学期执行方案,对个人阶段性工作做好认真反思与调整,并对学期工作中的成效与不足进行总结。

2.开设讲座:为科研室主任班、科研骨干教师班、高级教师论文辅导班、中学政治教师、中、小学执教探究型教师及基层学校教师开设了“科研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论文的撰写”等讲座。

3.课题研究:立项的市级规划课题“xx本土文化背景下引进教师的发展研究”已结题,立项的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课题“第一代独生子女带养孩子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4.策划了“瀛东村生态基地课程”的编写工作。

1.生态研究所工作:完成了2期《生态教育研究》的组稿、改稿工作。

2.干部培训研究室工作:承担科研室主任干训班专业课培训。

3.编辑室工作:做好学刊负责栏目的改稿工作。

4.教师教育研究室工作:做好中学高级教师“3+1”课题研究的收集、审核工作。

5.协助团县委做好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

6.协助县经济委员会做好乡镇、委办局优秀“世博”征文的评选工作。

1.xx年11月参与了教育局对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论证的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性目标中的德育、科研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xx年12月承担教育指定的'科研项目“农村学校基于生源大幅减少下的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12月17日上交成果。

3.xx年5月承担教育局指定的项目“提高义务制教育阶段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义务制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研究,有关成果已上交。

4.协助教育局做好“生态教育——走课程建设本土化之路”市级展示与研讨活动的准备工作。

5.参与教育局组织的督导工作。

6.参与教育局组织的年终考核工作。

7.做好了为《解放日报》《上海教育》宣传xx县生态教育提供原始材料的工作。

(一)条线工作:我县申报市教委、名师名校长工程课题的立项率居全市中等以上水平;我县参加市第三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评比和“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我与新课程改革”教师征文竞赛获得等第与数量居全市中等以上水平;我县参加全国教育学会组织的优秀科研成果评比,xx中学的“行动——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获二等奖;我县教师参加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论文鉴定通过率达95.5%。具体见上“研究活动”。

(二)个人成绩:

2.参与了xx县科委的软课题“xx县生态科普馆建设的调查研究”。

3.初步完成了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课题“第一代独生子女带养孩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

4.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脑科学学生潜能开发的深化研究”的研究。

5.与他人协作的成果“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获市三等奖。

6.浅析探究性教学这教师的角色发表与“xx县教师进修学校学刊”xxxx年上半年。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九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文明病,也诱发产生了。同时,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这些由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已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与正常的生活构成潜在危害。为此,时代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从更加丰富的层面看待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理应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学会生存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全新体育教育价值观。

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1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3未来体育教育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当代体育教育同样面临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各方面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脑力劳动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增加;工时缩短出现闲暇时间增多;居住条件的改善,人际交流机会减少,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适应未来变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筛选和必要的补充,对教学素材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生存与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健全和发展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它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密切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

经营理念。

主要针对一线教育教师工作者的写作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辅导。

知网检测。

经《教育教学论坛》发表的论文全部经过知网全文检测,主要是为了协助作者完成论文,以及对于论文学术一些不端行为的检测。

论文覆盖面。

图书出版。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一

关于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调查报告(计划)。

一、课题: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二、调查对象:册亨县冗渡中学生物学教师及中学生。

三、调查方式:个人访谈、问卷调查。

四、调查步骤:

(一)搜集相关资料。主要有《心理学》和《教育学》。

(二)对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如何看待生物学课堂及对生物学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有关方面及其原因,还有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需求。

(三)向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访问,主要内容是老师眼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有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还有关于如何改善学生对生物学不感兴趣的现状及其具体的改进意见和方案。

(四)结合大量事实材料,分析整理和总结所得材料。撰写调查报告。

(五)将调查报告交送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审阅,对调查给予支持的有关人员致谢。

吴熙。

2011年11月8。

关于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调查报告。

2011年10月8日至11月18日,我在册亨县冗渡中学进行为期六个星期的教育实习。这个学校学生的生物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很多学生不够重视生物学和对生物学不感兴趣。

然而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高中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初中,初中的原有内容则浓缩,使教学内容加深,难度加大,再加之课时的减少,学生普遍感到生物学枯燥无味,难学难记。在此情况下,如何保证生物课的教学质量?我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在本校的生物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行调查。

一、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65﹪的学生说不知道学习了生物有什么作用,只是老师逼着学而学的。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中考而不得不学,而生物学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比例不高。只有少数学生是相信学习生物学知识是科学的认识世界和能够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有一部分学生只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只为了完成任务,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没有真正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他们表示学习压力很大,不想再继续读书,认为社会现实的社充满美丽的色彩,希望能够早日踏入社会,想体验社会生活。

(三)很多分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方式。

老师整堂课都在讲,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一直在听课,感觉疲惫。感觉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对老师讲的内容没有兴趣。

(四)课堂教学沉闷、压抑、低效率。

老师只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老师不爱过问成绩不好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缺乏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表现出学生没有得到学习生物潜能的充分发挥。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活动就会随之变得愉快,学生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反之,就会导致学生在该门学科中学习动力不足和掌握知识水平降低.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有关生物学习兴趣的理论,笔者认为有趣、活动、成功、反馈和交往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几点建议。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目的和意义。

只有当学生的兴趣与其人生目标相结合时,学生的兴趣才能发展到志趣阶段,学习才有自觉性和方向性。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进行理想教育。如通过“知识就是力量”等主题班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杰出人物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的故事,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并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第二,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强调学习的杜会意义,而且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是一种精神生活追求,是愉快的享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生物学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甚至要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实际意义。

(二)对没有目标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讲速一些励志的故事和励志名言,如知识可以创造财富,学无止境。可以通过进行开家长会、家访和个别教育,和家长一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明确学习的目标,避免学生盲目的学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

(三)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内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加强实验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据我调查,学生们对生物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能做实验,我请学生对生物课提建议,建议最多的仍是要多做实验。因此,凡是教材上规定的实验,教师力求做好,并根据教学需要补充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加深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爱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知识点扩大教学内涵,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巧设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逐步深人,新课程理念逐步深人人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努力实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新课程理念较好地落实到具体生物教学工作中,培养时代创新型人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条件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的互动合作过程。

生物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志向。生物界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和千奇百怪的鸟鱼虫兽等一切有生命的物体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绚丽多彩而又神秘巨测。它为中学生物课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是关键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造精神给我们生物教学增加了难度,它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和适用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二

孩子在少年时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具有探索知识的潜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活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要解脱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自然,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自我拓展知识空间,自我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获得的东西要比书本上获得的更为丰富。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研究数学智慧分析数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

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现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目标,教师要解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开辟出新的教学之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要从传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角”。教师要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让学生展开互动,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性的引导式作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教师明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按着我国新课标的标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予以解决,同时留下伏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提倡学生对课堂上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倡导先进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早已经不适合对当今学生进行很好的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多方面发展,让学生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统考升学的模式让教师无法合理的对学生展开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培养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改变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定,即从单一的考试评定方式变成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以多样化的指标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定;也要改变单一笔试的考评形式,要实现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形式,同时在进行学生中和评价排名时,要将考试分数作为参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的灵活度等多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及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实际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要着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让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知识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要积极倡导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小学数学的功能和价值。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的感知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灵活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三

1.义务教育的概念。

2.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985年5月,****中央颁布了《****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1992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

2.《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第一,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四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比较后一遍。“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比较后剩的也吃了。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身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儿子一脸无奈。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不后悔?”父亲问。“不后悔!”

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边还有一个蛋。父亲指着蛋说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第三次,已过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那我不客气了。”

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的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儿子意外发觉自身碗里也藏着蛋。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五

上周,笔者所在的县城,发生了一起学生凶杀案:十多个高中学生在放晚自习后,将一名外校的高二男生逼到河边,活活用砖头石块砸死!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被害者系一住读农村学生,星期天到溜冰场溜冰,不小心碰撞到另一名城里学生,因其中一方出言不逊而大打出手。单挑时,城里学生吃了亏,因嘶叫着叫对方等着瞧。隔一个礼拜,城里学生想方设法弄到了乡下学生的手机号码,(二人不在同一所学校)案发当晚,拨打对方手机将之骗出。路人看到他带着一出租车的帮手(同样都是高中生),向这个势单力薄的乡下孩子扑去,那孩子慌不择路,跑到学校后面的河滩,在黑暗中被害。

这是笔者从教以来,在本县经历的第三起学生凶杀案了。第一起,是五年前的情人节,两个初三男生为一个女孩争风吃醋,互相邀集要好的同学持利刃群殴,混战中有三名男生丧生,其中一个是笔者远门表姐的独生子;第二起发生在两年前,当地某一地头蛇的儿子因平时过于嚣张,欺负弱势,被一名学生激愤之下用藏刀捅死。

凶案发生后,无论校方还是双方家长,以及社会方,在对孩子痛恨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悔恨!对被害者和凶手们的父母来说,已经发生的惨案,无异于天塌地陷的灾难。反省一下,种下这些祸根的,却是他们自己。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带着原罪,一切全在后天的成长中受到的影响、教育引导。他们的性格品行是可塑的,长成个什么样的人,很大因素在于家庭的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孩子的第一老师。

在反对学校抓高分、给学生减负、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有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那就是家庭对孩子个性发展的过激培养。他们以不压制孩子天性为由,对孩子娇宠放纵,不仅自己对孩子百依百顺,也对学校进行的一些教育手段横加干涉:作业多了,说压力大;孩子犯错被教师训斥,或偶尔体罚,便拿出人格尊重出来声讨教师,甚至搬出教育法规来惩罚教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受教育者大部分形成这样的特点:唯我独尊,经受不起挫折,盲目虚荣。有这样一个对比:以前,家长以自家孩子学习成绩优秀、遵守纪律为荣;而今天,那些调皮捣蛋、跟老师顶撞的孩子,反而成了家长在人前津津乐道的荣耀。他们将之视作孩子有个性,有魄力的表现。对那些循规蹈矩的孩子,他们说成书呆子,并预言他们长大也是窝囊废。

过分压制孩子个性固然不好,而任由其随意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取的极端。如同行车没有刹车,出车祸在所难免。中国有句古话“矫枉过正”,恰恰说明了各趋极端的弊害。

当前教育的另一个取向,是提倡赏识教育,反对批评。据说是为了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然而生存是残酷的,孩子迟早有一天会长大,走出父母的庇护,承受风风雨雨。在个性的可塑时期,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吹打不得的娇弱性格,不能吃亏,没有宽容心,光有自信有用么?上述凶杀案就的一个例子。再,为何当前大学生自杀现象增多?原因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付出艰辛,自然也承受不起挫折。

我曾经对朋友这样抱怨:若这些送到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是上帝的羔羊,则我们这些教师的角色,算不得牧羊人,充其量只是牧犬。现在,教师能左右学生的范围太有限了,小孩子还好,对一些中学生,45分钟之外,你想和他谈心都难。师生之间发生僵局,找家长从中沟通斡旋,家长也是站在学生一个立场上说话,让教师处于一个背理的位置。当然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然而不幸正是从这些不多的情况发生的。

在这些事件之后,是孩子对学校纪律、对法制的漠视。他们过于自我,遇事只想自己解决,视老师如无物,视法律为笑话,悲剧就这样在不期然中酿成了。

希望学校与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在老套的书本知识、一成不变的行为准则、出人头地的预期之外,多一些法制教育,多一些诸如宽容隐忍的教育,多一些自卫常识(比如遭到攻击时向人多处逃匿),甚至多一些唐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教育,让孩子知道,以众凌寡是不光荣的;上述悲剧都不会发生。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六

线上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线教育,线上学习的一个过程。我们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来连接教师与学生,进而实现知识的共享。这么说的话,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挺不错的教育方式,那为什么却呈现出了一种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局面呢?其实,线上教育这种方式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好好利用,它便能助你更上一层楼;不能好好利用,它便显得毫无意义。

一方面,由于疫情停课的原因,推出线上教育就好比是雪中送炭,对于即将高考的孩子来说更是相当于一场及时雨,毕竟高考是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疫情之下,学校延迟上课我们可以理解,无可厚非。但是,时间久了,人总会忘记一些东西,并不是所有人的记性都是那么好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学成才的。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线上教育的推出,无疑是解决了教育停滞这个问题。那么线上教育又有哪些优点呢?首先,线上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大部分人都对新颖的事物充满好奇,所以线上教育这种方式能吸引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其次,线上教育没有受到区域的限制,即使师生相隔南北,还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最后一点尤其重要,线上教育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来快速获取你想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师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开阔师生视野的同时也对教育以及学习的质量有着重大的提升。所以说,能利用好线上教育,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甚至有着质的飞跃。

当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着其两面性,线上教育也不例外。线上教育固然能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但也不是毫无瑕疵的,那我们就来看看线上教育究竟有哪些缺点。第一点,线上教育需要用到电脑或者手机,但这并不是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个条件的,有一些家庭经济上并不富裕,或者有一些家庭在边远地区,网络信号并不好,这就使线上教育得不到良好的体验,从而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第二点,线上教育在促进师生课堂交流方面大打折扣,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三点,学生的自律性不一,很多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网络并不是学习,而是玩游戏。而且在家跟在学校的学习氛围真的大有不同,在家通常比较随意,不是所有家长都能随时陪在孩子身边陪着监督着孩子的学习。这样一来,线上教育的意义便不大了。第四点,线上教育,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导致视力的下降,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所以说,线上教育也存在缺陷,利用不好反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线上教育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在校的教育必不可少,线上教育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它可以用在不时之需,就好比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不能在校学习,线上教育就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

当然我们进行线上教育时也要合理的安排。首先我们可以建议提倡有条件的家长可以随身陪同监督自己的孩子的学习,跟进孩子的学习情况。其次提倡老师随时抽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不分心与其他事物,尽量让孩子不受外界影响。最后线上教育也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护好孩子的视力。相信只有我们好好利用,线上教育将会为教育事业锦上添花,学生们的学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七

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有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考试、中国式集市,当然也不乏中国式教育这一奇葩。

有这样一则漫画,一位戴着眼镜,头上冒着汗的小男孩——小文,正在接受他父亲的“教育”:“你看看人家小虎的身体!”然而小文的书桌上放着一张“100分”的试卷;一位脚底踩着足球、脸上贴着一个红红的巴掌印的小男孩——小虎也在接受他母亲的说教:“你看看人家小文的成绩!”那母亲手中捏着一张50分的试卷。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摧残心灵的比较,是中国教育式的最大悲哀。

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日不骂,一日不得整改;一生不骂,一生不得整改。”这种以暴力、言语攻击来达到目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中国式教育乃是“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才”的思想,这种落后守旧甚至略带血腥和暴力的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改正,反而让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叛逆。父母以为这种方法让孩子无话可说,能最快达成教育效果,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和动力。(这个部分应紧扣感点,这部分分析与感点略有脱离。)。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别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为宗旨的可笑、愚蠢的教育。

教育是教导、培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教育中不应以打骂为主,而应以鼓励作为“利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八

我挚友的岳母五十六岁因肝硬化去世。这种情况若发生在省级领导以上的干部中,就属于英年早逝。若按现在老年人的平均寿命理论,也算过早仙去了。

挚友的妻子及小舅子小姨子,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今二十多年过去,相安无事。

挚友在一次偶然的肝功化验之后,医生说他乙肝表面抗体单项阳性。还说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清除,且已经形成抗体,从此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了。

于是,挚友在妻子面前用玩笑的口吻吹嘘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依俺看,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俺就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哟……”

妻子狠狠地瞪了挚友一眼。于是,挚友后面想说的话便戛然而止。

其实,这玩笑之中不无真理。挚友的妻子感情上不能接受,可以理解,但其中的真理是埋没不了的。

所谓抗体或免疫力的形成,并非仅靠注射疫苗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身体本能的自然抗争来达到。所谓的“天生免疫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的抗争而得来。挚友自身抗体的形成,就是一个明证。

上帝创造了完美的人,必然也会相应地创造一种完美的肌体功能和精神灵魂,正如上帝创造了完美无缺形态各异的雪花那样。

作为教师,我自然就联想到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家庭教育。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其势头,犹如大江东去。在东去的浪潮之下,难免出现一些个逆流的浪花。所谓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一一”,便是这浪花中的几枝。一些家长对此恐慌不已,甚至视为洪水猛兽。尽己所能地让孩子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一直到上学为止,算是告一段落。

然而,学校也同样也沿着这条大的思路,继续前行。所谓的“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正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发展,那么最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与社会绝缘的“真空地带”。

以我的观点看,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一一及其形形色色的社会阴暗角落里的污秽,正如乙肝病毒。与它们接触得越早,越能尽快地产生抗体。最终达到“出污泥而不染”的那种高层次高品质的境界,而创造这种境界的思维意识,也正是上帝创造人类的初衷。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十九

文章对应用型新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型新闻人才,主要是指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服务地方的新闻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较强的新闻实践技能和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并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在新闻工作中熟练运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是核心,新闻是专业指向,应用性是基本要求。毕业论文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要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独立完成这项具有较大难度的课题。这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应用,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是优秀应用型新闻人才的试金石。

根据笔者近5年来对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加强,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忽略了新闻专业的特性一社会性,没有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理论分析过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理论分析的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和解释过多,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不足,深度不够,论文模式依然是“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步骤,尤其在“怎么办”阶段,对策拍脑瓜,方案想当然的问题相对突出。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伪命题”的理论分析为主,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理论性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有理论性知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学生游离于实证研究之外,也不懂得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也是实证研究类毕业论文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坛的教师,没有在媒体工作和一线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的单一性和实践型教师的缺失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学生选了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老师也指导不了。三是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会产生影响,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段时间学校基本没有集中授课的课程,大部份学生忙于就业、考研,精力难以放在论文写作上。且有的学生在外地,与指导老师基本上见不着面,论文指导仅限于网络指导和电话指导,理论性的论文选题更利于毕文的完成。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它规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预期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应用型新闻人才与传统学术型新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它强调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这个特性应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型不仅是对新闻专业外在的层次规定,也是新闻专业本身内在的要求。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工作在社会第一线,接触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相关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课程和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学生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一般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筹建时间不长,师资以年轻的教学型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是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教学上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做访问学者或提升学历、学位的方式,通过进修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新闻专业本身的特性和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经验在毕业论文创作,特别是实证研究类的论文创作中起了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论文指导老师本身要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除了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外,更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获得,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来”,指聘请媒介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开设专题讲座,为教师讲授现实中媒介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操作,掌握媒介的最新知识;“走出去”,指将青年教师送到媒介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各类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使得自己更加符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求。

论文撰写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环节众多,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关键。第要加强选题指导。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感兴趣的选题是论文良好的开端。论文的选题要提前规划,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和各类实践进行思考,而不是要做论文时才开始找论文题目。其次,新闻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规划选题时要从新闻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寻找有研究意义的课题,避开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因此在选题时,建议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选取实际问题。最后,选择课题要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避免大而空的论题,如果论文的题目“假”、“大”、“空”,那么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因没有切实研究,只能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完成论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论文题目选好选准了,后面的写作才能扎实有效的开展。第二,要加强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外出实习,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的次数不多,毕业论文的进程和质量难以管理和监控,如何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是值得思考的。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流程中,要抓好论文的开题和中期检查这两关。撰写论文开题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题,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创新点和自己研究的方向。在开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论文框构,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策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定下论文的基调;在中期检查过程中,老师对论文写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明确下一步的写作进程。这两个环节,指导老师要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落实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研究和撰写论文,而且还避免理论研究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改变以前的“剪、贴、拼”的论文写作模式,最终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第三,要重视基地建设。实证研究类论文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撰写实证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时,需要相应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对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对口的实习基地就是报社和电台、电视台、各类网站等媒介单位,要建立相适应的媒介实习基地,特别是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基地,保证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长期的机会在新闻一线接受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做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社会性源于自身的实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立体化局面,专业技术的要求更强,其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中,要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实证研究行列,同时考虑以多种方式呈现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撰写深度报道或调研报告;第二,把论文写作与分层级、分模块、分方向教学结合起来,设计多个模块,如各类影视剧本写作、广告策划与文案、网页制作与维护等作品替代毕业论文写作。经过不断地探索,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将会妥善解决,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终会呈现新的局面。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二十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xx。

[3]曾平.亲近生活德育教育显实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二十一

教育实习是老师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师范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教育实习主要有教学工作学习、学校管理实习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实习能够有效的锻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做充足的准备。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一)学生缺少专业认同感。

有很多大学生是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自己本身缺少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缺少对专业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只能去城镇当一个小学老师,没有出息,导致学生在教育课堂上不能认真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在实习期间不能认真的对待教育实习的工作。还有一些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老师的职责,缺少对小学生的关爱,缺少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度。

(二)缺少实践经验。

很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都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学校也没有组织过教学实践活动,造成学生不了解教育实习的具体内容,使得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缺乏教学经验,和小学生不能有效的沟通,没有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此外,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在校学生,在实习前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人生阅历比较浅薄,导致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所面对的社会问题[1],从而打击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三)不被实习学校重视。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之前,学校缺少对学生的实习培训,常常出现学生在实习学校所教的学科与所学专业的课程知识不相符的情况,造成学生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实习学校不让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上课,给学生安排其他的工作,比如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其他老师处理一些琐事。实习学校缺少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视,学校认为他们没有实践经验,不给学生讲课的机会,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的原因。

(一)高等师范类学校自身的原因。

1、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才能在教育实习中顺利完成实习工作。因此,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课堂实践教学技能方面,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活动组织能力。

2、学校缺少对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视。首先,虽然一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包含着教育实习的设置,但仍缺少对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视,没有认识到教育实习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在学生实习前没有向学生讲教育实习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不够认真,没有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最后,由于学校的实习考核制度不严格,造成学生不够重视教育实习,学校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考核主要是通过书面总结或者报告的形式,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具体实习情况不够了解,缺少对学生实习的关注。

3、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当前,学校在教育实习方面采用集中位置的实践管理模式,虽然对于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有一定的帮助,但却无法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带队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老师对于学生的实习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只能与实习学校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间接的对学生进行管理[3]。此外,有些带队老师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造成实习工作散乱,学生的教育实习达不到实践的目的。

(二)实习学校方面的原因。

1、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缺乏工作热情。师范类学校学生的教育实习是为了让学生把在学校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转化为实践教学。师范类学生是教育实习的主要力量,是我国未来老师的新生力量。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写教学文案、讲课、听课都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指导,如果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对待学生,会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目前一些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缺乏工作热情,没有强烈的责任感。

2、实习学校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把升学率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有的学校领导认为,让实习生去给学生讲课,是拿学校做实验,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一些实习学校不愿意让实习生给学校里的学生上课,即使给实习生讲课的机会,也不让实习生讲新的知识,害怕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有些实习学校大多是让实习生去教室里听其他老师讲课,让实习生间接的掌握实践经验。

3、学生在实习学校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教育实习中,一些实习学校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教研组,由实习老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情况。有的实习老师会把自己的工作让实习生去做,导致出现工作量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此外,有的实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评价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出决定,没有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影响学生的实践效果。

(三)实习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老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所以,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老师的雏形,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果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素养不高,会影响教育实习的质量。

2、学生的角色转变不正确。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前还是在校学生,对老师持有尊敬的态度。在教育实习期间要由学生转变为老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无法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实习工作不够热情,缺少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因此,学校要从学生的自身专业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作用,还要通过专业课的教学设置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专业,才能更好的在教育实习中认真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加强学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的了解。

教育实习是成为正式老师的准备阶段,是把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教育实习要受到学校的重视。在教育实习之前,学校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从学生自身开始进行教育,才能有效的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都能有所收获,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4]。

(三)提高实习老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的重要实践课程,关系着学生以后就业的情况。实习老师要发挥出自己的职责,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对实习生进行认真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提高指导工作效果。

首先,学校要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在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教学知识,从而让学生适应教育实习工作。其次,学校还要改变指导老师的传统观念,让指导老师认真的对待学生。最后,学校还要鼓励老师多参加实习工作,让老师认真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对师范类学校的重视,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以,学校要加强开设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语。

教育实习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伴随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师范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教育研究人员论文篇二十二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正是建立在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没有兴趣,学生就会消极参与甚至会视而不见,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参与程度,无法实现自主探究。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向学生展现科学世界的奇妙与美好,激起学生内心探究的动力。

1、媒体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与演示功能,不再是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枯燥教学,也不是传统课件的高度固化教学,而是以不同的视角来传达更多的信息,带给学生以新鲜感与愉悦感,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地震”一课,教师就可以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时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进而激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制造悬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探究。如在学习“金鱼”时,我让学生思考鱼鳃一分钟要开合好几次,不断地在喝水,会让小鱼胀破肚子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进而展开主动的探究。

二、问题,探究的主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与主线,只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1、问题具有探索性。探索性的问题在于能够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有深度,而不是简单而机械地从教材中提取。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有思考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更加有效。

2、问题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因此,我们要将问题的设计点放在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性。如让学生来思考如何清除水垢,如何清除油烟,如何防止铁器生锈。

3、问题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的问题设计也不能只是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特定的答案上,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维角度的思考与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与运用,更加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更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展开主动探究,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如在学习“认识空气”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与推理的方法来展开空气的性质探究。学生结合所学与生活经验得出空气与水具有相同点,即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的透明体。此时让学生思考,水占据空间,具有体积,那么空气是否也占有空间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交流,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一是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中央,然后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前端,使劲往下按,但无法将活塞推到前端。二是将漏斗放于锥形烧瓶上,倒入水,水可以轻松地流进烧瓶;把带胶塞的漏斗塞放于锥形烧瓶,倒入水,水不能进入烧瓶。三是将杯子底部放放少许卫生纸,然后将杯子竖直倒立放入水中,纸没有湿。还有许多实验,都可以证明空气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并不是学生间接地从书本中从教师处得知的,而是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直接得出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掌握学习与研究科学重要的方法,这也将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四、质疑,探究的本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探究活动不只是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自主提出问题,这才是探究的本质。为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打压学生的个性,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成为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才能让学生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如在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学生所熟悉的水壶中的水烧开时往外溢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然提出壶中的水体积大了所以溢出来了。但是壶中的水为什么会体积变大呢?这样步步引导,学生自然就会针对心中的困惑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的探究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正是学生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总之,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情感上的提升与思维上的启迪,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走进科学殿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