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8 23:51:08 页码:7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汇总16篇)
2024-03-28 23:51:08    小编:翰墨

大家都知道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它还能够推动我们前进。总结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文档,我们需要学会提炼和归纳。如果你正在写总结,这些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技巧。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对于青少年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根据初中生成长的特点,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现代初中学生文化、道德素质以及修养等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初中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呈现出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而中学语文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中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影响和帮助下,沿着教师所指引的方向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榜样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身的特点,将人文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气质和人格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突出人文教育特点的目的。另外,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予以充分重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促进学习效率有效提升的目的。

二、校园环境的营造。

校园环境的建设在学生人文教育开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海报、校报等方式渗透人文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背景。另外,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教学任务,而是应该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情感引导学生,建立师生和谐共处的人文教育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主动亲近学生,同时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使其可以敞开心扉地接受教师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人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讲解成语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体会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另外,向学生讲解文化名人事迹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同时也为其名言警句的积累以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文章,对于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总而言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虽然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生活品位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人们忽略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改造,导致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初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不仅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素质不断提升,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二

古诗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璀璨耀眼的明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加思想内涵,提高文化素质。下面,就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笔者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开展古诗文教学,通常需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以及创作诗文时的社会背景。同一作者由于人生道路发生曲折变化,其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的创作风格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如果我们不熟悉杜甫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不知道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疾苦,不了解诗人有心怀天下苍生的济世情怀,便难以体会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凄苦,也难以理解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大胸怀,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自我牺牲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以,笔者进行古诗文教学,注意指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二、诵读成韵,引导学生领悟诗情。

古诗文情感丰富,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应引导学生应反复吟读,领悟感情。古诗文的诵读,首先要注意对情感的把握。比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忧思。李煜的《虞美人》表达悲苦愤慨、凄凉伤感。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诵,领悟诗情。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意境辽远、雄浑壮阔,要读出掷地有声的效果。岳飞的《满江红》因为押仄声韵,读出的情怀应该是慷慨悲壮的。

三、借助意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古诗文中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在古诗文阅读时要抓住意象,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诗情。笔者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意象。该诗前三句以九种意象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了铺垫。首句中“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枯寂、黯淡的画面,反映着游子孤独而沉重的心境。第二句以“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轻快、温馨的画面,浸染着诗人淡淡的喜悦。第三句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苍凉、萧瑟的画面,体现了游子的悲凉、落魄的心境。最后,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整首词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我借助对诗歌中几种意象的揣摩,引导学生进入全诗意境之中。

四、领悟内涵,读出诗文背后的深意。

中华民族文化在古诗文中常活化为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古人运用诗文形式观照世界、诠释人生、抒发情怀、表达心志和彰显人格。积极入世与归隐山林这两种处世态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比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时,我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超凡脱俗的归隐思想,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体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领会陶公那“欲辨已忘言”的真意,体会“心远地自偏”与官场距离有多远。笔者觉得有必要引领学生体会古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引领学生从文化视角领悟古诗文背后的深意。“山气”“日夕”“飞鸟相与还”等这些大化流行的景象,体现陶公对自然的一种放眼、一种理解:“吾悟之道皆在吾心。”这种放眼文化、回归自然、无为而治的意蕴,可以作为我们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相对而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回荡着浩然正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句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来欣赏古诗文,体悟前人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升华,构筑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五、传承美德,弘扬诗文中人文精神。

学习古诗文时应传承美德,发掘古诗文中的人文精神。古诗文中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起到以文教化的作用。比如,惜时勤学类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还有一些诗文教育人讲究诚信,以诚信作为立世之本,都有助于初中生坚守思想道德底线。

(责编李景和)。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三

教学策略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技能、教学过程形成的方案及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从另一角度来说,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细化了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因不同的课文而异,同一篇课文可以是一个教法,也可以是多个教法的综合运用,如果运用恰切,会因为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而使学生感到每一课的学习都耳目一新,兴致盎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掌握课文,写出的教案不仅体现教学过程,而且在课堂上不能生搬硬套教案,还要教法丰富,思维敏捷,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境,善于调控课堂,即兴拈来。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我们对于一篇课文,要读出和讲出语感,就必须深谙课文内容及其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语感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叫抒情。我们在教学中同样可以把这种本来属于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发自对课文的一片内心情感去范读课文,而且以丰富的语感去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产生极大兴趣,抒发情感,得到学习。如朱自清的《春》,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富于生活的气息,给人以生活的希望,结构一目了然,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和音韵感强,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课文好读好懂。我们在教学中即兴抒情,以满怀热情的语感感染学生,学生也喜读本文,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又如在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里,作者借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抒发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内心的苦闷和徬徨,但因脱离不了现实,心情因而苦闷矛盾。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月色的美是惨淡的,荷塘景色是凄凉的,所以我们教学时就应进入作者在本文中的角色去范读和讲解这篇课文,去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体态语言又叫“动作语言”,具有传递性和互感性,是人际交际中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教学本来就是通过师生语言互动来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体态语言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态语言以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作与语言文字结合,使教学信息更完善。特别是我们在教学有些古文时,恰当的体态语言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内容。就拿教学《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的语段来说吧,我们一边讲解一边就可以做着武陵人打渔时顺着溪水划船前行的动作,不知不觉,一下子发现到一片桃花林,眼前一亮,继续一边前行,一边左右欣赏。我们以打渔人的身份面对这种从未见到的美景,很是惊异,并作出再往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桃林的动作。老师的口语与身体语言有机结合,绘声绘色,自然把学生引导到课文中去了。

再如,我们讲解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一个语段时,就可以作品中滁州太守欧阳修的角色,好象真和宾客们来醉翁亭饮酒一样。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一下子就勾勒出来,作者借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抒发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得到表达。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剧或音乐不少,我们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即兴给同学们播放播放,能把同学们的学习带到文学欣赏的新境界。像我们在教学《邓稼先》时,把电视剧《钱学森》中有邓稼先的镜头给同学们播放,并告诉同学们:“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获得者、共和国一代核物理巨匠邓稼先的生平故事的电影已经开机拍摄。通过这些介绍,营造学习科学家的浓烈氛围,使同学们对邓稼先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既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又使本来是一篇比较严正的写人叙事作品增加了生动性和形象性,邓稼先的光辉形象以生动的画面和背景跃然纸上,学生在这样一个感人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地便对科学家邓稼先产生敬爱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还如《黄河颂》一课就选自《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我们教学《黄河颂》时,就可以把《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和电视剧《冼星海》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关键情节播放给同学们,既烘托了课堂学习气氛,使同学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又使同学们因为祖国有伟大的黄河而骄傲、自豪。

四、以相关典故或传说穿插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典故一般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它分为事典和典制典故两类。其中,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历史上的好些典故不乏其哲理性。有时,为了我们更好地教学某一课,特别是古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课中的历史背景很茫然,对课文的字词及内容感到枯燥,在理解与掌握上比较难。我们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短小的典故,增添几分兴趣,能较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上可以叫做典故传说插入法。如在学习《庄子故事两则》时,我们在简介庄子时,就可以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个成语典故给同学们讲讲:诸子是以前把“姓”以“子”为称呼的形式,这里特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列子、韩非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在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庄子便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通过这些背景性的典故讲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两则故事。

什么样的课文就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教学。要上好某一堂课,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情、有目的有理想,教师首先要找到这一课的生动之处、感人之处,积极地探究这一课,思考如何备好这一课的教案,如何上好这一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一课。教学策略是随课文而用、随课文而变的。科学的教学策略不仅会使教学得心应手,而且,教学的“果实”丰硕、甜蜜,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也是一次精神享受。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四

这次我参加了网络研修培训学习。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从看视频、听讲座、听专家点评、看简报看各位老师们的作业、研修日记、看评论以及参与评论,参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帮助我解决了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然后将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把它更积极主动地投到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当中。这次培训我真的是受益匪浅。现将这次培训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远程学习,我提高了教学理论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有机会参加这次培训,有机会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我自豪,我荣幸。但更多感到的是责任、是压力!回想这次的培训,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这次的培训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一次培训,也是促进我教学路上不断成长的一次培训。

二、通过远程学习,我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这次远程学习,我有幸学到专家教授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如何组织中小学班级音乐会活动》得到了理论熏陶。感受最深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流程》、《中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索》讲座的内容在我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而且还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专家讲授的一些教育教学实例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让我能从理论的层次来解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现象,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还有让我懂得从平常的工作中去体验快乐、幸福。

三、通过远程学习,我增长了见识。远程培训平台上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发表文章和评论,甚至有些老师在晚上十一二点都在网上学习这些老师的学习精神真是值得我努力学习。他们的文章:观点独特新颖、方法行之有效、行文优雅俊秀。在和这些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身的浅薄,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远程培训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向其他老师学习的.态度参与的,多学习他们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些经验和教训,对我来是非常的珍贵。

四、通过远程学习,反思自我。

1、缺乏创新。这次培训我离开喧嚣、离开忙乱,静静地聆听讲座,静静地读书,静静地写研修日记,徜徉在学习的快乐里。好久没有这样静静地坐下来思考了!我太久地奔波于作业试卷之间,太多地疲于题型战海中。通过远程研修,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自己的浅陋,也看清了过去的自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大,闯劲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我们今后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2、反思教学方面,一名合格的教师,光会教还不行,还得研。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朝着教育特长型发展,这就要求我必须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自身调节机制放在教育活动的控制执行环节上,直接影响活动的进行及活动目标实现的水平,就要求我在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有所锻炼,并提高以有效地调节执行环节,教学过程,使教育活动的定向环节中提出的目标高水平的实现。为了做好这些,我决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做练习,以堆积、沉淀并吸收经验。

3、反思责任,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是最基本的,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4、身正为范,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5、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任何人想发展都离不开书,读书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书籍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先哲进行精神对话。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几乎都谈到了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想发展就更离不开书。我们不仅要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博览群书。不读书,如何更加深入地教学,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因此,以后要坚持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内涵,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通过远程学习,激励自我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音乐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一次培训活动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反思,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上课进一步提高。并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参与投稿或评比活动。我的未来目标是通过自己的不断磨砺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有信心在未来的道路上通过学习让自己走得更远,要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为了理想中的教育事业,我将自强不息,努力向前!

今天说是要开会,是不是又是关于新教育的会议,我一边在心里嘀咕着,一边带着笔记来到了会议室。

会议上,马主任回忆自己的教学之路,读者自己的心灵之作,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一个个优秀的心声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教学画面也在我眼前展现出来。还有苏主任和李爱华老师都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提炼、思考、总结、提高、升华,也便有了今天的成就。

整个会议,我在思考,多做、勤写、善思、积累成就了他们。而我,不经意间,从教也有15个年头了,我自己的教学又留下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最值得回忆的还得从8月我任教语文的那一刻写起。也许是因了语文教师紧缺的缘故,我半道出家,教了语文。就在同年9月,镇上组织优质课评选。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居然冲破重重关卡,杀进评选范围,并取得了镇级优质课。(也包括后来区里组织的课堂教学月活动,我顺利地通过了验收)可我从那时起,不再惧怕有人听课了。

改行之初,任教02级1、2班语文,也是这些年来,至今为止送走的第一批完整的学生。面对陌生的教材,我刻苦钻研,虚心请教,面面对陌生的作文课,我一次次闯入了马主任和吕乃迎老师的课堂。有了他们的悉心指导,也因了自己对文字的喜爱,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步入了正轨。

那时,语文还实行323课时制。每周三节连排大阅读,每周两节大作文,每周一篇周记,外加三篇日记,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可想而知。记忆最深的当属自己的作文教学,《作文与考试》就是我的`作文教学用书。从课前的作文导引到作文前的技法知道,从学生的限时写作到由学生自己主持的佳作欣赏,作文成了我和学生们的快乐课堂。宁雪、邹莉、王志勇、唐旻飞、王美华、狄富强、吕玉娟、谢霜、陈慧……变成了作文课上飞舞的精灵,作文课因为有了他们而煜煜生辉,我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精神百倍。至今,他们留下来的周记、日记,作文,经过我的精心批阅与修改,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的不计其数,也成为了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那时,正是语文课改的高峰期,正是现场会之后,苗中的语文教学在全区乃至全市最响当当的时候,我自知自己的上课水平有限,但也记不清被临时安排给同仁上过多少堂课。都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课我仔细想来,我也付出了很多,却没见到我的收获。

那时的古诗文背诵,每个学生一沓诗文背诵卡,正反两面,不管抽出哪张,学生们都能够熟练、准确、轻松地背诵。那时的习字课,钢笔字、毛笔字,双管齐下。那时,快速作文、古诗文背诵、潇洒的字体成了苗中的招牌,也成了苗中学子的宝贵财富。

一切的回忆都成了美好,真的记不清从何时起,一些莫名的东西时时变,时时改,让我这个随波逐流的人儿失去了自我,丢掉了那些珍贵的东西。现在,在全区轰轰烈烈进行新教育实验的时候,我好想,好想把自己遗失的美好找寻回来,却一时不知从何做起。

正如新教育所说的“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今天的会议让我有了觉醒,到了自己找回自我,坚持自我的时候了。

经过近期开展的听评课活动,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改进与思考。

一、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目标不明确,效益不高。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鼓励合作学习,忽视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为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目前我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研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

2、学生研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上,学生读书,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过的话,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话,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5、在研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流于形式,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6、在研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多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的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落实。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校行之有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作为教学法中的一种特殊方法的探究性教学,亦同样如此。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除了其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外,关键还要取决于实施的老师和学生。要保证探究性教学的成功,我们还需做许多工作。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求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性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要注重学习讲授的有效性讲授是课堂中最直接体现教师素养和功底的一种教学方法,始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有效讲授要注意少而精。维其少,才重点突出,引发听者的重视;维其精,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若讲授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休眠”状态。此外,根据维果茨基的学习潜力理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有效讲授还应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若讲的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三、要注重学习指导的有效性当学生的话题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指导应体现出适时合理的引导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课堂主线上来;当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教师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体现指导的启发性,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体现激励性,积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可取处、闪光点,即时反馈,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努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处和改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记得在教授《小狗包弟》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并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理由。但是突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意见:作家可以不用放弃小狗的。他的理由是:他可以站出来说真话,当时具有良知的人还有不少,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响应的。我在肯定他能这样反思的同时,指出了他思维的局限所在--那是个疯狂的,人性被严重扭曲的年代。过后他恍然大悟,声称受教了。

四、要注重学习训练的有效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要想学好,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知识与技能”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任何时候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回避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该落实的知识必须落实,该训练的技能必须训练,该背诵的就要背诵,关键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形式、手段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改变。提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同时也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比如,有的学生的字写得潦草凌乱,毫无美感可言;读书读得断断续续,毫无节奏感可言;作文写得错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毫无章法可言,而这些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加以训练,否则,语文素养的达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常规训练不能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不对,听课的习惯的不正确,记笔记的习惯的不知轻重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认真听讲的习惯,不能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都要通过不可或缺的训练来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而不是讳疾忌医而让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由散漫,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五、要营造学习氛围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5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5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六、要实现学习评价的有效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叶澜教授也曾这样说道:“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而这,我想,也正是我们开展语文有效教学的初衷和目的所在。愿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有效地行动起来,让语文变得更可爱,让学生和我们自己变得更精彩!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五

摘要:语文教育应是以人文精神为主旨的人文教育,以弘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根本目标。教学中过于重视理性,偏于知识,忽视人文,可能会导致学生性格的缺失、人格的偏离,培养造就的就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人。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重视让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寓思想人文教育于语言文字中。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总体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片面强调分数及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往往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出现了人文精神滑坡、人文素养匮乏的普遍现象。而语文学科具有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人文教育功能,它能给学生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判断、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教育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等等,这一切便是隐藏在语文知识之下的深层次的内涵所在,也正是这些内涵能够赋予我们的学生以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转变教育理念,真正“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既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也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由于人类社会正由传统型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变,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日后其在社会中的位置。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牺牲学生当下的快乐和幸福,给学生施加极其沉重的学习负担,以期学生在升学竞争中能处于有利地位,为未来不可确定的幸福争取最大的机会。可是,这往往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学生对此并不一定全部认同。所以,在学校,勤奋学习者有之,厌学甚至弃学者有之。勤奋学习固然可喜可嘉,厌学弃学则令人担忧。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中学生成长的需求。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先生以辛辣的笔法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旧社会的种种罪恶及其根源,热情讴歌革命;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以忠义、勇武、尚德在家国、民族和爱恨情仇中诠释了什么是侠之大者。这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四、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固然主要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但同时教师的人文素养程度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建构,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教师的人文素养程度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种影响有显性的行为特征方面的,更重要的却是隐性的精神品质方面的,这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与长久。如果教师综合素质欠缺,就难以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也难以通过自身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给学生以人文的熏陶。

有人说,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学会运用语言就是学会做人。我想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价值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教。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的美好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精神,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开拓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生命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胡道成论中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毕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2]徐世华语文教师素养的人文阐释.中小学教师培训,,3。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六

原则,犯了教学大忌。

(二)有的放矢分层学,新老互助树自信

从年龄结构看,我校教师50岁以上的有8人,占教师总数的42%,8人教龄都在30年以上。有9人年龄在45岁以下,全是师范专业毕业,通过自学考试都取得本科学历。由于经历、知识、认识等因素的不同,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教学理念见仁见智。

针对这个实际,把教师按年龄分为老教师组与青年教师组。老教师组,校长任组长,侧重学习《向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等,力争每位教师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要有一股永不枯竭、流向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处女地的知识清泉,要有一种乐于向年轻教师传递丰富教学经验的奉献精神,更要有一个善于向年轻教师虚心学习的良好心态。年轻教师组,精心挑选年轻教师任组长,除认真学习习的慰问信之外,认真学习教育局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实施意见,要求教师要常怀一颗进取之心,通过网络、书刊学习,了解最前沿的教研信息,教学信息、评价信息、及时充实自我,完善自我,锻造自我,力争适应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教学岗位。新老教师及时沟通,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以老促新,以新促旧,促进优化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三)面对实际找亮点,求同存异明要义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把课余时间不打折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各种爱好得到有效的培养。也就是说高效课堂和传统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对某个节点的“微调”。

我们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把自己的教学实际和高效课堂实施意见逐条对照,进行自我反思,找出结合点,明确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对学校、老师、学生、课堂四个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

2

首先是对领导提出依法照章办学的要求,提高自觉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自觉性。其次对教师提出适时转变教育理念的要求,提高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的自觉性。第三是对学生提出在做中学和学中练的要求,提高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自觉性。最后对课堂提出时间就是效率的要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学得好、学得快。

对创建高效课堂的“认真备课、追求教法、有序训练、课后辅导”四个重点环节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

就备课而言,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即“教中有度”,“手中有法”。“度”强调的是所授知识的难度和数量,“法”强调的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策略。备课的重点是“备学生”,在策略上真正做到备好学生,这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充要条件。为了教师便于了解学生,学校建立了学生信息档案,涉及学生家庭状况、主要成员文化状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性格气质及家庭周边文化氛围九个内容,以备教师及时查阅。

课堂教学要在科学上求高效,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一点就理解,而有些学生老师尽管举实例、打比方、反复讲解还是不理解,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教学策略的科学性、有效性、主体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依传统教学规律,新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反思,自我评价,借鉴他山之石,才有可能实现高效。

《优化教学策略打造有效课堂》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七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它明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既是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进行正确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的先决条件。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上好概念课?如何让概念课上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趣?如何在概念课上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的知识储备而进行有效的概念学习?是值得我们数学老师认真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笔者试谈一些初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实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总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宜根据教材和学生实情选择素材设疑置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导入恰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利用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闻创设愉快的乐学情境。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接触了长方体,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二、依托教材,抓住本质,落实双基。

1.重视教材,注重概念引入的必然性。

一个重要概念的产生,总有它的必然性和它的原因,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7上1.1正数和负数一课中,负数的引入就是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加工误差、银行储蓄中的支出、体重的变化等等实例,用以往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引入新的数——负数的必要性。

2.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讲授时注重细化。

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非常重要,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采用平实的语言分析、细化关键词语,以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那些至关重要的字、词在概念中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例如,17章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讲这条性质时必须严格强调“在每个象限内。”

3.注重结合实践理解概念。

数学中的一部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对于某些数学概念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但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概念,特别是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可以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4.3讲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块钟表,让学生拨动时针和分针,亲自感受时针和分针围成的这部分图形。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

1、改善课堂结构,优化思维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概念教学要避免“满堂灌”,“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模式,就要在概念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应突出体现在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即: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质疑的思维方法。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不是向学生展示概念,而是结合概念自身的特征为学生创设一系列巧妙问题情景,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其思维能力。

2、“投”“机”取巧,常见常新,营造创新环境。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演示和过程模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具不能灵活变化,缺乏形象直观,可感性差。而计算机具有很高的运算速度和高分辩率以及完善的彩色绘图功能,并可发音。利用计算机绘图,人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向机器输入各种图形参数,赋予图形千变万化,这一点是任何其他直观教具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利用微机的绘图的功能的过程宏观化,直观可感,有助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客观评价、快速反馈,激励士气。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突出标新立异,重在激励,鼓舞学生学的士气,数学课堂有两种评价做法:一是只管批评否定的做法,二是一味表扬,如:不管对错与否,一律“真好”、“真棒”的灌迷魂汤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其思维独创之处,有待完善的方面,明确教学导向,引导学生勇于发散思维,求新、求异,对学生的评价中,明确学生的肯定之处与不足的方面同等重要。

总之,概念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平日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同时让学生透彻地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注重数学概念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八

的内涵、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探索最优课堂教学结构应廓清的认识等方面内容。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报刊上已发表的有关文章看,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见解纷纭,远未形成共识。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引“玉”之“砖”。

一、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

我们所要探讨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堂,指的是我国现时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所实行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结构”呢?这是首先必须界定和取得共识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教学界较多的人把它与课堂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认为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或称基本环节)。例如19世纪上半叶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把课堂教学结构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归纳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我国现行的教育著作,通常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考察以上几种提法,他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和表述,都是侧重从时间的延续以及教或学的一个侧面去研究问题,尚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概念的本质意义。课堂教学结构,顾名思义,它指的是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联结与构成的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在一定的时间里(通常为45分钟),而且在一定的空间――教室里,它也不只是教师或学生单一侧面孤立的互不顾及的活动,而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的活动。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过程进展的具体步骤(或称阶段、环节)即活动的序列上,也不能片面地从教或学的单一侧面去考察。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复杂的双边活动,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

二、我国传统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概况。

从先秦到晚清,语文在学校里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讲授的。直到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后,清政府被迫废科举,中小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于采用班级授课制,则始于190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到1903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才逐渐成为全国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因此,严格地说,我国古代没有什么纯粹的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入研究。只是到了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语文在学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才有语文课堂教学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考察和研究。前面提到的赫尔巴特的“四段”式,便是在洋务运动初期传入我国并被普遍地运用到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

到了本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已对语文课堂教学作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和总结,先后出版了许多专著,论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如20年代初,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编著的《国文教学法》,提出了“三段六步”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主张,即理解(含预习与准备两步)――练习(含比较与应用两步)――发展(含创造与活用两步)。20年代中期,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设计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式:第一步――由学生报告预习结果;第二步――让学生详细复述各段及全篇大意;第三步――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情思与文笔(即内容与形式);第四步――口问与笔试(即检测效果)。40年代,语文教育家蒋伯潜编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也提出了语文“四步”教式,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个步骤:预备与检查――试讲与范讲――试读与范读――讨论。全国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我国广泛传播,“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几乎主宰了我国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结构模式。

从以上列举的各家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者因受历史和各自教学观念的局限,对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更多的只是从时间延续和活动内容连接方面去研究,没能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个系统着眼,妥善地处理教师与学生、目标与手段、手段与效果等各种复杂交织的矛盾,使之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尽管如此,他们所设计的各种结构模式,仍然给我们留下许多可资借鉴和吸收的成果。例如:注意妥善安排课堂教学进展的各个环节,使之紧密连接问题;重视新旧知识联系和学以致用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质疑、发表、活用、创造问题;对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全面训练问题等等,都在上举的结构模式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对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近10多年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的过程中,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正在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并已显示出其卓著的效应。下面撷取在全国影响较大、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结构模式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一)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钱老师以“三主”作为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式,即“四式”(“式”,指“样式”、“课型”):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是钱老师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他在《语文导读法探索》这本专著的多篇教学论文中阐释过自己对这一教法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过细的指导。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确认学生在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而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还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导”,要精心研究“导”的内容、方法和时机,才能导得有效,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主体”和“主导”相辅相成,是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那么,要在怎样的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辩证统一起来呢?钱老师认为必须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钱老师所说的“训练”,不单是指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猎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思维训练和语文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之所以说它是“主线”,是因为这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为了统一“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的一种组织教学过程的必然形式,也是语文教学取得“既落实知识,又发展智能”的实效的必要条件。

钱老师所设计的四种基本课式,是为了实践其“三主”的指导思想的。其基本内容和特点分别扼要评介如下:

自读。钱老师设计的自读课式不同于一般的“预习”,可以说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预习,只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的一种准备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课文,教师从学生的预习中了解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自读,则不仅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环节,而且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亦即教师必须根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自读训练,以期最终达到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境地。自读训练贯串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前读,教后读,边教边读,进行的时机十分灵活。为了对学生进行严而有格的自读能力的培养,钱老师还设计了六步自读训练规程: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这六步实际上是把阅读能力分解成四级能力,即:认读――理解――质疑――评析,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训练。

教读。顾名思义,是教师教学生读。钱老师认为:这一课式教师固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读必须跟自读结合进行。结合的方式:一是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收集、分析学生自读中给予的信息,如完成自读训练的质和量,提出了哪些疑难问题等,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和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给予启发、引导。二是先由教师导读,然后学生自读。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内容艰深或背景复杂的课文。在学生自读以后,仍需进一步教读。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几个自读和教读的高潮。搞好教读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启发思维的手段。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温故而知新;二是要巧设情境,善于发问,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三是要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作业。钱老师认为,学生经过自读和教读之后,需要完成一定的作业,一是为了巩固对知识的记忆;二是促进知识迁移为能力。他把作业分为三类:以识记为主的,以消化知识为主的,以运用知识为主的。根据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适量地穿插布置。

复读。复读课式一般安排在一个单元课文教完之后进行。钱老师认为,成功的复读课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的着眼点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单元课文之间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它不同于一般单元的练习或复习,其关键点在于通过读――“温故”,找到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是已有知识的综合、扩大和提高。这种复读课,既可以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进行,如教完某说明文单元,组织一次复读课,要求学生将所读的几篇说明文作一番比较,领会其异同点,从而理解说明文写作意图、写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以为着某一特定的目的超越单元进行复读训练,如将《香山红叶》《荔枝蜜》和《茶花赋》三篇课文组成“杨朔散文复读课”,通过复读认识杨朔散文的某些特点。

(二)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

“八字四步”即: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分四步进行。四步中“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学生通过“议”,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练”是应用,学生通过“练”,达到运用、巩固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讲讲”虽然排在第三步,实际上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关读的要求,提示读的方法,随时发问,了解读的思维状态、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议论,在学生议论过程中,要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在议论之后,还要指导学生练习、讲评练习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精要地“讲”。育才中学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八字四步”均安排在课堂内完成,不许布置课外作业,同时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程式,即:学生自读――学生互议――师生互讲――学生练习。

综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和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其指导思想和追求的目标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育才中学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式,而且更强调减轻学生的负担。钱老师的“导读法”则从整个教学体系上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原则,例如他强调以训练为主线来统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并贯穿于“四式”的全过程,同时既把“自读”作为“四式”的起点和重要环节,又把它视为整个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目的,而且设计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读训练规程。

(三)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法”

老师认为,不仅每篇新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上述六种课型来组织,而且每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也可以依次通过六种课型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启发”,进一步搞清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再通过“复习”使知识系统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最基本的事实和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和“改错”,检验前几步所掌握的知识正确程度;最后通过“小结”,将知识进一步概括化,技能进一步综合化,从而获得较为完全的知识和技能。

(四)辽宁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魏书生老师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进而智力获得开发的重要阵地。正如物理学中说的运动是由方向和方式决定的一样,课堂教学要大面积提高质量,也必须科学地解决定向和方式问题。他还认为,所谓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建立、处理和反馈的能力,而课堂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与学生课外独立的摸索性的自学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固然是学生,但教师却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他吸取了中外语文教育家的经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总结,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定向和方式问题。

“课堂教学六步法”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的步骤和方式,包括了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评述如下:

第一步定向。即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攻关有数,解决学生不知学什么的困惑。同时,对“定向”确定的目的要求;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作适当的调整。――这一步是“六步法”的第一阶段,即建立、控制信息接受范围的阶段。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定向”规定的要求和范围,主动学习教材,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略放低自学的要求,保证其学有所得,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三步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放在讨论中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体。第四步答疑。经过讨论仍未解决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或由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解答,或由教师直接解答。――这二至四步,是“六步法”的第二阶段,从教师的角度说,是传递信息、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阶段,从学生角度看,是主动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阶段。三步环环相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第五步自测。根据定向的要求,主要由学生自我测试,有时也可由学生之间相互出题或教师出题进行测试。试题量控制在8――10分钟,当堂答题,当堂评分,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成效。第六步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从各类学生中抽选一、二人站起来讲一讲,让全班学生学习的情况得到反馈、交流。――这两步构成“六步法”的第三阶段,即信息的反馈阶段,主要是对一、二阶段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从而形成学生的经验和能力。

魏老师认为,“六步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方式是定型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视课文的深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可以有变式。如第二阶段共三步:自学、讨论、答疑,浅的课文,学生在“自学”这一步中已达到了“定向”的要求,可省去三、四步;“自测”效果好,可以省去“自结”这一步。

尽管上面所介绍的几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其施教对象和设计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但用现代教学理论加以考察,它们又有着一些显著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

1.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

智力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能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者,无一例外的都十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学生优秀完整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其重视在指导学生自学(或自读)的过程中,鼓励其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在处理教与学的复杂双边关系时,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注意妥善处理教学全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教师采用什么教法,学生必定会产生相应的学法;科学的教法必须以科学的学法为依据,二者是相统一的。教与学相互适应的过程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教学,较多的是注意“实施教学方法”这一环节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制定教学目的”和“检测教学效果”这两个环节的师生相互作用。教师有意无意地将教学目的“保密”,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确认,而是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者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它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即系统)着眼,注意在确定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到检测教学效果的教学全过程中,体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定向”目标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自学、思考、讨论、质疑、释疑,并通过自测、自结等明了学习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点拨、督促、激励的作用。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3.在信息传递方式上,新课堂教学结构突破了师生之间纵向交流局限,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以往课堂上信息传递方式大多是纵向的,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向式,即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纳;二是双向式(即问答式),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双向式虽然有学生参与活动,但问题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而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于讨论法的实施,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使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纵横交叉的网络结构。这样,就更能集思广益,因而也是一种较优的信息传递方式。

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廓清的几点认识。

前面笔者阐述了对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概念的理解,并简要评述了我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概念的界定,是为了研究问题有个共同的着眼点,对历史和现状的评述,目的在于吸取开拓者已取得的成果,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好地向纵深开掘。关于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问题,笔者认为还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其一,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教学的程式化,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本质。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联结与组合的过程中,学生无论是阅读、听讲,还是复习练习,教师都要善于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探索研究的精神,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问题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其学习动机;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上,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进行教学,以促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功能、最优的效应。

其二,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个完整的谐和的“时空综合平衡”结构。要达此境界,必须妥善处理形成课堂教学结构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效果等诸多因素,而绝不是只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可奏效的。我们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拓宽视野,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个系统,而不能孤立片面地抓住某个环节某个因素而不计其余。

其三,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典型性、参照性的特点。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既然是一个课堂教学诸多要素的“综合平衡”的结构,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中,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必然参差不齐、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绝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而必须有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多种模式。但是,任何一种经过设计者呕心沥血身体力行而证明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必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其典型性和参照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和研讨,以吸取他人之长,联系实际,实行优化组合,创造出切实可行的最优的课堂教学结构。

其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规律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学校教育和各学科教学的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然要跟着不断发展变化,其稳定性、规范性、科学性,总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学状况而言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不会出现一种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尽善尽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一味否认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条件下行之有效的结构模式的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虚心学习,认真辨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并在实践的运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创造。

上一页  [1] [2]。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九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课程教学来适应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通过教学互动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震撼,并要有一定的力度,且保持其持久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于生活的认知态度,这样才是教学的有效互动。

在新教材教学中怎样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改变以往的“智者”的角色观,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拓展师生之间的互动范围,通过创设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学教育的目的。

通过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和体验:

1、尊重学生人格,发挥主体作用

子的思想观点,主动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的问题和要求优先考虑,并且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不要以大人的心理标准去要求孩子,过早地把孩子的心理社会化,而是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使思想品德课程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2、组织学生活动,激活思维潜能

《思想品德课》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因为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生活兴趣的培养,要致力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如:我在上“初中思想品德”法律部分知识时,一改过去以讲为主的做法,让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四个问题,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在紧密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下,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与思想品德课程有关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了思想品德课的本质,还燃起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举数得,其乐无穷。

3、回归真实生活,引领人生道路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已经将生活化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加以贯彻,将生活主题作为课程的主题,并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广泛引用了生活事件,突出道德实践。但其教育实效性仍然存在差距,其原因还是在于与真实生活世界的剥离。只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而掩盖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人的自身发展,从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成长中的我、关注我与他人的关系、关注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等,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其次,要敢于直面那些残酷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件。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去寻找教育时机,开掘学生品德人格生成与良好个性确立的源头活水。第三,要为生活教育留出足够的空间。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下,学校往往忽视了时事和其他专题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出现了空缺和断层。作为德育主要渠道的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探究生活真-相。第四,要强化道德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德育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但却遗忘了培养学生用已掌握的道德规范理解、体验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统一。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第五,重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想品德新课程最关注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主动研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优化思品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今天讲座的内容是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不当之处恳请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课堂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实际问题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

二:探究内容。

本人侧重从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教学原则、学生水平、知识内容、学习反馈、教师能力六方面探讨化学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教学目标包括与学生智力、技能发展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是学生发展必备的基石;与学生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有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策略。

2.就“技能”目标而言,化学教学中侧重表现为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的心智技能。在技能教学中必须考虑以下策略:

(1)教师要在“怎样做”的指导上下功夫,以规范动作引导学生模仿,掌握操作要领,并不断强化,使之趋于熟练。

(2)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协调身体的肌肉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积极进行科学思维。(3)设计实验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练习机会。

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达到,必须配以针对性的测验。测验的编制应以目标为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策略。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侧重于对认知过程的认识与参与,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训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必须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

1.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逐渐从被动地接受、作出反应到主动追求,形成价值观念,直至“内化”成品质。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一)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这一点对于初中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应能量还原课本实验,也可以在做完实验之后,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在线还原。进一步落实实验带来直观体验。

(二)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学习气体的制备后,根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具体规则就能够掌握气体集体的制备方法。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有些知识点文字较多,学生不好记忆,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顺口溜。

(三)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训练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例如,化学计算种类繁多,但“列已知、设未知、找关系、解方程”这一基本格式有广泛的适用性,经常性的规范化训练,能完整而清晰地反映学生解题的操作程序。又如,对一些复杂的化学问题,借助“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技巧予以简化,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但是,平时教学如一味追求“技巧”或某些“万能公式”,不免使学生的思维因定势而“钝化”。偏重形式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变化中的化学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情境思维,即较少地依赖熟悉的解题模式而通过阅读、组合、类比、联想等方式加工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

(四)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引入化学语言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多用生动、具体、浅显的自然语言和比喻、列举等形式说明化学概念;先学会用文字表述化学反应,再逐渐过渡到符号组合。到高年级,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采用化学语言概括化学过程,描述物质结构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从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使一定的难度和高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和达到的潜在能力上,使他们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视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速度和习题训练强度。在具体操作上要各有侧重:

(一)对优等生居多、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考虑采用明(直接了当引出课题)、快(教学节奏强)、多(问题呈系列)、变(习题变式丰富)等方式进行教学,立足基础,重在引伸,启迪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测评的重点放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上。

(二)对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教师必须重视课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力求通过多种方式理清知识线索,挖掘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整体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重在三方面考虑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二是对教学内容作精加工,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三是发现学生因新旧知识“衔接”不良难以迁移时,教师应即时制定针对性的复习对策,如讲解“中介性”知识帮助学生“过渡”,要求学生自学指定材料,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和补充实验等,以弥补不足。对降低要求情况下仍然困难较大的学生,教师应予个别辅导。力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替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有一些知识不是很好理解,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如家庭小游戏的引入,在家庭小游戏中,这样就将课本知识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即学的轻松愉快又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如:在讲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是可以做清洁力比赛的小游戏。在讲酸的通行时可以做柔软的骨头小游戏等。

此外,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因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制定教学策略时也应分别对待: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经验型抽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图表、实物、模型、参观等直观手段的作用,尽量做到从实验现象和实物展示中揭示化学概念,解释化学反应导出化学原理,也可结合化学游戏、自编卡片、口头竞赛等形式将相对集中、抽象和枯燥的化学用语变得分散、具体和充满乐趣。

(一)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关物质性质、变化、实验等方面的概念,宜突出直观,注重实验引导;有关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概念,宜采用形象比喻、模型展示、挂图分析等方式讲解;有关化学量、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方面的概念,可通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三)对化学实验而言,总的要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心理品质。实验类型不同,教学策略也有差异:课堂演示实验要求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设置一系列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课前检查提问,课中巡回指导,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现象,揭示实验本质。

(六)对化学计算而言,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下策略:一是引导学生明确化学计算的化学依据,如化学反应、化学定律和化学公式等,以此获得化学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合理推断的前提条件,以区别于单纯的数学计算;二是训练学生运用教学工具的能力,包括建立等量关系、方程变换、数字运算、估计简化、过程表达、答案检验等,使学生熟练化学计算的规范格式;三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更多的化学思想;四是改变化学计算相对分块集中的编排,分散难度,逐步提高,在定性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逐课落实计算,以计算带知识,以知识促技能。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

(二)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教学测验,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化学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高潮。

以上六方面探讨了如何构思化学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完美实施需要我们教师潜心的琢磨,用心的实践,我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学生。所以我们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最大潜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以期教学取得累累硕果!感谢各位教师的聆听,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2011年7月。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一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改变。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科学理念,适应当前的课改实质。

一、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预则立,不预则废。想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备课的环节上下足功夫。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确定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适合学生自学的就让他们自学,适合学生科学探究的就让他们科学探究,适合教师讲授的就讲授,因材施教,做到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再次,教师要能灵活驾驭教材,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每一节课的内容,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是难点,哪些地方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哪些地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地方要求学生合作交流等等。

二、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初中化学实验器材基本上短缺,很多演示实验没有条件做,甚至有些学生实验都无法开展。这些实际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弥补实验器材的短缺。首先,利用身边的一些资源来完成一些实验,如酸碱盐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可自制土壤、肥料标本等。?@样的实验意义十分重大,它既有效地弥补了课堂实验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教师除了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教具外,更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次,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光碟中所涉及的课程资源,这里面有大量的课件制作和一些非常好的模拟实验,是集广大优秀教师及一些专家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另外,学校应设法为学生提供好的实验环境和设备,化学教师要与相关领导沟通,创设好的实验条件。教师要从本质上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学生应有的实验权利。

三、更新教育观念,全力以赴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开展活动与讨论,共同提高,强化责任,把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理念的方向上来,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教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其次,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要创造“师生交往、学生主休、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经验和知识,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力求取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再次,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要转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要经常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要定期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另外,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让其全面发展,还要与其他教师要加强合作交流。

四、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一直强调科学探究,因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教学方法,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的成败。教师不但要知道科学探究的每个一个环节,更要清楚每一个环节学生应该要达到什么程度,而且还要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科学探究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情景,放手让学生去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和评估等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罗峰。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二

现代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播数量,而且注重知识的传播速度,在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无疑十分必要。政治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本文就几种能够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课堂教学环境十分重要。政治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学生能够对政治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是学生政治学科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学生只有通过对具体问题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才能达到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灵活运用政治知识点,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的机会,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出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用政治理论知识加以解析。如果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那么学生能够积极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课堂教学气氛比较严肃,那么学生从内心会产生一种忌惮,进而不感或者不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通过实例展现知识点。

政治是一门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尤其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很多知识点都是对客观规律与现象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比较吃力,尤其是在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借助于实际的例子,会使学生出现理解偏差。例如:学生在学习“物质”这一概念时,如果教师单纯的从定义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解释,学生难免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如果教师能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通过实际例子将知识点展现出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对概念与定理进行理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点以实际例子为依托展现出来,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应该用来解决哪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试想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势必是枯燥无味的,很难调动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将实际的例子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注意力将被有效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练习题必不可少。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政治学科学习,同时也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题海战术”的弊端,因此很多教师在现代教学中不再使用题海战术。然而在排斥题海战术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存在的缺陷,部分教师主观的认识学生没必要做练习题。实际上不管对于哪一学科的学习,虽然不提倡采用题海战术,但是学生做一定的练习题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做练习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政治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做一定的练习题。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不仅要能够对政治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要能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政治作为高考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翻开近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试题考察的都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学生只有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才能掌握高考的动向,才能更好地对问题作答。

四、有效采用分层教学法。

对于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分层教学法也十分必要。在很多人眼里政治是一门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科,实际上学生想要取得优异的政治成绩也并非易事。尤其是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进行政治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政治学科学习,教师应该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差异性,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将分层教学法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性,因此有些学生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有些学生却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影响了学生的齐头并进。将分层教学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将大大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十分重要。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原有的认识可能被打破,新的认识就会形成,然而这一过程是一个冲突与矛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渴望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政治作为一门有助于学生三观形成的学科,在进行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教师更多要扮演倾听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发散,在师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几种能够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措施。能够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应该积极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三

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关键。对于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来讲,一本书一教就是几十年,教材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只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寻找突破,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务实,才能找到自己渐渐地失去的激情。

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无论上什么形式的课,都要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我认为,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和343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借鉴。所谓“三转”,是指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所谓“五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最可怕的课堂便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最乏味的课堂便是方法单一的课堂。343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精讲少讲、主动学习、当堂检测”。努力实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将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花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体验、感悟、实践、交流、活动。上课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有三多:概念多、符号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多,课本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包括智力、兴趣取向、能力水平、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上课时,任凭老师怎样把概念陈述得多么准确无误,表达得多么清晰,课堂上却总显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到云山雾罩。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即可将呆板的知识变得活起来,留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主观印象。通过图片的展映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概念的基本涵义,能够用它们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印象就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还会为今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溶液、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化学计算重在激发兴趣。

化学计算类型多,计算量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学生甚至放弃计算。计算课也是学生最感乏味的课。所以要上好计算课关键在于如何“激趣”,学生只有对所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化学式的计算”时先设置一个情景,判断化肥广告的真假;在讲授“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老师先让学生观看神舟九号火箭升空的视频,在学生心情激动、热血沸腾时,教师趁机提出:假如神舟九号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态氢的话,有50千克的液态氢完全燃烧需要多少千克的液态氧助燃才不至于燃料浪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老师即可帮助指导学生解决疑惑,讲明注意事项并进行训练。最后还要反复检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内容以后,经常还会出现许多问题,要么是方程式没配平,要么是书写格式不对,要么是粗心大意计算出现错误等。只有经过反复测试,反复练习,这些问题才能纠正。所以只有经过反复检测,才能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目标的目的。

四、“常识课”先学后教、作业当堂完成。

初中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常识型”课程,如第二章第一节“空气”、第三章第三节“燃烧与灭火”、第四章第一节“我们的水资源”、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第八章第五节“化学肥料”、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化学”等,这些内容尽管在大纲中的要求通常是“常识性介绍”,但这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及与高中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性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难度不大,要求不高,通俗易懂,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学生自学,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采用自学、检测、当堂完成作业的“一学一教”的方法。

第一步出示目标。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出学习目标或学习提纲,作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指导自学的方法,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可要求学生当堂识记。第二步自学。学生在明确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书上自己寻找答案,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自学能力。教师要检查学生在课本重要知识点下面有没有画上记号,适时表扬自学得既认真又速度快的学生。第三步检测。采取口答或讨论的方法,教师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

最后经过当堂完成作业,促使学生当堂巩固,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最终形成应运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用哪种教学模式,都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个主题展开,教师只有抓住了这个魂,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四

宿迁地区的教育在江苏省而言是比较落后的,由于受到教学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农村化学教学与城区、苏南地区存在很大差距。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本地区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要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全面考虑将各项任务和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教师不仅应该做好实验,教导学生如何观察过程和现象;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优化知识教学。

我们宿迁地区使用的是鲁教版的教材,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不认真的备课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对于难点要逐个突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轻松的接受知识。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教师语言精练、生动、富有幽默感,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板书一定要精心设计。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于新授课应采取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对于农村学生更应该如此。

1.新授课:“自学―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2.复习课:“自补―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3.讲评课:“自纠―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再加上学习内容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讨论和练习。

五、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农村学校实验大多数是在“黑板上讲”“黑板上做”,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本文通过对农村化学课堂教学的讨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望帮助广大战斗在化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如何根据当地教学实际,最大程度的落实新课改精神。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北中学)。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五

摘要:网络课堂资源越来越在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丰富了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本文将从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如何获取课程资源、在课件制作中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的技巧等方面阐述网络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课程资源是所有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是,目前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教材是滞后的,时代是发展的,学生是变化的。对于所有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资源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突破其他课程资在时空上的限制,为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有利于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引入中,都比较单。

一、乏味,或因条件限制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激趣引入。例如:在《静电现象及解微观解释》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网络上去搜索一些学生科技馆里用手摸静电球时头发飘起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其诡异的现象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激趣引入将极大调动学习积极性。

2、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如果只是靠老师的口头描述和学生的想象是不够的。例如:在《静电现象及解微观解释》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静电的形成是由于电荷的移动呢?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一些flash动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还可以通过flash的演示让学生知道电荷如何移动,如何让物体带电。这样,很容易就化解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3、可以演示或模拟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或时间和空间上限制,有些实验进行不了,就有必要通种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例如:在《超重与失重》一节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录像或动画演示实验:在电梯里放上一个测力计,人站在测力上,当电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观察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当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人的重力。当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测力计的读数小于人的重力。这样的演示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含义和条件。

二、利用各种方式搜集网络课程资源。

1、利用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查找、下载、收集。

现在的搜索引擎很多,比如,百度、谷歌、搜狗等等。这些搜索引擎都可以用来查找需要的网络课程资源。通过搜索、下载、比较,选择最优的,最适合于我们教学设计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搜索查找的过程中,要注意搜索的技巧,特别是要懂得利用关键词进行搜索。

2、利用各种p2p共享软件进行搜索。

p2p共享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这样就有助于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当然包括了很多的教学资源。如今的p2p共享软件很多,比如:bittorrent、emule等等都可以用来做为资源共享。3.下载网络课程资源的小技巧。

网络课程资源很多,但是有些只提供浏览,不提供下载。比如有些图片不能“保存”或“另存为”。有些视频片段、flash动画也不提供下载。但只要浏览过,一般都会在我们电脑的临时文件夹里有保存。这时,我们可以到临时文件夹里面去找。但是由于浏览记录很多,不好找。所以在我们在浏览之间先清空ie临时文件夹,再浏览网页。接着打开临时文件,按照文件类型进行排序,再选择同一文件类型中较大的那几个文件,逐个打开看一下。

三、在课件制作中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的技巧。

网络的课程资主要是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开式存在。接下来,本人将从图像和视频这两个形式谈谈在课件制作中的技巧。

1、图像的编辑和插入。

图像能够提供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素材。以图像形式存在的网络课程资源很多,我们必须收集,比较,选择最适合课程需要图像进行编辑和插入。在图像编辑时,我们可利用的软件有很多。比如:photoshop、画图工具、截图工具、ppt自带的图片编辑软件等等。通过这些软件,我们要从网络下载的图片中截取有用的部分,修改里面的文字,去除一些没用的”杂质”,再调整它的亮度、对比度,最后再以最佳的状态插入课件中,调整大小、位置等。

2、视频的编辑和插入。

视频文件有很多种,但是ppt课件支持的并不多,只有wmv、mpeg、avi等。如果我们从网络获取的是rm、rmvb等等。那么我们必须利用软件将其格式进行转化。有些视频文件很长,而我们只需要的是里面的一小段片段,那么我们就需要利用像premierepro或moviemaker这样的软件进行截取再插入课件中。

如果是flash这样的文件,则我们就利用一些反编辑软件进行修改,以适用于自已教学设计的需要。最后利用ppt的控件工具箱进行插入。在插入过程中,最好将flash文件与ppt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或进行打包处理,不然会因为路径的改变而无法使用。

总之,网络课程资源的丰富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对我们每个教师更深入学习、研究提出了要求,跟上时代、不断提高自已教学设计的水平。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不断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让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更加有效、更具有艺术水平。

优化教学支持策略篇十六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针对培养学生物理素质时明确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学生的学习现实,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媒体情境、生活情境、合作情境、实验情境等,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课堂教学积极因子,拓展学生的学习认知域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解读,用思考问题作为导线,引领学生思维顺利启动,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学习认知。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为学生观察、思考、归结、优化创造物质基础,还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而联想和想象能力正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适时提出思考问题,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清晰路线图。学生一旦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自然能够形成重要学习内驱力。教师还要改革问题设计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设计中,学生设问学生回答,学生设问教师回答,都是可以选择的问题探究方式,为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展开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例如,在讲“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时给出问题:普通小汽车和高档跑车的速度都可以达到200km/h,如果从静止到具备这个速度,这个时间长度会一样吗?学生给出答案:普通小汽车用时长,高档跑车用时很短。教师引入加速度概念,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上海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达430km/h,它的加速度一定大吗?运载火箭在点火时,初始阶段速度变化很小,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小吗?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成果展示时,学生给出的结果都比较准确:磁悬浮列车虽然速度很快,但进入匀速阶段,它的加速度为零;运载火箭点火时,其速度很小,但速度变化量很大,它的加速度自然很大。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课堂探究气氛浓重,教与学达成和谐。

二、创设媒体情境,调动课堂积极因素。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先进技术辅助。多媒体介入课堂之后,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集录音机、功放机、投影仪、电视剧、放像机等功能于一身,可以为学生展示丰富的图片、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视频、多彩的文字等材料信息,其声光电信息提出具有强大冲击力,对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造成强烈触动。其联网功能可以实现网络信息搜集,远程教学信息共享,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例如,在讲“时间与位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介绍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船成功发射的场景,2003年10月15日09时0分,神州飞船点火,经过9小时40分50秒,也就是15日18时40分50秒,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国旗。这些数据中,哪些是表示时刻的?哪些是表示时间的?学生被视频内容所吸引,容易对相关数据形成敏感性,所以讨论十分激烈。结果很快呈现出来:2003年10月15日09时0分、15日18时40分50秒表示的是时刻,9小时40分50秒则表示的是时间。这样,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拓展学生的认知域度。

物理是自然科学,而且是距离我们生活非常近的自然学科,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生活中学习物理,从物理中体验社会。这是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学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众多,将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

例如,在讲“速度的合成和分解”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从家里到学校是2。5km,相同的路况,昨天骑车来时用时15分钟,今天却用了2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最后找出原因,原来是风向、风速形成制约。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风速和车速的关系,顺风时和逆风时呈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早已接触过这样的问题,自然容易获得正确认知。教师顺势引入“速度的合成和分解”相关概念,课堂教学自然展开。教师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思维自然拓展,联系数学相关学习认知,对速度的合成和分解有了一定感知,也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为课堂教学创造更多的教学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多媒体展示、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思维启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顺利展开,课堂探究学习气氛形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强化,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