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07 19:59:13 页码:7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模板17篇)
2024-04-07 19:59:13    小编:GZ才子

"总结是一种自我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总结需要注重文字的美感和语言的准确性,力求语句通顺、层次分明。这篇范文对于总结的目的和要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一

数学关键就在一个悟字,所谓悟,就是开窍,如何开窍,就要求讲师不要只讲题目的做法,而是包括,是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的,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悟,对于初等数学,本人的看法是随便怎么做,因为初等数学的试题必然有解,必然是可以通过所给条件经过n多步骤推出来,不信可以试试,拿一道,先什么都不要管,只管把已知条件以全排列方式组合,以推出新的条件,再将所得条件组合,再推,直到最后推无可推,你会发现题目所求就在其中,甚至简单的可能是离最终结论还有n步,复杂的估计也就是最终结论了,所以以高考为目的的初等数学题目是不经做的,因为只要你做,就一定能做出来,而之所以很多学生觉得难,没处着笔,不知道改该怎么做,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懒,不愿动笔,而只是呆看,简单的能看出来,复杂的是很难看出来的,如果说那种直接推导的办法太耗时间,那么只能说是因为不熟练,一旦题目做多了,思维形成了,差不多就可以一眼看出来,顶多推两步,就知道后面的怎么推了,从而省略了n多的分支,古往今来的题海战术不是没有依据的,熟能生巧,见得多了,做的多了,自然可以找到某种规律。

初数研究课在研究初等数学问题时,大多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完整的逻辑系统,容易导致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内客及方法有很多重复和交叉。

如数与初等数论中的相关内容,解析式的恒等变形,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与证明,几何证题法与证题术排列、组合及数列的一些解题方法等。如果不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追求各门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既不利于学生整体数学思想的建立,又制约了他们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占用了很多的课时,所以,对于相关课程中己作详尽讨论过的知识及理论,应作为工具来应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

1.知识系统的探究

初数研究课涉及大量的理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占用课时多,又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切题的问题作为一堂课的锲子,留待后面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将整个教学内容串起来,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集中学习资源(如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村及参考书)有针对性地去探究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一个问题的解诀并非探究的终结,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些新问题,延续学生探究的热情,在合作交流的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2.解题方法的探究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未说,解题过程是独立的发现、探索与积极思考的过程,这种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和思维,就是真正的创造与发现。应该说,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设置初数研究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结合中学实际对解题作专门的训练。

3.条件与结论的探究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探究是对问题深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数研究课程中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问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的培养,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思想方法不仅要在理论上做研究探讨,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与完善,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下面就《圆的认识》一课探讨如何将网络环境和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网络环境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课堂模式。

《圆的认识》一课概念性较强,通过设计专题站,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知识,促进了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专题站的设计改变了原有教材的线性的呈现方式,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呈现方式,为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利用网络选择喜欢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

i.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圆的认识》一课通过问题导入后,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归纳整理成三个学习指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和收集需要的信息。学生有的研究画圆方法,有的研究圆的特征,有的研究圆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分享学习资源,交流经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成共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2.动手操作突破难点,体现学科特点。

新课程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网络教学也应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后,为进一步突破难点,让学生或浏览网页,或动手折、画、量,并进行交流。当学生说到如何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的方法时,教师还可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方法,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

3.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人机交互。

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关练习,体现了人机交流,特别到了第三关,通过网上交流的形式,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胆怯心理,大胆地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又能汲取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而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方法的认知上都有所进步。

课后延伸兴趣,实现知识的拓展。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不光是通过传授,更是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课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继续开展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小课题研究,如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并制成作品进行发布等,把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实现知识的拓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他们一方面积极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协作学习,分析、判断、评价和吸纳他人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地位改变了,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有了自己的思想,自主建构着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学习充满了灵性,既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信息素养,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三

让数学生活化,体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包办太多,学生生活实践少积累的知识经验也少,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依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直接经验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在实践中收集信息。

对于数学知识,小学生往往会孤立来看,即使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也会感到陌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例如,让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学校各班级人数,自己在不同年龄段的身高、体重,列车时间表等相关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中通过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计算出教室的'面积。如果给教室地面铺上砖,需要多少块?让学生设计方案,提高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和面积计算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突出重难点。

教学中光凭一张嘴、一支粉笔是不行的,教师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论文)如通过摆小棒加强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测量圆的周长和半径,发现圆周率;通过剪拼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四、在活动中激发矛盾,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兴趣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球比赛。每个盒子里放10个球,一号盒子里放10个白球,二号盒子里放10个黄球,每组派3个同学摸球,摸到白球多的那个组获胜。通过比赛结果学生判断这是个不平等的比赛,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说明比赛的不公平性,引出可能性的大小。那该如何设计使比赛公平呢?层层引入加深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

五、上好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把数学能力训练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使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操作应用,学生的数学能力必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活动课一定要体现“活”,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传授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课中。

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快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的能力,能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四

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

一.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网络化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彩,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征,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计算机的高分辨率的动态图像演示功能和绘图功能,以及快速的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开发计算机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崭新教学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是利用计算机与人“面对面”和人与机“交互性”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及时反馈矫正。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进度的差异,提高教学效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宽了开放式教学新渠道、新途径。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开放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五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数学的飞速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正因为数学中存在较多的抽象概念,对中职生而言,有些过于形式化了,而且过多的数学公式学生不仅不容易记住,还容易混淆。华东师范大学张教授说过:好的教师在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能够通过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讲解。所以结合大部分中职生有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差,且对数学等文化课忽视等特点,对他们的数学教育应采用形象化教学为主的策略。以下就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例子进行形象化教学的分析。

二、实际操作。

这个高中阶段函数的概念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学生很难从文字上来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建构生活模型,也可以通过视频或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我们把函数的自变量看做是原材料库,把对应法则f比喻成加工机器,把函数的因变量看做是成品库,生活中原材料组成的集合即为函数的定义域,通过机器加工即对应法则f得到成品即函数值y,但是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每一个原材料都需要加工,通过这种生活形象化,学习将函数的概念及三要素罗列了出来从而简单化,既达到教学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函数的实际应用的例子是中职生最难以接受的知识之一,好多学生看到应用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放弃,这样对本章节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分段函数及应用为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两个生活形象实际引入。

三、思考总结。

我们大脑对具体形象的记忆比对抽象事物的记忆来得迅速、真切、持久,所以形象化教学不仅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简单化,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职中,作为文化课的数学,学生一直觉得难以下手,而且与专业课、生活无关紧要,但是通过某些生活包装将数学形象化,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数学知识形象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职的学生在乐于学习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生活形象化也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与专业成长,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六

当前的数学教育较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小学数学的知识的难度在经过几次改编之后都降低了很多,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上,将知识在纵向上的深度要求转变到了对知识的横向思维发展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古乐福特的学说,发散思维,是以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知识为依据,不拘泥常规、常法、而善变、开拓,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观察思考、想象和探求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

计算机发展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会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易懂得多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等课的表现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的作用,丰富课堂,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演示所揭示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过文字看影象又从现象看本质,在教学手段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符合要求的。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充分使用的过程中及得到的效果来看,它又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将计算机的功用提得太高,依赖性过大,有画蛇添足之嫌。

计算机进入了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恰当的使用这一教学手段则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计算机在教学应用的发展过程来看,教师都是在经过业余培训逐步成长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在课堂上大多只起到了板书的作用,将公式规则书写在显示屏上,让学生来读;或在设计中只是单纯的用为练习来用时,花哨的图片、噪杂的声效,这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显得繁锁复杂得多了,正因为如此,由于操作的不熟练更加容易在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的,没有章法。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来说,要求教师在最适当的时间里,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即定的数学规则法则。它的逻辑性、流畅性、目的性都要求教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在计算机在这方面的应用之中,就只是为了解决在某一个难点上突出它的强大的作用,而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和计算机,相信如果是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只会降低计算机的功用,出现蛇画添足可笑场面。

出于对于学科和负责,每一位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手段时,要分析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充分考虑到手段的使用。计算机以其形象直观的展现事物的本质而受到青睐,那么在有关低年级数的认识,行程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几何图形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等上都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上将计算机用到了恰当的位置上,就会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流程过于僵硬,不利于课堂的多变性。

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备好课再步入课堂,教案则是对于一节还没有进行的课的预设,但不是每一堂课就会按照每位老师所设计的那样照章而下,因此在某些细节上就会产生许多的变动,教师会引势利导,随机应变,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某方面的加深或扩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同样,课件是教师为了教学而设计的,在流程上就会是预先设想好而制作出来的,那么在遇到课堂新出现的问题时,就会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课件的开放性。在课件设计时,多采用交互式的设计,在整个课件中,不需要将课的全部都用课件制作出来,只要将对于课堂中突破难点的地方作为一个小节设计出来放在重点部分,再就是开放题的设计,对于开放题目,就不会有即定的答案,那么就只要题目和开放题设计上要求学生常握方法的难点,其它部分可以用粉笔完成的,就在黑板上完成,对于学生来说,黑板上的交流更具有交互性。

计算机引入课堂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里程碑,具有划阶段的意义。传统教学在它的历史上也有着独到之点,在引入计算机的教学中并不能掘弃传统教学的优良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用手工制作的教具已经不再存在了,都用新式教具或者是计算机的设计所代替,传统教学在表示形式上都着总在于口说,那么发展到现在,就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语言能力。比如:编应用题,在认识应用题的题型之后,让学生来编应用题就会更深入的让学生了解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可以在计算机上给出一点实物或作出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假设,再让学生说,老师补充说,这样的话,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下就会让学生常握应用题。传统教学中都有着许多好的经验,只要与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十分好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是一个改革,它所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只要在教学中适当的应用了这一技术,它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的有效果,望各位教师在实践中能得出更多的心得与经验交流。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七

在新课程的使用过程当中,对于数学的思想的培养在数学的学科已经从成为了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数学的思维方式是将其数学有关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这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核心。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数学是一个枯燥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学习感觉到枯燥,老师授课也感觉到困难,在反复的训练过程当中,只能让学生更加厌恶这门学科,并且学习成绩上升不上去,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使用渗透教学的方式,往往学生与老师都忽视了这个问题。在初中的数学的教学当中怎样能够将其渗透教学的思想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数学的思维方式其看似变化多端,但是本质都是共同的,能够找到他们的共同特点,它是一种逻辑性的思维,可以将正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将逆向思维转化为正向思维,其最终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在数学的解题的过程当中,其解决的'方式往往不是一种。其数学的思维方式还具有将强的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将原来的题目经行微小的改变,这样就能够将题意以及结果完全改变,之后充分的理解题意,才能够让学生轻松的正确的解题,这就是数学思维灵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对于学生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进行系统化、有针对化的训练,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夯实的基础,给未来轻松的解题做出铺垫。

在初中的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夯实基础知识、解题技巧的同时也要对于其数学的思想方式进行灌输,但是在灌输的过程当中其思维方式并不能让学生们独立的理解和获得,学生们理解过程当中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使用渗透教学思想方式。初中教学渗透教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教学大纲的目标来说,其初中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要给学生教授其基础值是,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思维方式,并且培养学生们的智力。最最基础上来说,初中的数学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并且增加学生们对于数学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其二,在学生学习的目的来说,初中对于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生们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方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现在教学的关键就是是否能让学生们找到解题的中心,从而运用合理的解题思维去解决问题;其三,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来说,初中数学过程当中无疑不体现出算数向代数的过度以及平面几个的认识这两个方面当中,这些也是基础数学的重要体现,这是学习数学入门最重要的转折点,也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推进对中学生的教育,对于其数学教学大纲要求作出了合理的改变,并且减小了考试的内容,但是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因此而下降,这样就给数学思维的教学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可以让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经行培养。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

1。函数与方程思想。

2。数形结合思想。

代数与图形结合思想。这种西谁方式通俗的解释就是数形结合,将其抽象代数与实际能够观察到的图形联系起来,这样通过图形的位置、角度等一系列的性质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分类讨论思想。

样有意识的进行分类的考虑,不仅仅能够将问题变得简单化,还能够将结论经行归纳,从而避免了答案的遗漏、错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归类思维。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之后,对于字母与实际数字的比较以及对于一次函数y=kx+b这一类图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且对于图像进行分类论述和总结。

4。问题转化思想。

这种方式就是将陌生的、困难的问题转换为以前见过的、简单的问题来解决,这样可以与当前已经能够掌握的知识相联系。在三角函数、因式分解等数学问题以及理论的过程当中,很多都体现了数学转化的思想模式,一般的转化方式有:等价转化、特殊转化、类比转化、一般转化等。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合理的挖掘。老师可以使用适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渗透教学的思想,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解题的过程,以及知识的推导演变的过程,尤其上那些定理、性质、公式的烟花过程,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以及解题方法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出来的,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不断的渗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参与到实际应用当中,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拓展,产生质的飞跃。在推导过程当中,弄清楚前后关系、相互转之间的相关性,并且与其他知识相互联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当实际应用当中。

2。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数学思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教师也应该做好总结和归纳,对于每一个类型题进行归纳方法,这也是形成数学思想的一种良好方式,并且还要注重数学在实际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们联想和转化的能力没在初中的教学当中,应哟了很多经典的例子,老师应该适当的进行归类以及合理创新进行联系。

3。例题讲解中渗透数学思想。

对于例题讲述的过程当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的使用例题进行思维的拓展,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在讲解一个类型题目后,给学生应该合理的分析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重要的知识点、解题方式,之后也应该要求学生感悟理解,并且让学生整理,之后教师在出一些类型的题对于其加强巩固的训练,让学生们学会归纳,并且自我总结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让学生们在潜意识里面能够存在数学思维,并且促使学生们深化和加强对于数学思维的记忆、理解与使用。

4。教学过程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当中往往出现学生们听懂了,理解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去应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没有注重解题方式,让学生们机械的听讲与做题。老师应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教会学生们合理的思考,在问题当中领悟到数学的思想,真正的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实际生活的应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有灵活性以及归一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当中,只有不断的对于学生进行渗透数学思维方式,学生才能够使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合理的应用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只有不断的对于学生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才能够有效的对于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并且合理的使用课外书籍,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思维,从而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让思维打开从而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建立数学的思维同时也能够将教师的授课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布。浅谈数学思想方法之化归与转化思想[j]。西藏科技,,(04):130—131。

[2]赵亮。转化与化归思想漫谈[j]。中学数学,2012,(05):88—89。

[3]孔翠华。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化归思想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02):84。

[4]朱见贤。对中学数学中化归思想的研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01):19—20。

[5]余健棠,侯佳慧。数学化归思想在七年级教学中的渗透——从新人教版七(上)课本谈起[j]。数学教学通讯,2010,(15):10。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八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要精心设计。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的“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点“问”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误区。

1,为“问”而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发问,为问而问。表面上看来,师问生答,挺热闹,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教师设定好的路子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教学中的“问”由教师一手包办,也不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法无序。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使学生无从答起。如有位教师在教“6的认识”一课时,出示教材主题画,在一间教室里,5位同学和教师在清扫教室,有的扫地,有的搬椅子,有的瞥端水,有的擦桌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及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图形,说说图上有几个人,各干什么?但这位教师却提问“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许不难,但低年级学生一下子卡住了,不知怎样回答,这样对学生上课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3。“问”法无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提问太难太繁,学生会无从思考,长此以往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教师提问:怎样求出教室粉刷墙的面积。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常识的了解,不能正确的解答。如果教师能先提出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作铺垫,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几个面面积的和,想一想粉刷教室的墙要注意干什么?学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教学中“问”的技艺。

(一)善于“巧”问。

问题问得好,能一发不可收。这就是所谓的“智者问得巧”。“巧”问就是要问到点子上。

1,“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知识衔接处七问,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和迁移,从而获得新知。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用小黑板出示以下两组横式:

(1)8÷480÷40800÷4008000÷4000。

(2)9000÷3000900÷30090÷309÷3。

紧接着,我问:这两组除法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算式不同,商都一样),再问,那么商不变的除法算式里除数与被除数是怎样变化的?这样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

2,“问”于精心设置的悬念处。

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创设悬念,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我听过县里举行的数学优质课一等奖一节课《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位教师没有应用多媒体,没有更多的辅助工具,只有一根教鞭,一个粉笔,而学生准备的也只是一个相同大小的圆。教师在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分别表示3/4、4∕4后,接着问:如何表示5∕4?全班学生都愣住了,只有一个圆,怎能表示出比1大的假的分数?这位老师稍停了一下,微笑着问同桌的两个同学:你有几个圆?(1个)你又有几个圆?(1个)你一个,他一个,为什么不互相合作呢?这一巧问,把全班学生激活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起来了,对呀,你一个他一个,合起来就可以表示假分数,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合作的意识或能力。

3,“问”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

设问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学中应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设问,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难点是实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转化。教学时,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设问:(1)第一行摆的圆片的个数是几?第二行摆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几的3倍?(2)第二行摆几个2,求第二行摆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3)求2的3倍是多少,用算式怎样表示?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使学生在“疑问-------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该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二)讲究“追问”。

“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最终目的,也可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解题时,经常只熟悉的程序、方法去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全面的观察分析。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联系和来龙去脉。如学习“长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图片(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请学生观察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并请学生给这些图形取个共同的名字,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四边形”。然后我请学生凭自己的直观感觉认出长方形,再追问:“你是怎么认出来的,能不能用确切的话说什么是长方形。”这可难住了学生。“为什么?”这时他们迫切想知道怎么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情,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发出一套前面出示的图片,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根据“追问”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追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抓到长方形的特征,对长方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过“追问”,帮助教师解除窘突如其来的困境。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有时会碰到苦忙设置的情境让聪明的学生无意间“碰砸”了,这时我就用“追问”帮助自己解除困境。如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提了一个问题:“小明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明已过了8个生日,可奶奶只过了17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话刚说完,我班的“小数学家”王小叶同学马上站起来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才过一个生日。”这样就把精心安排设疑的情境打乱了,我连忙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他在课外阅读书中看到过这类知识,于是我对全班学生说:“我和王小叶同学当你们向导,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通过追问,把学生引入到新授课来,也使自己走出了困境。适当的追问,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巧问,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翱翔的天空。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九

摘要:本文介绍了博客以及利用博客在教学中的优势,利用博客教学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教师利用博客把所教内容,教学感受等记录、分享。学生利用博客交流沟通,积累知识。博客是互联网2.0下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以往的传播模式带来了很大冲击,它对话语权的配置和重构,使普通民众拥有了自由发布信息的权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紧跟时代。学生要积极利用博客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因为博客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关键字:博客;教学实践;平台。

古人云学习是“博学、审问、神思、明辨、笃行”完整的学习循环。学习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微博能够不限地点,不限时间,不限工具,随时随地方便的获取想要的信息。

一、博客与教学。

(一)博客。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一个博客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

(二)博客的特点。

1、操作简单的特点,它是博客发展的推动力。这是博客受众多网民的青睐的最大特点。众多博客托管商都会说这样的话:“只要你会上网,会认识汉字就可以博客了。”

2、持续更新的特点,它是博客生命的催化剂。现代社会,信息传递超级快速,更新博客就似生物的新陈代谢,没有了新陈代谢也就代表着生命的结束,而没有了更新,博客也同样失去了生命力。如果条件允许,坚持做到每天都更新,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长久下去生命力会越来越强。

3、开放互动的特点,它是博客交流的推广链。网络赋予了博客的开放性,博客也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空间了。有些草根认为,觉得推广没有必要,写博客只写自己的事情。其实,如果追求私人空间还不如去申请日记本,这样可以封闭了。如果写博就知道开放的重要性,总会有人不经意间“闯”入宝地,这便有了交流。游客与博主在给我们写评论和签留言,这时对我们博客与日志的交流。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回复,并通过链接地址进行回访,达到互动效应,这也是种礼节性的来往。因此,利用开放互动的特点,可以交流推广,形成固定的博友圈。

4、展示个性的特点,它是博客精彩的原动力。博客主体是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载体,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可以简单地从日志内容,博客界面,文章数量,日志分类,人气指数,体现出博主的个性。

(三)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四)博客与教学。

博客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平台,提供给教师与学生,搭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信息通畅、交流充分。

(一)博客帮助教师。

教师建立博客,把上课内容,教学重点,课下作业等发表博文供学生随时了解,交流,提高。学生定期浏览教师的博客,可以从中及时了解相关课程信息。把教学经验,心得体会,教学技巧等发博文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互相提高。博客平台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为教师构建起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通过博客,可以使教师间进行协作和交流。教师之间可以相互阅读和评论博客内容,在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和沟通社区,教师在这个网络社区内,在分享与交流中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利用博客进行备课研讨活动,避免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博客帮助学生。

学生建立博客,把学习当做写日记,培养积累习惯。及时了解掌握学习情况,与老师、同学在博客这个氛围下讨论、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这些问题和信息进行及时回复,形成教学反馈。在教学环节上,可以利用博客组织并展示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教师管理学习资源、信息的工具,还可以在博客里设置一些课程专题等供学生使用。

(三)博客帮助学校。

学校建立博客,把有关教学的文件、通知及时发布,教师、学生、家长能随时了解学校动态。一些建议、意见能够及时反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四)博客对教学理念的影响。

1、有利于转变课堂教学策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的客体,教学策略主要围绕如何教而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利用“博客”,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

2.有利于转变教学过程。“博客”信息丰富,学生自己能够获取知识,教学活动就从教师的讲授活动转变为人机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3.有利于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博客”,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个别学习、在线交流、小组讨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就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和面向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五)博客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博客适用于各种管理信息的交流和过程的记录,进行绩效监测和过程性评价,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和模式。学校管理博客的交互性使其成为教师之间、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数字化,提高管理的效能。

(六)博客对师生学习生活、人格培养的影响。

1、对教师来说,首先,博客之间实现了深度交流和沟通。使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切磋和研讨能够更加经常、有效和深入。其次,博客使教师能够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通过群组许多教师可以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共同参与某个教研课题的研究。第三,博客有助于养成利他的共享的开放精神。教师通过访问其他博客得到帮助,体味博客文化的内涵,将会逐步克服保守心理和对版权的狭隘理解,养成开放的心态和合作共享的精神。

2、对学生来说,首先,通过博客学生面对的是现实世界中真实情形。在这些情景中,他们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来自各方面的激发,将有利于学生处理复杂意见的能力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展自己的认识。其次,通过博客,学生可以找到很多不同风格、水平的教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选择。学生也就拥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第三,通过博客,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群体学习过程中,有效地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协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历程的记录和人生档案。

(一)信息过滤,沉淀精华。

互联网内容丰富多彩,辨识能力差的学生不适合随意浏览。教师通过博客把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上网区域。教师通过写博客可以不断的把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技巧总结发布。通过知名教师的博客丰富自己的教学,并与同事讨论提高。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价值观。

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它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工具,是教师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基于博客技术的网络教学,一方面使师生双方在对话时弱化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使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说出他们在直接面对教师时不方便表达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组建自己的受众群体,通过群体的交流产生共鸣而获得教师的关注,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价值感。

(三)促进师生的沟通。

新课程以交往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沟通和对话中共同发展。博客里面基于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克服畏惧的心理,从沉默中走出来,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教师走向对话,真正实现教学中的民主和平等。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它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工具,是教师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这种沟通除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沟通外,更多包涵感情的沟通,更具有人性化,促进师生的交流。

结束语。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大家的共识。博客这个有力的工具为我们开展教学工作提供的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教师、学生、学校等教育相关人员都应该利用起来,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提高一个档次,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让信息通畅,交流充分。

赵森林。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十

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教学。如设计教学软件时,可以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同等的锻炼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人机互动,也可以有效改变教师单一的讲解、枯燥的练习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精确性很强,而且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如何使数学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数学知识一般通过画图、板书、语言和动作等手段,有时也会利用挂图、模型、实物或实验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教学效果。但这些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即只能静态地演示,不能动态地表达,比如不能展示立体图形的内部结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地演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变化过程,如立体图形圆台、圆柱、圆锥分别是由直角梯形、矩形、直角三角形绕其直角边旋转形成,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动态的演示过程,很多难以理解的抽象数学知识就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易懂了。

3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经常有画图、板书、操作演示等环节,这都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还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需要的图形、板书和要演示的内容预先制成课件,在教学时再逐步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上述教学环节所占用的课堂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作图,再配以文字说明,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作图过程,更快地掌握作图方法和技巧,并且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4运用多媒体要适度。

虽然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不能用其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适可而止,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总之,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十一

新课程标准阐述: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提升艺术品位,加强精神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文质兼美的瑰宝。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教学媒体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多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文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

如教学《诗经?蒹葭》时,课前五分钟,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文的强烈愿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二、介绍作家背景,帮助理解课文。

学习古文,需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教师枯燥的没有感染力的介绍。那么运用多媒体,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家、文章背景,为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柳宗元的基本情况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介绍,然后让学生指出哪一些是常考的知识点,记住重要内容,并且结合课件作进一步解释,柳宗元写本文时因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用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为理解文章中第二节写“心乐之”,第四节却写“悄怆幽递”,这种复杂又前后矛盾的心情,离开了写作背景很难理解。

三、突破字词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文言文生字词数量多,难以掌握。借助多媒体。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把十几个生字词打在幻灯片上,先让学生不带拼音读,然后出示拼音再读,齐读,自由读,检查读,读一个“飞入”一个拼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静心聆听范读,激起朗读兴趣。

文言文始终应该“读”字当先,要熟读成诵,在朗读中领悟直至背诵。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对文字生疏,没有文言文语感,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当然,朗读的形式随机而定。默读、吟读、唱读;个人读、集体读、角色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借用名家的朗读或者教师、学生之前精心准备录制好的朗读带在多媒体上播放,既能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通过反复朗读去领悟文本,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论文《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地聆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掌握字词翻译,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自己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方法,都没有多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学这部分知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知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

例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这篇课文时.我用红红的枫叶作powerpoint两侧的背景,把课文每一段的重点字词打在一张幻灯片上,接着把该段的重点句、难翻译的句子打上,在展示字词的时候,美丽的背景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参考书解释大屏幕上的字词。学生目标明确,兴趣盎然,个别难点也能积极讨论。再提问解释,都争先恐后地抢答,句子的翻译也是如此。这个方法教学文言文,既省时省力,效果又好。

六、朗读声情并茂,培养文言语感。

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而教师的范读很少能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在醉翁亭与众宾客饮酒的情景,另一方面又播放出配乐朗读《醉翁亭记》,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时如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有时如高山流水错落跌宕,给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流动美。真正实现从“知之者”向“乐知者”的转化,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教学质量。

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理解文言字、词、句的意思。因此,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这是当前古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把所学古文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教师把文中需要积累掌握的重点文言词汇划出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句,组内解决不了的班内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把先前划出来的文言词汇的意义一一展示出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看得一目了然,记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与传统的古文教学相比,省时、直观。

八、阅读写作拓展,增强学生能力。

课文拓展经常需借助图片、视频、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十二

摘要: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国际、国内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我国公共部门自1993年以来,逐步在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应用激励理论,取得了一些成效。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激励和公共部门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

第二部分,对激励理论进行梳理和概述。

第三部分,浅要论述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挥激励的效用,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更高效的应用激励理论,提出了几点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公共部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激励。

激励一词原本是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管理学中的概念,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地过程。

简单的说,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负责提供公共产品或进行公共管理,致力于增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最典型的公共部门是政府部门,它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不偏向于任何集团的私利。

二、激励理论概述。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

他将激发人的动机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具有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主要包括组织政策、工作环境、福利等。

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认可、成就、发展、责任等内在因素,本质是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借此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的进去心,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

(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三、浅谈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一)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我国当前的公务员收入中,一方面,低薪导致了增加自己物质利益的要求,成为腐朽滋生的源头;另一方面,固定的工资形式决定了公务员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导致“出工不出力、玩忽职守、消极怠慢”等现象,最终导致行政绩效的降低。

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组织中缺乏激励竞争机制。

(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层级节制组织,组织内部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各自的权责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行为方式和管理程序存在某种程度的僵化,奉命办事、例行公事成为经常现象。

同时,公务员职业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容易使公务员出现斗志疲软、按部就班、缺乏主动进取的现象。

多样激励制度的实施将会形成一种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氛围,有利于克服,防止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恶化,减少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

(三)提升组织凝聚力。

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社会的理性化和抽象化却消解了成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激励实施的过程中,精神、情感和价值世界的互相接触与沟通,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得以密切,人与人之间重燃温暖之火,而人的归属感也随之而得以强化,促进人们在共同利益群体中寻找到生活意义,进而弥合人与社会之间的裂痕,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四、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建议。

在经济时代的今天,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质激励己不能再被搁置在次要的地位,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双轨激励机制。

(一)合理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工作热情。

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主要是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靠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它要求我们的公共部门在管理上既要关心公务员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关心公务员的精神需要,一个组织管理的水平、发展与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程度。

传统的人事管理重视精神激励,是由于受到了政治因素、历史传统以及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重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要注意把握两种激励手段的力度。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精神激励为导向。

(二)构建科学的升降任免制度,实施竞争激励。

公平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个人在从事一件事情后,对于自己获得的报酬都有一个衡量,这种衡量的最终结果由公平或不公平的感受表现出来。

这种公平感对于一个人对工作的努力程度,对于机关部门的信任度、依赖度都起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想激发员工长久的工作积极性,必须首先为其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提高公务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有投入就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

建议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和职务任期制,杜绝和减少公务员晋升中“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使职位晋升更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增强群众参与程度和透明度,扩大晋升层面,增加晋升机会,起到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功能,在同等情况下注重日常的工作绩效。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

在政府机关管理中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严密的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

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对公务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有符合公务员制度体系,并受综合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

不能正常兑现激励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会失信于广大公务员,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因此,要细化考评和奖励办法,将奖励办法中涉及到的资金、待遇等问题切实落实到位,使之成为一个制度长期坚持。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重要性逐渐凸显。

本文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概念、特征出发,分析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讨论了战略管理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

[关键词]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现状;应用。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战略管理理论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与此对应的'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西方国家普遍地进入了经济的“滞胀”时期,由于政府公共部门内部的官僚机构存在着诸如机构庞大、人员僵化、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而使公共部门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公共部门的这些问题使政府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财政危机和管理危机,这也就引起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运动。

因此,为了提高政府的行为能力,增强人们对政府效能的信心,公共部门亟须采用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摆脱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由于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企业管理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公共部门认为战略管理可以有效地增加公共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责任意识。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一种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又是一种公共部门管理的新研究范式。

战略管理的概念来自于私营部门,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私营部门追求符合其目的的最大的利益,“这种方法假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利润和经济目的、无限的行动权力、秘密开发、有限的行动责任,以及通过市场机制对产生出来的经济结果进行检测等”。

与私营部门相比,政府部门会考虑更多的问题,比如宪法约束、立法和司法命令、行政法规、政治环境、管辖权限等。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征。

2.1战略管理是组织最重要和最高层次的管理。

第一,它是决定组织命运的关键决策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这一过程以组织整体和全局为对象,考虑组织的总体发展。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高层决定性。

第三,战略对于组织中各层级和各阶段的管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和指导作用。

因此,当前的决策是为了未来的发展,现在的管理和部署是走向未来的手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定一个通向未来的一劳永逸的计划。

2.2战略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虽然战略管理是最高层次的、指导全局的长远管理,但它仍然是在把握组织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调动现有资源达成未来目标的过程,它需要“从过去和现在到未来,再从未来回到现在”,是未来导向和现实状况的结合。

因此,它必须建立在已有战略和对组织现状的准确定位与分析的基础上。

并且,还应通过现实具体的管理活动来完成。

2.3战略管理是一个全面、动态的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是由上述环节构成的管理循环,它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多次反复的管理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

2.4战略管理各环节界限的模糊性。

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扣的,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的发展奠定基础,后一环节是对前一环节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断优化。

前后环节紧密联系是理想的状况,在现实中各个环节的顺序并非都如此,而且各个环节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十分明显,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区分的,尤其是战略制定和实施更是如此。

2.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特性。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公共价值取向性。

战略规划和选择要体现公共价值,对战略实施的管理过程也就是确保公共价值真正实现的过程;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也要受政治官员、选民和各类利益集团、利益主体的影响和制约。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将战略管理理论引用到政府部门,战略管理的应用推动了公共部门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促使公共组织开始严格的规划组织的发展方向,长期的发展目标,全面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十三

(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给作文教学添上了“第三条捷径之腿”,它能通过立体阅读增强写作基本功的内化吸收,它能再现情景增强写作内容的冲击力度,它能呈现范文增强作文评改的有效性,它能网上作文增强学生创作的欲望。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作文三条腿。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是最能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通天捷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教学的空间被拓宽了。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多媒体的作文教学课堂便成为了作文教学中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

一、立体阅读增兴趣,由“内化吸收”到“外显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语言的学习;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所以利用多媒体,不仅能极大地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齐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这样枯燥乏味的阅读自然会妨碍学生写作的真情表达。引入多媒体技术,我们的阅读形式就可以多样了,立体了。

1.录音范读。如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可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这样收的效果与传统的老师范读就会大不一样。

2.配乐朗读。在学生朗读中,我们可以用扣合朗读内容的音乐营造情境,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准确地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画面解读。在学生朗读之前或之后展示出课文意境所描述的图画便于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性。

4.自制朗读带。让学生自找名篇,自选乐曲,自我朗读找到成功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激发写作的欲望。

总之,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立体的阅读,由“阅读的内化”达到“作文的外显”。

二、再现形象引活水,由“无米难炊”到“有感可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时,无论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这只因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生动鲜活的图画,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习者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利用多媒体课件多方展示,训练学生观察力。观察是作文的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很多学生缺乏细致观察,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场景,训练学生表达力。场景再现能较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丰富的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自然》时,让学生说“自然到底美在什么呢?”学生较难想象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自然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雪山、有草地,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看完录像,学生们便感慨道,“我到雪山去寻找美,发现了自然美在圣洁。”“我到田野去寻找美,发现了自然美在斑斓。”……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思路也开阔了。

3.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训练学生写作的技巧性。广泛地阅读写作经验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呈现范文促评改,由“老师独评”到“师生共评”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投影仪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四、班级开博勤练笔,由“纸质铅字”到“网络文字”

借助网络这一阵地,发挥班级博客优势。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开通的校园博客、电子作文本等这些有效阵地,依据新课标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尝试着建立班级博客、电子文档等,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博客为载体,寻求改进习作教学的突破。因为学生自己的习作能在网络上展示,能让大家欣赏,这样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写作创作的欲望,自然达到了练笔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十四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还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视听感受,从而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整合。小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联系课本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在使用电子教材如ppt开展教学时,要将网络中选取的素材和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以课本为主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视野。

其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色彩以及声音较为敏感,我们在要求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依靠多媒体技术的音画结合功能,让学生被直观美丽的画面以及悠扬的旋律所吸引,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音乐。通过多媒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扩展,营造一个音画并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

最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形成现代教学观念。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优化,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要求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解现代教育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营造音乐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么其行为就会表现得更加主动,因此我们必须要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情景。就如同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所在。我们应该要科学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来营造出声乐兼备的音乐课堂环境,让音乐的时空效应得以提升,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比如说我们在教授《春来了》这一乐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首先视听“鸟语花香”的录音,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再向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当学生看到绿色的草地、满山的野花、飞翔的小鸟、蓝蓝的天空,随着音乐而流淌的小溪,孩子们自然就会对春天产生一种美丽的向往。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对《春来了》这首乐曲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很快的就可以进入到春天美丽的意境之中。

(二)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其展示出的自然美丽的画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我们在听赏《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们按照课本中乐曲所描绘的内容来制作多媒体动画,编制成ppt课件。首先要求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出他们心中铁匠的形象,再伴随着乐曲的音乐进入课堂。此时向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视频中朝阳慢慢升起,森林中非常寂静,不一会儿有小鸟开始唱歌,各种小动物在草地上玩耍,这一幕美丽的景象让同学们都陶醉其中,好像他们自己就成为了期间的小动物在欢乐的玩耍。当我们第二次播放这一乐曲时,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将自己想象出的内容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很多学生的音乐与之前画面的启发之下,都纷纷的开始随着音乐节奏而模仿打铁、拉风箱的动作。学生们的表现将它们的创造力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也将他们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展示在我的面前,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联系生活实际。

音乐听赏主要和器乐欣赏、戏曲听赏、乐曲听赏等内容息息相关,关系到从古至今各种乐曲的音色及特点。那么教师应该怎么进行教学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最好的音乐欣赏效果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像学生播放电视中著名交响乐队的演奏视频,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演奏的规模,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震撼,虽然学生并不会了解各种乐器的基本特征,但是可以从视频中听出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例如说我们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现场演奏版、天安门升旗仪式直播版、奥运会冠军颁奖版以及合唱版等不同的版本,让学生感受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让他们一边听的同时放映出抗战时的英雄片段,我认为这样开展教学的效果绝对要比单纯的让学生听音乐,讲述爱国故事好得多,学生不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乐曲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四)激发学生共鸣。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广泛的接触音乐作品,从而让他们更快的增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比如说我们在教授音乐童话《龟兔赛跑》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图像展示来向学生介绍这首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以及人物故事,之后简要的说明单簧管和大管这两种乐器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聆听单簧管与大管演奏的龟兔赛跑音乐,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直观的形象来让学生对这两种乐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他们从音乐中能够分辨出哪些部分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愿意参与音乐学习,这样一来音乐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文俊.巧用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力dd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小学时代,20xx,(11).

[2]姜莹.多媒体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谈[j].教师,20xx,(05).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十五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怎样激励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下面就双因素论、归因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注意专业学习本身的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因素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促使人们产生不满的因素,大都与外部环境有关,如“企业政策制度”、“监督”、与主管关系”、“工作条件”等。他认为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满足这些需要则只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却不能激发其积极性。他认为这类因素如同一个人不慎跌了一跤擦破皮一样,及时用药消毒以防止发炎并尽快恢复,但不能改善健康。这类因素又称“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另一类是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一般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如“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挑战性“、“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等,称为激励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善,往往能给员工很大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位老师由此得到启发:自己对学生提出的一条条要求,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外部环境”,解决“保健因素”有关问题,使学生没有“不满意”,而要使学生“满意”,还必须在专业学习本身下功夫,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这位老师了解到,学生在上《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前,已上过《大学语文》、《公文写作》、《秘书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不少内容相互重复,学生学起来感到厌烦。同时,同学们认为老师讲得多、学生实训少,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学生从专业学习的本身感受到快乐和激励。这位老师关于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建议得到了学院支持,重复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整合:新建了秘书实训室,有的教学内容老师边讲、学生边做;还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一些校内外的秘书工作。这些做法顺应了应用型本科教学自身的规律,有利于学生从专业学习本身体验到兴趣和挑战,受到学生欢迎。

二、做好失败归因的引导。

在应用型本科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分数低才进了这类院校的',有种失败的自卑感,如果有的课程一时赶不上或感到吃力,再遇考试成绩不好,更感到“恢”。

1.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因于脑子笨、能力低这样一些稳定的内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加强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考前生病),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坚持努力行为。

4.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重、太难等稳定外因,则可能会降低学习者自信心,减弱动机和行为的坚持性。

上面所说的那位老师,把学生“基础差”、“素质差”这些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说成是稳定的内因,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努力行为的坚持性,相反,如果不断的加强,还容易使有的同学“破罐子破摔”。这位老师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应对不稳定的外因,在学习努力程度上下功夫,提高了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学生自觉性逐渐有了提高。

三、运用强化改造行为。

美国哈佛大学斯金纳教授十分重视人的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他认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有可能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能影响行为频率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求得员工行为的改造。

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借鉴这些理论有以下做法:

1.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使学生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如上课时有的同学不喜欢发言,为鼓励大家发言,老师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定了发言加分办法,凡发言者,那怕只讲一句话也有可能得到加分,使发言的人慢慢多起来。这位老师不仅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还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堂笔记,当同学们看到自己本子上的一行行用红笔写的评语受到鼓舞。

2.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的后果,使学生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从而使学生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

3.自然消退――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某种程度的否定,如课堂讨论时,有的同学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说了些虽未失原则,但品位不高的逗趣话,老师可不予理睬。

4.惩罚――以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或威胁性的结果来制造一种令人不快的环境或取消现在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认,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不过这种方式应慎用、少用。

以上强化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十六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力量的`进步,培养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领域的紧迫任务,让学生成为适合国家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成为目前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李怡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刊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8)分类号:g71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篇十七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技术是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使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从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从而说明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信息技术;优势特点;实际应用。

在物理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厚。新时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则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片、文字、影音等视觉效果强烈的特点,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

高中物理是一门将实验和理论基础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既包含了较多的规律、定义,同时还有复杂的物理实验。但是物理课堂由于需要的资源多,经济条件有限,经常会发生任务无法完成的现象。这种物理课堂现状也阻碍了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物理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现象的学科,()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只是生硬地讲解物理定律和相关知识,学生只能靠想象去接受知识,但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却可以让静态的定理变为动态的展示,多媒体的影音、图片可以辅助教学,在大屏幕上模拟实验的全过程,让物理接近生活和现实。

2.提升物理课堂效率。

以前的物理教学课堂,教师的辅助工具只有黑板和粉笔,以及课本的理论知识,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提高较慢,多媒体教学资源让物理的教学更加直观,将教学模型由静态变为动态立体的形象,比如,flash软件就可以将物理实验生动地演示出来,还可以介绍重要物理人物的生平背景和相关资料,为学生播放重要的影音资料,培养学生的物理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让多媒体网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教学课堂是需要教师深思的话题之一,将多媒体资源与物理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定律的同时还要提升动手实验能力,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物理课堂的质量,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陈建明。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和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06)。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中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