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4 20:07:07 页码:7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汇总18篇)
2024-04-14 20:07:07    小编:JQ文豪

总结是一种自我观察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总结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要注重自己的创新和独立思考。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一

摘要: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美术教学的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把全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中,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课题,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论述小学教学策略有效性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在分析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真正有效的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推行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取得较大进步。美术课堂存在诸多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比如: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从学生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着手,以致于课堂效果不好;美术教学过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这些情况的出现,不符合美术课堂追求目标、讲求效益的教学要求。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探讨其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分析研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有效性概念。

教学策略有效性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促成学生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衡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本身的真正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美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学生具有初步的欣赏能力和美术素养;小学生喜欢美术、主动学习美术以及学会应用美术。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因此,美术教学要采取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方法,从教师的授课思想、美术课堂的选题;以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做美术课堂教学的“好导演”。

小学美术教育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灵活性多一些,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些方面来看,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很大的不同之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度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敢于欣赏美、去感受美、学着能够理解美、能动的去创造美,教师是引导者、是教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树立当导演的思想,给自己明确定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接受能力的现状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才能出现美术课堂教学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会导敢导”。比如在浙教版小学美术课《茶香四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音乐《采茶舞曲》和表演茶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茶文化的意境当中,对于茶文化的讲解时,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投放多媒体资料关于茶叶的部分,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二)注重美术课堂选题,以儿童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以能够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课题为主,根据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而进行课堂教学的选题,是很必要,也是很科学的,学生是学习美术的主体,要发挥学生学美术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重视小学美术课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美术教材《风筝风筝飞上天》这课上,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风筝来导入本课的学习,对于风筝的起源、流派和风筝的象征意义,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形状各异的风筝。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和发挥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培养有序热闹的小学美术课堂氛围。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号召下,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美术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风筝制作和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活跃起来,思路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这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小学美术教师要大胆改革,积极进取,准确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只有不断的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促成高效课堂的形成。比如在浙教版《十二生肖》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十二生肖的传说,然后就十二生肖体现的民族文化,进行概况和介绍,大胆采用剪纸、绘画等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文化的艺术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在学生用不同角度讨论十二生肖的特征时,教师要及时点拨,调整他们思维的缜密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民间艺术、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培养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提高美术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思想转变、课堂选材技巧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三个方面着手,提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小学美术教育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美感的启蒙阶段,我们要充分重视小学美术教育,真正的让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和发展小学生的美学素养。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二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初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育情况开展教学。为此,本文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对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采用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高效、立体、多维化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个性需求。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化范畴,它是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更加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展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竞技化内容比重过高,教学方法太过刻板,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但却不愿上体育课,对于终身体育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所了解,要公平、民主地对待所有学生,照顾大部分学生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征,使趣味性项目多于竞技化项目;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常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训练器材和场地条件设计几个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练习项目,以便学生在完成首要学习任务后可从教师设计的练习项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对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保证小组分配的科学合理,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尽量让好友分到一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而且配合也比较默契;其次,教师要将后进生尽量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让后进生在小组骨干的带领下积极融入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内容一定要具体,最好能做到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干。例如,在教学“体操”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之后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安全管理员、技术指导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分工都非常明确。在小组合作练习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发挥自身的职能与职责,帮助小组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技术指导员和观察员应该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所以应该由体育骨干担任,为此,教师在每个小组中应尽量安排1—2名体育骨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安全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风险成为体育教师随时都应加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正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人应该掌握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让学生远离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注意保护他人。例如,在篮球、足球等竞赛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掌握碰撞的力度,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避免因不规范的运动行为给自己或同学带来不良后果,以此来保持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引起学生对安全行为的高度重视。

四、拓展体育锻炼空间,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拓展课堂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课外活动获得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布置相应的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使体育运动面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例如,某生身体素质较差,为了提高身心素质,学生可以制定如下计划:每天做“4×50米”的加速跑、10个蛙跳。这一计划不但符合这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使他在久而久之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心肺呼吸功能,切实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因此,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教学评价多元化,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训练800米长跑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正式考核之前进行一次测试,将学生的跑步成绩记录下来,然后等到正式考核时将这次的成绩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合理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和赞赏。再如,在教学铅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投球的姿势、动作、距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点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永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4).

[2]刘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甘肃教育,(10).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三

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老师如何开展有意义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使教师转变思维,努力使他们在基础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充分预设,提高体育教学准备工作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预设的有效性。

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如果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因此,我们在课前要从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需要出发,突出学生这个主体,从小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2.教学必须关注生成。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往往会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就是必须关注的生成性内容。关注生成,就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其实生成的问题原来就存在,以前我们讲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在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师应提高体育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目中有人的问题,都是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都是如何充分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体育教师对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谈不上选择的。了解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只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方法,还应该了解体育知识传授的方法、发展个性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等。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根据体育教学的不同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因此,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应在对体育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根据体育教学的不同情况,从中选择那些最能发挥其独特性能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吃透教材,通过目标引领内容

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如教学快速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跑时的方法可以采用新颖花样多的形式。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小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演示法等。

4.注重激发运动兴趣

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和学习和锻炼。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四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小学生普遍的感觉失调的情况,可以通过对感觉失调的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资料数据显示,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回答能力是由不同的感觉所刺激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多次的统合训练而联系成的。

在我国小学生感觉失调原因分析,普遍都是由于外界对其刺激量缺失造成的,其表现为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心理、生活障碍等。

而本文立足于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启示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启示方法;分析探究。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小学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运动教学”为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也是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随着当今我国的生活环境的全新改变,也严重的出现了很多感觉神经得不到好的发展的学生,统一叫做“感觉统合失调症”。

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现代城市当中学生的得病率已经达到了15%~35%。

尤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明显的增加了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几率,通过有关的研究数据表明,体育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得病几率。

一、感觉统合的含义概括。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简称si,其概念含义也是由英国有名的生理学家谢林顿首次提出的。

并在此的基础之上,经过相关的心理学家反复的研究分析,终于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以及如何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

并指出在孩童的大脑中具有相当高的发展、塑造性,而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是仅存在大脑中一个区域内单独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的时间、空间对大脑当中各个区域中的信息进行解释、结合。

而大脑只有达到灵活的转变,才能对事物的分析上产生正确的认知。

通过大脑接受到所有的信息进行全部整合,并逐个对大脑进行感觉上的刺激,经由大脑反复的分析综合,能够使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形式的过程就叫做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青少儿童的大脑在收到外界信息的刺激,以此做出正确的应答,而儿童一旦对感觉统合的缺失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脑、身体的协调性发展[1]。

二、小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者产生紊乱现象。

中枢神经是整个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基础,意味着要想找到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就要从最主要的中枢系统上分析。

由于学生的感觉统合是由大脑中很多中枢神经相互合作完成的,因此,不同区域中的感觉神经和不同区域中的枢神经之间的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感觉外物的任意一条中枢神经受到损伤或者出现紊乱都会导致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

另外,还有很多药物以及问题食物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中枢系统紊乱,致使感觉统合的失调[2]。

2、大量的缺少对小学生感觉上的刺激训练。

通过有关的数据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在产生感觉统合训练的时候是从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已经逐渐开始了,但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收到的刺激想对比较小,也就意味着,对感觉统合的刺激是要在出生之后才可以进行的。

而当今这个逐渐现代化的城市已经很严重的“剥夺了”孩子的感觉刺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3]。

三、感觉统合的失调对小学生的影响。

1、对小学生的学习上产生了影响。

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低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是对学习产生困难,感觉统合失调下的学生在同比于正常学生在对学习的阅读、记忆、理解上都有着发展滞后的情况,缺乏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主动性。

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小学生在行为学习上也有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上课不注意集中、好动、调皮等,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较正常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的行为[4]。

2、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是通过外界事物的信息来获取的,而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来说,由于不能很好的对外界事物信息进行统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产生出不正确的主观思想。

虽然统合失调的学生在智力上都处于平均水平或者高于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受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导致其智力没有能够充分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低。

四、感觉统合的训练队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的启示分析。

1、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体育课相对于文化课来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以种实际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科,体育课的学习与文化课的学习不同之处也在于它并不是需要对知识的积累上,而是表现在身体素质以及体能等方面上。

正是由于体育课的这个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以及运动方法来进行教学的。

而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当中,体育老师应当充分的把教学内容与感觉统合相关的训练想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制还能帮助学生改正感觉统合的失调。

2、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能力。

总的来说,很多感觉统合的训练原本就是一种体育技能,但是由于感觉统合设计到理论知识很广,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熟练的掌握其理论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真正的训练感觉统合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

3、组织“听海”类似的体育活动。

听着海声,感受生命的运动,这种类似于“听海”的体育活动,它能有效的使学生开放自己的五官,并学会运用大脑进行思考问题,产生出试着动手去试一下的想法,让孩子可以在这样比较特殊的体育活动中真正的锻炼自我,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5]。

五、结论。

当今,社会环境的改变致使产生出越来越多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而在这种情况下,以对孩子身体的刺激为主要的手段,结合目前小学生的需要,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的针对于感官刺激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的锻炼了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观。

参考文献。

[2]毛雪娜,竺本杰.探析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3,13:52+54.

[4]井丽.刍议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与感觉统合训练的融合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1:241.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五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为了提升升学率、提升达标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棍棒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压迫”地位,师生关系不协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记》中提到“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只有亲近教师才会去信奉教师传授的道理、接受教师的教学引导。高中时期学生的成人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自身的人格尊严、个性独立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认可,这是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例如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肯定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还要学会包容和宽容学生的缺点和失败,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教师要将爱心和慈善心渗透到教学环节中,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学生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进行特殊处理,在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能够科学疏导,避免师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老师应该采用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体育教育,产生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能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有效的开展,师生双方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就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让多样的教学形式为有效教学丰富内容。

体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项目,高中体育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运动技能培养,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学任务量大、教学内容多。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先通过自身良好的体育技能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对于学习成果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兴趣。另外教学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体育新闻、体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不断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为兴趣教学打好基础。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在于连贯性较强,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教学环节,而是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而延伸,甚至贯穿于整节体育课的.始末。教学情境一定要具有创新性,比如: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模拟情境,通过画图再现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体会情境,用音乐对情境进行渲染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达到“活学”与“乐学”的境界,并在快乐中获取实际意义,体味体育精神的魅力。比如在教学《阳光校园》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男女生之间的科学搭配来引导学生学习舞蹈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贯穿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相关技巧,让学生能够避免尴尬,更好地应对异性友谊。通过这样的内容渗透,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也有重要的促进价值。

三、让浓郁的体育氛围为有效教学创设情境。

《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深远。在教学中更是如此: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就能够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在不好的环境中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情境。要营造活泼的学习气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的原则。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浅出,由高到低,由难到易。特别是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要以打基础为主,只有基础扎实了,学生才会不满足于现状,自己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同时会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校园学习环境、体育学习氛围的营造,例如在体育场张贴宣传标语,在课间组织学生锻炼,通过广播介绍体育运动项目等形式来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于体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更好的提升。

四、让多样的体育活动为有效教学巩固成果。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学习项目,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不能仅限于理论层次,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对于学生而言也有着极强的成就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教学《阳光校园》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校园舞会”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进行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踏蹉步、弹跳步、退进步、踏步,结合手部的邀请手势、拉手、推拉手、行礼手来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另外在每年春秋季节,体育教师也要向学校申请开展学校运动会,通过运动会之间学生的竞争、比赛,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价值,对于校园文化、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六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初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育情况开展教学。为此,本文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对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采用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高效、立体、多维化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个性需求。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化范畴,它是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更加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展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竞技化内容比重过高,教学方法太过刻板,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但却不愿上体育课,对于终身体育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所了解,要公平、民主地对待所有学生,照顾大部分学生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征,使趣味性项目多于竞技化项目;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常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训练器材和场地条件设计几个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练习项目,以便学生在完成首要学习任务后可从教师设计的练习项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对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保证小组分配的科学合理,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尽量让好友分到一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而且配合也比较默契;其次,教师要将后进生尽量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让后进生在小组骨干的带领下积极融入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内容一定要具体,最好能做到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干。例如,在教学“体操”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之后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安全管理员、技术指导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分工都非常明确。在小组合作练习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发挥自身的职能与职责,帮助小组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技术指导员和观察员应该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所以应该由体育骨干担任,为此,教师在每个小组中应尽量安排1—2名体育骨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安全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风险成为体育教师随时都应加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正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人应该掌握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让学生远离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注意保护他人。例如,在篮球、足球等竞赛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掌握碰撞的力度,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避免因不规范的运动行为给自己或同学带来不良后果,以此来保持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引起学生对安全行为的高度重视。

四、拓展体育锻炼空间,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拓展课堂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课外活动获得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布置相应的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使体育运动面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例如,某生身体素质较差,为了提高身心素质,学生可以制定如下计划:每天做“4×50米”的加速跑、10个蛙跳。这一计划不但符合这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使他在久而久之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心肺呼吸功能,切实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因此,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教学评价多元化,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训练800米长跑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正式考核之前进行一次测试,将学生的跑步成绩记录下来,然后等到正式考核时将这次的成绩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合理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和赞赏。再如,在教学铅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投球的姿势、动作、距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点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永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10(4).

[2]刘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1(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七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乎规律性,成功引起并维持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教学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预期教学效果是指学生和发展吻合教育目标、符合特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相对有效地达到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学习过程合规律性和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教学实现的条件。我们认为不论哪种教学,它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指向,那么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或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并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如果学生学了却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

有效体育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利用各种手段成功引起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的提高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获得,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一节体育课或一个学期学年的体育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任务和即时达成所有的目标。因此有效体育教学应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获得锻炼身体的方法、掌握了提高基本技术、技能的门道,养成锻炼习惯,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有影响力的有效体育教学。有效体育教学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教学观念不断发展、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效体育教学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新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有没有效,主要是看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体育健康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参与态度、心理品质和适应力等几方面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体育课堂中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什么样的具体标准。下面我们将对体育课堂中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展开论述。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目标要有指向性,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即指这种教学结果和标准是什么,有效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在教学中教了什么,不是老师的教学是否努力,是否认真,是否科学,不是课堂是否活跃,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后的学习进步和发展。简言之,有效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无进步和发展是对有效教学质的规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是对有效教学量的把握。二是体育教学要具有全面性。正确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进步和发展上,而且要使学生的这种进步和发展具有全面性,是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对体育教学而言具体表现在学生在体育学习之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是否有所收获。

第二、教学准备充分

体育课的密度是指一堂课内,各项活动中合理运用时间的总和与课的时间的比例。所谓“合理运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教师合理指导,如精确的讲解、正确的示范和矫正学生错误动作等;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练习要有适当的密度,收到预定的练习效果;三是学生练习中相互间的观察与帮助;四是必要的课中休息;五是合理的队形变换等。一次课中各项活动分别安排多少时间是没有固定的,但教学中必须根据一次课的任务和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加强学生练习这一重要环节出发,注重安排好课的合理密度。要做到有合理的体育课密度应注重做好以下几点:1、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及场地器材等情况,合理安排课中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并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以保证课的顺利进行;2、严密教学组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和队形调动,尽可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进行队形变换;3、场地布置要相对集中,便于教学,要根据学生人数、教材性质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分组;4、提高讲解、示范的质量,做到专业用语准确、示范动作正确、示范面和示范位置合理;5、根据课的任务和教材性质,采用恰当的练习方法和重复次数、间歇时间以保证合理的课的密度。

《体育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八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怎样才能让新课程标准能得以顺利实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呢?这里从生活情趣与数学思维的共生、数学活动与数学思想的交融、主体探究与有效指导的整合、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统一四个方面来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白:数学教学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单叠加,而应该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一、生活情趣与数学思维的共生。

数学情境的趣味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对于数学课程来说,仅仅有趣是不够的。数学课上创设的情境同时还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

教学片断1:整数加法交换律。

教师先安排几个学生单独上来试了试,都没有喝到汤。然后教师又安排4个学生,分成两组,看哪个小组先喝到汤。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尝试下逐渐发现,同组同学要合作把汤送到对方的嘴里,才能喝到。教师早有准备的说,这就是生活中的交换律。

反思这个情境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生活动的气氛也很热烈。但确切地说,这个教学环节体现的是交换东西的“交换”,而非数学中的“交换律”。《现代汉语词典》中交换的解释是“双方各拿出自己的给对方”,而交换律是指在某种运算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其运算的结果不变。生活中的交换和数学中的交换律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由生活中的交换引出数学中的交换律未免牵强附会。由这个本身缺少数学含量的情境,体验、抽象数学的`本质,实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

数学的情境要有数学的内核,这正如到金矿去淘金一样。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同样的内容时,先以“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导人:一个猴子不满足于主人上午给它三个桃子,下午四个桃子,于是,聪明的主人就上午给它四个桃子,下午三个桃子,然后问:主人这样做聪明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道理,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这样的情境含有数学的本质的东西,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二、数学活动与数学思想的交融。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但数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通过数学活动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反思,引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维,通过活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维方式和渗透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现在的数学课堂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多“热闹肤浅”的活动,少“冷静深刻”的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往往是走走过场,缺乏必要的价值引领。

教学片断2长方体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后,让学生用小棒和橡皮泥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做出框架后,结合框架直观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可以分成多少组?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回答完毕后教师板书结论,这一环节结束。

反思数学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在上面的环节中也帮助学生顺利的回答了问题。但如果把数学活动庸俗化为解题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学生走出学校大门之后,忘掉学过的知识之后,仍能剩下的那些东西。”很显然,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不能给学生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三、主体探究与有效指导的整合。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学生主体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决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许多教师要么畏手畏脚,“该出手时不出手”,要么不信任学生,处处“包办代替”,往往会在“探究过度”和“指导过死”之间徘徊,缺少一个良好的切人点。

教学片断3圆的认识。

教师出示问题:(1)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2)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

教师集体指导,问: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长度是半径还是直径。

生:要注意长度单位。

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犯错。但这种指导是外加的,缺少学生对于问题本质的内在体验,学生只是在大量、重复的练习中机械记忆,积累经验。实际练习中,学生还是经常不能注意区分半径和直径。

这样匠心独具的设计,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思考、比较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画圆时要注意分清半径和直径的体验就非常深刻,同时还明白,数学问题不只是机械的解答,还要有数学思考的参与。这正是数学的迷人之处。

四、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统一。

教学片断4搭配的规律。

学生分别答出:1件衬衫、12条领带;2件衬衫、6条领带等等。其中,说到l件衬衫和12条领带的情况时,有的学生不禁发出了笑声。

反思观察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教师的预设思路是,在前面开放问题环节掌握搭配种数的计算方法,后面“田忌赛马”的环节体验搭配不同方法的合理性程度大小,选择最优化的搭配方法。但从后来实际教学的效果看,学生对于田忌赛马的方法是一知半解。

其实,教师应当关注课堂上的细节,深入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内在意义,促进两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如学生发出笑声后,教师可以及时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会发笑?探究出发笑学生的想法是“生活中很少有人买一件衬衫和12条领带的”。学生就能真实、直观地感受到搭配方法的合理事,让学生思考:一般怎样配对比赛,结果怎样?再想一想还有几种配对比赛的方案,要想赢必须怎么样?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不会给人很突兀的感觉,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一个有效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2、《数学教学之友》。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九

教师的语调要灵活多变,教学中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不用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就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始终处于兴致勃勃地求知识学动作的积极状态,而且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描述的技术动作有深刻的理解,进而扎实的掌握住所学的体育技能。以传授体育知识为中心的体育课早已离开体育教育的舞台,当前,素质教育是第一要义,大学体育教育的具体要求是,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强调运动技能及知识的系统化,重视学生的情感立体化,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中多融入体育游戏,编出各种形式多样的形体动作,使体育课堂更具有趣味性、竞争性、教育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中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兴趣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而篮球作为一项社会普及度很高的运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切入口很有探讨的意义。笔者拟从自身经验出发,与同仁分享初中篮球教学的方式和策略。

一、从学生篮球培养谈起。

学生篮球培养模式就是指小学一中学一大学整个培养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要培养出与更高赛事接轨的优秀篮球学生,直至为篮球专业队及国家输送篮球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引用体校一体工队一专业队三级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竞技体育在特定时期的特有产物。它的人才培养系统曾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川,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往的篮球人才培养模式和竞赛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它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宜性。目前教育部举办的学生篮球竞赛有初中、高中和大学三部分,小学生篮球联赛也在酝酿中。学生篮球竞赛的开展和形成,改变了篮球人才的培养格局。虽时间短但已收获了良好的效果,篮球后备力量已经呈现出回流学校的喜人局面。

初中联赛07―08赛季增加了很多时尚和新鲜元素,联赛提出了新的口号:信仰篮球。希望通过初中联赛的锻炼和磨砺,鼓励初中生坚持信仰,保持篮球纯粹精神,摒弃一切外来因素,这样才能全情投入,心无旁骛的打好篮球,最终成就英雄的个人和英雄的团队。不同层次的学生篮球联赛都有不同的企业和策划公司运作,他们把篮球运动的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参与欲望和互动效应。

二、根据初中生感知觉发展特点,设计街头篮球。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感知觉已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听觉、视觉十分敏锐,味觉、嗅觉和触觉也比较发达,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喜欢自由,不愿意在篮球场里进行条条框框的'训练。因此,此时培养初中生的篮球运动感知觉,即“球感”或“球性”的培养对初中生篮球运动兴趣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街头篮球是指在小场地上进行的以控球为主的、自发的、随意的能满足学生表现的篮球训练方法。街头篮球的活动形式多样,可以个人练习,也可以多人一起练习。个人练习时多以原地熟悉“球性”为主,可以提高他们的篮球运动感知觉能力。街头篮球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督促,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尝试新动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和创造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满足他们的求新、求异和求奇的心理。比如说,在篮球课上,在准备活动部分可以让学生分成几组,在各自的场地范围内,学生间进行运球、传球、抢断球的练习。[2]教师不参与其中,不去指导和监督,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只是在旁观察,总结出学生所做的经典动作或是自创的动作,练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还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动脑的习惯,养成从多角度全方位思维的习惯,提出有创意的见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初中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

三、练习方法要简便易行和讲究实效。

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爱好程度、体质条件等,还要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学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来拟定篮球课的教学计划。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兴趣十分广泛,而且有较大的选择性,尤其容易接受新鲜东西,模仿能力强。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同时它又是体育大纲所规定的主要内容,也具有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上好篮球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因此中学开展篮球教?w是十分重要的。

简便易行就是要便于组织,不能因为介绍练习方法占用过多的时间。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情绪,适当变换形式,更重要的是应当注意锻炼身体的实效,掌握动作要领的实效。练习的总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因为从动作的形式来看,都要经过以下教学过程:以传球为例,那就是从无球模仿到结合球的练习,体会动作要领到在初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在移运中或跑动中进一步掌握,提高动作质量。在练习中学生会不断出现错误动作,教师要针对问题施教,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要求,简化练习条件,再加上练习给予纠正,最后使学生打下一个较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进行综合练习,这样学生练习情绪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掌握技术…总之,根据篮球基本技术的规律和技术内容的实际来安排教学,要保证重点技术,又要考虑教学节奏,难易相问,节奏鲜明,并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相适应,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兴奋,促进各种技能的掌握和形成。

四、小结。

另外还可以通过观赏比赛,充分利用篮球明星效应来激发中小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篮球教学活动中,设法借助各种审美活动来刺激学生的想象,活跃中小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练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与训练。指导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训练与比赛的成绩;教练应注意对学生都给予适度的指导;教练应注意自己的领导行为,特别是应当民主与专制行为并重。教练应当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其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且对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一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小学生普遍的感觉失调的情况,可以通过对感觉失调的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资料数据显示,人在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回答能力是由不同的感觉所刺激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多次的统合训练而联系成的。

在我国小学生感觉失调原因分析,普遍都是由于外界对其刺激量缺失造成的,其表现为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心理、生活障碍等。

而本文立足于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启示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启示方法;分析探究。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小学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运动教学”为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也是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随着当今我国的生活环境的全新改变,也严重的出现了很多感觉神经得不到好的发展的学生,统一叫做“感觉统合失调症”。

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现代城市当中学生的得病率已经达到了15%~35%。

尤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明显的增加了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几率,通过有关的研究数据表明,体育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得病几率。

一、感觉统合的含义概括。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简称si,其概念含义也是由英国有名的生理学家谢林顿首次提出的。

并在此的基础之上,经过相关的心理学家反复的研究分析,终于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以及如何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方法。

并指出在孩童的大脑中具有相当高的发展、塑造性,而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是仅存在大脑中一个区域内单独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的时间、空间对大脑当中各个区域中的信息进行解释、结合。

而大脑只有达到灵活的转变,才能对事物的分析上产生正确的认知。

通过大脑接受到所有的信息进行全部整合,并逐个对大脑进行感觉上的刺激,经由大脑反复的分析综合,能够使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形式的过程就叫做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青少儿童的大脑在收到外界信息的刺激,以此做出正确的应答,而儿童一旦对感觉统合的缺失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脑、身体的协调性发展[1]。

二、小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者产生紊乱现象。

中枢神经是整个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基础,意味着要想找到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就要从最主要的中枢系统上分析。

由于学生的感觉统合是由大脑中很多中枢神经相互合作完成的,因此,不同区域中的感觉神经和不同区域中的枢神经之间的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感觉外物的任意一条中枢神经受到损伤或者出现紊乱都会导致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

另外,还有很多药物以及问题食物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中枢系统紊乱,致使感觉统合的失调[2]。

2、大量的缺少对小学生感觉上的刺激训练。

通过有关的数据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在产生感觉统合训练的时候是从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已经逐渐开始了,但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收到的刺激想对比较小,也就意味着,对感觉统合的刺激是要在出生之后才可以进行的。

而当今这个逐渐现代化的城市已经很严重的“剥夺了”孩子的感觉刺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3]。

三、感觉统合的失调对小学生的影响。

1、对小学生的学习上产生了影响。

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低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是对学习产生困难,感觉统合失调下的学生在同比于正常学生在对学习的阅读、记忆、理解上都有着发展滞后的情况,缺乏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主动性。

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小学生在行为学习上也有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上课不注意集中、好动、调皮等,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较正常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的行为[4]。

2、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学生在认知的过程是通过外界事物的信息来获取的,而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来说,由于不能很好的对外界事物信息进行统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产生出不正确的主观思想。

虽然统合失调的学生在智力上都处于平均水平或者高于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受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导致其智力没有能够充分的发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低。

四、感觉统合的训练队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的启示分析。

1、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体育课相对于文化课来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以种实际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科,体育课的学习与文化课的学习不同之处也在于它并不是需要对知识的积累上,而是表现在身体素质以及体能等方面上。

正是由于体育课的这个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是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以及运动方法来进行教学的。

而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当中,体育老师应当充分的把教学内容与感觉统合相关的训练想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体制还能帮助学生改正感觉统合的失调。

2、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能力。

总的来说,很多感觉统合的训练原本就是一种体育技能,但是由于感觉统合设计到理论知识很广,所以体育教师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熟练的掌握其理论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真正的训练感觉统合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

3、组织“听海”类似的体育活动。

听着海声,感受生命的运动,这种类似于“听海”的体育活动,它能有效的使学生开放自己的五官,并学会运用大脑进行思考问题,产生出试着动手去试一下的想法,让孩子可以在这样比较特殊的体育活动中真正的锻炼自我,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5]。

五、结论。

当今,社会环境的改变致使产生出越来越多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而在这种情况下,以对孩子身体的刺激为主要的手段,结合目前小学生的需要,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的针对于感官刺激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的锻炼了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观。

参考文献。

[1]李淑萍.基于感觉统合训练理论的基础体育教学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02:105-108.[2]毛雪娜,竺本杰.探析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2013,13:52+54.[3]王喜霆.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8:40-43.[4]井丽.刍议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与感觉统合训练的融合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241.[5]李梦园,刘磊,米热古丽,李红.体育运动干预对羌族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5,12:1868-1870.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二

摘要:当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注焦点。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将保证教学有效性贯穿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中,本文从教学实践角度探讨大学体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学体育;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依据教学规律,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尽可能少地投入物力、精力和时间。它包括教师对教学策略的使用、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激发、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内容。以一线大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技能、综合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获得收益。下面从教学实践角度探讨大学体育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元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充分的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尤其重要。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表述不清、过大或过小的目标都会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提高。新形势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体能、技能、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目标上,体育教学应该比其他学科更加多元,如:同时注意学生的体质状况是否得到改善以及心健康状况是否好转;又如:遵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必须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有时候甚至超过内容,成为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导,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重点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方法要随着教学条件、内容、对象的变化而有所差别。例如,同样是耐久跑教学,场地、方法上的变换,象征性长跑,梅花跑、蛇形跑、分组对抗比赛、重复接力跑等方式的变换都能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适合学生并难度得当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并不是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说不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但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体能、性别、年龄、心理状态甚至地域特征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难度,即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容易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教学内容是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即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程度的能力能够成功完成任务。一堂有效的体育课堂中,一般应该保证有一定比例的新任务。如果是复习课,则应该对提高技术上的要求或提高身体素质的.合格标准。

三、科学的课堂管理和清楚明了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组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体育课堂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策略、秩序等方面的合理安排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加具有挑战性。有效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对课堂具有强大的把握和调控能力。有效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始终清楚并围绕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在讲解和下达指令时条理清楚,关键点突出,对技术技能及动作方法的阐述简明准确,讲解清楚,示范清晰。保证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技术要领、明确任务要求。

四、积极的情绪环境和情感体验。

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决定抑郁教师要更加注意掌控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这里的有效时间包括实际的教学时间量和学生的专注时间量。教师对时间的准确掌控,以及对干扰因素的迅速排除是保证有效学习时间的前提。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在单位时间内收到最大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所有教学时间最大程度指向教学内容;减少维持纪律、偏题谈话、过多讲解和说教的时间;合理安排练习站点和路线,减少学生练习的等待时间;减少维持秩序、规则讲解和队伍调动等时间,增加学生比赛时间等。以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综合的持续的郭晨个,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试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三

摘要:趣味田径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田径教学水平。本文将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介绍趣味田径概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趣味田径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田径教学水平。

田径教学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田径兴趣和技能,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随着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趣味田径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田径教学水平。本文将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介绍趣味田径概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为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趣味田径教学概念及主要特点。

趣味田径是指在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的基础之上,将体育游戏和传统田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以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基本田径技能,使他们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培育终身体育意识。趣味田径教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第一,趣味性。趣味田径教学的主要基础在于其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只有将趣味性融入到田径教学中,才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运动,激发学习热情,享受运动乐趣。第二,适应性。趣味田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田径活动的难度和形式,更好地适应小学体育教学实际需求,以确保学生在田径运动时可以乐在其中。第三,安全性。小学体育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趣味田径活动时,应分析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制作安全器材、设计教学和组织活动,进而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第四,目的性。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应以教育为主要目的,通过开展趣味田径教学提升小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从而真正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2.1丰富的运动项目,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趣味田径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其针对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发出具有吸引力、参与性与教育性的各种运动项目。这些趣味田径项目都是基于最基础的走、跑、跳、投的田径运动项目创编发展而成的,运用这些项目可以补充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而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对其身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2独特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趣味田径项目具有不同于传统田径动项目的形式,其主要以团体比赛形式开展,并且以团体总分为最终成绩。这种相对新颖独特的运动组织形式,一方面有助于防止一些能力差距较大的小学生因为最终的体育成绩较差而引发自身自信心的下降,从而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趣味田径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在比赛中获得集体荣誉,学生必须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与其他队伍协作配合,从而在共同合作和奋进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集体协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2.3新颖的运动器材,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运动器材作为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趣味田径所使用器械形状奇特、颜色鲜艳、视觉强烈,合理考虑了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体育乐趣和运动潜能。与此同时,趣味田径运动器材均为环保软式材质为主,可以使小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1选择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应该说,传统田径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很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小学体育教学效益不高。小学生只有真正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才可以真正地爱学、乐学。小学体育教师在趣味田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并选择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常见的趣味田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变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田径运动是一种重复性的活动,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变通法对学生在田径活动形式进行创新,使其更具趣味性。例如:我们可以将原本的直线路线代之为蛇形、波浪形、螺旋形,还可以将常规跑步细分为接力跑、短跑、花样跑等。第二,模拟法。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传统田径运动的基础之上,通过模拟各种动物或者动画人物来重组训练方式,例如:蛙跳、鸭子学步、兔跳等,从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动作训练因为模仿而变得形象化,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第三,故事背景法。教师可以将一些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引入到趣味田径教学中,如“智过火焰山”“越过封锁线”等,进而使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3.2弱化田径竞技教学,合理安排练习强度。

在《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根据目的在于通过小学体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小学生本身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这就使得一些难度较大的田径技能他们一时难以掌握,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弱化田径的竞技性,不断增强教学兴趣性,从学生的喜好入手,合理安排田径练习强度以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进而获得预期教学效果。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田径水平制定合理的趣味田径训练方法,并且根据趣味田径教学内容规划好训练强度,将其控制在小学生身心承受范围之内,以确保趣味田径训练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进行趣味田径训练时应注重鼓励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可以逐步形成自我坚持的意识,进而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趣味田径锻炼,提高趣味田径练习效果。

3.3运用分层锻炼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小学体育教师在趣味田径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兴趣爱好开展分层锻炼,更好地适应小学体育教学实际需求,从而防止一些能力差距较大的小学生因为最终的体育成绩较差而引发自身自信心的下降,从而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趣味田径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和体育水平,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小组,然后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田径训练任务,并且给予相应的建议,从而帮助每一个小学生通过趣味田径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在趣味田径教学中还应重点关注那些体育水平较差的学生,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3.4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让田径课充满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进而使传统的“一言堂”演变成为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学生独立训练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进而在合作中促进田径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岐俊.小学趣味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与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10):190.

[2]李会明.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19):61.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四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时间将会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锻炼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体育性质的社团,比如足球社、篮球社、健身社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团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在高校中形成了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十分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因此,为了达成这两大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将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五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初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育情况开展教学。为此,本文结合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对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要注重采用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高效、立体、多维化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个性需求。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化范畴,它是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更加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展个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竞技化内容比重过高,教学方法太过刻板,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但却不愿上体育课,对于终身体育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所了解,要公平、民主地对待所有学生,照顾大部分学生的爱好与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征,使趣味性项目多于竞技化项目;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常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训练器材和场地条件设计几个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练习项目,以便学生在完成首要学习任务后可从教师设计的练习项目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对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保证小组分配的科学合理,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尽量让好友分到一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而且配合也比较默契;其次,教师要将后进生尽量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让后进生在小组骨干的带领下积极融入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内容一定要具体,最好能做到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干。例如,在教学“体操”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之后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安全管理员、技术指导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分工都非常明确。在小组合作练习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发挥自身的职能与职责,帮助小组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技术指导员和观察员应该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所以应该由体育骨干担任,为此,教师在每个小组中应尽量安排1—2名体育骨干。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安全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基础,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风险成为体育教师随时都应加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真正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人应该掌握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让学生远离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注意保护他人。例如,在篮球、足球等竞赛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掌握碰撞的力度,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避免因不规范的运动行为给自己或同学带来不良后果,以此来保持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引起学生对安全行为的高度重视。

四、拓展体育锻炼空间,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拓展课堂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课外活动获得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布置相应的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使体育运动面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例如,某生身体素质较差,为了提高身心素质,学生可以制定如下计划:每天做“4×50米”的加速跑、10个蛙跳。这一计划不但符合这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使他在久而久之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心肺呼吸功能,切实达到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因此,拓展体育锻炼空间,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体质,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教学评价多元化,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训练800米长跑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正式考核之前进行一次测试,将学生的跑步成绩记录下来,然后等到正式考核时将这次的成绩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合理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和赞赏。再如,在教学铅球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投球的姿势、动作、距离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点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永明.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10(4).[2]刘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1(10).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六

在教学小学生音乐时,“唱游”非常重要,主张让学生参与其中,非常符合奥尔夫教学理念。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固定的律动和动作模仿训练,教师可以按照教材中的画面动作,在课前编制一套简单舞蹈或律动,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以便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精神,而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唱歌学习。比如,在教学歌曲《过新年》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师手握彩绸载歌载舞的示范,然后教师逐句进行动作讲解,再由学生模仿训练,也可以用小鼓进行伴奏,营造热闹的新年气氛。又比如,在进行课文《小红帽》的教学时,因为这个故事大家早就耳熟能详,借助欢快的音乐律动更有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游戏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只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游戏方案,一样可以发挥游戏教学的优势。例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所蕴含的春的气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以“春”为主题,以歌曲《小雨沙沙沙》为背景创作一幅画或者朗诵一首诗词,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质量给予认真的评价,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成果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赞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享受音乐乐趣的过程中,更深地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从而促进音乐教学深入开展。(本文来自于《教学研究》杂志。《教学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创编歌词动作,加强思维训练。

音乐的魅力只有融入音乐中才能有所体会,也只有融入音乐中,才能对音乐的'感悟更加深刻和透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歌词动作,利用创编教学这一环节的优势,鼓励学生自由抒发情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激发潜能。例如,在教学“百灵鸟的歌”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将创编动作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发挥想象力,以“杜鹃”或“百灵鸟”为对象为音乐创编舞蹈动作,用舞蹈展现歌曲的灵魂和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利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爱上音乐,在音乐的天空中翱翔。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七

摘要:趣味田径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田径教学水平。本文将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介绍趣味田径概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趣味田径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田径教学水平。

田径教学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田径兴趣和技能,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随着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趣味田径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将其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田径教学水平。本文将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介绍趣味田径概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便为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趣味田径教学概念及主要特点。

趣味田径是指在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的基础之上,将体育游戏和传统田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以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基本田径技能,使他们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培育终身体育意识。趣味田径教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第一,趣味性。趣味田径教学的主要基础在于其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只有将趣味性融入到田径教学中,才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运动,激发学习热情,享受运动乐趣。第二,适应性。趣味田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田径活动的难度和形式,更好地适应小学体育教学实际需求,以确保学生在田径运动时可以乐在其中。第三,安全性。小学体育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趣味田径活动时,应分析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制作安全器材、设计教学和组织活动,进而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第四,目的性。小学体育趣味田径教学应以教育为主要目的,通过开展趣味田径教学提升小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从而真正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2趣味田径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2.1丰富的运动项目,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趣味田径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其针对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开发出具有吸引力、参与性与教育性的各种运动项目。这些趣味田径项目都是基于最基础的走、跑、跳、投的田径运动项目创编发展而成的,运用这些项目可以补充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而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对其身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2独特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趣味田径项目具有不同于传统田径动项目的形式,其主要以团体比赛形式开展,并且以团体总分为最终成绩。这种相对新颖独特的运动组织形式,一方面有助于防止一些能力差距较大的小学生因为最终的体育成绩较差而引发自身自信心的下降,从而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趣味田径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在比赛中获得集体荣誉,学生必须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注重与其他队伍协作配合,从而在共同合作和奋进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集体协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2.3新颖的运动器材,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运动器材作为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趣味田径所使用器械形状奇特、颜色鲜艳、视觉强烈,合理考虑了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体育乐趣和运动潜能。与此同时,趣味田径运动器材均为环保软式材质为主,可以使小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1选择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应该说,传统田径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很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小学体育教学效益不高。小学生只有真正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才可以真正地爱学、乐学。小学体育教师在趣味田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并选择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常见的趣味田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变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田径运动是一种重复性的活动,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变通法对学生在田径活动形式进行创新,使其更具趣味性。例如:我们可以将原本的直线路线代之为蛇形、波浪形、螺旋形,还可以将常规跑步细分为接力跑、短跑、花样跑等。第二,模拟法。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传统田径运动的基础之上,通过模拟各种动物或者动画人物来重组训练方式,例如:蛙跳、鸭子学步、兔跳等,从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动作训练因为模仿而变得形象化,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第三,故事背景法。教师可以将一些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引入到趣味田径教学中,如“智过火焰山”“越过封锁线”等,进而使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3.2弱化田径竞技教学,合理安排练习强度。

在《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根据目的在于通过小学体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小学生本身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这就使得一些难度较大的田径技能他们一时难以掌握,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弱化田径的竞技性,不断增强教学兴趣性,从学生的喜好入手,合理安排田径练习强度以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进而获得预期教学效果。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田径水平制定合理的趣味田径训练方法,并且根据趣味田径教学内容规划好训练强度,将其控制在小学生身心承受范围之内,以确保趣味田径训练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进行趣味田径训练时应注重鼓励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可以逐步形成自我坚持的意识,进而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趣味田径锻炼,提高趣味田径练习效果。

3.3运用分层锻炼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小学体育教师在趣味田径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兴趣爱好开展分层锻炼,更好地适应小学体育教学实际需求,从而防止一些能力差距较大的小学生因为最终的体育成绩较差而引发自身自信心的下降,从而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趣味田径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和体育水平,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小组,然后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田径训练任务,并且给予相应的建议,从而帮助每一个小学生通过趣味田径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师在趣味田径教学中还应重点关注那些体育水平较差的学生,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3.4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让田径课充满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进而使传统的“一言堂”演变成为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学生独立训练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进而在合作中促进田径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师的体育教学策略篇十八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研究教学进程的整体以及合理程度,对其作出更进一步的探讨,以终生体育教学为指导目的.的多种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模式,大学体育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想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所改变,最重要的就要逐步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依据每个大中院校特点与其实际情况,构建一种互动化、多维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本身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且彼此影响的互动性过程。例如:当下,选课制是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来自于本学校的不同院系,彼此间并不熟悉,体育教师应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各种形式的自我介绍,让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仅给每个同学在众人面前展示的机会,也让教师对每个学生有更深入人了解和认识,便于今后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和加强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想尽办法塑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树立他们终身体育的理念,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主题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现状,全面深入改革大学体育的教学体系,建立与中国当前国情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的语言包括介绍性语言、指令性语言、讲解性语言、教育性语言、指导性语言等,在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合理运用以上语言,才能事半功倍,让学生充分理解吸收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中,讲解性语言尤为重要,只有讲解正确,动作才能到位。讲解的目的要明确和有意义,讲解的内容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课堂讲解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根据课的各部分的授课任务有的放矢的选讲内容,使学生明确重点和难点,较好的了解动作要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通常以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比喻动作要领,比喻的恰当、语言的生动形象、通俗形象,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讲解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简明、准确。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各身体练习的要领,编成简明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2.3合理使用体育游戏。

创编和选用体育游戏,要本着有趣味性、目的性、简易性和有针对性的原则。创编的体育游戏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有新鲜感。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其目的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决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玩得高兴。在身体锻炼方面,体育游戏具有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因此创编时应适当融进一些身体素质练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身体锻炼。在思想品德方面,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陶冶情操、乐观向上等精神风貌,因此,在运用体育游戏时,体育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创编的体育游戏在方法上要简单易学,在规则上要便于操作和裁判,创编时一定要合理设计,并进行必要的实践考证,严格把握好操作环节和裁判标准。有些体育游戏虽然形式新颖、内容富有吸引力,但由于游戏组织的方法比较复杂,不方便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样的游戏最好不要选用。

3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是以一项系统而具体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积极参与。只要我们所有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认真负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坚持创新,就一定能取得高校体育教学的新突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