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热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7 18:50:06 页码:11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热门19篇)
2024-04-27 18:50:06    小编:紫衣梦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2、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内容全面、关键明确的特点。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一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事半功倍。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在学习工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兴趣相辅相成。假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兴味索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把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封闭起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强烈希望弄明白所学的知识并跃跃欲试,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发散性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哲理;形式上则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以及文章的构成写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榜样对孩子进行相关的介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陶冶情操行业升华情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德育修养,对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夸夸其谈。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理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美学理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和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健康的成长,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并在这双翅膀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三、教学观念的创新。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教学和课堂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让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正如古人云: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习题的答案多以教师的答案为主,这样不仅不利于新教学改革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丰富传授知识渠道,学生才能多动能和独立思考,从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容易和便捷。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十分多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创办手抄报或者是班级刊物、开展辩论赛等。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演讲或者是感言,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语文是小学生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需要对孩子起到启蒙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创新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创新需要语文课堂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换句话说,创新需要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并对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二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不断加以创新,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中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小学生学好语文,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入国学元素,这不仅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而且是中华文化不断传承的需要。本文联系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元素进行深入探讨。

中华文化的发展是源远流长而且是博大精深的,它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中所有的传承以及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是作为华夏儿女所必备的能力。小学生作为祖国明天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注入国学元素,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是作为中华儿女所必需的学习的内容,这也是不断弘扬和发展中华精神所必需的经历的过程。因此,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逐渐被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是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发展也不是特别完美的,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起来。

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教师开展语文教学任务都是根据教材的编写来进行的,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教材编写的合理性也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就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来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国学元素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人教版语文教材上涉及到国学元素的教学内容只有《古诗词两首》这样的内容,相比较其他的语文教学内容,国学元素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偏低,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得不到重视[1]。此外,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对国学元素的解读大多是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学生从心理上认为对于国学的学习就是对古老的文言文学习,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从心理上抗拒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语文国学内容学习兴趣的丧失,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一)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添加国学元素国学元素在小学教学内容上想要得到更好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能够以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在结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将国学元素融合进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国学元素的范围较为广泛,国学经典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小学生的年纪小,思维的理解能力尚未达到理解较难文章的程度,因此,对于一些经典的并且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文言文类文章,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应当避免向学生进行传授[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有意识的传授一些论语等简单的国学元素知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十七课《孔子拜师》的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论语结合进教学的内容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教师将这些简单易懂的论语传授给学生,并向学生解释内在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论语里面的智慧。(二)改变教学方法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师在不断将国学元素注入教学内容中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小学生对学习的定性的都不太高,思维的跳动使他们难以特别专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教师在进行国学内容教学实际的开展过程当中,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拓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曹冲的其他一些典故,例如,《智救库吏》,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历史上的典故,加深了对于国学元素的学习。(三)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教师应当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将国学内容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增设《弟子规》的内容,教师可以将弟子规的内容用小故事讲述出来,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通过白话与文言相结合的形式,加深对于《弟子规》内容的理解,有意识的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目的以更好的体现[3]。

三、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更需要学校能够从小学生抓起,不断在语文教学中增加国学元素,使学生在中华文化的学习中,不断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文翔.“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元素教育的新举措[j].新课程上旬,,(11):14.

[2]周书容.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元素的渗透[j].读书文摘,2016,(25):216.

作者:孙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杨柳中心学校明德小学。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三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一节耐人回味、乐在其中的课,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应该使教学模式化、语言僵硬化,而应该将语言与教学内容情境融为一体,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化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就是让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语言将教学内容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二、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语言艺术中的一种,因此幽默是教学中最主要、最得力的助手,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智慧,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语言要音韵和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平易近人、情真意切、抑扬顿挫,以表现语言的音乐之美,做到以声传情,发挥语言的魅力,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四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微课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渐渐走入课堂当中。给学生增添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微课程的简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初中语文微课程的设计及应用进行了研究。

将微课程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以完备的教学设施为基础,针对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多媒体以形成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微课程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被发现是在2008年,当时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名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了这个概念。渐渐的流入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随着科技与研究的改进和优化,对微课程这一教学新形式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学术界很多教授也开始加入了对微课程概念的讨论。大多教授指出,其中“微”这一字对微课程的特点有很好的诠释,也就是课程的细小精致,以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向外拓展的资源活动结合体。综合各方的说法来看,微课程是一种借助网络科技,由教师本身自主研发的,少于十分钟却拥有整体结构的短小教学视频资源,可用于大多数一般课程,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与按部就班的老固课程教育形式相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短小高效,领域性广;其二,方便简洁,个性化强;其三,丰富多彩,趣味性高;其四,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微课程的作用。

初中的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一个基础学科,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所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与巩固是很关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用在实际当中的能力,加强交流互作、创新思维能力。微课程的出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对知识的记忆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问题都有所改善,为初中语文课程良好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提供推动力。

1.建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老固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循规蹈矩、单一无味,生感到乏味无聊,渐渐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逆反抵抗的心理,也就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实施的阻碍,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微课程的引入,有效的化解了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加入微课程,利用更多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无聊的要点趣味化,将层面较宽的知识面进行综合整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纳。

2.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性。

在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进行传授,在讲解重点前还要进行适当的铺垫,也就占用了一定的课内时间,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的引入,将即将进行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减少了铺垫所浪费的宝贵时间,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对提高他们思维创造力也有良好的作用。

1.规范性。

微课程在时间长短上有相对明确的要求,需要控制在几分钟内并针对知识点做好相应主题的内容。与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同学进行互动,教学内容需要适应短小的微课程,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看”和“听”是微课程教学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在设计微课程时,所选的背景图片及整体结构的构建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一些细微之处的差异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上都会有所影响。还有语言的标准性也很重要,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需要达到流畅规范的普通话。优质的微课程,既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力,又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

2.完整性。

微课程同普通的语文课程一样,遵循“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等的设计流程。但由于微课程多借助网络科技,教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判定与评价方面相对难以实施。但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与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加强。

3.系统性。

根据微课程的短小及针对性等特点,在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推敲时,相当于完整全面的把握过程。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不需要明确的划分出不同个体,而是互相逻辑相依有所联系的整体结构,在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性。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接受大块知识,有条理的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接纳有所帮助。目前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已经逐渐对完整系统化的见识加强了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单调的微课程的新改良。

四、微课程的实际运用及注意事项。

1.教学中的ppt。

ppt作为一个全面应用性很强的软件,有助于复杂的语文知识教学。看起来杂乱的语文知识在经过ppt的整理排序后,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愉悦的课堂氛围内,完成知识点的传递,也使学生更加有热情的积极参与进来。在普通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了相对应的图片与音乐,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2.视频音频的播放。

在教学中提前对知识点进行录制整理与剪辑,在课堂中以微视频的模式将知识点体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反复播放,不但对知识点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也能快速的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期望目标。

3.情景剧模式。

对前两者而言,情景剧的完成难度较大,不但需要教师在编排过程中的合理科学易懂性,还要求了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通过情景剧来学习知识点,既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使知识能够融入实践中。通过对台词和角色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对所学知识认识与思考的过程。在实际运用微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内容要有明确针对性;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各知识点相互关联但不可多次反复,保持新鲜性;还有我们要知道的是,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程运用中,可利用的内容、入手角度类型多种多样,细致的观察与准备会为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文章结合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与初中语文中的设计原则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使阅读者了解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希望对提高学生思维与沟通能力和语文学习的质量有所帮助。

中学语气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

欠发达地区农村在整个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整体教育之所以落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落后现状,很大一个方面实际上是农......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五

摘要:个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对新事物和新见解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个性思维进行培养,对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详细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个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个性思维,顾名思义,要具备“个性”,即思维内容和角度一定要具备独特性和新颖性,能够创造出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成果,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不同于常见方式的一种思维过程。个性思维的“个性”注定了个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个性思维不仅能够脱离其他的思维活动形式单独地存在,而且会使其他思维活动无法相互叠加,是一种必须通过多种思维方式相互作用和协同才能进行的思维活动。只有使个性思维从无序的状态走向有序的状态,才能使思维活动真正达到创造性的作用。个性思维的独特性特征一般表现在求异性、新颖性、灵活性及整体性等方面。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个性思维中最常用的一种,主要是指思维。

的开放性、流畅性及灵活性。通过发散性思维,能够把纵横发散的.知识进行串联,达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效果,是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拣尽寒枝不肯栖”中的“拣”字,历来被人称道,但真的没有任何字能够代替“拣”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展开讨论,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而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逆向性思维进行培养。

个性思维的内涵十分丰富,实质上个性思维是选择、突破与重新建构这三个方面的统一。逆向思维对这一特点有鲜明的体现,逆向思维是个性思维中的重要思维,它是通过反向的探索,对现有的问题做出逆向的分析和比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把作品背景当作支撑,对作品中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了解这些,对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有重要意义。如莫泊桑的经典小说《项链》,就是以其结尾的出乎意料被世人铭记,在《项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小说中看似偶然的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主人公的结局与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这种分析同样适用于其他作品。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以及逆向思维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加轻松随意。

参考文献:

[2]袁敬耀。浅谈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作者单位重庆市暨华中学)。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六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进行相加,而是将两者之间进行完美的融合,这样才能够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1、语文老师教学水平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地区的学校都进行了教学硬件的升级改造,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同时学校也对老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学校的发展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这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自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自觉性,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和现代技术进行很好的`融合,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2、学生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于计算机终端的操控能力和对于网络教学的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能否顺利的进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发挥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增强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3、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追求最佳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目的在于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寻找学生、老师和教材之间的契合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语文之间的整合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各种恰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语文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学的内容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呈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小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的具体情况,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4。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开展长期的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老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学习,以便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小学语文课程和现代技术之间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掌握知识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状态和精神面貌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才能够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经过近年来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探索,很多老师都可以感受到小学语文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优势,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作为老师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七

高年级学生的生字越来越少,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字意,分析字形,然后让学生为大家讲解,鼓励讲得好的学生,激发每个学生当小老师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学习枯燥乏味。看到学生准备得那么充分,讲得那么优秀,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二、分析课文时。

我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说,因为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要尽量尊重学生,不要急于否决他们,即使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有自信心,再继续努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学会分析课文,找出重点段,体会作者简单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想象及创造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并且,在这学期我新推出了课本剧教学,因为六年级语文学习内容有许多是名著的节选,需要详细揣摩各个人物的心理及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特点,我把它们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去演,如《将相和》一文,它分为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我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一个故事,学生兴趣非常高,他们仔细研究各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亲眼目睹了一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自己表演和看别人表演,很容易说出其特点,并且表示要向他们学习那种齐心协力保卫国家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中,把自己班级建设得更美好。

三、在作文上。

每次作文我都充分准备好一定的素材,因为有了好的素材才能让学生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感人肺腑。如有关环保的第五次作文,我先编了一个小品,有人随地扔垃圾,然后清洁工来扫,最后两名小学生出来制止这种现象,并且告诉他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学生看了之后各抒己见,看到扔东西非常气愤,并且联想到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行为,看到小学生教育他们,觉得很对,自己也该保护环境,向两名小学生学习,共同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这种小品的演绎,使作文得到升华。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八

摘要:教学语言是日常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引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即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探讨了起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关键词:特点;重要性;小学语文。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都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文化素养形成的源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助益的。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同风格的教学语文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考能力,这对学生汲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凝练教学语言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具体情况改变语言特点的策略。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总结教学经验,培养出学生接受且喜欢的教学语言特点,并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鉴于此,本文即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从本质上讲小学语文是人文性启蒙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宏伟理想、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课程。并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全面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学生还不能辩证的去分析教学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不具有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那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免就会出现偏差。除此之外,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应该全方面的去思忖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当然小学语文最终的目标还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理念,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采取较有特点的语言行课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天真活泼是其天性所在,因此轻松明朗的教学语言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的。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的使用较为轻松明朗的教学语言,尽可能的避免一些晦涩消极德的言辞,譬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一课时,故事情节略微有些紧张,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不受到严重的影响,教师授课时应该采用轻快的言辞进行讲课。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激情,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并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认知能力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课本以外的知识虽然能够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但是倘若教师在进行扩展的时候不注重语言的严谨,讲授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以及传递了谬误的信息,在学生认知能力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错误的知识就被学生全盘吸收了,显然这就弄巧成拙了。当然即便是讲解课本知识的时候,教师也要保持教育语言的严谨。因为教师语言的错误不仅仅会影响教学效率,与此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所以在授课时保持语言的严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榜样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2.3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众所周知小学对事物的认知是存在局限性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往往需要教师仔细的解读才能够明白。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心智是倾向于形象学习,即对具体的东西较为敏感也更容易接受。此外由于童心的缘故,小学生往往都是活泼好动的,让学生安安静静的坐着学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若教师在讲课时不注重教学语言,从而使教学陷入沉闷、繁琐的尴尬境地学生就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好好学习了。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的发生,教师就需要在讲课时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除此以外,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充分的理解知识,在上课时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性,避免教学语言空洞不能泛泛而谈。譬如在学习《王二小》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应用拟声词语模拟当时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充分理解王二小令人钦佩的勇气。

3如何培养适合教学的语言特点。

3.1拓展知识加强练习。

小学语文教师是肩负人文素养培养以及人传递人文关怀重担的,因此培养自身的语言特点以契合教学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料的丰富,这都为教师自我提升提供优质的资源。然而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把握这样的时代机遇,积极的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教学语言特点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其适合教学实际的语言特点。具体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可以逐渐培养其良好的语感以及丰富其语言层次,此外观看优秀的演讲也可以帮助教师养成较好的语言。总而言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3.2语言严谨,慎重选择。

既然说教学语言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教学语言选择不当同样也会对教学造成一些阻碍。由此可见教育语言特点的选择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并通过一定的思忖谨慎选择。因为不好的语言特点,会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谨慎的选择教学语言,在保持生动性的同时也要规避一些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辞。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进行合理的运用。

结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特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培养适当的语言特点。并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轻快明朗的语言风格,严谨考究的表达。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然需要教师积极的提升自我职业能力,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其符合教师实际的语言特点,促使素质教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期。

[2]樊芳芳;;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j];才智;年12期。

[3]吴丽贤;;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初探[j];赤子(上中旬);期。

[4]王会阳;;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j];科技创业家;2013年21期。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九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了确保学生素养提高的关键点,而生成性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则是探索路上的尝试。在本文当中笔者首先对高中语文生成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提高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所谓生成性教学指的是一种开放性、自主性的教学过程,而作为教师在生成性教学活动当中,需要依据已经设定好的叫教学设计作为基础,以教学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从而引导学生在叫傲雪活动当中主动、积极的去学习。

和传统性的教学课堂相比较有很大的区别,其分别的由教师的生成性和学生都生成性组成,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彻底打破了围绕着脚好似、教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课堂上教师将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及重构,具体的来说其主要具有下面几点特征:

第一,互动性:生成性教学强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去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及业务水平,去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自由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学更为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生成性教学具有互动功能,那么在互动的过程当中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创造性: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那么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则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因为每个学生的体验差异就会导致教学具有不可预见性,那么教师原本在备课阶段的预设就被打破,由学生在身而创造的生成性学习则在课堂中不断的出现,故高中语文课堂就更具有了创造性。

第三,发展性: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学习状态都应该是流动的,而学生的不断完善自然就需要教学的生成,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自然也就从单一性的`知识讲授变成了帮助学生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

1.教育管理部门对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忽视导致其发展滞后。

当前教师们对生成性教育的了解程度并不够,而教育管理部门更是将教学成绩当成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衡量的标准。另外在生成性相应理论的培训方面各个高中学校做的也是很不到位的,教师不管是在业务学习方面还是在培训方面往往被忽视,学校重视的是在短时间内去有效提升学生的成绩,对于过程究竟如何实际上并不关心。再有当前针对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所以自然也就无法将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2.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生成性学习空间被挪用。

从当前高中语文实际教学来看基本上是高考考什么课堂上就教什么,教学似乎只是为了考试和分数,语文教学便成为了毫无生机的一门考试。所以这样的教育目的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自然也就没有任何的生成性意义,教学及学习都是以做题和拿高分为基础进行的。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材也存在名存实亡的现象,对教材当中的内容任意性的删减,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和语文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及交谈,语文教学甚至成为了高考习题的模拟。

3.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的驾驭能力较弱。

当前在教师教学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往往只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却未深入改革的实质,这就使得教改流于形式,生成性教学作为重点的教改内容,教师一般都只对学生提出学习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自由生成,最后教学却被学生带入到了不相干的内容方面。教师在课堂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并没错,但是却不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及立场忽视掉。而这种生成性教学只是低层次的一种方法,并未真正的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

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去更新教学观念,另外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尽量的去实现教师资源与学生的有机统一,作为教师来说要做到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要对教学当中的点滴细心留意,那么生产性教学则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

1.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生成性教学效果。

当所创设的情景合适了学生自然就会变成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应该去通过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来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首先可以通过导入来去进行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故事、问题及图片等方式进行新课的导入,为生成性教学提供良好的氛围及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应该做到对学生心理状况认识之后在融入到学习当中,尽量的涉及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生成性学习的教学导入方式。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形式来进行情境的创设,例如在《边城》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当中搭配上《等等等等》这一音乐,那么音乐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满着悲伤和人性美的故事当中更好的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生发出自己对课程的看法的认识。

2.通过阶梯式设疑来提高。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应该有所变化的,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梯度,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就应该在思想上做出转变,只有让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求知的状态之下,才能够让教学更具生命力及创造性。那么在梯度设置当中第一梯度应该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点来进行设疑,第二梯度则是应该高中语文可疑处来进行设疑,第三梯度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设疑,通过这三个梯度的设疑就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始终的处于求知状态。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

1.1忽视需求,弱化语文学习价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更加务实,需要更加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所以对于学生们而言,其学习是为了能够满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职业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并非趋于实用性,反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对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价值,忽视了教学的生活性。

1.2内容狭窄,疏离学生生活实际。

有相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按照现有的教材教学并不能够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也很少给学生们补充课外的知识。有调查显示,只有19%的语文教师会经常给学生们补充课外的资料,有25%的教师有时会给学生们补充课外资料,有41%的教师会偶尔给学生们补充课外知识,还有15%的教师从来都不给学生们补充课外的教学资源。另外,大多数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会局限于课本,很少联系实际加深同学们对课程的理解。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学校中,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学生们而言,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没有新意,就会使得课堂非常枯燥,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学习。语文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方式是讲授法,读课文、讲课文,没有新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们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通过课文有什么感悟。另外,语文教学几乎全部的教学时间都局限于课堂中。虽然一部分学生也认为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语文,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也没有养成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的习惯,所以语文的教学就局限于教材中。而教师们也并不注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忽视了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缺乏生活化。

2.1开发资源,充实生活化教学内容。

要做好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并非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还应该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充实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其一,突破教材限制,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包括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等,同时,还有各地的风俗人情,以及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话题或是事件,都可以成为课堂资源的一部分。将这些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就可以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具有特点。其二,拓展生活价值,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所谓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就是要在利用语文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元素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活跃度,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的生活化就使得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使得语文的学习更加具有生活价值。其三,满足职业需要,开发教材中的专业元素。在职业学校教育中,文化课是为专业服务的,如果能够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文化课和专业相结合,使得语文课堂富有自己的特色。目前而言,我国的语文教材具有基础、通用的特点,但是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缺乏特色。所以需要根据专业找到切入点,将教学目标做相应的调整,使得整个教学内容都更加实用。

2.2贴近生活,打造生活化语文课堂。

要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除了从教材、教学资源入手,最直接、具体的方式就是从课堂入手来改变传统课堂的弊端。

2.2.1课堂导入,引发生活经验从一种教学模式到另外一种模式的转变过程,需要从实质上进行转变。要从具体的角度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其概念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组织者先行,正是说明导入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知识导入工作时,要注意两点。其一,要采用学生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导入,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们能够自主思考,而不是完全接受新的知识。其二,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来联系相关的生活知识。对生活化的导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激发。遇到需要同学们投入感情的课文题材,就要导入合适的情感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引起共鸣。比如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首先根据诗歌的实际内容来渲染气氛,来将同学们带入到情境中。同时,学生们也具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旦联系实际,同学们就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教学的生活化。

2.2.2创设情境,唤醒生活体验从某个角度来讲,生活化教学就是情景化教学,就是减弱教学活动的抽象性,将其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而让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具有学习的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产生情感,还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教材。以《祝福》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阅读课文,归纳人物特点,同学们并不能够完全理解文章,也很难给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在阅读课文时播放比较悲伤的音乐,或是将一些祥林嫂的话剧播放给同学们观看,同学们就可以更加身临其境,细细品味祥林嫂的心境。这样,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分析上,还加入了同学们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2.3提问点拨,获得生活感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以及创设情境对同学们进行引导,效果都可能不太明显。可能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还不能够将知识与生活相融,不能够在生活中多留心生活中的语文。所以教师还需要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点拨,加强同学们的思考,促进同学们将所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职业的教学中,教师们的提问频率普遍不高。然而提问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同学们集中精力,主动思考。同时,课堂的提问正是对同学们的点拨,可以让同学们明白如何思考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需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面向生活,促进同学们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一

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本质上得到提升,保证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的顺利进行。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能够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语文。

一、增加课堂趣味。

提升课堂趣味性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开发,保证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寻找教学策略,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学生在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之后会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也会乐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氛围的自由和谐。如进行《雷雨》话剧的教学时,我会让学生先去熟读这篇课文,接着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去演绎课文中描述的故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了新鲜感,同时因为学生表现欲的驱使,阅读课文变得更加投入,也会主动研究作者在创作话剧时的内心情感变化。通过让学生去演绎文章的方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

二、创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当下高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因为它本身的实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可以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共鸣,同时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也会降低自己理解知识点时的难度,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境学习中,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情境的设计对教师的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需要透彻理解课堂教学知识点,保证知识点融入情境的有效性,使得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时能够满足需求,丰富自身的文学储备,并且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运用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状态的变化,不断调整情境的构建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从本质上得到提升,而不是本末倒置,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如在对《我与地坛》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我会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情境,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地坛中的景色,让学生发现地坛的幽静,进而使得学生和作者的心态发生共鸣,了解作者在地坛中思考时的状态,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点,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能有效帮助学生体悟课文的内在含义,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让学生考上好的大学,这也是所有学生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境开展教学。大部分教师认为基础部分可以少花一点时间,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实际上,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考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部分,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基础解题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有牢固的知识储备,为之后的考试做好准备。学生基础解题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时间的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知道基础知识对自己考试的重要性,并且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知识点,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在古诗背诵上出现了问题还是成语的理解上,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及时弥补不足。学生在发现自己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增加基础知识点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发现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提高教学效益。如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解题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能将自己一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上,并且不断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比如成语的解析和古诗的默写教学,这些内容恰恰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部分,我会增加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在帮助学生进行成语理解时我会举一反三,通过知识点的拓展让学生理解更多的成语,拓展学生的成语知识点储备。古诗方面的教学我会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多去朗读,在长时间的朗读背诵之后养成相应的语感,写起来也会变得得心应手。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之后的发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基础教学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升,从本质上提高了解题能力,这也是高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布置课外任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中很难理解所有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开发课堂之外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温习并且再次理解当天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衔接能跟上教学要求,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实践来辅助,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不然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很难灵活运用的现象,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需要避免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纸上谈兵,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成就感,并且发现语文学习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如我在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结构的教学完成后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篇议论文,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比较紧张,会将时间花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所以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篇作文,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地锻炼。学生在完成课外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而更加积极地完成课外任务。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挑选,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任务,保证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够温习当天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得到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做好充足准备。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有效教学策略的使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保证学生文学的素养能够在本质上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顺利。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二

小学生通常自制力较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如定期选择与学生共同读一本书,与学生展开交流,使其能够更有兴趣的去阅读,积累更多的词汇,为语文知识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散学生思维的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设有思考性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经验、灵感、知识去学习时,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体,融入到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而不会轻易感到疲劳,如同在生活一般。

语文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在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有着广泛的运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的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摆到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其认识到生活与语文知识的密切关系。例如,很多口语交际联系非常能够体现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学生在学习中却没有注意,没有针对这些交际场景进行积极提问,教师如果能够针对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画面并展开讨论,那必然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加强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与课堂相比,生活中的情景往往更加复杂,学生要想一下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往往会因复杂的现实而难以充分施展,因此,应开展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游览方面的写作时,必须要求学生在这方面有所经历,否则就很难写出符合真实情况的佳作。语文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脱离了生活经验的语文是苍白的,只有通过生命活动,获得对人生的体验才能掌握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与思想。

语言最大的作用即交流思想,每一段对话,不论是书面还是口头,都要符合本种语言的语言习惯,小学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要时刻贯穿语言是交际工具的原则,并将其贯穿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使用,并将课内与课外的学习和操练统一起来,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与学习方式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将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应被课本知识所局限,要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三

摘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既是我们每天沟通的语言,也是我们文化知识传播的媒介,更是我国几千年沉淀而来的宝藏。语文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一点,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语文;实践。

一、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一般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局限在语文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将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写一写,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也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生活,将生活融入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写字、认字和写作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班内举行作文比赛,以此来分享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二)看一看,观察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忽略过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到户外聆听鸟儿的叫声。鸟儿的叫声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听到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当同学们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了解了鸟儿,才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或人物传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配角色,演演话剧小品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同学参与进来。

二、从生活中创造教学。

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欠佳,教师教学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

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是会背会写,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本想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德国人都喜欢把花种在外面。花朵都极力地朝路人张开笑脸,这显然是因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这也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死板,一成不变的,而小学的学生们更喜欢玩耍,对一切也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或者留家庭作业时可以多让学生实践学习,让他们亲自体验来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放假时,教师可让学生帮家长洗脚或帮忙做家务,让他们去体会家长的辛苦和家庭的温暖,或者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实践作业,体会合作的感觉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珍惜朋友间的感情。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的事物、素材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一些喜欢的书籍,感受图书馆的氛围;也可以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教室可以设立图书角,分享给大家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同学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书;在教学时播放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提前在网上查阅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具有创新意识。学生从学校走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利用好有益的资源,学生就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展现不了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查找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讲课时请同学分享查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放学后向父母讲述所学的知识,讲述自己认识的圆明园。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活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生活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去,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从生活中获得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了解不到的知识。而且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也避免了以往只重视课文读写的现象,使更具有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宝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的分析与改进[j].考试周刊,(35):43.

作者:简永爱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塔脚小学。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四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而看出,语文知识的学习要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其中赋予语文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课堂基本授课的同时,也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地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和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语文知识,感悟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自愿去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语文知识素养,多吸收和领悟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积极探索和总结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自身做起,在教学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会语文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此,结合我多年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浅谈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配置。

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不仅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活跃度,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或者积极讨论的问题,优化各种教学模式,有效配置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的思考能力为重点,强化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学习语文知识。1.优化教学方式。在现代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在有效利用教学教材的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学习真正的做到“活学活用”。其中,教师积极地指导学生是非常关键的,引导学生学会怎么去学、学了有什么用,从而渐渐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操。同时,教师要扩展语文教学的内容,把课外教学资源看成课内教学的一种延伸。2.加强开放式教学。进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要创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加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由的想象力。同时,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就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感情投入,正确地抒发个人的情感,拓宽视野范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人情操。3.减少不必要的作业练习。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盲目作业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体验生活中“语文”。多组织和协调一些社会体验活动,从中锻炼学生语文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一些语文的词句、词汇,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4.完善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机制,来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而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管理学生彼此之间的评价,深化家长评价机制制度,从而全方面、全方位掌握的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做到有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自愿性。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不知所措的感觉,这样就会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现代素质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化的阳光”照进课堂,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方式的运用,重点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学习真实存在身边,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进行《火烧云》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要学习的内容,让实际观察黄昏后的晚霞,观察和记录火烧云千奇百怪的形状,提前了解要学习的语文内容,感受自然的伟大和感悟作者要写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写下所思所想,提高课堂教学积极性。

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向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的宗旨是让所学有所用,理念联系实践。在教学中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创新的教学,让课堂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要求,避免“空无所用”的教学内容,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加强生活化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做到有效而高率教学。落实生活中的“阳光”照进课堂中来,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化的本质要求,发挥出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语文教学真正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000.。

[2]桑新民,阿建翔.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五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目。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以及未来学习中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的教学中,小学语文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比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全部的中心,学生仍然只能在课堂中进行记录一类的学习工作。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是无法真正形成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改革的方法。

小学语文的创新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教学方式,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如今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学生对于新的信息的接受能力又十分强,在信息大潮的刺激之下,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了。

我们今天讨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创新性改革,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找到一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差学习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才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一个课堂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基本模型就是教师奖学生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自主思考和表达意见的权利与空间。而学生在小学时期正处在一个思维极度活跃发展十分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教师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如果学生头脑中所有的内容全都来自于直接照搬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将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当学生面临更难更复杂的问题时,就很难通过自身的思考进行问题的解决。这就导致了学生很难成为一个在思想和知识上独立的人。

(二)课堂互动性较差。上文说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活跃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是很难保持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思考的,一旦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出现偏差,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被要求长时间的专注于教师的讲解。然而,受学生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虽然身体还坐在课堂中,思想早已经涣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是没有机会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然而与他人进行交流也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扩充学习思路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缺失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偏差和漏洞,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性以及与他人的沟通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限制。那么今天我们来讨论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策略,就是要在解决这样问题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水平来进行。在我们主张的创新性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将学习的思路教授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给予学生点评和梳理。比如在讲解《悯农》这首诗时,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布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去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以及这首诗想要表达的含义。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以及在课堂上的听讲,最终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最终给出点评,这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考结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未来的学习中就能够知道如何正确地去思考知识。

(二)增强课堂互动。今天我们说到的课堂互动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虽然我们在上文中说道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就要被从课堂中剥离出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思考和互动中去。比如在讲解《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内有学生去收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学生负责去整理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学生负责去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最终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这些内容进行汇总,这样每一个人都发挥了自己在合作学习和课堂互动中的价值,也让整体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最后,教师可以针对每一组的讨论状况和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对于学生没有说到的部分进行补充。对于学生说的好的部分进行表扬。

在这样的课堂互动的环境之中,整体的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活跃,我们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得到根本的提高。在我们今天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之所以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最新最好最有质量的教育,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地应用知识,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1]元好问。语文课堂多样性教学的研究[j].教学研究。20xx.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使党和国家永葆生命力。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各个阶段各学科教学的目标。当然,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高中语文教学,看似知识点分散,可是依旧有内部规律可以遵循,如果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导向坚持题海战术,则很难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高中是学生智力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摒弃落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要使高中语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尤其是教龄较为长久的教师,要以审视的目光直视和批判自己一直以来固守的教学手段,彻底摒弃“教师是主导”“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等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批判吸收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培养创新思维,更新教学观念。笔者建议,语文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其次,师生之间要构建一种平等、和谐、亲近、友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放性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思维在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教师具备设置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关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依靠的是鼓励学生或者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作品来实现。比如,笔者在进行高一上学期《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任务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阿q正传》等作品,这些都是作家的代表作,还是高中语文课外必读书目,对于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另外,高中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思考。

三、开展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充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本或者是课堂这些狭小的范围内,还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比如,笔者在进行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作品阅读欣赏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这单元涵盖了《窦娥冤》《哈姆雷特》以及《雷雨》等著名戏剧的片段,便开展一次学生戏剧表演的活动,以组为单位,让各小组展开竞争,既可以表演原本教材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剧本”进行改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在原剧本的基础上予以变动,表演幽默有趣,运用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思想的“运动”和创新。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置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听取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意见,进而不断完善和纠正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提升最快。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善于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善于“挑战权威”,才能获得成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和教师长时间坚持不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发展之路更加通畅。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七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偏爱具体形象思维,提炼和转化信息所需的时间较长,擅长意义学习以及重横向学习迁移,轻纵向学习迁移。从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从做中学”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教学的有效性,需以“从做中学”为原则,从教师层面、教材层面和教学情境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职;教学模式;有效途径;“从做中学”

一、“从做中学”的内涵。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为依据所提出的举世闻名的理论。杜威认为,行和知是良好的伴侣,是携手共进的,而“从做中学”恰恰能发挥这种效能。他主张学生应作为一个积极的实践者,通过在生活体验中的探索,逐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充分体现做和学的结合。[1]他也认为,“从做中学并不是指用手工来代替课本的学习”,这些只是为了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供了一个帮助。换而言之,“从做中学”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不能用之来取代学习本身。[2]因此,“从做中学”被认为只是适合某类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学生多数都是在普教中学习上遭遇挫折、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归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入校的分数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分数,呈现两极化,基础好一点的相差几十分,基础差一点的甚至相差几百分。在同一专业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明显。以前对于这些学生的分析多是从他们的学习习惯来分析,得出来的结论多是觉得学生的自信心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或是单纯分析他们的学习行为,如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缺乏目标等。对于这些学生,只有从认知特点上对他们进行把握,才会对个体学习的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偏爱具体形象思维。

对于他们能具体感知的事物,他们均能理解透彻,并且偏爱从图形、声音以及触觉来认知事物。他们在此方面的能力,可能比同年龄段的普通高中学生要强。他们经常用此种方式来感知世界。对于赋予符号抽象意义的东西,他们往往较难把握,这就是为什么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成绩较差。这几门学科由于现实教材中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脱离生活实际,而老师对于学生的教授就是不断地进行这种抽象符号的练习,因此,学生对于这种他们并不擅长的认知方式,本能上就对它们有抵触。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恶性循环,这几门功课他们越学越差。而对于文科类的语文、地理和历史等知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或能在影像资料中形象地体验到,因此,他们这几门功课的成绩普遍较好。

(二)提炼和转化信息所需的时间较长。

按照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进行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学习者对先前的知识重新提炼或要超出先前的知识,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中职学生在此方面偏弱,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进度无法与普通高中生相提并论。中职生往往只能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略微提升一点新的知识,并且让他们感到旧知识和新知识是有关联的,新知识仍是“旧知识”,无非只是进行了稍微的拓展,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学习到新的知识。中职学生在学习一门全然未接触或根本没有任何体验的学科知识时,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艰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时,学生们恍若感觉在听天书。

(三)擅长意义学习。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总和。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直觉的解释。两个不同的人,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经验,因此,他们在对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会出现不一致的反应的。所谓的意义学习,就是指一种使得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3]当中职学生用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方式学习时,他们的学习速度就极快。中职学生比较注重此种意义学习,一旦所学知识进入到他们所熟知的和对他有具体意义的认知范围,并且这些知识都是与他的直接的经验体验相关的话,学习效果就非常明显。

(四)重横向学习迁移,轻纵向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一切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就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横向学习迁移是指相似内容和难度之间的学习,而纵向迁移指的是不同难度和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中职学生在对待同一层次的学习内容时,表现出较强的横向迁移,换句话说,只要是同一难度的知识,只要他们真正掌握了,相似的内容他们基本上都能理解。而且他们所说的懂了某种知识,多是指横向迁移。如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稍作拔高,做纵向迁移,他们的领悟和理解就较为困难。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听不懂的知识,多是指纵向迁移。但是,布鲁姆强调知识的学习恰恰就是重视这种纵向迁移。中职学生学习差,就是指他们这种纵向迁移能力较弱。

三、“从做中学”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从做中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做中学”给予中职学生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实物。在实训教室中,中职学生的身边全是可供他们认知的实物,他们对这些实物伸手可触,不像以前的初中课堂中,老师多是进行抽象教学。中职学生动手触摸并且使用周边的实物进行任务的完成,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从而更加立体地认识了实物。在“从做中学”的中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多是围绕生活中的经验来完成,如打磨出一件工具,烹制出一道菜肴或是砌好一面墙,等等。中职学生在完成此类任务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前枯燥的化学、物理和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在“做”当中,他们受到了一切必要的训练,对于原本枯燥的知识,他们开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他们在“做”中,有各种体验的融合,符合他们擅长意义学习的特点。他们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慢慢地将各种体验融进了他们的认知体系当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

(二)“从做中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中职学校的职业技能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和技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智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做中学”是唯一有效的办法。作为受教育主体,中职学生在接受了初中的基础文化知识后,进入了中职阶段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其职业的属性和特点,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此种专业,最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其对该专业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从做中学”是以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的教育过程必然带来他们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从做中学”能真正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比其他任何方法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从做中学”将个体和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使得人变得真正有生气和现实感。以往不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认为,中职学生要先学会做人,至于如何做人,大家都语焉不详。其实做人就是从做每一件事中去体会做人,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会做每件事情当中去学做人。而且只有做好每件事后,才能做好一个人。中职学生只有通过“从做中学”,才能从一个抽象的人,变成一个鲜活的人和真实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恰恰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四、基于“从做中学”的中职教学模式探索。

中职的教学模式不能像以往一样,继续沿用初中教学的模式,采取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来给学生们灌输知识,也不能像大学教学一样,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它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模式。“从做中学”既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多数人都会赞同“从做中学”应是中职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根据“从做中学”的原则,可以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学习的核心,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连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地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此,有效的中职教学应以“从做中学”为原则,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教师层面。

“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让教师偷懒,让学生自己胡乱摸索,让教师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要点,了解教学难点。教师必须让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完全地监控状态,并且教师要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处于一个主导地位。此种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而不是让他们去乱作,要有耐心地具体指导每个学生,在需要防止出错时,给予建议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具体的“做”中,提炼出抽象的知识出来。如果学生只是“做”完,不去提炼,那么学习就并未真正发生。真正的学习就应是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另外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创造性的创设出各种各样鲜活和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教师需精心设计每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事物,从而实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层面。

按照杜威的观点,“从做中学”并不是要把教材和课本给剔除掉,而是要在教材指导下,来进行“从做中学”。由此观之,教材的作用是重要的。现在中职教材普遍的问题是: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内容的结构上多是借鉴普高教材或是高校教材,教材的编写形式枯燥,不受学生欢迎。要更好地推行“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中职教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革:(1)让教材与现实生活更加接近。只有使用此类教材,学生才能真正从生活体验中进行学习。(2)教材可以尝试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前的教材讲求系统性和理论性,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的。教材可以以任务为中心,融合多门学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不知不觉地对各门学科进行适当的学习。(3)教材应重实践性,轻理论性。以往的中职教材偏理论性,重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中职教材应该将职业的技能和职业知识融入教材中,将理论性知识进行淡化处理,让学生感到学完教材后,知识就能运用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学习。

(三)教学情境层面。

“从做中学”强调就是要从生活中学,要在实践中学。以前的义务阶段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多是处在封闭的教室中进行学习,只有那些抽像思维强的学生才能适应。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擅长的是形象思维,那么“从做中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创设出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如今,很多的中职专业课就是在实训实验室中进行的,这样学生可以真实进入职业场景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也可以与其他同学探讨如何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训实验室中学习,学生普遍感到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学到了职业技能。因此,实训实验室是值得大力推广的,而且应该让每个专业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打造规范和标准的实训实验室,从而让学生能从这种较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真正体会“从做中学”。

参考文献:

[1]梁文.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性探析——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视角[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晓明.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八

摘要: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增加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综合发展。这一变动将“活动”融入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在学科领域的总体地位。将课堂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主张落于实践中,用“活动”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将“活动”巧妙融入其中,将传统单一的语文教学进行改进。让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内、课堂中,开拓了语文教学的领域范围,更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语文活动的开发与应用一定要注意到诸多的问题,不能急于求成。在本篇文章中笔者浅要分析对语文活动教学的研究。

一、“活动”不脱离学生。

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学生,语文教学中的“活动”当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活动”设计的时候切记不可脱离学生,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和他们的特点出发。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平等的舞台上与学生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后,要将学生特点的差异性融入“活动”的制订中,从学生整体出发,全面、客观对待学生的特点,不要以偏概全,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语文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学生才是一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当然,不脱离学生也不能脱离教材,教材是前任走过的.最简捷、最正确的总结,所以,“活动”要在学生和教材共同的基础上进行编策。

二、“活动”要符合实际,不能脱轨于生活。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即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育人则指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将来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领悟到这些道理与文化,但是“活动”的设定不能太过浮夸、太过虚无,这样学生将会无法将“活动”付诸于实际,“活动”将失去其价值所在。列举一个实际进行过的语文教学“活动”:在春季,学校组织学生去自然风景中领略自然景色之美,在其过程中教师积极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去获得心得,回到学校之后,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将所见所感落于笔下。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学生和生活,二者缺一不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领悟其中的奥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7).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篇十九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教学模式也必须要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目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只有引入并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有效地提升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顺应教育改革对计算机教育新的要求。本文针对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方式和应用价值,结合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就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化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研究,以期望能够对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应用。

一、前言。

在目前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教学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点教学科目之一,加强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引入与有效应用,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促进和提升,还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有关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有着实质性的重要作用。

二、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价值。

1、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分很多种,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的网站建设维护及软件开发制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法。在实际过程中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高效发挥,只有通过合作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标。另外,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也是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之一。计算机作为计算机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教具,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计算机教学中师生互动是互动式教学应用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针对新课程的改革实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满足教育发展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转变师生间的角色扮演,鲜明的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以促进师生间的共同学习和相互配合,不断提升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水平。

2、互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的教育背景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计算机教学中引用和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完全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计算机教学中的知识内容大都比较抽象,这就加大了教学难度,然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使师生关系融洽,从而营造更为良好的教学氛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能够促使师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与知识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大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突破这一限制,不断的提升师生间的互动效率,大大的激发和促进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优化策略。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从多方面探究其优化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基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特征来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提升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水平。作为现今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施互动前注重创设不同形式的情境,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互动,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比如在涉及到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时,可先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如何对图片浏览器进行程序编写等,通过学生一定时间的互动交流及讨论,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这样老师可以通过这一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分析出教学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等。反之,类似的情境创设和问题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对于计算机教学的互动式模式的应用应该尽可能的多样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教学方法的新鲜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结合应用分组教学或者是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网络技术科学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将多媒体技术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能够积极的促进学生理解教学中的抽象知识,不断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之,以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教学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科学有效地保障应用策略的实施。应用和加强互动式教学模式,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不断提升和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水平,进一步促进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就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式、应用价值以及应用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望能有利于计算机的实际教学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互动式教学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xx(15)。

[2]曹露阳.实行互动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xx(04)。

[3]李丽娜.高职院校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xx(03)。

[4]王伟,袁书杰.互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2)。

[5]郭玉伟.关于高职两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0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