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实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9 22:53:02 页码:11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实用21篇)
2024-04-29 22:53:02    小编:碧墨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与准确性,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错误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一

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他强调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并且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其实这样做对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启迪和帮助的,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

他还多次提到了循序渐进,并且还强调了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长处、短处给以不同的教育。他的这种主张是应该肯定的。其实因材施教这一说法,孔子的教育原则里都已经提到过。说起因材施教,就想到了当前的教育现象,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始终成效不是很显著,几千年钱提出的教育原则,到现在也没有好好地实践,不能不说这是教育的一大遗憾。

陶行知也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位教育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提出许多教育理论,比如生活教育理论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历史和现代意义,特别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中他的素质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他还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还提到了对教师的一些要求。将来我们很大可能就要成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师德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他曾经说过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这句话原本是说老师用来教育学生的方法要乐学和苦学相结合。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是适合学生用来自我教育的。尤其是对我们这门不很成熟的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更是具有教育的意义。

只有我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我们才会继续地钻研,只有我们能苦学,能够坐下来深入地理解并体会专业的精髓,甚至创新,才会让不够成熟的学科慢慢地走向成熟!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二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教育史、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流派,尤其那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何其重要!当然,仅粗略读过《中国教育史》的我远未达到“明智”的境界,但知识具有力量,历史的确让人深受启发,我深刻认识到两点:

首先,教师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清末新政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全盘否定孔教直至后来的全面推崇“西学”都是走极端的体现,倡导者虽出于改良社会现状目的,然而也不能不说矫枉过正了。或许如陶行知先生那样,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结合我国当时社会现状,在理清“教育”与“生活”关系之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符合我国实情的教育实践理论才是可取的。生活在被各种信息包围的时代,批判地看问题,批判地接受信息,批判地采纳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不盲从,不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有效地实践,这是多么重要。

其次,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近现代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等无不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有先进教育思想又关注国内社会现状、善学善思的才学满腹之人。身为教师,我们当向前辈学习,敞开心胸,不仅关注教育领域,更要了解人文社科各个方面;放眼古今中外,学习范围不局限于当前的方寸之地,开阔眼界,吸收并蓄。这不仅为提升个人素养,更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一丝精彩!

上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人士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接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一思想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我想教师基本是我一生的职业了,我这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把“书”教好,可是,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积累作基础,教好书谈何容易!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三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我曾听过许多人谈论中国教育史,却从未亲自听过老师的讲解。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老师关于中国教育史的讲座,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此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国古代教育。

在中国的教育史里,古代教育是最为悠久的。我始终认为,古代的中国教育奠定了培养人才的基础,它强调的是人格、德行和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家教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古代教育中,师父与学子之间的师徒关系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传承方式,不仅师父拥有绝对权威,更重要的是学子对他们的爱戴、尊重和信任。

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也受到了历史上的变迁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是由西方传来的,强调科学、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这个时期的教育虽然强调理性和科学,但在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时,日落西山的国家和民族却热衷于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忽视了中华文化长久的积淀和传承。

当代中国教育则是在新时代与新形势下的发展,中国教育也走进了世界的舞台,以更加开放、多元、创新的态度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及全球中国学子的认可和接受。在新时期,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要重视多方位的优秀品质、开发多元智能,将个性化和创新特长融入教育中,加强对教师本身素质的培养是迫切的。

第五段:结论。

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赋予了教育新的意义和使命。回顾过去,可以看到教育的历程充满了身临其境的教育情景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意义,同时也反思了当今教育中应该改进的地方。感到非常幸运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我在此也借着这篇小文章,表达了我对中国教育史的心得和感触。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四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1、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近代中国的特殊遭遇下,时代赋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承担救国救民任务的人,要求青年具有时代精神,将知识用于实践,成为具有健全身体、建设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的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目的反映到语文教育中来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德育功能。语文学科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语文基础以及语文能力,还在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上进,成为对社会负责的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课程论。

“活教育”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突破书本教育的形式僵化,脱离事实的弊端,将学生引向大自然中寻找“活教材”。这样适应了儿童生活经验与兴趣,逐渐扩大和丰富了儿童对自然以及社会的了解,使儿童获得真实亲切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儿童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儿童培养成为能够投身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在强调向自然学习的同时,“活教育”思想并不机械否定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教材的内容。认为学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是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而这种间接经验的习得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认为学校教育是自然社会、书本知识的辩证统一体,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贯彻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教育”的课程论反映到语文教学之中即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涉猎广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在教材与实践的共同作用之下发挥作用。

3.“活教育”教学论。

“活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明显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教学方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儿童自己实践。只有儿童做了,才能与事物有直接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过程和本质,由此产生兴趣,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发现“真的世界”,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独特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知识逻辑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经验不足,目的不明确,无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放任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中心与主体。突出教师正确引导和有效辅助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对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批判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等弊端,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补充,是一种有改造有创新的新形教育思想,对现代的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五

中国教育史悠久而丰富多彩,五千年的历史令人感叹。学习中国教育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中国教育史带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借鉴。总结起来,我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与使命以及教育的未来与展望。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持续不断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着文明与智慧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一直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中国教育也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人们的智慧和技能。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每个人都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的教育相对较为普及,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农民的子女也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思想中,教育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繁荣和国家富强的基石。因此,中国古代的教育不仅仅是少数贵族和士人的专属,而是普及到一般民众中。这使得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在全民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中国教育史中的重要内容。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都进行过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包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创新和思想解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大发展。这些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使中国教育树立了科学、普及、全面、义务和差异化的原则,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的价值观和使命是中国教育史中的重要议题。中国的教育一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强调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提升,并能在社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教育的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的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同时,教育还要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相信中国的教育会继续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教育史让我深感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将其价值观和使命融入到当代教育中,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责任感强的人才。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探索,中国的教育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六

中国教育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重要历史,它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教育进程,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最近,我有幸听取了一位教育专家的讲座,这位专家讲解了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时期和发展趋势,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这次讲座中,我对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形态。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升级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因此,了解其历史进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以后的发展趋势。

讲座中,专家重点介绍了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时期,如大学之前的文化教育、清朝科举制度、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和现代综合大学的发展等。这些重要时期代表了中国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讲座中,专家还强调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育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还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立起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教育机会,为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教育改革不是完美的,它应该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改善。

第五段:结论。

总之,作为一个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理解教育发展的核心精神和后果,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教育政策和行动。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意识到:了解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很有必要,它可以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联系到中国的发展历史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教育的意义,然而当我读完教育史后,我没有得到预期的答案,反而心有惶恐,甚至有些悲凉。我发现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大体充当着统治阶级实施政权的工具。教育的工具性质,战国时期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就是典型例子。这一学派在教育方面远没有达到像儒、墨那样的造诣,但因其毫不含糊的社会政治主张,尤其符合秦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赢得了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韩非认为:你不能指望人们自觉为善,而只能设法令人不得为非。因此他作出一个著名的结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因此,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是“不务德而务法”,教育如此,社会政治的实现也是如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治教育便是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实施了法家学派的法治教育,“通过定名分,使人人皆知按本分言行和获取;通过禁私学、禁诗书礼乐,使言谈者必轨于法;通过形成严刑酷法的社会局面,迫使人不敢作奸犯科......”正是有这种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秦始皇才进一步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实施吏师制度以维护其君主集权的统治地位,“焚书坑儒”便是其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法家这种只讲法制而弃置人治的思想充其量是一种社会教育,然而它却不讲教育和感化,甚至认为人和人的尊严无需尊重,这实属教育史上的一大倒退!看完着实令人惶恐。

封建社会时期教育工具作用如此明显,从各学派思想被统治者利用,到为统治阶级选官的科举制度的产生,甚至到了近现代,教育理念虽得以更新,但教育依然摆脱不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性质。细思起来,这令人惋惜,然而,因为教育的发展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自然也需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这样想来,便也觉得合理。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强行打开以及科举制度各种弊病的出现,国人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于是洋务教育主张的“中体西用”思想应运而生,“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之后,维新派不仅对外派遣留学儿童,同时对内建立学制,兴办学堂;民国初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学制的改革、各种教育思潮的出现以及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进;国民政府时期“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战时须作战时看”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干部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等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教育和各大教育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各种教育思想,无不体现“教育为政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教育的功能性特征自其产生便具备,因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人,要生存。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因此,生产劳动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就占有突出地位。这说明教育从一开始就具备功能性特征,这样看来,教育的工具作用无可厚非。

然而人类的存在不仅仅为了生存,人类还具有思想,有表达自我的需求,否则人类知识何以积累,文明何以创造?纵观中国教育史,也有开明的君主或教育家,不以思想钳制人,尊重思想,尊重学术,为贤士提供思想交流的场所,他们也以此在教育史上创造了典范。这在古时有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在近代有蔡元培的北京大学。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都城临淄的稷门所设立的学宫,因此得名。其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诸子百家在稷下学宫可以发展自己的学术,各家各派不需以统治者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其它各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各家。统治者也充分允许各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因此,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两千多年后,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时所贯彻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与古代稷下学宫的性质何其相似,甚至,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比古代的学宮有更广泛深刻的涵义。“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听生,在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背景下包容资产阶级乃至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因此,蔡先生引领下的北大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教育领域。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推崇思想、学术自由同时对政府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深有体会,因此积极倡导“教育独立”,其中就包括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正如蔡先生所明确指出的: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到一份责任,作出一份贡献;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那些怀有其他目的的人去利用。多么开阔的心胸,多么独到的见解,多么振奋人心的思想!深得我心。这不正契合当下我们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吗?没错,教育是全人类的事,而非某个政党的事。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八

中国教育史悠久,拥有较为完整的发展历程。对于老师讲授的教育史,我有着深刻的体会。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积淀对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从中汲取到了不少启示和建议。

中国教育史是从古代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至今已经有了2500多年的历史。从古代的家庭教育、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永乐大典的编写直到现代的学制改革,中国教育从未间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不断推动着教育进步的主要力量。

第三段:教育史对教育现状的影响。

教育史是一部教育的“活化石”,不仅记录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更蕴含着无数智慧和启示。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爱好者来说,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加强汲取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到发展和改进的思路。而教育发展的目标、方法、手段和理念等也都是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这既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关,也与当代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需要有关。

第四段:借鉴教育史得出的启示。

中国教育有很多亮点,例如孟子的“性善论”,“教学相长”的思想,教育儒学的长盛不衰,大明文教的高扬。学习教育史可以深入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和创举,汲取到其中的教育精华,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从教育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进步较缓慢,因为教育是一项非常综合性和长期性的事业,其进步往往取决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恪守信仰和底线的责任感、使命感等时代精神,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段:总结。

教育史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教育史的学习是我思考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一步。总的来说,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学习,可以看到其中历练和积淀,领悟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教育的优化和改进的思考和成果。同时,也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对教育史的细究,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前进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的教育,为未来的教育探索出一条更加美好的路。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九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数学领域也不例外。中国的数学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中国数学教育史的心得体会展开,从数学的起源、古代数学、近现代数学和当代数学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数学的起源。中国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早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我们已经能够找到简单的数学记录和问题。到了商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五行”、“六十甲子”等数学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逐渐成为了学科,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在古代,中国的数学能够做到让人们对大自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经济、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其次,我们来看看古代数学。古代中国的数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的数学主要涉及到算术、几何和代数三个方面。古代中国中的《九章算术》著作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视为是古代数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九章算术》不仅在算术运算方面达到了高度,而且几何和代数也有着非凡的成就。此外,古代中国的数学应用也处处可见,比如在航海、天文测量、开矿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近现代的数学。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的数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和更加科学的方法。在清朝时期,盛京数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视为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山之作。随后,在南洋数学的推动下,几位数学家的突出贡献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比如华罗庚、陈省身等人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成就成为了中国数学教育的丰厚遗产,让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舞台上有更加鲜明的声音。

最后,我们来看看当代中国数学。在当代,数学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而向着更加宽广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已经让数学教育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比如在数字技术、网上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都是当代数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同时,当代中国的数学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耀眼成就,比如华罗庚方程的解决、梁灏斌松弛算子等等,他们的贡献被称为当代数学的重要里程碑。这些成果都为中国数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和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都是与国家的跨越发展相伴而生的。中国数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世界级的学术成就在世界各国间熠熠生辉。回望历史,不论是古代数学还是近现代,中国都有很多的数学大师和杰出的作品,为中国数学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加蓬勃和繁荣,为中国甚至世界数学事业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党史教育教育参观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多地感受到了党的伟大精神和优秀传统。在此,我分享一下我的感悟与体会。

第二段:深切认识到了党的艰苦创业和不断进取。

能够在党史展览馆里走一遍党的发展历程,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党的艰苦创业和不断进取。从阶级斗争到思想启蒙,从革命战争到改革开放,九十年的辉煌历程,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充满荆棘、不断开拓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的先烈们付出了生命和血汗,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他们的英勇事迹指引下,勇担时代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三段:深刻领悟到了党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

走进党员教育基地,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集体氛围。党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也是我们在教育基地里深刻领悟到的。党的团结,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思想上、认识上的。历史告诉我们,团结协作才是我们最强的武器,也是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的动力。我们要发挥好自己的特长,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统一而共同努力。

第四段:感悟到了党的为民服务的初心和担当。

在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照片和文字记录,它们大多都与为民服务有关。率先垦荒、扶助灾民、为群众谋福利……数以百计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为民服务。在新时代,我们仍要高举公平正义之旗,不断努力,始终走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第五段:结论。

此次参观党史教育基地,深刻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增强了我感受到爱国情怀和党性觉悟。我深刻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也深入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穷能量,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更是鞭策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早日成为一名有用之人,在中国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时刻为到新时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断努力。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一

xx年5月16日—17日,我有幸参加了州教育局组织的为期两天的学前教育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收益颇多。本次的培训是围绕着科学保教、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幼儿园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小学化课程的区别、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管理培训五大模块内容展开。

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进一步理解幼儿园课程,提升我们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进一步学习教师基本素养,提升师德师风素养,规范教师礼仪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一步科学、规范开展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工作,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在培训过程中,教育专家们以理论与课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主题讲座、专业对话、课例评析、现场演练、互动参与等方式进行。他们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让人应接不暇。

除了传统的专家主题讲座外,本次培训还立足区域优秀园长资源,让优秀园长为我们进行了同伴互助的培训。其中学前教育体育活动的现场献课等丰富而富有鲜明特点的培训形式,带动了我们教师的学习气氛,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兴趣,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去,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留给我们教师,让培训更加落地和接地气,营造了互学、乐学的愉悦氛围。在培训现场中时而静心聆听,鸦雀无声;时而赞口不绝,掌声雷鸣;时而课间载歌载舞、笑声连绵不绝,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无不透露着轻松与愉悦。

在这次培训中教育专家还针对新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解读。让我更好的感受到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旧观念下的小学化问题严重违背了幼儿成长的规律,空间的局限性,课程的单一性,一块黑板一个老师的大班额问题、使老师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每个孩子的身上,从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新理念下的幼儿园应以培养幼儿的养成教育、团结协作、智力发展、学习习惯、语言交流、兴趣爱好为主导思想。

旧观念下我们把知识看作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观念下的知识要看作是动态的、过程性的,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要求幼儿,要孩子的思维自由发展、认真观察,引导孩子去理解。以探究性为核心特征亲身体验的、问题性的、合作性的学习,并使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有机结合。

培训中明确了在幼儿教育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应该根据各年龄段儿童在教育中存在的不同侧重点,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我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从孩子的生活中、兴趣中去发现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我们不但要学会“教”,更应学会“学”,学会怎样做人。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让我学到了不少的卫生保健知识,包括:健康检查、全日制观察制度。

总之,感谢中心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州教育局领导为我们一线的幼儿教师组织这样的活动,还要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的讲座,让我们学得了不少知识。我会将所学的知识传达给我园其他教师,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农村幼教事业添砖加瓦。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二

参观党史教育基地,是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途径。在这个历史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展馆的资料,观看多媒体的介绍和实物的展示,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困难和凯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永恒信仰,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第二段:参观史学馆。

参观历史博物馆非常有意义,通过与文物互动及展览的解说,暴露出来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历经多次的困难和压力,但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而不曾放弃,通过其历史进程来展现出一种卓越精神和荣耀。

第三段:参观革命纪念馆。

在党史教育基地中游览时,进入革命纪念馆的每个人都会被展示的珍贵的历史资料所震撼。革命纪念馆的展览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革命战争时代的背景和物证,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参观党部及会议室讲解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行机构和当时的情况。在进入党部时,我充分感到到了那种悠久的历史氛围,学习了党领导人的艰难地理想和信仰,在不断地与困难抗争中加强自己的信仰,年轻的官员和战士在那个时代磨练出了自己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这种信仰的力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演绎中显然得到了证实,人们的牺牲和努力,让中国走向了繁荣昌盛的发展之路。

第五段:总结。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民族文化,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导向、注重创新和改革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它不仅吸引了中国和世界许多人的注意力和关注,并且也产生了极其深远而独特的影响。参观党史教育基地,是一个极好的了解历史并体验共产党理念及意义的途径,它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所享有的繁荣和幸福,更加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实现这个强国梦,永远不会停歇努力和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自人类文明开始,孩子的成长教育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孩子成长教育也经历了各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回顾孩子成长教育史,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时期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同教育方式的优劣之处。

第二段:古代教育时期(200字)。

古代教育时期,孩子成长教育受到宗教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起了孩子教育的责任。在古代,孩子成长的重心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忍耐力、纪律性和勤奋精神。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在狭小的视野下得到了相对简单和单一的成长。但也带来了孩子能力较为局限和缺乏创造力的问题。

第三段:现代教育时期(200字)。

进入现代教育时期,孩子成长教育逐渐成为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的教育更加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各种技能的培养。尽管这种方式对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但也被人们批评为过于注重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现代教育强调的竞争和压力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第四段: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200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开始倡导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多元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并且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然而,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支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合作。

第五段:未来关于孩子成长教育的思考(300字)。

回顾孩子成长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理念的转变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未来,我认为孩子成长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仅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应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善教育环境和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家长要切实履行教育责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结:回顾孩子成长教育史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教育方式的优缺点。未来,我们应不断探索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和孩子成长特点的教育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四

外国教育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外国教育史的著作,深感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于外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今天我们自己的教育体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将从启蒙时期、工业化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市场化时期以及现代时期这五个阶段依次阐述我对外国教育史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启蒙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开端。在这个时期,教育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并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教育被认为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发展社会的重要因素。这让我深思:教育的作用真的如此重要吗?是什么让人们对教育产生如此高的期待?通过学习,我理解到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知识水平,更在于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创造力和适应能力。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具备了这些素质,他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挑战。

接下来,工业化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教育的重点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了实用技能的培养。这与当今的教育趋势有着相似之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知识本身并不足够,还需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令我想起了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已从传统的技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向。工业化时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然后是社会主义时期。在此时期,教育被看作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通过普及教育,实现全民受教育是外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阅读这一部分,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个体能力的工具,更是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推手。现代社会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平,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教训也告诉我们,教育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市场化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教育开始面临市场化的挑战,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开始向市场场域靠拢。这一部分的阅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市场化时期的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教育已经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实用技能的模式。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最后是现代时期。这一时期的外国教育史阅读使我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现代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力和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现代时期的教育重点已从知识的获取转向了能力的培养,这与当今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学习外国教育史,我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外国教育史,我对于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具备适应能力。我也更加清楚地明白,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外国教育史的研究让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五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语教育作为一门承载着人们交流和沟通的语言教学课程,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变革和发展。通过对英语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我深切体会到了英语教育的演变和目前的形势。在此,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与感悟,对英语教育史进行总结与展望。

首先,英语教育史带给我最深刻的认识就是其变革与发展不断。从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中国的兴起,到英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英语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在起初的阶段,英语教育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文法语法教学,注重对语法知识和单词的机械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批评,并逐渐向交际法教学转变。通过教学中的实际交流和语境应用,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高。以上种种变革与发展使我深感到,英语教育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领域,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其次,英语教育史也使我意识到英语教育与文化交流的紧密关系。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从英语教育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通过对英语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入了解到英语教育的核心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外语文化的传播。通过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对英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应该注重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背景,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中去。

第三,英语教育史也揭示了英语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英语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会因为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国家,英语教育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而在非英语国家,英语教育更多侧重于语法知识和考试的应试技巧。通过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教育特点,同时积极借鉴和灵活运用各国的教学经验。

最后,英语教育史让我看到了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英语教育必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教材到多媒体教学,英语教育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我们应该积极拥抱变化,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对英语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我深刻认识到英语教育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领域。我们应该关注英语教育与文化交流的紧密关系,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教育特点,同时积极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英语教育领域,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英语人才做出贡献。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六

于是便有了恶补的想法,一则立志终身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二则研习中国蒙学的教育方法和教材,三则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对于第一项,非一日之功,只能徐图渐进;对于第二项,目前在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古籍资料中;对于第三项,则有现成的书籍可以阅读。

在此我想向已经或者即将从事教育的朋友和老师们推荐由孙培青老师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这本书。

此书以历史脉络为轴,从原始社会中国教育的'起源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制度、教育的思想、教育的学说等,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历史和沿革、道统,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将会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阅读中的体会和感悟,希望与更多学友一起研读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教育别人之前让我们更懂教育,以期找到适合当下幼童,乃至青少年的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七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1、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近代中国的特殊遭遇下,时代赋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承担救国救民任务的人,要求青年具有时代精神,将知识用于实践,成为具有健全身体、建设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的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目的反映到语文教育中来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独特的德育功能。语文学科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语文基础以及语文能力,还在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上进,成为对社会负责的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课程论。

“活教育”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突破书本教育的形式僵化,脱离事实的弊端,将学生引向大自然中寻找“活教材”。这样适应了儿童生活经验与兴趣,逐渐扩大和丰富了儿童对自然以及社会的了解,使儿童获得真实亲切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儿童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儿童培养成为能够投身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在强调向自然学习的同时,“活教育”思想并不机械否定书本知识,也十分重视教材的内容。认为学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是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而这种间接经验的习得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认为学校教育是自然社会、书本知识的辩证统一体,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贯彻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教育”的课程论反映到语文教学之中即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涉猎广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在教材与实践的共同作用之下发挥作用。

3.“活教育”教学论。

“活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明显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教学方法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做”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儿童自己实践。只有儿童做了,才能与事物有直接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过程和本质,由此产生兴趣,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发现“真的世界”,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独特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知识逻辑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儿童经验不足,目的不明确,无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放任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中心与主体。突出教师正确引导和有效辅助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对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批判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等弊端,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合理内核,同时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补充,是一种有改造有创新的新形教育思想,对现代的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八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

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的打破,感受到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历史不相信思想,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当读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可是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根本。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战争的暴发。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会更清晰些。

从迷雾中走来,再向着新的迷雾走去!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十九

拿到《中国教育史》这本书,我也不禁思考起来:教育史是什么内容?哪些教育史?原来自己在这一方面也是一片空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史一无所知,我顿感惭愧,于是决定有时间一定要读读教育史,弥补一点自己学识的不足以下是“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中国教育史》编者孙培青、杜成宪。作为一本教育史入门书,本书编排规范,时间线索清晰。从原始社会学校萌芽说起,到夏商西周,西周的“学在官府”和六艺教育,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朝君主专制与汉初“无为”到“有为”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状况,魏晋玄学教育思潮和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发展,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演变,宋辽金元时期书院的兴起和蒙学教育的发展,明朝的中央官学和文化专制,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和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演变,维新时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留学教育的勃兴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民国初民主科学思想影响下的教育以及封建教育的回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出现——平民教育、工读主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代引进的西方各种教学方法,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直到新民主主义教育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教育思想也不同。本书涵盖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流派的主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丘的儒学思想;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秦汉时期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和教育作用思想;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士大夫教育及其《颜氏家训》;隋唐时期韩愈的“性三品说”及其《师说》里的师道观;宋元时期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和“朱子读书法”;明代王守仁的“致良知”与儿童教育论;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家(清初至鸦片战争前)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即提倡学生在学校议论国政),以及同时期颜元“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近代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教育理想;梁启超的“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及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民国初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独立思想及其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内容详尽,史料充分。

阅读此书时深陷其中,然一遍而过,终因未深究其内容,待掩卷而思时,很多细节已然忘记,而有些内容却久久盘旋于脑海,挥之不去。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二十

一、引言(200字左右)。

英语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英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在中国,英语教育进入学校课程已有数十年之久,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做准备。通过对英语教育历史的研究和体会,我深刻认识到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发展历程(250字左右)。

英语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起初,英语只是作为一门外语在高等院校中教授,面向少数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后,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语逐渐被引入小学和初中课程中,成为学生必修的第二外语。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英语教育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学龄前儿童也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的。

三、变革与进步(250字左右)。

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变革和进步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英语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英语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理论与实践(300字左右)。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英语教育取得进展的关键。随着国内外教育理论不断更新,一些先进的英语教育理念被引入中国,如综合语言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理论的应用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使英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此外,实践中的问题也将反过来推动理论的完善,形成良性循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五、展望未来(200字左右)。

展望未来,英语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也将成为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未来的英语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100字左右)。

通过对英语教育历史的研究和体会,我认识到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我相信,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英语教育将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机遇和挑战,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和成就人生的理想。

中国教育史读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巴茨在《教育文化史》一书中说:“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的;但它使我们更为聪明地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研究教育史可以帮助我们看出目前的重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重要问题是怎样出现的,过去曾怎样解决的,过去解决的办法能否用来解决目前的问题。”的确,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面临的重大教育问题,几乎都无法与教育史截然分开。举例来说,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论决非空穴来风,它实际上与二千多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脉相承的。翻开教育史著作,我们可以找出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线索。该理论最早由古希腊思想家提出,后由人文主义教育家继承和发扬,再由欧文奠定理论基础,最终由马克思发扬光大。再如,关于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问题,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洛克、赫尔巴特、斯宾塞等大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参与这场争论,争论双方各执一端,难有定论。其实,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究竟两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优孰劣,孰对孰错,完全可以从教育史中寻找答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鉴古知今”、“往事不忘,今日之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些古今中外的格言和警句是对历史学科的肯定,也是对教育史学科的肯定。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只要教育科学具有存在的价值,那么教育史的存在就是必需的。

朱永新说过:“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可以接触到终生致力于幼儿教育研究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教育专著的克鲁普斯卡娅、提倡集体教育的马卡连柯、提出“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赞科夫、写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名著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还可以接触到现代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新流派,如: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等,与这些大师对话、与这些现代的思想流派对话,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杜威——“教育无痕”

我相信,教育是建基于人类本能活动之上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样说不仅不会破坏“教育”的神圣,而且恰恰言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当教育被狭隘化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置于“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逻辑拘囿时,它的很多意义已经消遁无形了。“教育无痕”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再超越的化人润物的无形大象。联想到现在的孩子在制度化的教育框束中的战战兢兢惟惟诺诺诚惶诚恐,大言无声的无痕教育多么让孩子们翘首以盼。

我相信,教育是一种生活,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因此,教育的丰富性只有靠生活才能展得开说得明。离开生活的教育是驯养,除了造就不会生活的木偶外不会有其他收获;离开生活说教育,除了教条以外不会有更多其他内容。当我们以生活来诠释教育,教育知识才具有人性,才具备灵性,才拥有亲和力和趣味性。

我相信,教育是沟通的函数,而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人性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因此,教育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驯化,教育是平等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影响。有了充分的沟通,才会有教育的创造、教育的快乐、教育的享受与富足,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发展。

我相信,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社会标准件”的,教育是张扬个性、培育个性、保护个性的方法而不是抑制个性、抹杀个性、消解个性的手段。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个性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理解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欣赏和悦纳,更需要宽恕和包容——宽恕个性发展中的失误和错误,同样也要包容个性发展中的缺点和不足。

我相信,溶融于生活中的无痕教育之若拙大巧将在生命历程中刻下深深的印痕,对教育者如此,对受教育者也如此。

请参考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大班教师读书笔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