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00:57 页码:9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实用13篇)
2023-11-12 06:00:57    小编:HLL

在这段时间里,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写作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一些样例或范文,汲取更多的写作灵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1.c。

2.b。

3.(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4.a。

5.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二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卒去()。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20、(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本文是一篇带有_______(文学体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小题3】本文结尾写操蛇之神“惧”和天帝“感”的目的是。

从文中我们懂得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1】神话(1分)《列子·汤问》(1分)。

【小题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小题3】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克服困难必须要下定决定,并坚持不懈地奋斗。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提示不要连题也不看完,就匆匆忙忙的填上“寓言”,被日常考试的定式束缚。此题主要是日常加强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这个句子注意“固”和“孀妻”的解释。文言文翻译一般采用直译。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山神“惧“和天帝“感”,是文章的侧面描写,还是反映愚公移山的坚定不移;小题的第二问要联系全文考虑:愚公“年且九十”全家移山,并且移山的工程非常大,工具简陋,运土来回的路程遥远,愚公依然选择了移山;面对智叟的嘲讽给予了有力的还击,由此可看出愚公下定决心就坚持不懈的奋斗下去。此小题前一问要注意侧面描写的作用,后一问注意联系全文提炼观点。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四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面山而居笑而止之b、汝心之固春冬之时。

c、达于汉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以残年余力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子孙荷担者三夫”属于定语后置。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句中“箕畚”属于名词作状语。

c、“甚矣,汝之不惠”和“贤哉,回也”句式相同。

d、“出入之迂也”和“苦其心志”两句中,“迂”和“苦”都是使动用法。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1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4分)。

11、a(2分)。

12.d(2分)。

13、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愁产不平大山?(2分)。

14、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2分)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2分)。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五

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小题。(12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惧其不已也()。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无陇断焉()。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何苦而不平?

小题3:从课文学习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1)江(长江)阴。

(2)衡(衡山)阳。

小题4: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说说有何不同之处。(2分)参考答案:

小题1:(1)草木(2)停止(3)穷尽(4)隔绝(每空1分,共4分)。

小题1:(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愁什么挖不平呢?(4分,每小题各占2分)。

小题1:(1)在长江的南岸(2)在衡山的南面(每小题各1分,共2分)。

小题1:他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愚公之妻是出自于关心而献疑,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是想让愚公考虑到在移山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早做准备。而智叟则反对移山,是对愚公的责难、讥笑、挖苦和阻止。(2分)。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阳:山的南边、水的北岸;阴:山的北边、水的南岸。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找出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的句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六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基,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4分)。

(1)惩山北之塞惩()。

(2)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3)指通豫南指()。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

15.“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劝诫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3.(1)苦于。

(2)险峻的大山。

(3)直。

(4)即使。

(2)你也太不聪明了!

15.“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16.?示例:愚公移山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山”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种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一个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试题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险”属于词类活用词语,“虽”属于古今异义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以”“曾”“损”“惠”等关键词的理解,注意句(2)倒装句的翻译。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具体的言行以及文章的具体的情节来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要通观全文,筛选出重要信息。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典型细节、事件来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阅读文本,根据“其妻献疑”与“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可知:?“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谈认识类的题型,我们可以在阅读了全文之后,把握中心主旨,然后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联系起来,表达出我们健康积极的观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发挥出各自的水平,但不能脱离文章。《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寓言。它通过一个老人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挖掉挡住他家出路的.两座大山,最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山背走了的故事。据此可认识到:愚公移山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山”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种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一个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七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仔细观察,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c.困于心,衡于虑。

d.一狼洞其中。

2、下面句中的“之”与“渤海之尾”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c.是炎帝之少女。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_______。

(2)杂然相许_______。

(3)无穷匮也_______。

(4)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c。

3、(1)苦于(2)赞同(3)穷尽可能(4)通无,没有。

(2)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参考答案:

6.c。

7.d。

8.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9.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

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0.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九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节选)。

河曲智叟关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曹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1)固不可彻()。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亡以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甚矣,汝之不惠!

3、与“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通;(2)穷尽;(3)愁;(4)通“无”。

2、你太不聪明了!

3、d。

4、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的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意思对即可)。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十

按照现在眼光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傍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但还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车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切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蜜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十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顺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小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意对即可)。

2.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足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慰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足“智”,而是真正的“愚”。(意对即可)。

3.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问长。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十二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8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

b.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c.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

1.(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

2.d。

3.(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6.【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

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8.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愚公移山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十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2)杂然相许()。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14.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10.(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11.(2分)(1)通邀,邀请(2)赞同,赞许(每小题1分)。

12.(3分)c。

13.(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14.(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