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7:07:32 页码:7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模板18篇)
2023-11-10 07:07:32    小编:CZJ

读后感是在阅读后,通过书写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与他人分享的一种形式。撰写读后感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姑且称之为读者们的读后感,相信以下的观点会让你对这本书有所启发。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一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二

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师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学生以幸福和快乐。近日,通过收听了讲座《诗意地栖居——教育智慧解读》,内心充满了争做智慧型教师的激情,于是找到了《智慧型教师的诞生》一书,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需要智慧的,而智慧的取得是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思索的。

“教育在人的社会发展特别是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教育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发展。”看到这句话时让我又想到了教育专家设计的案例。让三个由低到高的年级做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数学题,大多数人竟然都算出了答案。而且年级越高对这个题目提出质疑的越少。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随着受教育的程度加深,我们的学生竟然失去了最根本的判断。我们经常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真正有几个学生敢正面质疑课本的错误。唯书,唯师,唯上代表了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思维的僵化,缺乏创新精神使我们跟世界接轨在人才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妥?我们从幼儿开始就看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两三岁的孩子,谁认的汉字多就被津津乐道。谁背的唐诗多就被视若天才。我们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以能力的高低而是以知识的厚薄。所以我们的教育设置了大量的高分低能人才。所以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前进。在整个社会呼唤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是不是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热衷于把各种教育理论和模式引入,移植课堂。照搬,实施这些新的东西。而忽视了是不是适合我们的学生。也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教师只有在探求教育。

教学。

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学以致用。杜绝扼杀学生思维和创造性的做法。我们要做智慧型的教师,我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要经常参加教师培训,接收新的思想和理论,并把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当然要经常反思我们教学行为,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当然我们自己也要在实际教学中从事教育科研,为教育事业开辟更广的道路。想成为一个智慧型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需要智慧,而智慧的取得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种教育问题,创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和欢乐。当然,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要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然而,教师的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而应该有自己的收获和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那些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地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三

参加教育工作将近一年的时间,同时也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班主任工作。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在这一年时间里我看过基本教育书籍,觉得最实用的是王春晓老师写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小学版)。这本书以案例的形式揭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智慧应该从哪里来。每一篇案例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生活中的真实实例。

我收到最大启发是遇到教育问题,我们第一个问自己的不是怎么办,而是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反应?为什么学生会这么说,这么做。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在做教育动作时,过多的干预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我们只能说这为教育者不是教育者,而是管理者,他只是在管理学生的言行而已。并没有通过学生的内心启迪他们的灵魂。

做到把学生当做一个和你一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教育,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同时,更要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学生的行为。有的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恶意,学生从来不会主动和老师为敌。而很多老师自己认为学生故意和自己作对,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把你当成自己的对立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很喜欢和老师“抬扛”,可能他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纯粹地觉得很好玩。教师如果这个时候开始狠狠批评他,他的这种行为反而会演化为故意的行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宽容心,这个时候,应该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影响到了上课。温和的建议永远比强迫要好。

我上的是三年级,我的课堂上,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一位男生,平时活泼好动,无论是思维还是行为都很活跃。上课举手也举得最多。但是,刚开始,当我上到某些扩展性的环节时他没有举手,会直接在下面大声问些课堂没有关系的问题,比如:老师,地球上的树是不是会越来越少,老师,我们这里有没有外星人。

刚开始,我会回答他的问题,但我发现我回答了一个问题,他会再来一个问题。上课内容被打断了。后来我干脆不回答他的问题。直接上课。可是他会以为我没有听到,反复重复问问题。后来我利用一次他问问题的时间,跟他提出了建议,没有否认他问问题,但是约好要下课再来问,并说了如果上课问太多课外问题,老师很难将课上完。因为不是批评,是商量,所以学生很容易明白自己的行为,以很容易下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

后来,他又有几次脱口而出,但是说出口后,他又马上道歉,说不好意思,自己忘了。我对他笑笑。时间久了,他再也没有在课上大声问课外的问题,而是在课间的时候和我聊天。

学生和我们一样是独立个体,我们在心里给学生评价的时候,学生在心里也会给我们打分。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把老师当敌人,而是老师先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强迫的硬性的纠正行为已经不再是一个教育者的真正定位。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研究者得位置。研究学生的行为,研究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任何行为表象都有一个内在的驱动。只有找正确原因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节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比如家长对待学生分数的态度,家长的工作,工资,饮食习惯,爱看的电视节目,平时生活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和思想。而且家访必须有目的性,而不是毫无目的性的聊天。家访时一门沟通的教育艺术。我还需要学习更多。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聪明,但是写字很乱,书桌也是班里最乱的。我去家访后,才明白,她是由她奶奶带大的,爷爷已经不在,父母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叔叔。父母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这位学生现在连洗脸洗澡都是奶奶亲手来的。奶奶说她妈妈在家的时候会强迫她做作业和自己动手收拾。很明显,她是被奶奶宠坏的。我和奶奶沟通了一下。奶奶愿意试一试,但是她总会说:“说她她不听的。我也没有办法。”

所以这个时候,光是批评这个学生肯定不行,学生在家里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怎么可能一下子改掉。而且家长工作也难做。所以需要在学校中解决。我让一个稍微有点洁癖的男生和坐一起。让他们做了一段时间。虽然学生这位学生并没有改变太大,她的桌子还是班级里最乱的,但是,她会过几天收拾一下自己的桌子。

当学生的行为受家庭环境负面影响,而这种环境老师能改变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教师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让她的行为潜移默化,而不是强行纠正。

总之,作为新教师,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自己作为管理者,站在学生的对立面。最容易走老路,只是经验主义对学生进行纠正纠正再纠正。作为新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我们是教育者,是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工作者,遇到问题,第一个想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告诉自己为什么,去寻找原因,我想,以后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充满智慧。

下面是我摘录的对以后我教育生活很有启迪作用的话:

1、认识到一件事的重要性,不能保证人做这件事有劲头,更不能保证做的好。(很多学生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未必学习就好)。

2、面对一个学习障碍生,教师千万不能再说教。

3、很多教育者并没有研究的习惯,于是就有了,所谓教育者,“批评”也。

4、批评最多是一种带有情绪的管理方式。

5、其实很多学生违反纪律,主观上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他的心思并不在老师身上,是自觉主动将矛头引向自己。

6、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自我中心地想事情,说的话全是他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

7、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

8、每天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管教学生,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却用“恨铁不成钢”为自己辩护。

9、学生犯的大多错误,在犯错之前就知道这是错误的。

10、遇到问题能不能先提出几种假说,这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是科学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11、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理解不等于全盘赞同。

12、教师的教育行为达到了预定目标,并不是事情的结尾,只有真正搞清楚他的机智,才能。

总结。

出符合科学精神的经验。

13、思考的前提是掌握有关学生的背景资料。

14、学生的优点竟然以科学的外部形体表现出来,这种事情多的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四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教育与惩罚的关系。

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什么是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让学生反思其过(对所谓“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肯定或否定);或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做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五

我很庆幸读了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著作《教育的智慧》。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原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出了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说实话在这本书中理论性较强有许多地方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体会不是很深刻。现在将我在这本书中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就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启示,可以让我们回味。

1.师德与师魂。对师德,师魂,几乎哪一篇文章都要提到的,可见它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长作为我们讨论的重要论题。师德主要表现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16个字上。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真是“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2.丰富的知识。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一生都要以学习为伴,以书香所染。在教育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学习者。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即要有学科的“本体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条件性知识”。让孩子们有一个知识丰富的领路人,来照亮他们的童年,点亮他们生命的起点。

3.更新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会成才。这是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学生获取学习的自信,争取学习的成功。”

4.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做到不备课不进教室,备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艰辛正如一位诗人在歌颂教师所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光闪熠,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愿无悔,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饱满的精神,较强的文化底蕴溶入教改的洪流中。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六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现今看来,虽说一个人的成长有诸如学校教育,社会熏陶,网络影响等因素。但父亲对儿子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无形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人生选择上,在孩子最需要人指导和帮助的时候,父亲的角色你一定要当好,这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有一句话蒙蔽了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的急躁的心,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应运而生。孩子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套上这些本不该有的夹板,提前尝尽了人生的不容易和世间的残酷竞争。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承重的负担,家长的期盼,老师的严格要求与艰苦的训练压得孩子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殊不知,那些强加给孩子的特长训练,收获的只是短期效应,如果孩子没有书法天赋,写出的只能是字帖的复刻,失去训练的拐杖,就会回到自然状态;没有音乐素养,那只能训练出乐器演奏之匠,却体会不到音乐真正的灵性和美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课程辅导班同样如此,成效是短暂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成效,只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我没有让孩子上一天辅导班,从来没有。我只要求读小学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班内不掉队就可以了,但我从不放松的有两件事,一是让孩子博览群书,积蓄他的文学功底,在书中汲取人生道理,认识大千世界,培养完善人格;二是不忽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我有一本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习题集,那是我永世相传的宝贝,里面的数学题是专门开发人的智力的,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另辟蹊径发现巧妙的解题方法后顿觉心中豁然开朗。本子里没有难题怪题,只有巧题妙题既能开发智力又能激发思路的解放性,增强求知欲。我辅导的学生曾获省级一等奖,并且是多批次的。当时一个乡镇选三名学生参赛,全部出在我任教的班级。儿子同样也是成绩斐然,在小学就参加数学竞赛并获奖,上高中时是当届学生中唯一一个数理化竞赛都参加的学生,并分别获国家,省级奖项。

还要说一下增强自信心的问题。儿子在上初二的时候成绩差强人意,原因是对现任的班主任,英语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心理抵触,不能亲其师何能信其道,成绩一落千丈,在初二全县统考中竟然排到了900名之后(当时是4000名学生参加考试)。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在某些同事的冷嘲热讽中清醒过来,理清了下一步的教子思路,那就是绝不能粗暴打击其自信心,相信并告诉孩子,你是最聪明的,只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没有接受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和自己的思路不对路,没有使出全力应对学习。这不要紧,也不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初三课程,坚定自信心,奋起直追,我们一定能成功。

儿子终于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暑假苦读,先从最简单的英语单词开始,记住了单词,读通了短文,英语还有什么可怕的,补齐了英语这一瘸腿,我们就成功了一半。儿子是懂事的,也是聪明的,坚强的,顽强的意志战胜了退却的心理,儿子终于在低谷中站起来了。初三成绩扶摇直上,以全镇前五名,全县前一百名的成绩考入县高中。

我是不反对矫枉过正的,从哲学角度讲,要将一根钢丝拉直,一定要超过直线的限度而弯向另一边,松手后才会变成笔直的状态,我对儿子接下来的要求更加的严厉,不要满足现状,要超越自己,因为我知道儿子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高中学习,才是你应该吃苦的时候,我在儿子每本课本的表面都写上了警句名言。让他感觉我时刻都在他身边,记得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等等。

儿子成功了,学习成绩放卫星了,以直线状态上升,前50名,前30名,前10名,全校第一,全县第二名,儿子成为碣石山中学乃至全县的学习楷模。最后他以高考648分超过一本线81分的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并在大一暑假回到一中给学弟们介绍学习经验,他成为了一中的骄傲,当然更是我的骄傲,全家人的骄傲。去年,儿子成功考取了中科院光电所的硕士研究生,至此他的人生以光明灿烂的状态呈现在我的面前。

教子的另一个法宝,就是我们始终是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交流通畅,心灵相通,我现在一如既往的把他当作成人看待,大事小情征求他的意见,他也能以家庭主人的态度对待家里的一切事情。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定位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家长,也从来不会把儿子当作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父子情深,从心灵沟通开始,从做好朋友开始,从相互理解开始,才会有相互支撑,共享生活,共同面对,无坚不摧的美好人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七

著名独立教育研究者朱永通先生所著《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因其内容真实,贴近生活,吸引我的地方很多。说实在的,这本书真的是走进了我的心里。书中的真实案例比起一些大肆宣扬教育方法和口号的书籍更能触动我的内心。这本书精彩的篇章和细节很多,细细品读“有生命的道具”、“怎样和孩子说话”两个篇章最令我印象深刻并产生共鸣。纵观我们平日的教育现状,值得深思并借鉴。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教学中使用自制道具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因为有了多媒体的便捷,老师们更倾向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其形式不同,所呈现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如何把手中的“道具”运动的活灵活现而又富有“生命”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并且考验我们教师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书中一则与“道具”有关的故事让我印象颇深。道具运用尤其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的智慧。书中讲到一位姓林的老师巧用手帕当板擦的应变智慧。他明知被学生捉弄但却不动声色,既不批评也不生气,依旧一如既往的上课。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情就此过去那就错了。接下来,林老师用自己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告诉学生:“知识只有留在心中才有价值也不用擦!”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让学生也深受感动。在林老师的课堂上,手帕不经意间成了道具,且在瞬间生成了“看不见”的教育力量。这位林老师的“道具”使用的十分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埋怨、责怪学生的调皮、捣蛋,却不曾想过,他们此种行为背后所表达的含义?我们总是没有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辩解,却不曾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都说老师是“伟大”的,可是这种伟大,也得有“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许真的是你不经意的一个动作、言行,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联系实际,如果相同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课堂,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让学生在接受同时又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然而,教育的细节则关系着教育的成败!毋庸置疑,这节课林老师的教育相当成功!同时更能体现出这位教师过人的个人修养。

语言的力量是惊人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积极的语言和消极的语言起的作用当然是截然不同的。许多时候,我们所谓教育的失败,往往源于我们平时在教育中语言的不严谨和不注意。很多时候大人们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带给学生的却是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

在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和我们家庭父母平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和孩子说话,切不可随意妄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养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言传身教,教育其实随时都在。在教育的行为当中,我们有时说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话,也会带给孩子不小的伤害。在从事教学管理的这几年,虽然没有亲自带过班级,深入接触学生,但在平日中难免会同学生打交道,也会帮助班主任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我发现,我们一些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和武断,有些事情也处理的不够妥当。只是老师们自己尚未察觉。如当下大家都普遍比较关注的“语言暴力”问题。教师的语言暴力往往发生在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平心而论,一般遇到让自己头疼的顽皮学生还真没法平静心情,情绪失控也在所难免。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时,固然做不到口吐莲花,但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不去伤害他人,不去做语言暴力的“奴隶”!

其实,用心去观察,生活中随处可见教育的细节和教育的契机。就看我们如何把握和巧妙运用。都说让学生尊敬师长,见老师问好,可作为教师的我们可否做到遇到学生的问候也报以亲切的回应?对待学生也同样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不论身份,不论职位,师生关系,也不例外。由此想到平日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一天早上,一位女同学来到我办公室给家人打电话,因为身体不适,需要请假。在她打电话的空档我起身倒了一杯热水递给她,她突然用比较惊讶的眼神看着我,连忙一个劲的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她的这一连贯过于客气的动作反而让我变得不自在了。难道作为老师给学生倒一杯水也让她受宠若惊吗?她的这种表现只能说明平日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异太大!老师往往高高在上,学生只能仰视。我并不觉得这是好事!这就如同两个人之间横跨了一条沟壑一样,无法逾越。你始终无法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我觉得真正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尊重,是建立在互相感到轻松自在的基础之上的。唯有放低姿态,真心与他们交心,用爱去感染他们,才算是做到了真正的尊重。

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为人师表,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本书很棒,值得再次品读。相信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书中的很多案例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多读书,读好书”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前提!感谢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八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取材于易中天教授的六场演讲,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将中国智慧的精华走马观花浏览一番,尤其适合“观其大略”读者的阅读。摘录一些比较有体会的内容。

八八六十四卦,63卦是既济,64卦是未济,“已经成功”了,最后还是“没成功”,重新开始,从头再来,而不是圆圆满满大团圆,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有经有权”,才是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君臣之道的“唱反调”―“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唱反调是“和”,拍马屁是“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唱反调”已经很稀有了,现在强调的是“高度统一”。

春秋时代的战争真是“费厄泼赖”,很讲究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追逃兵不能超过50步),而到了战国时代就开始杀人灭国,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别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善战者就要“为自己做准备,让敌人犯错误”。

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易教授以古代房中术做比喻,“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善用人者为之下”。

魏晋人物的传奇故事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魏晋风度是逼出来的”,它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从有用到无用,从人格到性情,从社会到自然。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魏晋求美。

如果一个人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强迫去做,相信什么事情也难不倒他。事在人为嘛,只有不去做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如果我们每个人把自己每天做的事看作是一种乐趣,那请问世间还会有苦恼吗?想到自己如果把上班换位思考一下而不是把它仅仅定位于收入多少的问题上相信自己获得的快乐绝非仅此而已。

在工作中,换位思考甚为重要,领导要体谅下属,下属更应该理解领导。把工作环境变成自己的家,把领导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对待,而不是用那种鄙视、仇恨的目光来看领导。相信每个员工会是最棒的员工,领导也会是最优秀的领导。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九

我读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本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喜怒哀乐、委屈和追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的目光是犀利的,他能洞察到本质,他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决定教育方向的是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关注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方向正确与否,难以检测,很难凸现,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高远的追求。于是,他迫切地呼吁,要唤醒和强化教师的方向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

暑期闲暇拜读王老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用案例加点评的方式表达了王老师在这些方面的经验积累以及思考的智慧结晶。

全书共选取了100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王老师逐一对这些案例做出了点评。从点评的文字我认为王老师应该在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其表达的基本观点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所有问题的根结,都在家庭。家庭生活,特别是6岁以前的生活将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要解决学生的问题要从家庭教育着手,为学生家长做出家庭教育指导。

二、教师教育学生没有成效的原因是教师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家的精神去探究与实验。

三、不要把所有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化为管理的问题。

四、师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师爱并不是简单的爱而应该是科学的爱,体现教师专业技术性的爱,利于学生成长的爱。

首先表达对王老师的崇敬。从背景资料我了解到王老师已经退休,所出专著达十余,但退休之后依然笔耕不辍——真是一个执着勤奋的人。

书中选择的100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囊括了教育经常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但我认为教育是有时代性的、地域性的。那个时间,那个地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其它的时间,其它地域可能根本行不通。其实我一直怀疑做案例研究的效果性。这种方法给广大教师指出一条渺茫无期的研究成长路线。古代有“格物致知”之说,就是说你要“致知”就要不断地“格物”,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研究,不断地“格物,格物……”,直到你致知,我的天?!这什么是个头儿呀!何况,在一个地方总结的内容,到了另一个地方并不一定能适用。如果不能把经验上升提高至一定的境界,充其量不过是一堆思想的碎片。

所以我认为案例研究的经验性强,但科学性弱,主观唯心成分太大,普遍性、推广性不强。我看我们现在做的许多的教育研究都有这样的弊端,都是某个专家在谈论一种观点,批判一种观点,但富有建设性的路子却拿不出来。

学生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在家庭。许多心理学的书都是这么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不过“古话说得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样的经验之谈在现实中还是感受到了。但要老师去解决教育对象的家庭问题我看难度太大,不现实,操作性不强。

1、改变一个人其实很难——本性难移。通过心理咨询的长期影响会或多或少对一个人产生影响,前提是咨询人自已主动要求改变。改变的动力来自于改变者本身,是求助者主动要求咨询师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导。而学校教育中老师主动去对别人的家庭教育问题指手划脚,我想遇到素质高家长会客气地敷衍一下,遇到个性难接触的挨骂的可能性都有。

2、教师的影响力。王老师的头上是戴着“专家”的光环。这个帽子会让家长对信息的接受和执行产生的影响增强。但不是所有老师都会成为专家,其影响力就会微乎其微,家长的执行力也会缩水不少。

王老师说: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许多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不科学,不是用科学家的方式带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的。个人觉得这个提法有待商榷。

2、教育界对什么样的教育是科学的尚且百花齐放,尚无定论,如何让老师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去管理?教师又如何知道自己的研究与处理方法是科学。就是按教育专著的要求的去做,可是上面的讲法又没有具体的操作实验方法,如何去“科学”。

我们只能用前人总结的尚有较好效果的经验之法去进行,我觉得这就是一般老师的本份。让所有的老师都成为专家不现实——哪来那么多的专家!什么东西多了就不值钱了!

一、提高教师从事教育权的合法性,特别是允许有一定的惩罚权。我觉得现在都在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大风向是在批判教育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我十分严重赞成这一点,因为我也是一名家长。但是我想任何评价方式中都有引导部分——表扬;禁止部分——批评或惩罚。如果没有相应的惩罚,不遵守规则的人想做什么就什么就会损害遵守规则的人的利益,这一点是讲不通的。我认为应当有一种合适的惩罚机制,比如像新加坡,如一定人数的教育者在现场对对象惩罚。(防止私自和不合理的惩罚)当然也可以确立一些合适的惩戒教育手段:比如为学校的环境和劳动做些贡献。不然你让犯错的学生多值一次日都会有家长提意见。你多说他的孩子两句他就会说:老师怎么当得,刺伤了孩子的心灵。

二、确立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的制度。比如:教师在有正当理由的前提下,多次联系家长,而家长不能到校进行教育配合(无正当理由。)可追究家长适当的法律责任。这样就不会出现教师家访和家庭教育执导的尴尬情况。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一

泰山区徐家楼办事处白峪店子小学李蓝田。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如今很多教师都说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前,在家庭教育这一关上就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状。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素质教育正在进行中,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得那么微乎其微,力不从心。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读罢此著作,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并且从作品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我把有些地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带给我更多的还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二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教育家的智慧不仅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幸福,更会带来孩子的幸福,教育的春天。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汇集了国内优秀教育专家的访谈录。这些访谈围绕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等展开,展现了教育专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径。书本保持了访谈的现场感,读来轻松愉快。

在教育家李振西异想天开的教育生涯中,彰显了教育家的魅力;在教育家李吉林身上让我感受到积极工作的无限动力,40岁才是她教育科研开始的年龄;在教育家顾泠沅的教育专著中,我又一次深刻学习了教育科研的组织原则和实施管理的过程;在教育家张思明身上,看到一位教育者勤学、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家张化万"将玩进行到底"的教育理念中,明确了小学教育的真谛;在教育家刘彭芝身上,让我感受到管理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在教育家康由岩身上,我们不得不感受到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忘我精神。

在这些教育家中,杨一清校长可能是距离自己比较近的一位。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大学的讲堂上,他专程来学校给我们作一场报告。报告的内容虽已模糊,唯一记得的是他亲和的神情。而后,几位好同学进入学军小学,对他更是称赞有佳。第二次见他,是在两位同学的婚礼上,杨校长每次都热情洋溢地发表贺词。就像是她们的家的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据说他现在退休后,还喜欢到学校修剪花草。

45年风雨历程,45年教书育人。这位将一辈子献给学校的教育家,在学军小学发展的路上贡献了智慧和一生。他的生命和学校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书中"校长是这样炼成的"的标题印证了杨一清校长的一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将智慧家的思想和经验传承给教育岗位上的每一位老师,当我们阅读智慧,用智慧武装自己时,我们也在智慧自己的人生。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理智、阅读、实践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种教育问题,创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和欢乐。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也应该有自己的成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三

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四

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饱含了不起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他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我想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心灵中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教育中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肖川还特别地强调,他是为教师而写作。其实我觉得他绝不仅仅是在为教师而写作,而是在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在不断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们而写作。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她们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什么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带着智慧与真情的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重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读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离教育名师有多远?"我无法计算出来。肖川教授的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当的引经据典,精妙绝伦的语言典范,让我赞叹!我也许不能成为名师,但我可以有名师的理想和信念,朝著名师的高度奋进,直到永远。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我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1/。

3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2/3。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3/3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六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于是我开始学习成功人士的方法、理念。张平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让我豁然开朗。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大家熟知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在该书中,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我们必须要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好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备课、讲课是教师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要讲方法,讲课要重艺术。

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人。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我们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较深的理解,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更好的找出适合他们的方法,让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知识只有在实践中被运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

灵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无疑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动用我们的一切能力去让我们的学生智力能力得到提高。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学生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就已经背负了太重的担子,而这本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纪。他们也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的师长,更是朋友,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大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应试教育”毕竟已经有很深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面临来自各方面太多的困难,要不断地摸索前进,我们必须要主张全面发展,学有特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材施教。

我们总是教育我们的学生要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那么,做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做呢?我们必须要以身作责,不断给自己"充电”,我们也要多参加研讨活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起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教学相长,使大家的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

感谢《教育的智慧》,能将这么好的一本书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有所收获。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七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启迪和快乐!以前对于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顾泠沅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对李吉林的教育历程谈点自己的体会、收获。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虽然李吉林是小学教师、是语文教师,跟自己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学科目不一样,但是她的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学"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她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没有顾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觉还不错的课在她的美感性原则下简直就是麻绳拴豆腐--不值一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李吉林来说,开始一个班级从一年级教起探索教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不甘平庸,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果实,而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她就一定不会退缩,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虽然自己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思维要开阔,不能一味地重复着老教师的道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要边研究边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重复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效率一成不变,谈不上提高,而自己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批发厌倦。反过来,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师千方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课堂效率更高,这样本人也会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充实,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课改这个教育历程无形中就让我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态度--探索、创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sts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再将物理还原生活的教学理念,细想起来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看着她情景教学的可喜成绩:全班43名学生,考入省重点中学33名,其他10名学生也都考上了实验中学,我似乎也看见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虽然我没有她那么长的从教经验,但是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一定也会收获成功。虽然现在不能给学生带到校外上课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先进了,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做到将物理教学情景化。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其主旨都是对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追求着美感。她们一天要上那么多节课只有具有美感的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师教会了我从四方面去体现美感,那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态。可以说我以前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着上课应该讲哪些知识却忽略了怎么去讲,怎么讲才会美。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档案让我明确了教育信念、学会了教学方法、懂得了教中带美。李吉林只是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员,其实我从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难以释手,着实得让我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坚信在他们的经验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十八

暑期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读了学校推荐的肖川所著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我深有所感。在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交往。如果交往双方都愉快,那么教学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反之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常常会有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那门课程。所以让学生爱上那门课之前,得先让他们爱上教那门课的人。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学即是一种交往,那么作为交往对象的学生就不可以仅仅看作是一个知识灌输的容器。教师不可以机械地思考如何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而是要将他们作为一种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他们有想法,有情感,会哭会笑,会犯错会进步。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要沟通了解,等了解过后再提出建议,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师。

在交往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交往形形色色不同的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作为教师,不应该按模具来打磨学生,要充分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发现他们有别于他人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理解那些缺点,并且采取适当办法帮助他们改正。

既然是一种交往,那么师生双方就应该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自身也要恪守,否则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那么学生就不会按照你的要求来执行。对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也要注重平等。不要因为学生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多偏爱。将爱多分些给教师没有注意到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教师的追随者。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并非只是在课上。课上的交往只能是广泛的,大幅度的。而想要和学生“交心”,教师更应该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往。真诚地关心学生,在学校里有没有什么事不顺心,有没有与小伙伴闹矛盾,晚上有没有早点睡觉,周末有没有去哪里游玩。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教师、学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苦闷的学习地方。

教学是门艺术,而交往则是将它变成艺术的途径之一。不将教学仅仅当成是工作内容,而是生活中必要的交往,是认识了解并且陪同一批批鲜活可爱的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旅程。这样的话,教学就是一种美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