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04:49 页码:9
最新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实用15篇)
2023-11-12 10:04:49    小编:HLL

深夜思索时,我常常陷入对生活的感悟中。建立一个感悟的框架,明确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感悟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一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几辆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二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对联正是李大钊一生光辉足迹和心路历程的写照。李大钊短短38岁的一生,不但用他的铁肩担负起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道义,还用他的一双妙手撰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不禁要问,李大钊在其短暂的38个春秋里为什么能够问鼎知识的峰巅,铸就人生的辉煌?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李大钊是如何认识和判断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的呢?他认为20世纪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世纪,是包括妇女解放在内的人类的彻底解放的世纪。他在1919年1月5日的《新纪元》中说:“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应该趁着这一线的光明,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作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如何解放自己呢?解放的主体是谁?他在《真正的解放》中说:“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后的人人》中说:“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做专职皇帝的奴隶了。”

李大钊所理解的解放就是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说的“彻底的解放”。这首先表现在,他说的解放是包括妇女解放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1919年10月15日他在《妇女解放与democracy》中说:“有了妇女解放,真正的democracy才能实现。没有妇女解放的democracy,断不是真正的democracy。”

其次,他所说的解放是一个包括“物质”解放和“精神”解放在内的人的全面的解放。他在1919年10月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说:“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等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李大钊所理解的解放实质上就是人类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人的解放的基础是经济解放、物质解放。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提出了“两种文化运动”的主张,“一个是精神改造的运动,一个是物质改造的运动”。他说:“共产主义非只主张政治的改革,其中尚含有经济的革命。社会革命为整个的革命,非部分的革命。”

李大钊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是对时代问题的解答,是对时代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的把握。李大钊对时代大势的认识,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践履,表明他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具有“与时代共进退的革命担当精神”。

李大钊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李大钊精神包含五个方面,这就是与时代共进退的担当精神,与劳工大众共命运的平民精神,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使命就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的解放,其学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阅读李大钊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人民群众”在李大钊的思想中具有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地位。李大钊在1912月写的《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中说:“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哪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这就坚持了群众史观,反对了精英史观、英雄史观和宗教史观。在这样的视野下,世界就是群众的世界、平民的世界,历史也就是群众创造的历史、平民创造的历史。所以,他说:“现在已是我们世界的平民的时代了,我们应该自觉我们的势力,快赶联合起来,应我们生活上的需要,创造一种世界的平民的新历史。”

他认为,孙中山的失败就在于他一度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找不到革命的依靠力量。在与《莫斯科工人报》记者的谈话中,李大钊说:“如果南方政府不寻求工农的支持,敌人可能不费什么力气就把它推翻。”和孙中山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工农群众看作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李大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要向工农大众解释国内战争的起因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将把这些群众组织起来,以进行阶级和民族的决战。”

为说明工人和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李大钊在1924年九月、十月间又写下了两篇文章,《中国内战与中国农民》和《中国内战与工人阶级》。

李大钊还对工人阶级做出了考察,可贵的是,他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他提出“全国的革命者联合起来”,但联合起来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他在《中国内战与工人阶级》中说,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农大众,尤其是工人阶级,已经日益觉醒。“在共产主义宣传的影响下,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懂得了谁是他们受苦受难的罪魁,谁是他们的敌人;它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中华民族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责任。”“中国工人团体、共产党同全体工人一道,应当成为反对国际帝国主义斗争中的先锋队。”

李大钊还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思想。早在1920年他就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做民众的先驱,民众做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做民众运动的先驱者。”这就是“知识阶级的胜利”!

李大钊在研究中国社会问题时,把眼光首先投向了工农大众,认为工农大众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中国工人团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先锋队,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他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开始于谁,在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我认为,最早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该是李大钊。

早在1919年8月17日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已经较为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李大钊所讲的社会运动,就是要用“理想的主义”作指导,来“研究实际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认为理想和主义是共性,但其应用则表现出特殊性,因而会因时间、地点和事件的不同而不同。他说:“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的两面。把这个理想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社会主义亦复如此。”“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一个学说离不开“环绕着他的实境”,离不开“时代环境”。学说会随着时代和实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针对胡适把学说说成是“死的”的观点,指出:“材料虽是死的,若是用当也未尝不可把他变成活的。”把死材料“变成活的”内容,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他在191月27日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反对简单地发展“实业”,认为“在现存制度下不可能发展实业”,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旧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实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李大钊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行的方法”。这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作为“共性”的社会主义与作为“个性”的各国实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主义会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国情出发的思想,李大钊早在19就提出来了。他于1914年11月10日在《甲寅》杂志第一卷第4号上发表了《国情》一文,主张“宪法”要依据中国“近今之国情”,而不能依据“往昔之国情”。

这都表明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同时也表明他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发展理论的求实精神。

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李大钊不仅提出了自己的学说,更重要的是践履了自己的学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中,李大钊积极投入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上街散发传单,并积极奔走联络社会各界营救被捕入狱的陈独秀,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并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系统地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批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他说:“因为有了假冒牌号的人,我就愈发应该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一面就种.种问题研究实用的方法,好去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免得阿猫阿狗、鹦鹉、留声机来混我们,骗大家。”“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在李大钊的影响、引导下,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在北大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

李大钊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还表现为他所具有的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在狱中为了保护同志而包揽了全部责任,身受酷刑,仍坚贞不屈。奉系军阀不顾社会各界的谴责和社会名流的呼吁,于4月28日使用“三绞处决”法残酷杀害了一代英华,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40分钟。

《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李大钊生于天下无道的时代,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幸福和解放,身体力行,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忠实地践履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是李大钊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李大钊创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使得他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成为20世纪初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李大钊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担当精神、平民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革命精神,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党、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三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平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平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平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平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平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平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平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平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平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平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平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平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20世纪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遗传理论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国资料,学习了孟德尔和摩根的现代遗传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一代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终身学习,热爱和钻一线,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坚守岗位。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乐于奉献,振兴中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当他人阶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一直着眼大局,从困难出发,考虑全局,所以每次项目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将研究团队发现的野生材料毫无保留地分发给国内18家研究机构,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应该有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声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围绕整个公司和部门做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项目服务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打造环保行业领先形象。最后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自命不凡;他作风朴实,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体现了忧国忧民、造福人类、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勇于面对困难、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创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激励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并不显赫,我们的地位并不高尚,我们的收入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却极其高尚,所以我会努力实现我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我们,也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趋势,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现代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的质量,建设一个项目,一座丰碑。同时,还不如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员工文化体育活动,关心员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以各方面的标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进步。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四

20xx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平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样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不买,不买,袁教师,你当然啰,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我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平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下榻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我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我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当说,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我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政协,20xx年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北京去开3月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两会”,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

“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先,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研究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袁隆平这位“中心”主任坐飞机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x600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样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平这才同意购买。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和崇高境界,也是对党忠诚的重要体现。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担当精神既是他高尚道德情操和伟大人格力量的凝聚,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勇敢前行的精神动力。李大钊为了“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勇敢地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矢志不渝地努力于民族解放的事业。李大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勇敢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艰巨使命。他不怕流血牺牲,投身于救民族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的事业中。“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影响和感召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担当精神表现为深切的忧患意识、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深邃的历史使命感,这在李大钊的身上得以充分体现。为了民族的复兴,他“蕴蓄其智勇深沉刚毅果敢之精神,磨炼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之志气”“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刚毅进取的民族精神。李大钊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李大钊建党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的信仰和价值观,是他终生不渝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他把救国救民这一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终生奋斗的目标,作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精神动力。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中,李大钊等同志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他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与拯救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紧密联系,并为之积极践行、矢志不渝。

李大钊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不遗余力地操劳奔波,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发誓要“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才能够“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实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他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以大无畏的精神舍生取义。这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李大钊的担当精神源于对国家、对民族、对党、对人民具有无比深沉的大爱情怀和牺牲精神。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他认为爱人民、爱国家、爱人类,就要付出牺牲。他曾说:“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怀有广济天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爱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宝贵精神。他生活俭朴,反对奢靡。他济贫扶危,仗义疏财。当党组织活动经费缺乏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倾囊而出,拿出工资进行资助;当贫困的青年学生需要帮助时,他慷慨解囊进行扶助;当同胞和国际友人遇到困难时,他热心捐助以解危困。正因为如此,使得自家的生活难以为继。在他牺牲后,家里的物品只值一元钱,“一贫如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令人垂泪。他公而忘私、廉洁奉公的高尚风范,崇俭戒奢、俭朴清廉的廉洁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弘扬担当精神,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六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平把毕生精力用在了杂交水稻的培育创新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身上所释放的精神却令人感动。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1953年,23岁的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他呕心沥血,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写在人民群众饭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我们哀悼和纪念袁隆平,就是要学习他立志为国为民的追梦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牵挂着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像袁隆平那样,敢于播散梦想的种子,并让梦想生根发芽,抽穗结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深深扎根于广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阳光与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开出最绚丽的稻花,也要结出金灿灿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奋斗创新的一生。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敢于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而且始终淡迫名利,始终奋斗。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牢记自己的“种子梦”。耄耋之年,依然奋斗不息。“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还牵挂着第三季杂交稻。敢于有梦,奋斗筑梦,青春追梦。“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凉,吾辈接棒!”。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时,在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悲恸高呼中,在车辆的呜咽鸣笛中,在每个人的泪水中,在湖南长沙,在全国各地,在国内外,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表达一种哀思与缅怀。为啥袁隆平的离去会触动亿万人心,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心怀人民,心系人民的温饱。面对上世纪60年代的粮食短缺,作为学农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了他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可以,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社会,人民才把他高高举在头上。“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始终脚踩大地,专务于伟大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与拥戴。

世间从此再无袁隆平,但在遥远的太空,有一颗星星更加闪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们在表达哀思的同时,赓续他献身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精神,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追思。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水利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县委、局党委的各项安排布置,积极努力工作。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揭阳,也有这样一片水稻田,因与袁隆平院士结缘,凭借院士工作站的技术力量,成为创造“水稻神话”的“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时间回到2018年1月5日,市科协牵头揭阳市灿邦农业有限公司(简称“灿邦公司”)与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签订共建“揭阳市乡村振兴灿邦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采取“政府推动,院士参与,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模式建站,开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同时,袁隆平团队计划在揭阳开辟超级稻试验田,筛选水稻品种,并对当地的产量、土壤、气候、抗性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估。

2018年10月26日,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协调推进乡村振兴院士工作站顺利落户揭阳。

2019年1月26日,广东山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赵伟携旗下子公司——广东灿邦农业有限公司领导班子一行,应邀到海南省拜访了袁隆平院士,双方就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等进行了交流和会谈。在本次会谈中,袁隆平院士表示:“揭阳是个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温控条件特别适合水稻生长,希望工作站和揭阳的农民、技术员合作,努力攻关,共同努力实现超级稻在揭阳亩产超过1000公斤,晚稻实现800公斤,两季一亩地能够产1800公斤!”

2019年3月2日,灿邦公司以位于揭东区新亨镇大坪埔乡后的农场为实践基地,与当地农民签订关于灿邦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揭阳实施超级稻“湘两优900”的种植合作协议并交付种子,标志着袁隆平院士在揭阳开发实施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工作的落地。

2019年5月,广东省科协授予灿邦公司“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的牌子。

2019年7月25日,在揭阳“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基地里,金色稻浪一望无际,袁隆平院士提供的超级杂交稻“湘两优900”,品种优质,在科学的种植和管理下长势良好,农户喜获丰收。尽管当时由于雨水原因,早稻收割比计划晚了近一个星期,但产量却没有受影响,湿谷亩产平均达1000公斤。

2020年,市科协推荐灿邦公司向省科协申报建立了“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继续与袁院士团队合作,为社会做贡献。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多年以来,袁隆平始终没有放弃对杂交稻的研究,哪怕耄耋之年,仍然锲而不舍在稻田里搞研究。为了让人民远离饥荒,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孜孜不倦、一以贯之的坚守,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源于坚定的信仰,源于福谋天下的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厚植殷殷爱国情,培育拳拳赤子心,以信念为笔,初心不改,担当作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丰硕的“幸福果”必然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从湖南、云南到海南,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哪里有希望就去哪里。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袁隆平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靠着矢志不渝、奋斗以成的无私奉献。即使鲐背之年,袁隆平依然谈笑风生称自己是“90后”,他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涵养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辛苦、忍得受寂寞,坚忍不拔、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袁隆平毕生所求的梦想,更是支撑他敢于创新的信念。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依靠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为杂交水稻开辟了“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从袁隆平身上汲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独立思考,敢于突破自我,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与豪情,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一粒种子,一生追梦;一种情怀,一生坚守。您是真正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向您致敬,愿您一路走好!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八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九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李大钊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努力探求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路径。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辩证关系等认识,是党的历史上的宝贵思想财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大钊自幼年始即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自会说话始祖父李如珍便教其读《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1895年李大钊入私塾,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前两位塾师皆以博学闻名乡里,第三位老师是出自国子监的鸿儒黄玉堂。他们的悉心教导使李大钊成为颇有名气的“文童”。李大钊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学典籍,“写的一手好诗文”(许全兴:《李大钊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清政府实行新政后,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李大钊19进入新式学堂永平府中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西方科学知识,同时也继续研习儒学典籍,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

正是由于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知,奠定了李大钊文化观的基础。在李大钊看来,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已尝有伟大之贡献”(《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版,第312页)。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儒家思想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还是科技发明和中医药学,都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宝。中华民族有着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历经劫难但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正如李大钊所说“天道未改,种姓犹存”(《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244页),其中饱含着他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自信和褒扬。

深受传统文化濡养的李大钊一生践行中华民族仁爱忠信的文化价值观。他曾为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学生梁容若题写著名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6页)李大钊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他便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共和政体有名无实的现状,他奋力发出自己的“隐忧”和“大哀”。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陆沉”“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

1913—19间,李大钊到日本留学。此时的日本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也由此对西方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11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429页)的孔子形象,根本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建立现代新国家。他对孔孟学说也没有一概否定,而是辩证地看待,以求解决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他认为孔孟之道中有很多能助益于个人修养和符合建设现代新国家的部分,应继续发扬光大。譬如,他推崇孔孟的“实践”主张及“自重”的个人修养精神。“但学其有我,遵其自重之精神……”(《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274页)。他也推崇儒家忠恕思想,甚至将其与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相提并论,认为根据儒家忠恕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学说来修身养性、谨慎自持,最终就可以“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绅士之风度”(《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520页)。尽管李大钊为着“科学”“民主”的目标迫切要求破除孔孟之道的桎梏,但他仍然认为总的来说东方这种海纳百川的“静”的文明能够使西方人变得更深沉、更有,“使彼西人依是得有深透之观察”(《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11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东西文化的论争逐渐分为两大对立的派别,一派主张“全盘西化”,一派主张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并坚持用东方文化来改造世界。李大钊则科学地规避了他们的片面性、机械性。他既不赞成激进的全盘西化论者的主张,又不赞同拘泥于传统文化的保守派,而是理性地认识到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东西方文明一主动一主静,“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11页)东方文明应该吸收西方文明的优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17页)。同时,东方文明又能使西方文明除“物质”之外,增添“精神”气质,“宜斟酌止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12页)。他还指出,有志之士应使西洋之“动”的文明融会于东洋“静”的文明之中,“使之变形易质于静的文明之中,而别创一生面”(《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12页)。李大钊对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充满自信,这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也与他客观、理性的态度和辩证、科学的方法有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科学万能论”也受到广泛质疑。著名哲学家杜威(美国)和罗素(英国)都主张用东方文明抑制西方文明中的物欲、暴力和战争,以期“有所贡献于世界的文明”(《学问的新问题》,《新**》199月)。中国许多文化界名人亦纷纷提出用东方文明来疗救西方文明,例如梁启超、梁漱溟等。梁启超写了《欧游心影录》,抨击西方文明和“科学万能论”。梁漱溟则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了名言“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李大钊指出,西方这种“疲命于物质之下”的文明“不无趋于自杀倾向”(《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11页)。

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李大钊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他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俄罗斯无产阶级文明”是世界“第三新文明”,且是拯救世界的凭借、法宝,“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11页)。李大钊在深入研究“第三新文明”后,对根据中国社会“实境”吸收、应用这一新文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充满信心。他于《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23、24页)民族文化是“实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只有从“实境”出发根据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民情风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思想,才能真正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真正使其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改造中国社会的有效武器。为此他号召“把三五文人的运动”变成“劳工阶级的运动”,也十分重视农民,号召知识分子去做“开发农村的事”。

李大钊由一位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认知的传统读书人到理性地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到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代表的“第三新文明”,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强调正确认识国情非常重要,考虑中国的问题,是不能置国情于不顾的。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社会主义“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是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的。这些思想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十

沐浴着今日和平的春风,走进肃穆的李大钊纪念馆。面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塑像,91年前那个刑场上第一个走向绞架从容就义的身影再次清晰。曾经,我们在课堂上读他,大义凛然,舍生取义;曾经,我们在心底里读他,革命先驱,精神领袖;而今,我们依然未忘,英雄不死,信念不灭。

又是一年清明祭,缅怀先烈致苍天。在李大钊的家乡,在这片热土之上,今日之人,正在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大钊精神,延续着英雄的使命。

大钊后人生而自豪。

“逢君已恨晚,此别又如何?大陆龙蛇起,江南风雨多。”4月3日,清明节前夕,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大钊故居传来朗朗的诗文诵读声,来自大黑坨小学的师生们举行了“吟诵大钊诗文,传承大钊精神”的诗文诵读会。据了解,大黑坨小学每年开学或清明之际,都会组织全校师生来到李大钊故居,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和各种形式纪念大钊的活动。大黑坨小学还专门成立了“大钊班”,将红色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

在大钊故居,无论老人孩子,每每面对前来参观大钊故居的客人时,都会因为是李大钊的家乡人而升腾起自豪感。

说起大钊后人,就不能不提到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赵书明。赵书明现年39岁,是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弟弟的孙子,他从小就对李大钊的革命道路如数家珍,并且引以为豪。“其实,我的亲爷爷也是一名革命烈士,他和大钊爷爷不仅是同乡,还是同学,并且深深受到大钊爷爷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1942年,爷爷为了掩护冀东抗日力量而光荣牺牲。”赵书明说,从小到大,大钊爷爷和亲爷爷的革命事迹一直激励着自己,心中充满了荣誉感和自豪感。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学习工作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时刻以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如今,我在李大钊故居已经工作了近,这也源于我对大钊爷爷的敬仰和大钊精神的指引。”赵书明说,大钊精神需要像他一样的青年去传承,这种信仰永远不会褪去。

和赵书明一样,李大钊纪念馆的讲解员王蒙和小安都对大钊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大钊爷爷的精神从小就激励着我,我是乐亭人,我很自豪,就是因为这样的情结我才成为了一名大钊纪念馆的讲解员。”小安已经在李大钊纪念馆工作4年,每年的清明节前夕和七一,都会接待大量的参观者,一天最多讲解七八场,她说,再累都值得。

同样是讲解员的王蒙,几个月前在大钊故居担任讲解员,如今已经怀孕的她挺着大肚子依然没有离开她热爱的工作岗位。“我的孩子还没出生就可以受到大钊精神的熏陶,感受到英雄的伟大,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大钊精神坚定的传承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追求有理想的人。”

如今,在李大钊的家乡——大黑坨村,“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牌匾风雨坚守,600岁老槐树下岁月的光影,故居青砖黛瓦之上古朴的气息,让这片热土百年传承的大钊精神愈发煜煜生辉。

信念之光永不磨灭。

时隔百年,李大钊为无产阶级革命英勇捐躯的革命精神依然照耀着中国大地。英雄不死,信念不灭。

素婉的花篮,低沉的音乐,清明前夕,李大钊纪念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前来祭奠的人们。他们向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塑像敬献花篮,庄严宣誓,他们在解说员的引领和讲解下缅怀先烈,铭记英雄,重温革命先烈的伟大功绩,铭记英雄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来自乐亭县高平中学七年级的632名学生排好整齐的队列,两名学生手捧花篮缓步走向馆内李大钊塑像,肃立,鞠躬,庄严宣誓。“每年春天,我们都会组织新生来此祭奠革命先驱李大钊,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平中学七年级德育主任王金军告诉记者,该校非常重视德育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李大钊精神的传承。

“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我深受启发,我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勇于担当,不忘初心,一路向前。”高平中学七年级学生张翔宇一边参观一边细细记录。

滦县第二中学青年志愿者们也向李大钊塑像敬献花篮,并庄严宣誓。志愿者代表李璐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我们要加倍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定祥和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努力传承革命先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丰满心灵,勤奋学习,加强修为,完善人格,把自己培养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唐山市边防支队宣传干事仁晓东带领“十九大”轮训班成员前来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每年我们都会组织现役官兵来这里进行参观,作为军人,更应该拥有崇高的信仰,大钊精神正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灯火。”仁晓东说,唐山市边防官兵为保沿海治安稳定,坚守偏远地带,这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更要有勇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仁晓东表示,每一次来到李大钊纪念馆都会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这更坚定了作为军人的信念,一定要铭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英雄精神照耀前路。

在李大钊的故乡,大钊精神浸润在每一个领域,对于一个企业,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样起到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

来自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50名员工代表来到李大钊纪念馆祭奠英烈。唐山港集团团委副书记赵亚楠介绍,清明前夕,集团30多个公司举行了传承大钊精神志愿服务活动。以来,该集团成立志愿服务队,如今已有1500多名成员,每个月都会组织志愿活动。“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精神和文化,企业员工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正直向上的品格,更需要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我想,作为大钊家乡的企业,我们有责任传承大钊精神,有责任成为城市发展的力量担当。”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

今日阳光下的我们,必不忘英雄的流血牺牲,必不忘先烈的英勇无畏,因为英雄的光芒始终为我们照亮前路。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十一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之所以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就在于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让很多人吃了饱饭,结束了忍饥挨饿的日子,他是共和国的脊梁,人民的功臣。

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今天,珍惜粮食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少数人不珍惜粮食,不爱惜食品,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前段时间,某选秀节目的粉丝为“打投”偶像,将买来的某品牌牛奶大量拆开并直接倒入沟渠中,只留下瓶盖内的二维码。视频曝光后,引发舆论强烈批评。现在,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已没有缺衣少粮的人,但从世界范围看,还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和饥饿线上,特别是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忍饥挨饿的人更是比前些年多。我们只要“手中有粮,心里就不慌”,只要有粮,就可以转化成我们需要的东西。

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道德良知。杜绝食品浪费,既需要刚性约束,也需要个人自觉。在刚性约束方面,除了继续重拳整治公务接待领域的浪费、扎实开展全民“光盘行动”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向浪费行为亮出法治之剑。对于普通百姓,要从道德层面上加以引导和约束,在外就餐或宴请客人时,适量点菜,理性消费,如果剩余饭菜比较多,要主动打包,回家加热后再食用。在家里做饭做菜时,要吃多少做多少,尽量不浪费。对于为了追星而把“牛奶倒沟里”之类的典型个案,已属于伤风败俗的恶性事件,光靠道德谴责已不够,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依法严惩。

袁隆平院士虽然走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那些忍饥挨饿的日子。在能够吃饱穿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懂得节约才对。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已多次吹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角,是倡导,更是警醒。节约,需要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家里的餐桌做起,重拾厉行节约的光荣传统,把反对浪费作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这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古以来饱受饥饿的威胁。

就在这时,袁隆平站了出来,他用他的心血给人们带来了香喷喷的饭菜!

袁隆平为我们中华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祖籍在江西德安,1953年毕业于西安农校!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还得过“科学奖”,“杰出发明奖”,“金质奖章”,“世界粮食奖”等十项国际大奖。2006年,他当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61年,当我们中国人正因为饥饿失去生命的时候,袁隆平站了出来,他经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终于发明出了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的优质水稻。1980年,袁隆平将我国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了美国!

袁隆平为了我们大家的粮食,世界的粮食,他不顾自己去为别人着想。袁隆平在攻关的十年里,他有七个春节是在海南度过的。袁隆平还有一些名著,比如说《杂交水稻》等。

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这些都离不开袁隆平的心血,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袁隆平,你真是中国的骄傲!

看了央视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为他的两个梦想深深地震撼,感慨着:这才是伟人的梦想,这才是追梦的伟人!

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超级水稻个头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大,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这个梦想真够高的——不但水稻长得高、产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饥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为了能让大家都吃饱饭。他这个梦想也够远的,遥远得像一个特不现实的神话。从1960年7月发现奇异的稻子,采花药进行镜检,反复种植、实验,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种法,从14000多个稻穗中仔细搜索出6株不育株,两年春播、翻秋,仅有四株繁殖了两代。1970年,他翻山越岭跟助手到海南,终于找到“野败”取得突破性进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的制种技术。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闲时光,忍受了多少无知无聊者的冷嘲热讽啊!从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级杂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实研究成果的“三产四丰”工程,他风里来雨里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他名满全球,水稻亩产早超一千公斤,个人品牌价值超过千亿,依然不辞劳苦在田间忙碌,追求着水稻高产的“上不封顶”。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远的梦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学无国界,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领导的团队为近80个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技术员,4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杂家水稻700万公顷,普遍增产20%以上。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地,因为种植他改良的杂交水稻,亩产从每公顷3吨增加到10.8吨!他还牵挂着吃大米全靠进口的利比里亚,每年花掉两亿美元,国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广杂家水稻,让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为长期在泥里水里穿梭,不用特意健身减肥照样健康。他身家千亿照样开几万块钱的车仅为代步,甚至穿着20几块钱的衣服。他根本没心思对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几亿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为吃饭发愁,这种普济众生的快乐是任何吃穿名牌、豪车别墅都无法比拟的。他九十高龄依然踌躇满志,一息尚存追梦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时间追求梦想,高远的梦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价值。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一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几分精气神不够提振、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对日常工作的“撞钟”思维,表现为写稿上的“吃老本”心态。午休时间,学习《典故后面有故事》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之感,一时间,睡意全无,思之良久,竟汗流浃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梦,不可甘于平庸。伟大时代由伟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这世界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坚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奋斗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于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梦,这梦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无忧的父母之心,是世间再无饿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20年11月2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型水稻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稳稳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梦人生令人钦敬,令人击节赞叹。

不敢比就没有进步,对照先进,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梦想,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大科学家口中道来,更加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时可以修庙”的伟绩比起来,或许,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似萤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计。但90岁的袁隆平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这份一生一事、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韧力,宏大的决心、毅力,着实令人心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岂可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岂可因为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岂可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党员干部当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进益——青春岂可无梦,人生岂可不追梦!

多想,将来也成为“90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心中有梦,依然可以执着追梦。依然可以像90岁的袁隆平一样,“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党员干部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幸福,惟奋斗者进、惟自胜者强,党员干部当以“大我”砥砺“小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立足本职岗位、主责主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对待工作,将工作当事业干,将工作当事业闯,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拼搏奋斗、矢志奉献,书写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有我活动。

心得。

范文。

五篇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十二

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一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几分精气神不够提振、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对日常工作的“撞钟”思维,表现为写稿上的“吃老本”心态。午休时间,学习《典故后面有故事》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之感,一时间,睡意全无,思之良久,竟汗流浃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梦,不可甘于平庸。伟大时代由伟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这世界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坚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奋斗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于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梦,这梦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无忧的父母之心,是世间再无饿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20年11月2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型水稻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稳稳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梦人生令人钦敬,令人击节赞叹。

不敢比就没有进步,对照先进,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梦想,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大科学家口中道来,更加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时可以修庙”的伟绩比起来,或许,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似萤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计。但90岁的袁隆平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这份一生一事、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韧力,宏大的决心、毅力,着实令人心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岂可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岂可因为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岂可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党员干部当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进益——青春岂可无梦,人生岂可不追梦!

多想,将来也成为“90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心中有梦,依然可以执着追梦。依然可以像90岁的袁隆平一样,“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党员干部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幸福,惟奋斗者进、惟自胜者强,党员干部当以“大我”砥砺“小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立足本职岗位、主责主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对待工作,将工作当事业干,将工作当事业闯,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拼搏奋斗、矢志奉献,书写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十三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之所以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就在于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让很多人吃了饱饭,结束了忍饥挨饿的日子,他是共和国的脊梁,人民的功臣。

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今天,珍惜粮食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少数人不珍惜粮食,不爱惜食品,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前段时间,某选秀节目的粉丝为“打投”偶像,将买来的某品牌牛奶大量拆开并直接倒入沟渠中,只留下瓶盖内的二维码。视频曝光后,引发舆论强烈批评。现在,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已没有缺衣少粮的人,但从世界范围看,还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和饥饿线上,特别是这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忍饥挨饿的人更是比前些年多。我们只要“手中有粮,心里就不慌”,只要有粮,就可以转化成我们需要的东西。

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道德良知。杜绝食品浪费,既需要刚性约束,也需要个人自觉。在刚性约束方面,除了继续重拳整治公务接待领域的浪费、扎实开展全民“光盘行动”外,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向浪费行为亮出法治之剑。对于普通百姓,要从道德层面上加以引导和约束,在外就餐或宴请客人时,适量点菜,理性消费,如果剩余饭菜比较多,要主动打包,回家加热后再食用。在家里做饭做菜时,要吃多少做多少,尽量不浪费。对于为了追星而把“牛奶倒沟里”之类的典型个案,已属于伤风败俗的恶性事件,光靠道德谴责已不够,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依法严惩。

袁隆平院士虽然走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那些忍饥挨饿的日子。在能够吃饱穿暖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懂得节约才对。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已多次吹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角,是倡导,更是警醒。节约,需要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家里的餐桌做起,重拾厉行节约的光荣传统,把反对浪费作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这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十四

5月23日下午,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纷纷泪目。上万市民雨中悼念袁隆平院士,一声声“袁爷爷,一路走好”令人心碎,网友哀思刷屏朋友圈……国士无双,痛别之际,我们更应该化悲伤为力量,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以实干实效继承他的遗志。

学习他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袁老立志学农,是因为“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1953年,他曾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历经一次次曲折的过程,才终于取得科学道路上的成功。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为天下人“稻粱谋”。为了祖国和人民需要,他把自己化作了一颗种子,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汗水浇灌,硕果累累。

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知足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他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今天,在缅怀和追悼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传承他的追梦精神,用创新与奋斗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学习是最好的纪念。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世间再无杂交水稻之父,但他的精神风骨必将由后人接棒,永续传承,生生不息。让我们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继续实现他“种下的稻田梦”。

袁隆平诞辰91周年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悟篇十五

他执着追求,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电影《袁隆平》通过再现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