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8:46:59 页码:12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通用10篇)
2023-11-10 08:46:59    小编:CZJ

读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通过书中内容的感悟和思考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作品。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来展示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一

太阳,作为一种审美意象,与月亮相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似乎稍逊一筹。文人墨客更喜欢将情思寄托在清冷剔透的月亮上,在一种宁静与恬淡、朦胧与神秘的美感中传达出他们的憧憬与幻想、失意与彷徨。古代文人却很少写到“日”,直接以烈日入诗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这固然与中国传统文人含蓄、内向的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除了春秋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翻天覆地的时代可以说几乎没有出现过。然而,在“五四”新文学之后,太阳以其独有的雄劲光芒,在郭沫若与艾青的诗歌中发出绚烂的色彩。

这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郭沫若所处的“五四时期”与艾青所经历的“抗战时期”都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无疑都面临着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幸福与苦难、文明与野蛮的选择。而阴柔的月亮远远无法诉说诗人喷薄积郁的热火,只有熊熊燃烧的“灿烂千阳”才最能表达人们对对光明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呼唤。不过,虽然郭沫若和艾青都选择了“太阳”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但由于各自特有的时代要求和诗人自己的不同理解,赋予了太阳不同的含义,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风格。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切入分析两者的区别及背后的原因。

一、郭沫若与艾青诗歌赋予“太阳”意象的不同含义。

对于郭沫若来说,思考的是太阳蕴含着什么。除了光明的意义,太阳更多地被赋予创造精神的含义。这从《女神》中可以窥得一二,诗人不仅礼赞创造精神,崇拜创造精神,更在《湘累》通过屈原之口说出:“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这可以看作是诗人自我创造精神的对象化体现。所以,投注了诗人丰沛情感的太阳无疑也具有了创造精神。

太阳的创造精神在郭沫若笔下是通过“再生”和“新生”来表达的,意味着对旧有生命、旧秩序的破坏和新生命、新秩序的建立。在《凤凰涅槃》中,自焚前的歌声是那样痛苦和哀怨,自焚时是那样低沉与悲壮,然而自焚后的歌唱是如此欢快奔放,华美芬芳。通过对太阳的生命意象——凤凰昂扬悲壮的涅槃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再生”精神。这在《金字塔》中也有体现,金字塔可以看作是太阳的象征,在“伟大的寂寥哟,死的沉默哟”之后,发出了“宏朗”的声音:“创造哟!创造哟!努力创造哟!”。这可以说是金字塔即太阳再生后能量的迸发与释放。诗人的情绪总体而言是昂扬乐观的,充满了英雄豪气。

而面对艾青的诗歌,太阳并不像郭沫若一样作为自我表现的对象,也不是创造的象征。在我看来,具有更为复杂的含义,且经过了一定的流变。暂且分为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诗歌创作时期。在30年代的早期创作中,结合同时期写的耶稣之死的作品,太阳意象作为支撑诗人面对苦难的精神力量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识,这点也常被人所忽视。这可以在1937年创作的《太阳》一诗中得到体现,太阳就像是《圣经》中的耶稣一样,具有再生不死的力量,有给他人带来万福的力量。在1938年写作的《向太阳》中,描写了黎明到来之后的街头生活,在经历了没有太阳的昨天后,觉得“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我“被这新生的日子所蛊惑”“由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嘶哑的声音/歌唱了……”诗歌中,太阳给人带来新生,这同样可以看作是耶稣意象的衍生含义。

然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艾青在1940年创作《没有弥撒》之后,七天之后创作的《太阳》含义较先前又有所不同了:“同我们距离得那么远/那么高高地在天的极顶/那么使我们渴求得流下了眼泪/那么使我们为朝向你而匍匐在地上/我们愿意为向你飞而折断了翅膀……”这里的太阳可以看作是自然,或是不可触及的精神存在。从《没有弥撒》来推论,这里的太阳不是神,而是诗人心中的崇高理想。这一点在1943年创作的《迎》中得到更为全面深入的体现,里面描写的是对太阳的迎接,它“给我生命的鼓舞、热与光”。结合艾青《诗论》中的文字表达:“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1]太阳可以看作是诗人自我对于外在,所持有的一种信念——真、善、美的渴求。不同于郭沫若豪迈的诗歌气质,艾青在诗中的情绪是沉郁忧郁的,带着一丝焦灼感和急切感。

二、对太阳意象产生不同角度理解与情绪的原因。

郭沫若和艾青面对相同的太阳意向,却赋予其不同的含义,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探析。

首先是时代背景不同,由此内心所生发的现实感受是有差异的。虽然两人都是出于中国历史转折时期,面对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的抉择。但郭沫若所处的五四时期的是充斥着呐喊声的,“五四”哺育下的青年没有犹豫和畏惧,他们要冲破封建的牢笼,打破一切旧有的思想、文化、道德,而创立起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就像“凤凰涅槃”一般,努力获得再生!这一切无疑使身在异国的郭沫若振奋不已,作为破坏和创造的崇拜者,郭沫若自信能拥有光明,拥有太阳。因为他认为中国已再生,所以毫无保留地那份欢乐昂扬倾注于笔墨。

但艾青所接受的是抗日战争的“狂风暴雨”,看到国土遭到日本人的蹂躏,奴役同胞,中华民族处于生存灭亡的边缘,这使诗人不得不感染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对此,艾青自己也有解释:“我如何解释我的忧郁呢?这就是说,我如何能使自己完全不忧郁呢?我所看见的东西真的完全像你们所看见的那么快意么?还是我非把任何东西都写成快意不可呢?我相信,我是渴求光明甚至于一切的。”[2]这也奠定了艾青诗歌的“忧郁”基调。而这份“忧郁”之情来自于现实,来自于诗人对光明的热切希望。

其次是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人生经历不同。郭沫若性情中具有反抗因子,他自己曾说过:“我郭沫若素来是富于反抗精神的人,我的行事是这样,我的文字也是这样。[3]”这就决定了诗人不会屈服于秩序或权威的脚下,而是高喊着在自我觉醒的基础上,进行着破坏与创造。而郭沫若又是一个偏于主观又带有冲动性的诗人,这也解释了他总有无限的激情与想象力,陶醉在诗歌的王国里,高唱着“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诗情高涨,气势灵动。但对比艾青,这个“很早就感染了农民忧郁”[4]的诗人,由于童年收到家庭的歧视而寄养在邻村家的经历,给他心灵留下了创伤。艾青从小是沉默寡言的,之后有经历了囚犯生活、民族战争。他对于苦难的敏感,对于光明的深切期盼,这一切都熔铸在他诗歌创作中,但排解不掉的,是深植在诗人心中的忧郁色彩。

最后是他们诗论的差异,导致他们的审美趣味有所差异。郭沫若强调内心主观情感的喷发,郭沫若说:“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arni(乐曲),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cly(曲调),生的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5]郭沫若强调的是自我表现,而艾青虽然也强调诗人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但更赞同诗要扎根在现实生活中。艾青说过:“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6]所以,可以看出艾青和郭沫若对诗歌表现方式的差异。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郭沫若喜欢惠特曼,喜欢歌颂那些宏伟的自然景观或者历史人物,像金字塔、凤凰、天狗、列宁等。带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而艾青更喜欢描写苦难,把忧郁悲哀看成是对抗现实的一种力量,所以自然诗歌中有挥之不去的忧郁色彩了。

通过“太阳”意象在郭沫若和艾青诗歌中不同含义的比较,可以看到太阳意象既是诗人自己的审美选择,又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要求的热情回应。而两位诗人对太阳意象的不同诠释,赋予了太阳不可重复性的含义。两种不同风格和审美趣味。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他们都是现代新诗史上富有独创性的诗人。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二

艾青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号者,他不惧痛苦和劳累,为当时社会的新希望奋斗着,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刚开始我觉得有些夸张,可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认为这是对于他们而言在正常不过了。他们在那些蜷卧在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里,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秽的人群里,最先惊醒。

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他吹着最热烈的号声,激励着热血奋战的战士。在最后的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胸膛时,他缓缓的躺下了,却没有人发现。

在这首诗里,他为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广场上塑立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让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也展现了艾青的爱国情怀。

艾青的诗歌让人荡气回肠。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三

假期,我认真拜读了《艾青诗选》这本经典读物,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与那饱经岁月洗礼的文字见了见面,我仿佛在黑暗中徘徊时,偶遇了一缕缕曙光,心中泛起朵朵涟漪。

这本诗集是收集了艾青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作品,诗人以革命现实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遭到了日本侵略军肆无忌惮地侵占祖国领土主权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祖国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从这本诗集中见识到作者艾青对祖国撕心裂肺的热爱,他的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最真切的关心。他作为一名爱国诗人,通过了自己的简单朴实笔触唤醒了国人的爱国之心,诗中有这样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刻,让我明白虽然他处于那个动乱的年代,但是他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同样也集中体现了国人的中国梦,他用朴实的语言写下了国人的梦想。由此,让我联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徐悲鸿爷爷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学习画画,酷爱画画,1919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那时的中国条件落后,使中国留学生备受欺凌。后来徐悲鸿憋足了学习劲儿,努力为国争光,在1924年的画展引起了全国上下的轰动,震惊了整个艺术界。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于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也成为了他的最得意的门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的钱学森本可以享受着美国最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祖国,毅然回国,当时中国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但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名利最轻。

__年在这个最特殊的一年里,在疫情期间,八十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奔赴在抗疫战线的最前线,挽回了多少人的生命,将多少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为国家挽回了多大的损失,他只是为了实现国人最伟大的中国梦。

《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集,都浸润着诗人的希望和梦想,反观当今,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和平年代,但像艾青这种伟大的爱国梦决不能缺少。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国有梦。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也应该像艾青一样对现在生活的思考,树立民族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永不忘记周总理所说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是海燕就要搏击风浪。加油吧,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少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一个时时刻刻为国争光,为国添砖加瓦,不忘祖国,永远爱国的中国人!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四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艾青的诗歌里面包涵着五四运动进取精神和战斗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即使是在现在社会里,艾青的诗歌对人们仍旧有着独特的意义,希望以下的。

读后感。

对您有所帮助。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艾青的诗歌常常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

散文。

化、口语化。

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如《盼望》一诗: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诗中写海员们的两种“盼望”,而这两种盼望又有所不同。盼望“出发”,是歌颂海员们在惊涛骇浪面前勇敢前进、乐观豪壮的气概和精神。这是海员们所“喜欢”的。然而海员更“高兴”的是“到达”,因为到达象征着胜利,这是诗人最“盼望”的结果,也是渴望光明的表达。所以“到达”才是诗的着眼点。

意象是诗中包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诗人总会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深层。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以《太阳》为例: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无疑,太阳在这首诗中是一种象征。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主题是从象征对象——太阳中引起感觉、发挥想象、求得意象、再凝结成形象,然后暗示出来的。这种象征的写法有利于表现对生活不可思议的渴慕和憧憬。

同时,作为象征表现,诗人把以太阳为核心的一串意象全用拟人手法有机地组接起来,太阳活了,人化了,竟然向诗人以及我们所依存的世界滚辗而来。这世界包括高树繁枝、河流、虫蛹、城市等等,也都在诗人的笔下活了,动了,人化了,热烈地欢迎着太阳的到来;而诗人的心胸也竟然被太阳的“火焰之手”撕开,换了一副灵魂,以此象征出“应该是这样”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向往未来、追求光明的激情。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更像是分行书写的散文。诗人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可以说,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如名篇《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如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表面上写林中之路,实际上是在写人生之路;选择不同的路,喻指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艾青晚年,通过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沉淀,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歌:如《鱼化石》《盆景》《失去地岁月》《无题》等。以《鱼化石》为例: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理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艾青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曾经,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无缘无故地夺去了诗人十多年的光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不仅如此,鱼的遭遇还象征了所有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的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诗评家谢冕说道:“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

最后两节则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伸到对于生存规则和斗争哲学的阐发上来,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逻辑。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写作背景。

1976年“”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诗人逸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五

段落赏析:(1)开始就给人一种生命的量,“滚”这一字给人一种太阳怦然不可阻挡气势。

(2)“它”体现出一片生机,作者用用了几个画面,生动形象描写出了生命的景象。

(3)太阳出来之后,作者的心情好像被什么照亮似“被火焰之手撕开”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相关链接:。

1973年春,诗人写下了《太阳》这首诗。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处于大变革的较量中,一面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一切旧势力,以及外国侵略者的势力。要把中国推入黑暗之中;一面是革命者们与劳苦大众,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新世界。在这激烈的较量尚未明朗之际,诗人已感到希望要来临了。

而《太阳》这首诗概括了这一历史态势。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太阳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以诗人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人们都能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毫无疑问,太阳在这首诗中是一种象征。

文章赏析:《太阳》一诗,以深遂的和博大的气势触动了读者的心灵。首先,太阳的“到来”气势磅礴,如火轮一般“滚”到“我”面前。暗喻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当太阳到来之后,生命一种勃发的生机“舞蹈”,是人虽然惜墨如金,却又形象逼真,把“生命”“高树”“河流”“虫蛹”“群众”“城市”等万物复苏的景象描绘出来。太阳的到来,使“我”也获得了新生,“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其中一个“撕”字,使读者都仿佛看见“撕开”的画面,听到“撕裂”的声音。同时,结尾段的“撕”和开头段的“滚”相呼应,提高了全诗气势磅礴的张力,加深了全诗的。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六

现代诗歌,我们在读书时期已经学习了不少,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金色花》、《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都出自《艾青诗选》。《艾青诗选》是创作于1979年的诗歌集,由艾青本人编定,主要收录了艾青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主要作品。诗歌内容通常都富有战斗精神和进取精神,向往光明、思考人生。

艾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克阿、莪伽等。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是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940年),这段时期的作品主要写对民族的担忧、对人民的同情。第二段创作高峰期是1978年后,“”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此后的诗风变化颇大,诗句更为整齐、诗情更为深沉、诗意更为警策。

其实,对于文学类的作品,想要了解它,整理它,使用思维导图是不错的方式。可以用思维导图将你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以枝蔓的形式非常清晰明确的整理出来。你需要了解多深,那么分支层级便有多深。相比冗长的文字,思维导图更为简单明了。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七

艾青,原名蒋海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19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五岁以前被寄养在同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8岁他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法国留学,两年以后回国。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

在监狱中,艾青失去了绘画的条件,于是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这首诗发表时第一次署名“艾青”,是他的成名作。

内容上。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风格上。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形式上。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八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赏析: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诗歌一开始,作者就精心选取了三个色彩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鲜明、和谐的画面。在以上静态描绘的基础上,又以“草原上流。”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九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鱼化石,有点意思,其味道在于,不知道作者是在什么心情下写的。

之后,有左派的怀念,有右派的谴责。“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这是歌颂逝去的革命,还是在赞美反对“”的青年,不太清楚。但是,这首诗像地火一样,有力量,有热情。而且文词质朴而平淡,但筋骨却很强健。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多么活泼,多么旺盛”,好像是在说青年。“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难道是说青年的沉沦。

有意思!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高中篇十

诗人写了这首诗,完成了一种心愿。而正是这心愿,是促使诗人写这首诗的动力——有感而发,自然天成。她给诗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在诗人对社会、人生、诗的种种思考之中,她突出地显现出来。出于对社会的责任,使诗人不能不写她;出于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使诗人不能不写她;一种神圣的情感,使诗人不能不写她。诗人忠于时代,忠于历史,因而不能不写她。事实证明,诗人写这首诗,是一次历史性的选择。这是诗人把握住了机遇,把握住了悟性,也是诗人把握住了对诗的理解和忠诚。

诗人与普通人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诗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就在于诗人能把某种感觉变成艺术,变成诗。

这首诗采用了朴实的写法。因为这首诗要写的是朴实的人、朴实的事、朴实的感情。采用什么写法,是诗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诗人很明确这个道理,这首诗,也为人们做出了榜样。这首诗,从头至尾,始终围绕着“我”与“她”的关系而写。从“我”所看到的、经历的、感觉的、想到的……来一层一层地写“她”。这样的构思很常见,而这首诗是优秀的代表。

没有永久的黑暗,只有未到的黎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