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范文(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23:54 页码:13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范文(精选20篇)
2023-11-12 10:23:54    小编:HLL

总结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必经之路。总结时要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这样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整理信息。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总结的精选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一

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的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业,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难的题目,我就去请教爸爸,不多考虑什么,但等爸爸做出来题目之后,我才发现这道题是多么的简单。以后我一定会多思考再请教。

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我会学习他,做一名和他一样的人。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二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鸿毛。”年5月22日“共如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样重如泰山的人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长沙市全体市民为他送,全国人民都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惦念他。

袁隆平爷爷1930年9月7日年出生于北京,江西德发县人。1949年,袁爷爷各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农学院,学习农作物专业。1953年,23岁的袁爷爷被分为湖南怀化一所农校当老师。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重的粮食饥荒,袁爷爷目睹了严重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心睡觉。只有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如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斤的水稻新品种,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解决饥饿。他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十汗水十灵感十机遇二成功。他确信,杂交水稻能增产。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袁爷爷知难而进,他迈开双腿,走进水的莽莽绿荫,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贤料没有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株,“功夫不怕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伏奇特的品种。袁爷爷欣喜若狂。经过反复讨论与实践,种植杂交水稻增产1000亿公斤以上,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袁爷爷一生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您现在变成天上的星星照耀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三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也是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袁隆平院士不仅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农业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为了纪念袁隆平院士的杰出成就和奉献精神,我校组织了一个系列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了解袁隆平院士的成就和奉献精神。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智慧,成功培育出了多个高产高抗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被引入到了世界各地,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袁隆平院士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科技方面,更体现在他的奉献精神上,他一生致力于为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而努力,始终坚持着“要为中国人民的饭碗奉献一生”的理念。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我们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包括专题讲座、展览、座谈交流等形式。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深入了解了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袁隆平院士强调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他不怕困难和挑战,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改进。他还重视团队合作,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第三段:从袁隆平院士身上学到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心态。

袁隆平院士在一次讲座中曾说过:“没有懒人敢当先知,没有懒人能成功。”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袁隆平院士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心态是我学习的榜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坚持努力并不怕失败。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迎来成功的机会。

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践行的。在我看来,践行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统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奋斗的姿态。其次,要注重团队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最后,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参加这次纪念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其意义所在。纪念袁隆平院士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尊重和敬意,更是要将他的精神传统发扬光大,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农业科技事业中去。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统,立志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

通过这次纪念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心得和体会。他的奉献精神和积极心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践行的。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奋斗的姿态,注重团队合作,不断学习和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纪念袁隆平院士是对他个人的尊重和敬意,更是要将他的精神传统发扬光大,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农业科技事业中去。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四

我想天堂也一定有稻花香了吧!有人说,“有些人,伟大到让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从未想过您会离去,因为记忆里,您依然还是课本里的模样,那时您弯着腰站在稻田里,手中拿着稻苗开心地笑着。您是当代神农,一生为国为民谋温饱而努力奋斗。我知道,你生命的终结是在以另一种方式传承发扬着。“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您的精神定会薪火相传,年轻的一代会接过你的接力棒,继续为国家复兴、民族富强挥洒热血与青春。

您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您把对祖国爱融进了每一粒饱满的稻穗中。从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到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再到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您的每一项创举都令世人赞叹。“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而您将一生所学都融进了一粒种子,用它改变了世界,帮助14亿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多公斤,更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不仅能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而就在前不久的5月9日,媒体报道,袁隆平杂交水稻团队再创亩产1004.83公斤佳绩。

您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梦里,试验田里种植的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微风拂过,稻浪声此起彼伏,而您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向孩子们讲述着稻穗里关于丰收的故事。为了这两个梦,您倾尽了毕生血汗,从1964年开始,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您和您带领的科研团队为研发优质高效水稻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您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朝着更高的预期目标顺利推进。您的研究成果,不断刷新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造福全人类,更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力量。

您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就失败,跌跤就跌跤,爬起来再干就是了。”所以,在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你遭受过诋毁、质疑,却从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尽管已90高龄,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田边“打卡”。哪怕是在病重住院期间您还念念不忘稻子的长势。入院之初,您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今天多少度?”心系稻穗的成长状态和生长环境。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总是骗我不要剩饭不然脸上会长麻子;长大后,才知道是前辈们从未停止奋斗才解决了亿万人民口粮问题,从今后我们要更好生活,珍惜粮食,从一粥一饭中缅怀您。

从此,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有一颗编号8117的小行星,他叫“袁隆平星”,在浩瀚的银河中,照亮着我们的前行之路,我们便无惧黑暗!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五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六

隆平稻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背后是袁隆平院士多年的科研探索和不懈努力。纪念袁隆平院士的心得体会,既是对他的敬意和感恩,更是对他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袁隆平院士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给我们这些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首先,袁隆平院士的丰硕成果和卓越贡献彰显出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袁隆平院士投身农业科研的大胆和决心,为中国的稻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自己多年的试验和研究,他成功培育出隆平稻,实现了中国稻米产量的突破,使中国从长期依赖进口稻米的困境中走了出来。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的面貌,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坚持和努力也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榜样。

其次,袁隆平院士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勤勉和辛勤努力。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人们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袁隆平院士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并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他不仅扎根农田,了解农民的需求,还穿越世界各地,寻找适合我国土壤和气候的品种。在这个过程中,袁隆平院士多次遭遇失败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而是不断总结和反思,寻找问题的突破点。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袁隆平院士的勤勉和辛勤努力是我们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品质。

再次,袁隆平院士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追求卓越。袁隆平院士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己,勇于面对挑战,勇于创新。他不愿止步于栽培技术的改进,而是积极研究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动农业的全面发展。同时,袁隆平院士也一直关注世界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国际同行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果。袁隆平院士的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停地探索和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为科技的进步贡献力量。

最后,纪念袁隆平院士,更要传承和发扬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渴望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心,不断追求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突破和创新。无论是农业科研还是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我们都应该像袁隆平院士那样,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念袁隆平院士,是向他的贡献致以敬意,更是为了让我们从他身上汲取力量,传承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袁隆平院士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追求卓越的品质给我们这些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向着袁隆平院士的榜样而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在我们自己的领域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七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八

您好!小时候拿起画笔,最喜欢画的是蓝天白云下一眼看不到边的田野;小时候关于秋天的作文,总是描写成“沉甸甸的稻穗缀弯了头,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小时候最喜欢唱的歌谣,“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依然清晰记得书本上对您的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年以来,您坚守初心和使命,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您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基本每天都去田地里,风雨无阻。您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到北京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90后”的您,在摔倒之前依然坚持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实干出真知,苦干结硕果,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您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践为我们青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爱国奉献”课。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老您常说的一句话,您也用毕生在认真的注释。您先后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外大奖,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需要深入学习掌握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法律法规和现代科学知识,夯实纪检监察工作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家中长辈经历过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成为一生的习惯;您见证过国家和人民遭受的磨难,一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解决了温饱问题,扎根大地,矢志不渝。吾辈当自强,听着您故事的孩童长大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定将“榜样精神”厚植于心,外植于具体工作,始终不忘初心,胸怀赤子之心,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继承和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挥洒满腔热血,奉献无悔人生。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九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红卫兵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们终将没有等到媒体的二次辟谣。今天上午,一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网炸裂,好在媒体随后进行了辟谣,直到噩耗再次传来,我们依然希望“这不是真的”。对袁老稍有耳闻的人都会明白,先生的离世是我们的哀痛,更是国家的损失。

袁老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科学事业,他的生平也因此写满辉煌。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__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__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__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__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说誉满中外,毫不夸张。

如果说这些荣誉的表达还不够真切,那么我们再用一组数据来说明。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__年800公斤、20__年900公斤、20__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__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3000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最终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义不言而喻。

其实我们敬仰袁老不光是因为成绩,更因为情怀。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他的奋斗梦,让他守护了“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这句话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梦。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梦并没有结束。今天下午,长沙市民夹道送别袁隆平院士灵车,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这场面与“十里长街送总理”异曲同工。大家打开朋友圈,总有几条动态属于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声音随处可见。“从今以后珍惜每一粒粮食”的质朴表达,像极了晚辈对弥留长者告别……民众的自发行动说明了一切。

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把自己遍洒在祖国大地之上,也把他的两个梦余下的部分留给了我们来完成。始终端在自己手里,就算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能把农研的冷板凳坐热,但我们能做到光碗、光盘,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们此后都会做一粒“好种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袁隆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一

袁隆平院士的这项建议没有转弯抹角,剑锋所指是一些地方的粮食部门弄虚作假,而且直接说出“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他还对为何产生这种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粮食补贴怪现象进行破析,提醒只有通过“微服私访”、“不定期随机抽查”,才能查出真实情况。这真是一针见血,令人心灵震撼!

一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享誉海内外的“杂交稻之父”,有如此对忧国忧民情怀,对弄虚作假深恶痛绝,着实令人钦佩和感慨。难怪建议一经在媒体上传出,网友们立即纷纷“灌水”,仅新浪网在几个小时内就有数千网友跟贴,力挺袁隆平的建议。比如,“20多年第一回贴献给这位可爱的老人”;“老人家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这样才是真正的代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危险呀!”、“天下粮仓中有个刘统勋,当代有个袁隆平,国之幸啊”;袁隆平,“你是真正的科学家,人民代表。希望您的建议能得到国家的重视。”

正因为如此,他的建议才会在一切有责任和良知的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网友们力挺他,既是对正义的声援,也包含着自己的一份沉重寄托!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二

风吹麦浪,小满将至。近日,__怀着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情,到河北省沧州市调研,看到__走进田间地头,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并向正在田里劳作的种植户、农技专家询问旱碱麦产量、价格、品质、收益等。刹那间,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袁隆平院士。时间飞逝,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将近两年了,但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那留给世人的精神,我们从未忘却。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要从“致富稻”“高产稻”“成长稻”中追忆您的志向,树立远大志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

从“致富稻”中追忆您“为民造福”的鸿鹄之志,树立“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民之志”。

卢沟桥事变爆发,您跟随家人从北平搬到了长江边,逃亡路上的艰辛和危险,路上行人的衣衫褴褛,街头小巷流落着无家可归的人,那时您便萌发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愿望。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您想起自己儿时种下“让人人都有饭吃”的理想,放弃“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毅然坚持学农。“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汲取您身上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聚焦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帮助群众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实实在在做到为民办事。

从“高产稻”中追忆您“行之不倦”的干事之志,树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强国之志”。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您生前毕生的追求,穷尽一生精力的上下求索,只为能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在您90岁生日的那一天,面对着蛋糕,许下“希望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的生日愿望,同年11月,当您听到在湖南衡南县双季稻亩产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激动地鼓起掌,开心得像一个孩子,在您的心中水稻高产是没有尽头的。请您放心,我们定会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意志,不断淬炼过硬本领,勇于攀登高峰,敢于闯关夺隘,敢揽“瓷器活”,敢啃“硬骨头”,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从“成长稻”中追忆您“不畏艰苦”的奋斗之志,树立“一生执着于一事”的“青年之志”。

“一生耕耘忙,万亩稻花香。”您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即使已硕果累累,却从未停止钻研的脚步。半个世纪来,您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开创、勇攀高峰,用10%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如今,游走于田间小路,或看“麦浪翻滚”,或听“十里蛙声”,都得益于您的不懈努力。我们会沿着您的足迹,接过您奋斗的接力棒,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与挑战,都要挺膺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做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以奋斗之青春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担当挥洒青春热血。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三

近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给自己定了2个小目标。

把规矩顶在头上,做新时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线、红线。年轻干部要树牢规矩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干事创业的基准线。坚守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明白“只有守底线,才不会被底线守”的道理,将无限忠诚担当和为民服务初心融入胸中、铭于心上、践于脚下,不断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稳步迈入新时代。

把责任扛在肩上,做新时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忧、惠民生。责任彰显担当,担当展现作为。年轻干部要有想干事的冲动,这是干事创业的生命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搞调研,走访一线摸民情。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头干,大事难事冲在前,急事险情靠前站。带着热心想工作,带着激情干工作,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卷起裤子,扑下身子,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时代。

把务实抓在手上,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当有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毅力,这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守恒心、办恒力、求恒效。年轻干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调研步子、打响试点牌子,把法律作为决策底线,把调研作为决策基础,小把片试点作为决策根据。年轻干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不仅要定好调子、画好谱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当先锋,做表率,带头深入工作一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能力,跑步进入新时代。

把创新放在心上,做新时代的“改革家”,注重与时俱进,聚焦创新发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敢于“下深水”、善啃“硬骨头”,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爆发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在,年轻干部要学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新思想推动发展,用新举措助力发展,用新成果体现发展。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冲刺飞入新时代。

年轻干部当拼齐能力“七巧板”,实现自我小目标,为国家大计出力、出智、更出效。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四

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纪念袁隆平院士,我校组织了一次座谈会,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学习,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水稻的杂交育种工作,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品种,令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他的成果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借鉴和纪念。

第二段:座谈会的感想与启示。

在座谈会上,我聆听了许多专家、学者对袁隆平院士的赞扬和敬意。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袁隆平院士坚持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在哪个领域,我们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段:探讨杂交水稻及其意义。

杂交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的成果之一,它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粮食质量,还能兼顾环境保护。通过引入杂交水稻种植,我们可以有效应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杂交水稻的研究还显示出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励我们在农业领域投入更多精力。

第四段:个人体会与投身科技创新。

作为一名大学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袁隆平院士的奉献精神和科研成果使我对科研充满了憧憬和热情。我决心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投身科学研究,为推动农业和粮食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并改善社会问题,促使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嫡传弟子,我们有责任传承袁隆平院士的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共享资源,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享,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问题。

通过这次座谈会,我深刻感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伟大和他对科技进步的杰出贡献。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前行,继续努力,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在共同努力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丰饶的世界。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五

20__年5月22日的下午,打开新闻,一片黑白色的照片映入眼帘,一副老农民般的面孔上满是饱经风霜留下的一条条沟壑。新闻标题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20__年5月22日下午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永远地沉睡了过去,他面色安详,去世时还面带着笑容。在去世之前,他就算于病危之际仍在关心稻子的长势。袁隆平,最终于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但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脚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他以这番贡献,先后获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学术和职务。

他曾拉着身上的衣服说:“这是我买的最贵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买的都是三、四十元。在香港,一百元我买了六条领带,人家都说好。”不论袁爷爷有多少钱,地位多高,他仍只是种水稻的人,一个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而无私贡献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是他一生的最好证明。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六

“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

袁隆平院士的这项建议没有转弯抹角,剑锋所指是一些地方的粮食部门弄虚作假,而且直接说出“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他还对为何产生这种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粮食补贴怪现象进行破析,提醒只有通过“微服私访”、“不定期随机抽查”,才能查出真实情况。这真是一针见血,令人心灵震撼!

一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享誉海内外的“杂交稻之父”,有如此对忧国忧民情怀,对弄虚作假深恶痛绝,着实令人钦佩和感慨。难怪建议一经在媒体上传出,网友们立即纷纷“灌水”,仅新浪网在几个小时内就有数千网友跟贴,力挺袁隆平的建议。比如,“20多年第一回贴献给这位可爱的老人”;“老人家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这样才是真正的代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危险呀!”、“天下粮仓中有个刘统勋,当代有个袁隆平,国之幸啊”;袁隆平,“你是真正的科学家,人民代表。希望您的建议能得到国家的`重视。”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七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苏和在晚年依然扎根沙漠,他就像自己种植的梭梭一样,不畏恶劣的环境,在生命的禁区依然挺立,防风固沙,绿化家乡。苏和,他是沙漠绿洲永远的守护者,他更是时代的楷模,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以来,像苏和这样脚踏实地跟党走,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党员干部层出不穷,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急民之所需,想民之所想,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苏和是我们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赞扬,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习他犹如骆驼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苏和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决心,挑起重任,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片绿洲,改善了黑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绿树茵茵对于黑城来说已不再是梦。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利益的得失,苏和老人就这样以自己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在黑城脚下辛勤劳作,一步一个脚印,带领黑城人民走向希望的绿洲。

学习他犹如梭梭般扎根基层的公仆情怀。苏和老人心系黑城人民,像梭梭一样扎根荒漠戈壁,以特有的坚韧挺拔精神,为广袤无垠的沙漠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他以牧民群众为友,以荒漠戈壁为家,梭梭就很好的向我们展示了苏和老人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公仆情怀。身患糖尿病,却不顾个人安危,在一片不毛之地“安营扎寨”,打井找水、育苗植树,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他在烈日下守望,在严寒中挺拔,在盐碱中抗争的坚强意志,使他无愧于优秀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的称号。

9年过去了,苏和老人已年近古稀,但他坚守绿色的夙愿依旧。是他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再变,理想绝不动摇的执着精神;是他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再变,灵魂绝不浮躁的崇高品质;更是他让我们铭记诱惑再多,信念也绝不变质的共产党人优秀本色。他是沙漠绿洲永远的守护者,他更是牧民群众永远的守护神。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八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曾是《感动中国》为袁隆平院士写下的颁奖词,他为国为民,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让我们端起一碗“米”,细细品味袁老不断进取的冲劲,敢想敢做的魄力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

端起一碗“知识”的米,品味袁老进取的一生。

袁老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定。他常搜罗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哪怕功成名就之后,袁老也从未停止学习,他说过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世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要把学习知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有进步。

端起一碗“梦想”的米,品味袁老追梦的一生。

上世纪60年代,袁老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时,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总是让人充满遐想,在艰苦的条件下,突破是唯一的出路。无米让袁老绞尽脑汁想造米,但是水稻天生没有优势,于是杂交水稻的念头出现在了袁老的脑海中。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水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水稻三期,到如今水稻产量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常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因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坚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脸,才有了水稻高产梦的实现,“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实现梦想,他从未停止过向前探索的脚步,用一生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我要学习他“有梦想,了不起”敢想敢做的魄力,在基层工作中要信念坚定,不管碰到怎样的难题和困难,都不变方向、稳扎稳打、逐一攻关;要矢志不渝,只为心中所梦,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

端起一碗“淡泊”的米,品味袁老无私的一生。

主持人敬一丹曾经感慨,每一次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评选晚会,总是见不到袁隆平先生。他名满天下,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甘为事业献身,袁隆平方能造福中国人民以及全人类;因为淡泊名利,他才能在杂交水稻的天地里忘情驰骋。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宁静致远的心态,当你心甘情愿为某项事业奉献热情精力之时,这项事业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当你不为名利得失斤斤计较,就能获得洒脱、自由与快乐,乃至步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十九

我常常在暗夜里仰望苍穹,抬头寻找天空中最耀眼的星星,因为我想那是您!今天是5月22日,两年前的今天,您带着“一稻济天下”的梦想去了天国,我会永远记得,是您让我们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我们素未谋面,您却待我恩重如山,您以“济世”之心树“国士”之范,为我树立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的榜样,永远怀念您,我的大先生,您在我们的心里永生!

您是立德树人的“传道”大先生。您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您认识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少年时,您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经历,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使您选择农业报国,并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您一生的梦想。从此,您带着学生开始了农学实验,从杂交水稻的“组合优势的发现”到“两系法”杂交水稻,再到超级稻育种计划……您和您的团队培养了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让更多的人远离饥饿。您不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您坚守自己“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初心,用一生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您教育我坚持加强自我提升与自我约束,努力追梦、圆梦,真正做到严谨笃学、立德树人,行为世范、学为人师。

您是言传身教的“授业”大先生。您的少年时代,是中国最苦难深重的困难时期。艰难困苦,塑造了您意志坚强、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也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从此,您便用一生播种“好种子”。在您离开的这一年里,您的后继者播撒也浇灌着一粒粒良种,今年5月,海南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迎来早稻测产平均亩产为910公斤的好消息,您的双季稻平均亩产1500公斤目标指日可待,我们中国人不仅养活中国人、端牢了中国人的饭碗,还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您,是“做一粒好种子”的授业“大先生”,教育我不断提高授业本领,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创造新生活,用人间至真、至善、至美感召学生、赢得学生。

您是润物无声的“解惑”大先生。您曾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您心怀远方、心有大爱。在荣获“共和国勋章”后,您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您孜孜不倦、永攀高峰。您最后一次去医院,唱着“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您,矢志报国,始终如一。解惑,是把精妙的理论变成浅显易懂的道理,是在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中析事明理、廓清迷雾,进而触类旁通,让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润泽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触动学生灵魂。您是真正的“大先生”,在润物无声中启迪我扎根基层,心系祖国、服务人民,在基层一线展现大作为,成就大事业,在实干笃行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人生理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美好向往作为毕生追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要汲取“大先生”的榜样力量,做好新时代的引路人。

稻子的故事:纪念袁隆平院士征文篇二十

这两天很多人带着稻穗和鲜花去送别袁隆平,也有很多人在网上自发追忆悼念袁老。我们应接过他手中的“稻谷”,让世世代代都传承他那些宝贵的精神。

接过袁老勇于创新的“稻谷”。

袁隆平大学毕业时在偏远的湖南省教书,在国外学者耗费数年研究杂交水稻相继失败的背景下,他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权威的笑话就这么被传开了。为了证明水稻真的可以进行杂交实现量产,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经过千千万万次试验终于发现了杂交稻的母本,此后不断创新促使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20%。作为党员干部,要从袁隆平培育稻谷创新过程中看到,在面对千奇百怪的困难时既要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接过袁老朴实无华的“稻谷”。

当下“网红流量”掀起了一股浮躁之风,为了争名夺利,很多人或重金买“热度”,或放下底线自爆“丑陋”,又或有一官半职便忘本得意。唯有袁隆平这样的“大明星”能够静下心来干大事。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头衔,面对国外高薪就业机会,他并没有“炒作”自己,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水稻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这种“稻谷”般的朴实无华精神,时常看自己为群众做了什么实在事,贡献了什么真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实干去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而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嫁衣”有多么光鲜亮丽。

接过袁老终身奋斗的“稻谷”。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到田畴。从1964年研究杂交水稻开始到2021年初,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田间地头总少不了袁隆平的影子。即便是到了耄耋之年,他也没仗着年纪大当“甩手掌柜”,一直亲力亲为到杂交水稻基地搞研究。袁隆平倾注一生心血把稻谷攥在手里,为我国水稻发展抢得了最大先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要弘扬永久奋斗传统,稳稳接过袁老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稻谷”,面对苦难、挫折、矛盾不怨天尤人、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努力将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到底!

袁隆平身上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去学习的地方,比如他那宠辱不惊、沉着冷静、执着坚守的品质,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袁隆平的一生,是理想照耀的一生,即便他离开了,也仍然会照耀我们前行,但愿我们党员干部以及更年轻一代青年们能接过他手中的“稻谷”,再续他那“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奇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