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02:58 页码:8
2023年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优质13篇)
2023-11-12 13:02:58    小编:

报告可以用于不同场合和领域,如学术研究、企业管理、市场调查等,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撰写一份完美的报告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次,我们要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确保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此外,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报告的结构,清晰地阐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我们要仔细检查和修改报告,确保语言准确流畅,表达清晰易懂。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就能写出一份精彩而受欢迎的报告了。以下报告范文中的案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主题的报告撰写过程。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一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组织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得到发展壮大,女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从业人数逐年增多,金坛市指前镇妇联按照“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的原则,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紧跟党建步伐,积极探索妇女工作的新路子,使妇女组织建设在“非公”组织中扎实推进。

指前镇“非公”组织中的妇女组织建设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纳入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列入了党委工作的责任目标,实现了“党群一体化”建设的格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组织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指导“非公”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据统计,指前镇规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截止目前已建31个,组建率为100%。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理念,灵活组建妇女组织形态。

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延伸妇女工作领域,积极为妇女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创造条件。

因势利导,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妇女组织建设,我们则根据企业发展和经营状况以及从业妇女的特点,按照妇联章程和妇女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灵活的妇女组织设置,筛选确定了具备组建条件的单位列入组建工作重点,目标落实到人,扎实推动。一是“独立建”,对于新建中小型私营企业且女职工人数在30人以上,符合“两稳定一合适”条件的,即符合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定、妇女队伍比较稳定、有合适的妇女干部人选的企业,建立独立的妇女组织;二是“联合建”,对于不具备建立独立妇女组织的,则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建联合的妇女组织;三是“依托建”,对于外资企业则依托女职工委员会为联系的纽带,实行定向协调,定期汇报,定点包干等措施,不断提高妇女组织的组建率。

(二)加强引导,助推妇女组织健康发展。

镇妇联不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新需求调适工作内容和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起与自身发展协调统一的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以服务带动市场,以理念推动发展。

1、加强教育,培养队伍。镇妇联定期深入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作生产一线,发现、培养、推荐优秀女员工,筹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女性人才信息库。一是加强对优秀女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二是“优中选优”,将政治思想过硬、有培养前途的女员工,推荐给组织部门,扩充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三是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优秀女企业家、优秀带头人充实到镇妇委会,使她们更好地发挥才干,服务社会。自2019年以来,先后有沈冬梅等八人被吸纳到镇妇委会中来。

2、加强引导,培植理念。镇妇联注重将妇女工作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文化和经营理念相结合,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和服务品牌。如卿卿针织厂的“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华兴电子厂的“学习改变生活”等服务品牌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内涵。

3、加强协调,培育合力。面对企业发展中困难和问题,镇妇联善于发挥妇联的联系、协调作用。年初,针对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企业用工难问题,镇妇联联合镇劳服所等有关部门举办了的“妇女人才供需洽谈会”,为多家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今年1月份,开展女企业家结对帮扶工作,对农村贫困妇女免费送技术,送生产资料,包揽所有产品的市场销路等问题,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三)服务妇女,彰显妇女组织活力。

为找准妇女工作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镇妇联积极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尽可能地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妇女的要求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妇女自身的追求目标结合起来。

1、维护权益,关注需求。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女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多、工作流动性大、自主维权意识不强等特点,通过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强化妇女的学法、用法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企业主维护女职工权益的自觉性;通过“流动妇女之家”示范点的创建,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女企业家、女职工学习交流、联络联谊、放飞身心、回报社会的需求。

2、巾帼建功,彰显活力。通过争创“巾帼文明岗”,争当“巾帼建功标兵”等活动,组织企业妇女学文化、学技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女职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为推进企业发展献智出力;通过“共建幸福家庭、共享幸福生活”、“三八”文艺汇演等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妇女懂礼仪、讲文明、展新风,积极弘扬企业文化、彰显非公有制经济妇女组织活力。目前,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市级巾帼文明岗15个。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是部分企业法人和负责人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建立妇女组织不仅不能增加经济效益,还增加企业开支,对企业发展并无促进作用;其次是部分妇女思想认识不到位,在“非公”组织中从业的女性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大都属于就业竞争的弱势群体,工作稳定性差,她们更多地是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稳固、怎样与领导及其职工搞好关系等,而忽略了“妇联”这个娘家人的作用;第三是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从业人数较少、规模较小,达不到成立妇联组织的要求,且不想与其他单位建立联合的妇女组织。

(二)“非公”组织中的妇女组织干部队伍不稳定。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人员流动性大,妇联干部队伍不够稳定,已成为影响基层妇女工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据调查,全镇非公有制经济中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妇联干部较为稳定,但是,几乎都是身兼数职,工作精力难以集中;有的企业妇联干部从事“边缘”岗位,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信息知之甚少,难以组织开展有效的妇女活动;有的企业妇联干部经济待遇得不到保障,仅凭对妇女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开展工作,以上这些原因致使妇联干部频繁调换,队伍建设不稳定。

(三)活动开展难。部分“非公”组织中虽然成立了基层妇联组织,但由于有些妇女干部自身也是打工的且又是兼职的,本职工作任务比较重,再加上企业主不重视,妇女组织活动的时间、经费得不到保证,因此妇女工作很难开展,使组织在妇女心目中缺乏可信度,影响了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四)个别企业主的法制观念淡薄,妇女权益维护有待加强。在实际工作中,妇联对企业没有真正的约束力,只有宣传、督促的权利,而企业经营者才有真正的决定权,导致妇女权益保护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一是同工不能同酬的现象时有存在。二是妇女的“四期”保护难以全部落实,一般只保护两期,即:孕期、哺乳期。三是劳动时间无规律,有的企业变相拖延劳动时间,且没有合理的报酬。

为扩大妇联的群众基础,增强妇联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非公”组织妇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非公”组织中妇女组织的组建率,扩大妇联工作在“非公”组织妇女中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非公”组织中的妇女。

(一)坚持党建带妇建,探索妇联组织建设的新模式。围绕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针对我镇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及具体情况,制定加强“非公”组织中的妇联组织组建工作具体计划,指导符合条件的建立妇联组织。在已成立妇联组织的企业建立妇女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问题共同商讨制度、妇女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制度等,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党建带妇建工作有效开展,形成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继续探索建立一批“非公”组织妇女组织建设的示范点,探索新形势下妇女组织服务企业的新模式,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检查,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本着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女职工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的原则,依据妇联章程和妇女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区别企业规模大小,区别女职工数量多少和构成差别等情况,划分不同类型,确定组建重点,努力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

(二)以点带面,“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全面展开。在辖区内进行调查摸底,全面了解辖区“非公”组织发展和经营的情况,存在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依据妇联章程和妇女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区别企业规模大小,区别女职工数量多少和构成差别等情况,划分不同类别,确定组建重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推进计划和方案,努力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同时,要加强同人大、工会、共青团、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合作,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形成“非公”组织妇女工作的合力。

(三)注重实效,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不断根据“非公”妇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新需求调适工作内容和方式,尽可能地把妇女组织对妇女的要求同妇女自身的追求目标结合起来。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及时了解和反映女职工的意见和要求,依法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创新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女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企业和妇女群众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展活动,增强妇女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妇女组织在“非公”组织中的影响力。

(四)筑牢根基,继续做好“非公”组织女性人才信息库的建设。根据“非公”组织特点做好女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到知人知行、以情感人,潜移默化、逐步提高。在女职工的管理中,及时建立优秀女职工的妇女工作档案,及时了解女职工的个人状况,做到主动贴近,心中有数,使女职工主动参与活动,使妇女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年不断线。

推进“非公”组织中的妇女组织建设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想使这项工作得以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认可,只有通过妇女组织创新地开展活动、扎实地做好服务,使企业与女工双受益,才能使这项工作更具说服力,更有影响力,也更具备发展的潜力,为服务指前经济建设与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二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适应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全领域实施“整区推进”,xx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人事部多次进行专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进一步适应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全领域实施“整区推进”,xx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人事部多次进行专题调研,总结了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路径方法。

一、基本情况。

xx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注册企业数千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目前全区已组建党组织82个,拥有党员632名(含流动党员400名),规上企业及职工人数50人以上企业的党组织覆盖率达78%,党的工作覆盖率达100%。2007年开发区在全市率先成立非公企业党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人,建设园区党员职工活动中心3个。

二、主要做法。

建尽建。二是理顺关系抓管理。采取属地管理、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等形式,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对党组织关系不在开发区的东风企业党组织实行业务指导,加强交流,对党组织关系在开发区的企业实行业务管理,实现辖区内党组织管理指导全覆盖。三是坚持标准抓发展。把党员发展指标向一线倾斜,注重在员工一线、专业技术骨干、中高级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通过提高党员数量,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组建率。

综合施策强化工作力量。一是选好支部书记。把企业内部热爱党务工作、能力素质较强、熟悉生产经营的党员选为党支部书记,并按“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推荐其在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中担任重要职务;二是强化党建指导员力量。201x年以来,每年从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约40名正式党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党建工作。三是选聘专职党务工作者。聘用政治素质高、党务知识熟的退休干部指导园区党建工作,目前工共聘请2名离退休干部担,2名专职园区党务工作者负责园区党建工作。

落细落实规范自身建设。一是抓阵地建设。按照“六有”标准指导企业建设规范化的党员活动室,78个,覆盖率达到95%。统一发放党建工作台账,为30个示范企业党支部配备了党建文件柜,为党建阵地建设规范化提供了便捷。二是抓制度建设。印制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小手册》,发放至每个支部,为支部开展党建活动提供指导。三是抓示范引领。把湖北美瑞特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湖北万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个企业列为党建示范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帮助、重点指导,着力培树一些立得住、推得开、影响深、带动大的先进典型。

结合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一是开展技能比武活动。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职业技能,力求支部活动做到“企业需要、业主理解、职工拥护、党员欢迎”。二是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了支部微信群82个,积极开展“如何立足岗位,践行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什么”等专题活动;开通了“红色白浪”手机报,已编发专题学习教育十八期,通过培养身边典型,为企业一线工人提供了可学习的榜样。三是开展社会关爱活动。通过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结对帮扶等形式倡导企业回馈社会。用心人大药房、美瑞特等公司党组织几年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对口帮扶贫困村,在回馈社会中有效的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存在的问题。

工作基础薄弱,企业法人支持力度小。部分出资人认为开展党的活动会占用生产经营时间,增加管理人员,加大营运成本,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欢迎、不配合。部分企业无法为党务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工作时间。

人选、部分企业党员流动太快,存在边建边散、边建边软的问题。

作用发挥不够,党组织开展活动较少。少数企业虽然成立了党组织,但党内活动不正常。党务工作者不愿抓、不会抓党务工作,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老化,与企业生产经营脱节,得不到企业法人的认可和支持,党员也不欢迎。一些党组织无法发挥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党组织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

四、对策建议。

扩大组织覆盖,理顺管理体系。一是强化组建力度,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人数及发展实际,强化联合支部的建设,尤其是在专业市场,采取联建、统建、挂建的形式进行孵化管理,扩大覆盖面。二是加强统筹指导。按照园区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党组织管理,完善管理体制。三是健全完善工作运行体系。进一步明确非公企业党委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沟通协调、直接联系、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强化教育培养,壮大党务骨干。一是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队伍。既要注重从内部培养,也要不断探索“人才”引进,通过专场招聘、选派、兼任等方式配强企业党务工作者。二是建立党务工作者人才库,通过多样化选用、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制度化激励等途径和方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三是强化教育培训。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上下联动,分级开展培训。

丰富活动形式,突出作用发挥。一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六大园区志愿者服务站,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日”等主题活动;二是推行“四建四送”活动。创新服务载体,以建组织、建活动场所、建制度、党员建功立业;送党旗、送党徽、送党章、送活动经费为活动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丰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鼓励非公经济组织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党员职工结合实际开展专题专题主题党日活动,利用主题党日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提高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加大投入力度,增强资金保障。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完善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薪酬保障制度,每月给予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工作津贴300元,协调企业将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月工资按不低于企业中层干部平均工资水平的标准确定。二是建立党费拨返机制。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上缴党费全额返还,要求企业按照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千分之五安排党建工作经费;三是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党员及党务工作者的表彰给予一定倾斜,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党员的荣誉感。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三

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断被从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我国公有制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比例不足30%,某些地方公有制企业不足5%;混合所有制企业是未来的目标,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工会十四大报告指出:“职工队伍发展壮大,内部结构、分配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工会工作对象和范围出现了新的情况和特点,密切同职工群众的联系,把广大职工更好地组织起来,保持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工会必须要在非公经济组织中有新的作为。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员工数量在我国“三分天下有其二,甚至是四分天下有其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的格局不再是改革前的国家职工与国营企业的关系了,因此,必须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会组建工作意义的认识。

劳动关系,在现代社会有个比较确切的表述即劳使关系。所谓劳使关系就是一般称之为的“劳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所谓公司制股份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资本所有者不一定直接经营企业而企业是独立的经济组织,所以,“劳资”或“劳动”这样的概念已经都不能反映这种社会关系的本质了,于是,国际上流行起了“劳使关系”这个概念,也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关系。这个概念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性。

在新中国历史上,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完全被消灭掉了。此后的几十年里,非公制经济一直被作为非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批判。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认识,劳动者的思想深处仍然有着“剥削和压迫”的雇佣观念。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劳动关系”被称作“劳资关系”,在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则是“劳动关系”,这一度成为某种政治的界定。同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资本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其心态也是复杂的。加之社会缺乏对这类企业的管理经验,诸如此类的思想心态必然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劳动关系复杂、紧张甚至对立。

雇佣与被雇佣的思想心态使劳动关系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其结果往往是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劳动争议也大幅度地上升,尤其是集体争议案件几乎是成倍增长。我国劳动关系中的人权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当中。工伤、死亡、职业病,童工、污辱女工、监禁劳动、工作超时、拒发延长工时费、拖欠工资、不缴纳保险费等等侵犯人权、违反法律、有悖道德的现象,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多有发生。在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有相当多的员工其工资收入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劳动强度则是最大的。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发生在广东某市的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恶性拖欠工资导致罢工,保安开枪打伤员工,老板携款逃逸。这个事件可谓典型之极。即便是在那些所谓规范管理待遇优厚的大型外资企业中,员工的劳动强度也是较大的,员工很少有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感,白领“疲劳症”、“忧郁症”已经是普遍存在是现象,“过劳死”的案例时有报道。“有赚钱的时间没有花钱的时间”,这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所谓待遇不错的员工之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我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决定的劳动关系如此紧张的局面,不得不接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资本血腥积累的事实,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如此紧张对立的劳动关系就必然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不能健康发展,还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调适这个矛盾使其健康发展呢?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近200多年的历史证明,把员工组织起来才是化解这个矛盾对立的最好办法。如果说在原始资本主义时代,工会是团结劳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的产物,那么,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工会则担当起了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角色。北京切诺基公司的美方代表,为妥善处理劳动关系,主动向工会建议建立集体谈判制度的机制;中国一汽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在与外资合资时,都把组建工会和签订集体合同作为首要的条件之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30年经验证明,有工会组织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劳动关系就可以调适到一个和谐健康的状态。工会的存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集中的地方,“打工仔”用脚投票,致使其“民工荒”的现象足以说明劳动关系的对立紧张所产生的后果。如果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有工会且工会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化,情况或许就不至于这样。

无论愿意与否,全球化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尤其是经济的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企业的国际化即跨国经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家承认。经济的全球化迫使中国的劳动关系不能不与之相适应。发达国家的员工和不发达国家的员工对全球化经济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其实质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反对残酷的压榨和无情的剥削。不发达国家政府往往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作为吸引发达国家资本的一个筹码;发达国家的资本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大量的失业或迫使员工降低工资要求。美国劳工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抗议活动是最典型的例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挪威、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几家工会组织,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向中国工会呼吁制定联合的工会对策。经济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资本国际化联合起来的一种表现。那么,历史告诉我们,工会是顺应雇主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即先有雇主组织的联合后有工会组织的联合。同样道理,如果说资本的国际化联合是不可阻挡的,那么,工会的国际化对策也就只能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必然,--无论人们、雇主或政府喜欢不喜欢。对于我国而言,在外商投资企业全面建立工会组织则是融入经济的全球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公司社会责任即sa8000标准在全世界各国的发展,劳工的权益保护尤其是劳工的团结权,将越来越引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及企图成为跨国公司的各国企业的关注,工会是劳工团结权的具体形式,组建工会必将成为一种潮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兑现向世界贸易组织做出的承诺,我国劳动关系的调适的手段也必须遵守国际规则。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原始会员国,我们有责任成为履行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的模范。员工的团结权是实现其应当享有的劳动权利的基础,建立集体谈判制度和调适劳动关系三方原则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工会组织。因此,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在外商投资企业是必要的,对于内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而言也是必要的。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的结社自由权,据此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工会法规定工会的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由此可见,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联合及企业跨国发展,要求我们不得不按照国际惯例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即全面成立工会组织,建立资本、政府和工会组成的“三方机制”调适劳动关系。一些外国政府对我国贸易提高关税或人权方面的责难,往往使我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如果在我国的企业中,工会组织普遍建立并且确实发挥作用的话,就能够使我国政府在贸易和外交等国际活动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四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960万亩(其中耕地555万亩),沙地和低洼盐碱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廊坊市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全市的林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地少人多以产粮为主的城郊型地区,群众惜土如金,林业发展一直受“三难”即筹资难、植树难、管护难的制约。面对这一情况,廊坊市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先后出台了关于承包、拍卖、租赁、产权改制、抵押、转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变官办林业为民办林业,变单纯由国家、集体投入为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变单一的行政护林为全民护林,群众成为造林绿化的主体,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显著提高,全市林业焕发勃勃生机。截止到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7.5万亩发展到207万亩,其中防护林75万亩,用材林18万亩,经济林11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0.7%提高到23%,林木蓄积量达到240万立方米。全市林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40%以上的村有742个,占总村数的12%,有80个村(街)依靠林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林果业已成为这些乡镇、村街的支柱产业。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的第一阶段是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廊坊风沙、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状况,为保护农田,廊坊市在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林网营建工程,林网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重点。由于土地的包产到户,渠、路树木的栽植管护也逐渐责任到户、到人。此阶段的承包形式大部分为统一栽植,树随地走,分包到户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占小头。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群众发展林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阶段果树面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发展果树收益较高,个体承包果园十分踊跃,承包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与此同时,防护林也向联户、大户承包方向转变,这一时期利益分配由以国家集体为主逐步向以个人为主转化。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非公有制造林得到蓬勃发展。这一阶段的土地开发主体是沙荒地和次耕地,以个人投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进行了大规模的速丰林基地建设和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建设,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来实现“国家要绿,群众得利”的发展目标。由于速丰林营造投入少(相对果树来说),管理简便,收益高而稳定(7年左右一个轮伐期,年平均亩收入857元,远远高于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大部分个体造林户纷纷转向片林的营造。

(一)承包制。这种形式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交纳承包费,由个人负责造林绿化,收益全部归己,或国家集体统一栽植,个人承包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与国家(集体)签订承包。

合同。

一定几十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如:文安县大柳河乡马石槽村马福民承包了村里所有的秃渠秃路及公墓的绿化任务分年度每年向村里交1000元承包费并与村里定下协议造林收益全部归个人。到2000年底已累计投资12万元植树31000株绿化了8条渠路全部按工程绿化设计、施工成活率及保存率均在95%以上。文安县经营粮食的个体老板邓绍表承包了董村乡七个村街的农田林网建设计划连续5年植树50万株今春一季度植树10万株;霸州市煎茶铺花桑木村马建旺自筹资金60万元承包土地1000亩其中育苗200亩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目前全市对现有树木或新植幼树采取承包到户管护的达60%以上收益按3:7或2:8分成个人得大头。由于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了群众造管积极性造林效率大大提高。

(二)拍卖制。一是拍卖宜林地使用权,将“三荒”地按长度或亩数进行公开拍卖,个人进行公开投标竞买,一定几十年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林木收益全部归个人。二是拍卖树木所有权,对已植幼树作价拍卖给个人管护,收益后国家或集体收回造林成本,其余全部归己。文安县德归司吉城村将“三荒”向全村公开拍卖,村民张志良经过竟争中标,同村委会签订了30年的绿化合同,按照造林计划,现已绿化渠路2000米,植树11400棵。大厂县祁各庄乡亮甲台村,1999年春将群英渠三分干渠3500米长的渠段进行拍卖,有6户村民以每百米20元的价格把土地使用权买走,栽树5000余株,成活率达98%以上。

(三)股份合作制。这种经营方式可以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其它有形或无形资产入股,利润按股分成。永清县曹家务乡,地处永定河泛区,土壤为冲击沙土,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很低,农民靠种地很难脱贫致富。去年由村委会代表出面,联合三家单位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林业,集中连片营造速丰林4000亩。三家股份分别是:村里(代表农户)出让土地使用权并负责树木管理,占股55%;市农科院出苗木,占股30%;永清县林业局出技术(按照速丰林营造规程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占股15%,收益按股分成。这种形式,使农民能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优势参与造林,既解决了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剩余劳动力,解决了造林后期的管理问题。

(四)反租倒包。这种形式多见于各级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即由国家或集体将已承包到农民手中的土地按标准统一租下来,再将土地反包给农民。今年我市京津塘、京沈、津保三条高速公路两侧绿化,都是先由当地政府按每侧30米将土地征用过来,然后反包给所在地的农民进行绿化,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大城县南赵扶镇的麻洼干渠台田造林5万株,村集体先将林地收回,再发包给了张庄、东白洋、凡庄、小流漂四个村18个户,承包户在成林更新后按收入的30%交村集体。

(五)村投户管。即由国家或集体提供苗木,统一规划,统一栽植,树随地走,分户经营管理,或由村集体提供土地、苗木,农民自栽自管,收益村户按1:9或2:8分成,个人占大头。安次区仇庄乡景村,今春栽树(杨树)260亩,全部由集体提供苗木,并新打两眼机井,供浇水使用,统一规划,统一造林标准,农民负责栽植和管护,采伐时收益按2:8分成,个人占大头,并签订了合同。香河安平镇采取镇统一规划、统一购苗,承包户一次性买断堤埝,由农户栽植、管护,镇政府与农户签订合同,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造林方式既解决了农民资金短缺问题,又充分利用了闲散劳动力。

(一)投资方向准,投资力度大。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林果产品行情一路走俏,开发土地资源,大力兴办绿色产业已成为当今林业发展的主流。广大私营业主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将发展林果业做为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渠道,踊跃承包、租赁土地或参与林权、林地拍卖的投标竞标。由于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广大林农、果农舍得投入资金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的平整、改良等综合开发,从而大幅度增加了林业建设的投资力度。

(二)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非公有制林地经营因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相比而言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运用。非公有制造林生产上除普遍使用了一般工程造林配套技术外,还推广使用了abt生根粉造林育苗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保水剂造林技术以及开沟造林技术,使用面积在90%以上,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以上。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选用了廊坊杨、中林46、三倍体毛白杨、欧美107杨等良种壮苗,良种使用率达100%。在修枝、除草、浇水、涂白等幼林抚育方面更加精心细致,林木质量和林木出材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商品化程度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过去由于责、权、利不统一,实行粗放经营,林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形不成规模和市场,效益低下。非公有制造林出现以后,极大调动了群众造管积极性,在私营业主的精心培育下,低产园成为高产园、一般用材林成为速生丰产林,粗放经营改为集约化经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市场占有率以及经济效益都得到显著提高。

(四)打破了行政界限,实现了多层次参与。随着非公有制造林工作的深入,出现了跨县、跨乡、跨村承包。无论谁承包造林,均签订承包合同,进行司法公证。尤其在发展大田育苗建立非公有制苗圃方面,突破行政界限,跨区域承包比较多见。与此同时,在承包主体上,不仅有下岗职工、农民,还有工人、干部及个体业主等各行各业人士,实现了多层次参与。

(一)利用个人储存资金。投资者主要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私营业主。投资方向主要是速丰林和育苗。

(二)联户集资。两户或两户以上采用资金入股的形式共同经营,收益按股分成,风险共担。投资方向主要是大面积育苗。

(三)农村小额贷款。按照国家政策,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的农户,可以向国家申请小额贷款进行造林,投资方向主要是高效设施林业。特点是周期短,见效快。

(四)世行贷款。经过各级财政部门层层担保,有世行贷款额度的县,造林户可以申请使用世行贷款造林(育苗)。特点是还款期长,标准严。

(一)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非公制造林的发展壮大,以防护林为骨架、以经济林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全市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综合防护林体系建立和完善,为廊坊市吸引各行各业投资、增加知名度以及经济的快速腾飞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经济效益。截止到目前,全市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已达18万亩,其中速丰林11万亩,果树及其它经济林7万亩。速丰林按7年一个轮伐期计算,7年后,木材单株材积为0.4立方米,亩产材12立方米,年均总产值0.94亿元;五年以后,果品单产500—1500公斤,年均亩产值2100元,年均总产值1.47亿元。以上两项合计,年均总产值2.41亿元,每亩年均产值达1340亿元。

(一)基础设施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除发展高效设施林业外,大部分非公有制造林开发的是次耕地和沙荒盐碱地,土壤贫瘠,水源短缺,通讯交通不便,造林难度大,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水电配套以及购置交通、通讯设备的费用大。由于造林投资回收周期长,直接影响了土地开发的进程。

(二)商品林采伐受到制约。由于非公有制造林大部分为商品林,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木材,获取利益,按照滚动开发,分期采伐的原则,不同培育目的林分到期就应及时采伐,但目前国家还未出台商品林更新采伐的相关政策,大面积商品林受到采伐限额限制,不能如期采伐。

(三)承包、拍卖后治理缓慢,林权落实不彻底。有的地方虽采取了承包或拍卖,但治理上不及时,影响了绿化的进程。有的地方林权落实不彻底,群众一怕政策变,二怕见效后一部分人得“红眼病”,发生哄抢和毁林案件及群众起哄不承认其合法性,影响了造林者的积极性。

(四)非公有制造林生产盲目性大。在当前一家一户粗放性经营的生产体制下,非公有制造林涉及户多,种植分散,容易出现生产上的盲目性,给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树种、统一栽植带来了难度。有的造林户贪图便宜,到外地远途调购低质劣苗,不仅影响造林成活率,而且在纯度上还容易上当受骗,造成品种混杂,影响造林质量和效益。

(五)非公有制苗圃的整体优势不明显。由于私有苗圃的经营业主大部分为行外人士,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造林育苗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人云亦云,乱引滥繁现象普遍。特别是由于单枪匹马作战,真正形成规模,连成基地的苗圃并不多见。大路苗木所占比例高,苗木品种少,发展定位低,给市场销售带来难度。

(六)重造轻管现象严重。大部分私营业主投资造林,主要是以为林业比农业生产省工、省力,一次造林只等收获,以为造上林就等于见到了效益。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其忽视了林木的管护工作,从而影响了林木的保存和生长。

七、几点建议。

(一)加速结构调整,推动非公有制造林进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制订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把林业发展做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通过正确引导,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非公有制造林进程。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国内小额贷款额度,大胆使用世行、亚行贷款造林,解决部分农民前期造林的资金短缺问题,使他们坚定造林的信心和决心,实现国家要绿、群众得利的造林目的。

(三)进一步深化林业内部体制改革,激发农民造林积极性。制订和完善在新形式下有利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激发农民造林积极性。特别是在商品林采伐上要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消除造林户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造林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要因地制宜,宜公则公,宜私则私。一是要考虑不同树种的营林目的,确立不同的机制。二要考虑宜林地的条件,在造林形式方面要灵活多样;三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如村领导班子建设情况、群众的造林营林习惯、集体和群众经济情况等。

(五)要进一步明确程序,公平竞争,择优承包。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民主拍卖原则,制定方案,公布拍卖地点、数量、标底、治理要求、绿化标准、措施等,实行公平竞争,择优承包。无论拍卖、承包或其它方式都要与农户签订合同,由司法部门公证。涉及林地权属、林木权属等问题要发林地证、林权证,建立档案,积极稳妥地推动林业持续快速发展。

(六)加强培训,提高个体造林者的整体素质。针对个体造林户掌握的政策法规知识少、缺乏造林技术等实际情况,可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林业政策及相关法律的培训学习,加大造林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五

为加强我市村级计生和妇女组织建设,全面了解和掌握计生和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推进强基工程的深入开展,提高计生和妇联组织的整体战斗力。9月下旬,市人口计生委和市妇联联合对全市村级计生和妇女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一是问卷调查。由乡镇妇联和村妇女主任分别填写了《乡镇计生和妇女组织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村计生干部(妇女主任)调查表》,重点了解各地乡镇数、行政村数、计生和妇女干部配备数,了解村计生和妇女干部工资报酬落实情况、办理保险情况,听取基层对计生和妇女工作的建议。二是召开座谈会。我们在各辖市、区分别选取1个乡镇(其中##市2个乡镇),邀请各辖市、区计生委、妇联,镇分管领导、镇计生办、镇妇联及村妇女主任代表参加座谈会,听取了各地关于妇女(计生)组织建设情况的汇报、基层妇女工作现状的分析。

调查表明:我市现有的72个乡镇妇联,686个村妇代会中,共有734名村妇女主任(妇女主任全部兼任计生干部,其中含合并村组后留用的村妇女主任)。其中:

年龄结构:村妇女主任平均年龄42.7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2.7%;30-40岁的占25.5%;40-50岁的占55.7%;50岁以上的占16.1%。

文化素质: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5.4%,高中学历的占49%,初中及以下的占45.6%。

从事妇女工作的时间:从事村妇女主任工作时间在5年及以下的占24.3%;6―的占31.9%;11―的占39%;20年以上的占4.8%。

收入情况:―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村妇女主任占9.8%;3000―5000元的占44.6%;5000元―10000元的`占37.1%;10000元以上的占8.5%。其中,有49%的妇女主任的收入达到了镇江市委22号文件中有关“村(居)主任的报酬不低于村(居)主要领导的70%”规定的要求。

办理养老保险情况:只有25.5%的村妇女主任办理了养老保险,村妇女主任办理养老保险的费用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全部由个人出资。二是由乡镇、村、个人按比例分担。

二、我市村计生和妇女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层组织的弱化,导致计生和妇女工作质量下降。我市实施村组合并后,行政村的规模扩大,村妇女主任服务对象大量增加带来了妇女和计生工作量的不断加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快,人们的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大量农村妇女进厂打工,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妇女和计生工作难度逐渐增大。加之,村妇女主任普遍兼职较多,平均兼职达六项之多,还需配合做好村其它中心工作,分散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计生和妇女干部无心、无暇、无力去从事本职工作,导致计生和妇女工作质量下降,自身职能作用发挥减弱。

2、经济待遇偏低,影响妇女和计生工作的发展。我市村妇女主任的工资普遍偏低,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妇女主任占54.4%,有近1/10的妇女主任年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据统计,按市委(2004)22号文件享受村主要领导收入70%以上的妇女主任仅占总数的50%左右。有3/4以上的村妇女主任未办理养老保险,退养问题无法解决,这直接影响她们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由于妇女主任岗位吸引力不强,村里的年轻妇女都不愿从事妇女主任工作,妇女主任队伍后继乏人,直接影响计生和妇女工作的持续发展。

3、能力有欠缺,与新时期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妇女主任在岗时间较长,有近2/5的妇女主任从事计生和妇女工作达10年以上,年龄偏大,以40至50岁人员为主,占到一半以上,队伍严重老化。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初、高中学历占绝大多数,达94.6%,平时工作仅凭经验,吃老本,工作活力、创新意识不强。她们对新时期计生和妇女工作新要求、新知识接受和消化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计生和妇女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关于加强村级计生和妇女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计生和妇女工作的领导。村级计生和妇女组织是党做好群众工作和计生工作不可或缺的组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对村级计生和妇女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计生和妇女工作的指导。对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的规定,结合全国妇联《妇女联合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农村妇代会主任应是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成员”的规定,建议由村“两委”中的女性干部兼任妇女主任,提高妇女主任进两委的比例。

2、进一步加强基层计生和妇女队伍建设。要加大选拔力度,把有文化、年纪轻、能力强的女同志作为妇女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保证把优秀的人才吸收和留任在村妇女主任的位置上。进一步改善妇女干部的年龄、学历结构,努力造就一支懂业务、会管理、能服务,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妇女主任队伍。要稳定好队伍。首先做好督查工作,检查镇发(2004)22号文有关“村(居)主任的报酬不低于村(居)主要领导的70%”规定的执行情况,切实落实妇女主任的工资待遇。其次,建议由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为村妇女主任办理养老保险,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可以采取乡镇、村、个人各承担1/3的比例形式,分批逐步为全市妇女主任办理养老保险。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征缴规定,如果为现在在岗的500名左右年满40岁且从事计生和妇女工作10年以上的妇女主任办理养老保险,每年全市镇、村经济共需要承担100万元左右。如果为在岗的100名左右年满50岁且从事计生和妇女工作10年以上的妇女主任办理养老保险,全市镇、村经济每年只需要承担20万元左右。

3、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计生和妇女组织工作的业务指导。市妇联和市人口计生委要充分履行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计生和妇女组织工作的业务指导。一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妇联和人口计生委的工作关键在辖市、区,各辖市、区计生委、妇联要定期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等内容的培训,使基层计生和妇女干部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着要抓好实用性、重点性、适应性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妇联干部的政治素质,增强其业务工作能力,增强其开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增强其组织协调能力及攻坚破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建立和完善调研制度。针对村级计生和妇女工作中热点和难点问题,市妇联和市人口计生委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共同研究,共同商议,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及时解决基层工作中的问题。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六

xx市地处京津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960万亩,沙地和低洼盐碱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xx市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全市的林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地少人多以产粮为主的城郊型地区,群众惜土如金,林业发展一直受“三难”即筹资难、植树难、管护难的制约。面对这一情况,xx市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先后出台了关于承包、拍卖、租赁、产权改制、抵押、转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变官办林业为民办林业,变单纯由国家、集体投入为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变单一的行政护林为全民护林,群众成为造林绿化的主体,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显著提高,全市林业焕发勃勃生机。截止到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7.5万亩发展到207万亩,其中防护林75万亩,用材林18万亩,经济林11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0.7%提高到23%,林木蓄积量达到240万立方米。全市林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40%以上的村有742个,占总村数的12%,有80个村依靠林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林果业已成为这些乡镇、村街的支柱产业。

xx市非公有制造林的第一阶段是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廊坊风沙、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状况,为保护农田,xx市在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林网营建工程,林网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重点。由于土地的包产到户,渠、路树木的栽植管护也逐渐责任到户、到人。此阶段的承包形式大部分为统一栽植,树随地走,分包到户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占小头。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群众发展林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阶段果树面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发展果树收益较高,个体承包果园十分踊跃,承包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与此同时,防护林也向联户、大户承包方向转变,这一时期利益分配由以国家集体为主逐步向以个人为主转化。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非公有制造林得到蓬勃发展。这一阶段的土地开发主体是沙荒地和次耕地,以个人投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进行了大规模的速丰林基地建设和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建设,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来实现“国家要绿,群众得利”的发展目标。由于速丰林营造投入少,管理简便,收益高而稳定,大部分个体造林户纷纷转向片林的营造。

承包制。这种形式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交纳承包费,由个人负责造林绿化,收益全部归己,或国家集体统一栽植,个人承包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与国家签订承包合同,一定几十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如:xx县大柳河乡马石槽村马福民,承包了村里所有的秃渠秃路及公墓的绿化任务,分年度每年向村里交1000元承包费,并与村里定下协议,造林收益全部归个人。到xx年底已累计投资12万元,植树31000株,绿化了8条渠路,全部按工程绿化设计、施工,成活率及保存率均在95%以上。xx县经营粮食的个体老板邓绍表承包了董村乡七个村街的农田林网建设,计划连续5年植树50万株,今春一季度植树10万株;xx市煎茶铺花桑木村旺,自筹资金60万元,承包土地1000亩,其中育苗200亩,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目前,全市对现有树木或新植幼树采取承包到户管护的达60%以上,收益按3:7或2:8分成,个人得大头。由于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了群众造管积极性,造林效率大大提高。

拍卖制。一是拍卖宜林地使用权,将“三荒”地按长度或亩数进行公开拍卖,个人进行公开投标竞买,一定几十年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林木收益全部归个人。二是拍卖树木所有权,对已植幼树作价拍卖给个人管护,收益后国家或集体收回造林成本,其余全部归己。xx县德归司吉城村将“三荒”向全村公开拍卖,村民张志良经过竟争中标,同村委会签订了30年的绿化合同,按照造林计划,现已绿化渠路xx米,植树11400棵。大厂县祁各庄乡亮甲台村,春将群英渠三分干渠3500米长的渠段进行拍卖,有6户村民以每百米20元的价格把土地使用权买走,栽树5000余株,成活率达98%以上。

股份合作制。这种经营方式可以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其它有形或无形资产入股,利润按股分成。xx县曹家务乡,地处永定河泛区,土壤为冲击沙土,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很低,农民靠种地很难脱贫致富。去年由村委会代表出面,联合三家单位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林业,集中连片营造速丰林4000亩。三家股份分别是:村里出让土地使用权并负责树木管理,占股55%;市农科院出苗木,占股30%;xx县林业局出技术占股15%,收益按股分成。这种形式,使农民能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优势参与造林,既解决了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剩余劳动力,解决了造林后期的管理问题。

反租倒包。这种形式多见于各级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即由国家或集体将已承包到农民手中的土地按标准统一租下来,再将土地反包给农民。今年我市京津塘、京沈、津保三条高速公路两侧绿化,都是先由当地政府按每侧30米将土地征用过来,然后反包给所在地的农民进行绿化,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xx县南赵扶镇的麻洼干渠台田造林5万株,村集体先将林地收回,再发包给了张庄、东白洋、凡庄、小流漂四个村18个户,承包户在成林更新后按收入的30%交村集体。

村投户管。即由国家或集体提供苗木,统一规划,统一栽植,树随地走,分户经营管理,或由村集体提供土地、苗木,农民自栽自管,收益村户按1:9或2:8分成,个人占大头。xx区仇庄乡景村,今春栽树260亩,全部由集体提供苗木,并新打两眼机井,供浇水使用,统一规划,统一造林标准,农民负责栽植和管护,采伐时收益按2:8分成,个人占大头,并签订了合同。香河安平镇采取镇统一规划、统一购苗,承包户一次性买断堤埝,由农户栽植、管护,镇政府与农户签订合同,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造林方式既解决了农民资金短缺问题,又充分利用了闲散劳动力。

投资方向准,投资力度大。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林果产品行情一路走俏,开发土地资源,大力兴办绿色产业已成为当今林业发展的主流。广大私营业主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将发展林果业做为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渠道,踊跃承包、租赁土地或参与林权、林地拍卖的投标竞标。由于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广大林农、果农舍得投入资金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的平整、改良等综合开发,从而大幅度增加了林业建设的投资力度。

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非公有制林地经营因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相比而言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运用。非公有制造林生产上除普遍使用了一般工程造林配套技术外,还推广使用了abt生根粉造林育苗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保水剂造林技术以及开沟造林技术,使用面积在90%以上,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以上。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选用了廊坊杨、中林46、三倍体毛白杨、欧美107杨等良种壮苗,良种使用率达100%。在修枝、除草、浇水、涂白等幼林抚育方面更加精心细致,林木质量和林木出材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商品化程度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过去由于责、权、利不统一,实行粗放经营,林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形不成规模和市场,效益低下。非公有制造林出现以后,极大调动了群众造管积极性,在私营业主的精心培育下,低产园成为高产园、一般用材林成为速生丰产林,粗放经营改为集约化经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市场占有率以及经济效益都得到显著提高。

打破了行政界限,实现了多层次参与。随着非公有制造林工作的深入,出现了跨县、跨乡、跨村承包。无论谁承包造林,均签订承包合同,进行司法公证。尤其在发展大田育苗建立非公有制苗圃方面,突破行政界限,跨区域承包比较多见。与此同时,在承包主体上,不仅有下岗职工、农民,还有工人、干部及个体业主等各行各业人士,实现了多层次参与。

利用个人储存资金。投资者主要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私营业主。投资方向主要是速丰林和育苗。

联户集资。两户或两户以上采用资金入股的形式共同经营,收益按股分成,风险共担。投资方向主要是大面积育苗。

农村小额贷款。按照国家政策,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的农户,可以向国家申请小额贷款进行造林,投资方向主要是高效设施林业。特点是周期短,见效快。

世行贷款。经过各级财政部门层层担保,有世行贷款额度的`县,造林户可以申请使用世行贷款造林。特点是还款期长,标准严。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非公制造林的发展壮大,以防护林为骨架、以经济林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全市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综合防护林体系建立和完善,为xx市吸引各行各业投资、增加知名度以及经济的快速腾飞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效益。截止到目前,全市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已达18万亩,其中速丰林11万亩,果树及其它经济林7万亩。速丰林按7年一个轮伐期计算,7年后,木材单株材积为0.4立方米,亩产材12立方米,年均总产值0.94亿元;五年以后,果品单产500—1500公斤,年均亩产值2100元,年均总产值1.47亿元。以上两项合计,年均总产值2.41亿元,每亩年均产值达1340亿元。

基础设施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除发展高效设施林业外,大部分非公有制造林开发的是次耕地和沙荒盐碱地,土壤贫瘠,水源短缺,通讯交通不便,造林难度大,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水电配套以及购置交通、通讯设备的费用大。由于造林投资回收周期长,直接影响了土地开发的进程。

商品林采伐受到制约。由于非公有制造林大部分为商品林,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木材,获取利益,按照滚动开发,分期采伐的原则,不同培育目的林分到期就应及时采伐,但目前国家还未出台商品林更新采伐的相关政策,大面积商品林受到采伐限额限制,不能如期采伐。

承包、拍卖后治理缓慢,林权落实不彻底。有的地方虽采取了承包或拍卖,但治理上不及时,影响了绿化的进程。有的地方林权落实不彻底,群众一怕政策变,二怕见效后一部分人得“红眼病”,发生哄抢和毁林案件及群众起哄不承认其合法性,影响了造林者的积极性。

非公有制造林生产盲目性大。在当前一家一户粗放性经营的生产体制下,非公有制造林涉及户多,种植分散,容易出现生产上的盲目性,给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树种、统一栽植带来了难度。有的造林户贪图便宜,到外地远途调购低质劣苗,不仅影响造林成活率,而且在纯度上还容易上当受骗,造成品种混杂,影响造林质量和效益。

非公有制苗圃的整体优势不明显。由于私有苗圃的经营业主大部分为行外人士,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造林育苗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人云亦云,乱引滥繁现象普遍。特别是由于单枪匹马作战,真正形成规模,连成基地的苗圃并不多见。大路苗木所占比例高,苗木品种少,发展定位低,给市场销售带来难度。

重造轻管现象严重。大部分私营业主投资造林,主要是以为林业比农业生产省工、省力,一次造林只等收获,以为造上林就等于见到了效益。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其忽视了林木的管护工作,从而影响了林木的保存和生长。

七、几点建议。

加速结构调整,推动非公有制造林进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制订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把林业发展做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通过正确引导,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非公有制造林进程。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国内小额贷款额度,大胆使用世行、亚行贷款造林,解决部分农民前期造林的资金短缺问题,使他们坚定造林的信心和决心,实现国家要绿、群众得利的造林目的。

进一步深化林业内部体制改革,激发农民造林积极性。制订和完善在新形式下有利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激发农民造林积极性。特别是在商品林采伐上要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消除造林户的后顾之忧。

加大造林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要因地制宜,宜公则公,宜私则私。一是要考虑不同树种的营林目的,确立不同的机制。二要考虑宜林地的条件,在造林形式方面要灵活多样;三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如村领导班子建设情况、群众的造林营林习惯、集体和群众经济情况等。

要进一步明确程序,公平竞争,择优承包。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民主拍卖原则,制定方案,公布拍卖地点、数量、标底、治理要求、绿化标准、措施等,实行公平竞争,择优承包。无论拍卖、承包或其它方式都要与农户签订合同,由司法部门公证。涉及林地权属、林木权属等问题要发林地证、林权证,建立档案,积极稳妥地推动林业持续快速发展。

加强培训,提高个体造林者的整体素质。针对个体造林户掌握的政策法规知识少、缺乏造林技术等实际情况,可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林业政策及相关法律的培训学习,加大造林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七

王文炳。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小国营、集体企业改制步伐逐步加快,私个经济显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数量规模和上缴利税约占全区工业经济份额70%左右。如何加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成为摆在我区各级党组织面前的新课题。对此,我区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截止2003年8月,我区共有非公有制企业252家,吸纳9044人就业,其中党员458人;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31家,已建党组织28个,占应建数的90.32%;正式职工25人以上的60家,其中已建党组织18个,已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37人,覆盖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全部非公企业共37家。我区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沟通、做好服务,建立健全党组织。一是针对用工人数在25人以上的新建非公企业,在积极为企业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主沟通,使他们消除疑虑,认识到党组织的建立、党员作用的发挥将会给企业和党建带来“双赢”。我们要求按照“谁引进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新建企业做到“三个同步”,即企业注册与组建党组织同步考虑,组建行政领导班子与选配党组织书记同步进行,招聘员工与调配党员骨干同步操作。对不符合组建条件的非公企业,基层党工委全部选派党性观念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熟悉党务和企业管理的同志作为党建工作指导员,一对一开展工作。二是针对改制企业,在招标时把业主是否党员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并明确要求坚持“四个不变”,即党组织设置不变、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变、党组织负责人暂时不变、党建工作督促检查制度不变,确保党的建设不因企业改制而萎缩。三是针对小型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灵活设置党组织。通过采取单独组建、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联建、改制企业挂靠建立等方式,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100%建立党组织。金江乡1999年下半年在全市率先成立商会党支部,接纳辖区非公企业党员,组织党员活动。黄山园艺场、京畿路街道、官塘桥镇、民营开发区等党工委也先后成立商会(工商联)党总支(支部),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商会(工商联)为载体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路子。和平路街道在行业相近的“江鲜一条街”餐饮企业成立联合党支部。在非公企业集中的民营开发区、红太阳装饰城、官塘桥生态工业园区、金江工业园区,按照地域相邻联建的原则组建了联合党支部。蒋乔镇把村办改制企业党员挂靠所在村级党组织,使他们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做到非公有制企业办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由于非公企业发展的动态性强,员工变更较快,我区把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设置形成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常抓不懈。目前全区刚刚符合建立条件的3家企业,正在着手建立支部。

2、改进方法,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紧紧抓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根本,找准切入点,使党建工作开展得有深度、有力度,富有成效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一是更新工作理念。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使权力让位于知识,以知识决策、融合发展、依法行事的理念指导企业党建工作,贯穿于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全过程。二是改进工作方式。把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变包揽一切为导向把关,变直接干预为间接领导,变发号施令为全面服务,变党的工作行政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把为企业改革发展服务变成党员的自觉行动,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同参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推动企业技术革新、管理变革,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我区在非公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纺布厂在党员职工中开展“党员责任岗”活动,金山水泥公司广泛开展“争当党员技术能手”、“三争三比”、“思想观念更新、技术改造革新”等主题活动,使广大党员接受教育、提高技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和平路工商联党总支针对党员分布比较分散、层次高低不同的情况,分类、分层次组织党员活动,以分散学习为主,集中交流为辅,较好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所辖业主党员也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反哺社会。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我区建立了四大类十余条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主要有党组织组建制度、党内选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监督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和党员联系员工制度等,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规范,为非公企业党建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基础依据。

3、理顺关系,严把入口,切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发展工作。1998年,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仅有党员15名,占从业人数的0.1%。区委意识到非公企业党建亟待加强,及时提出了“抓发展,夯基础,壮实力”的思路,切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发展工作。一是认真调查摸底,理顺组织关系。区委组织部利用两周时间,到各镇、街道、开发区进行拉网式梳理、现场办公,及时为外来党员转接党组织关系。各基层党工委在非公有制企业招聘员工时,也及时跟上,做好服务工作,使流动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市民营经济区党委积极实施服务“三步曲”,不仅吸收了一名业主党员落户,还使一家原来只有1名党员的私营企业发展到拥有5名党员,成立了独立党支部。二是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把企业优秀员工发展为党员。加强对优秀员工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全面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批制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区委组织部每年专题研究审批非公企业党员发展对象,延长对要求入党的业主的考验期限,严把“入口”关。一方面保证党在非公企业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壮大党员队伍,另一方面保证非公企业党员的先进性。目前,全区非公企业共有党员458名,比1998年增加了29倍。其中今年新发展8名,全部是企业中层以上骨干力量。

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也感到工作难以开展,党组织的覆盖面还不广,非公企业中党的力量还很薄弱。主要表现为:

1、认识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从客观上看,虽然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承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愿意接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管理,但有不少业主对党组织有戒心,有抵触,对在本企业建立党组织采取不允许、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因而增加了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难度。从主观上看,我们党内的一些同志,对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那些企业属于私人所有,它们只要好好生产经营、照章纳税,就可以了,开展党的工作,大可不必。还有的同志,把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的工作,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对立起来,一味强调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性,担心在那里开展党建工作会得罪企业主,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一些同志,由于对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究竟发挥什么作用认识不清,导致了行动上的停滞不前。

2、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这几年,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得到了拓宽,但全区252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只有28个基层党组织,组建率仅为11.1%;用工超过50人的非公企业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党员或只有个别党员;年轻员工、优秀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结构老化,党的新鲜血液难以补充。这一切都说明非公企业党建现状与非公企业的蓬勃发展不相适应,明显滞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

3、党员管理难度大。我区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而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流动性强。党员绝大多数是流动党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党员管理难度增大。如市减速机厂48名党员中,有25名党员辞职或终止劳动关系,但组织关系却迟迟没有转出,党支部难以掌握其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形成了管理的空白地带。

4、组织生活难正常。非公企业党组织日常事务一般由中层管理人员兼任,而党员大都是工薪阶层,“雇佣”色彩很浓,加上业务工作繁忙,平时很难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特别是联合支部,组织一次活动难度很大,开个会两三个小时都召集不全。有的党员半年交一次党费,基本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党组织讨论重大事务往往因为到会率不够而无法正常进行。同时,党组织开展活动还必须取得业主的支持,难以协调,办法不多,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1、进一步明确非公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任务。新党章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新党章第一次给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定位,指明了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方向。但是,并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企业党组织如何开展活动、如何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法制环境下,法律规定的缺失给党组织的正常活动带来困难。目前,在企业主不配合的情况下,党组织只有依靠工会的法律地位,开展活动,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2、不断改进活动方式,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完全不同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党员的标准,也不同于机关党员。一个企业党组织是否发挥了作用,要看党组织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贡献了多少份额;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要看他在日常生产工作中的现实表现。各级党组织要根据企业党员数量少、分布散、参差不齐的特点,宜提倡分散自学,分层次交流讨论,减少集中学习次数;提倡自警自律,减少组织控制;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灵活开展党内活动,一企一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八

调整经济结构布局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鼓励和引导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公有制经济组织在竞争领域逐步退出,已经实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占绝对多数的目标,有的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调整经济结构布局深化经济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挑战。中国工会几十年来的工作重心都是在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几十年来全力以赴研究的是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工会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理论。30年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基础已经发生质的变化。面对70%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70%以上的员工就业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新格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工会的工作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减员增效、下岗失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年时间里,号称1.50亿会员的中国工会一度减少至不足9000万,工会组建工作加大力度以后至,工会会员恢复至1.34亿。与此同时,就职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机关的员工从1.8亿增长至2.5亿。据估计工会可组织的对象达3.00亿。公有企事业及机关单位越来越少,其员工数量也越来越少,工会组织率不断滑坡,在改制后的公有制企业有些虽然还保留工会的招牌却没有了工会专职工作人员,更有甚者干脆取消了工会组织。在非公有经济组织中,不少是迫于某种压力而被动地成立工会组织,其中老板工会或老板娘工会或御用工会不乏其数,工会在这些经济组织中成为一种摆设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面对这样的形势,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工会的组建工作就不能不成为中国工会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其社会性,社会生活即群体性的生活是人的本能的愿望,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其原始的可怖心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果不建立和完善合法的工会组织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诸如同乡会、兄弟会等打工者组织就可能进入,员工中非正式组织就必然出现,且会伴随着劳资矛盾的加剧而膨胀起来,也不排除其他反社会的组织利用劳动关系的矛盾而根植其中的可能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共建共享,中国工会必须迎接这样的挑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起合法而有用的工会组织。

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成立工会,有来自各方面的误解如工会无用论、工会麻烦论、工会负担论、工会分权论、工会收费论等等,所有这些论调都严重地阻碍了工会的组建工作。

第一,来自政府官员方面的误解。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的最大阻力,应当说是来自政府官员对工会的误解。在他们看来“经济”是最大的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某些政府官员却存在这样的论调,认为工会是阻碍改革、影响开放、妨碍引资、制约发展的力量。

在一些公有制的经济组织改造的过程中,工会被“改革”掉了。他们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效率第一、“精简”机构,还能够把工会的牌子保留在“党群办公室”已经是不错的了。再者,“国有”企业已经不在是全民所有的“国营工厂”了,股份化的公司存在“非公有股份”,所以,某些官员认为强调保留或建立工会是对“非公有股份”资产所有权的藐视。个别政府官员甚至声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工会“捣乱”。由此,在一些改造为非国有独资的经济组织中,工会消失了且很难重新组建。在私营企业组建工会,这些官员则声称,有“侵犯私营企业主权益”之嫌,严重挫伤了企业主发展经济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在外商投资企业组建工会,这些官员则认为是破坏招商引资改革开放之大计,唯恐吓跑了海外来的资本家。

所要这些,看似冠冕堂皇,实则荒谬之极,是对组建工会工作的误解。他们的这些误解,上行下效,自然对全社会都有影响,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设置了最大的障碍。

一种观点认为,工会就是带动员工共同闹事与资本所有者对立斗争的团体,成立工会无异于为自己安置了一颗定时炸弹,因此,畏惧工会进而由衷地抵制组建工会。这样的观点在内资私营企业和来自一些工会力量比较强的国家和地区的如韩国等投资人中多有存在。另一观点认为工会是企业的麻烦,成立工会无异于作茧自缚,由于有了工会某些事情就不便于独自决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工会是负担,成立工会就不得不按照规定提供办公场所、安置有关人员、还要拨交经费,这无异于瓜分利润。也有个别的企业如柯达公司,他们认为成立工会是无意义的,因为公司已经为员工提供了最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公司对员工的地位作用甚至其个人的发展都有充分的考虑,工会能够做的公司都已经做到了,工会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有更特别的,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员工俱乐部”,公司为员工俱乐部提供所有的帮助和支持,所谓“员工俱乐部”可以发挥工会组织的一切作用,其实际就是工会,但是公司方面就是反对把该公司的员工组织纳入“中国工会”的系统。

如此观念决定了在某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出现了拒绝成立工会的现象:或者以建立和完善内部员工组织以抵制工会的进入,或者迫于压力成立“老板工会”、“老板娘工会”等等。“老板工会”或“老板娘工会”等,其实质是“羊头幌子”专供应付检查给人看的。“老板工会”和“老板娘工会”等形式上的工会,不但不能发挥工会应有的法定作用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玷污了中国工会的形象。

阻碍工会组建工作的还有来自非公经济组织员工方面的误解。他们有些人不了解、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还有些员工对工会存在反感情绪,认为工会是摆设没有作用或者有作用也微乎其微。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员工多数是青年人,更多的是来自农村甚至偏远落后地区的青年农民,他们对工会不甚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因此,他们对工会组建可以说是无动于衷。据介绍某特区一家很有规模的私营企业率先成立了工会,笔者实地调研:问一位在这里打工三年的员工该店是否有工会,答曰本店确实成立了工会。当问及工会主席是谁,工会办公室在哪里时,答曰“不知道”。对工会反感者也大有人在。某地工会副主席亲自抓非公经济组织工会的组建工作,对某企业员工进行工会性质教育:工会可以指导其签订劳动合同,为其争取参加社会保险等等。这些员工则强烈抗议:签订合同我们就被囚死在这家企业而不能随时找到更好的工作,参加保险实际上是帮助老板把我们本来就不多的工资再骗走一些,更有甚者还认为工会居心不良。沿海某市产业工会,经过努力终于说服企业为外地打工者缴纳社会保险,同时,员工也必须依法按工资比率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结果却导致这些员工集体抗议,险些酿成群体事件。还有一些就职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员工,他们是来自公有制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这些人多数认为“工会无用”。在公有制企业里长期不发工资,直至无端下岗,“工会没有保护”或者说“工会没有能力保护”他们,找到工会的时候还被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他们“要顾全大局”。这些员工对在非公经济组织组建工会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有工会的地方员工的工资被拖欠克扣却没人管,没有工会的地方至少还有一份正常的工作和稳定的工资拿。笔者为北京某非公公司代理一宗拖延发放工资的劳动争议案件,为了使员工获得更多的利益与公司协商给予员工更多的补偿和赔偿换取员工撤诉。当与员工协商的时候,说明笔者是来自工会方面的,不会做对员工不利的事。员工答曰“别和我提工会,我父亲就是做工会工作的,工会实际上是帮企业说话的”。来自员工的这些虽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会实际作用的说法和误解,不能不是我们组建工会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据调查,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的工作,其实真正考虑员工愿望或者说员工对工会的认同,确实也很少;想当然地认定员工有加入工会的要求。因此,我们看到,在组建工会的工作中很多同志多把工作的重点集中的其它方面,如集中在做企业行政方面的工作、做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试图靠发强有力的文件来组建工会等等,就是忽略了员工自身的愿望、要求和意识。

目前,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的问题,工会内部对其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应当说基本上形成了共识。有关组建的具体方法、形式、程序和操作的步骤等考虑得也比较仔细,如:与工商局联手,在非公经济组织注册的同时要求其成立工会,与税务局联手,在非公经济组织纳税的同时拨交工会经费,与党委和行政机关联手下发红头文件,强制要求各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每年工会组建率指标等等。然而,各级工会领导干部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的“软环境”问题思考得相对比较少。所谓“软环境”,是指与采取行政手段如与政府的职能部门联手及“自上而下”的下达指标加大考核力度等“硬”措施相对而言的,那些树立工会自身社会良好形象、启发员工自愿建会的意识、从社会心理着眼的润物细无声的工作等等。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这项工作受到阻碍,多是因为在这些“软环境”方面工作不够得力;能够使组建起来的工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也正需要我们在这些润物细无声的“软环境”方面的工作必须得以加强。

第一,研究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工会和中国工会的新理论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之。

思想支配行动,没有思想的行动是盲动,没有行动的思想是空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会的组建工作,不能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先导。全国总工会也提出,要“以工会的理论创新带动工会工作创新”。

我们强调研究工会组织的新理论,无意否定以往对工会理论的研究成果,而是强调求真务实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研究工会组织活动的发展规律。以往关于工会组织理论的研究,更倾向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会组织的工作。那么,经过30年改革后的中国,工会组织则是生存于市场经济而且是21世纪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当然,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研究市场经济原始积累时期的工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还要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工会组织的性质的职能,从而进行历史的比较。这样的比较研究会使我们发现:工会组织是为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领导劳工通过罢工等手段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而产生的,几百年来工会维护劳工权益的基本职责没有变化;但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工会的性质职能则不同以往。工业社会时代的工会是“劳资关系”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产物,现代社会的工会则承担起了协调“劳动关系”,稳健维护劳工权益的任务。所谓现代社会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已经令人深恶痛绝,痛定思痛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安定的工作和生活,人权至上保障社会的秩序;包括罢工在内的各种激烈的社会冲突事件,人们越来越有一种反感情绪,提出了“劳动安定”的口号。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发达国家的“劳资”双方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双方以企业为利益的共同体,和平谈判是解决分歧的第一手段。工会正是“劳方”赖以在谈判中争取更多的权利和利益的组织手段,也是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之的组织形式。

就我们国家而言,企业是职工和投资人利益共同体的理念,在改革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实际上也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与以往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工会性质职能不同,中国工会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其性质和职能更加鲜明地体现为“劳动关系”协调者的角色。关于公有制企业改革,我们提出了“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同时理顺劳动关系”的理论,然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产权关系应当说是清楚的,那么,如何理顺其劳动关系呢?工会在此空间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实,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发达的国家的工会所担当的角色,虽然仍是以罢工和纠察队为保护劳工权益的终极手段,但是,实际上更主要的是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劳动关系的调适,从而实现劳资利益的双赢。本世纪初发生在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人的大罢工,美国地铁工人罢工和英国伦敦地铁工人的.罢工事件,最终还是以工会代表劳工与公司谈判,双方妥协达成协议而告终,就是典型的案例。

无论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现代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与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不同,工会实际上就是劳资双方矛盾的平衡器,不再是一方独大单方胜利。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这样的理念,使之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共识,那么,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工作就有可能减少误会化解阻力。

第二,塑造市场经济制度中的新形象全面而有效地发挥工会的作用。

形象好比旗帜,没有鲜明而良好的社会形象无以感召天下。

所谓新形象是针对以往的形象而言的。市场经济原始积累时期的工会形象之鲜明就在于领导劳工与资本的残酷剥削进行无情而彻底的斗争,从经济的斗争发展为政治的斗争;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则以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为终极目的。正是这样的旗帜感召了被压在社会最底层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工会的这个形象影响至今。计划经济制度时代的中国工会,虽然会员众多,但是其形象却是被模糊了的,人们能够记起来的工会,不过是福利组织:发电影票(现在也几乎没有了)、搞娱乐活动(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等等。因为工会的形象的模糊,甚至连工会自己都一度提出为“消亡工会”而奋斗的荒唐口号。诚然,那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逻辑的:资本家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了;因此,从理论上说,“劳资关系”也就不存在了,劳资矛盾产物的工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中国工会居然停止活动长达10余年之久。30年前实施改革,“市场”在“计划”中萌生;经历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改革,30年后彻底转变了“计划经济制度”的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价值理念,从理论到实际完全得以确立。那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后的中国工会再也不能继续其“模糊角色”的形象了。工会会员流失之迅速不能不说是与工会模糊的形象有关。那么,现代中国的工会需要怎样的新形象呢?借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实际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三届领导班子顺应历史的潮流及时地提出了“突出维护职能”的“总体思路”。“维权”成为中国工会新时期的新形象,这面大旗使中国工会工作为之一振,开拓了工会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工会十三大则高举起了“支持改革”和“依法维护职工权益”的大旗。中国工会十四大坚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确定的基本职责,提出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工会十四大报告指出:“职工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会向职工做思想工作的常规理论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个人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企业的利益再小也是大。职工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全力去办,这样的理论就彻底改变的计划经济下的工会之形象。

如果把“维权”简单地理解为“维护职工的利益”,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市场经济原始积累时期工会的“革命和斗争”的形象。我们将要实现的是全新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它与原始积累时代的市场经济完全不同,因此,“革命和斗争”的形象必然使工会的组建工作遭到抵制,尤其是来自非员工方面抵制。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工会的旗帜做出严谨而鲜明的诠释,从而树立具有感召力的良好的社会新形象。工会的社会新形象按照中国工会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就是:“着眼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新的形象需要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而不仅是在工会内部进行宣传;然而,宣传需要有引起社会关注的实际内容。实际的内容必须是工会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的真正而有效的作用。树立新形象的最好的手段就是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然而,我们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工作中的新形象的宣传工作中,似乎没有引起重视,例如,工会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参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工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很少被社会公众知晓;工会尤其是中国工会从来都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力而是一个方面的动力。北京某私营制衣公司和职工的关系一度气氛紧张,因为公司单方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极其苛刻,职工十分不满;此时,公司成立了工会,工会代表职工和公司平等协商;结果,重新修订了这些规章制度,职工满意了,公司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一位韩国在华投资的商人,受其本国工会形象的影响起初对在华公司组建工会也有相当严重的抵触情绪;因为根据在韩国的经验他认为工会就是一味与资方抗衡斗争的组织。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其在华投资的公司成立了工会。中国工会的工作使之耳目一新,他撰文写到“中国工会站在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沿”,对中国工会在维护劳工权益和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倍加赞赏:“我们需要这样的工会”。工会积极参与到相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发展进步有效的推动作用,必将得到包括员工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认同,从而树立起工会鲜明的社会角色新形象,必将能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顺利组建工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协调与执政党、政府、雇主及其组织和员工的关系共同推进工会的组建工作。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协调好工会与执政党、政府职能部门和雇主及其组织、还有与员工的关系,在现行的体制中则是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我们国家,中共党的领导是绝对的领导也是全方位的领导,党组织的支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工会和中共党组织的关系在《中国工会章程》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十四大报告指出“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因此,中国工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工会十四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凡是取得各级党组织支持的地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工会组建工作开展得都比较顺利。不仅如此,有党组织的支持和领导的地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工会工作也就比较活跃。我们应当学会善于运用这个政治上的优势。党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提出,在有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应当加强组织建设。在这类经济组织中,工会组建工作如果能够与其党组织的建设结合在一起,无疑会得到顺利推进。在那些没有基层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会的组建工作就需要取得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其实,反之亦然。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而言,基层党组织的组建工作相对于工会组建工作而言更加困难,在非公经济组织尤其是外资企业及需要在境外上市的股份制公司等,建立专门的党的机构其难度更大。工会组织在任何性质的企业中都具有合法的地位,建立工会组织与否说到底不是由公司决定的而是由员工自主决定的;一旦工会成立公司就必须依照法律向工会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那么,在那些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或者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如果有了工会这个“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以后,党的方针政策就有了得到贯彻落实的组织基础。由此可见,党组织支持工会的组建工作,实际上也是为党的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以党建促工建以工建带党建,把党建和工建纽在一起,工会的组建就会有较大的成就。近年来中华全国总工会竭力促成了在沃尔玛公司的工会组建工作,今年该公司又全面建立了党的组织。这是一个以工建带党建的最典型的案例。

政府与工会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如党组织与工会关系那样引起重视。其实,早在新中国初期工会和政府的关系就已经被准确地定位了:工会是人民政府的支柱。建国初期正是在工会的支持下国家经济状况才能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样,在经济建设时期也正是在工会组织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国民经济得以繁荣;在改革开放尤其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过程中,劳动关系矛盾产生突发事件、群体事件,政府处于尴尬境地的时候也往往是借助于工会组织的力量才得以解围。中国工会法确定了工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的任务(见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五条》)。工会的存在非但不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障碍,恰恰是作为矛盾的解压阀维护了政府的权威,调动两个积极性,化解纠纷调适劳动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并且使工会组织依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标志着我国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的完善,反映出我国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与国际惯例的一致性。因此,任何规范的外资都可以放心地在中国投资而不必担心不规范的劳动行为影响其依法获得收益。北京切诺基公司建立完善的集体谈判制度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一汽集团的几家二级公司与外商合资,外商全部都接受了保留或成立工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的条件,有的外商甚至不把此作为中方的条件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有那些投资意图不良的外商才会惧怕在其公司成立工会或把工会组织纳入中国工会系统,既然是投资意图不良,这样的外商政府也不应当允许其在我国境内投资设厂。广泛地宣传工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表明工会与政府立场的一致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会组建工作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官员的理解和支持。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某些经营者抵制工会的组建工作,主要是对共产党领导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工会性质和职能不甚了解。这就需要工会准确地定位自己并且广泛地宣传工会的立场观点和作用。我国工会高举的当然是“维护”的旗帜,但是,其内涵却是两个维护即维护员工的权益也维护国家的利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我们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繁荣了国家经济,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工会维护员工利益是指其合法权益,对员工的不合理的要求工会不但不予以维护反而会对其进行教育;按照现行工会章程和工会法律的规定,中国工会有对员工进行遵守劳动纪律、完成任务的教育义务。对正当经营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会没有任何异议,同时,工会有调动员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今日商报》有则报道很可以说明问题:南京市江北地区人数最多的私营企业“南京红太阳商业大世界建材城”成立了工会以后,更加具体、直接地维护私企职工,特别是来宁经商的流动客商的合法权益,对促进私企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可见,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成立工会是劳资双方“双赢”行为。工会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发起的“双爱双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泛好评。

目前许多地方都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雇主组织诸如“私营企业联合会”、“台资企业联谊会”、还有各类“商会”等等,在这些企业组建工会如果首先能够协调好与这些雇主组织的关系,必然可以加速其工会组建工作的步伐。工会是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然而,工会的这种角色客观上也维护了企业的利益。例如劳动争议出现后员工通过工会组织渠道进行交涉就可以避免罢工、怠工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从而使企业不至于蒙受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劳动争议案件通过工会与企业协商解决,就可以避免诉诸法庭而使企业蒙受社会形象和声誉方面的损失;工会依法监督企业执法情况,可以在及时预防和纠正违法现象从而避免政府职能部门执法监察予以处罚的损失,等等。对于合法经营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而言,成立工会有百利而无一害。工会的存在有助于降低劳动力管理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员工的怨情通过工会有组织反映到企业决策中,冲突在萌芽中化解、纠纷在内部解决,这都无异于减少了企业的人工管理成本。

员工是工会组织的基础,按照劳动法第七条的规定“劳动者有权组织和参加工会”,按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成的群众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必须以员工的“自愿”为前提。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员工对组建工会的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工会。所以,宣传工会的性质、职能和树立工会的良好社会形象必须引起重视。在发达是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瑞典、德国等,工会的宣传工作已经进入了中学。因为他们就是工会的潜在会员。有这样一个幽默故事可以说明问题:春游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蚂蚁抗着大过自身重量食物奔向洞口的行为。老师问“蚂蚁为什么如此辛苦?”,学生答曰“因为他们没有工会。”如果我们的员工都具有这样的工会意识,那么,可以相信,组建工会的工作肯定不至于如此之难。正是由于没有员工的自主要求,我们的组建工作成为了一种外在的力量,因此,组建工作有时处于啼笑皆非的尴尬境地。不愿意由工会指导其签订劳动合同和代表其签订集体合同,反映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打工仔”之“盲流意识”。工会对此应当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启发其现代“工人意识”。反对缴纳“保险金”的行为和最近出现的员工“退保”现象,反映出“打工仔”的“小农意识”。当然,也应当看到还有制度缺陷的问题:我们的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农民工”或“外地工”其保险还没有完全实现异地转移兑现,这些员工尚不能相信“社会保险”的信用。这就需要工会发挥其参政的作用,促进保险制度的完善。员工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不敢主张成立工会的权利,这就需要工会针对“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规律,发挥其相对“资本垄断”而实现劳动力“垄断”的作用,造就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扪心自问,我们在组建工会的工作中,更多的是强调怎样获得或借用行政的“硬”手段、自上而下地压指标,却更少甚至几乎没有对员工进行组织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教育,更少思考自身的社会形象方面的塑造或不知道怎样塑造自身的社会形象。工会十四大报告指出:加大工会组建工作的力度,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推动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这样的推动方案中,我们没有看到对员工的工作。员工其实才是工会组建的根本所在。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只要员工愿意成立工会,那么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阻拦;阻止员工建会者违法。()反之,如果员工不愿意建会,任何组织和个人强迫其参加或组织某特定的团体,也都是违法行为。最近在北京某小公司就出现了员工集体退出工会,工会自行解散的事情。这不能不使我们猛醒:组建工会的工作首先是尊重员工的意志的自愿,我们需要在启发员工的组织意识方面多做些工作。总之,如果工会能够充分发挥其绝对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可能转变员工“漠视”工会的各种心态,组建工作就将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四、结束语。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快工会组建工作是大势所趋,然而,这项工作绝对不是工会组织一家一相情愿所能够完成的。借助于行政手段促进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在目前体制的构架内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工会组织自身。我国工会必须适应历史进步的潮流,尽快转变工作的理念,抓住经济制度改革机遇,充分展示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新形象,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尽快组建工会并使已经成立的工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组建工会需要在程序、方法、体制等方面不拘一格、创新务实,如经费问题、组织形式问题、工会活动方式与开展活动的时间问题等等,都需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孙子兵法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行政命令、诱导强迫等手段不是建会的最好方法,员工自愿、企业欢迎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工会组织。实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组建工会,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量艰苦细致的理论研究、宣传教育、思想发动、公关工作、塑造形象等等营造“软环境”的工作绝对不可以忽视。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九

按照乡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的安排,我与2014年4月7日至11日到乡中八里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大调研大走访”,就中八里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打算进行了调研走访,现总结调研报告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

东八里村位于大马村乡东北部。全村共有311户,1267口人,6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31人,耕地面积1362亩,2013年人均收入4649元,在全乡是中等收入村庄。

1、党员基本情况:村设有1个农村党支部,村两室三间90平米,占地0.6亩,建于1983年9月,历经多次整修,现有围墙和大门,但办公条件相当简陋。农村党员有46名,其中妇女4名,占9%;55岁以上的30名,占65%;文盲、半文盲党员39名,占37%;高中及以上的9人占20%;困难党员8人,占17%;致富无门的3人,占6%;致富带头人8人,占17%。

2、农村党支部班子情况:村党支部委员总数为3人,村委委员数3人,都是55岁以上。

3、农村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情况:两委班子成员均能在自身致富上起一定的带头作用,能积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存在问题。

1、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农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三是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导致工作中有些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2、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一是班子年龄结构老化。目前班子老化现象还比较严重,村党支部书记已经57多岁,村主任65岁,村委会计现已64岁,两委干部都在55岁以上。二是村级后备干部缺乏。村里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把眼光放在经济发展上,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三是农村干部待遇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直接外出做生意。

3、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

四、农村经济社会情况。

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优质粮食的种植面积可观,而且销路也很好,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主要靠农业,养殖业发展不够。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迅速增加,劳务收入也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医疗卫生方面,村1267口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加1242人,参与率是98%.明年计划全部参与。新农保应参保人数853人,实际参保819人,参保率96%。

五、热难点问题。

1.农民对当前经济形式持乐观看法,在主导产业方面,对于优质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希望政府帮助提供信息,找市场,减少农产品无销路的后顾之忧,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资金上,希望金融部门帮助农民解决小额贷款,缓解农民因生产资金不足制约生产发展的矛盾。

2.科技作用得到广大农民认知,加强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建设是农民所盼,据调查,农民对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共同的认识。相信科学,渴望技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但农民感到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少,学而所用和用而所学之间还存在差距和矛盾。看电视是农民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农业频道是农民最喜爱的节目。但农民反映“电视播放农业科技知识时间短,记不住,理解不透”。农民希望村里有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能有科技人员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多发放一些科技书籍和科普光盘,增加致富信息来源渠道。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普及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3.在农村文化生活上,农民反映文化生活馈乏,在农村看电视是农民的唯一文化娱乐,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和扶持村文化室、图书室、活动室的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4.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和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农民渴望农村社会治安进一步稳定.村农民对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总的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人情礼往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大有事主不愿办而不得不办,人情不愿随不得不随的趋势。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十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960万亩(其中耕地555万亩),沙地和低洼盐碱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廊坊市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全市的林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地少人多以产粮为主的城郊型地区,群众惜土如金,林业发展一直受“三难”即筹资难、植树难、管护难的制约。面对这一情况,廊坊市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先后出台了关于承包、拍卖、租赁、产权改制、抵押、转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变官办林业为民办林业,变单纯由国家、集体投入为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变单一的行政护林为全民护林,群众成为造林绿化的主体,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显著提高,全市林业焕发勃勃生机。截止到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7.5万亩发展到207万亩,其中防护林75万亩,用材林18万亩,经济林11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0.7%提高到23%,林木蓄积量达到240万立方米。全市林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40%以上的村有742个,占总村数的12%,有80个村(街)依靠林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林果业已成为这些乡镇、村街的支柱产业。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的第一阶段是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廊坊风沙、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状况,为保护农田,廊坊市在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林网营建工程,林网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重点。由于土地的包产到户,渠、路树木的栽植管护也逐渐责任到户、到人。此阶段的承包形式大部分为统一栽植,树随地走,分包到户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占小头。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群众发展林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阶段果树面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发展果树收益较高,个体承包果园十分踊跃,承包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与此同时,防护林也向联户、大户承包方向转变,这一时期利益分配由以国家集体为主逐步向以个人为主转化。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非公有制造林得到蓬勃发展。这一阶段的土地开发主体是沙荒地和次耕地,以个人投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进行了大规模的速丰林基地建设和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建设,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来实现“国家要绿,群众得利”的发展目标。由于速丰林营造投入少(相对果树来说),管理简便,收益高而稳定(7年左右一个轮伐期,年平均亩收入857元,远远高于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大部分个体造林户纷纷转向片林的营造。

(一)承包制。这种形式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交纳承包费,由个人负责造林绿化,收益全部归己,或国家集体统一栽植,个人承包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与国家(集体)签订承包合同,一定几十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如:文安县大柳河乡马石槽村马福民,承包了村里所有的秃渠秃路及公墓的绿化任务,分年度每年向村里交1000元承包费,并与村里定下协议,造林收益全部归个人。到底已累计投资12万元,植树31000株,绿化了8条渠路,全部按工程绿化设计、施工,成活率及保存率均在95%以上。文安县经营粮食的个体老板邓绍表承包了董村乡七个村街的农田林网建设,计划连续5年植树50万株,今春一季度植树10万株;霸州市煎茶铺花桑木村马建旺,自筹资金60万元,承包土地1000亩,其中育苗200亩,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目前,全市对现有树木或新植幼树采取承包到户管护的达60%以上,收益按3:7或2:8分成,个人得大头。由于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了群众造管积极性,造林效率大大提高。

(二)拍卖制。一是拍卖宜林地使用权,将“三荒”地按长度或亩数进行公开拍卖,个人进行公开投标竞买,一定几十年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林木收益全部归个人。二是拍卖树木所有权,对已植幼树作价拍卖给个人管护,收益后国家或集体收回造林成本,其余全部归己。文安县德归司吉城村将“三荒”向全村公开拍卖,村民张志良经过竟争中标,同村委会签订了30年的绿化合同,按照造林计划,现已绿化渠路米,植树11400棵。大厂县祁各庄乡亮甲台村,19春将群英渠三分干渠3500米长的渠段进行拍卖,有6户村民以每百米20元的价格把土地使用权买走,栽树5000余株,成活率达98%以上。

(三)股份合作制。这种经营方式可以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其它有形或无形资产入股,利润按股分成。永清县曹家务乡,地处永定河泛区,土壤为冲击沙土,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很低,农民靠种地很难脱贫致富。去年由村委会代表出面,联合三家单位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林业,集中连片营造速丰林4000亩。三家股份分别是:村里(代表农户)出让土地使用权并负责树木管理,占股55%;市农科院出苗木,占股30%;永清县林业局出技术(按照速丰林营造规程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占股15%,收益按股分成。这种形式,使农民能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优势参与造林,既解决了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剩余劳动力,解决了造林后期的管理问题。

(四)反租倒包。这种形式多见于各级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即由国家或集体将已承包到农民手中的土地按标准统一租下来,再将土地反包给农民。今年我市京津塘、京沈、津保三条高速公路两侧绿化,都是先由当地政府按每侧30米将土地征用过来,然后反包给所在地的农民进行绿化,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大城县南赵扶镇的麻洼干渠台田造林5万株,村集体先将林地收回,再发包给了张庄、东白洋、凡庄、小流漂四个村18个户,承包户在成林更新后按收入的30%交村集体。

(五)村投户管。即由国家或集体提供苗木,统一规划,统一栽植,树随地走,分户经营管理,或由村集体提供土地、苗木,农民自栽自管,收益村户按1:9或2:8分成,个人占大头。安次区仇庄乡景村,今春栽树(杨树)260亩,全部由集体提供苗木,并新打两眼机井,供浇水使用,统一规划,统一造林标准,农民负责栽植和管护,采伐时收益按2:8分成,个人占大头,并签订了合同。香河安平镇采取镇统一规划、统一购苗,承包户一次性买断堤埝,由农户栽植、管护,镇政府与农户签订合同,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造林方式既解决了农民资金短缺问题,又充分利用了闲散劳动力。

(一)投资方向准,投资力度大。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林果产品行情一路走俏,开发土地资源,大力兴办绿色产业已成为当今林业发展的主流。广大私营业主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将发展林果业做为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渠道,踊跃承包、租赁土地或参与林权、林地拍卖的投标竞标。由于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广大林农、果农舍得投入资金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的平整、改良等综合开发,从而大幅度增加了林业建设的投资力度。

(二)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非公有制林地经营因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相比而言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运用。非公有制造林生产上除普遍使用了一般工程造林配套技术外,还推广使用了abt生根粉造林育苗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保水剂造林技术以及开沟造林技术,使用面积在90%以上,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以上。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选用了廊坊杨、中林46、三倍体毛白杨、欧美107杨等良种壮苗,良种使用率达100%。在修枝、除草、浇水、涂白等幼林抚育方面更加精心细致,林木质量和林木出材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商品化程度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过去由于责、权、利不统一,实行粗放经营,林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形不成规模和市场,效益低下。非公有制造林出现以后,极大调动了群众造管积极性,在私营业主的精心培育下,低产园成为高产园、一般用材林成为速生丰产林,粗放经营改为集约化经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市场占有率以及经济效益都得到显著提高。

(四)打破了行政界限,实现了多层次参与。随着非公有制造林工作的深入,出现了跨县、跨乡、跨村承包。无论谁承包造林,均签订承包合同,进行司法公证。尤其在发展大田育苗建立非公有制苗圃方面,突破行政界限,跨区域承包比较多见。与此同时,在承包主体上,不仅有下岗职工、农民,还有工人、干部及个体业主等各行各业人士,实现了多层次参与。

(一)利用个人储存资金。投资者主要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私营业主。投资方向主要是速丰林和育苗。

(二)联户集资。两户或两户以上采用资金入股的形式共同经营,收益按股分成,风险共担。投资方向主要是大面积育苗。

(三)农村小额贷款。按照国家政策,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的农户,可以向国家申请小额贷款进行造林,投资方向主要是高效设施林业。特点是周期短,见效快。

(四)世行贷款。经过各级财政部门层层担保,有世行贷款额度的县,造林户可以申请使用世行贷款造林(育苗)。特点是还款期长,标准严。

(一)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非公制造林的发展壮大,以防护林为骨架、以经济林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全市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综合防护林体系建立和完善,为廊坊市吸引各行各业投资、增加知名度以及经济的快速腾飞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经济效益。截止到目前,全市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已达18万亩,其中速丰林11万亩,果树及其它经济林7万亩。速丰林按7年一个轮伐期计算,7年后,木材单株材积为0.4立方米,亩产材12立方米,年均总产值0.94亿元;五年以后,果品单产500―1500公斤,年均亩产值2100元,年均总产值1.47亿元。以上两项合计,年均总产值2.41亿元,每亩年均产值达1340亿元。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十一

为全面了解突泉县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建设情况,近日,突泉县妇联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踏查、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突泉县位于兴安盟西南部,总面积4889.5平方公里,辖6镇3乡,188个行政村,464个自然屯,总人口32万,其中有妇女15.7万。全县设乡镇妇联9个,村、社区妇代会197个,“妇女之家”组建率达100%。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妇女组织建设,扩大妇女组织覆盖面,延伸妇女工作触角,突泉县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以“典型示范、整合资源、共建阵地、突出特色、做强功能”为目标,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积极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创建工作,努力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哪里有妇女就将妇女工作开展到哪里”。

目前,全县有重点非公有制企业158个,妇女从业人员近1300多人,其中具备建立“妇女之家”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47个,共建立“妇女之家”28个,各妇女之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妇女汇聚团结奋进、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幸福突泉建设做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妇女之家”建设有序推进。突泉县高度重视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妇女之家”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8337”发展战略,引领全县各级妇联干部和广大妇女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富民兴县·幸福突泉”目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分管妇联工作县委领导在全县群团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突泉县妇联要在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妇女之家”。工作中,突泉县妇联召开乡镇、县直妇联干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指导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建设工作。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突泉县妇联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全县各级妇联组织认真开展非公有制企业摸底调查和非公有制企业女性员工基本状况调研,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妇建工作台账,形成调研报告3篇,上报盟妇联,并不定期上报统计数据,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把握关键环节,破解“妇女之家”建设难题。突泉县妇联紧紧抓住“有人办事”、“有阵地办事”、“有钱办事”三个关键环节,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分类指导,协调推进,最大限度地破解“妇女之家”建设中的难题。一是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有人干事”。进一步健全了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妇委会,对该改选的进行了改选,对该调整的进行了调整,配齐了妇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班子成员,确保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召开座谈会、联欢会、谈心会等形式,从各企业管理层推选产生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且善于做妇女群众工作的女职工担任妇委会主任,配优配齐非公有制企业妇委会组织。通过以会代训形式对妇委会成员进行分类培训和指导,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妇女之家”奠定坚实基础。针对“妇女之家”人员少的实际,积极吸纳非公有制企业中女党员、女大学生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女性,积极参与“妇女之家”建设,建立“妇干”+“妇女骨干”+“志愿者”的社会化工作队伍,壮大“妇女之家”工作力量。二是落实场所设施,确保“有阵地做事”。依托非公有制企业原有活动场所,采取独立办公、集体办公或合署办公等方式,将“妇女之家”与“妇女维权工作站”、“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站”、“妇女学校”有机整合,实现人才、设备、活动载体资源共享,形成了一室多用、分区布局、分时使用、服务一体的格局。三是多方争取资金,确保“有钱办事”。在积极争取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妇女工作专项经费同时,充分发挥妇联组织“联”字优势,采取帮扶部门扶持一点,女企业家、女能人赞助一点等办法,多渠道为“妇女之家”协调争取经费,20以来,筹集资金60多万元,保证“妇女之家”开展活动需要。

(三)着眼持续发展,推进“妇女之家”规范化建设。为使“妇女之家”建得扎实、有序、规范,突泉县妇联坚持软硬件建设同步进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一是严格标准,制定方案。严格按照“六有三统一”的标准,制定了《突泉县妇联关于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非公有制企业按照“标识统一、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重在服务”的原则和“六有三统一”即“有场所、有设施、有计划、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的规范建设“妇女之家”。二是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年以来,突泉县妇联培养树立了突泉县新华家政服务中心、好邻居超市、丽君制衣服装有限公司、唐人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典型。同时,又在突泉县步阳清洁用具有限公司、新世界购物中心、佳美嘉超市、内蒙古安达牧业有限公司等28家非公有制企业相继成立了“妇女之家”,各“妇女之家”结合实际,分别开展了创业就业、扶贫济困、文体活动竞赛等特色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和载体为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建设树立了榜样,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突泉县妇联从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入手,要求各“妇女之家”图版上墙,以“九簿三卡”为基础档案对各类活动进行记录记载,并定期进行总结。

(四)丰富活动内容,发挥“妇女之家”功能作用。突泉县妇联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工作优势,立足“家”字做文章,扎实开展各类活动,使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增强了法律意识,掌握了生活技能,提高了就业本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打造创业就业之“家”。新世界购物中心“妇女之家”充分发挥“面对面”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帮助办理妇女小额贴息贷款、收集发布招工用工信息、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创建巾帼创业就业基地等有效方式引领帮助妇女创业就业,增加家庭收入。2013年,为中心5名大学毕业生、3名妇女协调创业就业贷款55万元,创立“妇女创业就业园”。二是打造教育培训之“家”。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从实际出发,举办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家庭教育、生活常识、文明礼仪等内容的女性知识大讲堂,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以来,和合茶社、舞蹈工作室、突泉县新华家政服务中心、秋实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妇女之家”,举办月嫂、保姆、家政服务员培训班45期,累计培训学员3万多人,获得各类执业资格证书832个,提高了妇女创业就业能力。三是打造维权关爱之“家”。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能够充分发挥妇女维权站的作用,积极做好家庭矛盾、同事矛盾调处工作,帮助女职工排忧解难,努力做到维权在基层,维权在身边。同时,引导“妇女之家”多渠道开展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元旦、春节期间,突泉县新世界购物中心、百卉化妆品城、好邻居超市、内蒙古安达牧业有限公司“妇女之家”纷纷开展爱心救助活动,救助款物总计达300多万元,救助贫困妇女、儿童、大学生、老人5000多人。四是打造文化教育之“家”。突泉县妇联通过建立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制度,促进“妇女之家”依托活动室为妇女提供信息资料查询、文化阅读服务,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成立以来,共参与全县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86场(次),妇女群众参与8500多人次,丰富了县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妇女群众参与县城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受到社会好评。2013年8月,新世界购物中心“妇女之家”开展了“魅力之星·少儿才艺展示大赛”,吸引全县160名少年儿童参赛。6月,开展了服装秀暨少儿才艺展示大赛,全县10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此项活动,为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创新开展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举办了“好邻居与你同行”突泉县首届公益晚会,为1名残疾儿童捐款3万元。五是打造妇女产业之“家”。为传播民间技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县妇联通过非公企业“妇女之家”举办妇女手工编织、剪纸、厨师、电子商务等培训班15期,受益妇女达3000多人。引导鼓励建立妇女手工业协会,该协会是以带动城乡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为宗旨的行业性非营利社会组织,采用“协会+公司、妇女之家+基地+农户”等方式,进一步整合资源,研发、推广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手工艺新产品,目前,协会从全县各地工艺摆件、编织、剪纸、书画、刺绣等妇女手工业方面吸收会员90余人,已经带动城乡妇女近800人,人均年增收近千元。指导宝石镇在宝城村建立民间手工艺术坊,累计培训宝石镇内外农民800多人次,带动500个家庭发展庭院手工制作。联合天韵唐人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妇女之家”在五星村进行家居用品加工技能培训,带动贫困户工人每月人均增收-3000元。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突泉县非公有制企业“妇女之家”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强:一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企业缺乏对“妇女之家”的认识和了解,认为其可有可无,对企业中心工作没有必要,配备的妇工委员会主任素质参差不齐,开展活动的效果明显不同。要进一步加强各企业“妇女之家”妇委会建设,配齐配强妇委会主任,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对妇工委员会主任的培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不断拓宽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二是建设发展不够平衡。非公企业组织女职工的管理,关键难在“流动”二字。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除了中层干部外,很多员工工作时间不固定、跳槽、季节工等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企业用人制度灵活,双向选择和优胜劣汰机制使人员进出相当频繁,由于企业存在差异、领导重视程度不同而带来创建工作的不平衡。因此,要加大“妇女之家”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符合条件的要一律建“家”。三是活动开展不够经常化。受社会、家庭、人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妇女之家”开展的活动较少,或活动内容空洞单一,没有把“妇女之家”一室多用的功能发挥起来。妇联组织要加大引导力度,把妇联重点工作向企业倾斜,多在企业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职工”、“爱心救助”活动,增强妇女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十二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的第一阶段是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廊坊风沙、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状况,为保护农田,廊坊市在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林网营建工程,林网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重点。由于土地的包产到户,渠、路树木的栽植管护也逐渐责任到户、到人。此阶段的承包形式大部分为统一栽植,树随地走,分包到户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占小头。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群众发展林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阶段果树面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发展果树收益较高,个体承包果园十分踊跃,承包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与此同时,防护林也向联户、大户承包方向转变,这一时期利益分配由以国家集体为主逐步向以个人为主转化。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非公有制造林得到蓬勃发展。这一阶段的土地开发主体是沙荒地和次耕地,以个人投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进行了大规模的速丰林基地建设和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建设,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来实现“国家要绿,群众得利”的.发展目标。由于速丰林营造投入少(相对果树来说),管理简便,收益高而稳定(7年左右一个轮伐期,年平均亩收入857元,远远高于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大部分个体造林户纷纷转向片林的营造。

(一)承包制。这种形式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交纳承包费,由个人负责造林绿化,收益全部归己,或国家集体统一栽植,个人承包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与国家(集体)签订承包合同,一定几十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如:文安县大柳河乡马石槽村马福民,承包了村里所有的秃渠秃路及公墓的绿化任务,分年度每年向村里交1000元承包费,并与村里定下协议,造林收益全部归个人。到底已累计投资12万元,植树31000株,绿化了8条渠路,全部按工程绿化设计、施工,成活率及保存率均在95%以上。文安县经营粮食的个体老板邓绍表承包了董村乡七个村街的农田林网建设,计划连续5年植树50万株,今春一季度植树10万株;霸州市煎茶铺花桑木村马件旺,自筹资金60万元,承包土地1000亩,其中育苗200亩,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目前,全市对现有树木或新植幼树采取承包到户管护的达60%以上,收益按3:7或2:8分成,个人得大头。由于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了群众造管积极性,造林效率大大提高。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十三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960万亩(其中耕地555万亩),沙地和低洼盐碱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廊坊市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全市的林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地少人多以产粮为主的城郊型地区,群众惜土如金,林业发展一直受“三难”即筹资难、植树难、管护难的制约。面对这一情况,廊坊市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先后出台了关于承包、拍卖、租赁、产权改制、抵押、转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变官办林业为民办林业,变单纯由国家、集体投入为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变单一的行政护林为全民护林,群众成为造林绿化的主体,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显著提高,全市林业焕发勃勃生机。截止到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7.5万亩发展到207万亩,其中防护林75万亩,用材林18万亩,经济林11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0.7%提高到23%,林木蓄积量达到240万立方米。全市林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40%以上的村有742个,占总村数的12%,有80个村(街)依靠林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林果业已成为这些乡镇、村街的支柱产业。

廊坊市非公有制造林的第一阶段是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廊坊风沙、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状况,为保护农田,廊坊市在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林网营建工程,林网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重点。由于土地的包产到户,渠、路树木的栽植管护也逐渐责任到户、到人。此阶段的承包形式大部分为统一栽植,树随地走,分包到户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占小头。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群众发展林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阶段果树面积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发展果树收益较高,个体承包果园十分踊跃,承包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与此同时,防护林也向联户、大户承包方向转变,这一时期利益分配由以国家集体为主逐步向以个人为主转化。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非公有制造林得到蓬勃发展。这一阶段的土地开发主体是沙荒地和次耕地,以个人投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进行了大规模的速丰林基地建设和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建设,通过拍卖、承包、租赁、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综合运用,来实现“国家要绿,群众得利”的发展目标。由于速丰林营造投入少(相对果树来说),管理简便,收益高而稳定(7年左右一个轮伐期,年平均亩收入857元,远远高于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大部分个体造林户纷纷转向片林的营造。

(一)承包制。

这种形式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交纳承包费,由个人负责造林绿化,收益全部归己,或国家集体统一栽植,个人承包管护,收益按比例分成。个人与国家(集体)签订承包合同,一定几十年不变,可以继承和转让。如:文安县大柳河乡马石槽村马福民,承包了村里所有的秃渠秃路及公墓的绿化任务,分年度每年向村里交1000元承包费,并与村里定下协议,造林收益全部归个人。到xx年底已累计投资12万元,植树31000株,绿化了8条渠路,全部按工程绿化设计、施工,成活率及保存率均在95%以上。文安县经营粮食的个体老板邓绍表承包了董村乡七个村街的农田林网建设,计划连续5年植树50万株,今春一季度植树10万株;霸州市煎茶铺花桑木村xx旺,自筹资金60万元,承包土地1000亩,其中育苗200亩,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目前,全市对现有树木或新植幼树采取承包到户管护的达60%以上,收益按3:7或2:8分成,个人得大头。由于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了群众造管积极性,造林效率大大提高。

(二)拍卖制。

一是拍卖宜林地使用权,将“三荒”地按长度或亩数进行公开拍卖,个人进行公开投标竞买,一定几十年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林木收益全部归个人。二是拍卖树木所有权,对已植幼树作价拍卖给个人管护,收益后国家或集体收回造林成本,其余全部归己。文安县德归司吉城村将“三荒”向全村公开拍卖,村民张志良经过竟争中标,同村委会签订了30年的绿化合同,按照造林计划,现已绿化渠路xx米,植树11400棵。大厂县祁各庄乡亮甲台村,春将群英渠三分干渠3500米长的渠段进行拍卖,有6户村民以每百米20元的价格把土地使用权买走,栽树5000余株,成活率达98%以上。

(三)股份合作制。

这种经营方式可以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其它有形或无形资产入股,利润按股分成。永清县曹家务乡,地处永定河泛区,土壤为冲击沙土,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很低,农民靠种地很难脱贫致富。去年由村委会代表出面,联合三家单位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展林业,集中连片营造速丰林4000亩。三家股份分别是:村里(代表农户)出让土地使用权并负责树木管理,占股55%;市农科院出苗木,占股30%;永清县林业局出技术(按照速丰林营造规程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占股15%,收益按股分成。这种形式,使农民能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优势参与造林,既解决了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剩余劳动力,解决了造林后期的管理问题。

(四)反租倒包。

这种形式多见于各级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即由国家或集体将已承包到农民手中的土地按标准统一租下来,再将土地反包给农民今年我市京津塘、京沈、津保三条高速公路两侧绿化,都是先由当地政府按每侧30米将土地征用过来,然后反包给所在地的农民进行绿化,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大城县南赵扶镇的麻洼干渠台田造林5万株,村集体先将林地收回,再发包给了张庄、东白洋、凡庄、小流漂四个村18个户,承包户在成林更新后按收入的30%交村集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