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2:57:12 页码:12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实用9篇)
2023-11-12 12:57:12    小编:

报告需要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在编写报告时要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报告是一种系统性的文本形式,旨在向特定受众介绍某个主题或问题的详细信息。撰写报告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以便确定合适的结构和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这些报告范文能够激发你的写作灵感,使你能够更好地撰写自己的报告。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一

7月17日至19日,我局旅游考察团一行13人在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陈雪花的带领下,赴广东阳江、佛山、顺德等地考察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考察团一行实地参观了阳江海陵岛、西岸旅游产业园、西樵山、长鹿农庄等景区。通过参观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现将这次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第一站:阳江海陵岛。

(一)基本情况。

海陵岛是广东的第四大岛,总面积108.89平方公里,面临南海,三面环山,占地面积234000平方米。1992年6月18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辖海陵、闸坡两镇,户籍人口9.5万人。海陵岛位于广东省的阳江市,享有“南方北戴河”和“东方夏威夷”之美称,被誉为一块未经雕琢的翡翠。海陵岛从起到连续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是国内外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海岛。

(二)个人感悟。

1.景区干净整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一条公路将海岛与大陆相连,我们经过约一个小时车程,车子感觉感觉像正驶入大山,越往里走,离山越近了,感觉更凉爽,空气更清新。

2.整个海陵岛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这是一个超大的海岛旅游度假社区。海陵岛交通便利,海陵岛与阳江市汽车站之间有旅游专线车对开,每15分钟一班,半小时车程,车费12元。海陵岛内陆路有公共汽车、的士、电瓶车、黄包车等交通工具,海上有载人机动艇、快艇等,到岛内各景点交通十分便利。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全区共有旅游宾馆100多家,按星级标准建设的宾馆28间。岛上的旅游度假房产众多,可租可卖,也有做度假公寓的,如我们入住的风帆海岛公寓。旅游地产项目建筑观光性强,也是海岛的一道风景。海岛具备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岛上还有少数原住居民,医疗、银行、学校、商场、餐饮、通信、网络等相关配套设施齐全。在岛上,让你可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受属于你的海岛假期。

3.围绕旅游核心资源,项目开发充分。海陵岛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岛内有大角湾风景区、马尾岛风景区、十里银滩风景区及金沙滩风景区,各景点先后开发了冲浪、水上快艇、碰碰车、骆驼沙滩游、激光射击、情侣车、升空伞、沙滩骑马、沙滩足球、海上水球、沙滩文艺表演等项目。

4.旅游商品开发比较成熟。在阳江,有海产品一条街、十八子旅游特产超市及专卖店。将当地特色海产品、手工业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是阳江旅游商品开发一大特色,并且注重产品的品牌和包装,方便游客购买、携带。旅游商品销售走超市路线,将所有旅游商品集中,形成旅游商品超市,既方便游客集中选购,又让游客买的放心。

二、第二站:佛山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

(一)基本情况。

广东中旅集团已计划投资128亿元,在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分别建设佛山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湛江东海岛旅游产。佛山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是广东中旅集团打造的中国首个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

据了解,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项目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目前该园范围内有3个景区,分别是庆云洞景区、银溪风景区和水国迷城。其中庆云洞景区以庆云洞道观为核心,银溪风景区由素有小“九寨沟”之称的银坑溪、长寿村、生态果园等组成,水国迷城泳场占地13.8万平方米,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矿泉沙滩泳场,同时也是全国有名的赛艇训练基地。广东中旅通过租、买的方式获得土地。其中,庆云洞景区是通过租赁方式获得经营权,租期30年,并且广东中旅与当地政府达成协议:广东中旅要在20内实现将庆云洞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整个西岸旅游产业园规划总面积为8500亩,将规划为“八区”:酒店及别墅区、温泉养生区、国际会所区、道家文化区、风情商业区、体育公园区、旅游创意园区、旅游人居区,总投资超过60亿,将打造成为一个以道家文化为底蕴、养生文化为特色的,可供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游览观光的国家级度假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个人感悟。

1.“旅游产业园”概念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发展,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国家旅游局与广东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助力广东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在政府前所未有重视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针对目前国内许多景点整体形象不突出、吸引力不高、旅游景点种类比较单一、景点分布不平衡、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景点的科技含量低、娱乐性不强等问题而提出来的新概念。

2.“旅游产业园”内涵。

强调坚持国际化、现代化、品牌化的发展定位,强调高标准规划、高端运作、集群发展,强调产业服务链完备,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建立综合性的旅游区。

需要高标准规划、高端运作、集群发展,需要建立、完善并扩展旅游产业链条,满足游客多样化需要。目前,我国经营成熟的景区如东部华侨城,可以认为是“旅游产业园”的成功样本。

4、南海西岸旅游产业园项目的申报是广东省旅游局、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向国家旅游局呈报了《关于扶持广东旅游产业园的请示》(粤旅[2010]136号),并获得批准。目前,国内对旅游产业园尚未有统一的官方标准和明确的对口申报部门。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二

为学习借鉴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加速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以及休闲农业发展,市农业局组织有关县市区农业局长、水产主管部门负责人、市直农业相关部门领导及休闲农业企业代表一行18人,于20**年12月1日—8日,赴台湾就以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在为期8天的考察期间,我们实地考察了苗栗区农业改良场、台一生态农场、西螺农产品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大安生态休闲农场、高雄梓官区渔会、阿里山茶场、彰化县田尾乡公路花园等。此次考察受到了台湾相关人士的周到安排和接待,感受到了台湾浓郁的风土人情和两岸一家亲的热情。考察采取实地查看、听台方企业介绍和团员提问的方式进行,大家边看、边谈、边议,对台湾社会的有序、环境的优美、城乡的繁荣、农业的发展,都颇为赞叹。

(一)总体概况。

台湾人多地少,农民收入较高。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万,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专业农户年纯收入约100万台币(合22万元人民币),人均纯收入19.5万台币(合4.2万元人民币)。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相当于870亿元人民币,占台湾生产总值的3.3%。

台湾农业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功转型为精致化、科技化、企业化、休闲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据了解,目前台湾地区共有休闲农场1100多家,平均每一乡镇市区就有3.3家。台湾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8%,而休闲农业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台湾城乡发展同步,功能互补,区域互动,城乡共荣,一体化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

(二)主要特点。

农业休闲化,是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以休闲农场为主的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主要利用乡村的森林、溪流、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戏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考察团到访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是全台湾规模较大的休闲农场,该场提出的以“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科学”四点导向,诠释台湾农业朝向精致农业发展的过程,打造“全方位农业”经营理念,把台湾农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二是以市民农园为主的精致农业休闲区。在台湾绝大多数旅游景点小巧精致,每户农民的田园、家园都是一个休闲观光园。农民提供土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主要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于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三是以农业公园为主的庄园农业休闲区。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彰化县田尾乡绵延数十公里公路花园,目前是全台湾最大的花卉树木盆栽集散区,也是台湾观光局向游客推荐的重点休闲农业观光景点。田尾乡总人口近3万人、7000余户,几乎家家种花、户户种树,公路花园景色美不胜收。四是以设施农业、观光公园为主的体验农业休闲区。一般位于城市近郊,主要有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提供采摘、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五是风景名胜为主的旅游农业休闲区。即利用名山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旅游胜地,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有乡土味的`观光特色。台湾阿里山全球驰名,就是利用高山千年桧木树种群、高山茶园为景,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高山铁路,吸引游客乘游览车或小火车沿途观光,听导游讲解相关知识。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发展及经营行为。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各自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并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

(二)协会组织运作规范化。台湾农协是农民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的一个农民自治团体。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功能最为完善和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承担丰富的农村农业业务,其主要职能有三项:一是公益性的农业推广事业。包括协助政府执行农业政策,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经营性经济实体。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政府委托的业务经营,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兴办会员和农民个人力所不及的设施设备和生产项目等。三是农村金融服务,即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根据台湾农会法,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业务,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相互配合,为协会会员提供产品推介、宣传、信息发布等各项服务。

(三)产业化水平高。台湾的休闲农业朝向产业化链条式方向发展,通过打造区域性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将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至二、三产业,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如高雄梓官区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渔业、永续渔业”为经营理念,以“创新品牌管理”为经营策略,从水产养殖到竞拍专卖,再到产品深度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行销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其乌鱼籽观光工厂获全台第一家通过cas认证,蚵仔寮港观光渔市不仅是鲜鱼产品重要营销平台,休闲食品包装设计还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奖。

(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高。目前,台湾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机制,把科技与生产、科技与加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如大安生态休闲农场研发的高架草莓栽培技术,世界领先,利用高架栽培技术种植草莓产量比平地栽培产量增产1倍以上;再如梓官区渔会,运用高科技细胞活化原理研发海鲜品速冻技术,产品可保持鲜活品味3年时间。

(五)经营管理方式先进。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建设企业网站,实行网上购销,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查询和消费,增加了消费人群。十分重视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和同地区的统筹协作,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分工,实现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的综合。同时,注重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除了实物产品外,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体验等“情境消费”的产品,有效地拓展了产业链。

(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台湾休闲农业在规划分布上充分融合当地自然、文史资源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结合旅游、餐饮等行业的综合经营,因地制宜,突出休闲主题和文化建设,整合区域农业资源,使得各个地区别具特色,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实施差异化战略,不仅善用资源,充分体现田园民情,注重与教育、体验及乡村文化活动相结合,同时讲究设计主题的鲜明性,避免出现重复雷同。

此次考察,不仅亲眼目睹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成就,而且也看到了休闲农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创新科技等方面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十堰休闲农业正处在初始阶段,高起点规划、高端位对接是加快休闲农业尽快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要在宣传引导、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积极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增强人们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的信心,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农业企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二是统筹规划,突出各地的休闲主题,把农业的特色化、产业化、休闲化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各地各农业企业的自身资源和特色对全市的休闲农业进行科学统筹和规划,将休闲农业纳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范畴,统一规划,在安排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我市的休闲农业尚属起步阶段,应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乡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二)把握发展基本原则。发展休闲农业应遵循以下6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协调推进,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坚持产业为平台,旅游为动力,人文为内核,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应用多种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四是要善用当地资源条件。农村各类资源是构成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在开发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五是要重视休闲农业的特色与创新,避免雷同。六是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相结合,营造田园城市。

(三)布局合理科学化。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要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经济水平与消费特点,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我市农耕文化悠久,山水资源丰富,因此,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区域间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同时,同一区域内的休闲农业也要各自找准定位,突出主题,避免千篇一律。

(四)加快产业化发展。我市休闲农业刚刚起步,要吸收和借鉴台湾“同地区联合,不同领域分工合作”的经验,积极拓展产业化链条。要加大休闲农产品开发力度,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向休闲农业功能拓展,利用资源优势,把企业办成休闲农业示范点。力求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产业链条,最终促成我市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五)积极发展农业协会。成立xx市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拓展农业协会职能,细化供产销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强化农业协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对接,把协会真正办成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使农业协会在农业各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游结合的观光、游览、度假、体验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消费,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简单地“学农”,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着力制定休闲农业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三

应台湾有关方面邀请,9月12日至19日,省农业厅组织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休闲农业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19人赴台湾考察学习培训。在台期间,考察团分别参观了台北农产品运销公司(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台一教育休闲农园、阿里山有机茶叶农场、台南走马濑休闲农场、台南莲花生物科技公司、台南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等,听取了台湾企业负责人介绍,并进行意见交换;拜会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段兆麟博士,参加了段兆麟博士关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实践”的培训。活动期间,还与台湾农会、休闲农业协会有关人员、高雄市议会议员等相关人士就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用地、休闲农业资金筹措、休闲农业等级评定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农产品产销体系、台湾农会的作用与地位、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等。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面积50公顷以上为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此后,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短短时间,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加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加观光加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其中台南走马濑、台一等规模比较大的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台湾休闲农业是由有一定规模的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坚实的第一产业和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基础上,农业生产需要拓展和发展之际,由农场主和农业生产者自然转向而成,即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如台南走马濑农场,经过被台南农会称之为走过“五级农业之综效经营”才达到如今的规模的,即一级农业:牧草苗圃;二级农业:牧草加工品;三级农业:农业休闲及农场游憩;四级农业:农业体验为主题和农业科教;五级农业:创意性产业及文化展演。依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进行全面性调查统计的结果,台湾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为1244家,平均每个乡镇市区约有3.8家,提供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18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业的主题代表。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90年代初由“农委会”颁发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主要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如实施主体、面积、经营内容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观光局出台了检查评证许可,对休闲农业开创开办实行验证许可制度。台湾经过土地改革后,农民的土地大多都是私有化,农场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休闲农场,经营项目经过台湾农委会的严格审批后,休闲农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允许占项目建设总面积:一般来说一些小规模的采摘、休闲型的占5%左右,综合休闲类型的占10%左右,农委会认定的大型示范企业占20%左右。又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设立国民休闲消费特约店,鼓励和支持把政府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观光农业点,同时把公务员的年休假制度与到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使游客享受法规赋予他们的优惠,拉动民众的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又能够使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政策还规定把休闲农场作为中小学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基地,有计划安排中小学生到休闲农场学习和体验生活。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不论你是10人的游览团,20人的游览团,还是30人的游览团,景点导游总是十分负责任的尽情解说。矫健的身板,热情的笑脸,丰富的知识,清晰的吐字,纯正的台音,流利的话语,娴熟的解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跟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台湾休闲农业的导游是农会要求企业选派到专门的培训机构严格培训,取得导游证书才能上岗的。台湾休闲农业景点经久不衰,除了严格精致的管理之外,还与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本领过硬的景点导游是分不开的。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代发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9)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动交流。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刚起步的海南休闲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学习借鉴。建议:一是同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双边交流。邀请台湾的专家学者和经营者来琼指导和交流,同时派遣我方不同层次的团体、人员赴台考察学习,研究借鉴台湾成功的经验,指导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二是策划建立若干个台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项目,引进一批有经验有实力的台资企业投资创业,以点带面推动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建议每年的“冬交会”邀请台湾相关休闲企业参展,让海南人民感受和认识台湾休闲农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四是制定有关政策保证台商在海南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权益,在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来琼投资台商提供更多方便,从而加速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联合考察组:邢诒铁、张洪波、张洪溢、文彤明(执笔:文彤明)。

209月29日。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四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首先从地方官员的观念更新着手,从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有规律的阶段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的健康成长入手。坚守科学的理念、科学的主导、科学的管理。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首先将环境保护、旅游组织、休闲行为、康乐选择、就业机会、生活质量作为政府政策干预的考量。欧盟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地区发展和结构调整。欧洲乡村旅游发展的著名战略就是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公众与私人联合,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公众、私人在社区尺度上乡村发展的革新。

乡村旅游在全球蓬勃发展的趋势,是从风景名胜区发展为各种乡村区域,并深入小镇村庄,使之更加乡村化。政府视休闲旅游为社区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乡村社区旅游规划成为休闲乡村与社区变革的主要举措。工作中,我有个重要体会:项目建设坚持规划第一,规划工作坚持文化第一,文化挖掘坚持特色第一,特色物化坚持市场第一。乡愁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情感代码,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必须始终坚持让乡愁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的底线,尤其是休闲乡村产品开发和主题小镇建设中。前不久召开全国人居工作现场会的浙江省桐庐县,坚持科学统筹、生态为本、文化引领,既塑造了形神皆备的乡村旅游意象,延续了道法自然风景桐庐的历史神话,又勾勒出走向未来的人文山水画卷,被称之中国画城。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宁波市的东钱湖镇十余年来一贯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生态保育,见缝插绿、见缝插色,打造大地景观和林相艺术,从而使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品质同步提升。福建省泰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禀赋,呵护生态环境,开发特色产品,赢得了安养小城的赞誉。见山。见水、见人、见物是乡村发展旅游的最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尽力让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纵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少地区明显存在着低、散、小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缺乏统筹的力度,规划缺少整合的招数。我们特别希望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美丽乡愁能够成为资源整合的主线。山东省蓬莱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就很好地抓住了仙境、海岸、葡园、酒庄等特色文化元素,既很好地营造了醉美蓬莱的文化氛围,又扎实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乡愁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体验,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来源于特色乡愁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从低、散、小,走向新、聚、大,才可能从产品创新走向业态多元,进而实现产业融合。浙江省鄞州区的湾底村在发展中,就让乡愁印记品牌标签,乡村旅游的天宫庄园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又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这方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以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的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城乡互动研究中心、乡村文态研究中心和乡村音乐创作研究中心都有不错的研究和探索。

我在工作中曾经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对于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品牌打造和农村美丽家园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会特别深刻。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五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好途径。通过发展旅游,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从而很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展示农业与旅游混搭所呈现的多层次创意模式,通过“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创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业态,实现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花卉+婚庆产业产业依托:花卉种植产业。规模要求:1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创意内容:花卉产业在旅游开发上一般要与婚庆产业进行结合,打造花卉婚庆产业园区,以各种芳香、观赏和经济花卉种植为底色,形成七彩浪漫童话花海,种植本身可以形成大地景观成为靓丽的风景线。主要赢利点: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花卉深加工、延伸品、婚礼蜜月洞房;花卉养生、保健、美容等模式二:苗木+休闲娱乐产业依托:苗木种植产业。规模要求:5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客群市场:花卉苗木和桑椹苗木休闲度假产业。创意内容:农业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苗木产业由于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在当下的广大乡村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升级选择。苗木花卉产业本就具备旅游观赏和开发价值。针对苗木产业,情景苗圃基地,木概念极为有效,即通过绿化样板间的形态展示苗木搭配的效果,将苗木产业,休闲游憩、游乐运动整合为一体。主要赢利点:苗木种植、销售;运动、游乐、亲子等。模式三:林业+游乐项目产业依托:林业种植产业规模要求:200亩至万亩不等,根据不同规模进行不同设计,本项目主要是针对经济林业资源。项目定位:树上穿越,创意游憩森林公园。客群市场:森林游乐游憩客群市场。创意内容:针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创建“树顶木屋、树中穿越、林下游憩”的三维空间开发理念,即依托树冠可以开发树顶温泉spa、树顶度假木屋、树顶休闲书吧、树顶瑜伽健身台、树顶观光餐厅等项目,将观光与休闲度假项目进行整合发展;树中依托树干通过空中吊桥、藤索、栈道和各种拓展运动结合,打造适合儿童、团队的拓展训练项目;树下利用陆地空间打造度假式营地、森林氧吧、塑料瓶建设的房屋、林下采摘项目等。主要赢利点:游乐运动、度假、养生、林下经济等。模式四:牧场+牧场生活体验产业依托:畜牧家禽养殖产业。规模要求:养殖产业需具备一定的规模,或者是依托草原、荒地、山林的养殖产业,或者养殖场周边有可利用的空地资源。客群市场:特色畜牲产品,美食和体验游乐。创意内容:这里所指的农场是具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养殖产业本身就是农业产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于类似资源依托的项目,可以依托空地资源的话,建立一个勇士狩猎公园,该狩猎不等同于传统狩猎,而是让游客赤手空拳抓农场特意放养的各种特色动物、去捡散养的鸡鸭鹅下的蛋、去挖山地野菜等,而且游客获得的动物蛋蔬菜,一方面可以就地交由餐厅进行定制化烹饪,就地享受美食,动物可领回家当宠物,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定制化包装成具备自己创意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主要赢利点:养殖、延伸加工、特色美食、体验狩猎等。模式五:果业+创意、体验设计产业依托:水果种植产业。规模要求:一般是在知名的水果产地,水果自身的采摘,农业旅游基本已经形成市场知名度。项目定位:创意瓜果王国dd让瓜果旅游更上一层楼。客群市场:水果采摘近郊休闲游憩市场。创意内容:瓜果是目前乡村主导产业之一,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都拥有自己地方引以为傲的瓜果品种。一方面做好瓜果采摘观光等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丰富瓜果种植品种,提升瓜果种植技术,引入现代科技大鹏实现一年四季,不同地带的瓜果采摘游乐;另外一方面将瓜果进行创意化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所谓创意、瓜果王国,其实就是将一个地方最突出的瓜果进行极致化的创意、打造,让游客实现全感官的游憩体验,进而成为地方特色瓜果的展示窗口,推动瓜果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主要赢利点:瓜果种植、休闲采摘、创意、游乐、特色、度假等。模式六:大田+创意景观种植产业依托:大田种植。规模要求:一般是依托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区域,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通过创意化种植构筑。客群市场:农业观光体验。创意内容:大田种植一般是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景观底色针对于这种资源,一般的解决方式就是通过创意化设计打造大地种植景观,即可以将区域内最具特色的吉祥寓意或者最具地域特色的形态通过不同色彩的作物种植进形展示,建设至高观景平台让游客观赏。主要赢利点:观景等。模式七: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设计产业依托:传统民俗技艺,劳作方式。规模要求:作为单独的项目10到50亩皆可以。客群市场: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体验。创意内容:整理出每个地域最具特色的传统劳作作坊,在一个区域进行场景化的再现,包括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都要进行场景化、情景化的再现,游客既可以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以亲身参与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劳作方式,比如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主要赢利点:参与体验、手工纪念品销售等。模式八:渔业+多元化渔乐体验产业依托:水产养殖产业。规模要求:一般依托特色的水产养殖基地。客群市场:休闲鱼乐市场。创意内容:百渔乐园虾兵蟹将王国,是指要丰富水产养殖品种的多元化,特别是用作旅游开发部分,其次要丰富体验游乐方式多元化,在传统的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鱼的各种玩法(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做到极致,同时引入相关联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整个构筑一个乡土田园游乐游憩方式综合体。在做好各种游乐方式的的同时,将各种水产养殖产品进行创意化设计的发展思路,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的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主要赢利点:水产养殖、渔乐体验、特色餐饮、特色度假等。模式九:新农村建设+街道庭院生态,廊道设计+五谷杂粮创意化设计产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规模要求:在100户以下的居民聚集区,同时具备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对传统村落。项目定位:真正的美丽乡村dd乡愁体验地。客群市场:民俗近效休闲体验客群。创意内容: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深挖掘地域的农业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技艺特色和人民生活习俗特色,在村庄道路景观的美化设计上以地域的特色果树、蔬菜和花卉作为景观绿化植被,并形成生态景观,廊道供居民日常话家常;在居民庭院绿化美化的同时要结合庭院经济进行打造,形成葡萄小院,丝瓜小院,盆景小院、农耕小院等特色化的主题院落;在村庄景观打造上要将五谷杂粮的果实作为重要的景观设计来源,各种棒子、大蒜、辣椒、柿子、大枣等农作物串成的辫子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在文化生活设计上要挖掘整理地域的传统戏曲、舞蹈、民俗技艺等进行传统文化发展。主要赢利点: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民宿接待等。模式十:田园养生+度假模式产业依托:田园风光秀美和具有疗养保健价值农业发展区域。规模要求:根据规模大小进行相应的特色设计,也可以打造精品度假庄园,还可以打造田园疗养度假小镇亦可以打造田园养生国际漫城。客群市场:田园度假客群市场。创意内容:依托各种特色化农业种植产业的地区,如葡萄、中草药、蓝莓等具备养生价值的农业资源,挖掘其养生保健疗养作用,挖掘地域内的美食、文化、特色运动娱乐等方式,打造以特色度假生活为主的综合体项目。主要赢利点:养老养生、民俗体验、度假。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农旅综合体案例设计规模:2500亩规划理念:以现有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各个沟域内的自然景观、地貌特点和产业资源基础,植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核心理念,对项目区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集成生产示范、农产品供给、高新技术展示、休闲旅游观光、民俗欣赏、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生态涵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体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同时在整个园区的建设运营过程中秉承循环农业发展思路,串联种养加游产业链条。形象定位:梨花仙谷、山水画廊目标定位:打造现代农业为基础,三产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兰州市最美农旅综合体。项目借万亩梨园之势,结合地形地貌特点,以“梨园仙谷”作为项目的主题,融入梨园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对现状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迎合区域市场绿色农产品及休闲体验需求,打造十里山水画廊和农业风情大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动兰州及西北地区现代农业及美丽乡村发展。建成兰州市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方案布局:通过借山、引水、留田,创造生态本底,通过造林、整村、布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民宿聚落建设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核、一带、四心、九园”。“一核”:以项目区最东侧谷口开敞位置为核心,发展接待服务等功能,园区重点优先开发。“一带”:依托盐什公路和规划水系,串联带动整个园区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打造十里山水画廊和风情大道。“四心”:在规划区山谷内部,结合现状开敞空间,规划园区四个次中心。分别依托农业嘉年华、家庭农艺馆、梨花仙谷、葡萄酒堡四个项目展开。“九园”:依据现状场地条件、区域资源情况及未来市场需求,规划项目区分为九大园区进行打造,主题明确又便于运营操作。九大园区分别为:现代牧场、都市菜园、百果香园、未来农场、葡萄庄园、农旅文园、国际农庄、农商驿站、亲子农园。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六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8月26日至27日,xx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十二五期间”,xx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xxxx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指导工作,建立“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总之,xxxx乡村旅游扶贫要立足生态涵养区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建设长江三峡国际休闲度假中心”总体目标,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为依托,以产业化拓展为平台,以发挥乡村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走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可持续一体化的道路。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七

县政协于2017年4月下旬,在冯兴钱副主席的率领下,就如何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然资源特色鲜明。苍南县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有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景区,同时还有石聚堂、燕窠硐、鲸头等多个县级风景区。金色沙滩、彩色岛礁、山巅石海、古老村寨,构成了苍南独有的自然旅游景观。

(二)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资源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灵魂。苍南县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如金乡卫城和蒲壮所城的抗倭文化,五凤、腾垟的茶文化,矾山的矿石冶炼文化,玉苍山法云寺的宗教文化,岱岭、凤阳、莒溪等地的畲乡文化,朱程烈土故里、粟裕、刘英等抗日名将活动遗址的红色文化,还有唐桥宋塔、矴步、牌坊、状元坟、生态染坊、文物古迹等历史人文文化。此外民间民俗文化独特、农耕文明体验丰富多彩,如有太平龙、灵溪宫庙会、冥斋会、唱茶戏、拔五更、抬阁、马灯舞等民间民俗及捉小海鲜、踏水车、织布、做豆腐、捣年糕、采摘蔬果等农耕文明体验。

(三)生态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我县已建成(或已通过生态镇现场核查)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以及县级以上生态村324个。特色农业发展讯速,如灵溪观美桃湖的农业观光园、马站农业园区等农业基地和观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马站四季柚、炎亭梭子蟹、苍南翠龙茶等特色知名农产品声名远播;拥有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蘑菇之乡等多张涉农国字号金名片。优美的环境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乡村休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活动载体。

(四)乡村农家乐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县农家乐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到2017年底,农家乐累计总投资规模达4280万元,接待餐位数7840个,床位数258个。全县已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村5个,农家乐旅游特色点72个,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856万元,游客购物收入108万元,直接从业人员745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对开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农家乐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对民间民俗、农耕文明、抗倭文化、畲乡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不深;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乡村景点档次不高、分布较散、旅游服务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欠规范、发展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还需强力推进。

二、大力发展我县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山区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各级乡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根据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和村庄,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金乡同春酒、本地笋干、席草制品、海鲜产品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例如,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通过再保险、风险贴息等方式,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保险业务,帮助农户和相关组织化解经营风险等等。

(四)加强综合管理,提升整体环境。一要依据乡村旅游特点制定标准,规范管理。要把苍南实际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一套便于操作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用来指导、规范和帮助农家乐经营者。按照现有的示范标准和星级标准加快经营户的提档升级,加强对游客权益保护,规范农家乐文明友好待客行为,以确保乡村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二要加强培训,提升综合服务素质。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知识、旅游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导游员,提升游客对景点的内容感知度,促进对景点的宣传和推介。三要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要做好乡村景点间的绿道、慢行道的规划和建设,拓宽游玩项目,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一要多渠道推介旅游资源。要综合利用电视、网络及平面媒体等各种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宣传。要创办乡村旅游节目,定期宣传苍南乡村美景,积极开展苍南人游苍南、外地人游苍南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提高苍南在外的知名度。二要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要组织有关单位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展览会,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渔寮端午观海节和沙滩音乐会、玉苍山重阳登高节和炎亭海鲜美食节,四季柚、蕃茄、柑橘、五凤茶叶等农产品采摘节,做到以节兴旅,以旅促商,以商富民。三要利用区位优势,开展精品联合,努力拓展乡村旅游市场。要围绕浙闽边界山海生态游的主题,加强区域联合,营造精品线路,继续主动与瓯南闽东二省六县(市)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创精品旅游线。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八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加快推进“十年一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决策部署,市旅游局围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这一主题,于5月27日至6月1日,由邱兆水副局长带队,组织诸城、寿光、安丘、临朐、坊子、滨海等重点县市区旅游局及重点乡镇、重点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赴四川成都就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在川期间,考察组和成都市旅游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成都市双流县、郫县、锦江区等乡村旅游景区和都江堰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家被成都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深深吸引,更被成都市乡村旅游成功的发展模式所震撼,一致认为,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对潍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作用。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

1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自然发展阶段。发展之初完全依靠市场导向,乡村旅游处于无序发展业态,产品雷同,同质化严重,同时潜在生态环境隐患,经营服务无标准,无规范。二是规范发展阶段。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抓住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契机,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旅游、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发展格局,使成都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逐步转变为规模整体开发、标准管理、连锁经营的规范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综合效益好。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旅游特色村22个,星级乡村酒店11家,全市农家乐总数达到273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85家),从业人员44740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2017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57.8万人次,旅游收入21.7亿元,纳税额1.11亿元。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有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态势,有效地调整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大幅增加。

(二)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部门联动。成都市乡村旅游之所以发 2

展有规模、上档次、知名度高,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非常到位,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抓新农村建设,就是抓农村经济,就是抓劳动就业,就是抓农民增收。因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极高,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规划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成都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协调指导,要求规划、建设、国土、园林、林业、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建设旅游型村镇,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科学规划,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错位发展。成都市在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时,统筹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了以城郊和周边区(市)县为重点,平原-丘陵-山地梯次发展布局和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错位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朵金花、农科新村、锦绣东山、长秋山区、花揪片区五个集中发展区,建设了龙门山旅游产业功能区、龙泉山旅游产业功能区,并且在未来三年实施“十千百”工程,即打造10个乡村旅游特色镇,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0个星级农家乐和星级乡村酒店。

(四)出台办法,规范引导。出台办法,规范引导。为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发展, 3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成都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旅游促进条例》、《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等地方法规和标准。同时,为加强行业监管,成都市以乡村旅游协会或合作社方式开展连锁经营,不断提升了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和旅游接待点的服务质量。

(五)节庆营销,节庆营销,打造品牌。打造品牌。成都市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势,指导各区(市)县策划、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都江堰市的清明放水节、双流县黄龙溪的火龙节、龙泉驿区的桃花节、彭州市的牡丹花会、新津县的梨花会、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以文兴旅、以节助旅,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节庆营销平台,不断提高了成都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赣北、皖南乡村旅游考察报告篇九

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来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农业休闲旅游是以农业文明、农村文化、农家环境等资源规划成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活动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中心展开的,农庄和农家小院周围的农田、果园、山坡、道路、树林、湖泊、小河、岩石、山峰、沼泽地给农业休闲旅游活动提供场地的同时,也给旅游者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一)旅游者方面。

1、假期集中。

中国的假日制度的改革打开了国内旅游这个大市场,尤其是在黄金周期间,不论远近几乎家家出行。然而农业休闲旅游又主要是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接待地,不仅规模小,而且相关设施简陋,这就更是增加黄金周期间的安全隐患。

2、旅游者准备不足。

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对旅游活动准备不足,盲目出游,盲目冒险也会造成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旅游目的地方面。

1、农户、农庄准备不足。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许多农户在什么是农业休闲旅游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办了家庭农业休闲旅游。知识储备、人才储备和资金储备等都不到位,不言而喻会给旅游者带来多大的安全隐患。

旅游是个综合性的很强的行业,它涉及到很多社会部门和行业,旅游活动中包含了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因此农业休闲旅游区域开发的开发前期投入巨大,但回收周期却较长。但单家独户的农民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这就造成农业休闲旅游区域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地方政府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对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区域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人员、经费和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以至监管工作不能及时和到位,还有的地区监管机构太多而导致集体不作为等。

(四)相应的保险体系未跟上。

中国旅游保险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存在保险险种少、保险对象细分不够、保险责任确定不合理、保险合同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宣传促销滞后等诸多问题。

二、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表现形式。

(一)出行安全问题。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是以农庄和农家小院为中心开展活动,出行的道路多为乡村道路,道路狭窄、弯道多、坡度大,这给旅游带来很大道路安全问题。

(二)不洁餐饮问题。

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没有基本的消毒设施,没有抽水马桶,污水排泄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三)虫、蛇等野生动物咬伤。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的环境是远离城市、远离旅游者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农村,那些地方会有许多有毒或无毒的虫、蛇等野生动物出现,这就必然存在被咬伤的安全隐患。

(四)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的环境在广大农村,乡村排污体系及卫生防疫体系薄弱,这就增大传染性疾病感染几率。

(五)摔伤、溺水、火灾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安全问题。

(一)建立健全农业休闲旅游的政策法律法规。

健全的政策法律法规,是确保农业休闲旅游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的首要条件。首先,当地政府要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其次,应当将农业休闲旅游纳入当地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的范畴并加强指导。把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框架下,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休闲旅游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二)完善和健全城乡基础设施。

由于农业休闲旅游涉及到乡村基础设施,故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交通、卫生等能满足旅游需求。

(三)通过强制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果从业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基本安全知识,或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按有关规定行事,就会大大增加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旅游企业和旅游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

四、构建我国农业休闲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一)建立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急救系统。

由当地政府、公安系统、医院、旅游管理部门联合组成急救系统,随时对所属辖区的旅游地区进行监管。

(二)建立农业休闲旅游安全的保险体系。

1、当地农户要认识购买相应保险的意义;。

2、由保险公司为农业休闲旅游量身定做保险保障产品。

3、设立企业、农庄、农户旅游保险基金。

(三)逐步建立农业休闲旅游管理智能技术系统。

旅游管理智能技术系统,是一种集成多种智能技术、3技术的系统。该系统通过采集大量相关数据,给出预报让旅游者和经营者都做好准备。

农业休闲旅游区作为休闲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处于如今的竞争时代中,没有安全意识的农业休闲旅游是无法立足的。提高从业人员人员的素质,建立并完善农业休闲旅游区安全管理体系将成为农业休闲旅游区经营者和当地政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

[2]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

[3]王健民.聚焦旅游安全[m].中国旅游出版社。

[4]朱红新.旅游安全及其管理体制研[d].南京农业大学,,(11).

[5]郑本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