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6 11:55:48 页码:13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
2022-10-26 11:55:48    小编: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一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营口望儿山风景区游览观光。我是导游员--,能够为大家做导游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祝愿大家能够在望儿山风景区游览尽兴,愉快地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营口市熊岳城境内,南距大连160千米,北离沈阳 200千米。景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四季明显,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闻名遇逝的苹果栽培和尽人皆知的熊岳温泉是这里引人入胜的两大旅游名牌。此外,海滨浴场和亚洲植物标本园亦有其独特的魅力。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正是熊岳旅游花环中的最醒目的一朵奇花异卉。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年又晋升为国家 aaa级旅游区。望儿山形成于燕山褶皱及全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有 3000多万年之久。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说明它原来是沧海中的一叶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陆地抬升等一系列大自然的神力才形成今天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孤峰突起巍峨壮观,山势雄健,东、西、南三侧悬崖峭壁有如刀劈斧剁,惟有从北侧攀登才能到达顶峰。望儿山海拔106米,相对高度82米。望儿山是辽南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名山。20世纪 50年代,世界青年访华代表团便专程到此观光;92年开发以来,它以崭新的面貌喜迎五洲四海嘉宾到这里旅游 ;现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光辉纽带,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为瞻怀世界母爱的双璧。而国家领导人、大批文人墨客则留下珍贵的题刻,为这座旅游名山增添了无限的风采。望儿山不但外貌气势雄伟,令人赞叹不已,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圣地。有关山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这里居住着一位慈善的母亲和她年幼的儿子。她的丈夫死于海难。她只能依靠纺线织布赚些钱,省吃俭甩地供儿子读书。母慈儿孝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几年过去了,儿子学业有成,母亲喜出望外,一天送儿子进京赶考。海滩上儿子含泪别母,母亲洒泪送子。不曾想 :儿子此去遇难海中,海滩送子竟成永诀。年迈的母亲盼儿心切,日复一日地登上这块山巅,期待着能见到儿子的身影,能见到儿子的归来。寒暑交更、冬去春来,直至眼枯泪干也没能如愿,这位年迈的慈母终于化为一尊石人。您看,她高高地屹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在那里眺望着无尽的大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善的母亲,便把此山称之为望儿山。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望儿山独特的旅游神韵。自从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望儿山风景区已有 30多个景点。

现在请大家看山颠的望儿塔,它建于明末 (1620年),是一座藏式青砖塔,远望有如一位老母亲仁立山颠,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亲修建的。塔高 8.1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部分构成。塔基为八角形,下部八面施以砖雕花草、云纹,上部圆形为砖雕莲花瓣 ;塔身圆形鼓腹;塔顶为一串火焰珠。当您依塔远眺 :可西望碧波万顷之渤海,海面上舟楫点点,一派水天相接的浩壮气势 ;东望村舍镶嵌于绿野之中。山下是燕飞蝶舞、花海绿浪,硕果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望儿山的主要景点是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海台、拜母祠、忆母像、母恩池、仙人桥、果老桥、念母寺、仙人泉、探海洞、飞瀑、慈母馆、母爱世界等。下面就其中主要的景点,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熊岳望儿山"几个大字,是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国家政协副主席李贯鲜也为望儿山风景旅游区题名。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字让望儿山增添光彩。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这是为了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她是天下所有慈母的缩影 ;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合影留念,让慈母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后面屏风上 "慈母盼儿归 ",是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天下母亲的心里话。

拜母亭,是由原盖州市长王凤奎题写的亭名,也是来此拜瞻慈母的休息之处。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步母石",在石阶上印有两行清晰的足迹,传说这是当年那位慈母和她孩子留下的。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山下这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来的汨汨泉水是报母泉。这两处虽然是人工所为,却表达了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流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称为母子桥,当年是母子俩经常走过的破旧的独木桥,为了给后人留下永恒的纪念,今人重新设计修建。

载母龟是山脚下自然形成的龟状小石。传说一次母子过独木桥时,遇上山洪爆发,将母子俩人冲到河里,一只山龟为母子之情所感动,将母子救到河岸。为了防止母子再次遇险,山龟便化为一块岩石长年守在这里。

现在我们攀登望儿山。请大家互相关照,注意安全。

这里是望儿山顶。山顶上清风习习,我们纵目远眺,山下阡陌纵横,果园飘香,熊岳古城历历在目。这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望儿塔。那边有"拜母词"和"忆母像"。"忆母像"就是传说当年老母化作的石人。多少年过去了,她还在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儿子的归来。下面,给大家十分钟休息、留影时间,然后我们集合下山。我们再从原路下山。山北端的东侧,有一大石梁,因岩石风化,中间形成一道弧形石孔,窿然如桥状,俗称 "天桥",也叫"仙人桥 "。桥下地面平坦,如人工铺就,上面刻有棋盘。夏季桥下十分凉爽,是游人休息好地方。望儿山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线索,以母爱为主题,是一处令人感动的风景名胜区。在新开发建设的人文景观中,以 "慈母馆"、"母爱世界"、"礼园"等具有代表性。

下面,请大家先到"慈母馆"。"慈母馆"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古建筑,全中国第一座也是惟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馆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题写。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像,内壁刻有毛泽东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的雕像及其生平事迹 ;外壁刻有古代 24孝的动人故事。当您步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昧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艰辛哺育,从中受到深刻教育。"母爱世界",是我国为表现母爱和爱母这一恒主题所建的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像。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伟大形象,凝聚了母爱,再现了人间真惭把母爱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您身临这母爱世界中,漫步在这情感的海洋里,您能无动于衷吗 ?您一定会深有感触。"母爱世界打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策划、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众多艺术家创作,其设计独特、构思新颖,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礼园"是为了更好地让游人瞻仰母亲的风采,在优雅的环境中纪念母亲、并为之增福添寿所建造的仿江南园林似的场所。这里曲径回旋、亭阁秀立、鲜花绿草、柳荫鸟鸣,一座座雕像耸立在清风徐来花香四溢的氛围之中,一位位母亲的慈恩融化在这风光美丽湖水宜人的景色之内。充分让人感受到母爱的神圣和母爱的纯洁至上。

朋友们,有关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到这里就游览完毕了。

母爱故事千干万万,就是天天讲也永远讲不完。母亲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的宝库、爱的源泉,世界上只有母爱是最伟大的,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地来纪念自己的母亲,为了让母爱的慈光遍及无限,在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乱正当鲜花盛开、春意盎然时节,举办规模宏大、独到新颖的母亲节。届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精彩动人的文娱演出,吸引大中外游人,使客人们陶醉在一片欢腾的浓郁氛围中。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的国际服装节等一起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朋友们,今天的游览观光活动到此结束。愿您记住望儿山,记住母亲节。欢迎您再次光临,谢谢。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望儿山风景区!下面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

望儿山位于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镇望儿山村,是辽南名山,距离熊岳古城2公里。望儿山山峰陡立,平地拔起,高82米,海拔高100.9米。山顶有一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老妇伫立山头,日夜眺望大海,盼望远行的儿子归来,望儿山因此而得名,并成为以母爱为主题的天下独有之山。

望儿山风景区位于营口市鲅鱼圈,于1992年7月开发,1993年5月对外开放。景区内现有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儿塔、母恩池、念母寺、仙人桥、母子桥、母爱世界、慈母馆、风范园、母亲湖等20多处人文景点。慈母馆是中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望儿山风景区于1996年被辽宁省建设厅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以望儿山为中心,以熊岳镇为主体,以青龙山、金沙滩为两翼,集山、海、林、泉、城等自然景观和寺庙、古塔、古洞等人文景观为一体,规划面积68.52平方公里。1997年9月,望儿山风景区被评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1997年10月被评定为营口市一级旅游区。20--年10月,被评为首批国家aaa级旅游区。20--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旅游区。20--年12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年4月,被辽宁省旅游协会和《游客》杂志评为游客喜爱的“辽宁五十佳景”。

依托望儿山这一慈母盼儿归的动人传说,为弘扬“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和中华民族敬母爱家的传统美德,营口市政府于1995年创办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每年5月份“母亲节”这天,望儿山风景区都要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望儿山修建的慈母馆是我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国务委员陈慕华同志亲自为慈母馆题字。每年中外游客拜母者络绎不绝。贤达之士多以文孝母,为母立传铭刻其中永久纪念。“母爱世界”更为壮观,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题的标志。庞大的雕塑群神采各异,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人类母爱的博大。母亲节倡导人们爱我母亲、爱我家乡、爱我祖国。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关于望儿山还有这样一个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这年,朝廷举行大考,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次又一次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20--年,20--年,30年…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原来,他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高独秀峰叫作“望儿山”。

下面,请大家自行参观!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三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营口望儿山!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闻名的遐迩的营口市熊岳城境内,离天然良港鲅鱼圈港仅15公里。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己是辽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望儿山是辽南第一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天下独有之山,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遥遥相望。

望儿山形成于距今约三千多万年前。海拔106米,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可见它原是海中一个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大自然的神力形成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不但外形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胜地,在这里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小渔村,住着一个母亲和他年幼的儿子,丈夫赶海死于风暴,母亲纺线织布,决心供儿子读书,母贤儿孝,相依为命,日子十分清苦,几多岁月,母亲送儿进京赶考,海滩泪别,儿去不返,遇难海中,母登山望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望到眼枯泪干,头发象芦花一样苍白,寒暑交替,冬去春来,一日母亲终于化成一个石人,高高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日夜守望大海,盼儿归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母,就把这山叫望儿山。

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了望儿山先天的旅游资源;加上开发建设以来,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有三十多个景点。好,现在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观赏望儿山的景色吧!

[慈母像]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它是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大家看到这位母亲多么慈祥,多么端庄,她是我们大家的母亲,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和影留念。后面屏风上“慈母盼儿归”的题字,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中国母亲的心理话,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

[步母石]现在来到步母石景观,大家看到这石阶上有两行脚印您知道这是谁留下的吗?这是当年望儿老母和她孩子留下的脚印,这也是我们回忆一下当初跟母亲学会走路的情景,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母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荡漾在山下的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的川流不息的泉水叫报母泉,这两处虽是人文景观,但却寓意深长,表现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绵长。

[母子桥]看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叫母子桥。当年母子俩曾经常在此走过,但当时是破旧的独木桥,现在是经过我们望儿山人重新修建的。

[哺乳轩]现在大家看到顶处那个仿古建筑叫哺乳轩,相传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这个亭子里却很凉快,母亲就抱着儿子在这里纳凉喂奶,故取名哺乳轩,游人登山来到此处,在歇脚的同时,也会亿起母恩。

[望儿塔]现在我们来到望儿山顶,这边这个塔叫望儿塔,它建于明末1620年,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修建的一座藏式青砖塔,远看有如一位老母伫立山颠。塔高8.18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个主要部分。塔基为八角形,塔座下部为八面,大多施以砖雕花草和云纹,上部为圆形,全是砖雕莲花瓣;塔身似圆形鼓腹的枣核大缸;塔顶竖一塔葫芦。

[忆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块石头叫忆母像,忆母像,就是当年望儿老母化作的石人,也就是望儿山老母亲自然形成的头像,当您看见她那沧桑的面孔,会情不自禁的让您联想起当年她含辛茹苦,饱经风霜,养育儿子,期盼儿子归来的一幕幕。有一句俗语说的好石头并非冥顽物,也有人间母子情。

[慈母馆]我们眼前这座庄严的仿古建筑,就是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建与95年,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慈母馆的认识和理解,现在让我们到里边参观一下。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塑像,内壁刻有毛主席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雕像及生平事迹;外壁刻有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当您进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时,你会想想自己的母亲如何艰辛哺育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教育,来珍爱自己的母亲。

[弥勒佛宫]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座人工雕塑的弥勒坐佛,高15米,这是个喜佛,笑容可掬,笑口常开喜迎天下客人。

[母爱世界]现在我们来到景区中最为精彩的一处----母爱世界,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旋律的标志。她是我国目前为止表现母爱这一永恒主题,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体。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形象,它凝聚了母亲的心爱,再现了人间的真情,把母亲平凡不能再平凡,伟大不能再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它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筹划,鲁迅美术学院众多美术艺术家创作,构思新颖,设计独特。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值得观赏,并从中受到教益。

母爱故事千千万万,道也道不尽讲也讲不完,而母亲的伟大精神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世间只有母爱是最无私,伟大的母爱能使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的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的纪念自己的母亲,每年五月的的第二个星期日,正当鲜花盛开的时节,望儿山都举办母亲节,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和文娱演出,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国际服装节一道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分别定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母亲节的创立人是美国妇女安娜·查尔维斯。1920年,美国西雅图长老会带头开展颂扬母亲的活动,并拟用安娜母亲生前酷爱的康乃馨作为母爱的象征。1920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的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自此以后,许多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母亲节。

好,我就先介绍到这里,大家现在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请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四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营口望儿山!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闻名的遐迩的营口市熊岳城境内,离天然良港鲅鱼圈港仅15公里。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己是辽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xx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望儿山是辽南第一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天下独有之山,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遥遥相望。

望儿山形成于距今约三千多万年前。海拔106米,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可见它原是海中一个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大自然的神力形成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不但外形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胜地,在这里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小渔村,住着一个母亲和他年幼的儿子,丈夫赶海死于风暴,母亲纺线织布,决心供儿子读书,母贤儿孝,相依为命,日子十分清苦,几多岁月,母亲送儿进京赶考,海滩泪别,儿去不返,遇难海中,母登山望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望到眼枯泪干,头发象芦花一样苍白,寒暑交替,冬去春来,一日母亲终于化成一个石人,高高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日夜守望大海,盼儿归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母,就把这山叫望儿山。

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了望儿山先天的旅游资源;加上开发建设以来,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有三十多个景点。好,现在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观赏望儿山的景色吧!

[慈母像]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它是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大家看到这位母亲多么慈祥,多么端庄,她是我们大家的母亲,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和影留念。后面屏风上“慈母盼儿归”的题字,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中国母亲的心理话,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

[步母石]现在来到步母石景观,大家看到这石阶上有两行脚印您知道这是谁留下的吗?这是当年望儿老母和她孩子留下的脚印,这也是我们回忆一下当初跟母亲学会走路的情景,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母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荡漾在山下的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的川流不息的泉水叫报母泉,这两处虽是人文景观,但却寓意深长,表现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绵长。

[母子桥]看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叫母子桥。当年母子俩曾经常在此走过,但当时是破旧的独木桥,现在是经过我们望儿山人重新修建的。

[哺乳轩]现在大家看到顶处那个仿古建筑叫哺乳轩,相传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这个亭子里却很凉快,母亲就抱着儿子在这里纳凉喂奶,故取名哺乳轩,游人登山来到此处,在歇脚的同时,也会亿起母恩。

[望儿塔]现在我们来到望儿山顶,这边这个塔叫望儿塔,它建于明末1620xx年,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修建的一座藏式青砖塔,远看有如一位老母伫立山颠。塔高8.18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个主要部分。塔基为八角形,塔座下部为八面,大多施以砖雕花草和云纹,上部为圆形,全是砖雕莲花瓣;塔身似圆形鼓腹的枣核大缸;塔顶竖一塔葫芦。

[忆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块石头叫忆母像,忆母像,就是当年望儿老母化作的石人,也就是望儿山老母亲自然形成的头像,当您看见她那沧桑的面孔,会情不自禁的让您联想起当年她含辛茹苦,饱经风霜,养育儿子,期盼儿子归来的一幕幕。有一句俗语说的好石头并非冥顽物,也有人间母子情。

[慈母馆]我们眼前这座庄严的仿古建筑,就是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建与95年,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慈母馆的认识和理解,现在让我们到里边参观一下。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塑像,内壁刻有毛主席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雕像及生平事迹;外壁刻有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当您进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时,你会想想自己的母亲如何艰辛哺育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教育,来珍爱自己的母亲。

[弥勒佛宫]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座人工雕塑的弥勒坐佛,高15米,这是个喜佛,笑容可掬,笑口常开喜迎天下客人。

[母爱世界]现在我们来到景区中最为精彩的一处----母爱世界,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旋律的标志。她是我国目前为止表现母爱这一永恒主题,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体。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形象,它凝聚了母亲的心爱,再现了人间的真情,把母亲平凡不能再平凡,伟大不能再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它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筹划,鲁迅美术学院众多美术艺术家创作,构思新颖,设计独特。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值得观赏,并从中受到教益。

母爱故事千千万万,道也道不尽讲也讲不完,而母亲的伟大精神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世间只有母爱是最无私,伟大的母爱能使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的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的纪念自己的母亲,每年五月的的第二个星期日,正当鲜花盛开的时节,望儿山都举办母亲节,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和文娱演出,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国际服装节一道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分别定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母亲节的创立人是美国妇女安娜·查尔维斯。1920xx年,美国西雅图长老会带头开展颂扬母亲的活动,并拟用安娜母亲生前酷爱的康乃馨作为母爱的象征。1920xx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的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自此以后,许多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母亲节。

好,我就先介绍到这里,大家现在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请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五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营口望儿山风景区游览观光。我是导游员,能够为大家做导游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祝愿大家能够在望儿山风景区游览尽兴,愉快地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营口市熊岳城境内,南距大连160千米,北离沈阳 200千米。景区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这里四季明显,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闻名遇逝的苹果栽培和尽人皆知的熊岳温泉是这里引人入胜的两大旅游名牌。此外,海滨浴场和亚洲植物标本园亦有其独特的魅力。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正是熊岳旅游花环中的最醒目的一朵奇花异卉。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xx年又晋升为国家 aaa级旅游区。望儿山形成于燕山褶皱及全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有 3000多万年之久。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说明它原来是沧海中的一叶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陆地抬升等一系列大自然的神力才形成今天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孤峰突起巍峨壮观,山势雄健,东、西、南三侧悬崖峭壁有如刀劈斧剁,惟有从北侧攀登才能到达顶峰。望儿山海拔106米,相对高度82米。望儿山是辽南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名山。20世纪 50年代,世界青年访华代表团便专程到此观光;92年开发以来,它以崭新的面貌喜迎五洲四海嘉宾到这里旅游 ;现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光辉纽带,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为瞻怀世界母爱的双璧。而国家领导人、大批文人墨客则留下珍贵的题刻,为这座旅游名山增添了无限的风采。望儿山不但外貌气势雄伟,令人赞叹不已,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圣地。有关山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这里居住着一位慈善的母亲和她年幼的儿子。她的丈夫死于海难。她只能依靠纺线织布赚些钱,省吃俭甩地供儿子读书。母慈儿孝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几年过去了,儿子学业有成,母亲喜出望外,一天送儿子进京赶考。海滩上儿子含泪别母,母亲洒泪送子。不曾想 :儿子此去遇难海中,海滩送子竟成永诀。年迈的母亲盼儿心切,日复一日地登上这块山巅,期待着能见到儿子的身影,能见到儿子的归来。寒暑交更、冬去春来,直至眼枯泪干也没能如愿,这位年迈的慈母终于化为一尊石人。您看,她高高地屹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在那里眺望着无尽的大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善的母亲,便把此山称之为望儿山。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望儿山独特的旅游神韵。自从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望儿山风景区已有 30多个景点。

现在请大家看山颠的望儿塔,它建于明末 (1620xx年),是一座藏式青砖塔,远望有如一位老母亲仁立山颠,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亲修建的。塔高 8.1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部分构成。塔基为八角形,下部八面施以砖雕花草、云纹,上部圆形为砖雕莲花瓣 ;塔身圆形鼓腹;塔顶为一串火焰珠。当您依塔远眺 :可西望碧波万顷之渤海,海面上舟楫点点,一派水天相接的浩壮气势 ;东望村舍镶嵌于绿野之中。山下是燕飞蝶舞、花海绿浪,硕果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望儿山的主要景点是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海台、拜母祠、忆母像、母恩池、仙人桥、果老桥、念母寺、仙人泉、探海洞、飞瀑、慈母馆、母爱世界等。下面就其中主要的景点,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熊岳望儿山"几个大字,是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国家政协副主席李贯鲜也为望儿山风景旅游区题名。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字让望儿山增添光彩。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这是为了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她是天下所有慈母的缩影 ;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合影留念,让慈母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后面屏风上 "慈母盼儿归 ",是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天下母亲的心里话。

拜母亭,是由原盖州市长王凤奎题写的亭名,也是来此拜瞻慈母的休息之处。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步母石",在石阶上印有两行清晰的足迹,传说这 是当年那位慈母和她孩子留下的。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山下这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来的汨汨泉水是报母泉。这两处虽然是人工所为,却表达了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流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称为母子桥,当年是母子俩经常走过的破旧的独木桥,为了给后人留下永恒的纪念,今人重新设计修建。

载母龟是山脚下自然形成的龟状小石。传说一次母子过独木桥时,遇上山洪爆发,将母子俩人冲到河里,一只山龟为母子之情所感动,将母子救到河岸。为了防止母子再次遇险,山龟便化为一块岩石长年守在这里。

现在我们攀登望儿山。请大家互相关照,注意安全。

这里是望儿山顶。山顶上清风习习,我们纵目远眺,山下阡陌纵横,果园飘香,熊岳古城历历在目。这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望儿塔。那边有"拜母词"和"忆母像"。"忆母像"就是传说当年老母化作的石人。多少年过去了,她还在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儿子的归来。下面,给大家十分钟休息、留影时间,然后我们集合下山。我们再从原路下山。山北端的东侧,有一大石梁,因岩石风化,中间形成一道弧形石孔,窿然如桥状,俗称 "天桥",也叫"仙人桥 "。桥下地面平坦,如人工铺就,上面刻有棋盘。夏季桥下十分凉爽,是游人休息好地方。望儿山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线索,以母爱为主题,是一处令人感动的风景名胜区。在新开发建设的人文景观中,以 "慈母馆"、"母爱世界"、"礼园"等具有代表性。

下面,请大家先到"慈母馆"。"慈母馆"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古建筑,全中国第一座也是惟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馆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题写。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像,内壁刻有毛泽东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的雕像及其生平事迹 ;外壁刻有古代 24孝的动人故事。当您步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昧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艰辛哺育,从中受到深刻教育。"母爱世界",是我国为表现母爱和爱母这一恒主题所建的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像。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伟大形象,凝聚了母爱,再现了人间真惭把母爱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您身临这母爱世界中,漫步在这情感的海洋里,您能无动于衷吗 ?您一定会深有感触。"母爱世界打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策划、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众多艺术家创作,其设计独特、构思新颖,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礼园"是为了更好地让游人瞻仰母亲的风采,在优雅的环境中纪念母亲、并为之增福添寿所建造的仿江南园林似的场所。这里曲径回旋、亭阁秀立、鲜花绿草、柳荫鸟鸣,一座座雕像耸立在清风徐来花香四溢的氛围之中,一位位母亲的慈恩融化在这风光美丽湖水宜人的景色之内。充分让人感受到母爱的神圣和母爱的纯洁至上。

朋友们,有关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到这里就游览完毕了。

母爱故事千干万万,就是天天讲也永远讲不完。母亲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的宝库、爱的源泉,世界上只有母爱是最伟大的,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地来纪念自己的母亲,为了让母爱的慈光遍及无限,在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乱正当鲜花盛开、春意盎然时节,举办规模宏大、独到新颖的母亲节。届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精彩动人的文娱演出,吸引大中外游人,使客人们陶醉在一片欢腾的浓郁氛围中。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的国际服装节等一起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朋友们,今天的游览观光活动到此结束。愿您记住望儿山,记住母亲节。欢迎您再次光临,谢谢。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六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营口望儿山!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闻名的遐迩的营口市熊岳城境内,离天然良港鲅鱼圈港仅15公里。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己是辽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xx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望儿山是辽南第一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天下独有之山,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遥遥相望。

望儿山形成于距今约三千多万年前。海拔106米,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可见它原是海中一个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大自然的神力形成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不但外形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胜地,在这里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小渔村,住着一个母亲和他年幼的儿子,丈夫赶海死于风暴,母亲纺线织布,决心供儿子读书,母贤儿孝,相依为命,日子十分清苦,几多岁月,母亲送儿进京赶考,海滩泪别,儿去不返,遇难海中,母登山望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望到眼枯泪干,头发象芦花一样苍白,寒暑交替,冬去春来,一日母亲终于化成一个石人,高高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日夜守望大海,盼儿归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母,就把这山叫望儿山。

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了望儿山先天的旅游资源;加上开发建设以来,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有三十多个景点。好,现在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观赏望儿山的景色吧!

[慈母像]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它是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大家看到这位母亲多么慈祥,多么端庄,她是我们大家的母亲,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和影留念。后面屏风上“慈母盼儿归”的题字,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中国母亲的心理话,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

[步母石]现在来到步母石景观,大家看到这石阶上有两行脚印您知道这是谁留下的吗?这是当年望儿老母和她孩子留下的脚印,这也是我们回忆一下当初跟母亲学会走路的情景,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母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荡漾在山下的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的川流不息的泉水叫报母泉,这两处虽是人文景观,但却寓意深长,表现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绵长。

[母子桥]看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叫母子桥。当年母子俩曾经常在此走过,但当时是破旧的独木桥,现在是经过我们望儿山人重新修建的。

[哺乳轩]现在大家看到顶处那个仿古建筑叫哺乳轩,相传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这个亭子里却很凉快,母亲就抱着儿子在这里纳凉喂奶,故取名哺乳轩,游人登山来到此处,在歇脚的同时,也会亿起母恩。

[望儿塔]现在我们来到望儿山顶,这边这个塔叫望儿塔,它建于明末1620xx年,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修建的一座藏式青砖塔,远看有如一位老母伫立山颠。塔高8.18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个主要部分。塔基为八角形,塔座下部为八面,大多施以砖雕花草和云纹,上部为圆形,全是砖雕莲花瓣;塔身似圆形鼓腹的枣核大缸;塔顶竖一塔葫芦。

[忆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块石头叫忆母像,忆母像,就是当年望儿老母化作的石人,也就是望儿山老母亲自然形成的头像,当您看见她那沧桑的面孔,会情不自禁的让您联想起当年她含辛茹苦,饱经风霜,养育儿子,期盼儿子归来的一幕幕。有一句俗语说的好石头并非冥顽物,也有人间母子情。

[慈母馆]我们眼前这座庄严的仿古建筑,就是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建与95年,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慈母馆的认识和理解,现在让我们到里边参观一下。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塑像,内壁刻有毛主席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雕像及生平事迹;外壁刻有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当您进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时,你会想想自己的母亲如何艰辛哺育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教育,来珍爱自己的母亲。

[弥勒佛宫]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座人工雕塑的弥勒坐佛,高15米,这是个喜佛,笑容可掬,笑口常开喜迎天下客人。

[母爱世界]现在我们来到景区中最为精彩的一处----母爱世界,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旋律的标志。她是我国目前为止表现母爱这一永恒主题,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体。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形象,它凝聚了母亲的心爱,再现了人间的真情,把母亲平凡不能再平凡,伟大不能再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它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筹划,鲁迅美术学院众多美术艺术家创作,构思新颖,设计独特。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值得观赏,并从中受到教益。

母爱故事千千万万,道也道不尽讲也讲不完,而母亲的伟大精神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世间只有母爱是最无私,伟大的母爱能使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的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的纪念自己的母亲,每年五月的的第二个星期日,正当鲜花盛开的时节,望儿山都举办母亲节,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和文娱演出,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国际服装节一道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分别定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母亲节的创立人是美国妇女安娜·查尔维斯。1920xx年,美国西雅图长老会带头开展颂扬母亲的活动,并拟用安娜母亲生前酷爱的康乃馨作为母爱的象征。1920xx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的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自此以后,许多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母亲节。

好,我就先介绍到这里,大家现在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请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七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营口望儿山风景区游览观光。我是导游员,能够为大家做导游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祝愿大家能够在望儿山风景区游览尽兴,愉快地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营口市熊岳城境内,南距大连160千米,北离沈阳 200千米。景区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这里四季明显,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闻名遇逝的苹果栽培和尽人皆知的熊岳温泉是这里引人入胜的两大旅游名牌。此外,海滨浴场和亚洲植物标本园亦有其独特的魅力。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正是熊岳旅游花环中的最醒目的一朵奇花异卉。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xx年又晋升为国家 aaa级旅游区。望儿山形成于燕山褶皱及全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有 3000多万年之久。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说明它原来是沧海中的一叶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陆地抬升等一系列大自然的神力才形成今天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孤峰突起巍峨壮观,山势雄健,东、西、南三侧悬崖峭壁有如刀劈斧剁,惟有从北侧攀登才能到达顶峰。望儿山海拔106米,相对高度82米。望儿山是辽南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名山。20世纪 50年代,世界青年访华代表团便专程到此观光;92年开发以来,它以崭新的面貌喜迎五洲四海嘉宾到这里旅游 ;现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光辉纽带,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为瞻怀世界母爱的双璧。而国家领导人、大批文人墨客则留下珍贵的题刻,为这座旅游名山增添了无限的风采。望儿山不但外貌气势雄伟,令人赞叹不已,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圣地。有关山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这里居住着一位慈善的母亲和她年幼的儿子。她的丈夫死于海难。她只能依靠纺线织布赚些钱,省吃俭甩地供儿子读书。母慈儿孝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几年过去了,儿子学业有成,母亲喜出望外,一天送儿子进京赶考。海滩上儿子含泪别母,母亲洒泪送子。不曾想 :儿子此去遇难海中,海滩送子竟成永诀。年迈的母亲盼儿心切,日复一日地登上这块山巅,期待着能见到儿子的身影,能见到儿子的归来。寒暑交更、冬去春来,直至眼枯泪干也没能如愿,这位年迈的慈母终于化为一尊石人。您看,她高高地屹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在那里眺望着无尽的大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善的母亲,便把此山称之为望儿山。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望儿山独特的旅游神韵。自从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望儿山风景区已有 30多个景点。

现在请大家看山颠的望儿塔,它建于明末 (1620xx年),是一座藏式青砖塔,远望有如一位老母亲仁立山颠,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亲修建的。塔高 8.1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部分构成。塔基为八角形,下部八面施以砖雕花草、云纹,上部圆形为砖雕莲花瓣 ;塔身圆形鼓腹;塔顶为一串火焰珠。当您依塔远眺 :可西望碧波万顷之渤海,海面上舟楫点点,一派水天相接的浩壮气势 ;东望村舍镶嵌于绿野之中。山下是燕飞蝶舞、花海绿浪,硕果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望儿山的主要景点是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海台、拜母祠、忆母像、母恩池、仙人桥、果老桥、念母寺、仙人泉、探海洞、飞瀑、慈母馆、母爱世界等。下面就其中主要的景点,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熊岳望儿山"几个大字,是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国家政协副主席李贯鲜也为望儿山风景旅游区题名。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字让望儿山增添光彩。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这是为了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她是天下所有慈母的缩影 ;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合影留念,让慈母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后面屏风上 "慈母盼儿归 ",是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天下母亲的心里话。

拜母亭,是由原盖州市长王凤奎题写的亭名,也是来此拜瞻慈母的休息之处。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步母石",在石阶上印有两行清晰的足迹,传说这

是当年那位慈母和她孩子留下的。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山下这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来的汨汨泉水是报母泉。这两处虽然是人工所为,却表达了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流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称为母子桥,当年是母子俩经常走过的破旧的独木桥,为了给后人留下永恒的纪念,今人重新设计修建。

载母龟是山脚下自然形成的龟状小石。传说一次母子过独木桥时,遇上山洪爆发,将母子俩人冲到河里,一只山龟为母子之情所感动,将母子救到河岸。为了防止母子再次遇险,山龟便化为一块岩石长年守在这里。

现在我们攀登望儿山。请大家互相关照,注意安全。

这里是望儿山顶。山顶上清风习习,我们纵目远眺,山下阡陌纵横,果园飘香,熊岳古城历历在目。这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望儿塔。那边有"拜母词"和"忆母像"。"忆母像"就是传说当年老母化作的石人。多少年过去了,她还在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儿子的归来。下面,给大家十分钟休息、留影时间,然后我们集合下山。我们再从原路下山。山北端的东侧,有一大石梁,因岩石风化,中间形成一道弧形石孔,窿然如桥状,俗称 "天桥",也叫"仙人桥 "。桥下地面平坦,如人工铺就,上面刻有棋盘。夏季桥下十分凉爽,是游人休息好地方。望儿山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线索,以母爱为主题,是一处令人感动的风景名胜区。在新开发建设的人文景观中,以 "慈母馆"、"母爱世界"、"礼园"等具有代表性。

下面,请大家先到"慈母馆"。"慈母馆"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古建筑,全中国第一座也是惟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馆名由原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题写。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像,内壁刻有毛泽东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的雕像及其生平事迹 ;外壁刻有古代 24孝的动人故事。当您步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昧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艰辛哺育,从中受到深刻教育。"母爱世界",是我国为表现母爱和爱母这一恒主题所建的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像。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伟大形象,凝聚了母爱,再现了人间真惭把母爱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您身临这母爱世界中,漫步在这情感的海洋里,您能无动于衷吗 ?您一定会深有感触。"母爱世界打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策划、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众多艺术家创作,其设计独特、构思新颖,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礼园"是为了更好地让游人瞻仰母亲的风采,在优雅的环境中纪念母亲、并为之增福添寿所建造的仿江南园林似的场所。这里曲径回旋、亭阁秀立、鲜花绿草、柳荫鸟鸣,一座座雕像耸立在清风徐来花香四溢的氛围之中,一位位母亲的慈恩融化在这风光美丽湖水宜人的景色之内。充分让人感受到母爱的神圣和母爱的纯洁至上。

朋友们,有关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到这里就游览完毕了。

母爱故事千干万万,就是天天讲也永远讲不完。母亲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的宝库、爱的源泉,世界上只有母爱是最伟大的,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地来纪念自己的母亲,为了让母爱的慈光遍及无限,在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乱正当鲜花盛开、春意盎然时节,举办规模宏大、独到新颖的母亲节。届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精彩动人的文娱演出,吸引大中外游人,使客人们陶醉在一片欢腾的浓郁氛围中。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的国际服装节等一起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朋友们,今天的游览观光活动到此结束。愿您记住望儿山,记住母亲节。欢迎您再次光临,谢谢。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八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望儿山风景区!下面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

望儿山位于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镇望儿山村,是辽南名山,距离熊岳古城2公里。望儿山山峰陡立,平地拔起,高82米,海拔高100.9米。山顶有一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老妇伫立山头,日夜眺望大海,盼望远行的儿子归来,望儿山因此而得名,并成为以母爱为主题的天下独有之山。

望儿山风景区位于营口市鲅鱼圈,于1992年7月开发,1993年5月对外开放。景区内现有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儿塔、母恩池、念母寺、仙人桥、母子桥、母爱世界、慈母馆、风范园、母亲湖等20多处人文景点。慈母馆是中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望儿山风景区于1996年被辽宁省建设厅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以望儿山为中心,以熊岳镇为主体,以青龙山、金沙滩为两翼,集山、海、林、泉、城等自然景观和寺庙、古塔、古洞等人文景观为一体,规划面积68.52平方公里。1997年9月,望儿山风景区被评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1997年10月被评定为营口市一级旅游区。20xx年10月,被评为首批国家aaa级旅游区。20xx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旅游区。20xx年12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xx年4月,被辽宁省旅游协会和《游客》杂志评为游客喜爱的“辽宁五十佳景”。

依托望儿山这一慈母盼儿归的动人传说,为弘扬“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和中华民族敬母爱家的传统美德,营口市政府于1995年创办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每年5月份“母亲节”这天,望儿山风景区都要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望儿山修建的慈母馆是我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国务委员陈慕华同志亲自为慈母馆题字。每年中外游客拜母者络绎不绝。贤达之士多以文孝母,为母立传铭刻其中永久纪念。“母爱世界”更为壮观,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题的标志。庞大的雕塑群神采各异,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人类母爱的博大。母亲节倡导人们爱我母亲、爱我家乡、爱我祖国。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关于望儿山还有这样一个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这年,朝廷举行大考,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次又一次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20xx年,20xx年,30年…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原来,他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高独秀峰叫作“望儿山”。

下面,请大家自行参观!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九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望儿山风景区!下面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

望儿山位于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镇望儿山村,是辽南名山,距离熊岳古城2公里。望儿山山峰陡立,平地拔起,高82米,海拔高100.9米。山顶有一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老妇伫立山头,日夜眺望大海,盼望远行的儿子归来,望儿山因此而得名,并成为以母爱为主题的天下独有之山。

望儿山风景区位于营口市鲅鱼圈,于1992年7月开发,1993年5月对外开放。景区内现有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儿塔、母恩池、念母寺、仙人桥、母子桥、母爱世界、慈母馆、风范园、母亲湖等20多处人文景点。慈母馆是中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望儿山风景区于1996年被辽宁省建设厅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以望儿山为中心,以熊岳镇为主体,以青龙山、金沙滩为两翼,集山、海、林、泉、城等自然景观和寺庙、古塔、古洞等人文景观为一体,规划面积68.52平方公里。1997年9月,望儿山风景区被评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1997年10月被评定为营口市一级旅游区。20xx年10月,被评为首批国家aaa级旅游区。20xx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旅游区。20xx年12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xx年4月,被辽宁省旅游协会和《游客》杂志评为游客喜爱的“辽宁五十佳景”。

依托望儿山这一慈母盼儿归的动人传说,为弘扬“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和中华民族敬母爱家的传统美德,营口市政府于1995年创办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每年5月份“母亲节”这天,望儿山风景区都要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望儿山修建的慈母馆是我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国务委员陈慕华同志亲自为慈母馆题字。每年中外游客拜母者络绎不绝。贤达之士多以文孝母,为母立传铭刻其中永久纪念。“母爱世界”更为壮观,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题的标志。庞大的雕塑群神采各异,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人类母爱的博大。母亲节倡导人们爱我母亲、爱我家乡、爱我祖国。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关于望儿山还有这样一个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这年,朝廷举行大考,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次又一次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20xx年,20xx年,30年…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原来,他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高独秀峰叫作“望儿山”。

下面,请大家自行参观!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十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望儿山风景区!下面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

望儿山位于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镇望儿山村,是辽南名山,距离熊岳古城2公里。望儿山山峰陡立,平地拔起,高82米,海拔高100.9米。山顶有一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老妇伫立山头,日夜眺望大海,盼望远行的儿子归来,望儿山因此而得名,并成为以母爱为主题的天下独有之山。

望儿山风景区位于营口市鲅鱼圈,于1992年7月开发,1993年5月对外开放。景区内现有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儿塔、母恩池、念母寺、仙人桥、母子桥、母爱世界、慈母馆、风范园、母亲湖等20多处人文景点。慈母馆是中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望儿山风景区于1996年被辽宁省建设厅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以望儿山为中心,以熊岳镇为主体,以青龙山、金沙滩为两翼,集山、海、林、泉、城等自然景观和寺庙、古塔、古洞等人文景观为一体,规划面积68.52平方公里。1997年9月,望儿山风景区被评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1997年10月被评定为营口市一级旅游区。20xx年10月,被评为首批国家aaa级旅游区。20xx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旅游区。20xx年12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xx年4月,被辽宁省旅游协会和《游客》杂志评为游客喜爱的“辽宁五十佳景”。

依托望儿山这一慈母盼儿归的动人传说,为弘扬“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和中华民族敬母爱家的传统美德,营口市政府于1995年创办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每年5月份“母亲节”这天,望儿山风景区都要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望儿山修建的慈母馆是我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国务委员陈慕华同志亲自为慈母馆题字。每年中外游客拜母者络绎不绝。贤达之士多以文孝母,为母立传铭刻其中永久纪念。“母爱世界”更为壮观,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题的标志。庞大的雕塑群神采各异,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人类母爱的博大。母亲节倡导人们爱我母亲、爱我家乡、爱我祖国。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关于望儿山还有这样一个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这年,朝廷举行大考,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次又一次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20xx年,20xx年,30年…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原来,他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高独秀峰叫作“望儿山”。

下面,请大家自行参观!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十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望儿山风景区!下面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

望儿山位于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镇望儿山村,是辽南名山,距离熊岳古城2公里。望儿山山峰陡立,平地拔起,高82米,海拔高100.9米。山顶有一藏式青砖塔,名曰望儿塔,建于明末清初,远看如一位老妇伫立山头,日夜眺望大海,盼望远行的儿子归来,望儿山因此而得名,并成为以母爱为主题的天下独有之山。

望儿山风景区位于营口市鲅鱼圈,于1992年7月开发,1993年5月对外开放。景区内现有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儿塔、母恩池、念母寺、仙人桥、母子桥、母爱世界、慈母馆、风范园、母亲湖等20多处人文景点。慈母馆是中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望儿山风景区于1996年被辽宁省建设厅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以望儿山为中心,以熊岳镇为主体,以青龙山、金沙滩为两翼,集山、海、林、泉、城等自然景观和寺庙、古塔、古洞等人文景观为一体,规划面积68.52平方公里。1997年9月,望儿山风景区被评为辽宁五十佳景之一。1997年10月被评定为营口市一级旅游区。20xx年10月,被评为首批国家aaa级旅游区。20xx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旅游区。20xx年12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xx年4月,被辽宁省旅游协会和《游客》杂志评为游客喜爱的“辽宁五十佳景”。

依托望儿山这一慈母盼儿归的动人传说,为弘扬“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和中华民族敬母爱家的传统美德,营口市政府于1995年创办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每年5月份“母亲节”这天,望儿山风景区都要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望儿山修建的慈母馆是我国唯一的母亲纪念馆,国务委员陈慕华同志亲自为慈母馆题字。每年中外游客拜母者络绎不绝。贤达之士多以文孝母,为母立传铭刻其中永久纪念。“母爱世界”更为壮观,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题的标志。庞大的雕塑群神采各异,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人类母爱的博大。母亲节倡导人们爱我母亲、爱我家乡、爱我祖国。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关于望儿山还有这样一个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这年,朝廷举行大考,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次又一次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20xx年,20xx年,30年…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原来,他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高独秀峰叫作“望儿山”。

下面,请大家自行参观!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十二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营口望儿山风景区游览观光。我是导游员,能够为大家做导游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祝愿大家能够在望儿山风景区游览尽兴,愉快地度过这一段美好时光。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营口市熊岳城境内,南距大连160千米,北离沈阳 200千米。景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四季明显,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闻名遇逝的苹果栽培和尽人皆知的熊岳温泉是这里引人入胜的两大旅游名牌。此外,海滨浴场和亚洲植物标本园亦有其独特的魅力。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正是熊岳旅游花环中的最醒目的一朵奇花异卉。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xx年又晋升为国家 aaa级旅游区。望儿山形成于燕山褶皱及全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有 3000多万年之久。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说明它原来是沧海中的一叶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陆地抬升等一系列大自然的神力才形成今天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孤峰突起巍峨壮观,山势雄健,东、西、南三侧悬崖峭壁有如刀劈斧剁,惟有从北侧攀登才能到达顶峰。望儿山海拔106米,相对高度82米。望儿山是辽南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名山。20世纪 50年代,世界青年访华代表团便专程到此观光;92年开发以来,它以崭新的面貌喜迎五洲四海嘉宾到这里旅游 ;现已经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光辉纽带,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为瞻怀世界母爱的双璧。而国家领导人、大批文人墨客则留下珍贵的题刻,为这座旅游名山增添了无限的风采。望儿山不但外貌气势雄伟,令人赞叹不已,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圣地。有关山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这里居住着一位慈善的母亲和她年幼的儿子。她的丈夫死于海难。她只能依靠纺线织布赚些钱,省吃俭甩地供儿子读书。母慈儿孝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几年过去了,儿子学业有成,母亲喜出望外,一天送儿子进京赶考。海滩上儿子含泪别母,母亲洒泪送子。不曾想 :儿子此去遇难海中,海滩送子竟成永诀。年迈的母亲盼儿心切,日复一日地登上这块山巅,期待着能见到儿子的身影,能见到儿子的归来。寒暑交更、冬去春来,直至眼枯泪干也没能如愿,这位年迈的慈母终于化为一尊石人。您看,她高高地屹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在那里眺望着无尽的大海。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善的母亲,便把此山称之为望儿山。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望儿山独特的旅游神韵。自从开发建设以来,至今,望儿山风景区已有 30多个景点。

现在请大家看山颠的望儿塔,它建于明末 (1620xx年),是一座藏式青砖塔,远望有如一位老母亲仁立山颠,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亲修建的。塔高 8.1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部分构成。塔基为八角形,下部八面施以砖雕花草、云纹,上部圆形为砖雕莲花瓣 ;塔身圆形鼓腹;塔顶为一串火焰珠。当您依塔远眺 :可西望碧波万顷之渤海,海面上舟楫点点,一派水天相接的浩壮气势 ;东望村舍镶嵌于绿野之中。山下是燕飞蝶舞、花海绿浪,硕果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望儿山的主要景点是慈母像、拜母亭、步母石、哺乳轩、望海台、拜母祠、忆母像、母恩池、仙人桥、果老桥、念母寺、仙人泉、探海洞、飞瀑、慈母馆、母爱世界等。下面就其中主要的景点,向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

现在我们看到的"熊岳望儿山"几个大字,是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国家政协副主席李贯鲜也为望儿山风景旅游区题名。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字让望儿山增添光彩。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这是为了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她是天下所有慈母的缩影 ;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合影留念,让慈母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后面屏风上 "慈母盼儿归 ",是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天下母亲的心里话。

拜母亭,是由原盖州市长王凤奎题写的亭名,也是来此拜瞻慈母的休息之处。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步母石",在石阶上印有两行清晰的足迹,传说这是当年那位慈母和她孩子留下的。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山下这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来的汨汨泉水是报母泉。这两处虽然是人工所为,却表达了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流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称为母子桥,当年是母子俩经常走过的破旧的独木桥,为了给后人留下永恒的纪念,今人重新设计修建。

载母龟是山脚下自然形成的龟状小石。传说一次母子过独木桥时,遇上山洪爆发,将母子俩人冲到河里,一只山龟为母子之情所感动,将母子救到河岸。为了防止母子再次遇险,山龟便化为一块岩石长年守在这里。

现在我们攀登望儿山。请大家互相关照,注意安全。

这里是望儿山顶。山顶上清风习习,我们纵目远眺,山下阡陌纵横,果园飘香,熊岳古城历历在目。这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望儿塔。那边有"拜母词"和"忆母像"。"忆母像"就是传说当年老母化作的石人。多少年过去了,她还在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儿子的归来。下面,给大家十分钟休息、留影时间,然后我们集合下山。我们再从原路下山。山北端的东侧,有一大石梁,因岩石风化,中间形成一道弧形石孔,窿然如桥状,俗称 "天桥",也叫"仙人桥 "。桥下地面平坦,如人工铺就,上面刻有棋盘。夏季桥下十分凉爽,是游人休息好地方。望儿山景观,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文景观为线索,以母爱为主题,是一处令人感动的风景名胜区。在新开发建设的人文景观中,以 "慈母馆"、"母爱世界"、"礼园"等具有代表性。

下面,请大家先到"慈母馆"。"慈母馆"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古建筑,全中国第一座也是惟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馆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题写。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像,内壁刻有毛泽东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的雕像及其生平事迹 ;外壁刻有古代 24孝的动人故事。当您步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昧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艰辛哺育,从中受到深刻教育。"母爱世界",是我国为表现母爱和爱母这一恒主题所建的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像。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伟大形象,凝聚了母爱,再现了人间真惭把母爱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当您身临这母爱世界中,漫步在这情感的海洋里,您能无动于衷吗 ?您一定会深有感触。"母爱世界打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策划、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众多艺术家创作,其设计独特、构思新颖,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礼园"是为了更好地让游人瞻仰母亲的风采,在优雅的环境中纪念母亲、并为之增福添寿所建造的仿江南园林似的场所。这里曲径回旋、亭阁秀立、鲜花绿草、柳荫鸟鸣,一座座雕像耸立在清风徐来花香四溢的氛围之中,一位位母亲的慈恩融化在这风光美丽湖水宜人的景色之内。充分让人感受到母爱的神圣和母爱的纯洁至上。

朋友们,有关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到这里就游览完毕了。

母爱故事千干万万,就是天天讲也永远讲不完。母亲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的无私奉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的宝库、爱的源泉,世界上只有母爱是最伟大的,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地来纪念自己的母亲,为了让母爱的慈光遍及无限,在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乱正当鲜花盛开、春意盎然时节,举办规模宏大、独到新颖的母亲节。届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精彩动人的文娱演出,吸引大中外游人,使客人们陶醉在一片欢腾的浓郁氛围中。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的国际服装节等一起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朋友们,今天的游览观光活动到此结束。愿您记住望儿山,记住母亲节。欢迎您再次光临,谢谢。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十三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的材料和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十四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 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 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 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 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 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 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 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 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 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 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 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 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 “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 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 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 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 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 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 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 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 “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 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 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 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 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 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 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 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 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 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 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 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 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 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 “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 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中出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 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 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 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 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 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 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 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 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 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 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 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 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 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 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辽宁锦州北宁青岩寺导游词十五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 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20xx年的文明历史、2320xx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 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 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 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 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 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 (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xx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 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 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0xx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 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 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 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 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 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 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20xx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 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 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 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 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 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 “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 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 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 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 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 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 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

(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 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 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20xx年及20xx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 陵,竟未修此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20xx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 “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 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 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 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 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细 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在辽沈地区也是罕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20xx年)。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

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 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 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 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 石狮形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 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 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理,以示“正肃”。无奈, 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20xx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 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 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 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 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 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门。它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是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拱门上是一座单檐 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在正红门中门脊上原有宝瓶一个,是 “保平”的谐音,以示“保全陵寝平安”之意。两侧的砖墙叫袖壁,为什么叫袖壁呢?因为它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长8.5米,高5米,壁上浮雕着姿态生动,气 宇轩昂的五彩琉璃皤龙,所以袖壁又叫龙壁或龙砖看墙,昭陵共有六对12个龙壁,如此之多的龙壁在陵寝中出现,这在明清诸陵中也是罕见的。传说龙壁有镇妖、 驱邪、护陵之作用,是个瑞祥之物。请大家细观,那东面黑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黑天的,西面绿色龙身的龙壁是用来镇白天的。五彩蟠龙作升腾状,昂首,张着鳄 鱼嘴,舞着鹰爪,舒卷着蛇身,勇猛矫健,腾空飞跃,飞天潜海,颇有动感,大有呼之欲出的气势,给孤寂的正红门增添了许多生气,也显示正红门这座总门户的庄 严气派。龙壁它是明清特有的建筑装饰,华丽的琉璃纹饰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在无明清三朝的700余年中,琉璃技术逐渐成 熟,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被广泛用于宫廷和陵寝。在古建筑学中,它属于八字型龙壁,昭陵新建的大门上的龙壁属于一字形龙壁。这对八字形龙壁两侧有红色综 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把陵寝紧紧围绕起来。缭墙用青砖砌成,南墙高3.2米,东西墙高2.6米,四周长共1653米。墙体施以粉红 色,所以又有“风水红墙”之称。红墙与正红门,东西红门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红门及东西红门各有严格的使用规制:大红门正中一门叫神门,是皇太极和皇太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 从此通过。大红门东侧门为君门,是皇帝祭陵时走的门,另一侧门为臣门,是祭祀时大臣出入的门。但在实际祭陵时,皇帝也不走正门,这可能是出于对祖宗敬畏的 缘故吧。

神门、君门、臣门,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门,这种作法,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君权神授的作用。

(进入陵寝)

进入正红门内,从中间的“神道”为中轴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昭陵陵寝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 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居中为尊,至尊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神道是用长条的石头铺建而成。以正红门的神门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这就是全陵的中轴线。神道两旁的条石叫牙石。

那么大家不禁产生疑问,神道是为何意?所谓神道又叫神路,顾名思义,是神行走之路,人是凡人俗子,当然没有资格走此路。在清代时,任何人都不允 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除此之外,就是贵为天子的皇帝和母仪天下的皇后, 进入陵区也要另辟御路而行。今天,大家在神道上随意闲适漫步,是否能想象得到当时人们对这条神道的敬重和畏惧情感呢?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也有许多限制。首先,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 水”一眼望不断。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祖陵“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皇位的传承和龙脉的延续,事关重大。因此,修陵者便挖空心思,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在 神道上建“影壁山”及“龙凤门”遮挡,而昭陵的神道上建筑神功圣德碑之亭,也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其次,神道也如神门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违 者予以重处。据说有“横定罚,竖走杀”的规矩。

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它们建成于顺治七年(1650年)。石兽依次分别 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土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严侍 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