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宁夏平原导游词(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57:37 页码:10
宁夏平原导游词(汇总15篇)
2023-11-12 13:57:37    小编: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础训练,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写总结之前,要对所总结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确定总结的重点和要点。如果你正在写总结,不妨先来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助到你。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一

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宁夏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滔滔黄河斜贯其间,流程397公里,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沿黄两岸地势平坦,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二

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宁夏平原。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国内也有不少地方因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被冠以“江南”的美称,内蒙古扎兰屯,黑龙江东宁,宁夏平原,吉林集安,新疆伊犁,西藏林芝,青海贵德,甘肃天水,河南信阳,贵州湄潭,云南和顺,四川巴塘,哪一个是你梦中的江南。

遇见宁夏,你会深刻领略到所谓“塞上江南”的双重美——广袤的大漠、呼啸的风沙、血红的残阳、在暮色中渐渐远去的驼队,无不彰显着一种壮怀悲情的苍凉美;但一转身,却又遇见一泓倒映着天色的湖泊、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芦苇荡以及在那刚刚收割完的耕田上嬉戏的孩子,顿时,温柔满腔,仿如在肥沃富饶、风情万种的江南,是一种小家碧玉般的柔软美。

宁夏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最为著名的要算沙湖了,金秋时节,湖边的芦苇已经渐变金黄轻盈,芦苇花随风飞舞,富有诗意。而在沙漠里玩沙骑骆驼也充满乐趣。西夏国充满了神秘,纵使西夏王陵只剩下几抹土堆在郊外,依然不能容人忽略这个神奇的国度。想要知道更多,可以去西夏博物馆看看。既然到了王陵,就顺带看看为宁夏人民挡去风沙的贺兰山。在这塞外历经风吹雨大的贺兰山或许没有奇秀俊美,但这里曾经是很多文明的发生地。

沙坡头以沙漠生态治理与旅游圣地闻名于世,位于宁夏中卫市,距离银川市区约3小时车程。在沙坡头可以骑骆驼穿越沙漠,也可以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还可以乘坐羊皮筏子漂流黄河。

镇北堡影视城,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唯一著名影视城。“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红高粱》、《黄河谣》、《牧马人》、《黄河绝恋》、《老人与狗》、《大话西游》等在国际电影舞台上获得殊荣的电影都是在此拍摄的,至今影视城中还保留着当时的拍摄场景。

银川美食,很有西北特色,美味的羊肉,给力的辣椒,各种清真小吃,不容错过。

中国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日前公布了十大“新天然府库”评选结果,由8位院士与一位学部委员组成的终审委员会,以及公众通过网络手机投票,评出了十大“新天府”。宁夏平原与成都平原、中国台湾嘉南平原、苏北平原等十个地区被评为“十大新天府”。专家对这些地方。

评语。

是: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舒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据专家介绍,宁夏平原西南起自中卫市沙坡头,北止于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这里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宁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成都平原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银川市为例,20xx年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宁夏平原的大气质量优良。在《瞭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

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宁夏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滔滔黄河斜贯其间,流程397公里,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沿黄两岸地势平坦,早在20xx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南高北低的地形决定了宁夏南寒北暖的气候,此外,宁夏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直射温度相对较高,晚间气流扫射余热温度明显降低,夏日昼夜温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宁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宁夏天气和风情的真切写照。

宁夏位于黄河上游中段,东西窄南北长,地势北低南高,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西侧是雄峻秀丽的贺兰山,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它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袭,是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这里盛产水稻、小麦、平方米、甜菜和瓜果,尤以水稻的优质高产久负盛名,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秦渠始凿于秦而得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县。汉渠因相传始凿于汉而得名。渠口也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到巴浪湖止。唐徕渠又称唐渠,相传始凿于汉而复浚于唐而得名。渠口在青铜峡附近,引黄河水北流经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到平罗县止。新中国成立之后,建成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并整理排灌渠道,改良盐碱土,扩大灌溉面积,使“塞上江南”更加富饶。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三

青龙大瀑布是位于武夷山大峡谷的生态园西侧,真可谓是全国罕有,不少中外游客都是闻其名而想见其身,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想一睹青龙大瀑布的真容。瀑布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壮美的景色,令无数爱好自然的人们为之倾心,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胜景岂能是一般景色所能比拟的。由此可见青龙大瀑布的景色秀丽程度到底是多么的叹为观止了。古有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气冲天,今天则有青龙大瀑布的绝世美景来震撼世界。当你站在青龙大瀑布的跟前时,你绝对会真切的感受到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魅力。

你能看见随风奔腾的通天河水,就像是一条青龙从此峡谷之间呼啸而出,排风带水。激浪翻腾,激起阵阵轰鸣雷动,真乃是世间奇景,绝不多见。当你进入通天河大峡谷的时候,你首先会经过一座精致的小桥。此桥名叫一步桥,之所以叫做一步桥,一是指这座桥很短,可以一步就跨越,你通过一步就跨越进入美景绝世的青龙大峡谷,只是通过一步,这也说明人在尘世之间,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就是一步决定你的处境,给人以深思。青冈是指长在石头上的树,人们给他却名叫做青冈。石头上长树,这在武夷山上是一道有趣的风景。

坎布拉森林国家公园所在地坎布拉还是我国藏传佛教后期的发祥地,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是位于我国黄南州扎县的一个地质公园。这座森林公园与我国的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紧密相连,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风景十分优美,尤其是以当地无与伦比的丹霞地貌而著称于世。这种地貌不仅山峰十分挺拔,雄浑壮丽,而且这些山风之中充满了阳刚之气,自然风光美丽十分之强,在全国也能排得上名。

这里的藏传佛教寺庙很多,其中尤以扎西寺,南宗寺尼姑寺最为出名。这座地质公园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这个地质公园由红色的沙砾岩构成,岩体的表面是朱红色,十分漂亮,丹红如霞,因此取名为丹霞地貌。这个地貌的主要景点不光是丹霞的颜色,还有奇峰,方山,洞穴和峭壁。这里的山体形态十分俊俏,如柱如塔,有棱有角,每个角度看上去都透露着一种阳刚之气。而且这些山风之中还有的形似壁堡,有的则如鸟如兽,形态各异,每一种造型都是栩栩如生,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来这里参观欣赏。坎布拉地质公园内气候湿润,这里还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叫做仙女聚会,这个景点是由数十个拔地而起形态各异的圆锥形山体组成的。上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四周的地形隆起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堡,十分壮丽。

中华黄河坛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青铜峡市。这座黄河坛是采用青铜建筑的,非常壮观,这也代表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憧憬黄河母亲的情感。中华黄河坛是在20xx年开始建造的,历时一年才完成。这座黄河坛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礼敬黄河,祭拜黄河和感恩黄河的。

这座黄河坛在黄河和探底至上正好形成一个八卦图。黄河坛背靠贺兰山脉,隔阂屹立着牛首山,右边就是青铜峡峡口,左边则靠着万里滚滚黄河的臂弯。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点睛位置。大家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因此黄河坛的建成则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黄河坛里有着很讲究的建筑格局。在规划布局上有六条主线,分别是中国籍斯文画一条线,黄河五千年文化一条线等等。在建筑布局上也有着和严格的划分,有三区,五牌楼,三大道,三大殿等等。中华黄河坛的牌楼十分壮观,高有着接近十六米,宽度也有四十五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青铜牌楼,这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进入北京青年旅行社查询宁夏旅游报价。

贝琳达倒也是十分著名的景点,这里有着很多的碑刻,碑刻的内容主要就是一些关于黄河的古代诗文,十分风雅端庄。中华黄河坛真的很漂亮,快来看看吧。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宁夏平原。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西套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宁夏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滔滔黄河斜贯其间,流程397公里,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沿黄两岸地势平坦,早在20xx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

宁夏平原是河套平原的西南部。南北长约280千米,东西宽10~50千米。面积7800平方千米。海拔1100~1200米左右。属于内陆构造平原,是断裂下陷后,又由黄河冲积而成。分南、北两部分:以青铜峡为界,北面为银(川)吴(忠)平原,南面为卫宁(中卫、中宁)平原。冬季相对较暖,土地肥沃,有耕地27万公顷,草场25.5万公顷。早在20xx年前就已发展灌溉农业,有秦渠、汉渠、唐徕、惠农等渠。现整理渠道,改良土壤,扩大灌溉面积。产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胡麻等,号称“塞上江南”。名特产品有枸杞、滩羊毛等。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银川平原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位于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地质构造上为断陷盆地,经黄河及平原湖沼长期淤积而成。自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包括山前洪积平原,东西宽10~50公里,南北长165公里,面积7000余平方公里。海拔1100~1200米,自南向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由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自流灌溉。

银川平原处于温带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无霜期约160天。热量资源较丰富,10℃以上活动积温约3300℃。气温日较差大,平均达13℃,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虽干旱少雨(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便于引灌,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较好,为发展农林牧业提供极有利条件。20xx多年前,中原大批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利用黄河水开渠灌田,经营农牧,成为中国大西北开发早的灌区,素有“塞上江南”之誉。有著名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古渠。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新辟的西干渠、东干渠等9等干渠和20xx余条支斗渠。位于河西灌区的唐徕渠,兴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经唐代大规模扩建,20世纪50年代后又加修整;渠线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5县市,长154公里,引水能力160立方米/秒,支斗渠800余条,可灌农田5.3万余公顷,是宁夏的引黄自流干渠。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五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中上游。居东经104°17’—107°39’,北纬35°14’—39°23’之间。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南接甘肃,东连陕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首府银川市,全区人口571.54万。

宁夏虽然面积不大,但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势地貌。九曲黄河从中部进入宁夏,然后由南而北穿过银川平原,流程397公里,给宁夏带来了丰富的水源,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水势平缓,银川平原成为宁夏最富庶的地区,风光秀美,稻香鱼肥,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唐朝诗人韦蟾就有诗赞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宁夏的中部,多为丘陵山地和山间盆地以及黄河一带的河谷平原。南部则是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称为“宁南黄土丘陵”;六盘山高踞黄土丘陵之上,海拔达20xx米以上,这里植被丰富,是宁夏最潮湿的地方,被专家们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多样的地貌,使宁夏展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有连绵起伏的山地,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有浩瀚无际的沙漠,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有波涛滚滚的大河,又有烟波浩渺的湖沼……。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国家的扶持下,宁夏经济发展很快,工业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到“十五”初,初步建成了以特色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工业、生物制药和保健品工业、机电一体化工业、天然气石油化工工业为主体的部门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宁夏引黄灌溉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宁夏能源丰富,以煤炭、水利资源为主要优势。人均自然资源潜在价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气等。石膏蕴藏量达20亿吨,国内罕见。全区近三分之一面积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全国十大煤种,宁夏就有九种。著名的太西煤年出口量达上百万吨。地跨宁夏的陕甘宁盆地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20xx多亿立方米,是世界级大气田。

随着宁夏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宁夏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宁夏地理区位日渐重要。中国以沿海、长江、黄河为主轴线的地区开发布局和19个综合开发重点地区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的主要方面与区域中,宁夏既属沿黄主轴线、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水电及有色金属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又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防治及大江大河治理的主要区域;宝中铁路的建成,又成为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独得黄河之利,灌溉着30多万公顷良田。农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六

宁夏横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南起中卫沙坡头,北至石嘴山的黄河两岸为平原地区,占全自治区面积的四分之一。黄河对这里的农业可是照顾到家了,自秦代就开始这里就开渠灌溉,现在更是河渠纵横如织,故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兼以日照充分。雨热同期,银川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整个宁夏就数这里最富。西部的荷兰山地的阻挡,大大减弱了蒙古高原寒风对宁夏的侵袭,并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移。贺兰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主要是森林和草甸,是宁夏的林牧业产区,也是旅游胜地。南部的固原地区为六盘山地,平均海拔约2000米。在一片黄色的海洋里,幸好还有一座林木还算茂盛的六盘山在旁边,为这黄色带来一丝绿意。西北部是高原地区,紧靠腾格里大沙漠,大部分为戈壁沙丘。腾格里沙漠的流沙,在中卫附近随风向东移动,直逼黄河。中国的沙漠专家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探索,创造出一整套有效的根治流沙技术,成功地阻挡了流沙对卫宁平原的蚕食,并成功地在沙漠上修筑了铁路。这一治沙成果享誉世界,中卫的沙坡头景区也因此被联合国景区授予“全球环保500强”。

宁夏深居中国西北内陆,位于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贯通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的土地,滋润着千里沃野,古老的黄河文明使得宁夏这片土地绚丽多彩。

早在三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这里建立了西夏王朝,此后的千百年沉淀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回族的祖先从西域而来。人口总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居第三位,是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人基本上是用汉语,但在民族内部还保留有一些阿拉伯、波斯词汇。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宁夏虽小,却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大凡来到宁夏的游客,都被宁夏的神秘色彩、独特的旅游景观所折服: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滚滚的黄河,烟波浩淼的湖泊……“塞上江南”宁夏既有一派江南水乡的秀美,又集塞外大漠风光之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回乡风情,造就了如诗如画的高原奇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回味不已。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七

宁夏导游词怎么写?小编能帮到你哦。欢迎阅读浏览下列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宁夏导游词的文章,希望能你。

西夏省嵬城遗址位于惠农县庙台乡省嵬村,为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所筑。遗址为正方形,边长600米,设东南两城门,墙体为黄土夯实,残墙最高米。1965年,宁夏博物馆在此挖掘出唐、宋、西夏等朝钱币、古陶瓷器及铁器,已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省嵬城的建筑,史料记载不多。《明一统志》载:省嵬城在河东,河东废城也。《嘉靖宁夏新志》载:“省嵬城,河东废城也,未详其始。”《宁夏府志》载:“嵬城遗址在省嵬山下,西南去府(今银川市)东北一百四十里,逾黄河。”吴广成《西夏书事》载:“天圣(北宋)二年(公元1024年)春二月,德明做省嵬城于定州(西夏将银川以北为定州)。”这些记载虽简,但却载明了省嵬城遗址的所在地点。

西夏王朝是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起的多民族国家政权,于1032年(宋天圣10年)建国,1227年被成吉思汗所灭,历时近200年。李元昊的祖上拓跋思恭曾为唐朝镇压黄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立下战功,被唐僖宗赐姓李,至他的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都受到重用。李元昊这位军事天才不赞成父亲德明向宋称臣。老辣的德明当时鉴于时机不成熟,对儿子说:“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元昊顶撞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祈便。英雄之生,当王耳,何锦绮为?”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元昊建国后,升兴州首府为兴庆府(今银川市),之后的年代里组织创制西夏文字。西夏文形体方正,结构复杂,笔画较多,约有6000字左右,字体有草、篆、隶、楷等。西夏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国教,规定每一季第一个月的朔日(初一)为“圣节”。让官民届时烧香拜佛,不惜用行政手段来推行佛教,并接受汉文化及吐藩、回鹘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西夏文化体系。宋代欧阳修曾就元昊治国有方进行过评价:“威能畏其下,恩能死其人。”

1032年西夏王李德明卒,其子元昊嗣位,首先去掉唐、宋时期所赐给的李、赵姓氏,自号嵬名氏,自标吾祖“可汗”(即天子的意思)。李德明用自己祖先嵬名氏(党项羌的姓名)给建起的省嵬城取名。其意可谓深谋远虑,确有自称一统的想法。嵬城遗址曾出土一具秃发瓷制人头。元昊曾于明道二年(1033)下令秃发。这件文物弥足珍贵。

石空寺石窟又名大佛寺,位于中宁县西北的石空山南麓,《甘肃新通志稿》载其造于唐代,“寺内造像皆唐制”。西夏、元代重修增制。这里原有上中下三寺,13个洞窟。

现存最大的洞窟是九间没梁寺洞,面宽米,进深米,高约25米。洞窟内竟无一根梁柱,俗称“九间没梁寺”。

宁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小型园林――宁园,于1987年国庆节期间落成。

宁园位于银川市解放东街南侧。从西门进园,便进入盆景区。主要区由“兴庆殿"、“沁茗"阁、碑、廊及水池组成。“兴庆殿"是园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内壁画“西夏风云"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西夏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风土人情。“兴庆殿"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汉白玉石雕“哪吒闹海"。“兴庆殿"左侧是卷棚式仿古建筑“沁茗"阁,右侧则是一个四角由重檐亭和一个六角亭连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廊壁刻有毛泽东、董必武及区内外书法家的作品。东区的北面是一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游人活动休息。

近几年,为了发掘被淹埋的文化艺术宝藏,自治区和中宁县人民政府对石空寺石窟进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于何时,尚难明确论断。据明代史料记载,称其为“元故寺"。对于石窟的开凿年代,历来有唐、西夏、元三种传说。今天从窟室的形制和风格看,以始凿于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方塔位于银川市西北方向的贺兰山麓,拜寺口风景区内,处山泉清澈、风景优美的环境中。

介绍:方塔为11层檐实心塔,高约30米。边长米。每层略有收分,层次分明。塔身外表抹以白灰,上有彩绘,似为力士,双手托日月。

交通:可从镇北堡包车前往,行程约半小时。

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兴圣教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949年),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10681094)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米。形态结构,因袭唐代砖塔,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

后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各层腰檐、平座、栏杆、楼板均残缺零落。1975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修葺一新的方塔端庄挺拔,造型优美,巍然屹立,玲珑多姿,已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八

滚钟口,俗称小口子”,西距银川市区约四十公里。此山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

滚钟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在西夏时,就是西夏古名胜地”。当时,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避暑宫苑。现在在这片参差错落的20多处建筑遗址上,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遗物,还俯拾即是。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楼阁,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晚翠阁、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这些建筑依山临险,随势自然,错落有致。山内的三座山峰之上,还建有三座造型优美、小巧别致的白色喇嘛式塔。始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贺兰庙,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三座殿宇连成一体。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殿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史料载: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城镇村堡的善男信女多进香山寺,轮骑络绎不绝,名曰朝山”,亦借以游览涤暑。景区南侧山旁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也门的马克伦丁·本·欧斯曼长老拱北”墓,他曾在16世纪末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银川等地传教30多年。每逢回族的传统节日,远近穆斯林纷纷前来念经朝拜,以示纪念。

小滚钟口经过历代修葺建设,成为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春夏之际,小滚钟口内满谷高杉,一片葱绿。来到景区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苍劲葱茏的古槐和勃勃生机的长青松柏。进入景区,漫步于山道上,只见满山遍谷的洋槐、翠柏、白杨绿阴遮盖沟坡,郁郁葱葱。沟间坡地的山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红山果和红酸枣。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南望群山,有三峰峭立,形似笔架,人们称它为笔架山”。山下有人采佳石为砚,因而又称曰砚石笔架山”。若拾级而上,登临山颠望海亭”,可凭高四览,向西远眺,但见峰峦起伏,势若奔浪;极目东望,又见千里平畴,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天地相间处,云烟浩渺浑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还可观赏到日出笔架”、月光别钟铃”、石嶂穿白云”等自然景观。如逢朝晖夕映时,又可观赏到贺兰佛光”之景,堪与峨眉宝光”争妍。六月暑日,在景区西边沟尽头的青羊溜山巅上,蓝天晴空,白雪盖顶,这就是古宁夏八景之首的贺兰晴雪”。

在景区北部一条宽窄变异、蜿蜒曲折的深沟内,多有寺庙遗址,故称大寺沟”。沟内树木苍翠,泉水清澈,怪石林立,狮吼”、卧虎”、顽猴”、仙人指路”、青羊跳涧”等奇石,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顺沟向西而下,有巨石立于沟间,上刻西爽亭”三个大字,这里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宁夏水洞沟遗址旅游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南距灵武市30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地处银川河东旅游带的核心部位,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接,是连接宁蒙旅游的纽带,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

方塔位于银川市西北方向的贺兰山麓,拜寺口风景区内,处山泉清澈、风景优美的环境中。

介绍:方塔为11层檐实心塔,高约30米。边长6.2米。每层略有收分,层次分明。塔身外表抹以白灰,上有彩绘,似为力士,双手托日月。

交通:可从镇北堡包车前往,行程约半小时。

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兴圣教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949年),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1068-1094)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8.5米。形态结构,因袭唐代砖塔,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

后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各层腰檐、平座、栏杆、楼板均残缺零落。1975-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修葺一新的方塔端庄挺拔,造型优美,巍然屹立,玲珑多姿,已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九

导游:方塔位于银川市西北方向的贺兰山麓,拜寺口风景区内,处山泉清澈、风景优美的环境中。

介绍:方塔为11层檐实心塔,高约30米。边长6.2米。每层略有收分,层次分明。塔身外表抹以白灰,上有彩绘,似为力士,双手托日月。

交通:可从镇北堡包车前往,行程约半小时。

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兴圣教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枯二年(949年),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1068-1094)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8.5米。形态结构,因袭唐代砖塔,砖身每层四面辟壶门,门内通道上施叠涩藻井,内室用券门。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

后因年久失修,底层围廊全毁,各层腰檐、平座、栏杆、楼板均残缺零落。1975-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修葺一新的方塔端庄挺拔,造型优美,巍然屹立,玲珑多姿,已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十

鸣翠湖总占地10000余亩,其中湿地8000亩,绿化及其他用地20xx亩,是银川市东部面积最大的自然湿地保护区。鸣翠湖通过退耕还湖、封育治理、禁牧禁猎,保存了其原有的自然风貌,给鸟类资源和水生动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这里植被丰富,鸟类众多,有维管植物109种,水生浮游植物69种,以适于湿地的植被为主,如垂柳、沙枣、紫穗槐、香蒲、芦苇、荷花等;有野生鸟类共97种,如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中华秋沙鸭、黑鹳、白尾海雕;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等14种,每逢春夏,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衍,成为鸟的乐园。此时,您可以荡舟于芦苇迷宫,听鹂啼莺鸣,看芦苇瑟瑟,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神秘惊险,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或品味荷花、水车、千步廊桥的江南小桥流水的`自然之味。鸣翠湖的设计完全是人性化无障碍,观光车、观光船是安全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鸣翠湖以湖水、芦苇、荷花、飞鸟、游鱼,建成了集文化性、趣味性和浓郁生态特色于一身的十大景观景点:“车水排云”吐氤氲,“碧水浮莲”戏红鳟。“千步廊桥”杨柳色,“百鸟鸣翠”啁啾声。“芦花追日”飞白絮,“青纱漏月”点碎金。“迷宫寻鹭”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踪。“绿帐问茶”清几许,“东堤夕照”黛色新。

鸣翠湖以广阔的水体,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宜人的气候,吸引了无数的游人来此观光游览或迷宫探险,或静心垂钓,泛舟采莲或望芦花而谈笑,令人陶醉于湖光,忘形于苇色,颐养性情,忘尘世喧嚣,乐而忘返。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十一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宁夏导游词,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贵宾、大家好、大家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美丽的塞上江南、不知道大家对我们宁夏真正的了解多少呢?不了解没关系、这里就有我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中上游、简称‘宁’、东临陕西、北接内蒙、南于甘肃相连、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被称为是‘穆斯林之乡’、人口600多万、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3、多民族在这里团结友爱、安居乐业、这里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历史、美丽的塞上明珠、雄浑的大漠风光、在西部大开发后慢慢的被世人所了解、走向世界、‘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宁夏397公里、黄河从甘肃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水流平缓、水面宽广、为宁夏创造了富饶的黄河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历代皇帝都比较关心水利工程、秦、汉就有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等渠道、由于黄水中带有大量的泥沙和微量元素、加上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宁夏的农副产品也是独占鳌头、更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我国的山脉基本都是东西走向的、而在我们宁夏就有两座南北走向的山脉、这就是有名的贺兰山和六盘山、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的交界处、东西长50250公里、南北长456公里、贺兰在蒙语里是‘骏马’的意思、宁夏的气候早晚温差大就要归功于贺兰山、因为贺兰山阻挡了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也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成为了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宁夏的大氧吧、贺兰山内有绿色植被万公顷、稀有动物和国家保护动物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宁夏五宝之一的贺兰石就是产自贺兰山上、在宁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红军长征最后翻越的一座山脉、六盘山、因盘山古道要经六盘才能到达山顶、故名六盘山、伟大的领袖毛爷爷在这里还留下了千古的词篇、《清平乐、六盘山》被称为是南部的‘油盆’现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现在正在开发建设当中、但其秀美的景色还是让人着迷、这两座宝山就像俩个英勇的战士、为宁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门、‘穆斯林之乡’宁夏、由于回族人口密集、居住习惯、‘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宁夏全区人口的1/3、占全国人口的2/5、灿烂的回族文化和风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现在宁夏的每个角落、身穿回族服饰的穆斯林人情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金灿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让人为之心动、而独特的生活习俗定会让你流连忘返、位于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却又在诉说着曾经的兴衰荣辱、早在1038到1227年、党项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现在的银川建立了大夏政权、由于位于黄河以西、又在我国的西北、被称为西夏、西夏在历史的舞台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历史、就算有的史书中有记载、也是几笔带过而已、《24史》中又唯独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学家称为‘绝学’、全世界认识西夏文字的人没有几个、这个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西夏、因为发生了什么变动、就这样悄然退出了世人们的视线、就让我们去到西夏王陵、共同解密、谜一样的国家、由于宁夏地处西北、被三个沙漠所包围、所以宁夏的风沙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位于石嘴山市的首批5a级生态旅游景区沙湖却有别样的塞上风光、沙湖、顾名思义、有沙有湖、金沙怀抱翠湖、翠湖围绕金沙、俩种风格迥异的景色相互融合、加上江书记的题字、沙湖名声大震、吸引着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游览、并为宁夏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沙山、翠湖、飞鸟、游鱼、芦苇、每个景色看去都是自成一景、却又逃脱不了游人每每的赞叹、而以治沙成果令世人折服的5a级全球五百家环保单位沙坡头也在这片热土上撒下她的妖娆和柔情、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麦草方格沙障’阻挡了万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的脚步、使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在这里穿过、随着沙坡头的开发建设、这里又被誉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去看那一望无际的沙海、骑着沙漠之舟、听着驼铃叮当、展望黄河那性感的曲线、此时的心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一片沙有湖相伴、一片沙与河相依、也许、这样的塞上江南、就是梦中追寻过多次的地方!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到宁夏来观光旅游。首先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宁夏概况。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上游,全区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现辖银川、石嘴山两个地级市,银南、固原两个地区,吴忠、青铜峡、灵武3个县级市和6各辖区,15各县。全区人口536万。

宁夏是我国唯一一个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兰教,全自治区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宁夏又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之乡”。

(历史文化)。

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岸边的灵武市“水洞沟遗址”发掘表明,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时属北地郡,秦军在此屯垦戍边,抗击匈奴。汉代时又分为朔方和西凉刺史两部。唐代时属关内道,农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1世纪初,党项族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权,并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于是便开始有了宁夏的名称。明改制宁夏卫,清属甘肃省。1928年建宁夏省。1654年又撤销省建制,分归内蒙古、甘肃省管辖。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地处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又是河套文化与丝绸之路的交融区,古老深远的黄河文化、特色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独一无二的西夏文化、颇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浓郁粗旷的边塞文化工具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和探寻不尽的奥秘。

(地形和气候)。

游客们,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这从唐代诗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就可得到印证。

南高北低的地形决定了宁夏南寒北暖的气候,此外,宁夏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直射温度相对较高,晚间气流扫射余热温度明显降低,夏日昼夜温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宁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是宁夏天气和风情的真切写照。

(旅游景观)。

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带给了宁夏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中国旅游最后的处女地”,近几年来,宁夏备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来宁夏旅游,可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黄河文化、雄浑的大漠风光、神秘的西夏王朝、浓郁的回乡风情、迷人的六盘盛景、美丽的塞上江南。这里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国最大的喇嘛式建筑群“一百零八塔”,有人类原始造型艺术“贺兰山岩画”,有沙海明珠“沙坡头”,以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沙湖等。现已开发坐羊皮筏子常有黄河,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风情、沙湖观鸟、徒步长城、生态农业观光等特殊旅游项目。宁夏之旅,点多、面广、线长,如歌、如诗、如画,给人以独特的享受。

(回族风情)。

游客们,来到宁夏,特别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风情,因为宁夏是中国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回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仅次于壮族,位居第二)。我们还是从回族的信仰、节目、习俗、紧急、服饰来谈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

教学。

者介绍伊斯兰教义,会用“清净污染”、“真乃独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古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伊斯兰教礼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制作的食品称作“清真食品”,穆斯林开设的饭店和食品店习惯用“情真”二字作为标记。宁夏现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布山川城乡。回族穆斯林按《古x经》的要求要遵守五项功课,即念(祈祷)、礼(礼拜)、斋(斋戒)、课(捐赠)、朝(朝觐)五功。

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节日。开斋节,顾名思义,即斋月期满后的第一天。古尔邦节在开斋后70天,阿拉伯语“古尔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称宰牲节。圣纪节,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xx的诞生而举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丧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的小孩出生后,要阿訇命名,谓之“经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续后,由阿訇主持仪式,诵读《古x经》,为其证婚。三天后,新郎新娘回娘家,叫做“回门”。回族丧葬为土葬,主张素葬,不用棺木,遗体净洗后以白布包裹,埋于土穴中。亲人先逢七、后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礼拜前要进行沐浴,“小净”用汤瓶洗头、手、脚等处,“大净”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齐干净,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从井里提水用的桶挂在墙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猪、马、驴、骡、狗等不反刍的动物。回族以习武健身为美德,故多高寿者。

在服饰上,回族男子多戴无沿小白帽或黑帽,称为礼拜帽。女的一般戴无沿撮口白帽或盖头,将头发遮掩起来。盖头,少女一般带绿色,已婚妇女则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妇女喜欢佩戴耳环、戒指、手镯和头饰。

(特产和风味)。

游客们,宁夏的特产和风味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吴宝耀花游人眼,长思长想不思归。”

想为世人称道的宁夏特产当推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皮、发菜,因其颜色分别为红、黄、蓝、白、黑而被称为五宝。枸杞及时中药精品,优势益肾健体的食品。甘草被赞为“中药之王”。用贺兰石制作的砚台,不仅是文房四宝的实用品,而且是珍贵的工艺收藏品。宁夏滩羊是我国优良裘用绵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二毛皮”,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驰名海内外。发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药用价值,但采挖发菜会严重破坏环境,导致土地沙化,因此发菜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采集和销售。

宁夏的地方风味因兼有中国传统风味而独树一帜。其清真风味小吃不仅为广大穆斯林所珍爱,各族人民也无不愿一尝为快,有外焦里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馓子,还有最具特色的饮料盖碗茶。清真厨师们还创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头、煨牛筋、红烧羊肉、锅烧填鸭、鸽蛋蒸菜、糖醋黄河鲤鱼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烩为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则是回民喜庆宴请的主菜。宁夏小吃还有牛羊杂碎、团馍、酿皮子、回族油菜、牛干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银川市中心地段设有小吃一条街,游客们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尝,一饱口福。

各位游客,宁夏概况就介绍到此。也许带游罢宁夏,对他从陌生到了解后,您会发出和我同样的感叹:游遍千山万水,还是宁夏最美!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十二

在银川古城西南部,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承天寺,寺内中间一座耸立云端的古塔,就是承天寺塔,人称“西塔”。这是宁夏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

承天寺,寺门朝东开启,院内现存建筑有五佛殿、佛塔、韦驮殿、卧佛殿。韦驮、卧佛二殿两侧建有南北向配殿。殿宇之间,以重檐砖雕垂花门和围墙连接,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坐落在外院的五佛殿与佛塔同建在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外院院落宽阔,古树参天,松柏长青,肃穆宁静。

承天寺塔为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比西安的大雁塔还高0.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门面东,可通过4.8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间,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塔身各层收分较大,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层棱牙砖。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丁当作响。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十一层设四明四暗圆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

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据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塔寺建成后,延请回鹘高僧登座讲经,皇太后与皇帝经常即席聆听。寺内香火旺盛,僧人不绝,与当时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齐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承天寺塔在元明时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时仅“一塔独存”。后来,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明庆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刹钟声”名噪塞上,成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毁。现在看到的承天寺塔,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十三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50余公里、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在贺兰山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发现岩画群20多处,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

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2019年5篇宁夏贺兰山的导游词(四)。

在银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伟峻峭的山脉,它峰峦起伏,装入一批奔腾的骏马,由东北向西南驰骋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这就是著名的贺兰山。

“贺兰”一词来自于蒙古语,是骏马的意思。贺兰山又称阿拉善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之间,是宁夏和内蒙古的分界线。山脉呈南北走向绵延250余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最宽处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乌兰布和沙漠,南连卫宁北山,西傍腾格里沙漠,东临银川平原,俨然是银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贺兰山又大小山峰46个,较大的山口38个。贺兰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就是赞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国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贺兰山巅的最高处,用石头堆起的一个“敖包”,是他们祭神的地方。他是贺兰山顶峰的标志。贺兰山主峰也就以此为名。

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域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十四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偶绝的荒漠草本上,入进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以及两百多座王公贵休的伴葬墓一目了然。这片专大雄浑的陵园修建遗迹没有仅被日原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仄坦,被山洪冲刷出的叙叙沟坎纵横交错。这些没有太深也没有很严的山洪沟里,进展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没有大,但富薄油明的绿叶却非常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穿插在方圆53仄方千米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偶的是,纷歧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以及伴葬墓园中穿过。西夏修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收没有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唯一西夏陵区这片土地不遭受山洪袭击。本因安在?至古是“谜”。西夏陵园内乱争最为高大醒目的修建,是一座馂余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细口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馂余瓦堆砌,多为五层。因而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口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修建缘何立于陵园之内乱争,其成效、做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分明。至于这座“陵塔”又为甚么修在陵园的西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论了十多年没有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汗青上曾经造制过光辉的业绩以及光耀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偶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偶葩中最为闪明夺目的亮珠西夏陵馂余碑是蒙今戎行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今朝发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馂余碑看,一处出土的馂余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馂余碑缀开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分外,其他馂余碑没能凑开出一块完整的碑文去。另有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单乳歉腴做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古不定论,依旧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或许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入进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宁夏平原导游词篇十五

水洞沟遗址是三万年前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0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晚更新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三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洞沟地区又是我国北方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保护区内,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遥想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怪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使人望而生奇,大有地老天荒、旷古玄远之叹。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