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楚布寺导游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6 13:31:06 页码:8
楚布寺导游词
2022-10-26 13:31:06    小编: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楚布寺导游词一

形似观音菩萨莲花宝座的莲花仙峰脚下,五彩缤纷的民族帐篷,似朵朵烂漫的山花争奇斗艳。饱蘸裕固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风俗接待服务,为游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风味食品、帐篷旅馆和民族歌舞,会使您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

尤其是全国独有的裕固族,更会为您展示民族的特点和风采。近年来,先后投资1 0 00多万元,建成了3 0.4公里的金马公路、自来水工程、仿古商贸区、防洪、景区围栏、3 5千伏变电站、景区人行步道、民族景点接待等。景区内水电齐全、交通便捷、通讯网络遍布。年均接待中外游客达1 0万/人次。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光临马蹄寺,来马蹄寺时亲笔题词"祁连松柏挺拔俊秀,各族人民情深意长",原国务院副邹家华视察马蹄寺,亲笔题名马蹄宾馆为卧龙山庄,原国务院副姜春云、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孙起孟、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王文元、杨汝岱、张思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财政部、公安部、劳动部、教育部、文化部、农业部、交通部、外交部等部委和省上领导光临马蹄寺极大的鼓舞了肃南各族人民。

马蹄寺风景名胜区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景色秀丽的临松薤谷,那"清泉挂碧峰’’的壮观飞瀑;那媚材埠林,云衣迷陉,岚气袭人的绮丽风光;六月飞雪,夏无炎暑,游人到此,寻古揽胜,避暑游玩,会使您留恋忘返。群山起舞,松柏鼓涛,溪流鸣唱,万花颌首,我们将以宽松的投资环境,优惠的地方政策,真诚欢迎八方客商来马蹄寺旅游区投资开发建设,热情好客的裕固族人民真诚欢迎国内外游人前来观光旅游。

顺着去马蹄寺的山路向上走,我看到路边各种树木郁郁葱葱,树上的树叶绿油油的,遍地小草青得逼眼,各种野花遍地都是,散落在草丛之中,景象漂亮极了。我们坐的小车在这漂亮的景象里行驶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才看到神秘的马蹄寺。

为什么神秘呢?因为马蹄寺修建在大山的悬崖峭壁之上,传说是汉朝著名的霍去病将军建造的。它取名马蹄寺是因为上马蹄寺的石阶旁边有一块大青石,大青石上面有一个马蹄印,传说是霍去病将军骑的马留下的。山下前寺院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香炉,佛堂里面供着千手观音等佛像,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院左侧的一口井。

那口井里面的水很清很凉,所有的游客都会舀上一勺喝上几口,听寺里面的和尚讲,井水虽然很清很凉人喝了却不会拉肚子,相反还能治百病。我很想看看井底到底有什么让井水如此神奇,但井却深不见底。这口神秘的井叫饮马井,传说是霍去病将军饮马的地方。

沿着峭壁上的石阶向上攀登,可以走进悬崖峭壁上悬挂的马蹄寺。寺的周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庙,每一座庙里都供着不同的佛像。原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佛洞。我十分惊叹,古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在悬崖峭壁上修建了这些佛教建筑。也许,这这也是马蹄寺神秘的其中一个原因。

我感觉马蹄寺神秘极了,漂亮极了,大自然太美了,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马蹄寺位于张掖的肃南县,关于马蹄寺还有一个传说呢!

从前有一个民族很弱小经常被别的族欺负,可有一个国王不想被别的民族欺,就带领着子民奋起反抗,而后一直打到了张掖的肃南县的一个地方,有一天,国王安排军队去休息,自己去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他到一个巨大的山洞口,他正准备休息且下在观察,可从山洞口飞出来一条龙,吓的国王的马跳了起来,石头上留下了一副完好无缺的马蹄印,吓的国王马上骑马返回了部队。

第二天一大早,国王就带领军队到了那个巨大的山洞口,看见了那幅马蹄印,于是国王命令军队在这修一座寺院,这座寺院大约花了3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毕,修好后,人们问国王为寺院取什么名,国王说就叫马蹄寺吧!

因为我的宝马在这座寺旁边的石头上留下了一幅深深的马蹄印。人们听了国王的解释就全然明白了。

现在,马蹄寺已成旅游胜地,好多外来游客都会来看看那块石头上的马蹄印,到寺内烧香拜佛,以求得平安。如果游客累了,还可在寺内休息。

楚布寺导游词二

马蹄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北距张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落有马蹄印而得名。

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宠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层二十一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

游客在这里旅游还可以住裕固族帐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马蹄寺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

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宠 马蹄寺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飞天古朴稚雅,为国内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层二十一窟,宝塔形排列,内有佛殿,外有回廊,共开内外窟龛达49孔之多,造型奇特。

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游客在这里旅游还可以住裕固族帐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体验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马蹄寺在北凉时期,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寺院自建寺以来,香火就极为鼎盛,最盛时的僧众可达1000余人,而建国初期僧众也尚有50余人,足可见历史上马蹄寺的辉煌。

文革时期,马蹄寺再一次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寺中石窟、壁画、佛像几乎被毁坏殆尽,就连石窟外的建筑都荡然无存。现在的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胜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为改革开放之后重新修复,而寺中主要的建筑如大雄宝殿、站佛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多为明万历年间旧迹,实为不幸中之大幸。

这些殿阁虽经历百年风雨侵袭,但仍巍峨屹立于百丈悬崖之上,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晋代的站佛、北魏时的文殊菩萨宝剑、清康熙帝的龙袍、乾隆帝的马鞍等众多文物,更令人感叹历史风雨沧桑和马蹄寺曾有的辉煌。 可以在马蹄寺裕固族帐篷内欣赏到裕固族欢快热情的草原歌舞 马蹄寺,并品尝独特的银碗美酒和手抓羊肉。

这里有数不清的石塔和凿于峭壁上的千佛洞,三十三天、藏佛殿、马蹄殿、药王殿、格萨尔王殿等,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杰作。此外,开阔宽敞的兰花坪,如五朵莲花盛开的莲花峰,飞流直下的临松瀑布,葱茏的原始森林和可一试骑姿的草原,更是叫人流连忘返。

楚布寺导游词三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游览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故都纪南城遗址。

要想深入了解这座古代都城,就必须首先对整个楚国历史及它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有所了解。

按《史记·楚世家》和《国语·郑语》的说法,楚人是祝融的后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时为高辛氏的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祝融部落在夏朝时就已发展成为一个势力较大的部落集团,号称祝融八姓。殷商时期,祝融部落集团分布于上商之南境,因其生长牡荆,被商人称之为“荆”。西周时期,荆人的首领鬻熊,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后来,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熊绎建都于丹阳,即今襄樊市南漳县境内。熊绎的第四代孙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心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之主熊通,继续了熊渠的开疆拓土历程。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后文王即位,迁都于“郢”,今湖北宜城境内。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楚庄王励精图治,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治,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时期。共王继位后,楚国开始走向衰弱。康王,灵王,平王,昭王之时,进一步衰落。公元前520xx年冬,吴,蔡,唐三国合兵攻楚,并陷落郢都,后秦楚联军击败吴军,昭王回到破败不堪的郢都,感伤满怀,与臣僚商议后,迁都长江北岸的今湖北荆州,都名仍为郢。

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扫中原,初露称雄之势。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但怀王未能把握好合纵连横的机遇,致使楚国在战国斗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楚国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前320xx年春,秦大败楚于丹阳,并夺取了楚汉中郢。公元前278年,秦军对楚国国都发起总攻势,很快占领了郢。顷襄王东逃至今河南淮阳,建立新都陈郢,后考烈王时,迁都寿郢,即今天安徽寿县。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公元前220xx年,秦军攻陷寿郢,绵延820xx年的楚国就此灭亡。

纵观整部楚国历史,楚子受封,昭王南征,楚子问鼎,吴起变法,宣威盛世,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湖北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楚国的兴衰史,其都城变迁丹阳,荆州纪郢,淮阳陈郢,安徽寿郢,纪南城见证了楚国的兴衰。

纪南城,位于荆州城北5公里。荆州为我国历史上的名城重镇,农商兴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国时诸葛亮称它 “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在纪山之南,故名纪南。它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楚国的国都,因楚国人将作过都城的地方叫“郢”,因此,纪南城又被称为“纪郢”。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国“白起拔郢”,楚顷襄王迁都陈郢,楚国共有二十个王在此建都,长达420xx年之久。

纪南城西有沮河自北向南流入长江,城东有夏水,扬水与江水交汇,城北有大道直通中原,水陆交通方便。在军事上,它可锁巴蜀,控吴越,争衡中原。在经济上,江汉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是一个少有的富庶之地。

使楚国成为霸主的杰出人物是楚庄王。在这个历史人物身上,还颇有些传奇色彩呢!据《史迹》记载,他即位后的三年中,日夜作乐,不出号令,而且不准大臣讽谏。有位叫伍举的大臣,见庄王左抱郑姬,又抱越女,终日坐在钟声鼓乐之中,再也看不下去了,便采用寓言的形式讽谏说:“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充满自信地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遂罢乐听政。他任用贤能,开疆拓土,争夺中原,先后统一了五十多个诸侯国,被各诸侯国推为“盟主”。楚国的疆域在全盛时期,北至黄河,东到海滨,西至云南,南到湖南南部,包括长江,汉水,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地区。

在此基础上,楚国孕育了辉煌灿烂、影响深远的荆楚文化,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他的《楚辞》。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兴于周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多年,与周朝相始终。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文化脱颖而出,进而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流。在以后的岁月中,南北两支华夏文化相互融合、转变、更新,一起铸就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可以把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勃兴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四个阶段。楚人建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勃兴期;战国时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秦汉之际是楚文化的转变期。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致死不屈。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主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在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及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郢都,宫殿及台榭建筑,帛画,壁画及屈骚庄文,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

纪郢作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我国南方最大的城市和全国最大的都会之一。汉桓谭《新论》记载:“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而暮敝”。就是说,当时纪郢中,车碰车,人挨人,早晨出来穿的新衣服,到晚上就挤破了。这当然是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当时纪南城是非常繁华的。

楚国后期的统治者不思进取。骄奢淫逸,使国力日渐衰退。顷襄王迁都陈郢后,楚国的大都会纪郢沦为废墟。

不过,人类在自然界留下的记载是难以泯灭的。1961年和1975年对纪南城进行的考察,获得了大量资料。当年的土城墙,仍尚存在。城内城外,地上地下,有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是研究当时社会变革和楚国历史极为重要的文化宝库。通过考古发掘,纪郢城内楚王台榭,宫殿及古建筑遗址历历可寻,陶器,铁器,铜器,筒瓦,板瓦等东周文化遗物俯拾皆是。纪南城址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城垣用灰褐色或黄色土筑成,现有高度3.9至7.6米,垣顶面宽10至14米,除墙身外,内外均有护坡。城垣外绕护城河,宽40至80米,与穿城而过的古河道相通。城垣四周发现城门7座,东垣1座,西,南,北各2座。西垣北门有3个门道,中门道宽3.6米左右,可通船只,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最早的水门。城的东南部有大型宫殿遗址。附近有纺织,冶炼等作坊及商业区遗址。今城垣上立有郭沫若题写的“楚都纪南城”标牌。1962年楚都纪南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郢城遗址周围楚墓遍地,离城不远的纪山,八岭山,雨台山和长湖边上的墓葬,规模相当庞大,埋藏了许多重要历史文物。几年前发掘了几座中型墓葬,出土文物就数以千计,其中如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越王州勾剑,楚王孙鱼戈,彩绘木雕小座屏,凤纹铜尊,错银龙凤纹尊及彩绘石磐等,都十分珍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于出土的成批的楚国竹简,更是研究当时历史的宝贵资料。这些历史文物是湖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纪郢城内的凤凰山,自公元前278年秦国拔郢后,便成了秦汉时期的一处墓地。经钻探,在5.2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古墓180多座,现已经发掘30多座,出土两千多件文物。1975年6月发掘的168号汉墓,葬于西汉文帝十三年,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尸,对于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手工业以及医药,防腐技术等都有重要价值。因此,文物考古界将纪郢成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好了,各位朋友,纪南城就快到了,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整理一下行李,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座古城,共同感受一下历史赋予它的厚重感吧!

楚布寺导游词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楚布寺导游词五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

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楚布寺导游词六

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xx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过“聚善”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 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20xx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0xx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0xx年(公元1757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0xx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现在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20xx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xx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据《灵岩志》中记载: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

〔惠崇塔〕是灵岩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郭沫若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

〔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楚布寺导游词七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楚布寺导游词八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佛山罗汉为花岗岩),而灵岩寺罗汉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生。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楚布寺导游词九

各位朋友:

大家好!热诚欢迎大家来灵岩寺游览,今天我将陪伴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希望灵岩寺的优美风光和深厚佛教文化能给您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希望我的解说能帮助您更好地认识灵岩,解读灵岩,体验灵岩的“灵验”,带一份灵岩胜水灵山的灵气和快乐回家,与您的家人和同事们共享。

灵岩寺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积淀,素有“灵岩奇异出尘寰,压尽江南万重山”的美誉,加之与泰山一脉相承,不但历代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就是历代皇帝去泰山封禅也喜欢驻跸此地。公园665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曾在这里逗留十天之久。也许是两口儿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又深感灵岩护佑大唐盛世的灵验之气,回京后便降旨免除当时的齐州也就是现在的济南一年半的赋税。而大家所熟悉的乾隆皇帝,曾经八次驻跸灵岩寺,留下一百多篇诗文。另外,自宋神宗熙宁三年至明代,灵岩寺的住持一律由皇帝钦定,可见其地位之高,名声之大。唐朝名相李吉甫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域内四绝”,灵岩寺位列其首。所以,灵岩寺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而且也同泰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灵岩与灵验谐音,人们在灵岩寺许下美好心愿,相信不久就会灵验,很快变为现实。因此,来灵岩寺不但欣赏了优美的景色,而且也会因灵岩灵验的寄托,助推您幸福的人生和光明的前程。 (万德,灵岩广场)

各位朋友,在我们前行的右方,有座四壁陡峭,险峻难攀的山,由于它的山顶突起,酷似一只傲然高唱的胸鸡,所以从前便

取名叫做鸡鸣山。传说,鸡鸣山上有只神鸡,不但能报时辰,且知阴晴、晓祸福,还能劝人改恶从善。元朝时期,这一带有一伙强盗,常常到鸡鸣山下集结,之后便入户抢劫偷盗,闹的远近村庄人心惶惶,夜不安寐。一天晚上,这伙强盗在山下刚刚商定行动计划,准备出发,就听到了鸡叫声。他们以为天就要亮了,便匆匆忙忙的作鸟兽散。回到贼窝,见天上星斗仍在上半夜,就又回到鸡鸣山下,商讨继续作案的计划。谁知刚欲动身,又听到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只得又作鸟兽散。待他们行至半路,仰观天上星斗刚刚移至半夜时分,就第三次返回山下,商议新的作案计划。但是,经过这三次的往返折腾,东方真的破晓,山下村庄的大公鸡们已经齐声高唱了。强盗们惊得目瞪口呆,以为这是神仙显灵,警告他们不要做坏事,于是他们商定,从此金盆洗手,改邪归正,不再干那鸡盗狗偷,伤天害理的勾当。从此,鸡鸣山周围百里之内,出现了夜不闭户,鸡犬不惊的安宁局面。鸡鸣山从此得名,不但是灵岩寺的门户,还被列为灵岩寺外八景之首。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灵岩寺这个礼佛向善、福缘灵验之地了。

灵岩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更有许多巧夺天工之处,我们行进方向的右边,大约两公里处的那座山叫做明孔山。明是光明的明,孔是洞孔的孔,顾名思义,那就是因为该山的崖峭壁上有个透明山洞而得名。大家可以仔细观看,那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透明山洞,远远望去,山阴暗淡处那大如磨盘的耀眼光亮恰似明镜高悬,皓月当空,令人叹为观止。正如许多奇景奇观一样,它也有一个美妙神奇的传说。朗公和尚创建的灵岩寺因为遭到北魏太武帝的灭法之劫而毁为灰烬,法定大师重建灵岩寺时,由一条青龙为他引路,两只老虎为他驮经,但当他将近灵岩时却遇到一座插翅难过的绝壁高山。法定大师便双手合十,面壁肃立,默念经文,不饮食长达三九二十七天,终于打动了菩萨心。菩萨令太阳

神射穿岩石,绝壁高山顿时透出红光数里。法定大师寻光而进,穿越明孔洞,到达现在的灵岩寺址,开始了他的复兴大业,明孔洞也变永世不灭的留存在人间。现在的穿越题材影视剧充斥银幕、荧屏,我们面前的明孔山明孔洞应该算是穿越剧的鼻祖了。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实地穿越一下明孔洞,过把穿越瘾。

(黄茅岗)

灵岩寺水秀山青,幽绝雅静,引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好诗觅佳句。咱们眼前的这座小山岗叫做黄茅岗,岗侧的这座小亭子叫做黄茅亭。别看这座小亭子不入眼,他可是当年寺僧们迎接官员的地方,所以又叫接官亭。无论黄茅岗还是黄茅亭,之所以名声显赫是因为苏东坡大学士于元丰八年八月二十日,因奉命下齐州祭祀泰山,过灵岩时酒后醉卧黄茅岗并赋诗一首。那首诗豪放不羁,颇显有苏大学士的典型的文风,诗云:“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手东南望,指手大笑使君狂”。如今,这首诗镌刻在千佛殿西侧墙壁上,过一会大家一看便知。不仅东坡先生的诗意狂放醉游人,那豪放如游龙的笔法更令酷爱书法艺术的游人陶醉。所以,游人每每至此,必于黄茅亭中坐,更要在片麻石上躺,那“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的潇洒与放浪便于不知不觉中浸润到肌肤与骨髓中去了,如果哪位游客朋友有兴致的话,不妨去岩石上躺一躺,找回一些东坡先生狂放不羁的豪放情怀。

(灵岩寺山门外)

灵岩山最早的名字叫方山,也就是我们面前这座山。方山峰巅雄伟高大,四面陡如刀削,方方正正,形状很像古代帝王的传国玉玺。所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又称它为玉符山。而“灵岩”的来历则与灵岩寺的创始人朗公和尚有关。据传说,朗公和

尚创建之初,在山前讲经说法,听众达一千多人,不但听众为他的精彩说法所打动,就连山上的岩石也为之点头,大家据此说他经文讲的精彩生动,他却十分谦虚,说是那是因为此山有灵气,于是,方山之名就逐渐被灵岩所代替,也就有了“灵岩灵验”的佳话。所以就有了山门外的这通“大灵岩寺”碑。我们通过这个山门,便可进入闻名遐迩的大灵岩院内。但是,进山门之前我还要给各位游客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游客朋友介绍一景,那就是大灵岩寺碑(转 载 于:w :灵岩导游词)南边的“鸳鸯檀”。

所谓“鸳鸯檀”就是两株胸围分别为1.84米和2.2米的青檀树。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青檀树皮造纸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这种原料造出的纸细致绵润,光洁如玉,纹理纯净,墨韵清晰,色泽耐久,吸水力强,揉搓无损,不蛀不腐,经久不变,享有“寿千年”之美誉,故又名“千年檀”。这两棵千年檀,根部交织在一起,枝叶相吻相伴,虽树心镂空、依然轻笃意深,所以人们便喜欢叫他们做“鸳鸯檀”。成为情侣们连心定情的留影宝地。凡在此留有合影的夫妻,无不亲密缠绵似鸳鸯,忠贞不渝如青檀。

广场正中这块大灵岩寺碑,是元代文书纳题写,往前走为乾隆皇帝的御碑壁,内容是对灵岩寺景色的赞美。灵岩寺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文物众多,因为众多文物的存在,灵岩寺获得了很多的头衔,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20xx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

寺内现存北朝以来的寺院建筑遗址,宋代辟支塔、墓塔林、40尊宋代彩塑罗汉等著名景观,现在我们可以逐一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灵岩寺的山门——金刚殿,始建于元代,现为清代遗物,里面有护法金刚(1985年重塑),俗称“哼哈二将”,塑在山门里,守护佛法寺院的安全。

(进山门)

我们脚下的这座小桥叫聚善桥,毫无疑问,凡踏上这座小桥的朋友必定是同心向善之人。桥下的这条无水小溪叫虎溪。据说,开挖此溪并建此聚善桥是仿效庐山慧远僧人送客不过桥的故事。再加上灵岩寺是散布式庭院,与中国大多数寺院的中轴线式庭院建筑不同,僧人送客过此桥、此溪,便犹如将客人送出山门了。可见佛门中人也是十分讲究客套礼数的。

与聚善桥近在咫尺的这座古建筑就是灵岩寺的二山门——天王殿。这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天王殿始建于金末元初,现存建筑为明代遗存,因殿内素有护法四大天王而得名。殿东侧持宝剑者为增夫天王,持琵琶者为持国天王;殿西侧,持伞者为多闻天王,手臂绕龙者为广目天王。据说,四大天王手中所持法器蕴含“风、调、雨、顺”之意,表达着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祝愿与期盼。历史上传说,大旱之年,地方官吏都会到灵岩寺祈雨,心到神知,非常灵验。

钟鼓楼在寺院里是不可或缺的,灵岩寺也不例外。天王殿东侧为钟楼。是宋朝政和四年(1120xx年)至金夏统元年(1141年)间,由妙空和尚营建。后来不断重建翻修,现存古楼为明代建筑。钟是佛教法器,凡住持上堂、道法、说教都要撞钟,所以,钟声又应该是寺院的号令。灵岩寺钟楼上悬挂的铜钟为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用五千斤黄铜铸造而成。钟鸣时,山峦铿锵作应,缭绕荡漾,让人神清气壮,听来荡气回肠。鼓也是佛门法器,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都要击鼓。

楚布寺导游词十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