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43:37 页码:11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汇总20篇)
2023-11-12 14:43:37    小编: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发现和总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好书的推荐,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一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类别的医学,它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人群的健康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促进人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的各种传染病、突发性死亡率都在不断的增长,预防医学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除了加强对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确保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光发热。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二

本科体检前20xx,教育系统要五年的医学学士培训,一些机构要培养四年制的体检。教育部国家教育部于20xx从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进入一流的医疗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五年制本科院校保持“五年计划”的毕业论文是培养计划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xx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xx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是检验技术人员,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检验工作的特点是应用医学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潜力的检验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们相信本文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科学素养调查的毕业生增加;毕业论文实习培训过程中访问的学生,毕业后的效益,了解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基本知识的基本程序,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至四的毕业论文的背景下,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在我校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列入四年的毕业论文所需的体检培训方案的关键。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三

1.1社会需要。

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相接轨,迫切需要将国际化的语言融入到医学检验中来。首先,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大多数高质量的医学检验期刊多为英语期刊,因此,要想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研究前沿和新技术,过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其次,伴随着高校间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而对这些学生而言到国外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国内开展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其更快适应国外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伴随着大量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及体检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它们更加需要一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人才。此外,伴随着大量外籍人士来华工作,他们同样也需要能用其母语或英语交流的医疗人员的诊疗。可见,在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专业需要。

医学检验专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而且所用的检测器械构造、工作界面、配套的试剂及出具的报告单多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书写。作为一名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人员,只有能读懂这些文字,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所以,从医学检验专业本身来说,不懂外语的医学检验人员已很难开展日常的检验工作。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这为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医学检验专业高度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但是也对劳动力自身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医学检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临床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开展双语教学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医学英文词汇很有限,如果就医学专业课程对其开展部分或全英语授课,这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恐惧与厌烦心理,甚至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此外,作者所在院校生源多来自山东本省,存在着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且任课教师均为非英语专业毕业,所以口语水平也不高。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掌握的医学英语词汇有限及教师口语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只在部分重点课程内容中实行中英文结合即双语的授课方式。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以《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中的血栓与止血检验部分的血液凝固一节为试点课程,以作者所在院校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3个班的154名学生为授课对象,对本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意愿、对不同中英文比例授课方式的学生满意度及授课效果(课堂测试成绩)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随着英文授课比例的增加,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双语授课方式的满意度逐渐下降,且从课堂测试成绩也可以看出学习效果随学生满意度的下降也越来越差。但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成绩超过80分的学生比例超过了70%(72.08%),这优于去年的期末考试成绩(成绩超过80分的学生比例为61.80%)。尽管今年的期末考试试题中的名词解释全为英文,而且部分选择及问答题也用英文命题,但学生的成绩却优于往年,由此可见,双语教学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从根本上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管《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双语教学在作者所在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就此作逐一探讨。

2.1学生。

从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3个班的154名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意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5.45%的学生愿意学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他们认为双语教学可同时提升专业和外语水平,能使其所学知识与国际先进的知识接轨,并有助于他们在大四进行的研究生英语考试。另有2.60%的学生不愿意学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原因是他们担心自己听不懂,反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1.95%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因此,开展双语教学应因人施教,根据学生英语及专业水平分别制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案,以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为最终目的。

2.2师资。

双语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师资队伍的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授课效果的好坏。双语教学对承担医学检验专业课授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好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熟练地跟学生进行交流。调查显示,96.75%的学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包括发音、语速、流利程度存在担忧,另有29.87%、22.73%和57.79%的学生认为教师多媒体课件质量、授课方式以及个人形象对教学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培训班、进修、出国深造、外语讲课比赛等方式提高双语教师的语言和专业水平。

2.3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74.68%的学生倾向于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20.13%的学生支持使用英文原版教材,5.19%的学生倾向于中文教材。在教学中,每位授课教师应均有一本英文原版教材。对医学检验专业比较相关、难度适宜的是mcgraw-hill医学出版社出版的hematolo-gyinclinicalpractice(第5版),定价为584.2元。鉴于英文原版教材的成本太高,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将教材章节整理后,采用复印装订方式制作了一份精简版讲义,然后分发给每位学生,这样学生可通过预习,大概理解每堂课的内容,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重点讲解,就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4教学模式及方法。

目前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多为过渡式,即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一段时间后,则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也是达到全英语授课,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来说,其实现的难度比较大。一般采用下列程序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在每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精简版讲义,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测试预习的效果。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重点专业术语采用在课程一开始就先讲解的原则,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听懂授课内容。对授课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的讲解,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对用外语讲解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要对每个重要的.单词穿插中文逐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不时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如丰富的肢体语言、较强的幽默感、适当的图片及视频,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在每次课结束或每个知识点讲解完毕的时候,教师要以双语对此次授课内容作一小结,这样达到一方面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一下,利于学好下一节的内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双语教学授课进度肯定不及母语授课,要在课堂中讲重点难点内容,其他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不仅解决了授课进度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对双语教学的课程或内容,可以采用英文命题,中英文作答均可的方式,对英文解答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加分。

3结语。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型并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难度较高的教学模式,其在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在医学检验中开展双语教学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存在着学生及教师英语水平均不高、双语教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且授课方式枯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共同参与,一方面学生与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双语教学,大胆探索更为有效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学校要从政策、师资培训等方面支持双语教学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四

下面对两组献血者采用不同方法的穿刺和拔针进行可行性比较,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17年3月对在流动献血车上的初次献血者中的165人,其体检符合献血条件的初筛标准(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81例实验组84例。

2.方法 选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塑料采血袋,采用针头为16号进口针头,采血者均选择上肢肘窝静脉,每人次献血量为200-400ml(其中400ml居多)。

2.1 实验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静脉穿刺的同时和献血者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左手拇指按住静脉下方,在所选静脉正上方,针头斜面向上呈30°角,直接快速刺入静脉,一旦感到手有落空感,即刻变换进针角度,15°平行匀速进针1㎝。拔针时,用左手按住纱布块,压力以不牵动皮肤为限,右手持针头尾部保持进针时的角度、速度进行拔针,并告诉献血者用三指顺针眼处向下按压3~5分钟左右,切忌按揉,在静脉穿刺和拔针时尽量不告诉献血者。

2.2 对照组 采血前只做一般护理,不做心里护理。常规静脉穿刺,拔针时左手按住纱布进针穿刺点,右手用力拔出针头,按压针眼处不出血,穿刺前拔针后需要告诉献血者。(这一点与上有所不同)。

2.3 观察献血者的面部表情。

操作结束后询问献血者疼痛的感觉,以判断疼痛的程度。

无痛:献血者接受操作时,面部表情无任何反应,局部无痛感;。

剧痛:献血者出现皱眉咬紧牙关或张口甚至呻吟头部抬起,主要告知护士穿刺点的疼痛,疼痛时间12s.

结果:

对两组献血者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穿刺和拔针,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2。

表1 两组献血者经不同穿刺操作后的疼痛比较。

讨论:

护理工作是血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偿献血对现代护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工作是一种服务性强,服务面广的工作,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护士的崇高职责,只有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护士才能自觉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等。为此,我们作为一名采血护士要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服务周到、亲切信任感;仪表端庄、整洁文雅、稳重大方;动作敏捷、利落、紧张有序;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服务技术。

如何让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以最佳的心里状态献血,使献血者感到安全和愉快,是采血护士的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与对方沟通的技巧,才能确保采血工作的顺利完成。1、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 (1)要有主动性;(2)要有针对性;(3)要有科学性、艺术性。2、善用非语言性沟通 (1)注意外在形象;(2)营造温馨环境;(3)保持眼神的交流。3、加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献血者看见采血针头较易产生紧张恐惧心里,并促使血管、肌肉收缩而造成穿刺阻力大,痛感增强。同时,心里因素对个体的痛域及耐痛域影响较大,而疼痛又加剧献血者血管痉挛、血管坍塌及心里紧张等,易促发献血反应。

因此,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是无偿献血工作中的重点部分。“良言一句三冬暖”工作人员的愉悦的心情,诚恳的态度,善意的谈吐,文明的问候,以及亲和的体态语言,与无偿献血者频频交流,使他们有一种宾至如归、如沐春风的感觉,和他们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有意识地转移其注意力,可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其对疼痛耐受阈值,减少因紧张而带来的疼痛,使整个献血过程在献血者精神放松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常用的心里护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比较法 对身体素质较好而本人又担心的可以提示他看那些比较弱小者也能承受,让其增强信心顺利完成献血。(2)脱敏法 有些献血者认为献血很可怕,针对这种情况,可让其先观看别人献血,直到恐惧心里有所减轻再开始献血。(3)分散注意法 有些人从开始直到结束均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必须特别注意应站在其身旁与之交谈,话题应尽量与献血无关,比如生活中的一些轻松话题,以转移其注意力,达到缓解紧张心里的目的(4)暗示法 有些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心慌、四肢无力、叹息或打哈欠,可暗示献血者,你气质很好,脸色红润,采血马上就完成等安慰性语言,使献血者增强信心,尽快回复正常。

采血时的疼痛强度与外在刺激强度、时间和作用面积有关。采用锐利的进口针头可以减少进针阻力;选择正确的进针角度可以使针头以最短距离自皮肤进入血管,减少刺激时间,减轻疼痛;一般针头斜面向上呈30°角快速穿刺,对静脉表浅者可适当减少进针角度,肥胖者血管位置相对较深,进针时可适当加大角度;进针后,按血管走向固定针头,避免针头上翘或移位刺激血管壁而引起疼痛。

皮肤用碘伏消毒后应作用两分钟,待吸收后再进针,否则,消毒液会刺激穿刺点而引起疼痛。

进针的快慢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血管的位置、深浅度、滑动度有关。一般首选血管弹性好、充盈、粗大、不易滑动的血管,无论是何种血管,进针时要一手固定住血管的下方,对滑动度大的血管,要由助手在距穿刺点上方6㎝左右按压血管,距离不可太近,否则容易造成采血的同时血液喷出(压力大、进针慢)或触摸不到血管等。(2)与导管折叠位置有关。采血者为防止空气进入导管,应将导管折叠。在导管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折叠,左手拿住折叠处的同时固定血管下方,右手持针灵活,可以控制进针速度。(3)与进针方式有关。采用两步进针法(先进皮再进血管),因皮内血管神经末梢丰富,会增加采血的疼痛,所以,进皮时速度要快,针头在皮下停留时间要短,不要来回穿刺。

拔针时,针头与皮肤保持进针角度,减少针头对皮肤、血管壁造成新的损伤而引起疼痛。拔针时按住纱布的力量以不牵动皮肤为限,压力过大可增加血管壁皮下组织及皮肤的张力而加大对针头的阻力,压力过小则局部易被牵拉,造成疼痛发生或加重。针尖完全拔出后可加大压力。

精湛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娴熟的技能是取得对方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环节。所以,作为一名血站的护士应注意技术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的为献血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培华,主编.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

2、洪炜,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2。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五

校内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只有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这个平台,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必备的专业实践技能。认识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并探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办法,从而促进医学高等院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持续稳定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精神。其中,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只能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所以,认识实习实训环节教学的重要性,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办法,对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医学高等学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医学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可见,医学教育更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被培养者掌握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通过实训教学使被培养者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素质。

2.基地的功能。

医学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专业并重,因此实训教学的比例较高。而实习实训基地则是实施实训教学过程所必需的实践训练场所。所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主体,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有实训教学、科学研究与从事社会服务等。

1.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是坚持教育办学方针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只有以服务为宗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才能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教育部关于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素质。”“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树立“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按照需求培养人才,是坚持教育办学方针的必然要求,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则是落实教育办学方针的具体举措。

2.基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目前,许多院校由于自身实训条件有限,都在校外建立了实训基地,采取校院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现在的社会舆论以及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医院对学生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学生实习,会影响到自身的正常业务。因此,更多地是采用“少插手、少操作”的消极合作方式,将实习学生安排在医生办公室里放任不管,而指导教师的不重视是学生基本得不到上手锻炼的机会,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目的。

所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唯一有效方法。因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听命于学校,与教学挂钩,是学校教学的有机环节,只有在这里才能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没有在校内实训基地的锻炼过程,就不能完全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在实习实训中进行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学习、校内实训、医院实习。

专业学习在教室进行,是以教为主,边教边学。要求学生通过本阶段学习,使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同时掌握要领,规范动作。

校内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以学生操作为主,依次完成具体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操作,以最终提交实践报告作为评分依据。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长为相对熟练的专业人员。没有校内实训基地,这个阶段的实训是不可能完成的。

医院实习在校外进行。学校和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共同制定本阶段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医院实习阶段要求必须轮岗,指导教师会经常深入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进一步熟悉操作,同时增加归属感与认同感。

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符合国情。

由于理论学习和基地实践是院校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在国家相关政策尚不明确、校外实训基地办学热情不高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以代替校内实训基地的模式尚不具备。因此,对尚未组建教育集团的院校来讲,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每个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这都是吸引各个单位与之合作的基础。如我校培养的医学专业学生既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我院就是利用这种有利条件,以保证为医院优先提供学生资源为吸引力,通过定单培养等模式,调动医院参与实训基地合作的积极性,吸引医院在学校建实习基地或提供必要的和闲置的设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医院在享受学生资源的同时,学校共享医院的设备资源,从而实现双方实质性资源共享,为校内实训基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校内基地建设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一定非要购置最先进的设备,而是应该保证所购设备的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能够培养出需要的高素质为标准。

3.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实训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扶持。

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或协调,在龙头专业所在学校组建区域性专业实训中心,也可在不同院校组建不同专业的区域性实训中心,供专业相同的院校共同使用,学生在实训中心完成实训获得的学分各院校互认。这样,不仅使接受实训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基地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减少实训基地的空转费用,降低管理运行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实训基地中心这个纽带,进一步加强专业相同或相近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院校和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才能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六

预防医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预防医学是使用宏观或微观的技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基础,通过结合环境卫生学、临床医学的研究结果来对影响健康的环境或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一门学科。预防医学在预防各种疾病,保证人体的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预防医学的对象包括了群体和个体,关注健康及无疾病征兆的人群,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及时制定阻碍疾病传播途径的方案,减少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2传染病及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蔓延。

抑制传染病的传播一直是预防医学的一大难题,即便近几年医学技术对病毒及药理的研究有了极大的进步依然无法遏制传染病的传播。目前预防医学致力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一些病原体和细菌的科研力度加大,希望对遏制流行性的传染病的传播有帮助。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都属于非传染性慢性病,由于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差,因慢性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因此,需要加大预防医学在此类疾病上的研究,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

1.3心理问题及精神问题日益严重。

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问题渐渐成为一种疾病,侵害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不断变大及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而自杀的人数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现代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日益严重。

预防医学的研究需要完备的信息量作为研究基础,但目前信息的采集和整理仅仅依靠上级的指令,采集时不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整理时缺乏科学统一的整理方法,在信息的完整方面及信息的统计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预防医学的组织机构也有待完善、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没有明确的部门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对数据处理的能力较低,使得信息收集和管理工作滞后。

2预防医学与社区服务的联系。

2.1社区服务是预防医学的实践。

预防医学注重研究环境、人群、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如何改善环境,如何控制疾病发展、如何保证人们的健康,而社区服务则主要研究如何采取措施有效的防范疾病,社区服务是将预防医学的研究结果进行实践的一种方式。社区服务致力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细节,将预防医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给人们提供了解预防疾病知识一个新的捷径。

2.2预防医学是社区服务中的重要环节。

广义来说,社区卫生服务涵盖了许多的医学知识,预防医学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普及医学知识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预防医学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环节,它将加大人们对预防医学的了解程度,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2.3社区服务与预防医学相互促进。

预防医学与社区服务在发展中互相结合、互相促进,预防医学需要社区服务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社区服务需要预防医学对其发展指引方向。社区服务可促进预防医学在实践应用中的研究,提高预防医学的研究水平,预防医学可促进社区服务的医疗卫生建设,提高社区服务的预防疾病的水平。只有预防医学与社区服务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疗卫生的效力,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3预防医学在社区中的应用。

3.1加大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的监督力度。

在社区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普及,将有效提高居民对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的重视程度。预防医学的知识中阐述,疾病的蔓延与环境卫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健康的环境和不卫生的食品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加快了疾病的蔓延。因此,在社区中普及预防医学知识,将提高管理部门对环境的关注,社区居民也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及购买健康安全的食物,减少了疾病对人体的侵害。

3.2加大对疾病预防的力度。

近几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和一些流行性的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社区环境差、社区的居民人数多且集中,这些都导致社区成为疾病的主要高发地区。预防医学致力于预防疾病的发生,社区加强对预防医学的宣传和提高对疾病的监控,在疾病未出现时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将有效的抑制疾病在社区中的产生及蔓延。

3.3保证居民的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生存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预防医学在辅助人们的心理及精神问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提前对人们加以心理辅导,才能提高人们的抗压能力,帮助人们以合理的方式方法缓解心理压力。在社区中应加强预防医学知识的应用,及时了解居民的心理、精神状态,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居民及时进行引导,疏解心理压力,使得居民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有助于社区的管理和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避免疾病的发生。

4预防医学在社区服务及社会中的重要性。

4.1提高社区对疾病的防范能力。

加强社区服务中预防医学的宣传将有效的提高居民对疾病的防范意识。许多流行性疾病的蔓延大多在于人们平时不注重对身体的保养,在疾病到来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因此,社区应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定期对居民身体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加大居民自身的防范意识。

4.2预防医学关系到民族的身体素质。

国家传染病的发病率、人民的身体健康、寿命的长短都直接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发展,民族的健康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好坏。目前世界上已具有多种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预防疾病对民族产生的效果要远远胜于治疗疾病。因此,应加大对预防医学的研究力度,提高预防医学对疾病的防御水平,全面提高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

5结论。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在社区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两者互相结合,具有促进居民身体健康的作用。预防医学对居民的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等进行了要求,在社区中普及预防医学知识将有效的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社区对流行性疾病及突发疾病的处理能力,减少疾病对居民的侵害。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七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而致的弥漫性肝肝脏损害。其病理特点以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组成。肝小叶的正常结构破坏导致肝脏质地变硬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则肝功能损害与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其并发症很多,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何提高抢救病人的成功率,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组病人78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2例,年龄28-75岁。出血量500ml以下的为26例,500ml—1000ml的为30例,1000ml以上的为22例。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和护理,72例好转出院,6例因治疗无效死亡。

消化性溃疡、饮食不当、服药不当、精神因素、季节影响、胃癌等因素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1],本组病例常见的诱因为进食粗糙的食物,如果仁、带刺的鱼肉、烤玉米、烤牛肉等;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能使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肝硬化合并出血的发生率还与四季变化有关[2],冬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本组6例死亡病例中,有3例是由于出血停止后,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及偷进食物而致大出血,抢救无效而死亡。

血征象,护士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量等预见性地判断病情,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3.2急救做好抢救准备,严格执行抢救程序,提前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以备抢救时需要[4],对有出血史和出血倾向较大的患者提前查出血型,通知化验室备足血源,必要时抽血样备用,以便出血时及时配血,尽早输血。避免因治疗和护理不当导致并发症,如补充血容量时,对血压、脉搏及尿量进行动态监测,防止因输液不足造成不可逆的休克或因速度过快致血压升高发生再出血或心力衰竭、肺水肿。

4、1针对性护理。

4.1.1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

应用宜限于药物不能控制出血时,作为暂时止血用,以赢得时间去准备其他更有效地治疗措施,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利用充气的气囊分别压迫胃底和食管下段曲张静脉,以达到止血目的[5]。护理人员应定时抽取胃液,注意观察出血是否停止,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液量,。放置三腔两囊管24小时后应放气数分钟(放气前应口服石蜡油10—30ml)再注气加压,以免食道胃黏膜受压过久而致坏死。注意患者呼吸是否通畅,有憋气现象速通知医生。每天向胃管的鼻孔滴润滑油数滴,以减少三腔管对胃粘膜的刺激,每天口腔护理两次。当出血停止后,放出囊内气体,继续观察24小时,未再出血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应口服石蜡油10—30ml。气囊压迫一般以3—4天为限,继续出血者可适当延长。

4.1.2药物止血的护理。

人工合成生长抑素的应用可减少内脏血液容量和门脉主干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侧肢循环血容量,促进凝血。严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首选此药,在应用此药过程中,要确保给药的连续性,一般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一条供输血、输液抢救使用,另一条专用于止血药的输注。同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且避免在同一血管中长期输入,每24小时更换穿刺部位,若出现静脉炎,应对症给予处理措施。

4.2基础护理。

4.2.1出血时的护理。

出血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晕倒,采取平卧位或下肢抬高30度改善颅内循环[6],以保持脑的供血而不增加腹内压力,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时造成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4.2.2周身保暖。

因为大出血患者,血容量突然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而发生休克,周围血管呈收缩状态,四肢厥冷,大量输血也可以使患者体温降低,因此保持病室温度适宜,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7]。

4.2.3口腔和皮肤护理:大量出血的病人口腔内有陈旧血液残留,口腔内有血腥味可以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霉菌感染时用2%—3%苏打水清洁口腔,由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应每天定时翻身,检查受压部位,定时更换衬衣及床单,保持皮肤干燥,以免发生压疮。

4.2.4预防感染:因为肝硬化患者长期卧床,加上腹水压迫胸腔导致肺活量下降,且白蛋白发生严重丢失,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病室定期消毒,室内空气流通,限制陪护人数,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患者禁止探视,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4.2.5饮食护理:肝硬化患者饮食不当,可诱发肝性脑病或再出血[8],出血时应禁食,避免食物刺激胃粘膜引起出血,当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给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食,饮食要求温凉些,防止食用过热饮食加重出血。

4.3心理护理。

肝硬化病程长,病情不稳定,易反复发作,特别是大出血的患者,应予专人陪伴,及时消除血迹,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地与患者交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稳定患者的情绪,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9],必要时可安排特护,让患者有安全感。

4.4恢复期的护理和出院指导。

4.4.1恢复期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因饮食不当而复发率高,因此恢复期的饮食参数十分重要。患者在恢复期常有饥饿感,饮食难以控制,应从少量全流食向全量全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护士要加强巡视,严格把关。认真检查患者食物,避免食用粗糙坚硬或刺激性食物,嘱患者少食多餐,进食时细嚼慢咽,口服片剂要研碎后服用,以进无渣饮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适当活动,便秘时可给少量润肠药,以防用力过大引起痔静脉破裂。此外,恢复期的患者体质仍然虚弱,应加强营养,给高热量,适当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利于健康,注意保暖,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4.4.2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应注意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劳逸结合,保持乐观的情绪,保证身心休息。饮食要合理,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渣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积极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如消化性溃疡要持续遵医嘱药物治疗,预防复发,尤其在季节转换时更应注意。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如上腹疼痛节律发生变化或加剧,出现呕血、黑便时应遵医嘱治疗,慢性病者应定期门诊随访。

肝硬化病人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不良饮食等诱发因素可造成静脉破裂出血[10]。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密切观察病情,准确及时的抢救处理,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应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把护理工作做在症状发生之前,增强预见性,有效减少或避免并发症,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挽救患者的生命。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八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人点.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4]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xx,12(1)。

[5]李桂红,赵江霞,,28(5)。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九

医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学校应对医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医德教育,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情操和精湛技术的是医务人员,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医学生;医德教育;医护人员。

医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医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医德修养长久以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业操守,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真正成为医生以后的事。其实,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一名良医留下的不只是他的医术,更是他的医德。规矩行医,善待病人,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些医德医风教育的培养是该从学医那一刻就开始的。

从医学院校毕业进入医院的学生,无论是从事临床或非临床工作,而工作的对象始终是病人,对每一位病人都应含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医德培养中若得到恰当的引导、培养,最终将使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发展科学的积极动力,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疾病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工作,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医德教育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医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实践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医德情感的基础。医学生在学习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主。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到商丘市睢阳区社会福利院为老年人服务,为他们梳头、洗脸、洗脚、剪指甲等,使医学生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产生同情、抚慰、捐献、关爱、助人等社会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整合,提升情绪体验的水平,培养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在寒暑假里,让他们参与研究课题等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如“豫东农村0~3岁小儿‘四病’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河南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现状研究”等课题,在农村调查的日子里,他们深深感到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别的距离,农村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重要性。在农村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危重病人,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急心情,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人文关怀的情感油然而生,医学道德的责任感自然增强。在此期间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对待患者,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了医德素质,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使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医德情感培养达到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意识、服务意识,使医德教育在为人民服务中、奉献中得到深化,起到良好的道德提升效果。

(二)医德习惯的培养。

一项调查显示,66%的被访者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医疗求助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开大药方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从见死不救的冷漠到转卖病人的利欲熏心,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而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德习惯形成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把自觉的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自觉的医德习惯,这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势必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这是医德教育面临最大挑战的阶段,要本着正面教育为主,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通过加强临床带教医师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意识;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实习生座谈,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由专业老师正面导向,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等形式,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为道德习惯。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始终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其中,任课教师要做医德教育的楷模,并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如老师的按时上课、认真授课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上解剖实验课之前,组织学生向死者敬献鲜花以表示其尊重,因为无论死者生前是好是坏,但现在他在向后人做着贡献,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在讲到急症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抢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任何怠慢病人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医德的熏陶。

总之,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从学医的第一天开始,并贯穿从医的一生。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和探索医德教育的方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强烈的使命感、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技术、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的医学生。

[1]李广光,姜旭光.浅谈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xx,(4).

[2]袁爱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xx.

[3]李中文.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xx,(4).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

下面对两组献血者采用不同方法的穿刺和拔针进行可行性比较,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xx年3月对在xx流动献血车上的初次献血者中的165人,其体检符合献血条件的初筛标准(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81例实验组84例。

2.方法选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塑料采血袋,采用针头为16号进口针头,采血者均选择上肢肘窝静脉,每人次献血量为200-400ml(其中400ml居多)。

2.1实验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静脉穿刺的同时和献血者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左手拇指按住静脉下方,在所选静脉正上方,针头斜面向上呈30°角,直接快速刺入静脉,一旦感到手有落空感,即刻变换进针角度,15°平行匀速进针1㎝。拔针时,用左手按住纱布块,压力以不牵动皮肤为限,右手持针头尾部保持进针时的角度、速度进行拔针,并告诉献血者用三指顺针眼处向下按压3~5分钟左右,切忌按揉,在静脉穿刺和拔针时尽量不告诉献血者。

2.2对照组采血前只做一般护理,不做心里护理。常规静脉穿刺,拔针时左手按住纱布进针穿刺点,右手用力拔出针头,按压针眼处不出血,穿刺前拔针后需要告诉献血者。(这一点与上有所不同)。

2.3观察献血者的面部表情。

操作结束后询问献血者疼痛的感觉,以判断疼痛的程度。

无痛:献血者接受操作时,面部表情无任何反应,局部无痛感;

剧痛:献血者出现皱眉咬紧牙关或张口甚至呻吟头部抬起,主要告知护士穿刺点的疼痛,疼痛时间12s。

结果:

对两组献血者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穿刺和拔针,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2。

表1两组献血者经不同穿刺操作后的疼痛比较。

讨论:

护理工作是血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偿献血对现代护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工作是一种服务性强,服务面广的工作,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护士的崇高职责,只有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护士才能自觉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和姿势等。为此,我们作为一名采血护士要做到:语言亲切、态度和蔼、服务周到、亲切信任感;仪表端庄、整洁文雅、稳重大方;动作敏捷、利落、紧张有序;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服务技术。

如何让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以最佳的心里状态献血,使献血者感到安全和愉快,是采血护士的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与对方沟通的技巧,才能确保采血工作的顺利完成。

1、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

(1)要有主动性;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科学性、艺术性。

2、善用非语言性沟通。

(1)注意外在形象;

(2)营造温馨环境;

(3)保持眼神的交流。

3、加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献血者看见采血针头较易产生紧张恐惧心里,并促使血管、肌肉收缩而造成穿刺阻力大,痛感增强。同时,心里因素对个体的痛域及耐痛域影响较大,而疼痛又加剧献血者血管痉挛、血管坍塌及心里紧张等,易促发献血反应。

因此,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是无偿献血工作中的重点部分。“良言一句三冬暖”工作人员的愉悦的心情,诚恳的态度,善意的谈吐,文明的问候,以及亲和的体态语言,与无偿献血者频频交流,使他们有一种宾至如归、如沐春风的感觉,和他们聊一些轻松的话题,有意识地转移其注意力,可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增强其对疼痛耐受阈值,减少因紧张而带来的疼痛,使整个献血过程在献血者精神放松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常用的心里护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较法对身体素质较好而本人又担心的可以提示他看那些比较弱小者也能承受,让其增强信心顺利完成献血。

(2)脱敏法有些献血者认为献血很可怕,针对这种情况,可让其先观看别人献血,直到恐惧心里有所减轻再开始献血。

(3)分散注意法有些人从开始直到结束均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必须特别注意应站在其身旁与之交谈,话题应尽量与献血无关,比如生活中的一些轻松话题,以转移其注意力,达到缓解紧张心里的目的(4)暗示法有些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心慌、四肢无力、叹息或打哈欠,可暗示献血者,你气质很好,脸色红润,采血马上就完成等安慰性语言,使献血者增强信心,尽快回复正常。

采血时的疼痛强度与外在刺激强度、时间和作用面积有关。采用锐利的进口针头可以减少进针阻力;选择正确的进针角度可以使针头以最短距离自皮肤进入血管,减少刺激时间,减轻疼痛;一般针头斜面向上呈30°角快速穿刺,对静脉表浅者可适当减少进针角度,肥胖者血管位置相对较深,进针时可适当加大角度;进针后,按血管走向固定针头,避免针头上翘或移位刺激血管壁而引起疼痛。

皮肤用碘伏消毒后应作用两分钟,待吸收后再进针,否则,消毒液会刺激穿刺点而引起疼痛。

进针的快慢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血管的位置、深浅度、滑动度有关。一般首选血管弹性好、充盈、粗大、不易滑动的血管,无论是何种血管,进针时要一手固定住血管的下方,对滑动度大的血管,要由助手在距穿刺点上方6㎝左右按压血管,距离不可太近,否则容易造成采血的同时血液喷出(压力大、进针慢)或触摸不到血管等。

(2)与导管折叠位置有关。采血者为防止空气进入导管,应将导管折叠。在导管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折叠,左手拿住折叠处的同时固定血管下方,右手持针灵活,可以控制进针速度。

(3)与进针方式有关。采用两步进针法(先进皮再进血管),因皮内血管神经末梢丰富,会增加采血的疼痛,所以,进皮时速度要快,针头在皮下停留时间要短,不要来回穿刺。

拔针时,针头与皮肤保持进针角度,减少针头对皮肤、血管壁造成新的损伤而引起疼痛。拔针时按住纱布的力量以不牵动皮肤为限,压力过大可增加血管壁皮下组织及皮肤的张力而加大对针头的阻力,压力过小则局部易被牵拉,造成疼痛发生或加重。针尖完全拔出后可加大压力。

精湛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娴熟的技能是取得对方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环节。所以,作为一名血站的护士应注意技术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的为献血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培华,主编.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4。

2、洪炜,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xx.12。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将面临一个重要的创新,这无疑是对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培训的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医学考试技术培训应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以高中教育为重点的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因此,要完善医学检验技术的培训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的培训理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目标的重点。分析了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形势下的创新培训方法。

1.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以致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中职医学检验技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判断。

1.2知识点的关联性不高。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型学科,所设置的课程数量较多,内容涵盖面较广。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有效联系各课程之间关键点。同时,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根本不足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更不用说将其融会贯通。因此,当学生遇到一些综合性问题时,难以在宏观的层面上寻求相应的突破口,大大影响学习效果。另外,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普遍,知识内容讲解生硬,未对其他相关科目的课本内容或知识点作有效串联,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理解。

1.3教材编排较繁杂。

由于医学检验技术学科高、精、专的特殊性,相较其他学科而言,其教材内容会更为复杂,难度会更髙。过多过细的内容,在教学上,不但让教师难以挖掘知识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相当吃力。

另外,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不相符。表面上看,知识是更丰富深奥了,但实际上学生难以吸收所学内容。各课程教材间知识点重叠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授课教师们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炒冷饭”,严重浪费教学资源。

1.4无量化的评价标准无法保证实习质量。

实习阶段中,无统一的考核标准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价程序,以至于无法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合理平价,不但影响了组长、教师对学生作后续的指导工作,同时还阻碍了学生查找自身所学知识的薄弱点。总而言之,量化标准的缺乏极大弱化了实习、实践的指导性意义,使得临床实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不利于人才的合理培养。

1.5人文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不但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塑造人格提升人格魅力的地方。学习专业技术的理论知识虽说是中职教育的关键部分。然而,现今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类的课程种类少,学时短,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较国外同等院校明显偏低。其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替代人文社科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将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社交能力的提升,导致其进入社会后,无法与同事、领导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

1.6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不相适应。

教材的内容很可能会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另外,教材的编写队伍主要由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组成。所编写的教材的时效性也将大大降低,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操作严重脱节。此外,作者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过度参考同类书籍的现象严重。更有甚者只对参阅内容的语句顺序做出改动,便照搬到自己的教材当中,并未对参阅内容作实质性的提取和升华,导致所编教材原创性低,同类教材间出现语句雷同的状况时有发生。

1.7专业教师缺乏临床经验知识更新较慢。

受益于几年来新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检验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不断提高,检测结果越来越可靠、准确。检测仪器也跟上了科技发展的步伐,产生了一大批在生化、理化和微生物检验中半自动甚至是全自动的检测仪器。医学检验技术硬件条件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给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资金和职能等多方面原因,学校不可能像医院和检验检疫企事业单位一样,紧随科技发展的步伐,频繁的更新仪器设备。同时,由于中职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很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无法抽身到临床进行学习进修,以至于在授课过程中依然教授与现实相脱节的检验知识,使学生毕业后难以与现行医学检验工作内容进行无缝衔接。

2、中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创新探究。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操技能。

笔者认为,该专业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一成不变、枯燥无味,以致其难以调动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增加实验课以及将理论课转移到实验室教授或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有机融合的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无需过分划分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界限,可以大胆将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对上课模式和上课场地作相应的调整。如可将教室的前半部分划分为理论讲授的场地,而后半部分即作实验实操的区域,在理论讲授的同时,穿插相应的实操练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数码显微互动室,不但能让学生即时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而且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还能将其传输到教师的终端,待教师作相应的批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提倡小班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效仿小班教育的上课模式,将一个大班分为多个由8-10人组成的小组,并将学生围成一圈以便讨论。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转化为临床上较常出现的例子,把知识点贯穿于例子中并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同时,教师可在每个小组间穿插走动,聆听学生提出的意见,捕捉他们讨论过程中的一些亮点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答。

2.3共同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实用型教材。

注重教材的时效性,遵循“实用、能用、够用”的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不追求过于深奥、华而不实、理论性强于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和医院检验科室相关骨干人员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结合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究,编写切实可行的、富有时代意义的专业课、实训课教材。提高教材的含金量,从本质上体现出“能力本位”的教学精神。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大量查阅同类型教材,避免将重复的知识编入教材中,防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炒冷饭”。

2.4提高教师的临床经验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队伍。

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进修。旨在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以“双师”结构为标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实际工作经历和实践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引导教师为产业服务,提髙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如有可能,在企事业单位中,以顶岗的方式进修,不但能让教师深入学习现行业中运用较广泛、时效性较强的技术,而且还能深切了解该专业岗位在企业中实际的工作定位和工作内容。有助于教师感受该专业的岗位特色,以便在教学中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更明朗更直观的了解。另外,引导与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职业资格、专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执业资格证书,提高其自身的职业价值,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

2.5合理安排实验课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实验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要顺利开展实验室建设,首先要界定好各功能实验室的职能。医学检验技术实验室主要由医学检验形态学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组成。形态学实验室主要负责开展染色体检查、临床基础检验、检验医学微生物等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室主要负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检验等教学实验的开展。所开设的实验除了分类不同,它们的层次也应该有所区别,形成基础学科实验、专业课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三者协调发展的实验课教学结构。同时,这三种层次实验之间必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建设实验室过程中,应尽量购买临床使用率较高的设备,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全自动电泳仪、细菌测定系统等设备在相关单位应用较多,功能较强,值得购买。

2.6制订实训阶段的考核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组建一支有丰富教学、临床经验的教师队伍,定期(每两个月一次)到实训基地进行实地的交流和检查,与实训基地简历密切的联系。主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操作的关键点、教学中出现的重点作检査。有条件的可借助医院的设备进行现场实操检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相应技术掌握的熟悉程度。在实习期,应制订阶段性(每个月一次)的考核指标,其应包含病人反馈、带队班长的意见、出勤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有相应的得分来量化学生的实习效果。根据各项得分,做出一份最终的书面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概括性的评价。同时,受评分学生应给予相应的书面答复,对不足之处做出整改。

3、结束语。

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和课程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此外,通过教材的修订,将能够提高学习内容的时效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同时,通过加强教师的再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后,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要实施全文本的措施,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将更加光明。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二

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医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由多元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学角度综合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预防医学面向社会、面向人群,在新的医学模式里,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预防医学自身也要发展、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的教学改革就是很重要的一环。社会医学是从预防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预防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医学侧重于社会预防,重点研究社会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制定综合性的社会预防策略和措施[1]。社会医学就是完整体现医学模式从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型的转变的一座桥梁。目前,《社会医学》这门课程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学习。本课程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李鲁主编教材,全部为理论课教学,共32学时,理论课由教师按教材和大纲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医学教学的改革就变得迫在眉捷。

1.教学内容较旧。本课程教材已改编了4版,总体上来说,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均有所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扩充了一些新的知识。但是,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往往较长,每次改编的教材对新的专业发展动向仍不能及时反映,一些新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式”授课为主,学生听课时要做的就是记笔记,考试也主要是考记录的重点内容,这只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作一种考查。由于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被动的途径获得的,印象不深,考试结束后大部分很快又忘记了。虽然有一些内容也采取讨论式教学,但由于学时上的限制尤显不足。这种纯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其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他们提出问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欠缺。

当今社会更注重能力、素质教育,一个人有良好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比单纯掌握某方面知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型教育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型教育转变[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即建立社会医学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的日常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掌握初级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使学生能建立社会大卫生观念。

1.具体方法。社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根据社区机构的工作安排,辅助参与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每2~3人组成1个小组,设组长1人,以辖区所有居民为主要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为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主要是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现存主要健康问题、既往病史、主要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腰围、臀围、身高、体重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检测,并在调查中进一步对居民感兴趣的保健问题进行适时的解答。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和带教老师沟通,并将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一起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参与社区教学的老师平均2~3天即召开学生讨论会,把同学们在实践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汇总起来进行讨论,各组同学互相交流各自情况,帮助大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使调查可以顺利完成。

社区现场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现场,边学边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社区实践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素质[3]。

2.教学效果。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完成后,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成绩分析以及社区实践基地评价等,对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明显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及现场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较支持这种教学方式改革,认为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给了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固。成绩考核也显示,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实行教改前的学生,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

(2)着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掌握独立开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区现场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知识上收获比较大,也比较扎实。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3.不足与期待。现阶段,我校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师资的问题:规范地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我校就是由于师资的原因迟迟未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基地建设;经费问题: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缺乏资金的支持,只能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试行,而大批学习社会医学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未能获益;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何构建适合我校的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更值得我们探索。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三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

因此,毕业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时间安排。

2、一般在毕业前一学期,社会调查完成之后进行。

三、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律专业的特点;。

3、鼓励学生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四、写作要求。

1、论文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清楚、文笔流畅,符合规范的格式;。

2、论文应达到一定的字数。

本科:8000字以上。

专科:6000字以上。

3、论文应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有学生自己观点和见解的学术性论文。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虚心学习,尊重导师,严谨为学,诚实为人。收集资料、占有材料均要实事求是,摘录要符合作者原意,不能断章取义,资料要注明出处。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应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

4、学员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论文写作应有计划地进行,论文内容应包括:

(1)前言含简要说明选题的意义,主要创新观点、见解、对策和结论;。

(2)论证分析部分这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要求思路清楚、逻辑严密、文字通顺、结论科学。全文应论点层次分明,要分章节或大小标题,标题要简洁醒目;论文不能只是材料的堆积,要言之有物,运用材料说明问题,论据充分、材料丰富且运用得当;论文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3)对策建议创新见解要在这里总结、表述清楚。

(4)结束语。

(5)参考资料目录(包括:专著、著作、学术论文等)。

五、写作计划。

论文应制定写作计划,包括:论文大纲,大小标题,基本论点和论点句;进度计划(社会调查计划,资料调研计划,时间进度表)。

学员撰写论文可以参照以下程序:

1、准备阶段:

(2)了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要求。

2、选题阶段:

(1)收集、阅读、分析资料和文献;。

(2)在导师指导下选题、命题和构思论文。

3、读书报告阶段:

(2)写出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最后与论文一并交指导教师)。

4、撰写论文初稿阶段:

学生在读书报告基础上,撰写提纲并进行写作论文初稿。

5、论文修改完善阶段: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论文做进一步的充实、修改与完善。

6、论文提交阶段:

(1)根据导师最后提出的定稿意见做最后的完善;。

(2)检查论文的格式和文字等细节;。

(3)按照论文的统一格式排版并将最终的论文定稿打印、装订;。

(4)提交的论文为一式三份;。

(5)提交论文定稿的电子版给导师。

7、论文评审与答辩阶段:

(1)由相关部门组成毕业论文评审、答辩小组组织毕业论文评审、答辩。

(2)答辩在江苏大学或符合条件的校外教学站进行;。

六、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只能指导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跨专业指导;。

3、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名,指导每个学生不得少于10个学时;。

4、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一般应包括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提纲、撰写初纲、提出修改意见,直至定稿和写出评语。

七、论文格式。

1.论文要求一律用a4白纸打印。

2.封面:论文一律用统一封面,论文封面格式另行规定。

3.任务书:内容包括论文要求、主要内容、进度安排等。任务书由学校统一印制。

5.正文:论文统一用a4纸,计算机打印。正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字,行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论文正文打印格式及尺寸要求:版芯尺寸为15cm×23cm,统一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6.脚注:论文中引用资料时要加以脚注。法学专业论文脚注统一使用小五号宋体字,脚注按:著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次序标注。

7.参考文献:论文正文后须附参考文献,著明论文所依据的文献资料情况,文献著录格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专(译)著: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论文集:作者.文章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8.鸣谢:本页内,学生可以表达对论文指导教师和在论文写在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其他人的感谢。

9.装订:毕业论文按如下顺序排列和装订:

(1)封面;。

(2)目录;。

(3)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页;。

(4)论文正文;。

(5)参考文献页;。

(6)鸣谢页;。

(7)封底。

读书报告另行装订。

八、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1、优: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充分,资料丰富,层次清楚,文笔流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创建性发挥和见解;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无误。

2、良: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充分,资料丰富,层次清楚,文笔流畅;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无误。

3、中:能较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比较充分,资料比较丰富,层次清楚,文笔通顺;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及格:基本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尚可,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论据能说明问题,资料符合规定,层次基本清楚;答辩时口头表达基本清晰,回答问题没有明显错误。

5、不及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论文不及格:

(1)未完成预定的论文写作内容;。

(2)抄袭他人的论文或文章;。

(3)没有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论文分析有明显错误;。

(5)论文结构不合理;。

(6)质量较差;。

(7)字数少于规定要求;。

(8)打印装订不合格;。

(9)答辩时不能阐明论文内容,又不能回答提问;。

(10)其他。

成绩评定方法与原则是: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

2、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成绩;。

3、最终成绩由江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审定。

九、附则。

1、本大纲由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解释;。

2、本大纲未尽事宜,由江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另行规定。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四

摘要:高职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仍以教师示教、学生观察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为试点,对该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探索,改变以往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探索基于微课资源优势形成的“四位一体”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高职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临床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1],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重要途径[2]。为此,笔者尝试将微课融入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并形成“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质量。

1高职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现状。

1.1实践。

教学资源。

不足。

的匮乏严重制约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1.2教与学方法陈旧落后。

由于尸体资源匮乏,高职院校在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尸体解剖很难实现,实践课一般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即授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先在标本模型上逐一讲解相关结构,然后由学生自行观察辨识,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教师总结。这导致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教与理论教学并没有明显差别,学生的认知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且挤占了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3]。面对习惯于应试教育的“90后”学生,本身他们就习惯于被动接受,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皆较差,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差。

2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学习模式[4],现今热议的微课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5]。国内对微课定义为: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各种教学活动[6]。不同于传统教学,微课主要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微课以某一知识点为单位,为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2)高效性: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在短时间内承载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对学生形成强大的信息冲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3)生动性:微课视觉效果良好,可以通过三维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方式展现,使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直观、清楚,使学生对抽象内容有一个形象的认识。通过对微课这些特点的认识,我们尝试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

3基于微课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笔者尝试开展基于微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摒弃以往以教师示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实践教学方法,形成“教师提出目的要求,学生学习微课并辨识标本,学生示教、讨论及考核,教师补充讲解”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3.1微课开发。

(3)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微课的录制应多使用结构完整的标本,并且录制过程中应清楚、明确地展示标本的形态结构,并强调在辨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3.2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实践课的尸体标本等情况,将30名学生划分为3~4个学习小组,由组织能力较好、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整个学习过程。

3.3学习微课、动手辨识。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出的实践教学任务和目的,使用智能手机自主学习微课,并在尸体标本上进行辨识、交流和讨论。

3.4学生示教、讨论及考核。

在这个阶段,由各组推荐一名学生或随机抽一名学生对本次课上要求辨识的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示教,然后各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进行汇报和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考核,如教师提问结构,学生在标本上寻找识别。此过程所得成绩均计入学生实践教学总评成绩。通过这种形式还可以判断学生对本次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5教师总结。

通过上一阶段,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本次实践课的学习情况,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着重讲解总结,系统性梳理整节实践课的知识。

4改革效果。

4.1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就人体解剖学而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相比,侧重点应有明显不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该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常见病症(如阑尾炎、胆囊炎等),选择与之相契合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解剖知识对其专业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尸体标本的辨识对于开始学习医学课程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非常好的机会。传统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师示教后学生自行辨认,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差。而经过改革后的实践教学,要求每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充分参与教学,碰到问题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2改进教学手段,优化实践教学评价。

随着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信息化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融入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实践教学中标本观察时比较难区别、辨认的重要位置、形态结构等用微课直观、生动地展示,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将最新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效果。以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用期末标本考核或实验报告等,并没有与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态度、实践操作过程等结合起来,缺少过程性评价,因此有的学生对实践课不重视,学习不积极、不主动[7]。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采用随堂考试、标本示教、小组讨论等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改变了学生原来重听讲、轻动手的局面,教师可借助评价结果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明确教学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多、杂、碎”,难记忆理解,让初学医学课程的学生容易厌倦,甚至害怕,虽然有很多学生对解剖标本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常发现,在教师示教以后学生自行观察环节中,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通过智能手机学习微课,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且利用考核、交流或学生示教环节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提高学生人体解剖学实践课学习兴趣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营造了一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促进其相互学习和借鉴,能帮助其更好地找到学习的状态和感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合作精神,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也是有益的。

5结语。

微课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具有知识点明确、时间短、可反复观看、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点。但是微课也因为只针对某一知识点,对整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效果不好,且预先录制的微课无论多么精彩,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因此,我们基于微课的特点,将其与传统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以此为契机对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改革研究,探索适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四位一体”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解决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缺乏探究精神等问题,提高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服务于临床的功能,同时也为今后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璐璐,付达华,王二丽,等.关于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5-7.

[3]周章福,陈壮,李媛彬,等.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解剖实验“双主”教。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五

题目: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

五项参数变化分析。

姓名梁佩秋。

指导教师朱春燕。

二级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专业预防医学。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115030。

2016年5月20日。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前言…………………………………………………………(3)。

材料与方法………………………………………………………(4)。

结果…………………………………………………………(6)。

讨论…………………………………………………………(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附录…………………………………………………………(12)。

致谢…………………………………………………………(13)。

诚信声明…………………………………………………………(14)。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五项参数变化分析。

学生:梁佩秋。

指导教师:朱春燕。

摘要。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六

摘要:

目的:探讨对透析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意义。方法: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营养、体重、高血压、内瘘及生活习惯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健康宣教。结果:患者由于自我管理不当发生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往年下降了50%。讨论:加强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健康宣教有助于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消除焦虑抑郁的心理,掌握透析治疗的各项注意事项,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归社会。

关键词:血液透析自我管理健康宣教。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因为患者情绪激动、疲劳引起的脑血管意外,因透析后忘记放松止血带引起的内瘘闭塞,因不注意控制饮食、体重增加过多引起的急性左心衰竭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1】因此加强的患者健康指导与自我管理在透析治疗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自xxxx9年1月-xxxx0年3月,我们对8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自我管理的健康指导,有效地控制了因自我护理不当所引发的意外事件的发生,其经验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88例患者,男47例,女41例,年龄18-77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2例,专科21例,高中29例,初中19例,小学7例。采取以口头讲述为主要形式的健康宣教。

2.结果:

本组79例患者能独立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中(占89.77%),9例患者需要家人协助完成自我管理(占1.02%)。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往年下降了50%。

3.护理措施:

3.1加强营养的支持。

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消化道症状或低蛋白饮食常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加上血液透析时营养丢失,因此合理的调整饮食,加强营养的摄入是极其必要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饮食,经常调换口味,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热量的主要来源是适量的糖类,适量补充植物脂肪。【2】蛋白质尽量选择优质的动物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鱼等;烹饪以植物油为主,避免进食无磷的鱼,动物内脏等。同时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钠盐的摄入应根据患者的尿量,一般为2—3g/d。每日体重增长量为前一天的尿量加上500ml。此外,还应注意钾和磷的摄入,尿量较多者无需严格限钾;无尿患者宜低钾饮食,高钾食品如香蕉、橘子、海带、紫菜、炒根茎类植物,干果,豆类等。磷主要来源于食物,高磷食物包括牛奶、奶酪、各类奶制品、冰淇淋、麦片、豆制品、巧克力和葡萄干,蛋黄、动物内脏(如脑、肝、肾),骨髓、坚果(如花生、杏仁、南瓜子)等,应避免多食。在烹调鱼和瘦肉时,可用水煮一下捞出,再进行热炒,可降低鱼、肉的含磷量。

3.2避免体重增长过多。

避免体重增长过多是透析患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患者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体重增长过多不但使患者在透析治疗中易出现低血压,肌肉抽搐等急性并发症,还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心衰,脑出血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在这方面,我们采取:1)向患者讲解体重增长过多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使患者认识到严格控制体重可以提高透析质量,降低并发症,提高生存率。2)告知患者按照规定限制钠的摄入,做到低盐或无盐饮食。3)指导患者按照规定限制水的摄入,教会一些减少饮水量的小窍门:a以汤服药b用有刻度的小杯饮水,解渴即止c可将饮品做成冰块含化后吐出4)计算液体摄入是应将食物中的水分计算在内,绝对不能忽略粥,蔬菜,水果中水分对体重的影响。5)告知患者自备体重称,随时测量体重增加的情况。

3.3加强干体重的自我管理。

干体重的准确评估是保证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要教会患者正确评估管理自己的干体重:1)学会正确测量体重的方法,避免由于体重测量的误差而影响透析治疗,干扰干体重的评估。2)每次透析治疗时尽量穿着同样衣物,如增减衣物时,应测量衣物重量,通知医生,调整干体重。3)注意自身的饮食情况,定期向医生汇报,以利于医生对干体重的评估。4)告知患者按时透析,避免体重增长过多,保证透析的充分性。5)告知患者透析时尽量禁食,避免引起低血压,影响透析效果。6)指导患者如出现低血压,肌肉抽搐,高血压,水肿,呼吸困难,夜间睡眠不能平卧等不适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干体重。

3.4重视动静脉内瘘的.保护。

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的感染、狭窄、闭塞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效果,要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要做到以下几点:1)向患者讲解动静脉内瘘的建立方法,在透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内瘘对其生命的重要性,增强患者保护内瘘的意识。2)告知患者内瘘术后2周即可进行早期锻炼,教会患者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方法:每日用内瘘侧手臂捏橡皮健身球或握拳3-4次,每次持续15分钟;或用止血带压住内瘘侧手臂的上臂,使静脉适度扩张充盈,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局部肿胀者可用热毛巾热敷内瘘侧手臂。3)告知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至少1个月,最好在术后3-4个月后再使用。4)教会患者自行判断内瘘是否通畅:每日触摸内瘘肢体静脉处有无震颤或用耳朵能否听到杂音,有震颤或杂音表示内瘘通畅,如消失或瘘管处有疼痛则应马上通知医生进行处理。5)告知患者注意保护内瘘肢体,避免受压,内瘘肢体的衣袖不能过紧,不戴手表,不跨重物,不佩戴过紧饰物;睡觉时避免侧卧于内瘘手臂侧;不能在内瘘肢体测血压,静脉注射,采血或输液。6)告知患者保持内瘘肢体手臂清洁,透析穿刺前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前臂,防止感染。7)避免内瘘肢体手臂侧外伤,最好带护腕,以免引起大出血。但护腕松紧应适度,不能过紧压迫内瘘导致闭塞。8)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按压力量要适中,以不渗血及扪及压迫点的近心端有血流通过为宜。9)透析结束当日穿刺部位避免接触到水,并用无菌敷料遮盖4小时以上,防止感染。如穿刺处发生血肿,可压迫止血;并用冰袋冷敷,24小时后可用热敷,并凃喜疗妥消肿。内瘘处如有硬结,可每日用喜疗妥涂擦按摩,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透析治疗前将药物洗净。

3.5鼓励适当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透析患者存在的几种代谢异常,改善糖的利用,降低血浆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也可以减少忧虑情绪和精神压力。患者可因人而异,选择一些强度不大的运动方式,如慢走、散步、骑车、游泳、跳舞等,但要坚持。上班族患者要鼓励其投身于工作中,无工作者应提倡经常下地活动,做家务,并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鼓励回归社会。

3.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透析患者,我们指导他们要做到:保持乐观的情绪,勿紧张、焦虑、生气;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作息时间有规律;节制烟酒,吸烟特别对透析患者有害;杜绝暴饮暴食,做到遵从医嘱,规律进食;适当地锻炼及参加有益的活动,增强体质、减慢骨质疏忪、防止心脏病及动脉硬化等;清楚地了解自己,每日测量体重、血压、摄入水量,了解血液检查后的结果,加强自我管理。

3.7高血压的防控与指导:

由于透析患者肾脏功能的减退,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功能失调,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这就大大增加了患者出现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因此指导患者有效的控制血压是及其重要的。我们指导的内容如下:1)告知患者加强干体重的自我管理,认真评估干体重的变化,保证充分透析。2)告知患者按规定限制水和钠的摄入,避免体重增加过多。3)指导患者降低脂肪和高胆固醇类食品的摄入,防止动脉硬化,戒烟,进行适当的活动。4)建议患者自备血压计,每日定时测量血压,3-5次/天,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压药每次吃药前测量血压一次,避免低血压。,如血压不正常或波动明显,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降压药用量。5)告知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

4.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是一种患者主动参与和配合的治疗方式,患者的自我管理做的越好,透析越充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生命持续的越长。因此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与指导是护士的首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也可采用口头讲诉,文字宣传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消除焦虑抑郁的心理,掌握透析治疗的各项注意事项,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归社会,这是我们透析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xxxx2:6.

[2]赵法及,蔡东联.实用营养师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8.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七

摘要:近年来,社会需求对临床医学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缺乏大量的全能型的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1.教师教学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普遍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遵循教师的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的使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解员,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教材上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因而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熟练,能够清楚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即使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幽默,能够将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

2.学生学习的问题。临床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强,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理论具有广、博、散、乱等特点,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强记,并且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的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学生自身的极限,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教学评价的弊端。事实上,医学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尚未进行改革。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偶尔出现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四年的理论学习和见习时间,然后再安排到医院实习一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间隔的时间过长,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很难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后期的医院实习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脱节,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无法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如果学生在学习1至2年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学习,由具有较高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带、教,在临床上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病例分析中复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等,在讲解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积极开展病例分析,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然后进行病史汇报,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诊治原则和疾病的治疗原则。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不利于观摩的或者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可以通过视频教材或者是模型教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各种医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量和层次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媒体曝光的众多医疗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很多以学生都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界的栋梁,培养以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目前我国以学生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使学生失去的思想方向,缺乏学习的热情。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和患者进行大量的沟通,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跟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主动学习带教老师日常沟通的技巧,尊重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八

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报告。医学论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组成: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编;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健词;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本科医学毕业论文相关范本。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药学类专业药理学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教学特点与对策。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现主要以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由于糖皮质激素在抗炎、抗感染、抗休克等诸多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使其成为现代医学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是药理学教学中内分泌系统药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

1药学类专业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特点。

基础较差药理学主要以生理学为基础,而药学类专业学生基础课以化学类内容为主,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而"生理学"(或"解剖生理学")一般为该专业的考察课,由于和本专业联系相对较少,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畏难情绪由于药理学章节多,内容复杂,各药物间药理作用联系较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学生经常产生畏难情绪[1]。而药学专业类学生由于"生理学"基础较差,学习药理学时感觉比较吃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药理学中最为复杂的章节之一,学生畏难情绪更为明显。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例,介绍药理学教学的对策。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教学对策。

介绍历史,引兴趣自从1855年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927年,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匀浆提取物为切除肾上腺的狗进行静脉注射使之存活,证明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存在。1950年,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因为发现糖皮质激素,并且确证了它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的效果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通过对氢化可的松的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1958年人们又发现了具有更好稳定性、更好抗炎活性和更低钠潴留的地塞米松。

功效简介,引重视几十年前,糖皮质激素一度被誉为"美国仙丹"。但是糖皮质激素在医学上扮演过夺宝奇兵,也承担过指责诘难,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免疫、抗毒、抗休克作用,但是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如物质代谢的紊乱、引起感染的扩散、诱发骨折、引起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进行铺垫,讲生理生理学的复习,为后面给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做铺垫。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昼夜节律性,在上午分泌最多,午夜分泌量最低。那么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话,它的给药时间如何确定呢?其实糖皮质激素比较容易出现也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所以给药时间应该选择在每天的早上,这时肾上腺分泌比较旺盛,不容易对它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比较符合生理规律。

当生理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该药主要参与生理代谢,如对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代谢、核酸代谢、水盐代谢等的影响。在讲述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内容:1)当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饮食的调整;2)生理作用与不良反应的联系。因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糖升高、蛋白分解、水钠潴留等,所以要给病人补充低糖、高蛋白、低盐饮食,还要适当地补钾。另外,该药的生理作用与不良反应也有密切的联系,如引起患者伤口愈合缓慢、抑制儿童生长、向心性肥胖、诱发病人出现骨质疏松等。

回归正题,讲药理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主要为"四抗"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为抗炎作用。抗炎作用的特点是:作用强大和非特异性。在本节介绍时应该先介绍一下炎症的发展过程,然后根据糖皮质激素的特点逐一讲解。最后还要强调"抗炎"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降低了机体的这种防御反应,这也是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

抗免疫作用的讲解应注意简单介绍一下机体的免疫过程(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这样能使学生对"糖皮质激素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注意强调该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介绍抗毒作用时,一定要强调"毒"指的是细菌内毒素(而不是病毒),所以该药对严重的细菌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有良好的效果。介绍抗休克时,应注意比较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除了"四抗"作用外,对血液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为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红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但淋巴细胞减少的现象(三多一少现象),并注意联系糖皮质激素血液系统的临床应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糖皮质激素对中枢的作用为"兴奋中枢",应注意严重的精神病、癫痫不能使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为"促进消化",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不良反应相联系。

展开联系,讲临床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很多临床应用都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如辅助治疗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爆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炎症后遗症(脑膜炎出现的脑水肿、心包炎引起的窄缩性心包炎、胸膜炎发生的黏连等)、抗休克等均与其强大的抗炎作用有关,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类风湿疾病、重症的全身性红斑狼苍综合症、肾病综合症等)、抗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器官移植排除反应等与其抗免疫相关;治疗血液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与其血液系统药理作用相关;替代治疗与其生理作用相关。在介绍药理作用时密切结合临床,临床应用的掌握也会水到渠成。

药物是把双刃剑药物是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也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首先,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导致病人出现肌无力、肌萎缩、皮肤变薄、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水肿、高血压、高血脂、低血钾、糖尿等与其生理作用相关,即本药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有关,在介绍时也应注意从中引申出来的相关禁忌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是不宜使用的。诱发感染的不良反应主要与本药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关,特别是在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更容易发生,所以在使用时应该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对于抗菌药无法控制的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宜使用。

肌肉萎缩、伤口愈合缓慢与其抑制蛋白合成有关。骨质疏松多见于儿童、老年人、绝经期妇女,发生的原因与其抑制蛋白合成、加快钙离子排出、抑制成骨细胞作用等有关。停药反应也是糖皮质激素的重要不良反应,最主要的是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减量或停药过快,或停药后遇到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反应时,引起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休克等肾上腺危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与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与其生理作用有关)。而反跳现象主要是该药改善病人的症状后,疾病未得到完全治疗或对激素产生依赖而引起的,也与其药理作用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介绍生理作用及药理作用时应该注意及时联系该药的不良反应,这样便于大家的掌握。

发散思维,讲实践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实践讲解,如糖皮质激素药学监护的要点,对于小儿应该注意不易使用长效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对于老年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容易出现高血压现象,应注意监测病人的血压;对于绝经期的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现象,应该注意检查这方面的不良反应。通过与临床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学有所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结语。

总之,从通过介绍"历史"引起学生兴趣,到介绍"生理"补基础,再到回归正题讲"药理",自然引申,一气呵成,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讲授效果。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十九

[摘要]根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及特点,强调电子设计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针对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提出了加强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利用eda仿真技术等具体措施,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子竞赛;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创新杯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项目规模已逐步加强,在高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与特点。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2],几乎在校的三四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一次竞赛。竞赛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模拟、数字电路专业课的学习与实验,参考有关资料设计与我们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应用电路。学生经过对电路的设计、仿真、安装、测试,进行一次创新训练,从而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及部分优秀奖。电子设计竞赛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不但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到一些专业选修课的内容。[3]这样就鼓励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积极性,比如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电子工艺、eda仿真实验等专业的选修课[4]。设计手段可采用传统的实际动手方法,也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设计方法,如eda辅助设计,可大大促进参赛学生理论知识的升华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5]。

二、电子设计竞赛中的典型实例。

1.用电子技术开发中学物理实验。

基于普通中学物理器材的笨重、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可靠性差、实验效果不明显,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一缺陷,我们指导学生以led发光器件为核心,将其低功耗、低成本、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的发光二极管应用于中学物理实验中。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改进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6]。

如图1中的上图是一个欧姆定理原理实验图,下图是一个多功能信号测试原理图,图2是测试欧姆定理的显示效果图。如果将上图电路的输出接入下图直流输入端m1、m3端,改变电源电压的大小或者滑动变阻器的大小时,通过led2一组两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暗,可以观察到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实验演示验证了欧姆定律i=v/r的关系。

图2的测试电路不但可以测试欧姆定理,还可以测试中学物理实验所有信号的电路,比如进行电磁感应现象测试,交直流电信号的测试,音乐电平信号的测试;变压器原理的测试等等。

2.单双向可控硅导通特性的模拟演示实验装置。

图3是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性能演示实验装置原理设计图,图4是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性能演示实验效果图,每个图的左半部分由电源、可调电阻及电容组成一个充电回路,右半部分的可调电阻、电容、双向二极管、可控硅组成一个触发电路及可控硅导通回路[7]。导通后的显示效果是用555多谐振荡器和cd4017十进制计数器联用,555用作时钟脉冲发生器送到cd4017的cp端,使cd4017计数器的十个输出端随输入时钟的加入,依次出现高电平,故led0——led9依次点亮,则形成“单双向可控硅导通”模拟显示电路。它演示的动态效果非常生动地揭示了可控硅触发导通的特性,很具有创新性及说服力。

这种新颖独特的演示教具一方面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电路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其内部特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另外,这种教具还可以很好地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验演示,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的讲解。

制作这种教具的方法是:选择一大小合适的盒子,将控制电路图按比例大小安排在盒内,使整个所需电路图都能附在盒内,然后在需要安装元件的地方钻孔安装元件,把焊接好的流水灯电路板安放在盒内,再把输出的每只发光二极管按照点亮的顺序用引线安排在单双向可控硅电路的导通回路,内部安装好后,盖上盒盖,在发光二极管相对应的盒面位置画上可控硅的导通原理示意图,安装好控制开关及电源就可以演示。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实例,充分说明了电子竞赛不单单是一次竞赛活动,而是和我们学习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它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量度尺,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措施[9],能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竞赛促进了教师的实验教学,反之,实验教学又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10]。学生们可以借助eda技术,首先进行电路的仿真,然后进行设计、安装、测试,虚实结合,环环紧扣,通过自主创新,可以创作出各种电路,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9]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科学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科学,2011(4):1-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例文篇二十

1.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类论文。这类根据实验研究以及现场调查的资料所写成的论文。这类文稿,一般都包括:施加因素、受试对象以及效果反应三个方面,其写作格式可按:文题、作者(作者所在单位)、提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外文提要、(致谢)、完成论文日期。

如当研究内容的方法与结果分项目多,而方法与结果又不易分开时,可将方法与结果两项合并来写;如结果与讨论两项内容都不多,可将结果与讨论合并来写。

2.临床病例分析类的论文。这类大都是积累统计的论文,是对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作出全面或侧重某方面作分析。病例分析论文的特点,主要在于“分析”,因此,作者要写好这部分,就必须具有较详尽的`资料,以及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各种数据才行。这类论文,由于很少有施加因素或者完全无施加因素,材料与方法可省略,如有可并入资料来源中,其基本格式可按:文题、前言、资料来源、资料分析、讨论、参考文献来写。如资料来源不多也可按:文题、前言、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或手术等)、结果(预后及随访等)、讨论来写。

3.临床病理讨论的论文。这类文稿是通过1例或数例在诊断、治疗、死因上有探讨必要的病例,在充分掌握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情况后让大家广泛探讨,最后以确诊的手段(尸解报告、病理切片或其它确诊手段如ct等)来确定。目的是启迪读者的思维逻辑和丰富其临床经验.这类文稿目前尚无固定的格式,基本格式按: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分类,文题病历摘要临床讨论病理报告及讨论来写。有时附参考文献以作为讨论的考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