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建筑小品(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7:12:40 页码:14
中国建筑小品(大全18篇)
2023-11-12 17:12:40    小编:

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一个好的总结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阅读总结范文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方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小品篇一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建筑史》真本书讲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造出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硬山顶,还有攒尖顶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历代建造宫殿都征调大批军工、民工,并从各地调运建筑材料。明代营造北京宫殿,木料来自云贵四川等西南边远地区,木料来自山东临清和苏州等地,白石来自北京房山等地,颜料来自南方诸省。一宫之城,役作遍于全国。北京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古代人民写下的"壮丽历史篇章。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中国建筑小品篇二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2、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幻灯片显示垂花门图片)这仅仅是一扇门,可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浓郁的中国味。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门,去看看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我们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什么呢?(这堂课要达成的目标)。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中国建筑”这个概念的外延太大了,文中作者有没有从时间上限制它的范围?

(6)作者谈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个问题,最终要表达什么意思?

小结: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梁启超先生,说他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就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点。

(8)最后一部分是不是画蛇添足?

(9)结合本文谈谈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什么特点?(小结)。

四、布置练习,学以致用。

练习题(任选一题):

1、家乡的老房子。

要求:课外查阅资料,长短不限,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同学:北京清华大学附中高三年级的朱若辰,一位写出硕士论文的高中生。(幻灯片显示相关材料)只要同学们能做有心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也能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梁思成。

范畴自然科学小论文。

特征“小”

成因文法科学性。

意义可译性独创性。

中国建筑小品篇三

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有了后人的虚心学习我们的古代建筑文化才不会在发展的社会中慢慢让遗忘,我国现在仅存的几本书,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书中保存的是先辈们的苦心孤诣,需要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眼看未来地去创造更实用美观的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中国建筑小品篇四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1、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了解;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以故宫为例);3、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引入:展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同学回答:是故宫。)。

(问?)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同学回答,讲述。)。

(教师归纳)引入: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具体,证明他很注意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教师讲解):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录象片)(图示)。

(问?)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

(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学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幻灯片,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

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幻灯片)。

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教师讲解):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

(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幻灯片)。

欣赏:北京天安门和玺彩画(幻灯片)。

故宫宁寿宫西庑的旋子彩画(幻灯片)。

故宫遂初堂厢房的苏式彩画(幻灯片)。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板书)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板书)。

欣赏:(电脑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三、课后回顾(8分钟)。

(同学们讨论)。

(同学们回答)。

四、小结:(2分钟)。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来欣赏,同时也要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特征的。

板书设计 (略)。

教案设计说明:按高中美术大纲的规定,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对故宫的欣赏,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我把故宫欣赏这一节的时间安排为15分钟。先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特点:木质结构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然后进入本课的主体:欣赏故宫,欣赏完后让学生总结故宫建筑的特色,体会故宫在总体布局、屋顶样式和装饰彩画中所体现的封建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接着将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简略讲解一下,并欣赏相关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是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讲述时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在教学中,为体现美术教学的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大量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录象带、幻灯机等;同时穿插传统的教学手法,如板书、出示挂图等,使课堂上的教学形式更多样,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中国建筑小品篇五

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说明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3分)。

2、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3、“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4、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年画、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选取一种,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40字以内)(3分)。

1.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2分),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分)。

3.“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2分),“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1分)。(意思对即可)。

4.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能突出色彩美得2分,语言通顺生动得1分,共3分)。

中国建筑小品篇六

知道梁思成,是因为他跟林徽因令人动容的爱情;可真正认识梁思成,是因为《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且不说他在专业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只为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在抗战期间仍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建筑而奔波操劳的精神,他就称得上是一位建筑大家。

梁思成早年受父亲梁启超的影响,接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他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我们常挂在嘴边说这个社会是一个人心都浮躁起来的社会,每个人都加紧着脚步往前赶而忽略了周遭的风景。每天面对着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麻木或许已成必然。梁思成用清丽的文艺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将每个时代的建筑与政治经济上的变迁分析得十分清楚,引人入胜,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建筑自身的魅力。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木构架建筑是我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这种建筑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电视里也时有出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深宅大院的场景,给人古典庄严的感觉。只是可惜现在木材越来越少,而且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很多建筑都没有能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本书虽然关于建筑的术语颇多,但胜在图文并茂,我领略到了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的巍峨;感受到了“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的规模庞大;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佛塔上纹饰雕刻的生动、迥异;感叹于唐代佛塔的样式独特,取材不一„„也为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旧建筑之势力日弱”而唏嘘不已,想想以前总是为国外建筑的优雅从容而赞叹不已,何尝不是忽略了眼前的风景?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应该好好发扬,它的美是需要慢慢挖掘,慢慢品味出来的。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土建学院11建一。

11040426杨帆联系方式:***电子邮箱:1093626226@。

中国建筑小品篇七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教学设计】。

【意图】。

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切入点】。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1.“特征”的限定范畴。

2.“特征”概念的引入。

3.“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4.“特征”的形象表达。

5.“特征”的外延联系。

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操作】。

【讨论】1。“特征”的限定范畴。

【提示】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讨论】2。“特征”概念的引入。

【提示】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xx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讨论】3。“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提示】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讨论】4。“特征”的形象表述。

【提示】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况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 5。“特征”的外延。

【提示】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讨论】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提示】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小品篇八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的主要特色。

2、通过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实例的欣赏,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的局限,多寻找一些例子来充实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北京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他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等等。(可由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只有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尤其是和欧洲古代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2、欣赏故宫图片着重分析的特点:

(1)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见中国建筑木构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先在石头的基础上建立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架上梁,再在梁上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立脊瓜柱,构成了一组木构架。这种木结构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承重和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使建筑物上的重量都由柱子承受,而墙壁只起围护和分割的作用。由此门窗的配置不授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除此之外,这种结构还有其他优点,如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随意安排房屋的高度、屋面的材料、窗户的变化);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各接点有一定的收缩余地);材料提供方便。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见示意图分析特点)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主要表现两种方式:一种是三合院(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两侧安排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h形或t形)和四合院(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在主要建筑对面建造次要建筑,构成矩形的形式,通常用走廊围墙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一种是廊院,(在纵轴线上造主要建筑,并在对面造次要建筑,然后用走廊连起来)。(见故宫全景)让学生来回答故宫是属于哪种形式,并讲出原因。

3、观看《故宫记录片--片段》观看的同时教师总结的三个特点,巩固知识。

欣赏图片并分析特点(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3)(网师园)是苏州的一个有名的园林。因为当时园林所在底巷名为"王思巷"取名"网师园"是其谐音,并托渔隐之意。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游人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横匾题词,便可以引发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正是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小结:所以中国园林艺术是由建筑、山水、花木、文学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

四、板书:

一、宫殿建筑(故宫)。

(1)独特木结构体系;

(2)庭院式组群布局;

(3)完美的色彩运用。

(1)虽为人作,宛如天开;(圆明园、颐和园)。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西湖、北雁的观音洞)。

中国建筑小品篇九

建筑小品是一种精巧而形象的建筑模型,它将大型建筑物或复杂的设计概念以小巧玲珑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观察和欣赏建筑小品,我深刻体会到了它所蕴含的美学、技艺和创造力。在交流和传递思想的同时,建筑小品也教会了我如何理解艺术的价值和建筑设计的精髓。以下是我在欣赏建筑小品时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建筑小品让我意识到了建筑设计的纷繁复杂。每一个小品都经过了设计师精心的设计和构思。它们不仅需要表达建筑物的形态、结构和材料,更需要通过细节把握建筑设计的精髓。比如,在一座小型建筑小品上,我看到了建筑师将建筑的形式与环境巧妙融合的能力。在另一件小品上,巧妙地利用了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呈现出了建筑的动态和生命力。这些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我深深地被建筑设计的无限可能性所震撼。

其次,建筑小品展示了建筑师的艺术才华。不同于实际建筑的施工和制作过程,建筑小品更像是建筑师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设计师通过精致的手工制作,将建筑物的细节和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其中的创意和技艺,比如,一座小型小品的屋顶上有温暖的灯光,仿佛在诉说建筑物的故事。另一件小品则通过垂直的线条和简洁的造型,展示了建筑师对空间的独特解读。这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使我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建筑小品教会了我如何欣赏和理解艺术的价值。建筑小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它蕴含了设计师对于建筑、美学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欣赏建筑小品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用眼去感知。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元素都是设计师用心创作的结果。我发现,当我用耐心和专注的态度去观察小品时,我不仅能领略到美丽的外表,更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能量。这种体验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更是对设计师精神内核的领悟。

第四,建筑小品激发了我对建筑设计的热情和创造力。在观赏建筑小品的同时,我不禁产生了一种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每一个小品都展示了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这激发了我对于建筑设计的思考和探索。我开始思考如何用不同的元素和材料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如何通过色彩和光线来表达建筑的情感和理念。建筑小品让我明白,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和科学的结合,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驱动。

最后,建筑小品启发了我对建筑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欣赏建筑小品,我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它更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和表达。建筑可以传达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因此,对于建筑设计的思考和研究变得更加重要。我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做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欣赏建筑小品,我从中汲取了诸多的灵感和启发。它们不仅让我看到了建筑设计的细致和多样性,更给了我对艺术和创造力的深刻理解。我期待能够将这些体会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成为一名有追求和创造力的建筑师。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

闲来无事,翻看了梁思成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收货颇丰,不仅系统的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构造与形态,还领略到中国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古典思想。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公元1944年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完成著作《中国建筑史》。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一

2、欣赏。

对的欣赏。

理解的等级性体现。

本课的内容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1、对的了解;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以故宫为例);3、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准备: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阅读了有关故宫和中国园林的书籍;准备了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引入:展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同学回答:是故宫。)。

(问?)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同学回答,讲述。)。

(教师归纳)引入: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具体,证明他很注意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30分钟)(板书)。

(教师讲解):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的特点(板书)(5分钟)。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从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录象片)(图示)。

(问?)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

(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学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

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幻灯片,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

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幻灯片)。

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午门:紫禁城的大门,它是当年封建皇帝颁布诏书和战争后举行“献俘”的地方。所以在整个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教师讲解):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

(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幻灯片)。

b、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幻灯片)。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幻灯片)。

欣赏:北京天安门和玺彩画(幻灯片)。

故宫宁寿宫西庑的旋子彩画(幻灯片)。

故宫遂初堂厢房的苏式彩画(幻灯片)。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板书)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板书)。

欣赏:(电脑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三、课后回顾(8分钟)。

(同学们讨论)。

(同学们回答)。

四、小结:(2分钟)。

(教师总结):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来欣赏,同时也要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特征的。

板书设计(略)。

教案设计说明:按高中美术大纲的规定,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对故宫的欣赏,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我把故宫欣赏这一节的时间安排为15分钟。先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特点:木质结构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然后进入本课的主体:欣赏故宫,欣赏完后让学生总结故宫建筑的特色,体会故宫在总体布局、屋顶样式和装饰彩画中所体现的封建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接着将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简略讲解一下,并欣赏相关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园林的精髓是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讲述时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在教学中,为体现美术教学的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大量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录象带、幻灯机等;同时穿插传统的教学手法,如板书、出示挂图等,使课堂上的教学形式更多样,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二

1、心中时刻装安全,吃饭睡觉都香甜。

2、父母妻儿牵挂你,安全生产心切记。

3、领导检查是关爱,认真对待去整改。

4、致富千日功,出事当日空。

5、爱妻爱子爱家庭,无视安全等于零。

6、安全与遵章同在,事故与违规相随。

7、千忙万忙出了事故白忙,千苦万苦受伤害者最苦。

8、安全送人情,等于要人命。

9、严是爱、松是害,发生事故坑三代。

10、今日注意安全,节日合家团圆。

11、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下不为例。

12、宁绕百米远,不冒一步险。

13、有妻有子有家庭,没有安全等于零。

14、不讲安全搭上命,挣座金山有啥用。

15、安全生产勿侥幸,违章蛮干要人命。

16、打工千日苦,不酿一时祸。

17、违章作业要批评,道是无情却有情。

18、不放过隐患,不留下遗憾。

19、为了你的幸福,请你注意安全。

20、爱家就要爱生命,重情更应重安全。

21、一人遭难全家遭殃事故隐患万万提防。

22、生命只有一次危险就在一时安全要记一世。

23、你的安全,是全家的欣慰。

24、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没有终止。

25、家庭支柱靠你扛,安全施工不能忘。

26、同创安全工地,共享美好生活。

27、严是爱松是害。搞好安全利三代。

28、生产莫违章,安全有保障。

29、安全施工,幸福一生。

30、出门挣钱不容易,安全千万要注意。

31、安全意识人人有,美好生活乐悠悠。

32、作业时戴安全帽,流汗总比流血好。

33、宁为安全操心,不让亲人伤心。

34、安全帽是护身宝,上班之前要戴好。

35、安全第一心中记,为已为家为亲人。

36、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证,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

37、安全你一人,幸福全家人。

38、爱家就是爱生命,重情更应重安全。

39、安全生产牢牢记,生命不能当儿戏。

40、建筑施工安全为先,漫长人生平安是福。

41、处处注意安全,岁岁全家团圆。

42、安全千金难买,命运自己主宰。

43、安全第一是真理,全家不能没有你。

44、最盼的是你的平安,最怕的是你的意外。

45、质量是大厦的生命,安全是员工的生命。

46、安全你一个,幸福全家人。

47、打工在外不容易,安全首先放第一。

48、工作勤为先,万事平安首。

49、提高安全意识,建设文明工地。

50、安全施工莫大意,亲人嘱咐要牢记。

51、安全你我共同的责任,平安你我共同的心愿。

52、安全施工,拥抱平安。

53、安全措施做足,家庭美满幸福。

54、蛮干是走向事故深渊的第一步。

55、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

56、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

57、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自大意。

58、严是爱松是害,严中自有真情在。

59、宁为安全操碎心,不让事故害工人。

60、麻痹是最大的隐患,失职是最大的祸根。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三

大部分人力用于规划、管理、监督项目的实施,实际操作大多通过电子设备操控机械设备实现,工作服、安全帽、橡胶手套规范化,各种工具齐全,安全措施采取到位。

大部分人力都在基层施工岗位,而这些岗位上的人又以农民工偏多。这些工人没有完备的防护用品,通常拿着麻袋装着行李就来到了工地,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工具都没有,他们有的就是使不完的力,流不完的汗。

整体上来讲,我国的施工水平和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只算得上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这种差距可能还在继续被拉大,而差距主要又体现在施工工艺和工程管理两个方面上。

如果说发达国家的施工水平是工业时代水平,我国的施工水平就是农业时代水平。不论是理论的储备还是实践的检验,我们都比别人差了一个时代。现在我国的施工工艺完全是欧美五六十年代的工艺,除了一些加工机械可能改进了些,现场大量的手工工艺甚至还不如从前。层层转包让能用到工程项目上的'工程款少之又少,工人工资到不了位,材料费用到不了位,机械费用到不了位,xx渣工程泛滥。

现在的施工技术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程管理经验可能稍微先进些,因为现在国家正在注重培养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但总体也落后了几十年。工程管理的落后某种程度上是施工工艺的落后导致的,也有部分是管理理念决定的,更多的则是中国确实在建筑方面的人才太少,高素质人才到施工现场没有关系和人脉基本只能从基层做起,一做往往更是十年二十年之久,永无出头之日。太多建筑专业的知识分子逃离了建筑这个行业。

国家现在一直在强调的是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其实更多的还是要从经济条件入手,改善建筑行业底层人员的从业环境,才能吸引、留住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四

建筑小品是一种以建筑为载体表达设计师创作思想和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巧的工艺技术,建筑小品展示了建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情趣。在参观和学习建筑小品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建筑小品是建筑艺术的精髓和细节的体现。通常,建筑小品以小型建筑或建筑元素的形式呈现,呈现了建筑师对空间、比例和材料的极致追求。这些小而精致的作品远离了实用性的约束,让设计师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通过观赏建筑小品,我深刻体会到了建筑创作是一个细微与巧妙的过程。每一个细节的精心设计和打磨都能为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与独特性。

其次,建筑小品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在许多建筑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致敬和延续。这些小品通过建筑元素、装饰图案等方式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特色。通过对这些小品的观赏,我们可以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素养。同时,建筑小品也会从历史中汲取灵感,呈现出传承和创新的平衡,使人们对历史建筑的珍视和热爱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第三,建筑小品是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诠释。在当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小品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这些小品通过选用环保材料、优化空间布局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象。通过观赏和学习这些小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我们对环保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建筑小品也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节约和环保,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第四,建筑小品是观众与作品互动的桥梁和载体。与传统建筑作品相比,建筑小品通常以小型、可携带的形式出现,更容易与观众进行互动和沟通。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和触摸小品,感受到作品的质感和细节。与此同时,观赏建筑小品也需要观众的参与和理解。通过欣赏和思考小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和表达的情感,观众可以与作品产生共鸣,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最后,建筑小品是设计师思想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大型建筑作品相比,建筑小品更注重表达设计师个人情感和创作理念。设计师通过小品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知转化为艺术作品,以此传递设计师的情感、理念和价值观。观赏建筑小品时,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设计师的创作背景和思考过程,感受到设计师所要传达的精神和情感,增加了观赏的乐趣和收获。

总之,建筑小品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创作细节的体现,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是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诠释,是观众与作品互动的桥梁和载体,也是设计师情感和创作理念的抒发。通过观赏和学习建筑小品,我们能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感悟到建筑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因此,建筑小品的学习和欣赏是我们拓展自己的世界和理解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五

建筑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还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和历史。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小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可以通过细节和材料来展示设计师的创意和才华。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建筑小品的心得体会。

建筑小品是建筑设计的点睛之笔,通过小巧的细节和精致的材料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感受。它既可以是装饰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可以为整个建筑增添个性和特色,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建筑小品的存在可以让建筑作品与众不同,让人们在感受空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和创意。

在设计建筑小品时,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与整体建筑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小品应该与建筑的风格、材料和色彩协调。其次是功能性,小品应该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和舒适。另外,小品还应该具备独特性和创意性,通过细节和材料的处理来展示设计师的个性和才华。总体来说,建筑小品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整体性和细节性,并在保持风格的同时注入设计师的创意。

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建筑小品案例,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建筑小品的设计和应用。例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的顶部设计了细小的铁艺结构,不仅美观,还起到了保护作用。还有日本京都的金阁寺,寺庙的屋顶采用了金箔装饰,使建筑更加庄重和华丽。这些案例都展示了建筑小品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精致的细节和材料来展示建筑的特色。

第五段:我的体会和总结。

在我接触和学习建筑小品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魅力和重要性。建筑小品不仅能够打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还能够提升人们对建筑的感受和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的小品,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美学追求。因此,我相信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小品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建筑师创造美的利器。

总结起来,建筑小品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细节和材料的处理来展示设计师的创意和才华。在设计建筑小品时,需要考虑与整体建筑的协调、功能性和独特性等原则。通过实践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小品能够为建筑增添特色和个性,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小品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建筑师创造美的利器。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六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 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 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 “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 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 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 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3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 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 部件

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8.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8.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七

第一段:引言(150字)。

建筑小品是一种将建筑艺术与细节表达相结合的作品,既可以展示建筑师的设计才华,又能传递建筑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探索建筑小品的创作过程,我深深地意识到了其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建筑小品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创作过程的探索(250字)。

在创作建筑小品的过程中,我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材料。主题应该与目标观众的兴趣和需求相符,材料则需要能够表达出建筑作品所需的细腻和精湛。接下来,我会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调研,以确保自己对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我还会与同行和专家进行讨论和交流,以获取更多的灵感和建议。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充满挑战和困难,但它也是一个充满创意和发现的过程。

第三段:意象与情感的表达(300字)。

建筑小品是通过意象和情感来传达信息和思想的。在创作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建筑小品所传递的理念和情感以独特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设计一个表达和平与和谐的建筑小品时,我会运用柔和的色彩和曲线来传达出一种温暖和宜人的氛围。通过细微的细节和感性的表达,我可以让观众在欣赏建筑小品时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第四段:观众与反馈(250字)。

观众是建筑小品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是创作和传达的目标对象。当观众能够通过建筑小品感受到所期望的情感和思想时,创作的意义就得到了最大的实现。因此,我在设计建筑小品时会密切关注观众的反馈和意见。通过观察观众的反应和倾听他们的意见,我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使得建筑小品更加贴近人们的需求和期待。

第五段:结语(250字)。

通过创作建筑小品,我深刻地意识到它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在我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建筑小品的无限潜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创作建筑小品,我能够将自己的理念和创意以独特而生动的方式传达给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这样的体验和成就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艺术形式,并激励着我不断追求创作的更高峰。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体验到建筑小品所传递的美感和情感。

中国建筑小品篇十八

书上列举的所有建筑,我知道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全部看遍的了,不过古建筑比较扎堆的一些地方,像山西的五台、大同,北京,西安,河北正定等等,一定要去的。去的时候带上先生的这本书,然后在古建筑里面对着书上讲的看上一天。这些古建筑的所有特征,书上基本全部讲的清清楚楚。读着书里对每一个建筑的细致描写,能感受到作者写书时花费的心血。

在书末尾的附文里,作者这样写道:“这部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所写。因为错误的立场和历史观点,对于祖国建筑发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的不正确。例如: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的史观,将各时期人民辉煌的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累积,竟说成了封建主和贵族的成就……(写于1954.1)”现在看来,这几句被刻上深厚时代烙印的话,该是先生故意说的吧。作为一个对中国建筑史乃至中国历史有着那么深的研究的人,他肯定知道,当几十年后人们读到这几句生硬的套话,唏嘘的不会是作者的庸俗无知,而会是那个黑暗的时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