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34:43 页码:13
2023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精选18篇)
2023-11-12 18:34:43    小编:

总结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一种回报,也是我们未来成长的基石。一个好的总结应该能够启发他人,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接下来是一些专家给出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一

**区位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52万人,耕地面积15.5万亩,交通发达,是**市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个主线,培育和发展了一些区域性特色农业,不断开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全面。

推进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探索新的农业运行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区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2008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如下: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提高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大力调整种养结构,努力提高养殖业比重;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努力提高优质品种比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生态家园”

沼气池的建设,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还对畜禽粪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彻底从环境、基地、加工、品牌四个方面实施“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在前三年8966口沼气池的基础上,今年拟建2800口,目前已建1500余。

发展种植业,突出特色抓高效。各镇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广高效栽培新技术,继续扩大无污染绿色蔬菜面积,扩大温棚瓜菜、辣椒、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以及反季节蔬菜、优质花椒基地、优质折耳根基地、优质稻基地和大型花木繁殖基地等,现有基地面积7920公顷,果蔬优质稻种植面积在耕地面积中的比重由48%增至85%,常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单位:万亩。

项目名称。

2005。

2006。

2007。

2008。

优质稻。

3.1。

3.8。

4.5。

预计5。

脱毒红薯。

0.25。

0.8。

1.2。

温棚西红柿。

0.1。

0.4。

0.5。

0.6。

反季节蔬菜。

0.6。

0.8。

0.9。

1.0。

中药材。

0.2。

0.5。

0.5。

0.6。

优质折耳根。

0.5。

0.6。

0.7。

0.7。

花卉苗木。

0.03。

0.08。

0.18。

0.22。

特优水果。

0.1。

0.5。

0.8。

1.0。

(三)今年发展了一批名、特、优、新、精品农业。主要是:1、葡萄:金鼎镇银江村200余亩、海龙镇温泉村150亩、巷口镇云台村80亩,南关镇金华、南山100亩、长征镇新明村50亩、长征镇黑塘子果园。白香蕉葡萄以株作式栽培,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2、梨:在新蒲镇新蒲村发展250亩,,以砂梨系湘南、黄花为主栽品种,预计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3、草莓:栽培面积1000亩左右,采用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栽培品种较杂,主产地为忠庄镇勤乐村(700亩左右),海龙镇贡米村(200-300亩),亩产400--500公斤,售价5.0—6.0元/公斤,主销本地市场。4、杨梅:在前几年300亩的基础上,今年在长征镇黑塘子果园栽培150亩,品种为东魁、荸荠,亩产可达亩产1000公斤左右。6、蔬菜:一是海龙镇贡米村700亩大葱生产基地:(该业主现在深溪镇大窝村发展了50亩大葱生产)。二是巷口中山村600亩青花菜生产基地:以青花菜生产为主,间作叶菜类蔬菜,亩产800公斤左右,主为天阳公司订单蔬菜。三是新蒲镇文武村3000亩莲藕生产基地:主栽品种为鄂莲五号、武浙二号,亩产2000—2500公斤。四是金鼎镇压器莲池村180亩苦瓜生产基地,目前主栽花菜、窝笋、西葫芦等。五是海龙、金鼎山镇的5000亩折耳根标准化生产基地。六是巷口镇、新蒲镇5000亩优质辣椒基地。另外新蒲镇今年发展成为我区(10000亩左右)常规蔬菜生产主产地,主在新蒲、中桥、文武村;今年全区发展辣椒生产8000余亩,主栽品种为单身理想,此为鲜、干两用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可产干椒300-350公斤。这些新特农产品的生产,瞄准市场,逐步扩大其种植面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之路。

海龙新蒲及忠庄镇为主的旅游观光点5个。

三、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一)切实转变观念,优化投资。

各级各部门转变了观念,为项目实施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的政策,提供良好的服务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培养了一批上规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全面推动我区农业的'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新品种引进等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扶持产业,做强做大,以带动各种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的蔬菜、林果等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存在的问题是:规模不大,品位一般,知名度不高,加上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不大,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因此,从去年底开始我区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建立现代农业必须抓好标准化生产,初步制定了相关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通过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结合农业实际来培育品牌,用质量提升竞争力,使农产品质量实现新的飞跃。下一步要完善农业标准化供种、生产、销售、服务体系,促使全区农业走上精细化、规模化、科技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五)多方融资,确保规划实施。

抢抓机遇,编制项目,争取国家的投入。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省建设生态农牧业大省的良好机遇,结合我区实际,半年来我区认真编制了各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争取上级的投入,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财政扶贫等资金捆绑投入我区农牧业的发展。同时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雄厚的资金发展畜牧业。一方面搞好了小额扶贫贷款。二是让群众采取联户担保,分期发放等形式进行贷款。三是鼓励有还贷能力、信誉好的种植业大户、养殖户加大贷款投入力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高种养效益。四是鼓励社会有识人士投入资金发展我区的种养业,半年来共计投入民间资金865万元。

四、存在问题。

(一)粮食商品率低,经济效益较差。

目前我区农民种粮主要满足农户自身的需要,而用于市场商品的较少,且由于没有品牌,导致价格低,与品牌稻相比,价格存在2-3倍的差别。

(二)农业纯收入增长缓慢。

从近三年农民的纯收入看,2005年为3114元,2006年为3387元,2007年为3824元,纯收入在全市处于前列,但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三)农业科技含量偏低。

(四)农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

(五)几大产业中中药材基本没有发展,只有农民零星地种植了少量面积。

(六)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下步工作打算。

第一,抓龙头,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拉动力。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抓好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

第二,抓基地,夯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有了龙头,还必须建好基地,这样才能为龙头企业均衡供应大批量的优质原料,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我区应按照龙头企业需要什么,附近基地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的原则,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企业车间式基地,订单式基地,大户、合作社连接下的规模化基地等,密切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关系,靠加工企业的能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另外,为了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关系,促进基地建设健康发展,对龙头与基地农户全面推行了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并经公证机关公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对龙头和基地的双向约束,使双方真正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了基地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抓市场,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的地方,都是开拓市场比较成功的地方。实践证明,市场也是龙头,开辟好一个市场就能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象**县虾子镇辣椒市场,年交易量5000多万斤,交易额2亿多元,带起了1.6万亩的辣椒基地和3000多个贩运加工户。

第四,抓科技,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农业能否再上新台阶,最终要靠科技。从种子繁育、种植,到田间管理、采收等各个环节,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产品优质化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重点要抓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几年来,我区先后引进蔬菜良种40多个。科技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广方式的不断创新,服务功能的不断健全,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第五,抓中介,架起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为了切实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拉长、拉紧产业化链条,使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市场,达到农民、企业、政府都满意的目的。我们要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了以合作社为主的各种中介组织。依靠中介组织,把龙头企业和农户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增强产业化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以此推进产业化升级。在中介组织的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兴办专业合作社。二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兴办合作社。三是发展各类学会、协会。四是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注重发挥经纪人的中介作用,把市场与农户联结起来。

第六,抓服务,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加快调整。二是搞好土地流转。为解决阻碍结构调整的土地问题,特别在土地互换、转包、出租、反租倒包等形式,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为农业结构调整留出了宽裕的空间。三是要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四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搞好人才服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二

近几年,我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优势粮食作物和水飞蓟、白瓜子等各类经济作物,实现了由“单一大豆”种植,到各类经济作物“百花争艳”的飞跃,粮经饲比例日趋合理。2011年,全市总播种面积269万亩(市属乡镇185万亩),其中小麦34.20万亩(乡镇23.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7%;玉米15.50万亩(乡镇10.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马铃薯26.00万亩(乡镇18.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7%,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7%、19.2%、25.6%;大豆161.86万亩(乡镇111.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2%,比上年下降了11.2%。种植水飞蓟、经济作物等8万亩,水稻等其他作物基本与去年持平。

一、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体现

500公斤,分别同比增长33.2%,32%,16%,3%,32.3%。

二是增强了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年初下发《五大作物效益对比表》、《五大连池市2011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等进行算帐宣传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水稻采取大棚育秧,早育苗、早插秧;大田在去年秋季完成秋整地面积162.6万亩,其中深松整地81.6万亩,全部达到待播状态,为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之上,积极在抢农时、上标准、调结构、防药害和避免越区种植等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上下功夫,确保全部种在丰产期。玉米由于采取1.1米大垄密植,垧保苗近10万株,品种抗旱、耐密、抗倒伏,避免了7月末8月初两次风灾,今年预计亩产量可达1000斤以上;水田4月15日开始育秧,5月初即开始插秧,躲过了前期低温和扬花期多雨等不利因素;小麦种植克服春旱,今年亩产突破600市斤,并为下茬作物轮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大面积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种植,引进了一批知名农产业加工企业,全市现有小麦加工企业9 家,仅龙镇就有华滨、开发等面业5家,各企业日处理小麦近1500吨,年创产值达4.5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400人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13 家,其中北绿食品有限公司和二龙山马铃薯加工企业年加工马铃薯量就达20万吨。

2

二、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亟需转变。虽然农民从身边的例子中看到了种植经济作物要比单纯种大豆的效益好得多,但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和对粮食作物的依赖心理,不敢闯、不敢试,不愿调、也不敢调的保守意识还很严重。有的农民虽然已经尝到了结构调整的甜头,但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敢放手发展。此外,一些地方以前靠行政命令推进结构调整,引起农民反感,造成现在一些乡镇干部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带领农民探索结构调整的新路子,这也影响了整个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是资金短缺的制约还很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长期靠土地收入的农户来说,收入普遍不高,靠自我积累来扩大种植业,资金短缺的制约十分突出。农民在贷款时大多无法提供银行能够认可的抵押担保,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得到了贷款,也大都是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满足农民需要。农民普遍反映贷款难。而能够获得较大数额贷款的大多是有稳定工资收入的人或一些富裕户,农民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危险。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来保障。在水利设施上,全市农村新打机电井近 100 眼,大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有效灌溉面积仅千亩。大田作物靠天吃饭,水田自流灌溉,有的还上不去水,打击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四是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还很滞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单靠农民自身力量是不行的,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的供求信息渠道极其狭窄,除当地市场外,很难掌握外地市场行情,基层政府在信息提供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再有,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机制,针对农村的法律援助体系尚未形成。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取决于农业组织创新的方向、形式和程度.当前,可供选择的农业组织模式主要有合同生产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公司企业模式等多种,各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环境和条件.要使农业组织创新取得成效,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性措施.

作者:王能应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刊名:湖北社会科学pku英文刊名:socialsciencesinhubei年,卷(期):“”(4)分类号:f303.2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组织创新农业产业一体化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四

全市农业银行信贷工作总体思路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认真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按照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加大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力度信贷资金重点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优势项目和优质法人客户适度加大对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客户的支持力度实现银行效益、客户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

一、积极支持重点法人客户加快发展。

今年,在法人客户营销上,农业银行实施行业分类营销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新增贷款重点投向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拟上市公司等优势行业,优先保证其融资需求;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强与城市资产经营公司的合作,对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形成有效支持。在贷款品种上,突出发展票据贴现、质押贷款、打包押汇、外汇担保贷款、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在关注市场、区域和结构风险的基础上,重点支持资金实力强、有品牌优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优质楼盘,同时密切关注和适度支持房地产业拉动下的相关新兴行业。

二、适度加大对中小个人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今年,农业银行拟把个人资产业务作为加快个人业务发展的切入点,在规范操作、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度加快个人质押、“一手房”按揭、商用房按揭、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的拓展。适应全市民营经济活跃、个体经济发展迅速、融资需求量大的实际,以城区个体工商户商场、镇政府驻地、商贸集中区和大型批发市场为重点,筛选一批资信较好且前景广阔的优质个体工商户,在办理足值抵押担保的基础上,发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支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发展。

三、完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

年内,全市农业银行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对公一柜通、现金管理系统等对公业务服务功能,帮助集团性、系统性大客户有效归集资金,提高融资效率;加快个人理财中心建设,在市分行和三市支行营业部依托个人金融超市,整合消费信贷、教育储蓄、通知存款、漫游汇款、本利丰、基金销售等个人金融产品,组建规模大、品种全、服务优的个人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多元化的理财思路和品种多样的增值性理财产品;全市农行各网点在办理储蓄、结算等传统柜台业务的同时,提供通汇宝、全额质押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国债、基金、代理保险等个人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将atm自动取款机、apm自助缴费机、特约商户pos结算等自助设备向地处繁华商贸区的营业网点倾斜,扩大设备覆盖面和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优良的用卡环境;95599服务热线为客户提供24小时无间断业务咨询和转帐结算等服务。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五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局已定,为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机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淑花作者单位:刊名:河北农机英文刊名:hebeifarmmachinery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六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掀起结构调整新高潮。

我镇按照县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的要求,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并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规划,因地制宜,注重通过宣传引导,科技指导,加强信息服务,推广先进技术等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到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适合养什么就养什么,不强制命令,不搞一刀切,确保秋季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工作到位。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里召开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后,我镇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对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对秋季结构调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研究出台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健全工作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是任务分解,强化责任。实行镇领导分工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农户,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到人头,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严格奖惩。秋收秋种期间,镇机关工作人员将全部下村,深入一线,指导生产,帮助工作,协调服务,确保调整任务不折不扣的完成。

三是抓好宣传引导。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会议、村广播、发放明白纸、典型引路等方式,使群众真正树立传统耕种没出路,特色农业能致富的观念,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加强技术和信息服务。镇里组织农技、渔技、畜牧、农机、水利等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加快协会建设,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办实办好,使农产品种的好,销的出,提高种养效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力求结构调整新突破。

以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种植业结构大调整。在巩固1300亩大棚蔬菜的基础上,加强规划,扩大面积,力争达到1500亩;大力发展连片大中小弓棚,联系引进名优品种,提高种植效益,使之尽快形成规模。镇里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力争每个村结构调整都有新亮点、新突破,到年底,全镇农业结构调整面积突破6000亩,粮经比例4:6。

抓好新上养殖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畜禽业。以养鸭、养猪为突破口,加强基地建设,带动全镇畜禽业发展,使之成为湖区百姓致富的重要手段。在巩固发展镇养殖场等4处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又建成两处养鸭基地,已发展高标准鸭棚35个,预计年出栏肉鸭45万只;鱼场利用鱼池台田新建大型肉鸭养殖基地,总投资500万元,年出栏肉鸭80万只,并与县食品公司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全镇水禽饲养量达150万只。今年新建养猪场一处,集育种、繁殖、养殖于一体,总投资500万元,年可出栏成猪万余头,预计10月份建成投产。目前,全镇共发展初具规模饲养场120余处。

林果业抓好栽培管理,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进一步加强对湖东大堤、滨湖路两侧、老运河堤长达30余公里的'绿化带、渔池台田等林木管理。依托靠近县城优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新建的集养殖、观赏、休闲于一体,占地面积30多亩的大型花卉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今年,全镇新增林业面积1300余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3.9%。

劳动力转移取得新进展。针对全镇人多地少的实际,镇党委政府在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广泛宣传、靠上联系,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目前,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6000余人,其中,县外2800余人,国外务工5人。8月份,镇里由分管领导带队,到日照等地,对用工企业进行走访,征求企业意见,看望外出务工人员,并达成了新输出50名纺织女工的用工协议。

三、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镇在农业结构调整和湖区管理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安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抓好宣传引导,使群众切实提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技术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提高种养效益;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市场供求信息,使农产品种的好、销的出,效益高;三是重点抓好养猪场、镇鱼场肉鸭养殖基地和塌陷区养鱼基地的建设,抓好三个农字号龙头企业的扩产扩资,达到“办一个企业,建一座基地,育一大产业,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四是针对当前实际,重点抓好“三秋”生产和秋种工作.镇里成立秋季农业生产指挥部,全力以赴,靠上工作,做到人员安排到位,安全生产宣传到位,机械设备、工作措施到位,确保秋季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做好小麦良种补贴工作,确保良种种植面积,为农业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七

摘要: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立足西部实际,发挥西部区位优势,实施增长极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间关系,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东西发展差距扩大和不协调问题。所以,西部地区找准发展路子,采取有效途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足实际,发挥区位优势。

这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和地理位置等优势,使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今天西部地区要加速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发挥西部区域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和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处于开发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综合开发都需要大大加强。市场潜力大,不仅体现在消费市场上,而且还体现在投资市场上。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这将有利于西部吸引外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区域经济。二是发挥西部边境优势。在西部一万多公里的漫长国境线的周边,已形成了“中亚经济圈”和“中南半岛经济圈”等。所以西部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有明显的比较利益。三是发挥西部资源优势。西部地域辽阔,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主要能源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占全国50%以上的有可开发的水力资源、锂、镍、铂族金属、汞、钒钛、钾盐等,占40%以上的有铜、铅、锌、铬、天然气、煤等。这些能源矿产资源矿种齐全,有些是世界稀有的,有些是关键矿种,有些是尖端技术所必需的,被称为“21世纪新材料”的战略资源。而且资源空间组合比较理想,特别是丰富的能源与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化工资源的结合,发展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多种矿石中还富含其它多种有用元素,有利于形成综合性基地。

二、实施增长极开发战略。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需要开发的地区类多面广,虽然国家多年来采取倾斜政策支持西部发展,但财力有限,因此开发西部地区,促进其经济发展不可能采用齐头并进、全面铺开的模式,而增长极开发战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它要求把有效的稀缺资源配置在具有较大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点”上。这些“点”往往是原有经济技术水平较高或地理位置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各级城镇,这些点先行一步,并不断增强其实力,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可以实现其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内外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性。如,上世纪60年代英国的英格兰首先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并取得成效,巴西的首都迁移及我国的苏南地三个增长极等,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增长极固然能够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但在培植增长极过程中要讲究四点:一是确定和培植适宜的增长极规模,增长极规模要依据当地的资源、资金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来确定;二是选择适宜地点和区域培植增长极,这些区域和地点应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对外交通区位条件都相对较好的地方;三是在增长极内积极开创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选择对区域其它部门关联强度大的部门作为主导部门;四是把培植城市增长极与农村增长极、城市大工业与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建立从上到下多层次的增长极系统。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有力地支撑了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乡镇企业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应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工业。这是西部发展经济的现实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注意处理好资源与产业升级换代问题,还要特别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能源的节约与经济发展问题,走科学发展观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从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只有根据自身实际,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用比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和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同时为西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机会和载体,使劳动力要素的收益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占有较大比例,促使西部人民尽快脱贫。三是加强东西经济联系,走联合协作、共同发展之路。西部地区立足本区域优势,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东西互利,达到共同发展。

四、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当代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而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程度,既是经济素质和效益的一个重要表现,又对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

西部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涉及范围广泛,但对西部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交通运输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扩大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完全依靠西部自身的努力是难以迅速改善的,所以国家要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修建铁路、公路、机场和通讯设施等,以加强这些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加快吸引外资的步伐。同时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要鼓励外资和东部地区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是西部的一大优势,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牧业是发展西部经济基础的重要意义。发展第一产业的关键,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对农牧业的投入。不仅国家要增加投入,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对农牧业的投入,扩大劳动积累。要依法保护耕地,积极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的培育和推广。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牧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央和地方都要确立科技推广项目,增加推广经费,稳定农牧科技队伍,保证农牧业科技进步,使西部农牧业向花钱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现代化大农业方向发展。同时,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利用草原和粮食及其副产品特别是大量秸杆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在畜牧业和养殖业基础上发展肉、禽、蛋、奶、皮毛等加工业、运销业和服务业,形成贸工农(牧)一条龙的产业链,实现农牧产品多次增值的高效目标。三是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要把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作为西部优势产业。在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能源基础上,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以及重加工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以本地产品为原料并能发挥本地优势的加工工业,提高深加工度,增加附加值,同时还要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八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十五”期间,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水泥产量10.6亿吨,五年平均增速为12%.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通能力占全部水泥比重已由20不足12%提高到40%.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水泥技术和装备成套出口快速增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20%以上.据测算,“十五”期间,由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减少粉尘排放500多万吨,水泥工业年消纳工业废渣已超过2亿吨,占工业废渣总利用量一半以上.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散装水泥英文刊名:bulkcement年,卷(期):2006“”(3)分类号:f4关键词: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九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民政部各司(局)、全国老龄办、直属单位、部管社团:

民政标准化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有关决策部署和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精神,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民政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保障民政服务对象合法权益,提出意见如下。

一、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民政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民政部先后制定了《关于在民政范围内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方案》和《全国民政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启动了两批次民政系统标准化试点,确定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两百余家,每年组织开展民政系统标准化专题培训,收到较好效果。目前,已制定、发布、实施民政各业务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163项,地方标准152项,康复辅具领域等同采用国际标准41项,保证了民政产品质量,规范了民政管理服务,提升了民政工作水平,维护了民政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民政服务对象的肯定。但与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和民政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民政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一些部门相比总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主要问题是:标准化意识总体不强,部分领导干部标准化工作理念淡薄、能力素养有待提升,标准化知识普及宣传不够;部分业务领域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数量较少,特别是保障民政服务对象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强制性标准较少,个别业务领域标准存在空白;有的标准文本质量不高,操作性不强;部分标准老化,与实践发展明显脱节;标准实施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尚未健全,贯彻实施力度较弱;标准化工作保障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和民政事业的发展。

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提升民政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民政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推动民政工作依法行政,增强民政法规政策的可操作性,实现民政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利于推进民政系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依据标准开展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促进民政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民政领域公共服务的透明度,提高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水平。因此,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确保民政各项工作全流程有规可依、有矩可循,促进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以深化民政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民政标准制定修订和贯彻实施为主线,以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促进标准水平提升,着力增强民政标准化工作实效,不断提升民政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切实保障民政服务对象合法权益,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精神,围绕快速增加民政标准有效供给,深入改革民政标准化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共治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和协调配套的新型民政标准体系。

坚持突出重点。围绕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及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民政业务,加快研究制定修订民政急需、社会急用的重点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优先制定公益性强的民政标准。

坚持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参与民政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部本级与地方民政部门、政府与社会和市场良性互动,共同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的新格局。

坚持科学专业。遵循标准化工作基本规律,强化标准化与科技互动支撑,以民政科技创新促进标准水平提升,增加标准的科技含量;加强标准化知识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既懂民政业务、又懂标准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民政标准化工作水平。

坚持务求实效。围绕标准的贯彻实施,提高标准文本质量,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反馈机制,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与成果推广,确保标准化工作取得实效。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覆盖民政所有业务领域、结构合理、科学实用、协调配套的新型民政标准体系;完成民政业务领域支架性标准和急需标准的制定,管理服务类标准的比例进一步加大;标准宣贯实施和监督评估机制基本健全,培育一批管理科学、服务规范、群众满意的民政标准化示范机构;民政领域团体标准数量实现突破,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3-5家民政标准化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标准化意识和素养,不断壮大标准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支撑作用。

三、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编制“十三五”规划。结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民政工作实际,编制《民政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养老服务、康复辅具等专项业务标准化规划,对“十三五”时期民政标准化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确定民政标准化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优先次序和相关保障措施。认真梳理民政各业务领域标准现状和需求,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全面配套、功能完备的标准体系。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与质监等相关部门合作,编制本地区民政标准制定修订计划,明确地方标准研制任务。

(二)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研制。

——加快养老服务领域标准制定修订,重点研制养老服务基础通用、服务质量、服务保障和养老机构管理标准。

——加快社会救助领域标准制定修订,重点研制救助服务、收入核对和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管理等标准。

——加快康复辅具领域标准制定修订,重点研制康复辅具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产品标准。

——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领域的标准制定修订,重点研制促进“三社联动”的各类管理服务标准。

——加快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标准制定修订,重点研制灾害监测与预警、减灾救灾物资与装备、灾害风险管理、灾害损失评估、社区减灾、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评估、灾害救助等标准。

——加快区划地名领域标准制定修订,重点研制行政区划图编制、行政区划代码、地名命名、地名标志、地名文化和地名信息化等标准。

——加快专项社会事务领域标准制定修订,重点研制殡葬技术、管理与服务,未成年人保护、收养评估、婚姻登记管理服务和救助管理等标准。

——加快优抚安置、儿童福利、慈善事业、福利彩票、志愿服务和民政信息化等领域基础通用标准、管理服务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

——加快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定修订,推动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

(三)加强标准复审和清理。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对标龄超过一定年限、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标准予以废止或进行修订,尽快解决标准老化问题。清理精简强制性标准,对不再适用的予以废止,不宜强制的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合理界定推荐性标准的层级和制定范围,重点制定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

(四)推动标准有效实施。在制定政策和履行职能时,积极引用标准和有效使用标准,运用行业准入条件、生产许可、合格评定、行政执法、监督抽查等手段,促进民政标准贯彻实施。建立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强制性标准实施以行政管理、执法检查和强制性认证等形式进行监督,推荐性标准实施以标准符合性检测、监督抽查和自愿性认证等形式进行监督。出台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办法,依据评估结果对标准进行修订,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五)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民政部、国家标准委在民政行业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将试点示范单位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标准优先转化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引导和鼓励工作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地区和企业(机构)进行标准化综合试点,开展民政企事业单位、社区管理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标准化单项试点。推进民政标准化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总结提炼成功做法,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推进民政范围认证认可与质量检测。深化民政范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加大民政范围公共安全质量认可。依托国家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民政部环境监测中心站、民政部殡葬设备用品质量检测中心及相关专业机构,健全民政质量监督网络体系,推进基层民政设施设备和服务环境质量检测。推动建立其他民政领域认证认可制度与质量检测机构。

(七)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在民政各业务领域成立标准化技术组织,在已有殡葬、康复辅具等8个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基础上,加快组建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障人服务、福利彩票、慈善事业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逐步形成覆盖民政各业务领域的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体系。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与当地质监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成立本地区民政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鼓励民政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稳步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支持民政标准走出去,转化为国际标准,提升民政标准国际化水平。

(八)探索团体标准试点。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鼓励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供社会自愿采用。支持民政领域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响应民政事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制定具有竞争力、能填补现有民政标准空白的团体标准。

(九)促进标准与科技融合。鼓励民政系统科研单位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基础公益、产业共性技术和方法标准研制,以科技创新促进标准水平提升。在民政科技项目中进一步强化标准的导向作用,将形成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列入科研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畅通民政科技项目产出标准的渠道,建立健全民政科技项目研制标准快速工作程序,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

四、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工作组织领导。各级民政部门要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明确标准化归口管理部门职责,配备标准化专兼职工作人员。各级民政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要研究解决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标准体系建设、专业技术组织组建等重大事项,制定加快推进本地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形成领导重视、统一部署、定期检查、及时通报的工作机制。标准化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要统筹协调、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凝聚各方力量,牵头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各业务部门要按照管业务必须管标准的原则,研究建立所管领域标准体系,指导所管领域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工作,加快推进业务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和贯彻实施。上级民政部门对下级民政部门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时,要将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核指标,并适当加大考核权重。

(二)创新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建立标准制定修订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定向委托、主动认领等多种竞争性方式加快民政标准,特别是民政强制性标准的制定修订。探索一项标准任务多途径委托的工作方式,优中选优,确保标准文本质量。建立标准快速审批机制,利用信息化等手段,优化标准立项和审批程序,缩短标准制定修订周期。建立标准文本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公开批准立项和发布信息,避免标准立项、制定过程中的交叉重复,逐步实现民政范围各类标准文本快速检索查阅。完善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现有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根据业务开展细分需要,成立若干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健全多主体参与标准化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参与民政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支持企事业单位制定企业(机构)标准或参与地方以上标准制定修订工作。

(三)设立标准化工作专项经费。加大对民政标准化工作的投入,部本级和地方民政部门要设立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列支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福利及相关公益事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各地民政部门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将标准化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社会力量自筹经费参与民政标准研制,探索建立多元投入的标准化经费保障机制。

(四)加大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将标准化培训纳入民政人才能力建设重要内容,采取专题培训、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分业务领域和人员层次开展标准化培训。建立领导干部带头学标准、用标准制度,把标准化理论知识、业务领域的支架性标准文本列入各级民政部门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各业务部门在开展相关培训时要安排一定的标准化培训内容,原则上不低于培训总课时的5%。加强民政标准化专家队伍建设,建立民政标准化专家信息库。进一步充实民政部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凝聚一批熟悉民政业务的标准化专家,发挥专家咨询与技术指导作用。依托标准化科研机构、民政院校对民政干部职工实施标准化知识培训,培养一支民政标准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对标准化工作突出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奖励,根据工作表现和成果贡献情况予以记功或嘉奖,特别突出的可以推荐国家级表彰。

(五)加强标准化研究和宣传工作。鼓励各级民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标准化理论研究,各业务部门发布的年度部级课题数量,标准化方面的研究内容原则上不低于10%。加强标准化宣传工作,采取组织新闻媒体报道、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编印宣传手册等形式,普及标准化知识,强化标准化理念。选择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制作相关标准宣贯材料,提高各级民政服务机构贯彻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出版已发布的民政行业标准,推动标准的宣贯实施。

(六)支持地方民政部门和基层单位发挥创新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和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作用,鼓励将有关工作经验总结提练成标准,形成一种“我写我用、我用我写”的标准化工作方式。支持各级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地方标准、企业(机构)标准和团体标准。对一些行业急需、发布实施一段时间后反应良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地方标准、企业(机构)标准和团体标准,可以转化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并对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给予补贴奖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

白岩镇位于安顺市北面,普定县东南面,是普定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个小城镇。全镇总面积74.86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91个村民组,居住着汉、白、苗、仡佬四种民族。*年末,全镇总人口35163人,耕地面积2083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64亩。近年来,该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探索出了一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农业路子。

1、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围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目标,进一步加强对镇情、村情的研究和认识。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充分分析全镇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特点和不利因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方位地扩大开放,切实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强化基础,重点突破,坚持非均衡推进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快速转变,向产业一体化迈进。

白岩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是按照“商品型”、“城郊型”、“科学型”的方向进行调整和发展;在依托城市服务农业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种养业,尤其是果品和蔬菜,在“鲜活”上下功夫;全面进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能力,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特色农业经济;抓好农业产业化、生态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建设等四项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走商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之路。

近年来,白岩镇始终按照有利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原则,充分发挥白岩镇的自身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布局基本形成。

1、以白旗村为中心辐射点,带动周边打油、新寨、田坝、沙戈等村农户大力发展韭黄种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建立韭黄专业生产基地。*年,白旗村韭黄种植面积2500余亩,年创产值近1500万元。由于镇政府积极引导,村党支部、村委会加强管理和指导,加大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采取农户入股保底分红,吸纳有关资金和技术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目前,该村韭黄已占领普定、安顺等周边市场并远销贵阳、广东、昆明等地。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一

3、以邓家、双坑、前寨、段桥、高羊等村为中心,充分利用这些村丰富的资源,建立良种仔猪基地,解决了全镇及附近地区农户的良种猪源。同时,不断扩大商品猪的生产经营规模,走品种良种化,草料人工化,繁育规模化,养殖集中化,疫病控制综合化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商品猪的市场占有率和全镇的农业综合效益。

4、以生态林、经果林为重点的林业生产格局初具规模。近年来,白岩镇以建设林业生态体系为重点,紧紧围绕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长防林工程等为核心,突出抓好防护林、经果林的发展,建成了“花牌坊—火石坡”生态林业区。薛家等村还抓住普定县作为贵州省退耕还林示范县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种植。目前,于*年种植的100多亩花椒和1100亩经果林已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

页,当前第。

2

1

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二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农民收入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完成“十五”计划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中心任务,也是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

近来,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县农村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派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不离土、不离乡”的纯农户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民概括自己的经济状况是“有吃、有穿、少钱花”。

农民收入的低速增长,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得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一,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下降,迫使农民压缩生产性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削弱,即使略有积余,也是存入银行以防急用,这势必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取的收入减少。其二,由于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民消费紧缩,农村市场难以启动,一般只是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城市居民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致使城市居民与农民消费产生层次性,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水平逐步拉大。其三,农民收入增长提速慢,对能否拉动城乡经济具有关联性,农村市场难以解冻复苏,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使一度“紧缩”了的工农剪刀差、城乡差别、区域差距、贫富悬殊又拉大了,势必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及根本措施。

透过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表象,可以看出其外在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物丰价贱”,内在原因还是经济规律和宏观经济环境在共同作用。因此,既要看到它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更要从调整、改革、发展的角度正面去研究它、解决它。近年来,通过深入乡村认真总结农民增收较快的特色村组和增收致富百户典型,分析研究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和千家万户增收门路,从中理出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为:

一是加快劳务输出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进程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进镇到各类工商企业就业,增加非农收入。同时要组织农民走出去,从事建筑装璜、服装制作、美发美容、社区家政、餐饮休闲服务等职业,努力增加现金收入。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净菜上市、精深加工、精美包装,打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形象牌,生产消费者购买、食用方便,普遍青睐的食品进城入市,出口创汇,实现增值增效。同时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运输业,兴办农产品市场和保鲜贮藏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并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差,实现销售环节增值。

三是种养优特品种增收。按照“安全、营养、保健”的市场需求,努力调优种养业品种结构,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种植比重;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订单要求,扩种专用型品种;瞄准市民餐桌,生产适销对路的地方土特品种,扩大优质品种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

四是推进规模经营增收。因地、因户制宜,引导有稳定非农产业收入的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规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特色项目和种养大户集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增效。

五是依靠科技创新增收。通过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普及科学种养技术,实施良种、良法,推广湖荡水体轮养轮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种草养殖畜禽等生态型种养模式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六是开展专业化服务增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资购买农机具、小农水设施等,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灌排植保等生产服务;组织发展专业化育秧育苗、炕孵育雏、种畜扩繁、苗木供应等种苗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加收入。

总而言之,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还要在农内与农外同时着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分层整体推进,只有这样,农民增收才能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措施上突出四个重点:

2、要把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基本渠道。前几年,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总的来看,某种程度上仍然还是被动适应性调整,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因此,需要进一步遵循市场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科学技术,讲求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结构转换升级。以发展优质农业、生态农业和外向农业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优化农业的粮经结构,着力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着力提高水产、畜禽养殖的比重;优化农业的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比重;优化农业的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外向农业的比重。在调整的过程中,要着力在布局、品种、特色上下功夫,把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作为总目标。从长远看,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农民收入的格局。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水产、畜禽养殖业和林苗园艺业;三是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四是产品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我县目前的布局是“东有藕茨、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无论是区域条件还是发展空间,都是今后调整的优势。另外,我县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水面资源丰富,“三水”(水产、水禽、水生蔬菜)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如何使其做大做强,这也将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点。当前及今后应着力加快农产品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业的品质和效益,加快品种、技术、模式的更新,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和建设商品生产规模基地,进一步把布局调活、品质调优、特色调强。在把握这些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洞察今后结构调整的趋势,如发展食草畜禽、花木园艺、特色水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等,这些都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要把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依托。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能否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实现增效增收。近几年,我县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培植了一批以优质粮油、荷藕、瓜类、蔬菜、棉经、特水、畜禽为主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如宝泰米业、兴泰农牧、银宝集团、荷仙集团、金夏集团、恒兴麦芽有限公司等骨干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一批流通合作经济组织,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和种养大户,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比较明显的矛盾和问题是产加销环节衔接得还不紧,一方面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还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企业加工经营层次还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的矛盾一时还难以解决。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应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车间农业”、“园区(基地)农业”,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产销脱节问题,动员和组织农民进入农副产品流通领域,尤其要扶持发展运销大户,发展农产品流通经营和专业服务组织,扩大销售规模。围绕本地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农副产品产地批销市场建设,带动农户的生产销售。要培强培大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项目更新,重点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挖掘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塑造农产品品质、品牌的新形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要鼓励各类能人兴办加工、保鲜、贮运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使农民得到实惠。

4、要把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控减农民负担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途经。要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做好减负增收文章。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按照“三调减一取消一增加”的要求,即调减农业税计税价格、调减筹资筹劳标准、调减抗旱排涝预提标准、取消公平负担和二三产业交积累、增提大病统筹资金,落实农村税费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税费征缴行为,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禁向农民转嫁和随意增加负担,确保农民负担稳中有降。二是加强土地管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意侵犯和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建立对失地农民合理补偿的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长久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使农民从土地开发中得到长久的收益。三是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实行“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县级机关部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牵涉到相关政策是否相配套,如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在土地资源严重约束的情况下,首先应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有序、合理的流动是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加快探索和推广转包、租用、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土地依法有偿流转,促进耕地向种养能手和产业化基地集中,推动结构调整。另外,要扩大劳务输出,农民原有的户籍壁垒应该打破,消除身份上的歧视,以扩展小城镇就业为出发点,彻底改变小城镇户籍制度,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制度,营造利于农民进城入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宽松环境,通过减少农民最终实现致富农民。总之,地方性的政策在国家大政策范围内都应放开、放活,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增收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正常的投入机制。当前,由于农产品价格形势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使金融部门产生慎投惜贷思想,面向加工企业上项目、搞技改的资金投入逐步萎缩,企业滚动发展缺乏所需的配套流动资金,仅靠乡镇内部调剂和企业自筹难以满足,加之农民手头积累资金不多,不得不压缩生产性投入,因此,资金的“瓶颈”已经影响了农民增收的后劲。另外,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系列正常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县乡财政和乡村集体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对骨干项目、重点工程予以倾斜。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分析,与企业共同筹划发展对策,探索建立新的投入机制,对信誉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应大胆投入,也可以联户担保等办法加大农业投入。县乡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要下大力气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兴镇强县的重中之重,使项目资金、县外资金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效嫁接。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建立子公司投资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再筹资加大农业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改造力度,加快设施农业步伐,提高农业长远效益。目前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已全面推行,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较高,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我投入,采取互帮合作的形式,增加投资规模。

3、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当前,农民虽然主观上迫切要求增收快富,但客观上对科学种田、市场信息等掌握和了解比较欠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主动把服务中心前移,紧紧围绕农民所需、所急、所盼搞好服务。一是物技服务。要围绕农业三项更新工程,以“三下乡”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及时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物资等服务和指导。探索组建和发展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组织农业生产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搞好科技示范,建好示范园场,尤其是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信息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应主动承担起信息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引导,广泛收集筛选农产品销售信息、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信息,及时向农民发布。三是优化服务环境。要把治理环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先服务后收费”的原则,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宽松环境,坚决查处“三乱”现象,杜绝坑农伤农事件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三

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为推进我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导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支柱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最终消费品和终高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原材料加工和制造业基地。二、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我市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以天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研究开发pps产品;以石晶光电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以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化;以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培育和发展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行业。做大做强中原特钢的限动芯棒、铸管模、煤炭高压有限公司、远东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智能化电器以及精密成型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鑫源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兄弟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电子陶瓷用高级氧化铝粉体材料和超级细微粉。2、壮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在发展壮大我市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产品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真正将济源的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是:以豫光集团为龙头,发展铅锌合金、电池和矿灯及其它产品深加工,形成铅产业链(冶炼-合金-电池、矿灯、电动车等),锌产业链(冶炼-合金、电镀等)和酸产业链(冶炼-制酸-化肥及其它合成产品)。以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煤化工工业,以豫港焦化为龙头,大力发展捣固焦、炭黑、甲醇、粗苯等煤化工产品;以恒通化工和豫源化电为依托,积极发展合成树脂和新型聚脂材料及树脂粉深加工(塑钢门窗、塑料管材、塑料合成革、塑料板材、塑料薄膜和日用塑料制品等)。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将铅锌、钢铁、化工和电力行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改末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过程的转变。将煤气转化为化工产品,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将硫酸转化为化肥,将粉煤灰转化为建材,使传统产业结构向低消耗、轻污染、高素质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以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等资源消耗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削减,创建一批清洁生产企业;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在冶金、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企业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网,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创建一批资源(能源)节约型企业。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我市工业现状,对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确定如下(附后)。三、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措施1、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使结构调整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一是政府加大对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结构调整贷款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担保资金额度,以此吸引和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投入。二是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和民间投资机构发起组织各类投融资机构,努力扩大利用民间资金投向结构调整。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地、国外资金参与我市的结构调整。2、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避免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既要抓住机遇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明显改变我市结构现状、提高我市产品、产业层次的项目,也要淘汰压缩一批没有市场、产品加工层次低、不具备竞争能力的落后生产力。下决心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的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把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再度发生。3、认真开展好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为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年。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大市场调研与分析,一切从我市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如何依托骨干企业、成长性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力量和资源促进结构调整,要转变作风,加强协调与服务,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好有关配套政策,使工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4、搞好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工程,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为了便于投资者在我市进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市政府拟在统筹安排全市工业结构布局的同时,规划一块规模适度的工业结构调整示范区,由政府投资对示范区进行水通、电通、路通,同时要加大示范区的保护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吸引更多人在我市投资,不断加快我市结构调整步伐。5、工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对符合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或技改项目除享受我市原有的政策外,均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1)、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产品出口企业,按规定减免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企业产品出口值达到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可按现行税率五年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3)、投资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的40%奖励企业;投资额在5000万元-1亿元以上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按实际征缴额的45%奖励企业。(4)、对在我市投资的经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奖励,视项目的投资额度、技术含量、贡献大小分别给与10-100万元的奖励,最高奖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四、其它1、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2、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负担;3、本意见由市工业经济发展服务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济源市工业结构调整导向目录1、纳米二氧化硅系列产品;2、生物杀虫剂;3、高品质石英晶体材料;4、高技术陶瓷技术开发;5、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6、优质塑钢门窗及年产万吨以上塑料管材生产线;7、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多层薄膜生产;8、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防渗土工膜、降解塑料、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的开发及制造;9、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及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环保型磨擦与密封材料;10、冬凌草系列产品开发;11、煤焦油深加工;12、异形钢系列产品开发;13、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技术开发;14、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混肥生产;15、水利发电;16、60万千瓦以上发电站建设;17、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用于干法水泥生产。18、三废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19、工业零排放示范工程与清洁生产技术开发20、其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四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农业最大问题是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调整农业结构要注意以下五大问题:

一是全国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各地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要素,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初步推出和淘汰没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业生产项目,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同时利用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在这些地区,要极力提倡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化带动结构调整,并最终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要以优质化和专用化为核心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该地区粮棉油菜等生产的比较优势,跳出一味追求产量最大化的圈子,引进良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要搞好“两个转化”,即畜牧业的养殖转化和农产品加工转化。中部地区在调整农业结构过程中,应该借助本地资源优势,培育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龙头企业在中部投资办厂、建立农产品专用原料生产基地。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搞好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家在西部的各项大型工程建设,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二是结构调整不能是静态的,即“一调定终生”。

农业结构调整是动态的`,农民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随时调整生产结构,不能跟着别人走,人家种啥咱种啥。一定要看市场需求,看农产品价格,看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依据这些因素来决定发展什么,发展多少。

三是结构调整还要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形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高度稀缺,加入wto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逐渐减少耗地耗水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

四是调整农业结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自主经营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农民,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忌政府强制命令,或替农民包办一切,这样不仅会给农民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还会损害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

第一,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民调整结构。例如帮助农民建设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道路、灌溉设施、电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农产品种子。另外,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应安排一些专项资金,支持农民调整结构,发展优质农产品。第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支持力度。放宽对农业、农村的金融限制,允许农村建立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此外,要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以直接获取农业发展资金。第三,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搞活土地使用权。第四,从财政、信贷、税收以及技术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后,确保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还必须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只有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才能为调整农业结构创造足够的空间,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围绕“优、好、强、高”四个字进行,即农业结构要调优,农产品质量要调好,农业竞争力要调强,农民收入要调高。(经济日报)。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五

近几年,我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优势粮食作物和水飞蓟、白瓜子等各类经济作物,实现了由“单一大豆”种植,到各类经济作物“百花争艳”的飞跃,粮经饲比例日趋合理。2011年,全市总播种面积269万亩(市属乡镇185万亩),其中小麦34.20万亩(乡镇23.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2.7%;玉米15.50万亩(乡镇10.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马铃薯26.00万亩(乡镇18.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7%,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7%、19.2%、25.6%;大豆161.86万亩(乡镇111.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2%,比上年下降了11.2%。种植水飞蓟、经济作物等8万亩,水稻等其他作物基本与去年持平。

一、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体现

500公斤,分别同比增长33.2%,32%,16%,3%,32.3%。

二是增强了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年初下发《五大作物效益对比表》、《五大连池市2011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等进行算帐宣传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水稻采取大棚育秧,早育苗、早插秧;大田在去年秋季完成秋整地面积162.6万亩,其中深松整地81.6万亩,全部达到待播状态,为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之上,积极在抢农时、上标准、调结构、防药害和避免越区种植等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上下功夫,确保全部种在丰产期。玉米由于采取1.1米大垄密植,垧保苗近10万株,品种抗旱、耐密、抗倒伏,避免了7月末8月初两次风灾,今年预计亩产量可达1000斤以上;水田4月15日开始育秧,5月初即开始插秧,躲过了前期低温和扬花期多雨等不利因素;小麦种植克服春旱,今年亩产突破600市斤,并为下茬作物轮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大面积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种植,引进了一批知名农产业加工企业,全市现有小麦加工企业9 家,仅龙镇就有华滨、开发等面业5家,各企业日处理小麦近1500吨,年创产值达4.5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400人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13 家,其中北绿食品有限公司和二龙山马铃薯加工企业年加工马铃薯量就达20万吨。

2

二、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亟需转变。虽然农民从身边的例子中看到了种植经济作物要比单纯种大豆的效益好得多,但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和对粮食作物的依赖心理,不敢闯、不敢试,不愿调、也不敢调的保守意识还很严重。有的农民虽然已经尝到了结构调整的甜头,但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敢放手发展。此外,一些地方以前靠行政命令推进结构调整,引起农民反感,造成现在一些乡镇干部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带领农民探索结构调整的新路子,这也影响了整个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是资金短缺的制约还很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长期靠土地收入的农户来说,收入普遍不高,靠自我积累来扩大种植业,资金短缺的制约十分突出。农民在贷款时大多无法提供银行能够认可的抵押担保,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得到了贷款,也大都是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满足农民需要。农民普遍反映贷款难。而能够获得较大数额贷款的大多是有稳定工资收入的人或一些富裕户,农民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危险。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来保障。在水利设施上,全市农村新打机电井近 100 眼,大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有效灌溉面积仅千亩。大田作物靠天吃饭,水田自流灌溉,有的还上不去水,打击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四是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还很滞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单靠农民自身力量是不行的,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另外,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的供求信息渠道极其狭窄,除当地市场外,很难掌握外地市场行情,基层政府在信息提供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再有,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机制,针对农村的法律援助体系尚未形成。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六

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笔者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基础,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是关键,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本。

农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农民由追求吃饱到吃好,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这就要求农产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满足于数量,而是适合人们的需要,提高质量。

以优质化为前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律的必然结果。由于农产品的供大于求,农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农业的微利时代到来。因此,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由市场容量来决定产量,由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结构的质量和档次。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

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化,必须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把好良种关,要积极做好优良品种的储备、更新,做到更新一代,发展一代,储备一代。二是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支持现有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建立科技人员和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四是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让农民亲眼感受现代化科技,让农民真正想干、愿干、积极于。

二、以公司化为重点,改革落后的农业组织形式,解放农村生产力。

以公司化为重点,改革农业组织形式,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搞好服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司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双方都能接受的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这种机制长期运行。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也保证农民入股组建的公司集体的利益不受人为的损害,使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进步。

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可以解决农业的“一进一出”问题,即科技进入农村,农产品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的科学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二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可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可将农户和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新型的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二是搞好区域规划布局,建立特色、生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高效示范园区。三是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按照合同组织生产。四是创名牌农产品。五是要促进农产品加工精深化,使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农业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六是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使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与农户的连接方式。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契约制。由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与基地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种养品种、面积,数量,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是合作制。由企业出资、农民出力,合作建立生产基地,企业以保护价回收基地产品。三是会员制。由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农户以会员身份加入协会,按协会要求组织生产,协会负责回收产品,并提供无偿或低偿的配套服务。四是股份制,农民以土地、技术等要素入股,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监督,按股份获取红利。五是返租承包制。企业将农户的土地租过来,然后再把土地包给农户,农户按企业的要求统一进行生产管理,企业付给农民土地租金和工钱。这几种形式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有选择地使用,以取得最大的成效。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七

鹤岗市同全省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包袱沉重、结构单一等历史形成的客观因素制约着煤城的经济发展.近些年来,煤城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在困境中求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加快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即在“大”字上做文章.

作者:孙伟涛陈淑君作者单位:刊名:统计与咨询英文刊名:tongjiyuzixun年,卷(期):“”(4)分类号:f2关键词: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篇十八

20xx年,全市农业银行信贷工作总体思路是: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认真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按照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加大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力度,信贷资金重点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优势项目和优质法人客户,适度加大对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客户的支持力度,实现银行效益、客户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一、积极支持重点法人客户加快发展。今年,在法人客户营销上,农业银行实施行业分类营销和“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新增贷款重点投向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拟上市公司等优势行业,优先保证其融资需求;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信贷政策,进一步加强与城市资产经营公司的合作,对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形成有效支持。在贷款品种上,突出发展票据贴现、质押贷款、打包押汇、外汇担保贷款、国际贸易融资等业务;在关注市场、区域和结构风险的基础上,重点支持资金实力强、有品牌优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优质楼盘,同时密切关注和适度支持房地产业拉动下的`相关新兴行业。二、适度加大对中小个人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今年,农业银行拟把个人资产业务作为加快个人业务发展的切入点,在规范操作、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度加快个人质押、“一手房”按揭、商用房按揭、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的拓展。适应全市民营经济活跃、个体经济发展迅速、融资需求量大的实际,以城区个体工商户商场、镇政府驻地、商贸集中区和大型批发市场为重点,筛选一批资信较好且前景广阔的优质个体工商户,在办理足值抵押担保的基础上,发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支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发展。三、完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年内,全市农业银行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对公一柜通、现金管理系统等对公业务服务功能,帮助集团性、系统性大客户有效归集资金,提高融资效率;加快个人理财中心建设,在市分行和三市支行营业部依托个人金融超市,整合消费信贷、教育储蓄、通知存款、漫游汇款、本利丰、基金销售等个人金融产品,组建规模大、品种全、服务优的个人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多元化的理财思路和品种多样的增值性理财产品;全市农行各网点在办理储蓄、结算等传统柜台业务的同时,提供通汇宝、全额质押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国债、基金、代理保险等个人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将atm自动取款机、apm自助缴费机、特约商户pos结算等自助设备向地处繁华商贸区的营业网点倾斜,扩大设备覆盖面和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优良的用卡环境;95599服务热线为客户提供24小时无间断业务咨询和转帐结算等服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