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陕西春节习俗(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7:30:59 页码:12
陕西春节习俗(实用11篇)
2023-11-12 17:30:59    小编:

跆拳道是一门强调礼仪和技术的武术运动。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记片段,记录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和伟大成就。

陕西春节习俗篇一

陕西在传统佳节重阳节的时候,有当地特色的习俗,他们亲友之间会以菊花、菊糕为礼物相互馈赠。士子之间则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陕北的重阳节一样有着自己的特色,在重阳节的时候,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九是阳的意思,两个阳合在一起,就叫“重阳”。重阳节有登高、旅游、插茱萸、饮菊花酒、送花糕等风俗。据《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年间,汝南(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桓景,跟随方土费长房学道术。有一天,费长房告诫他说:“九月九日将有大祸临头,你可让家人佩戴一只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登高处、饮菊花酒,便可以躲过。”桓景照办了。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鸡、猪、狗均已暴死,认为是家畜代人受了祸。从此,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就盛行开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在唐代这种风俗。已遍及民间。

节日前,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馍)或“曲连”。“花糕”和“曲连”都是用上等麦面粉制成的。不同的是用锅蒸的叫“花糕”,用鏊烤烙的叫“曲连”。糕,一般是圆形或椭圆形,由底向上共三至五层乃至七层,逐渐升高。糕者谐音高,步步高升之意。每层周围都涂制花朵,糕顶更是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这样的花馍就叫做“花糕”。

“曲连”是烙制成的糕,花样多,如玉环、镰刀、斧头等,曲曲弯弯连结在一起,所以叫做“曲连”。

“花糕”和“曲连”的送法,首先是一个大型的“花糕”或“曲连”,再配带几个小“花糕”或小“曲连”。送双不送单(大者主糕除外),一般有一个儿女的,送二至四个小“花糕”(曲连)。有两个儿女的,送四至八个小“花糕”(曲连)。

小“花糕”名为“要糕”,是送给小孩玩耍的食品。如果是新出嫁的女儿,在未生下儿女以前,一般只送大花糕,而不送“耍糕”。

陕西广大农村,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插上青翠的茱萸,并且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这已是几千来一直奉行的传统风俗。家中合饮菊花酒,特别是老年人喜欢喝茱萸酒,已成为节日的传统饮料。

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健身的需要。因为菊花是凉性,菊花酒味芳香,有祛风、降火的作用,还可治疗头昏目眩等症状。所以重阳节饮菊花酒的风俗,至今盛行不衰。

重阳节采摘茱萸,亲朋互送,已成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是节前互送茱萸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或有人直接把茱萸插在被送人的大门上,以示节日的祝贺。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能温补肝肾,固精止汗,主治腰酸腿疼、阳萎遗精等症。茱萸的叶子,也叫艾叶,可以用作火罐治疗。所以重阳节赠送茱萸,是一件对人体有益的活动。

登高、旅游是重阳节一件有意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是受桓景跟随费长房学道术的影响,尔后,每年重阳节都有很多人,尤以老年人居多,佩戴装有茱萸的红袋子,并携带菊花酒(或茱萸酒)、各种干粮,到附近的高山或高处地带,远游观光,吃野餐、饮菊花酒或茱萸酒,畅谈《孟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佳话传说。近年来,重阳节登高、旅游的.风俗,似有较广泛地发展,有开展旅游观光活动的和秋季体育活动的,有马拉松赛跑活动等。

重阳节这天,一些文人学士及群众,喜欢登大雁塔,观看长安城及郊区风光,并想“在此一游,以作纪念。”这种风俗活动在唐代就很盛行,以后沿习成风。唐代长安人于每年重阳节,携酒扶杖,联袂出城,登大雁塔眺远,吟诗弄墨。如天宝十一年(752)诗人岑参登大雁塔吟诗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官。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月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近代的西安人也有承袭古风。在重阳节登大雁塔望远的习惯。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远在唐代就很盛行。当时,西安附近的白鹿原、神禾原、少陵原等地,都是重阳节前后人们乐游的地方。位于长安城东南方向的乐游原,更是人们来来往往,竞相攀高之处。李商隐的《乐游原》诗中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近代人在西安东南高原处,开辟的旅游点很多,如翠华山、鲸鱼沟等,不仅是重阳节登高之地,而且也是驰名省内的风景区,春季、夏季游览的人更多。

重阳节,一般喝茱萸酒或菊花酒,炒菜待客。主食吃臊子面、花糕馍。讲究的人家还做好多菜,摆宴席,隆重过节。陕西南部的佛坪一带,每逢重阳有食糍耙的习俗,或用新收玉米磨成浆糊,放进核桃仁蒸成玉米浆巴馍,调蜂蜜食之。咸阳长武一带,重阳节有蒸枣糕、包粽子馈赠亲友的习俗。陕北吴堡、横山一带在重阳节时,农家多食“枣糕”,又叫“自糕”,以软米、红枣制作,不用油炸。这个季节,谷物收割,红枣上棚,故人们多食之,以贺丰收。谚语云:“九月九,家家有”。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陕西西乡县在传统佳节重阳节的时候,有当地特色的习俗,他们亲友之间会以菊花、菊糕为礼物相互馈赠。士子之间则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陕北的重阳节一样有着自己的特色,重阳节正值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有的人家过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互馈赠,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陕西春节习俗篇二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节有许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端午节有许多风俗,好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非常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陕西春节习俗篇三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在陕西的中秋节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拜月,也叫做“圆月”。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悄悄地升起来的时候。这时清风徐来,虫声唧唧。人们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庭前、院落设立香案,摆上应时的瓜果,如西瓜、甜瓜、枣、梨、苹果、石榴、葡萄、山楂、板栗等,还摆上节日的特制食品――月饼,以及毛豆等熟食品。面对明月,全家人等,焚香礼拜,这就是相传已久的拜月活动。

中秋拜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寄托着人们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祝福和思念。

所以在外工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回家参加圆月活动。如果路途遥远,不能回家,家里人会给留下一份“团圆饼”或月饼,作为节日的礼品送给他。

拜完月后,全家人等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瓜果、月饼,一边谈叙天伦之乐事。介绍生活知识,谈论生产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多采。特别是从外地归来的家人,谈及外地风光、文物、传说,是多么生动而有趣的啊!小孩最爱听传奇式的故事。拜月活动一直持续到夜阑人静时分。

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食品和礼品。吃月饼的风俗,始于唐代,到了宋代兴盛起来。《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宋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那时的月饼,已经和现在的月饼,不差上下。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月饼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增加。有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秦式月饼等。

中秋节送月饼的礼仪十分讲究,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新结婚的女婿给丈人家送节礼,至少要送四色礼(礼馍、月饼、烟、酒等四样礼),丈人家招待女婿视家境情况摆宴席,和过红白喜事一样的体面。其他亲朋的送礼,根据亲疏关系、家境情况送礼,但都得有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具有特色的礼品。

团圆饼(馍)。

团圆饼(馍),即家庭自制的大圆月饼,用精麦面做制三至五层的大圆饼,每层周围雕塑着各式各样的花朵,用鏊锅烙制而成。此饼看起来十分美观,象征着家庭大团圆。拜月时作为向月亮的献礼,拜月后分而食之。一家有多少人,切成多少块。合起来是一个大圆饼(团圆);分开时一人一块,表示大团圆,全家人通力合作的意思。

烙团圆饼,在延安有传统的习惯,佳节将至,家家户户忙个不停,用芝麻、核桃、花生仁作馅,用铁锅或月饼鏊子烙制。

陕西乾县人民于每年中秋节、烙制“团圆馍”,大似锅盖(铁锅口径1尺8寸以上),形圆光边,号称“乾县锅盔”,是驰名国内的食品。中秋节这天,祭罢月后,按全家人数切成若干块,每人一块,在外工作的人员,也给留一块。

其它风俗。

在农村,群众还有“烙团圆饼献月亮”的习俗。晚上月亮刚一升起,一家烙一个大圆饼,内夹糖芝麻,压有云、月图案,做上花边。最大着直径2尺有余,连同红枣、水果一起盛在大盘内,放在院子正中,全家人围坐一起,老人给小孩讲常娥奔月的故事,大人们则话丰收团圆,直至月上中天。祭月完毕,老年人才将饼切块分给每个人。以庆贺全家的团聚,如有人外出不在,就把那一份留下,表示牢记亲人,虽走犹在。

城里人没有祭月的习俗,但有八月十五送月饼的习惯。儿女给父母送去月饼,晚上聚在一起,边吃边赏月。

陕西春节习俗篇四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大同小异,你知道陕西宝鸡春节习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陕西宝鸡春节习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从腊八‘吵年锣鼓’敲响以后年气越来越浓。”李福蔚说,人们都往家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开始置办年货,亲人团聚,忙的不亦乐乎。

团圆的习俗传承多年,也是一种文化认同,所以除夕饭又称为“团圆饭”,而熬年守岁则称之为“团坐”,“团圆”也是每年春节不变的主题。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据了解,西府川塬地区的年夜饭叫“抄盘子”,而山区则称之为“大糁汤”。“抄盘子”时,晚辈要给长辈敬酒、磕头,长辈则会拿出压岁钱。除夕熬年时,全家围坐一起包饺子,大年初一第一顿饭要吃饺子,寓意招财进宝、吉祥如意之意,一些人也会将硬币、红枣或是糖、花生仁等放入饺馅里“吃出”各种好运。

除夕全家团圆后,大年初一开始亲族拜年,新过门的媳妇由妯娌陪同拜年,谓之“认门”;初二“走亲戚”,给岳父母、娘舅拜年;初三轮到姑姨辈。正月初六开始送灯笼,长辈给晚辈“送灯笼”寓意“添丁增口”。如果外孙是头胎的,外婆、舅舅在送灯时还要加送小灯笼,称之为“垂头”。

正月初十到十五是游灯笼时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猜灯谜。正月十六晚“碰灯”,拿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讲究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忌讳游灯中途用嘴将灯火吹灭。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

对联。

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关中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豆要蒸好多馍和包子,并准备礼馍。

礼馍分为三种:一种是媳妇要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里面包的是菜油、干面、葱花合拌的馅;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馍”,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鸟、鱼等各种吉祥动物的形状,在馍顶部表面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这些馍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初一讲究不出门,不能走亲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称为“追节”,舅舅要带着灯笼和自家用面蒸的鱼到外甥家,给外甥“送灯”。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妇和新生小孩的家里,要把自家蒸的花馍摆出来看。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

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陕西春节习俗篇五

导语:陕西地区的婚俗习惯,包括见面,看屋,扯衣服,坐喝,择吉,完婚,迎亲,婚仪,入洞房,宴客,耍房,送饭,回门,贺礼。

秦岭以北的广阔平原,一直以来就有“八百里平川”的美誉,陕西的结婚习俗之多也是全国文明的。下面就和久久结婚网小编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秦岭以北的广阔平原,一直以来就有“八百里平川”的美誉,陕西的结婚习俗之多也是全国文明的。在如今这个开放自由的年代,陕西儿女在结婚的时候依然逃不掉传统的婚礼习俗。今天,久久结婚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陕西婚礼习俗,希望能帮助你打造与众不同的个性婚礼。

陕西婚礼

在结婚前不可避免的是要先订婚,想必各地也都如此吧。在双方父母选定良辰吉日后,结婚的序幕就该拉开了。婚礼的前一天,男方父母要去女方家送礼。据说有双节莲藕(象征并蒂莲,祝福新人永结同心之意)送给未来的儿媳妇。 第二天,婚礼的主角们该上场了。那一天,堵门是比可不少的,送亲的和接亲的都闹在一起了,当男方接亲的撞开门将堵门第一关攻克后,那么第二关就是新郎喝酸甜苦辣汤,此汤由四碗汤四种味道组成,新郎要不皱眉头的喝下去(这有风俗在里面也自然有女方整治新郎官)。然后就是新郎新娘各吃一个荷包蛋,由于女主角是送亲的保护对象当然就不会受到送亲的在荷包蛋里搁盐或者芥末之类的东西了,当然在吃的时候大家都会给予祝福,这时大家都会看到新郎官皱着眉头吃搁盐或芥末的荷包蛋的哭笑不得的样子了。第二关便是找鞋。女方送亲的事先将新娘子的红礼鞋藏起来,如果新郎官及他们接亲的人找不到鞋子的话,可就不能抱走我们美丽的新娘,如执意要抱走的话,女方送亲的会趁乱锁上大门。对于没有钥匙的男方来说,抱着即将要成为娇妻的新娘子而没办法离开新娘家,这还怎么结婚啊!

新郎官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找到鞋子那么就恭喜了,可以抱着新娘归了。从新娘家门口到婚车前,新郎可得一直抱着新娘啊。(所以建议以后要结婚的未来的新郎们早早的锻炼好身体,到时好有力气将自己的老婆抱回家啊!哈哈~~~~)

到了男方家后,还有一道程序,那就是挂门帘(这个习俗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都有。)如新房门上没有挂门帘的话,不好意思,新郎你还得抱着新娘等,等着大家把门帘给你们挂上了才能进去。要求挂门帘的人并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找弟妹辈的'来挂就是了。

接下来就是婚礼了,各地千篇一律,虽内容有所不同,但中间大的环节形式都是差不多的,这个就不用多说。

一般关中地区尤其城市里结婚用一天时间即可,简单、方便。如在农村的话,礼数或许会更多些。(参加表姐婚礼总结出来带有关中特色的说说而已。)

接着说说陕南山区结婚的一些习俗(主要以我家乡的婚礼习俗来说.)

这结婚一般要花费三、四天时间。这三、四天里也各有各的名称。

第一天,那是女方家的时间。女方家要备酒席邀请自家的亲朋好友。此席称之为“花圆酒”,意为女方嫁女。宴席中女方父母被年龄稍长与他们的亲朋好友用鲜艳的红印泥涂个大红脸寓为红红火火,当然有大家祝福加整治,图的就是开心嘛,自然女方父母不会生气喽。当天晚上,就是女方父母同“总管”(了解风俗习惯及婚礼礼数的亲戚或朋友)商议第二天结婚的注意事项。

当第二天新郎来接新娘时,自然先被女方家的小孩子堵门要红包,然后是吃甜酒汤圆,取甜甜蜜蜜,圆满之意。见到新娘后,新郎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皮箱里的红礼鞋,亲手为新娘穿上,接着由新娘的弟弟将新娘背出女方家门口,在门口要铺一张大红纸(因为在此时新娘还不能脚沾地),让新娘踩在红纸上交给新郎官,这时新郎就可以抱着新娘上花车了。在这段时间里新娘不能回头看娘家一眼(据说这样不吉利。)当花车接新娘走时,要按原路返回,此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到男方家后,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男方会派人端上一盆清水让新娘洗手,而新娘会给这个送水的人一个大大的红包的。这天的婚宴就是正席,即男方家娶儿媳妇。

第三天由男方家准备宴席邀请女方父母及为女方家送亲的人(俗称“尚亲”)。此席名为“圆欢席”,取其团圆、欢乐之意。为的是双方父母及亲朋好友在一起欢欢乐乐,彼此多些认识、了解。

第四天是新娘回娘家。早上有尚亲的人到新郎家接新郎和新娘回娘家,在太阳快落山只前,要将这对新婚夫妇送回去。(这为避什么,现在还不清楚,尚为了解到。)

以上就是关于陕西婚礼习俗的介绍,小编祝天下的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和和美美,永结同心,幸福一生。

陕西春节习俗篇六

西安的春节是炽热的,黄土地上到处是红红火火,你知道陕西西安春节习俗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陕西西安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1、吃饺子。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为除掉一年的晦气,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2、逛大唐西市庙会。

西安大唐西市庙会是盛唐时期我国最大的庙会之一,在中断千年之后终于再次和广大市民见面,融会了中西风情、雅俗共赏,已成为西安春节期间一道文化大餐。

3、能吃的祝福——过年蒸花馍。

过年蒸花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俗之一,按照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让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为工艺品。当地人以拥有它们为喜庆——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4、祭把社火。

民间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5、西安城墙赏灯会。

西安城墙灯会是具有西安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春节民间文化盛会,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不但能够欣赏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观赏体验盛大的节庆活动,还能参与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

老洞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一年一度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举行,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老洞庙在西安以东的白鹿原北麓,灞河南岸。此庙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翠柏葱笼,山花烂漫。据《咸阳县志》载:老洞庙开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最初由当地姓王、姓牛的二位善士募资修建。到了清朝同治年间,由于战火不断,老洞庙被付之一炬,直至清朝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民国初期,善男信女,募捐化缘,不断进行扩建与修缮。才形成了一个艺术价值较高的建筑群体。殿、洞、楼、阁、重檐画栋,宏伟壮观。多少年来,观光者络绎不绝,进香者流连忘返,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老洞庙的主体建筑是药王大殿,又称“药王洞”“药王山”。祭祀的神位主要是唐代医圣孙思邈。围绕大殿修建的亭台楼阁,共计三楼、三庙、八殿、十四洞。重重叠叠,依山而上。每逢初一、十五,罄声悠扬,使你顿生脱俗之感。无论是大殿、神洞,都塑有彩色神像。虽非巧夺天工,但却栩栩如生。其中有“送子娘娘”“无量天尊”“东海龙王”“黑虎灵官”。农历二月初一是娘娘会,农历二月初二是药王会。每遇会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祭祀娘娘,求生贵子。乞求药王,消灾免祸。一年一度的朝会者,多达几万人乃至十余万人。

解放前,老洞会会头(主持人)由“三社”执掌。杨圪瘩、莫灵庙村为东社,石家道为中社,刘村、何家街为西社,习惯上称“三社五份子”。会头按三社轮流负责操办,会期秩序均由“三社”统一管理。

中国唐苑。

那里别有洞天,亭台楼阁、漫漫长廊、山山水水,应有尽有。脚踩到的每处地方都是一副画卷。而且四季都有不同风格的美。

西仓。

那里是西安烟火气最浓的地方,热闹非凡。花鸟鱼虫,地摊古玩,柴米油盐应有尽有。

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大诗人王维将山中古寺之境描摹得清幽、寂静、深远。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一祖庭,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香积寺村。里面的善导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巍峨庄严。

陕西春节习俗篇七

农历腊月初八日,是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你知道陕西腊八节的习俗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陕西腊八节的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陕西富平县一带人民,在腊八节这天喜欢酿酒,名日“腊脚”(酒引子);长安县的古俗,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的人民,在腊八节这天,讲究给老人送粥,丈人家要请女婿吃粥;华阴县人民于腊八节当天煮腊八面敬神;大荔人民于腊八节煮“腊八粥”祭祖;凤翔一带的人民,在腊八节这天喜欢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成“腊八焖饭”,是节日的珍贵风味食品;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腊八节这天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发的习俗,认为这天理发大吉大利;汉中地区西乡县的农村,于腊八节除自食“腊八粥”外,还将“腊八粥”馈赠亲友并给树上喂粥(用刀切开树皮),一边喂粥,一边念道:“喂喂喂腊八,明年结个繁疙瘩。砍一刀,结一万,年年喂你腊八饭。”;宝鸡地区的陇县农村,在腊八粥内混煮荞面饺子,俗称“雀儿头”,是节日的特殊风味食品,这一天五更时,当地农民不见日光,敲取大冰块置放于粪堆之上,名曰“堆冰狗”,俗说这样可免除庄稼病虫害;延安地区的人民过腊八节,早饭是用养麦面捏成鸟头、蝌蚪、蛇尾等形状,在用软米做成的粘饭将熟时放入,待熟后食之,称之为吃“懵饭”。

1、腊八节的起源很早,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中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礼,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熬上一锅体现农业大丰收的“腊八粥”。一则是为了祭奠神灵!二则是为了供全家大小人等,聚餐一顿,庆祝丰收,预祝来年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日吃腊八粥的风俗。

2、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成为习俗。以后由佛教徒念经吃粥,传到民间,广大人民也以佛教吃粥而吃“腊八粥”了。

3、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成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陕西春节习俗篇八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在陕西的中秋节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拜月,也叫做“圆月”。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悄悄地升起来的时候。这时清风徐来,虫声唧唧。人们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庭前、院落设立香案,摆上应时的瓜果,如西瓜、甜瓜、枣、梨、苹果、石榴、葡萄、山楂、板栗等,还摆上节日的特制食品――月饼,以及毛豆等熟食品。面对明月,全家人等,焚香礼拜,这就是相传已久的拜月活动。

中秋拜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寄托着人们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祝福和思念。

所以在外工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回家参加圆月活动。如果路途遥远,不能回家,家里人会给留下一份“团圆饼”或月饼,作为节日的礼品送给他。

拜完月后,全家人等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瓜果、月饼,一边谈叙天伦之乐事。介绍生活知识,谈论生产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多采。特别是从外地归来的家人,谈及外地风光、文物、传说,是多么生动而有趣的啊!小孩最爱听传奇式的故事。拜月活动一直持续到夜阑人静时分。

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食品和礼品。吃月饼的风俗,始于唐代,到了宋代兴盛起来。《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宋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那时的月饼,已经和现在的月饼,不差上下。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月饼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增加。有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秦式月饼等。

中秋节送月饼的礼仪十分讲究,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新结婚的女婿给丈人家送节礼,至少要送四色礼(礼馍、月饼、烟、酒等四样礼),丈人家招待女婿视家境情况摆宴席,和过红白喜事一样的体面。其他亲朋的送礼,根据亲疏关系、家境情况送礼,但都得有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具有特色的礼品。

团圆饼(馍)。

团圆饼(馍),即家庭自制的大圆月饼,用精麦面做制三至五层的大圆饼,每层周围雕塑着各式各样的花朵,用鏊锅烙制而成。此饼看起来十分美观,象征着家庭大团圆。拜月时作为向月亮的献礼,拜月后分而食之。一家有多少人,切成多少块。合起来是一个大圆饼(团圆);分开时一人一块,表示大团圆,全家人通力合作的意思。

烙团圆饼,在延安有传统的习惯,佳节将至,家家户户忙个不停,用芝麻、核桃、花生仁作馅,用铁锅或月饼鏊子烙制。

陕西乾县人民于每年中秋节、烙制“团圆馍”,大似锅盖(铁锅口径1尺8寸以上),形圆光边,号称“乾县锅盔”,是驰名国内的食品。中秋节这天,祭罢月后,按全家人数切成若干块,每人一块,在外工作的人员,也给留一块。

其它风俗。

在农村,群众还有“烙团圆饼献月亮”的习俗。晚上月亮刚一升起,一家烙一个大圆饼,内夹糖芝麻,压有云、月图案,做上花边。最大着直径2尺有余,连同红枣、水果一起盛在大盘内,放在院子正中,全家人围坐一起,老人给小孩讲常娥奔月的故事,大人们则话丰收团圆,直至月上中天。祭月完毕,老年人才将饼切块分给每个人。以庆贺全家的团聚,如有人外出不在,就把那一份留下,表示牢记亲人,虽走犹在。

城里人没有祭月的习俗,但有八月十五送月饼的习惯。儿女给父母送去月饼,晚上聚在一起,边吃边赏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陕西春节习俗篇九

陕西被称为古朴秦川,陕西是中国的文化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你知道陕西元宵节习俗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陕西元宵节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为这天的礼俗食品为元宵而得名。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里装糖馅的圆形食品,滚粉的叫元宵,包粉的叫“汤圆”,取其团圆和睦之意。这天的主要活动是观灯,所以也叫做“灯节”。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

谜语。

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

2、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陕西春节习俗篇十

我们家乡每逢到春节都是热闹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我可是非常心动的。

我们的除夕习俗其实全国都一样,大家都要一起团聚吃饭,开开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辈都去给长辈拜年,而我们呢?可说是大丰收,红包满了自己的口袋,装满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时,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可见得春节多么热闹啊,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喜庆,这么欢喜.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陕西春节习俗篇十一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

对联。

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