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1:35:04 页码:13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通用8篇)
2023-11-11 01:35:04    小编:

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对过去的经验做一个回顾。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在读完以下的总结范文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篇一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们光临平武报恩寺参加游览。我很荣幸能够担任您们的导游,陪同各位领略平武人文风光的神韵,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美丽而神奇的平武县城,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它集悠远厚重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美绝伦的.建筑、繁富瑰丽的艺术于一体,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平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西汉初年正式设置县级政区刚氐道,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西晋时始有平武之名,北魏孝武帝时置江油郡。西魏废帝二年置龙州,延至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改为龙安府,所以平武又称龙州或龙安。报恩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它坐西向东,其主体建筑布局在一条长300米的中轴线上,由东向西次第升高,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分为门前广场和前、中、后三进院落。由于规模宏大,其设计和主持施工卢禹、郭鼎等20余名工匠又是王玺从北京等地请来,因而其形制和气势都酷似皇城宫殿,故又有深山宫殿之名。报恩寺不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其建筑还独具特色。它的建筑在风格上由宋、元向明、清过渡,体现了承前启后的特点。其单体建筑,既严格按照宫式手法建造,细部装修又灵活地运用了地方技巧,在建筑艺术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每座建筑不仅雄伟壮丽,各具特色,并且还具有高度的抗震性,自创建以来,经受了1610年、1630年和1976年等多次强烈地震,仍安然无恙,完好如初,被中外建筑、地震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独具匠心的抗震建筑。这座古老的寺院虽然全系木质结构,却不腐蛀,甚至不结蛛网,这又是一个奇迹。原因何在?它的用料十分考究。整座寺院,木村全部选用本地所优质楠木建成,此处仅有,别处绝无,堪称一绝。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山门位于中轴张前端,是报恩寺的正门,为单檐悬山式建筑,两侧连以八字形高墙,门上悬横匾一方,上书赦修报恩寺五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因为这是王玺请示皇帝,经皇帝特别批准而修建的,故称赦修。匾额周围镂空透雕云龙图案,立体感极强。山门外稍间内,彩塑两尊金刚神像。左为密迹金刚,右为那罗廷金刚。山门内两稍间中彩塑三头六臂、四头八臂明王神像各一尊,头作焰发,手持法器,体形魁伟,相貌威严,令人望而生畏。山门前广场正中,有两座形制相同的石经幢。经幢原来是丝帛的伞盖状物,上书佛经,于佛前立杆悬挂。相传幢影映于人身,可以免除罪垢。山门与广场之间的三角形平台上,安置雌雄狻猊一对。狻猊身高3米,昂首蹲坐,左右对峙,姿态威武,充分显示了报恩寺石雕技艺的精湛。

穿过山门就进入了寺内第一进院落,三座单孔石拱桥并列其间,连接着山门与对面的天王殿。桥面呈弧形,中桥桥面铺砌团花图案的白色琉璃砖,两侧桥面嵌以青砖。桥身两侧均安装雕刻精美的石护栏。钟楼西面有座小小方亭,内有水井一口,名曰范公井。此井为明代龙州宣抚司经历范辂所凿。范辂原任御史,因直谏犯上而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被明武宗贬为龙州宣抚司经历。此时距报恩寺建成已有70余年。他见寺内僧侣饮水困难,便慷概解囊,出资凿成此井。井成之后,寺内僧侣饮水思源,对范公十分怀念,便在井上建亭树碑,以为纪念。井深17米,设计考究,工程艰巨。水味香冽,四季浮泽如露。殿内南北两稍间内置佛台,台上彩塑四大天王神像。像高4米,胸宽1米,体态匀称,造型威武。左边两尊为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增长天王按剑挺立。右边两尊为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广目天王手托宝塔,多闻天王手杵宝伞。这四位已经完全汉化了的天王。

走出天王殿,就进入了第二进院落。正面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大友宝殿,左右两侧北为大悲殿,南为华严藏。

殿中置须弥座式石砌佛台,台上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像一尊。观音像连台通高9米,全身贴金,赤双足,稳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上,头戴花冠,身披菁纱,璎珞垂地,体态柔媚,造型优美,高大匀称。观音正身躯干为一根巨大的楠木精雕细刻而成,一头四面,头顶重塑宝塔式的三面小头像,肩上的两只大手高举无量光佛,背后呈扇形密布着1004只手,每只手掌分别刻有一只圆睁的慧眼,分别拿着不同的佛门法器。这些手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迭,与不遮掩,悬空排列成15层圆孤,宛如一株怒放的金色菊花,千姿百态,美丽壮观。此千手观音雕像国内罕见,为报恩寺一绝。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篇二

每逢春夏交替季节,正值佛祖圣诞的四月初八和药王菩萨圣诞的四月二十八,十里山道,十里飘香,顺山势而观,那蔓延的紫藤横看似城墙,侧视如蛟龙,壮观中见俊秀,宛延中呈大气,一派紫气升腾。

842年唐武宗即位后,当时道教杰出人物赵归真极力讨好武宗,策划废佛。会昌五年(845)春下达废佛诏敕,结果使得全国境内近4700座寺院、4万多兰若(修行场所)废毁,27万多僧尼还俗故里。这一事件被称为“三武一宗”中灾祸最严重的第三难,即唐武会昌法难。在此期间,海会寺法难当头,被当地道教徒以朝廷诏敕为由,将海会寺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的头部全部凿掉,并赶走僧人,后改为道教的紫微观。

王乔洞的神秘为历代乐者、诗人、画家、佛、道教徒推崇,诗词歌赋甚多,仅选摘三首以描述王乔洞石窟的仙境风遗。

其一,《王子乔》(唐宋之间):

王子乔爱神仙,七月七日上寅天。

白虎摇瑟凤吹笙,乘骑云气吸日精。

吸日精长不归,遗洞今在而人非。

空望山头草,草露湿人衣。

其二,《王乔洞》(明·许国泰):

洞口碧桃花,春风升满树。

不见王子乔,空踏烟霞路。

其三,《王乔仙洞》(清·知县林宗哲):

叶悬丹成骨已仙,飞鸟过此是何年。

千寻紫气寒生地,半点灵光夜烛天。

白鹤几回窥鼎汞,红尘一任变桑田。

人间此是瀛洲景,秘诀何需问稚川。

1912月,在王乔洞原海会寺旁购山地30亩,开山重建。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篇三

刚一进门,我就把刚才的恐惧抛到九霄云外了。我跑到拿香处点了三支香,走到弥勒佛面前,鞠了三个躬,心里默默地许愿:希望我们阖家幸福!接着,我又向右、后、左面各鞠了三个躬。弥勒佛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挺着一个大啤酒肚,脖子上挂着长长的佛珠,脸上带着乐呵呵地笑容,好像从来都没有什么烦恼。

接着,我们来到了报恩塔。报恩塔的檐角是向上翘的,活像一个小丑的鼻子。檐角上挂着风铃,风一吹,风铃的声音好像一群小鸟在清脆地啼唱。报恩塔一共有九层,在塔式建筑中算很高的了。听外公说,为了保护文物,市区内不可以建造比它更高的建筑物,这就使它更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了。

游览中,我不仅仅是在欣赏这些伟大的建筑,而且还认真阅读了景区里对报恩塔的介绍呢!我了解到,报恩塔的原名叫北寺塔,是三国时期孙权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所建造的。我想,我也应该报答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虽然我不能像孙权那样为妈妈建造一座塔,但我能帮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时,妈妈问我:“你有什么感想啊?”我想了一会儿,说:“我想到了音乐课上学的《游子吟》这首诗歌。妈妈,我唱给你听吧……”

回去的路上,夕阳西下,我转身看向沐浴在夕阳中的报恩塔。我会把父母长辈的恩情永远记在心间,让它如报恩塔一般远远长存。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篇四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大报恩寺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报恩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千余年间,屡废屡建,寺名亦屡屡更易,大报恩寺塔立于南朝寺庙发祥地和江南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大报恩寺的历史从孙吴开始,历经各朝,有过长干寺、天禧寺等名字,大报恩寺塔的前身则是阿育王塔。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孙权建建初寺及阿育王塔,为江南塔寺之始,有“江南第一寺”之称,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首座寺庙。经过考证,阿育王塔约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194─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建塔者极有可能是秣陵人符融,他曾任徐州刺史陶谦麾下之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官,并以漕运所得经费建庙盖塔。符融为最早见于正史的中国阁楼式佛塔的创始者,后退守故里秣陵,为孙策攻灭。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东吴大帝孙权为康居国僧人会在长干里修建建初寺和阿育王塔,成为江南塔寺之始。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名长干寺;南朝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改慈恩旌忠教寺。建德六年(578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建康。辄遇大**,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建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唐朝年间,“慧闻者,齐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论》、《中论》,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悯寺所得榇施,买海曲溪石梁为放生池,佛法广播于江北。”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僧可政得唐三藏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于长干寺建塔瘗藏;宋天禧元年(10),重修后的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明永乐六年(14)毁于火,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明成祖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命工部于此重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宝塔,按照宫阙规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费用计钱粮银二百五十万两、金钱百万,历时十九年始完工。“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大报恩寺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正值郑和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之时,因而,郑和对这项工程难以全力照顾,工程进展缓慢,弊端展现。为此,1428年(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此时已出洋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即将未完处,用心提督”,限期完工。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其从海外带回的“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遭雷火袭击,天王殿,大殿、观音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16)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最后一次是18(清嘉庆七年)修复竣工后,绘塔图并附志。咸丰四年(1854年),大报恩寺塔被毁,关于被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军攻克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对城内造成威胁,太平军先下手为强,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另一说则是1856年,正逢天京之变,北王韦昌辉因为担心翼王石达开占领城外的琉璃塔,架炮攻击城内,派兵一面在塔下挖地道引爆炸药,一面用火炮直接轰击塔身,最终使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砾,而大报恩寺的其他建筑也被由此引发的大火全部烧毁。也有人认为是曾国藩下令炸毁的。清同治四年(1865年),江宁机器制造局就大报恩寺遗址坡下菜地造住房十二间,工作间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寺院遗址渐被蚕食瓜分。1958年,在眼香庙、芙蓉山、窑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构件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后,南京市开始筹划复建事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启动建设。8月7日,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铁函中发现了七宝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级文物与圣物,内藏“佛顶真骨”。,大报恩寺重建工程被列为南京市20城市建设“十六个重大项目”之一,同年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向该工程捐赠10亿元人民币。年6月12日,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在栖霞寺隆重举行,佛顶骨舍利在栖霞寺法堂供奉的一个月里,有近20万人前往瞻礼。6月,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25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开幕,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舍利从发现地南京迎请来到了香港。年11月,大报恩寺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5月,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月,大报恩寺轻质保护塔主体完工,该塔共有9层,由轻钢结构和玻璃筑成,外立面由玻璃幕墙组成。12月16日上午10点18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举行开园仪式。12月17日,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放。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范围东起今晨光机器厂,西至雨花路,南达雨花台,北抵秦淮河边,周围9里13步。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大报恩寺北半部主体建筑中轴线布局排列有序: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琉璃塔一观音殿一法堂。香水河桥的南北两侧各置御碑亭一座,分别护于“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和“御制大报恩寺右碑”。观音殿的两侧有祖师殿和伽蓝殿,观音殿后南北有画廓118间。在祖师殿前有钟楼一座,而与之对称的伽蓝殿前却无鼓楼,按中国寺庙传统的“晨钟暮鼓”及建筑式样,大报恩寺内设钟楼而不设鼓楼现象轻为少见。结合大报恩寺塔“九级内外,篝灯一百四十有六”,“—日夜费油六十四斤四两零”,使之“昼夜长明”来看,大报恩寺设钟不设鼓当有一定寓意。各殿的尺寸,《金陵梵刹志》收录详备。大报恩寺山门朝西,建筑布局总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中最重要的宗教性建筑皆分布于北区;而为寺院配套的附属建筑皆位于南区,两者之间以院墙相隔。大报恩寺北区的建筑排列极为有序。沿着中轴线依次设置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大殿—琉璃塔—观音殿—法堂等核心建筑;在中轴线两侧还根据需要设置了御碑亭、钟楼、祖师殿、伽蓝殿等建筑。大报恩寺以佛殿(即大雄宝殿,又称碽妃殿)、天王殿、宝塔为主体,包括金刚殿、左右碑亭、天王殿、大殿、佛殿、大禅殿、后禅殿、左右观音殿、法堂、祖师堂、无梁殿、伽蓝殿、藏经前殿、藏经殿、左右贮经廊、轮藏殿、禅堂、韦驮殿、经房、东西方丈、三藏殿、钟楼等,僧院一百四十八房,东西画廊廊房一百一十八间,经房三十八间,规模极其宏大。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的建筑极其精美,集明代以前中国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其中以大雄宝殿和四天王殿最为壮丽,下墙、石坛及栏杆,都用汉白玉石砌成,雕镂得非常别致。大殿非礼部祠祭,终年封闭。明初诏刻大藏,别置藏经殿,贮南藏经板全部。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当时中国的象征。大报恩寺的营建工程浩大,尤以琉璃塔为艰。据有关史料统计,这一工程先后历时19年(一说),动用全国征集的良匠军工达十万人,仅建塔一项的费用,用过钱粮银2485484两,就连郑和下西洋所剩百余万银两也耗于造塔的工程。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是明成祖朱棣在准备迁都北京时,为报答父母(父亲朱元璋、生母碽妃和养母马皇后)之恩而决意兴建的。该寺自永乐十年(1412)十月十三日午时动工,由郑和与另一名太监汪福主持其事。在大报恩寺营造期间,正逢郑和连年出使海外,对这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难以兼顾,致使当事人多把相关军夫人匠擅自役使,以致工程进展缓慢。直到郑和担任南京守备,时常亲临现场督促指挥,工程进度加快,至宣德三年(1428)八月初一始告完成。整个工程耗资钱粮银2485484两,其中有郑和下西洋节余款项100多万两,参与营建的军匠夫役达10万人之众。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大报恩寺临近秦淮河,地质稍软。在全寺建造之初,地基均用木炭垫底,其方法是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使地质不再迁变,能够承受重压,再在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起到防潮杀虫的作用。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大报恩寺的营建,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它也显示了郑和的组织和建筑才能。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

从20初至2010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南京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先后发现并清理了属于明代大报恩寺的香水河桥,中轴线主干道、天王殿、大殿、观音殿、法堂,以及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和北侧的画廊基础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以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文物,获得了极为重要的考古收获。截至2010年中,油库、画廊、伽蓝殿等建筑遗迹仍在清理发掘之中。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篇五

迎客松在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黄山“四绝”之一。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支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

迎客松的知名度可谓高矣。上至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下至车站码头,随处都会发现它的身影,就连宾馆的屏风,庭院的影壁,也有迎客松的雅姿。登堂入室的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

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是黄山松的代表,国之瑰宝。

松树可以生长在各种不同的土壤上。因针叶灰分含量低,能忍耐贫瘠土壤,但以种在疏松肥沃土壤上的生产力高。湿润地区的松树大多适宜酸性土壤。而有些松树,如白皮松和油松,则能适应含钙量多和ph高的土壤。松树根系有菌根菌共生。主要为外生菌根的菌丝体形成鞘,包围着短的侧根,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因而诱发菌根发育对有些松树造林的成败至关重要。大多数松树不能生长在盐渍土上,因而不能靠近海滨生长。但是有些松树如由日本引种到中国的黑松,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

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篇六

报恩寺是绵阳市平武县的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名胜古迹。至今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早就想去游览一下报恩寺了,可一直没有去,今年暑假,我终于实现了我这个愿望。

原来这个报恩寺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寺庙,而是当地的一个官员仿照北京故宫建造的。可是天下没有不通风的墙,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于是皇上就派人来查,这可急坏了那个官员啊要知道,被查出来可是会被诛九族的呀。最后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结果皇上不但没有杀他全家,还赏赐了他。原来这个官员命人造了许多神像放进了这个仿照的故宫里面,并给这个寺院取名叫“报恩寺”,还让人宣传自己是为了感恩皇上而建造的。这就是报恩寺的由来。

首先来到报恩寺门口印入我们眼帘的是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经幢,让我们不禁感受到古代人们的心灵手巧。再往前走便是用汉白玉雕刻的台阶了。我们不禁感叹报恩寺的完美。虽然它只是故宫的仿制品,可它却有故宫没有的美。再往前走我们就来到了山门前。山门左右有一雄一雌两头狮子,你看那母狮子和它脚底下的小狮子玩的正开心呢!山门外立着的是哼哈二将,瞧他们威风凛凛的样子真令人敬佩。

进了山门,我们就真正地进入了报恩寺,开始了我们的旅行。进了山门,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房子便是天王殿,虽然它还在被工人们修护,但还是挡不住它的雄伟壮观,还是挡不住它的气势。里面的四大天王神情严肃让我们不禁紧张了起来。或许因为做工太好了,我竟然把他们当成了真的。

过了天王殿便是观音菩萨了,里面有一尊菩萨,她有三个头,千只眼,千只手,最神奇的是,她只用了一根木头雕成,她的旁边还有许多画字,记载着观音菩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眼和手的故事。

接着我们还推了转轮经藏,还看了大雄宝殿,龟碑亭和万佛楼,每一处景象都让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现在报恩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因为整个报恩寺都是用楠木建造的,非常干净,几千年一点蜘蛛丝都没有。而且报恩寺里有很多谜,许多人都在研究,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它。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篇七

报恩寺,这是苏州古城中的一座古寺。在这座古寺中有许多“经典”在这个寒假中我领教了一个经典。那天,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到了报恩寺。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范围东起今晨光机器厂,西至雨花路,南达雨花台,北抵秦淮河边,周围9里13步。

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

导游带我们参观了报恩寺的一些地方后,便带我们去了一间禅房里。我们做着一个阿弥佗佛的样子进了里面,我和爸爸妈妈到了最前面,一位师傅让我们跪在一个垫子上,然后让我们闭上眼睛,然后我感觉到头上凉凉的。过了一会,那位师傅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我叫不来名字的东西,让我们去找那位坐在门口的那位师傅。我们拿着那个东西去了那,那位师傅和我们说了一个阿弥佗佛后,问我们信不信佛,爸爸深思熟虑了一会说:“信吧。”那位师傅听了以后,脸上微微的笑了一下,从身后拿出了一根很长的香,对我们说:“如果是这样,就买了这‘高香’。”爸爸问:“多少钱?”那位师傅说:“399元。”爸爸和妈妈听到这都有些大吃一斤和不知所措。然后妈妈想了想,对爸爸说:“你是不是钱没带够,那你去外面找三姐夫借一些。”说着我们便走了出去,我们走时,那个假师傅说了一句:“你们懂不懂礼貌二字?”他一说完,我们走得更快了。走出报恩寺后,我说了一句:“现在都什么世道啊,连和尚都有假,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就是我在报恩寺里领教的经典中的经典。

安徽报恩寺导游词篇八

报恩寺洞内凿刻佛、菩萨像两组。前洞口为一组:中央崖壁上刻有韦驼菩萨、迦蓝菩萨;中间两侧刻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上方刻有佛祖释迦牟尼,两旁的是迦叶尊者、阿难尊者,并立两侧的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后洞口为一组:右上方凿刻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离光佛、阿弥陀佛三世佛,此组彩绘至今尚存。此外,洞内上下刻有500余尊罗汉像;在佛周围还刻有虎、马、麒麟、狗等动物造像,场面宏伟,佛教称之谓“海会”,即众生闻法(众生聆听佛祖讲经说法),海会寺也因此而得名。

虽然此窟比不上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的雄浑壮观,但王乔洞石窟以以小见大著称,既是宇宙众生的揽括,也是集寺院殿堂为一体的浓缩,如此绝妙的构思,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石窟艺术中也仅此一处绝版。

前洞的圆型中央为大雄宝殿区,是礼佛的重要区域。佛、菩萨的周围刻有云气升腾,众生虔诚恭敬的神态,晨钟暮鼓,佛乐梵音,加之洞中雾气飘渺,钟乳石的叮咚滴水声,洞内共鸣似千僧万侣,一片朗朗梵呗振人心宇,如入仙境。相传唐代佛乐高僧道照,来此洞云游,誉此洞为“声韵锤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