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24:10 页码:14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精选8篇)
2023-11-12 23:24:10    小编:

演讲稿是一种书面表达形式,用来向观众传递特定的信息和观点。演讲稿的组织结构要清晰,一般可以按照引出、主体和总结三个部分来划分。最后,祝愿大家在撰写和演讲演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能够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篇一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文化发展从社会发展中分离出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同等提出,是文化发展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作用明显增强、特点更加突出的表现。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建议中提出的要有重点地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推动文化创新,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才能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才能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文化产业(文化经济)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或增长极、增长带)。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重要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xx、xx、xx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xx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丝绸古道、大漠雄风、敦煌壁画、红色旅游、文物考古等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但在兄弟省市文化产业方面大踏步的前进中,xx现在的窘迫情形很是尴尬。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具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良好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构建、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的形成等)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对外作用,表现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引导和带动世界和―谐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xx在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等方面都处于一个初级状态,应该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从实际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采取一切措施,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进而推动xx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快市场培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也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技术先进富有xx特色的文化产品,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xx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会对拉动xx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事业被提升至如此重要地位,xx文化产业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xx省文化产业也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篇二

前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十二五”时期(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首都全面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迈进、加快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是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市级综合专项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本市能源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本市能源发展建设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各领域、各部门、各区县编制实施相关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政策和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初步预计,五年全社会能源投资约748亿元,其中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约75亿元,比“十五”

1

成倍增长。

(一)设施供应能力大幅提升。

供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瓶颈初步缓解。在城区,太阳宫、郑常庄、京丰、亦庄、电子城5座燃气热电厂和草桥供热厂等一批新的供热设施建成投产,新增供热能力2600万平方米;城市中心大网长度超过1000公里,供热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增幅超过50%;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及17.3万户老城居民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城区供热结构不断优化。在新城,新建30座现代化集中供热中心替代670座分散燃煤锅炉房,总供热能力超过1.2亿平方米;引入三河热源,首次实现域外热力进京。到底,全市供热面积达到6.7亿平方米,基本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燃气和燃煤互补充”的多元供热格局。

燃气利用快速发展,管网体系覆盖城乡。建成陕京一、二、三线和地下储气库输气系统,初步形成“3+1”的输气格局,总输气能力超过280亿立方米/年,日供应能力达到8600万立方米;建成衙门口、次渠、采育、通州、阎村等5座输气门站,设计接收能力超过1亿立方米/日;建设形成“五环五级七放射”的配气体系,辐射除延庆外所有新城。到20底,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75亿立方米,天然气管网长度超过1.3万公里,天然气用户超过400万户,均比翻了一番,成为全国用气规模最大、配气能力最强、居民用户最多的城市。

2

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网架结构日趋完善。新建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2第一文库网3座、110千伏变电站90座;基本形成5个方向、8条通道、18条回路的多方向外受电格局;在5大供电分区中,形成以220千伏环网为主干的城市高压配电网;本地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装机313万千瓦,比重超过50%。年,全市电力高峰负荷达到1666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10亿千瓦时,户均停电时间约为3小时,比20减少6个小时,较好满足了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成品油管线首次建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完成燕山石化炼厂设备升级改造,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汽柴油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建成183公里六环路成品油管线和长辛店油库,年输油量达到285万吨。到2010年底,全市油库达到22座,储油量达到80万立方米,经营性加油站达到1074座,形成“一厂、一线、多库、千站”的成品油供应保障体系。

(二)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持本市大型企业集团域外发展,京能集团域外参股控股的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4437万千瓦,建成鄂尔多斯、岱海等一批现代化煤炭、电力生产基地。提前制定迎峰度夏、冬季供暖时期能源保障运行调控机制和预案,加强预控和预判,保障高峰时段运行安全。率先建立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多级能源储备制度,30万吨煤炭、3000吨供暖燃油和1万吨液化石油气等政府应急储备设施建成投运,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首都能源运行安全保障任务。

(三)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加快实施燃煤设施资源整合和清洁能源改造。201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约为2750万吨,在全市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比年下降1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大幅提高,应用范围拓展到除炊事、采暖以外的发电、工业、制冷等领域;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奥运村再生水热泵系统,地热、热泵供暖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风能利用、垃圾发电实现零的突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接近20万千瓦。2010年,全市优质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0%,其中天然气、外调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分别达到13.1%、23%和3.2%。

(四)能源惠民成效显著。

能源安居工程。到2010年底,17.3万户老城居民实现采暖无煤化;65万户居民冬季暖气不热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6万户老楼居民告别煤气罐,用上方便清洁的管道天然气;近8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用电条件显著改善;20万户城乡居民用上太阳能热水;7万户郊区农民接通了清洁经济的管道燃气;2万户山区居民用上了安全放心的液化石油气;新建节能抗震民居1.3万户,实施既有农宅节能增温改造4.2万户;示范推广新型生物质采暖农具5.3万套。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用能品质显著提升。

(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关停焦化厂、三热等一批高耗能工业企业,淘汰关闭85.6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和200余座小煤矿。新城供热资源整合全面推进。燃煤电厂全部完成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改造,建成全国首座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十一五”期间,以年均4.7%的能源增长支撑了11.4%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6.59%,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0年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5

表1-2010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变化趋势。

(六)优化发展环境成效显著。

6

7

8

关于调整我市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的通知(京发改〔〕573号)。

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0号)。

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市人民政府第174号令)。

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条例(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2号)。

北京市居民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京政管字〔〕22号)。

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京发改〔2006〕839号)。

号)。

二、差距和不足。

9

“十一五”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建设成效显著,但距离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能源结构亟待加快调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煤炭总量削减仍有较大空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设施供给约束仍然突出。现有热电厂能力已“吃干用尽”,中心大网长期超负荷运行,实际供热面积已超过设计供热能力的12%;电力配网建设相对滞后,本地电源支撑能力不足。

三是城乡能源发展差距较大。城南地区、新兴产业功能区、城乡结合部用能水平和保障能力与中心城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用能仍以散煤、秸秆、薪柴为主,农村能源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四是信息监控和应急水平有待提升。现有能源监控系统仍处在起步阶段,监测站点少,监控能力不足;现有老旧管网安全隐患突出,城市能源应急保障能力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国际化特大型城市运行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10。

五是能源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能源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加大,特别是能源投融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主要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有待理顺,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标准和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完善。

三、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本市能源发展建设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的挑战。

能源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今后一个时期,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的趋势长期存在,尤其是油、气等优质能源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总量较快增长与资源短缺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本市对能源特别是优质能源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速,局部区域、局部时段的能源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国际化城市化加快推进,能源安全保障任务艰巨。“十二五”是首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设施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时期,能源系统更加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运行管理更加趋向智能化、精细化,能源需求更加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实现能源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应急保障能力面临更大挑战。

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供应运行成本进一步加大。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并极有可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既对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也将进一步加大资源保障压力及运行发展成本,必须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变革和法规政策体系完善。

能源技术加速创新升级,发展管理模式面临更大挑战。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核心、以构建智能化系统为方向的新一轮能源变革对能源领域的现有发展模式和运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建安全稳定、清洁高效、多元互补、智能控制、城乡协调的现代城市能源体系。

(二)发展原则。

体系的同时,建设互备互用的源点设施、布局安全可靠的输配管网,确保能源系统安全可靠。

竞争力,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群体的基本用能水平。

进现代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开发应用,不断提升能源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要更加注重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注重能力建设向更加注重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转变。二是从注重单一能源品种建设向更加注重多品种统筹规划转变。三是从注重供给保障向更加注重供需调节转变。四是从注重传统调控向更加注重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能源管理转变。

五是从注重结构节能向更加注重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管理节能统筹推进转变。

二、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一)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综合考虑经济增速、常住人口、建筑面积、汽车保有量等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单耗法、相关分析法、部门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到20,全市能源需求总量预计达到8500-9500万吨标准煤。(二)能源品种供应潜力。

“十二五”期间,各能源品种的生产、输送等环节能力均得到有效改善,资源保障能力有所增强,但受全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影响,能源区域平衡矛盾仍将存在。总体判断,能源总量供应基本能够满足本市能源发展总体需求,但受源头生产能力、调峰设施能力、极端气候、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能源品种在局部时段、局部区域可能出现供应紧张。

天然气资源压力长期存在,高峰时段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资源风险依然存在。从北京周边天然气资源情况看,“十二五”期间,将建成陕京三线、四线(含煤制气)和唐山lng,年输气总能力达到600亿立方米,可以满足本市年当年180亿立方米的用气需求。但日高峰将接近1.3亿立方米,在采暖高峰时段矛盾和隐患突出,必须加快天然气门站及储气库等调峰设施能力建设。

油品供应总体平衡,市场不确定因素不可忽视。“十二五”时期,燕山石化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1300万吨,汽柴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550万吨;同时在北京周边地区,中石油将建设锦郑输油管道、任丘石化扩建、东方石化及大港石化等工程,对京津冀地区成品油保障供应能力达到3500万吨。总体判断,能够满足北京地区“十二五”末约1700万吨的成品油需求。但受市场及原油供应不确定性的影响,部分时段仍可能出现供应紧张。

满足华北电网的负荷增长需求。“十二五”期间,北京接收外部电力通道增至10条,受电能力达到2600万千瓦,本地电源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可以满足本市“十二五”期间2300-2700万千瓦的电力需求。但在冬夏双高峰期间仍需采取需求侧管理措施,努力降低最大负荷需求。

煤炭供需衔接逐步平稳,严寒期供需矛盾犹存。从资源供应看,本市煤炭主要调入地区为“三西”及宁东地区,预计2015年煤炭调出总量为11.2亿吨。“十二五”时期,本市煤炭需求将呈逐年减少趋势。总体判断,外埠煤炭资源供应总量能够满足本市生产生活需求。但由于铁路运力紧张状况长期难以缓解、供暖煤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易受天气变化、道路施工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严寒期的煤炭供应保障压力仍然存在。

三、主要目标。

(一)总量控制目标。

按照“保发展、促节能、控总量、留余地”的原则,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9000万吨标准煤左右。(二)结构调整目标。

到2015年,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天然气比重超过20%;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万吨以内,五环路内基本实现无煤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

(三)节能减排目标。

到2015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节能减排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四)设施能力目标。

中心大网和区域组团相结合的供热格局基本形成;“两大环网、三种气源、六条通道”的输配气体系和储运体系基本建成;智能化的能源监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五)能源惠民目标。

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全面完成老旧小区配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城乡居民燃气化率达到98%以上;生态涵养区燃气配送体系基本建立。

表2“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表3北京市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表。

第三章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清洁转型。

一、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大幅提升天然气、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努力实现能源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强化能源的高效经济利用,走节约、低碳的发展道路。到2015年,优质能源比重达到80%以上,煤炭由2010年的30%下降到16%。天然气由2010年的13%提高到20%以上,外调电由2010年的23%提高到24.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由2010年的3.2%提高到6%左右。

一、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全面压缩发电、工业及民用燃煤总量。按照“总量控制、全面削减、全程管理、高效低碳”的原则,全面压缩发电、工业及民用燃煤总量,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大型燃煤热电厂、63座大型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替代工程;继续推进非文保区平房、简易楼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到2015年,基本实现五环内无煤化。

严格控制新城地区新建燃煤设施。乡镇地区按照“上大压小”原则适度发展燃煤集中锅炉房。现有工业燃煤锅炉房逐步实施清洁能源改造。

逐步建立煤炭全过程管理和清洁利用体系。加强煤炭运输、存储、加工、燃烧、排放等各个环节的清洁管理,所有燃煤设施排放均达到本市地方排放标准。

二、实现天然气利用跨越式发展。

天然气利用总量翻番。天然气消费量由2010年的75亿立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180亿立方米。天然气发展进入全面提速期。

利用方式精细化发展。燃气设施从过去简单替代向系统优化和各种先进技术综合利用转变。通过热电冷联供、管理调控等综合措施,降低供热系统气耗,不断提高利用效率。

全面拓展应用领域和空间。应用领域进行结构性变革,由过去以炊事、供热为主向炊事、供热以及热电联产为主转变,逐步扩大在工业、汽车和制冷等领域用量;应用空间范围由中心城和新城向乡镇及农村地区拓展。

三、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重点突破、政策配套”的原则,重点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发挥首都资源比较优势,把北京建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水平示范应用城市。

四、加快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在cbd和首钢地区,推动能源行业的转型和退出,搬迁一热、整合石景山热电厂和高井电厂,实现区域能源产业调整升级。加快利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企业。

推进供热企业专业化、市场化。鼓励供热单位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实现供热资源优化整合。推进供热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经营。

推动煤矿生产清洁化、标准化。对保留的四座大中型煤矿实施控制性开采和清洁化生产,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安全保障水平。对关停的房山、门头沟小煤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第四章全面提升实施水平、增强保障能力。

一、基本解决城乡供热瓶颈。

应保障水平,更好地服务满足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一、基本解决城乡供热瓶颈。

按照“在适度发展大管网供热的同时,多种方式解决区域供热问题”的总体部署,以清洁能源利用和新技术应用为主导方向,以提升供热设施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抓手,加快优化源点布局,加速完善供热网络,稳步推进综合调控,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1+4+n’+x”供热体系。建成四大热电中心,结合大型燃煤锅炉房改造配套建设分布式调峰热源,中心大网供热能力控制在2亿平方米;建设区域能源中心,全市供热面积达到8.5亿平方米;供热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下降到20%以下,天然气供热增加到70%以上,基本满足城乡供热需求。

区清洁能源改造,结合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结合部燃煤设施改造。建设区域能源中心解决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海淀北部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等新兴产业功能区能源供应问题。到2015年,城区供热面积达到5.3亿平方米,其中中心大网供热面积严格控制在2亿平方米以下,逐步形成中心大网和区域供热相结合的城区供热格局。

品质。扩大区域能源合作,引进域外热源,满足通州、房山部分地区供热需求。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燃煤、燃气区域锅炉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的新城供热格局。

稳步推进乡镇地区供热发展。参照新城供热资源整合模式,在密云溪翁庄镇等现状供热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重点镇建设燃煤集中供热中心;在大兴庞各庄镇等经济发展快、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发展天然气供热。积极探索适合一般镇和农村特点的多元供热模式。到2015年,基本解决重点镇供热问题。

图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供热设施布局示意图。

二、大幅提升燃气设施水平。

按照“逐级递增,增强储气”的原则,长输管道、接收门站、配气管网设施能力逐级递增20%,储气设施能力为年用气量的30%,构建坚强可靠的输配系统。到2015年,形成“三种气源、六条通道、两大环线、九座门站、六种级制”的.多源、多向、多级燃气供应接收体系。

兆帕高压外围大环,为六环路管网和大用户用气提供保障。新建西沙屯、高丽营、京平(李桥)、西集等输气门站。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气源、多通道、多方向供应格局。

图2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天然气设施分布示意图。

31。

增强接收输配能力。建成西沙屯、高丽营、李桥、西集等接收门站。2015年天然气门站年接收能力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日接收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实现六环路4.0兆帕高压管网成环;建设10兆帕高压外围大环至四大热电中心的供气专线、高压外围大环至六环路及六环路至五环路联通线工程;完善各级配气管网;新建天然气4.0兆帕高压调压站10座、2.5兆帕调压站23座;新建各类天然气管线约1200公里,形成二环至六环五个覆盖城市的天然气主干环网。

推进燃气管网向新城、重点乡镇覆盖。建成怀密线,加快远郊区县配气管网建设,随陕京四线等北部气源建设同步实施延庆地区供气专线,实现10个远郊区县新城全部接通管道天然气。完善新城天然气骨干网架,有条件的乡镇接通管道天然气。完善液化石油气服务配送体系,解决农村地区炊事用能问题。

大力发展储气设施。依托中石油,在华北地区建设年储气能力46亿立方米的地下储气库群;在唐山lng码头建设储气设施。推进部分小型lng应急调峰设施建设,增强应急调峰能力。

32。

33。

34。

三、建设坚强可靠首都电网。

现“主网、配网、农网”协调发展。

35。

图4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外部电力接入示意图。

36。

提高保障能力。加强外受电力通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高压环网。新建房山-南蔡双回、蔚县-门头沟双回输电线路,新建北京东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并接入北京电网。到2015年实现从山西、内蒙、河北等5个方向、10大通道接受外部电力,外受电通道能力达到2600万千瓦。建成以四大热电中心为主、区域能源中心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站为补充的多元化电源支撑体系。2015年本地电源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本地发电比例达到35%左右。

建设安全主网。海淀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新建菜市口、商务园等30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交道口、高辛庄等133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近郊逐步取消35千伏电压等级。到2015年,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分别达到10座、89座和396座。形成以相邻2-3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以220千伏为环网的九大分区供电格局,五环路以内110千伏变电站双方向电源完善率达到80%以上。

建设可靠配网。加强10千伏配网建设,对于重要用户实现多路供电,普通用户达到双路供电,重要城市功能区全部实现中压双环网供电。城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5%,城市核心区和重要功能区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9%,户均停电时间由“十一五”末的约3小时下降为1小时。基本消除老旧居民小区配电网安全隐患,提高居民用电质量。

协调发展农网。按照“保安全,消隐患、增能力”的原则发展农村电网。对农村地区10千伏及以下老旧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进行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供电能力。

实施架空线入地改造。到2015年五环路以内主次干路10千伏架空线路基本入地。

37。

推进智能电网。鼓励新能源发电并网与智能调度、大容量储能调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等技术的开发应用;建成未来科技城、延庆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全面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2015年基本实现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接入和并网运行。

38。

39。

40。

图5北京市“十二五”油品管道设施布局示意图。

提高油品储备能力。结合输送管线建设,满足不断增长的成品油消费需求。新建昌平、扩建石楼、长辛店等油库。2015年油库总库容超过100万立方米。

优化加油站格局。“十二五”期间,重点在规划新城区、新增和改建的道路以及网点不足的区域新建加油站151座,加油站总量达到1225座,使加油站设施布局更合理完善,满足本地加油需求。

第五章发展新能源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入1000亿元,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高端研发、高端示范、高端制造”中心。

一、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端发展。

立足北京在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依托首都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资源,吸引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落户北京,推进太阳能晶硅检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新能源公共技术试验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巩固太阳能领域研发和高端制造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中高温热水集热技术、光伏微网系统、逆变器、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技术攻关,突破高效低成本超薄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光热及光伏利用重大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力争在太阳能利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进展。

提升风电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吸引风电研发与企业总部,推动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风电场开发与服务、软件开发等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推动3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发电机关键制造技术、风电机组电控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加快大型风电机组性能测试与评估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其设备产业化。

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和整车制造领域的突破。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的研发。吸引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加强其他能源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能源结构加速调整,能源设施水平大幅提升的契机,积极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蓄热蓄冷、天然气高效低氮燃烧等新技术应用,加强技术优化集成能力,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二、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实现双提升。

二、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实现双提升。

立足首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充分利用中央地方两级政策平台,做大做强“一县两区”,做好做实“一园一校”,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规模效应大、示范带动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实现规模和利用水平双提升。

二十五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工程。落实《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国家太阳能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在工业园区厂房、大型园林、中小学校、公共应急场所等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20兆瓦光伏屋顶项目;示范建设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幕墙光伏发电系统;实施“阳光园林、阳光校园”项目;建成延庆31.08兆瓦、密云20兆瓦等大型光伏电站项目。到2015年,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5万千瓦。

鼓励太阳能光热与其他新能源相结合的综合应用,重点实施城市光能热水、农村新民居太阳能采暖、阳光浴室等工程。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利用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百千万平米热泵(地温能)高效应用工程。统筹规划、有序开发深层地热,实现资源梯级利用;重点发展再生水和电厂余热热泵,因地制宜发展地源热泵系统;鼓励利用热泵系统对燃煤(油)锅炉清洁改造,促进能源系统的替代升级。重点实施延庆新城和采育工业开发区地热梯级利用供热工程、太阳宫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供暖工程。在未来科技城等高端功能区建设一批与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到2015年,地温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平方米。二十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能源资源化利用,建设清洁高效的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工程;在大中型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和集中供气工程;在农林废弃物集中的郊区县示范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供工程,逐步扩大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和应用品质。重点建设南宫、鲁家山等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和阿苏卫二期、六里屯等垃圾填埋气发电工程。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

暖示范项目建设。到2015年,新增生物质燃料利用量10万吨。

万辆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发挥北京的资源优势,以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骨干企业为基础,重点在整车集成、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完善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纯电动汽车在公交、环卫等领域的应用力度,示范应用电动汽车出租车,逐步推广私人购买电动汽车。到2015年,在用电动汽车规模达到4万辆以上。

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建设工程。以建设延庆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和亦庄国家级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为契机,全力争创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区)。同时,积极打造市级新能源示范镇(乡),以点带面,形成一批“小规模、有亮点、多样化”的新能源示范展示集中区;在远郊区县发展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镇、示范村,实现高端示范。

三、完善政策营造良性发展空间。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大型风电机组成套装备、热泵技术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屋顶光伏发电、热泵系统、生物质能利用等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安全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研究;规范太阳能集热器、热泵设备等新能源产品市场准入标准。

逐步完善价格体系。在现有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基础上,研究制定北京市地方的价格政策,强化价格导向,完善地方新能源价格机制和扶持机制,降低新能源的发展成本,扩大发展规模。

建立中介服务平台。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产业联盟的纽带作用,强化行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发展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支持举办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展示、研讨高端展会,构建服务新能源技术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利用媒体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宣传与科普,让新能源教育走入校园,树立青少年的新能源意识,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新技术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发展新能源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打造区域能源体系,提升发展品质。

一、创新能源利用方式。

“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空间拓展,cbd东扩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未来科技城、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等一批新兴功能区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原则,统筹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供应,在新兴功能区建设技术新、保障强、效率高、结构优的现代化清洁低碳区域能源系统,为功能区发展提供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能源保障。

一、创新能源利用方式。

统筹功能区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以高效、清洁、自供为目标,以最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为导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园区、楼宇、产业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

高标准化建设。在功能区内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以上,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率100%。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率65%,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75%。区域能源系统实现智能化运行,能源设施和城市景观有机融合。

高效清洁利用。充分发挥天然气高品位、清洁化的能源特点,建设区域能源中心或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积极利用冷却塔及烟气热量回收、大温差、气候补偿等能源新技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形成多元互补的能源系统。

高可靠性保障。重要用户电力实现无闪动,年停电时间不超过10分钟,结合区域能源中心和分布式能源系统,进一步提升供电可靠性;建设高压或次高压天然气调压站,完善新建区域内中压管网,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满足用户供热制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相应建设配套调控设施,提高供热服务水平。

二、建设低碳生态的区域能源系统。

依托大网保障中心功能区。在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cbd东扩区等位于中心城的功能区,依托城市能源供应网络,市政管线向功能区辐射,选择适宜用户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热、冷、电联供,并融合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地区提供多元化能源接入,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安全。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篇三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摩擦密封材料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材料应用、新设备换代、新工艺创造成绩斐然。行业总体规模和经济效益有了显著增长,2010年摩擦密封材料行业总产值由“十一五”初期的56.7亿元增加到101.51亿元,产品出口交货值由16.2亿元增加到37.14亿元,分别增长了79.03%和129.26%。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对摩擦密封材料行业来讲也是如此。为了引导行业朝着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有必要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指导原则: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坚持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行业总体水平。

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行业整体实力显著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科研投入加大,产品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摩擦密封材料生产企业能在国际摩擦密封材料主机配套及售后市场均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并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能力;国产摩擦密封材料生产及测试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信用体系基本建立,行业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面。

第二章摩擦材料部分。

1.国外概况。

1.1行业结构合理,产能集中度较高,跨国和跨地区经营进一步发展,产品生产逐步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尤其注重向中国市场的转移。大部分主机配套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零部件集团,如:辉门、霍尼韦尔、泰明顿、阿基波罗等。

1.2无石棉、少金属的环保型摩擦材料(又称nao型摩擦材料)已经开始向市场推广;消费者对制动噪音越来越重视,制动噪音已经成为区分车辆制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大摩擦材料厂和制动系统生产厂家开始联合研究和开发低噪音制动系统,并取得了很多工程技术上的突破;通过控制产品压缩量来降低噪音已经成为各大摩擦材料厂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1.3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就限制摩擦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组分及铜的含量进行立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摩擦材料中重金属组分的含量将会成为摩擦材料出口欧美的一项贸易限制。

1.4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和精密度较高,部分工序实现了连续化生产;因而生产效率比较高;原材料生产企业普遍具有相当规模且质量稳定,并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对所供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新的开发。

1.5大型摩擦材料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先进的研究测试设备,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普遍占到销售额的3~5%,有的甚至更高一些。他们不仅深入研究摩擦材料的表观和微观结构及性能,同时非常重视摩擦材料和对偶件及制动系统的整体匹配性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摩托车、机械、铁路、石油、化工、船舶、航空、矿山、冶金等诸多领域对摩擦密封材料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不断提速;城市轨道交通大量发展;汽车产量和保有量迅速增加;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等都强有力地推动了摩擦材料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近几年来迅猛增长以及国外市场需求大幅增加,摩擦材料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五年,我国摩擦材料行业的产值、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摩擦材料原材料,生产设备,测试设备,配方体系,新生产工艺,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摩擦材料原材料从粘结剂,增强纤维到填料的研发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无机纳米改性酚醛树脂,复合矿物纤维,岩棉纤维,钛酸钾晶须,复合硅酸盐晶须等已经广泛应用于摩擦材料的生产。

以新型摩擦材料配料设备,摩擦材料用制粒系统,摩擦材料缩比惯性台架等为代表的生产设备和精密的测试设备已经开始推广应用。

环保、少金属、树脂含量少、多采用第二粘结剂和多孔性结构原料的摩擦材料成为了新一代摩擦材料的特征。新一代的摩擦材料在性能上有了大幅提升,在各种极端工作条件下仍然具有稳定的摩擦性能,驾驶舒适性好、制动噪音小、使用寿命长、对制动对偶的磨损小。

2.3问题与差距。

2.3.1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行业格局不合理。规模较小的企业数量偏多,且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2.3.2国内企业进入配套市场缺乏竞争力。

对国外主机厂产品标准的理解不足;产品同步开发能力弱;工业装备水平较低;产品质量水平不够稳定;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2.3.3产品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2.3.4标准体系及相关研究落后,现行的一些国家标准还不够完善,不能全面反映产品的主要性能。

2.3.5经营秩序仍需改善。保护知识产权和避免打价格战的工作仍需努力。

“十二五”期间摩擦材料制品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实现15%,到“十二五”末期,我国摩擦材料总产量达80万吨,总产值超过180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60亿元。

3.2原材料生产行业规模化,能根据摩擦材料生产企业的要求开发满足技术要求且质量稳定的原材料。

3.3关键生产设备及检测设备国产化程度及水平进一步提高,能基本满足为国外主机厂配套产品的需要。

3.4建立摩擦材料行业国家重点试验室。哪个企业能够成为幸运者!3.5技术趋势。

3.5.1提高制动产品的综合性能,保证产品在各种极端工作条件下仍然具有稳定的摩擦性能,驾驶舒适性好、制动噪音小、使用寿命长、对制动对偶的磨损小。全面满足主机配套和售后市场的不同需求。

3.5.2注重环保,减少摩擦材料中有害重金属组分及铜的使用,提升国产摩擦材料的国际市场竞争力。3.5.3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石棉少金属高性能摩擦材料品牌,到“十二五”末期成为摩擦材料行业的主导产品。

3.5.4适应火车提速的要求,加快高性能盘式制动片的研制,到“十二五”末,逐步实现200km/h高速列车用制动材料的国产化,同时加强火车制动材料出口市场的开拓。

4.措施和建议。

摩擦材料是交通工具和各类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和安全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摩擦材料行业必将迎来最好的增长机遇,为了实现我国摩擦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严格生产许可证发放和管理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宏观政策上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申领许可证的管理审查,对已领证的企业要按要求定期复审,坚决杜绝无证生产经营。

(2)坚持推动技术进步,坚持开展国际交流,加大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市场供求信息服务。

(3)继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依托高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共同培养,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4)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每年举办各种讲座、短训班、中长期培训班,搞好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训练。

(5)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摩擦材料检测中心的建设,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建立互认关系,提高我国检测中心的信誉,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建立摩擦材料行业国家重点试验室。(6)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步伐,提高我国摩擦材料工业的整体水平。

(7)确立一批质量稳定的摩擦材料用重要原材料生产企业,不断发现和研究新材料在摩擦制品中的应用。

(8)加强生产和检测设备的研究,开发能耗低、效率高、精度好、性能稳定、易操作的关键生产和检测设备,基本替代进口设备。

(9)加强产品质量控制,以获取经济效益。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长期的持续改进。

(10)打击假冒侵权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竞争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11)开展行业诚信建设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行业的信用体系并开始发挥作用。

第三章密封材料。

1.密封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分类1.1密封材料的功能地位。

2.12006年—2010年企业基本情况及产能规模。

3.4.1研究开发自动化密封板材成张机。

研究开发幅宽3米以上的新型成张机,实现生产过程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监测和控制产品厚度与均匀度。重点解决控制辊筒表面工作温度、辊筒速比、两辊间隙和压力、物料投入量,板材单层厚度等装备结构和工艺操作参数问题。3.4.2研究开发长网抄取法工艺生产线。

重点解决纤维如何沿着抄取机的全幅均匀地分布;如何有效地分散纤维,防止沉淀和絮凝;如何按照抄取板的要求,保持稳定的浆速和网速的关系,并且要便于控制和调节等关键问题。

3.5完善国家级检验机构的检测手段,提高行业产品质量的监控水平。

3.6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维护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篇四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政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十二五期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实行自然增长机制,连续5年提高保障标准,分别由**年的每人每月340元、210元提高到的490元、370元,城乡低保对象分别由**年初的3102人、22081人调整为20提标后的1037人、17958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1亿元。每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建成各类养老床位数4456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为30.05张。其中,居家养老床位数为1198张,养老机构床位数为3258张。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含公建民营)26个,床位数2741张;民办养老机构10家,床位数517张。今年以来,社会力量举办和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250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7.67%;护理型床位150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60%。“十二五”期间,福利彩票销售额总计3.47亿元,资助公益事业项目20个。

(二)社会治理创新协调推进。

建立孤儿养育费自然增长机制并按时足额发放孤儿生活补助费,截止年9月,全区共有孤儿125名,均为社会散居孤儿。顺利完成全区10个城市社区第五届社区居委会、249个农村社区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结合南陈集镇乔庄村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承办了全市换届选举现场会,创新性地采取设立秘密写票处和投票站等方式,受到了市局的充分肯定。共有45个社区获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称号,全区村、居民依法自治率为100%,6个乡镇被命名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乡镇、29个社区(村)被命名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村)”、14个社区被命名为“淮安市和谐示范社区”。注册登记社会组织360家,每万人拥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4.5个,较好完成“十二五”社会组织数量发展指标。

(三)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到位。

积极做好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安置。自**年以来,全区共接收退役士兵1896人,自谋职业1896人,共计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3970余万元。安置率100%(**年冬季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现正在协调中,预计年底前完成)。完成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年至2015年共接收转业士官53人,岗位安置34人,自谋职业19人,安置率保持在100%。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来共接收退役士兵1896人,动员参训1807人,总体参训率达95.3%。

(四)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推行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化大救助工作格局,“十二五”期间,成立了我区流浪乞讨救助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工作机制,出台了我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或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督导站;其共救助流浪人员约600名。基本殡葬费用免除的惠民政策全面实施,最高免除标准为1000元/人,全区火化率连年保持在100%。

(五)八十二陵园建设实现新发展。

“十二五”期间,投入5000余万元,新建了八十二烈士纪念馆、“红星广场”、主题雕塑、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陵园占地面积由147亩扩大到1480亩。精心组织各类活动的准备和接待工作,**年八十二烈士陵园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5年获批4a级旅游景区荣誉。

“十二五”期间,我区民政事业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不足,现有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空置床位较多。二是各级财政对民政事业投入还显不足,尤其是社会救助需求量大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矛盾依然突显。三是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大,资金筹措困难,建设数量、配套设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四是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全区绝大部分乡镇民政办公室力量不足,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篇五

1、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1月1日起实施。

2、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搞好城乡规划工作。

3、认真学习《城乡规划法》,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

4、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合理进行城乡建设。

5、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有效调控和引导城、景、乡协调发展。

6、精心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7、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8、建设要搞好,规划要先行。

9、规划无小事,人人要关心。

10、拆除违法建筑,建设美好家园。

11、遵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12、公开规划编制,公开规划实施,公开规划监督,公开处理结果。

13、依法建设光荣,违法建设可耻。

14、规划新农村,建设新农村。

15、规划是财富,规划是效益,规划是生产力。

16、全民参与城乡规划,人人关心城乡建设。

17、城市规划区的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必须服从规划。

18、严格规划审批,依法治理违法建设行为。

19、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篇六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依法实施城乡规划。

三、认真学习《十二五规划》,严格执行《十二五规划》。

四、认真贯彻《十二五规划》,把城乡规划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五、城乡规划有国法,使用土地要依法,工程建设要守法,乱搭乱建要受罚。

六、城乡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乡规划。

七、城乡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乡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

八、坚决查处违法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九、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保障城乡规划依法实施。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篇七

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

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县领导十二五规划目标演讲稿篇八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到底,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目标的关健时期。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依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淮政发[]113号),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和依据。

(一)“十一五”期间**市安全生产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为老百姓管好“生命簿”和“财产簿”作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实施《安全生产法》为主线,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十一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

1、主要控制指标完成较好。

据统计,――期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5387起,死亡1334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均未突破省安委会下达我市控制指标。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的0.7885下降到的0.2638,下降幅度66.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05年的0.412下降到09年的.0.401,下降幅度2.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05年的下降到09年的,下降幅度%;“十一五”期间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保持在左右。

-**市各类安全事故统计。

2、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在《**日报》设立安全专版,传播安全生产知识,建立安监网站,发布安全生产信息,编印《市民安全常识手册》,免费发放广大市民群众,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安全文化示范社区创建等活动,提高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公众的安全意识,安全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3、安全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一是建立和推行“1+3”安全监控体系,积极构筑“群防、群控、群治”网络;二是出**全生产指导员制度,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三是深化“安保互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推进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四是建立“人盯厂(场)”制度,强化危化品企业和公众聚焦场所安全监管;五是实施专家服务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安全技术支撑力量。

4、应急救援基础建设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先后新购置5辆抢险救援车、一辆通信指挥车和各类抢险器材,另外,江苏省内河水上搜救分中心**湖基地、**市水上搜救中心年底投入使用;**灭火救援应急中心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实施等,强化了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全市安全生产综合应急能力。

但是,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依然偏大,重点领域的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指标控制、指标基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安全生产工作两项主要指标控降的压力日益增大,降幅也在逐年缩小。这既反映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也反映我市事故总量居高不下,特别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事故发生率依然偏高。

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不够扎实,历史欠账太多。规划配套设施不完善,有的建设项目安评工作不到位,“三同时”(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落实不到位。

三是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还不强。政府层面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少数地方仍然存在重经济轻安全的现象,抓安全生产往往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强调得多,落实得少。企业层面存在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问题。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因地位、条件、机制、经费等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大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差,()“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现象突出,安全生产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安全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广大群众安全意识不高,全社会安全法制观念不强,大多数民众不懂安全常识,自我防范能力较差。

四是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政府和企业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均显不足。政府层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安全监管设施、设备明显不足,欠帐太多;企业安全投入太少,管理水平落后,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培训不足。虽然排查治理了大量安全隐患,但仍然存在事故隐患常查常有现象,一些重大隐患的治理还不到位,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保障,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物资器材配备不足等。

五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监管到位。全市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尤其是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配备难以到位。据统计,我市共有企业39109户,其中私营企业30422户,外资企业1080户;个体工商户154944户。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各类类经济和创业点不断涌现,安全生产监管还存在不少盲区盲点、监管力量不足、方式不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步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和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快车道,“十二五”期间正处于蓄势腾飞的关键时期,但与之相伴的则是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市是苏北重要交通枢纽,公路里程超过1万公里,5条高速公路途经我市,每天进入我市辖区高速公路车辆达到7万余辆,其中危化品运输车辆达2千余辆,同时我市处于南北车辆驾驶人员疲劳区,每年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都分别占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的70%和90%以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