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7:39:56 页码:10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通用10篇)
2023-11-11 07:39:56    小编:

文学作品不仅能反映社会现实,还能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写总结时要注意围绕主题进行论述,避免画蛇添足,将重点放在核心内容上。以下是一些克服挫折的方法,帮助你保持积极的心态。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一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1949年后,校长梅贻琦等人随国民政府迁往中国台湾。清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1955年,梅贻琦在新竹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沿用原校名。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两校交往日渐频繁,“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20__年,两岸清华大学还将共同举办“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1934年6月,清华的院系研究所、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同时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使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做法现为多数校友及学术界、教育界强烈否定。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让优秀学生党员“双肩挑”(专业学习和政治工作),延续至今。当时的清华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同年,清华着手进行“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建立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课,聘请苏联专家讲学。1955年后,增设实验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等新技术专业。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高校院系调整前后,清华大学院系的变化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筹)、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以及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__年9月28日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时撤销该建制)、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二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来北京观光旅游不能错过具有北京特色的风味小吃和悠久历史的名吃。名吃有北京烤鸭、涮羊肉、宫廷菜。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

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也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的国际高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坐落于北京。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三

大巴车摇摇晃晃地沿着山路驶向遗址,远处墨绿的山脉绵延起伏,没有入云的高耸,却有如刀削般的陡峭山势,尘土飞扬间映入眼帘的尽是灰黄的色彩。好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我无法想象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北京猿人是如何定居,如何生活的。

跟着导游爬了好一段台阶,绕着山腰转了好几个圈,沿路零散竖着几个标牌,标牌上写着这里发掘出的遗迹古物。小道旁时不时有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的模型,龇着牙,咧着嘴,目光直直射向前方,仿佛虚空中有它的猎物;还有北京猿人的生活写照,或半蹲,或直立,或侧身仰头,举起手中石器,有的背着刚刚捕获的猎物……哪怕经过万年时光,也能看到他们脸上满足的笑意。心中的好奇愈发强烈,我加快了步伐想要一探究竟。

终于到了第一处洞穴――新洞。洞口很大,洞口前的沙石似是被用心打磨过,一层层如利刃剑锋,历经万年仍有森森寒意。在洞口,便可一览这新洞的全貌。新洞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洞穴,最高处约有5米,洞里空间不大,但住一家人亦是足够。愈往洞的深处走,温度愈发低,但又不至于寒冷。真真应了讲解员的那句话,这洞的选址是极为巧妙的,夏日凉爽,冬日也不冷。脚下踩着深黄色的土石,混凝得细密、结实,也不会太滑。有一层岩石比地面高出一米左右,沙石更加细腻平坦,我估计是那时北京猿人睡觉的地方。

手电筒苍白的光柱照进洞的深处,隐约可以看见有棱有角的几块岩石散落在洞的一角,猜想可能是他们生活用的器具、工具等。那些岩石虽是零散地放置在了洞穴中最不明显的一隅,但是它们中每一件,都是这片土地上最早居住的先祖们的智慧结晶。它们是北京猿人生活过的痕迹,穿梭了万年岁月,今日与我们相遇。仿佛是为了赴一场万年的约会,不用多么高调地显露它们的价值,那些石头只需静默地守候在那里,用万年不变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这些渴望求知的拜访者。与它们对视,眸中含了沧桑,写满了古朴。但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它们代表了什么。

达尔文进化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京猿人的存在证明了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那个时代的他们,懂得生存,更懂得更好地生存。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也会选一处避风的港湾与家人同住,甚至也会用贝壳兽骨雕刻出小小的饰品。

崇敬之情萦绕心间,看着每一处洞穴,我都会想想那时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智慧。惊叹于他们已然学会与自然抗争,感慨于他们已然懂得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

北京猿人,自有他们的智慧。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四

北京昌平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闻名的十三陵。在周围4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

(一)概况。

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区寻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均不满意。后来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平北有吉壤,可做万年寿域,名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一个小平原。朱棣视察后很满意,决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黄土山为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明代历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陆续在此建陵。明制规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谒陵耗费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几度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威胁明朝安全。有人说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金人)的祖坟在房山,如捣毁,清兵即灭。天启皇帝于天启二年(1622)派人毁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清兵入关后,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为了拢络汉人,曾下令修缮明陵。民国时期,19左右,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破坏。

1?陵墓区范围。

墓区原有一道40公里长的围墙。红色围墙自南边的大宫门起,依山而筑,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子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驻兵把守。现在红墙已无,但从地名上看还能了解到当年的墓区范围。

2?陵墓中轴线。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十六条生龙,造型生动。

(2)大宫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门分三洞,旁连40公里围墙。门前竖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门内有数千军士守护,任何人不得闯入。当时规定“谋毁山陵者,以谋大逆论,不分首从,俱凌迟处死”。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往边疆充军。

(3)碑楼。

该楼为重檐顶四出陛、楼内??驮巨碑,即长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该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长子仁宗朱高炽撰。碑阴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地记录了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九年(1804)清仁宗论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两侧有一组石雕群,24兽,12人,共18对,36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象各4匹,二卧二立。武臣、文臣、勋臣各4人。

(5)棂星门。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此处有“天门”之意,门三道之间有短垣相隔。6根门柱形似华表,三门额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棂星门北有7孔汉白玉神桥一座,通往长陵陵门。

(二)埋葬帝后简表。

(三)长陵。

长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占地10公顷。墓主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1?陵园平面布局。

陵墓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从陵门到?恩门。陵门内东西侧原有神厨、神库各5间。东南角有碑亭一座,无碑文,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清顺治皇帝见过陵墓后,于顺治十六年(1659),在石碑正面用汉、满两种文字镌刻其谒陵感受。碑阴是乾隆皇帝于1785年谒陵后镌刻的谒明陵八韵。第二进院落从?恩门至内红门。院内?恩殿宽9间,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内60根楠木柱,当中4根柱直径都在1米以上。该殿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殿中原有大佛龛,供成祖和徐皇后。殿两侧原有廊庑15间,现已无存。第三进院落从内红门至明楼。院内前部是二柱牌坊,依次为石五供、明楼和宝城。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帜,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楼顶为重檐歇山式,建于方城之上,四出陛,额曰“长陵”。刻碑为万历三十二年重立。原碑刻“太宗”(朱棣原来的庙号),后来世宗嘉靖皇帝于嘉靖七年改太宗为成祖,未换石碑,只用木雕成祖之碑镶之。万历三十二年(1604)雷击起火,木雕被毁。大学士沈一贯奏请改新碑。明楼两侧连宝城,城内园丘即宝顶,周一百丈,下面即地宫。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五

各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将屋顶瓦片改成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除了旅游者,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大家可以注意到,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层坛面都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会发现,坛上所有的台阶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们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崇高”之意。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六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为宗旨,用“一种精神五种意识六个一流”的企业文化统领职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年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的iso9000和14000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七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侧,也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明永乐十八年完工。占地面积273公顷。相当于故宫的三倍还多。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三孟”举行祭祝,即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初建时这里也是祭祀地神的地方,称天地坛。直到明嘉靖九年在北部另建地坛。那时天地开始分别祭祀,同时还另建两坛。才形成了现今的南天坛、北地坛、东日坛、西月坛这“京郊四坛”。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故又称天地墙。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斋宫、外坛神乐署和牺牲所。除了斋宫在西部以外,其他主要三组均在一条中轴线上。在北京古代建筑中是唯一一个中轴不对称的建筑。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袁世凯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我们先介绍一下斋宫。斋宫位于天坛西门内,里面有著名的无梁殿。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小紫禁城之称,是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皇帝在祭天前要在此斋戒三天。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娱乐、多沐浴、不理刑名、不近女色。”所谓至斋。在斋宫殿前的露台上左右还各有一个石亭。右面的为时辰亭,左面的为斋戒铜人亭。铜人高0.5米身着文官服饰,相传是唐代的魏征。手持斋戒铜牌,上刻“斋戒”二字,用来警示皇上。

下面我们来看圜丘坛。圜丘坛通高5.7米,分三层。每层的四个方向各有九级艾叶青石铺就的台阶。四面围有汉白玉护栏。坛外面有两道围墙,围墙从东向面依次有泰元、昭亨、广利、成贞四座棂星门。现在我们开始登坛,请大家注意一下坛面。坛面上所用的石料的数字都与九相关,上层直径9丈,中层直径15丈,下层直径21丈。三层共45丈,既是9的倍数又含有“__之尊”的意思。最上一层坛面中间的那块圆形的大理石叫做天心石。又叫“亿兆影从石”。人站在上面说话会感到强烈的共鸣。围绕天心石这一层共砌着9圈巨大的扇形石,第一圈9块,第二圈18块。以此类推,到了最外边的第九圈正好是81块;第二层,第层也一样。直至最外第27圈。同样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的护板被四面台阶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也都有9块,中层的护板是18块,下层的是27块,这些都是根据阴阳五行来做的。9是极阳数,所以古代的工匠便用这个数字来强调天的崇高,神圣。祭天时的步骤可分为:燔柴迎帝神、苍壁礼天、进俎、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

大家再看圜丘坛的西南方。有三座高大的石台,叫做望灯台。台上的长杆是望灯杆。杆高九丈,通体红色。祭天时,望灯杆上各悬挂一只直径六尺高八尺的灯笼。灯笼内点蟠龙通宵宝蜡,可持续燃烧六个时辰。不灭、不流油、不用剪蜡花。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前面的建筑就是天库——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这里是专门存放神牌的地方。既有皇天上帝的神牌,也有风雷雨电的神牌。这组建筑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还有和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的回音壁、三音石。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是很好的传声体,只要正确的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音石。后来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又叫“三才石”。

大家应该早就注意到了吧!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那棵九龙柏。因为它的树干表面布满了旋转扭曲的沟纹,犹如九龙飞腾,所以叫它九龙柏。

回音壁北侧,有一条宽广的大道,也就是叫做海墁大道的丹陛桥。因路面下边建有涵洞成立体交叉,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穿过丹陛桥后,我们看到的就是祈谷坛建筑群了。祈谷坛是三层汉白玉圆坛,占地面积近六千平方米。祈年殿就建上面。

祈年殿是天坛的象征。也曾经是中国的象征性建筑物,原名大祀殿。有祈祷丰收之年的意思。在建筑上,它是圆形重檐攒尖顶,顶部覆盖蓝色竹节瓦。逐层收缩,高达九丈,由28根红柱子支撑。是我国唯一留下来的仿明堂式建筑。过去,琉璃瓦分三种颜色,也三种不同的意思。即:上青,代表上天、中黄,代表皇帝、下绿,代表黎民百姓。后为了表示对上天的尊敬,全部改换成蓝色琉璃瓦。

而殿顶和支撑殿顶的28根柱子,也有不同的代表意义。殿顶周长30丈,代表一月30天。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个季节。中层12根象征一年有12个月。外层12根象征一日有12时辰。中层与外层24根象征24节气。三层共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如果再加上殿顶顶部的8根童柱共计36根。则象征天上的36天罡。在宝顶上还有一根叫雷公柱的镏金短铜柱,象征皇帝一统天下。除此之外,殿顶内部还有一“龙凤藻井”,地面有一块“龙凤呈祥石”。二者相映成趣。

和祭天一样,每年这里都要举行用来祈谷的礼仪。每次祭祀前都要将大殿修饰一新。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共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连接神厨神库,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这是风水镇石。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有二。一说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东南方空旷,于国家不利。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二说,七星石代表东岳七峰。至于东北的小青石,是因为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入主中原寻找理论依据,而派人考察泰山的发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的长白山后增加的。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八

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1950年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

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

牌楼院位于雍和宫最南部,大门坐东朝西,东、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侧有一黄、绿琉璃砖瓦的影壁。

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殿内为井口天花,地铺方砖,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亭内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写的《喇嘛说》。

雍和宫殿在碑亭之北,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中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所题“雍和宫”。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

殿前东西有配楼,东为温度孙殿(密宗殿),西为擦尼特殿(讲经殿),均为灰筒瓦重檐硬山顶重楼,面阔七间,后厦三间,上下层均出廊。

雍和宫北为永佑殿,原为王府正寝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宫改建寺庙后,改为今名,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为三交六椀棱花门窗,下有龟背纹绿琉璃槛墙,前有三出陛台阶二层。殿内正中供有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佛像,殿前有东西配殿,分别为额椅殿(医学殿)和宁阿殿(数学殿)。

出永佑殿后门,即入法轮殿院落。法轮殿为举行法事的场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前出轩后抱厦各五间,轩厦均为黄筒瓦歇山卷棚顶。殿顶四边各有一黄筒瓦悬山顶天窗,殿顶及天窗顶各建有一藏族风格的镏金宝塔。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高6.1米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坐像,像背后有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东西壁还有以释迦牟尼为题材的壁画。

戒台楼位于法轮殿西侧,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为迎六世**进京为己祝寿、受戒而建;**楼位于法轮殿东侧,最初是供奉药师佛的法坛称药师楼,六世**进京时以此处为住所,楼因之得名。两楼皆为黄筒瓦重楼歇山顶,上层九间有廊,下层二十五间南面有三出陛台阶四层。

法轮殿之北是万福阁,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阁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檐重楼,高25米,上、中、下各层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上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正中匾为“圆观并应”;中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四周带廊及护栏板,正中匾为“净域慧因”;下层为单翘单昂斗栱,和玺彩画,前后三出陛,正中悬雕龙华带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万福阁”。阁内供奉一地上18米、地下8米,总高26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弥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

万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永康阁和延绥阁,中间以悬空阁道式飞廊相连通。绥成殿在万福阁北,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重檐重楼,上下均出廊,面阔七间,殿前有月台与万福阁相连。

文档为doc格式。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九

雍和宫,座落在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中外闻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雍和宫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是康熙皇帝在明代太监官房的旧址上为皇四子胤礻真(后为雍正皇帝)修建的府邸。康熙四十八年(17),胤礻真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

胤禛登极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钦定雍和官。雍正皇帝不仅把雍和宫作为佛事活动场所,还把御前侦探险的特务机关“粘杆处”的署衙设在宫内,为他刺探情报,捕杀异己,进行秘密活动。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暴死在北京西郊圆明园中,后曾把灵柩停放在雍和宫,为此,永佑殿(神御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由绿琉改成黄色琉瓦,并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此后,这里成为供奉清帝祖先的祠堂。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为笼络蒙藏上层人士,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将雍和宫改建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必建后的雍和宫规模宏伟,巍峨壮观。清人曼殊震均在《天咫偶闻》中描写道:“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光焕发,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

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日伪政权的统治之下,雍和宫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许多艺术吕和珍贵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和反动官僚窃取。1950年到1953年,由政府拔款对寺院进行了全面修缮,雕梁画栋,金装绣裹,再现往日的庄严和华美。1952年,在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的新西兰等国代表,专程到雍和宫烧香拜佛,祈祷和平。1953年,印度、缅甸等七国僧侣代表团在这里举行了隆重法会。1954年,__和**都到雍和宫讲经说法。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如印度的尼赫鲁、缅甸的吴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来此朝拜。国内外游人香客前来参观、朝拜,更是络绎不绝。

雍和宫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尽管佛事活动被迫停止了,但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建筑、碑文、影壁、牌坊、经卷、法器等全部得到妥善保护,这座文化艺术宝库得以幸存下来。1977年至1979年,国家又拨款30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其中佛像贴金就用去黄金700两,使雍和宫更加庄严瑰丽,金碧辉煌。1981年2月,雍和宫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雍和宫恢复了由喇嘛担任格斯贵、文赞、得不奇等宗教职务,成立了教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寺内事务。

委员会下设扎布桑(办公室主任)和教育、宗教、生活、库房、接待、卫生六个奈日布(管家),并制定了宗教活动、文物管理、外事接待等各项规章制度。1983年,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乌云伯尔吉喇嘛被推选为雍和宫代住持。1985年,雍和宫又成立了庙务管理委员会,管理寺内宗教事务。

雍和宫的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大殿,构成雍和宫的主体建筑,其中以法轮殿和万福阁最为辉煌。两例有鼓楼、钟楼、碑亭、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王殿、西殿、戒台楼、**楼等建筑,相互对衬,形成一座布局完整、具有溶汉、满、蒙、藏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喇嘛教寺院。它的布局特色是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起伏。前半部的影壁、木石、牌楼点缀,深远的甬道,浓郁的古松翠柏,给人以幽静、深远之感。从昭泰门以后建筑群密集起伏,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与前半部形成鲜明对照。雍和宫南门口是三座精美的牌楼,高大华丽,气势非凡,牌楼正面和背面的匾额均为乾隆皇帝所书,北牌楼的匾为“寰海尊亲”、“群生仁寿”,东牌楼为“慈隆宝叶”、“四衢净辟”,西牌楼为“福衍金沙”、“十地圆通”。

天王殿为雍和宫的第一进殿堂,楹柱上有一幅乾隆皇帝御笔对联:

法境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净十地起禅云。

天王殿又称雍和门,原是雍亲王府的大门。殿中供奉弥勒佛,为木刻贴金像,殿两旁是工艺精细的泥塑彩绘四大天王像。北方的多闻天王,手举一把垂有缨络的黄伞,西方广目天王手绕一条龙,南方增长天王手持一柄宝剑,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瑟琶,踞坐在土台上面,金盔金甲,身巨貌威,头顶与殿顶上的房檩相齐。殿后面是面北而立、手持宝杵的木雕韦驮像,雕工精美。

天王殿内的供桌两边陈设着一对古铜薰炉,为清代乾隆年间皇宫御用之物,外形别致,做工精巧。传说是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有一年得了重病,在雍和宫东书院修养,有一夜被雍和宫内的鼓乐、诵经声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竟大病痊愈了。太后就将这两只熏炉赐给雍和宫喇嘛取暖。

出了天王殿,迎面可见一尊青色的铜鼎,它铸造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炉高4.2米,上方六个火焰喷门,雕着六对云龙戏珠,底座雕着三狮戏珠,三足雕着多么狻猊,图案精美,造型浑厚。清朝皇帝每次到雍和宫拜佛,都是用这个香炉进香。它与北海的九龙壁、团城承光殿的大玉瓮合称为北京大型文物的“三绝”。据说,这样的香炉国内仅存两座,另一座在故宫御花园内。

铜鼎后面是御碑亭。亭内有一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的四体文碑。碑文是乾隆皇帝所撰的《喇嘛说》,记述了喇嘛教的来源和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即“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辑藏安边”,“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碑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体书写,碑中辽文是乾隆皇帝御笔。

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燃灯佛和弥勒佛像。释迦牟尼为现在佛;燃灯佛又称定光佛。因诞生时周身光发而得名,为过去佛;弥勒佛为未来佛,总称三世佛。这三尊佛像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营造,原料为江南赤铜掺兑白银和黑铅溶在一起,炼成黄铜铸造,在铜质外面贴上金叶。三世佛两侧站着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和迦叶。

大殿东西两侧为蒙麻披念的十八罗汉像。第一尊为宾度罗跋口罗堕阁尊者,藏传佛教称阎喇克仲;第二尊为迦诺迦伐磋尊者,藏传佛教称玛潘木巴;第三尊为宾头卢颇罗堕尊者,藏传佛教称那克那奈;第四尊为难提密多罗庆友尊者,藏传佛教称对丹;第五尊拔诺迦尊者,藏传佛教称多尔济莫伊布;第六尊丹没罗拔陀尊者,藏传佛教称桑布;第七尊迦哩迦尊者,藏传佛教称色尔别乌;第八尊伐阁博弗多尊者,藏传佛教称色布皮朝克;第九尊戍博迦尊者,藏传佛教称巴古拉;第十尊半托迦尊者,藏传佛教称喇占森;第十一尊罗眼罗尊者,藏传佛教称喇穆布楞;第十二尊那迦犀那尊者,藏传佛教名叫苏布呢雅穆林;第十三尊因揭拖尊者,藏传佛教名叫喇穆丹;第十四尊伐那都婆斯尊者,藏传佛教名叫鲁伊德;第十五尊阿氏多尊者,藏传佛教名叫毕勒吉特;第十六尊注荼半拖迦尊者,藏传佛教称弥济德巴;第十七尊华善尊者,藏传佛教名叫化生迦拉补;第十八尊者达拉玛达拉尊者,藏传佛教名叫格宁达尔玛。

这十八罗汉像是采用紫麻脱纱法制作。先用泥土塑成泥胎,待干燥后用麻布、白绸剪成半寸见方的方块,用胶水贴到泥胎上,浸贴时背后留孔。贴至寸厚井待干燥后,取出泥胎,封上圆洞,在麻绸上层层涂漆,再贴金或彩绘,形成造型生动的塑像。在十八罗汉像背后,悬挂着西藏贡呈的古物——彩绣的十八罗汉像,皆为古印度装束,与中国佛教装束的十八罗汉塑像形成鲜明对比。

永佑殿是王府时期的正寝殿,是雍正皇帝继位前居住的地方。现殿内正中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为无量寿佛,左为药师佛,有为狮吼佛。佛像高2.35米,檀香木雕刻而成。殿西墙挂着绿度母补绣像,做工极细,据说是乾隆之母孝圣皇太后亲手补绣。东墙悬挂着白度母画像。永佑殿东厢为医学殿(药王殿),是喇嘛们学习医术的地方;西厢为数学殿,是僧人学习数学、历学的场所。法轮殿呈十字形建筑,大式歇山顶,殿顶仿西藏风格建立五座镏金宝塔。有着浓厚的藏族建筑特色,是汉藏文化艺术的结晶。该殿是全庙喇嘛集中念经的地方,殿堂高大,殿正中供奉一尊铜质宗喀巴大师像,高6.10米。宗喀巴(1357一14)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像背后是“雍和宫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五百罗汉山是用檀香木细雕精镂而成,高3.40米,宽3.45米,有幽静的林谷,苍翠的松柏,玲珑的宝塔,古朴的亭阁,深邃的洞穴,条条曲径通幽,石阶、小桥流水相连。五百罗汉是由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股成,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是件质料、造型、雕艺三绝的艺术珍品。可惜历经战乱,山上罗汉仅存449尊了。

在法轮殿西边木架上是《大藏经》108部,东边木架上是《论藏经》207部。在殿内小玻璃格内展出两部藏文金字经,是乾隆皇帝亲笔抄写的《药师经》、《大白华盖仪轨经》。殿东西两边墙上有精细的壁画,描述了释迦牟尼的传教历史。

法轮殿左侧为高阁式的**楼(又称药师坛),因1780年第六世纪**来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在此讲经说法而得名。

法轮殿右侧是戒台楼,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午)。台上设有围屏和宝座,乾隆皇帝常穿朝服,披大红哈达,戴佛冠,坐在宝座上静坐参禅,讲经说法。现戒台楼内开设了雍和宫文物陈列室,展出清代宗教艺术品及乾隆皇帝御用品共40多件,有些是稀世珍宝。原室里有一幅乾隆皇帝的影像画,乾隆皇帝头戴僧帽,身穿黄色戒衣,端坐在莲花台上。莲花台上有几行赞美乾隆皇帝的赞语:

睿哲文殊圣,应化为人主。广大难思议,善哉大法王。

安住金刚台,坚固不退转。随意大自在,殊胜世间尊。

这幅画长1.20米,宽0.7米,是深藏宫中的秘宝。

这里还展出了雍和宫喇嘛跳“布札”(俗称打鬼)时的彩缎绣衣、脸谱及舞蹈画面。这种舞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流传下来的驱除魔鬼、祈祷国泰自安的一种大型宗教乐舞,一般在春节时节举行。清朝时,雍和官打鬼活动就很盛行,成为北京民俗的一部分。清朝郭礼臣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每至打鬼……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巷之风。”雍和宫的打鬼活动一直保持到1957年。近年来,为了保护古老的宗教文化艺术,为了宗教活动的需要,雍和宫喇嘛又恢复了排练打鬼活动,并把它拍成了录像资料长久地保存下去。

万福阁正中供奉的是举世闻名的白檀香木雕弥勒佛像。雍和宫初建时,这里是一座观音殿,内有一座木雕的娃娃山。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平定了西藏郡王朱尔默特的叛乱,把西藏的军政大权交给了第七世__喇嘛,第七世__为了报答乾隆皇帝的恩典,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国王手中换回这颗巨型的檀木,经四川,历时三年才运到北京,呈献给乾隆。乾隆命高级匠师将这颗白檀木雕楼成一尊巨佛,并将大佛像立妥后,建造了万福阁。老北京有“先有佛像,后有宫殿”、“先有大佛,后有雍和宫”的谚语。

这尊弥勒佛像高达26米,其中有8米埋在地下,18米露出地面,直径8米,全身重量约100吨,不仅是雍和宫“三绝”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1979年维修时,发现埋藏在地下的檀香木,虽经2历史沧桑,至今木质坚硬,完好无损,充分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木雕工艺和文物保护上的高超水平。

弥勒佛像十分高大,头部在万福阁的第三层,头顶离阁顶的藻井只有一、二尺。佛像的胸部正当阁的第二层,人们可以从二、三层的走廊清楚地观看大佛。

万福阁东西两侧各有飞虹天桥,西通延绥阁,东通永康阁。永康阁中央陈列一个“转轮藏”,这是一座木刻彩画八角塔形的楼阁,内供八尊长寿佛坐像。转轮藏上刻有经文,佛教称每旋转一周,如同念诵一遍经典,使人免去一切罪孽。

万福阁的东厢是照佛楼,原为乾隆母亲供佛之处,内供一尊铜胎佛像,叫“旃檀佛”。佛背后有一座围屏式的火焰背光,这火焰背光与佛龛均为楠木雕制,精巧绝伦,被誉为雍和宫的“三绝”之一。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踞上下两屋空间,夕照时,佛像肃然而立,脑后的黄铜镜镶嵌在围屏式的火焰背光之中,好似火的光源。火焰背光用楠木雕刻后再涂以黄色,高高凸起的部分形成了红色的火光,凹进部分即似火中的黑炭。

这些火焰以黄铜镜为中心,向四周蔓延,沿着围屏绕成一圈。火焰背光与长明灯相辉映,照得佛堂一片明亮。从侧面看,那围屏四周的火焰犹如烈火腾空。站在高处看,火焰背光好似一盆烧红的木炭,吐出微微火苗。佛龛由两根金色蟠龙柱支撑,横梁金皮贴木,上雕许多金龙,中间是二龙戏珠。据说这蟠龙柱和横梁上共有大小金龙99条,呼之欲出,巧夺天工。

雍和宫最北边的院落是绥成楼,又称雍和宫后楼。楼内供奉一尊三头六臂形状的“大白伞盖佛母像”。左边供奉着白救度佛母像,右边是绿救度佛母像。楼左边是东顺山殿,右边是西顺山殿,内供有“密宗五祖像”,即古印度僧人龙树、阿谤沙、无著、天亲和卢本。

到1984年,雍和宫内有喇嘛80多人。1983年阴历腊月初用八(释迦牟尼成道日),雍和宫举行了授戒仪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嘉雅**为24名年轻喇嘛剃度授戒。这24名青年喇嘛已在雍和宫喇嘛经学班进行了两年的预备班学习,受戒后,又在经学班深造四年,学习宗教知识和文化知识。

1988年3月11日至18日,是藏传佛教四大节日之一的神变节,雍和宫隆重举行了祈愿大法会。法会期间,举行了和宫住持博云乌尔吉和副住持加木扬·图布丹的升座仪式,并进行了“格西”学位的辩经考试。

今天的雍和宫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汉、满、蒙、藏文化艺术的宝库。

北京后海英文导游词篇十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法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着名的八达岭长城,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缎怕谳瓮城。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瓮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

城门洞上,古进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填”,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制。从碑文可以看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头、窑匠头、泥瓦匠头和名字,以明确责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中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这时威大将军”。这门炮炮身长2.85米,口径105毫米,由于中炮身上铸有“敕赐神威大将”而得名。字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见当时的军工业是比较发达的。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3.6米。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苍龙,宏伟壮观。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着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走长龙。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宋,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我将陪伴大家共同游览北京的名胜风景,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是您对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好,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行程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在永乐十八年,14完工。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而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而后寝则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统治时间总共长达五个世纪。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这条中轴线也叫做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

我们有时候还把故宫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天上的紫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而紫禁城的正门就是午门,因为在罗盘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门楼,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叫观,上部各有廊庑13间,两端还建有重檐攒尖方亭。中央的广场叫阙。在明清两代,这里是朝廷举行颁朔大典和献俘典礼的地方。正中开了三道门,两侧都有掖门,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五个门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三甲也可以从这里入宫;平时,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掖门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照文东武西分别通过东西掖门,外国使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