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59:28 页码:10
最新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精选12篇)
2023-11-13 01:59:28    小编:

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让我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撰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避免冗长赘述和词藻浮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一

杨文华觉得张桂梅太天真、过于理想主义。20__年9月,他正任华坪县教育局副局长,和张桂梅一起去北京录节目。途中,张桂梅提出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杨文华坚决反对。在来到教育局之前,他在华坪县第一中学当过13年老师,很清楚办一所高中有多难,光是资金问题就很难解决。而且,张桂梅没有任何学校管理经验,一直在一线教学,从未进入过学校中层。

回到华坪后,张桂梅就开始四处筹钱,但收效甚微。真正的转机在20__年,她作为xx大代表去北京开全国党代会。会上,她身上的一条破洞裤子引起了记者注意。张桂梅的“女高梦”于是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夜之间全国皆知。回到华坪后,女子高中就被正式提上政府议程,市、县两级财政共拨款200万元。20__年9月,女高还没有完成全部校园建设,就开始招生。当年的开学典礼由华坪县县长主持,市委书记也出席,规格很高,举办地点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地,当时有一半地面还没有硬化,尘土飞扬。

华坪县给了女高最大的办学自由。张桂梅有两个要求,一是只招贫困女生,不设分数线;二是学杂费全免。按照她的录取标准,无论分数高低,首届报名的学生全部被录取,一共有100名女生,此后辍学4名,剩下96名。在听说女高之前,这些学生中很多都因分数过低而即将辍学,有一个学生中考数学只有6分。但这样差的成绩进入女高后,高考上线率竟达到百分之百。在越来越多家长的眼中,进女高就约等于上大学。

于是从第二届开始,报名人数开始大于招生指标,此后一年比一年多。县城的学生也想挤进女高,实际上,这些学生中很多家庭并不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张桂梅很快发现无法按最初的设想筛选出学生,因为贫困无法量化。

杨文华现任华坪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20__年之前,华坪县还没有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家家都来说自己贫困,后来有了制度性规定,又家家都能开出贫困证明。女高怎么筛选贫困生?最终只能是择优录取。每年,华坪县根据张桂梅的需求为女高分配招生指标,女高根据招生指标将报名的学生分数线从高往低降序排列,也因此,虽然理论上不设分数线,但最后仍自然出现一个分数线。

女高成立之初就来到学校任教的张红琼将其称之为参考分数线。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县城学生在女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张桂梅每年招生时会尽量把控县城学生的比例,比如她现在带的文科班有40多人,其中县城学生只有10个。虽然有分数线,但张桂梅每年仍会破格录取一些学生。女高每届有三个班,基本上每个班上约有10多个学生没有达线。

但对于破格录取的标准,《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后发现,除了张桂梅本人,无论是女高老师还是华坪县教育局领导都并不清楚。两轮摩托、房、车,这些都能成为她评判的参考标准。

“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学校找张老师,说家里确实特别困难,或者一些父母身有残疾,她听了后就会去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发现的确贫困就会录取。”张红琼说。据她观察,这些年女高录取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家庭相对贫困的。

在杨文华看来,中国国情不平衡,上海的“穷”和华坪的“穷”不可同日而语,华坪县北部地区的穷和南部乡镇的穷也没法比较,所以张桂梅只好自己去决定。“她亲自去看各家的具体情况。你家里有没有洋房,有没有车,她觉得你不穷就不应该来女高,有一阵她规定,家里只要有两轮摩托就不穷,”他说。

女高至今也没有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破格录取标准,录取谁不录取谁,张桂梅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在县级政府层面,也给予了她最大的自由度,允许她每年在招生指标外额外录取一些贫困生。“对超出的人数,基本张桂梅上报,县里就会批,”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胥国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然也不能超出太多,毕竟女高能招的人数也有限。”

实际上,对于是否划一条明确的分数线,女高内部也有过讨论。但张桂梅认为,“只要划了分数线,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进不来了,有违女高的初心。”

据女高20__级学生郑珍珍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其实比华坪县普高统一划定的分数线要高一些,一般在县城分数线与华坪一中的重点班录取线之间。比如她那一届,华坪县的统一线是410分,女高的参考分数线是480分,县一中重点班的分数线则是510分。

一个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虽然张桂梅数次强调女高不搞培优班,但女高的生源一届比一届好,这也是女高成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之一。据杨文华介绍,华坪县仅有的两所公办高中,就是女高和华坪县第一中学。华坪一中是全县最好的高中,其重点班吸收当地尖子生中的尖子生,女高的生源质量在县城高中里处于中上水平。

女高原本设计的办学规模,是开设18个班共900人。但学校成立至今,已招收10届学生,每年只能招收100~160人,大多数时候,女高的校内承载学生都没有超过500人。对此,杨文华指出,女高一直无力扩大规模,并非不想,而是资金不够。

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算过一笔账。女高每年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学杂费大概就要3~4万,包括课本费、资料费、试卷费、高考报名费等,甚至还要提供被褥和行李箱。而女高一年的管理费和水电、绿化、维修等维持基本运转的花费至少就要300万元。

在这个位于金沙江山谷间的云南小县,县财政自身就很紧张。20__年,全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5亿元。据杨文华介绍,12年来,仅女高教师工资一项,县财政的总投入就有1.1亿元。

和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华坪县也经历了转型。1990年代,华坪因煤矿带来了个体经济的繁荣,一度被誉为云南的温州,在20__年之前,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7个亿,但此后因大量关停煤矿,财政收入直线下滑。此后,华坪县尝试过很多发展经济的办法,最终选择芒果产业作为出路。目前,华坪已经成为中国纬度最北端的芒果产地,年产值超过10亿元,种植芒果的农民一户年收入可达10万元。但芒果属于农业,在农业税取消后对地方财政并没有贡献,也因此,近年来县财政一直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芒果对气候水土条件要求很高,只适合种植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区地带。华坪全县97%的地区是山区,其中海拔1500米以下的面积只占22.4%。在广泛分布着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高海拔地区,居民依然普遍非常贫困。

女高是边建边招,从20__年到20__年,先后分五期建设,共花费6000万元,其中,云南省财政投入约20__万元,丽江市财政投入几百万,其他约4000万元全部由县财政负担,但资金筹集过程非常艰难。杨文华说,女高规模小,且高中教育并非华坪县关注的核心,义务教育才是财政必须兜底的重点,是上级考核的硬指标。全县共有70所中小学,县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和初中的搬迁合并上。

县财政财力有限,女高的日常经费来源还有社会捐助。20__年7月,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成立,目前已收到捐款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但这些钱如果用来持续扩招,仍然不足。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胥国华透露,张桂梅目前暂时没有扩招的打算。

由于招生规模不够,女高一直没有进入到云南省一级完(高)中榜单。这是由云南省教育厅评定的一个重要排名,虽然名为完全中学,即为初中、高中教育都囊括的学校,但纯高中也在评定之列。全省共有112所学校入选,相当于公认的100强。排名靠前的学校,每年会得到中央和省级层面一定的资金奖励。

据杨文华介绍,这个排名有一套考核机制,在教学质量上,最重要的五个指标分别是600分以上学生占比、一本率、本科率、学业水平和统测通过率。如果仅依据这五个指标,女高早就应该进入榜单,且位居前列。但入选还有两个硬指标,一是教学规模必须在1000人以上;二是学校高级和中级教师占比至少达到70%,由于女高是新建高中,以年轻老师居多,职称晋升比较缓慢。华坪县教育局希望女高能进入排名,但实现的前提是女高扩招。

杨文华认为,女高无法扩招的根本原因在于,女高是全免费办学,不但免除了学生全部的学杂费,还经常要补助困难学生的生活费。他多次建议张桂梅适度收费,在他看来,女高一些学生的家庭并不太困难,适度收费既能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也能扩大招生规模,相当于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和她的初心并不矛盾。“但她坚决不干。”杨文华说。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张桂梅性格的最大特点是坚定,一旦认定一件事,不管多少人反对都要做成,绝不妥协。华坪县教育局党工委书记胥国华说,最初要办女高,县里担心只办女子高中被说成封建,社会影响不好,建议张桂梅先在高中办一个女子班,试验一下,她坚决反对,说要办就办一所学校,多救一些山里的女孩。杨文华建议她不要边建边招,张桂梅坚持,她说,你等得起,孩子等不起。

多年来,杨文华觉得张桂梅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逐渐成熟,但在她理想主义的一面,仍葆有不变的天真,“她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二

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现播州区团结村),一个被层峦叠嶂的大山遮得严实的村庄,缺水是草王坝的穷根。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吟唱着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村里有一位老人叫黄大发,他不甘心、不信命,偏和大山较劲,他用36年的时间干了一件事——修水渠。

黄大发,1935年出生于草王坝村,23岁光荣入党,这一年,他被全村推选为大队长。意气风发的黄大发撂下了“狠话”:修水渠。于是,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黄大发带领草王坝村民修渠,这是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壮志未酬誓不休。为此,黄大发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就立刻背着干粮匆匆上路,前去“取经”。

1992年的春天,黄大发带领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日复一日不停歇,黄大发每天带着200多人的队伍进山,施工队在前面凿壁打槽,村民们在后面挑土砌堡。

苦心人,终不负。1995年,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地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沟边,人山人海,鞭炮声、鼓掌声,不绝于耳,杀猪摆席、搭台庆功,好不热闹!这是草王坝村民们最高兴的一天,千百余年的梦终于实现了!大伙簇拥着黄大发上台讲话,站在台上的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一个字都说不出口,眼泪顺着黝黑、皱褶的脸庞直往下流。

“不怕山高石头多,苦干就能把贫脱,打岩引水造梯田,穷村变成金银窝。”如今的草王坝,村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幸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三

黄大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却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他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从事着城市的清洁保洁工作。然而,在他的工作中,黄大发做出了许多被称为先进事迹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在认真研究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下面将就此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努力工作是本分。

黄大发在工作中常常认真对待每一件琐事,十分尽职尽责,不仅准确率高、效率高,而且还能够做出许多创新。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工作的环卫工人。他的点点滴滴,虽然平凡,但蕴含着强烈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既是他的工作本分,也是他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所在。

二、珍惜时间,发挥个人价值。

“最美环卫工人”项链的故事家喻户晓。黄大发用30天的工资购买一条项链,作为礼物送给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条专门为留下“后宫”留下的项链,凝结了黄大发的真心和对社会义举人的感激之情。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时间虽然宝贵,但是个人的价值却更为重要,而发挥个人的价值也是建功立业的主要途径。

三、用心关注他人,懂得分享。

在黄大发圆满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后,他感到非常兴奋,十分想去庆祝一下。可是他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外卖小哥在雨中夜归,想到孤独的小哥要面对寂寞的夜晚,黄大发放弃了自己的小小欢乐,去陪伴这个年轻人,给他打打气,带给他温暖。正是黄大发用心关注他人,懂得分享,才成就了这个感人的瞬间,这更是一种博爱精神的体现。

四、坚持不懈,成功源于细节。

黄大发每天认真对待着城市的清洁保洁工作,尤其注重细节处理,从而为城市环境美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展示出了先进工作者所需要的品质和特点,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

五、奉献社会,回报爱心。

黄大发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着身边的人关爱、尊重并竭尽所能帮助他人,坚信良心善良的美德,愿意为他人奉献。他的行动鼓舞了广大公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在工作岗位上坚守“服务至上”这一信仰的重要性,体现了奉献社会、回报爱心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是个例,但他鲜明的个人特点和许多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热爱工作、尽职尽责、心系他人、懂得分享的品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为一个先进事迹的创造者,让自己的生命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四

廖俊波同志生前就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是福建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优秀领导干部,是我们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省委开展学习活动的部署,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从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投入到“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伟大征程中去。

廖俊波的先进事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乡镇、园区、县委,还是市里工作,廖俊波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展现了信念坚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倍加珍惜;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将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党旗下庄严许下的诤诤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回望廖俊波同志的工作履历,不难发现,无论是当学校教师还是主政一方,他都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守誓言,以持久不变的宗旨意识和价值追求,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从廖俊波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就要以他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把“两学一做”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绿水青山等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学习廖俊波,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当前,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按照省委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要求,广泛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满腔热情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汲取廖俊波同志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扎实行动,从他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人处事的一言一行学起,把廖俊波先进事迹中所蕴含的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四讲四有”,做到“四个合格”,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踏踏实实在基层扑下身子干实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先争优,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奋力谱写福建发展的精彩华章。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五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当代愚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童谣里都唱出因无水而发展艰难的无奈,草王坝村成为了贫穷落后的典型。当大家都沿袭着贫穷的命运却无力反抗,黄大发立志拔穷根,提出修渠引水。这样艰巨的工程不被大家看好,甚至亲舅舅说如果他能干成,手心里面煮饭给他吃。在大家的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黄大发愣是敢说敢做,并不断地想办法努力团结村民们争取支持,努力跑外援,解难题,带领乡亲们在悬崖上打通了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

“当代愚公”善于学习,不断精进。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被公社选取担任水利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修水库、测量沟渠知识,并监督各公社的水利工程进度。黄大发在水利站学习时很勤勉。他买了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过去,硬是克服了自己文化程度的局限,系统地参加了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

“当代愚公”心怀大家,计利千古。儿子黄彬全说“我初中毕业就回来在村里当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90块,太少了,我就跑到外面做工,一天至少也有50块钱。但是我爸没过几天就把我从外面叫回来了,说村里缺老师,不让我去打工了。”,但他懂得“爸爸是为了村里孩子们的教育考虑”。遇到渠上要用的炸药不够,申请拨款还要耽误几天时间的情况,黄大发就自己跑到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款8000元,把买炸药的钱补上。

“当代愚公”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修渠一线上,从不怕苦畏难。修渠的悬崖险峻高耸,一旦落下性命难保。而他为了引水,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甘愿拿命换。他说:“刘胡兰啊、黄继光啊、董存瑞啊这些先烈在战场上,去堵枪眼的事都要做,就别说下悬崖要怎么做了吧。”

黄大发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愚公精神打造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可能有智叟这样的人会认为他傻,然而正如阿甘正传里所言:“做傻事的才是傻瓜”。黄大发拥有的是一种大智慧。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广大群众对黄大发赞誉有加。愚公精神永不过时,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他们战胜贫困,消灭贫困,在悬崖峭壁间用信仰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打赢了一场艰苦的脱贫攻坚站,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相信在他的事迹鼓舞下,会涌现出更多黄大发这样的“当代愚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六

作为曾经中国最最底层的干部,一个最最普通的农村党员,黄大发相比很多党员干部,其实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他没学历、没资历、没背景,甚至连没官位都说不上,但是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引发舆论广泛好评和称赞。

黄大发的“走红”,体现了社会大众对这种不求回报、实干有为的干部的赞赏,也昭示了广大群众对好干部的呼唤:

像黄大发一样有为民的情怀。作为一个党员,虽然他“大字不识几个”,但时刻记着“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从28岁当上村长的那天开始,他就一直想着“给村里通水”这件“大事”,更是用36年的时间“拿命修渠”,修成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水渠,完成了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完成的壮举。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当干部的一生,就是为民服务的一生。

像黄大发一样有无私的品格。为给水渠工程筹款,借了女儿婆家彩礼凑份子;为避免水泥被偷,在车里睡了一晚;为不耽误工期,以个人名义贷款买炸药;为不影响工程进度,手骨骨折也没休息;妻子想扫一点原料车上洒下来的水泥补灶,却被严厉呵斥“这都是公家的”。正是他的无私品格,带动了广大村民,同心同德,修成了水渠,正如他的名言“为了水,我愿意拿命来换”。

像黄大发一样有坚韧的毅力。36年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其背后充满了艰难和曲折。在初次修渠的失败面前他没有退缩,在项目中断的10年里他主动学习、积极申请项目复工,在机遇面前他2天走了200里路完成项目审批,在群众嘲讽面前,他说“如果水没有修过来,我就把名字倒着写”,正是这样的坚毅和执着,敢于担当、迎难而上,让他挺过了难关,建成了水渠。

像黄大发一样有善学的意识。黄大发知识水平不够,大字不识几个,但在“水渠”项目中断后,他开始积极学水利知识,并被选拔担任水利辅导员,“他买了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过去。”3年里他系统地参加了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没人生来就会,正是有了善学的意识,才让他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专业知识,水渠的修建才有了技术保障。

像黄大发一样有硬朗的作风。他坚持每天一早带头上工,天黑才下工,晚上还要点评哪里修得好、哪里修得不好,两年里几乎吃住都在渠上。看到偷懒完不成进度,耽误了统一浇水泥的时间的,就会开口责“骂”。看到谁家修的分段质量不好,就“直接把坝蹬掉”,要求返工。正是这些硬朗的作风,才避免了一些偷懒耍滑、偷工减料的问题,才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黄大发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党员干部应有的胸怀和责任、作为与担当,也照出了现实干部的差距——黄达发式的干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干部能像黄大发一样,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践行好群众路线,与群众为亲,和群众为友,问政于民、勤政于民,做一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七

20__年一场不期而至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了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打响了这场全面防控疫情的阻击战。

2个多月以来,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巾帼英雄”们,闻令而动,冲锋在前,毅然奔赴疫情防控前线,你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却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的逆行,夜以继日的奋战,守护一方的平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是一群可爱的人,身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在春节的团圆期间,毅然离家,不顾个人安危,挥别儿女家人,义无反顾地选择逆行。她们珍视每一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大医精诚、大爱无边、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那些年夜饭都没吃完,却收拾行囊,踏上征程的人,让人泪湿眼眶。这大爱无边,珍爱生命、心中有着伟大的信念的人,我相信,每个像我一样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为每个逆行者痛哭流涕。心中是对未来的坚定,对祖国的热爱。这场生命与信念的教育最成功不过。

那个出生寒门的学霸在楼顶借无线学习。那个身已患病在病房仍坚持备考的学子,那是责任与担当。是个人与国家未来的负责与担当。让我们青年人即使在家上网课,依旧有着积极的心态。依旧努力向上。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成了人们不约而同的默契。既保护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安全健康的环境,带着文明,守护了平安,这就是中国道德教育的最好的诠释。

这场疫情仍未消失,教育的价值也早已给中华民族带来又一次的成长,武汉只是生病了,待到春暖花开。一切会变好,到时候,许许多多的勇敢的人站在一起,中华民族仍然坚挺。像列车经过黯然隧道一样,终破重围迎获新生。中华新一代青年人将会被见证成长,为祖国奉献人生,共同在蓝天白云下,走向幸福。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八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基层是个大熔炉,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36年,黄大发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凿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现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只有那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黄大发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专心凿渠,难道他就不知道凿渠的艰辛。黄大发选择了凿渠,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险,简单的两个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语上的轻描谈写,更需要他在行动上去落实。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九

近日,一个闪亮而瞩目的名字再次让亿万人民所知晓,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就是被干部群众称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

适中乡把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组织乡机关、站(所)66名党员和各村党员干部120多人集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发布会节目,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奋()发作为,为全乡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看完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后,大家从思想上精神上深受触动与洗礼,纷纷表示,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理想才会变得更为远大,将以学习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为新起点,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推动我乡各项工作高质量协调发展,圆满完成20__年各项工作任务。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十

尊敬的黄大发:您好!您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我的梦想就是要把家乡建设好。”您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颇受鼓舞。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我将以您为榜样,赓续“当代愚公”的精神内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自己的力量和责任担当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面对缺水严重的草王坝,您为了解决村里人畜饮水问题,改变贫困现状,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作为人生信条,您团结带领群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需求科学方法,艰苦卓绝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凭着“愚公移山”的一根筋和一股劲拉直了人民幸福的弯道,犁出了希望的田野。36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您却一直为梦想跋涉,一直坚守着为民谋福利的初心。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共产党员就要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只要有决心,困难面前不低头,失败面前不放弃,悬崖峭壁上照样能通生命渠,绝地也能逢生。

您说:“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党来了,分给我土地,让我不再受饿挨冻。党的关怀和远亲近邻的帮助,让我感受到温暖。”您立誓,一定要报答父老乡亲,带领村民引水、修渠、通电,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要永葆一颗感恩的心,生在红旗下,要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对党忠诚,一辈子为党干事创业。

您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坚毅执着和实干担当的品质感染了无数人,在您的精神感召下,村两委班子赓续您的精神,顺利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正是因您这样的榜样的力量感染,在抗击疫情期间,无数的党员干部践行“人民至上”逆行出征,写下请战书,缺席年夜饭,挺身而出,践行着“疫”无反顾、舍我其谁的使命和担当;在防汛抢险一线,无数的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下沉一线、勇于担当,扯着嗓子,冲在一线,靠前指挥,用行动践行“不负人民、不负党”的誓言。

您已经__岁的高龄了,按理说,正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了,但您依然每天佩戴着闪亮的党徽,为村里忙前忙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的”诺言。大发爷爷,请您放心,相信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一定会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赓续您的精神,锤炼党性修养,筑牢信仰根基,增强干事创业本领,肩负时代重任,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十一

“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早在20__年10月,张定宇久确诊了“渐冻症”。作为医生,他很清楚自己接下来要遭遇什么,疾病提前宣告了他人生的终点。

他知道,随着全身肌细胞的逐渐萎缩,自己高大的身材会萎缩成小小的一团,先被困在轮椅上,然后被困在床上,凭眨眼和他人交流,会用上呼吸机,在胃里做造管,最后呼吸衰竭,迎来死亡。每一位“渐冻症”病人,都是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消逝的。

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张定宇决定做点什么。他选择不对同事们公开生病的消息,不知情的同事们只觉得,在时间流逝过程中,院长的性子越来越急了,对待工作愈发容不得马虎。

20__年和20__年,张定宇曾随中国医疗队出征,先后赴往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开展国际医疗援助。20__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张定宇作为湖北省第三医疗队的负责人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救治伤员。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是张定宇从业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身体也已不堪重负。一次采访中,他透露,最近2、3个月,他感觉到自己的臀大肌正在萎缩。晚上睡觉时,他可以明显摸到自己关节囊和关节之间的间隙。肌细胞比自己预料中萎缩得还要快。

在接受《面对面》节目的采访时,这位“渐冻症院长”表现出出人意料的乐观和坦荡,他预料自己以后会被固定在轮椅上,现在多做一点,以后或许能少留一些遗憾。

他说:“所有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而我只是知道了自己的终点可能不会离得太远,所以我想把这段时间用足、用好,不是一样可以再做一些事情吗?”

当代“愚公”黄大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3篇篇十二

4月26日,大方县民政局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在大会议室集中观看了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的报道,通过此次学习,大家被老支书黄大发“全心为民,克已奉公,苦干实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

据了解,黄大发在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期间,为彻底改变村子极度缺水的状况,带领全村群众对悬崖峭壁发起了挑战。虽历经失败,但老支书毫不气馁,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跨3个村的“大发渠”,彻底解决了当地缺水难题,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黄大发老支书为此所做的贡献,是当代的愚公精神,是时代的楷模。开展此次学习活动,旨在鼓励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大发精神,不怕困难,不怕艰辛,结合民政工作岗位,苦干实干,将“大发”精神的种子播种在全县民政系统。

基层是个大熔炉,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36年,黄大发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凿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现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只有那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黄大发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专心凿渠,难道他就不知道凿渠的艰辛。黄大发选择了凿渠,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险,简单的两个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语上的轻描谈写,更需要他在行动上去落实。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