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长征朗诵稿(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3 19:19:56 页码:11
2023年长征朗诵稿(大全12篇)
2023-10-13 19:19:56    小编: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观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诗经》观后感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像“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应在联系对原句理解的过程中检查,以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且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提纲举要,让学生有一个“历史”的观点,对加深理解三首诗有着点拨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发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解说:此题设计主要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性,由此方可有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把握诗歌的意境。)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解说:此题设计除了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当然也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像,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像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解说:此题旨在激发学生推断想像能力,透彻把握诗的形象。)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解说:此题设计是为了解决对情节和重章复唱的理解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您就“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像,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诗经》观后感二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观后感三

诗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⑷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⑸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⑵ 讨论──质疑──点拨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⑶ 引申──比较法。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简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诗经》观后感四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诗经》观后感五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葩”,此作华丽有文采解。后来《葩经》被用作《诗经》的代称。《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例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比,即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象和联想。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以《关雎》为例。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谓之‘思无邪’”。

一、第一教学板块dd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字词正音,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二、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1、学生轮流翻译课文。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每一章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介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课文的行文思路。

板书小结:参考一参考二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一节许婚

第二章: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第二节迎娶

第三章: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第三节劝诫

第四章:以桑为比控诉移情(比兴)第四节控诉

第五章: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第五节反省

第六章:回顾甜蜜表达决绝(赋比兴)第六节决绝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情感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点拨: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点拨: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8226;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点拨:#8226;(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8226;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点拨: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点拨: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氓》中的比兴句应该怎样理解?用比兴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关雎》《蒹葭》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点拨:(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点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点拨:对比(板书)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点拨: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点拨:

#8226;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

#8226;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

#8226;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强

#8226;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

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dd婚变中的委屈求全dd被弃后的伤情无奈dd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5、提问:文中三次出现了“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淇水汤汤,溅车帷裳”,这是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更是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了。同一条河,映衬出的是不同处境中同一人物的不同心境,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

7、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课堂总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诗经》观后感六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观后感七

王麟 杨波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诗经》观后感八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24  《诗经》两首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4] [5] [6] [7] [8] [9] [10]  ...  

《诗经》观后感九

诗经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⑵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2、难点:

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整合内容:

⑴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⑵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许婚

第二节迎娶

第三节劝诫

第四节控诉

第五节伤自反省

第六节决绝

三、对话作品

1、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⑴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⑵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⑶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⑷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⑸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⑹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⑺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⑻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略)。

《诗经》观后感十

补充材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

1、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2、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学习检测: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篇。分为“ ”“ ”“ ”三部分。

2、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 荇( )菜

寤寐( ) 溯回 ( ) 晞( )

跻( ) 沚( ) 俟( )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学生试读。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也可以让学生描述)

《关雎》: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沙洲,沙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正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有一个文静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这时,一位青年男子来到了河边,他听着雎鸠鸟和鸣,看着美丽的姑娘,不由得向往这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的配偶,爱慕之情油然而生。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想得到她的爱情,可美丽的姑娘却拒绝了他的追求。但姑娘美好的形象还是在他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使他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长夜漫漫难以入睡。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男子和自己心上人终于相会了,他弹琴鼓瑟,和姑娘亲密相爱,结为永世之好!

《蒹葭》: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三、探究与研讨。

1、《关雎》一诗中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

2、《蒹葭》共有三章,每一章都一会写道“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你是否觉得重复罗嗦?

答: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诗经》观后感十一

微课作品名称

“诗经吟诵”

微课作品介绍

本微课《诗经吟诵》主要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了解《诗经》吟诵相关知识的微课。此微课以吟诵《蒹葭》为例,介绍吟诵的基本规则,让学生体会吟诵的魅力和价值。

适用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于《诗经》中的名句也有耳闻,但是对于《诗经》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背诵上,对于《诗经》的吟诵知识也不甚了解。若将吟诵技巧运用到《诗经》的教学中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文的感悟领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记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首先介绍吟诵的含义,接着通过对吟诵历史的简单说明和学者对吟诵的推重表明吟诵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吟诵过程中相对重要的两种方法:第一,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第二,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最后,在理论知识介绍过后重点以《蒹葭》为例,进行吟诵教学示范,让学生调动听觉系统感受吟诵。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吟诵的含义及操作方法;

2、让学生在实践上感受吟诵的魅力和作用;

3、让学生举一反三,吟诵“诗经”的其他篇目。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吟诵的基本概念

吟诵指的是在中国古典诗文的创作和学习过程中特有的,以有曲调的吟咏和无曲调的诵读相结合的中国式读书法。与单纯的朗读相比,吟诵具有音乐性;与单纯的歌唱相比,诗文的文学性是吟诵的根本所在。

(二)吟诵“诗经”的历史

吟诵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代文人都有着吟诵的传统,《诗经》更开我国古代诗歌之先河。现代学者对吟诵也是高度推崇的,体现了吟诵《诗经》的价值。

(三)吟诵的基本规则

第一,吟诵时要遵循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的原则;第二,吟诵时要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则。(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汉语拼音,加入对平仄知识的补充)

(四)“蒹葭”吟诵教学示范

首先介绍《蒹葭》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按照平仄声调分析诗中的字词,包括个别需注意的入声字及韵脚字。最后进行示范吟诵。将吟诵的基本规则重点表现出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吟诵其他古诗文。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吟诵《诗经》中的其他篇目。

配套学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主要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工作室对ppt课件进行录屏制作,后经过剪辑等编辑,最终完成制作。

《诗经》观后感十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1、注音: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芼()

2、解释词语: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

二、探究展示:

1、古文今译

《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2、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3、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4、文章结构

《关雎》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蒹葭》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5、课文阅读题

(一)《关雎》

①1、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②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③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二)《蒹葭》

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内容)诗。

②本诗以蒹葭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③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6、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7、《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起兴:雎鸠、荇菜起兴: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窈窕淑女伊人

关雎蒹葭

好逑、求之、友之、乐之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情感:诚挚、热烈、健康形象;执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

三、练习反馈: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观后感十三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赏析。

难点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法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音频。

教时:

2课时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个国度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来一颗遥远但又明亮的星斗——《诗经》,一同欣赏那雍容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性。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由于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1、文学知识。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2、背景知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二首》诗意散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儿,在水中的绿洲和鸣歌唱。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美好的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捞啊,捞荇菜。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梦里美好的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窈窕的少女难以追求,梦醒倩影仍在心头。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思悠悠,思悠悠,唉!辗转反侧睡不着。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采啊,采荇菜。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摘啊,摘荇菜。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那美丽窈窕的少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作白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所爱的人儿,在河水的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摇曳起伏的芦苇密而繁,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我所心爱的人儿,在水那边高高的岸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里冈。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茂盛鲜明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所心爱的人儿,在那遥远的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向右迂曲,道路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洲。

《关雎》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比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蒹葭》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关雎》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莱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3、作为一首爱情诗,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第一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地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只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4、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蒹葭》

教师提问: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4、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诗经》中两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歌,感受了主人公那种“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执着。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探究这两首诗艺术上的风格,领略古人对美的追求。

《关雎》

1、提问: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①题目取自句首。

②每句话都是四字。

③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④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翻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1)我认为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一对。(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3、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来看,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蒹葭》

1、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1)生1:本文写得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2)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3)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4)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2、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3、作品文字简练,内容单纯,但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4、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承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极精练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水中央,却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5、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6、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关雎》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部分(第二、三章)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第三部分(第四、五章)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蒹葭》

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关雎》

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十分曲折动人地把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关雎》

这首流传于春秋时期、记载在《诗经》中的民间爱情抒情诗,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我们读到它时仍感到那么纯真自然、清新雅丽,散发着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构思巧妙,精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同《诗经》中许多民歌一样,《关雎》的选材也是来自那个时代的特定历史环境和人文生活,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特别是作者巧妙的构思,把世间男女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表现得生动具体,独具特色。通过雎鸠的结伴而行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对姑娘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愁苦心理到决心将美丽善良的姑娘娶过来,过上琴瑟、钟鼓般和谐幸福的生活的憧憬,短短五节,把青年男子的思念之情和复杂内心世界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二、语言形象生动,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

古代诗论中讲诗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所谓“赋”,是直叙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正文。比、兴是构成形象思维和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成功运用比、兴就能大大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关雎》里,比兴的用法就十分突出和独具特色。一开头诗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多么贴切精彩的比兴!是啊,“雎鸟”可以在水中相互嬉戏,一唱一和,人世间男女真诚相爱、互相倾慕又怎么能加以非议呢?这两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比兴的运用使情景交融,人物形象更加可爱真实,也使诗句增添了不少的艺术特色。

三、形式鲜活质朴,增强作品的和谐美感。

《关雎》同《诗经》中许多优秀作品一样,不仅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也很有成就和特点,对于后代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关雎》在形式上是四言一句,保存了浓厚的民歌特色。语言自然明快、朴素和谐、活泼自由、不受拘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文字的运用上更是用了双声、叠韵、叠字、反复等手法。如“关关”为叠字,“窈窕”是叠韵,“参差”“辗转”是双声等。有的地方还活字活用,如分别采用“流”“采”“芼”三个不同的字,表现女子灵动、敏捷采摘荇菜的场面,使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鲜活。

《关雎》如同《诗经》中的许多作品一样,凸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诗经四言诗隔句用韵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和谐美。

《蒹葭》

《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长河中的一颗最古老、最璀璨的明珠,秦风中的《蒹葭》是一首怀人之作。

全诗三章,意思大体相同。每章头两句写景,表明已是深秋季节。“为霜”“未晞”“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联系下文,可见诗人对“伊人”的深情;每章后六句表现访求“伊人”未遇的惆怅情绪。

这首虽是抒情诗,但环境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很鲜明。从诗中的描述可以想见: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一层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的芦苇林,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不可即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样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同样无法到那里。诗人只得无奈地面对流水,凝望痴想,直到太阳把晶莹的露水晒干,流露出无限的彷徨失望的情绪。

这首诗三章复沓,借助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和渗透情感的叙说,画面鲜明生动、情景交融,真切地表现出怀思恋人的惆怅之情。

《诗经》二首

关雎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

寤寐思念之苦

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蒹葭

怀念:蒹葭苍苍、伊人在水中央

相思:蒹葭萋萋、伊人在水中坻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沚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由教师设问引导,以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诗经》观后感十四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第二课时

一、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3、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4、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5、朗读、背诵。

二、学习《君子于役》。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学生对照注释,老师帮助弄清课文意思。

3、分析课文。

《诗经》的诗全是乐歌。本诗和许多诗一样,是以层叠铺叙的方法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诗分为两章,两章的字句互相补充,类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复了第一意的词句,有的只是略加改变。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来表达诗中的情感的写法,就使原来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并从反复咏唱中,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

4、背诵这首诗。

四、总结、扩展

我们课文选的《诗经》中的三首已成为名篇,千古传诵。请同学们课后诵读,进一步加强背诵。

《诗经》观后感十五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 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 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 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 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 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 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观后感十六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相聚、相会。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诗经》观后感十七

作者:佚名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注释①阳阳:得意的样子。②簧:古时的一种吹奏乐器③由:同 “游”房:同“放”。由房,游乐 ④只、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陶陶:快乐的.样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 “邀”。由敖:游遨。

译文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声唱。

右手招我去游乐,

尽情欢爱真快乐。

夫君快乐乐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

右手招我去游玩,

尽情欢爱真快乐。

赏析

按余冠英的说法,这是一首描写歌舞晚会场面的小诗,只有欢乐而已,没有多深的政治意义。

在一个贵族欢宴的场合,有一个身份高贵的青年男子,在中央为大家起舞助兴。只见他一幅少年得志、得意洋洋之态,边舞蹈边吹奏笙竽之类乐器,人们欢呼雷动。他得意之际,便左手执定乐器,右手来招呼诗人与他协奏《由房》之乐。受这种氛感染,人人都能感到无比欢欣快乐。接着写这位男子狂欢之余,放下乐器,开始跳起舞来,其乐陶陶,令人陶醉。他左手执定羽旄,右手招诗人与他共舞《由敖》之曲。场面欢畅淋漓。

诗共二章,摄取了两组歌舞的画面,一是奏“由房”、一是舞“由敖”。“由房”可能是“由庚”、“由仪”一类的笙乐,属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而“由敖”可能即骜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 《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今天已不知两舞曲的内容,但从君子(舞师)“阳阳”、“陶陶”等神情上看,当是两支欢快的舞乐。“其乐只且”恰恰说明其乐之甚。“只”,韩诗作“旨”;《诗三家义集疏》:“旨本训美,乐旨,犹言乐之美者,意为乐甚。”

诗的格调流美。所演奏的是房中宴乐,乐曲比较轻快,而演奏者本人也自得其乐,《程子遗书):“阳阳,自得。陶陶,自乐之状。皆不任忧责,全身自乐而已。”想见舞师与乐工是乐在其中。诗人为乐工,故诗中“我”在描写歌舞场面时也就比较轻快这与《王风》其他篇章那种苍凉的风格迥然不同。

如果按朱熹的解释,此诗写夫妻歌舞为乐。丈夫邀请妻子一起跳舞,由妻子唱出来,表现了他们自得自乐、欢畅无比的情绪。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写夫妻恩爱、歌舞自娱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弃妇怨。因为这样做,至少要这样一些前提:两个人情深意笃,有较高的修养和情趣,以及拥有较多的闲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识的衣夫,恐怕难以歌舞自娱。由此可以推断,此诗的主人公大概应是殷实人家,或是已经衰落了的世家子弟。这也容易让人想到,闲暇是人们自娱自乐、吟诗作画、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不会有此雅兴。

《诗经》观后感十八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译文

舞师喜洋洋,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心里乐又爽!

舞师乐陶陶,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快乐真不少!

注释

①君子:指舞师。阳阳:洋洋得意。

②簧:古乐器名,竹制,似笙而大。

③我:舞师(君子)的同事。由房:为一种房中乐。毛传:“由,用也。国君有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一说由房即游放。

④只且(音居):语助词。

⑤陶陶:和乐舒畅貌。

⑥翿(音道):歌舞所用道具,用五彩野鸡羽毛做成,扇形。

⑦由敖:当为舞曲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郑笺:“右手招我,欲使我从于燕舞之位。”朱熹《诗集传》:“骜,舞位也。”

《诗经》观后感十九

先秦 佚名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译文

舞师喜洋洋,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心里乐又爽!

舞师乐陶陶,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快乐真不少!

注释

君子:指舞师。阳阳:洋洋得意。

簧:古乐器名,竹制,似笙而大。

我:舞师(君子)的同事。由房:为一种房中乐。毛传:“由,用也。国君有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一说由房即游放。

只且(音居):语助词。

陶陶:和乐舒畅貌。

翿(音道):歌舞所用道具,用五彩野鸡羽毛做成,扇形。

由敖:当为舞曲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郑笺:“右手招我,欲使我从于燕舞之位。”朱熹《诗集传》:“骜,舞位也。”

鉴赏

按余冠英的说法,这是一首描写歌舞晚会场面的小诗,只有欢乐而已,没有多深的政治意义。

在一个贵族欢宴的场合,有一个身份高贵的青年男子,在中央为大家起舞助兴。只见他一幅少年得志、得意洋洋之态,边舞蹈边吹奏笙竽之类乐器,人们欢呼雷动。他得意之际,便左手执定乐器,右手来招呼诗人与他协奏《由房》之乐。受这种氛感染,人人都能感到无比欢欣快乐。接着写这位男子狂欢之余,放下乐器,开始跳起舞来,其乐陶陶,令人陶醉。他左手执定羽旄,右手招诗人与他共舞《由敖》之曲。场面欢畅淋漓。

诗共二章,摄取了两组歌舞的画面,一是奏“由房”、一是舞“由敖”。“由房”可能是“由庚”、“由仪”一类的笙乐,属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而“由敖”可能即骜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 《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今天已不知两舞曲的内容,但从君子(舞师)“阳阳”、“陶陶”等神情上看,当是两支欢快的舞乐。“其乐只且”恰恰说明其乐之甚。“只”,韩诗作“旨”;《诗三家义集疏》:“旨本训美,乐旨,犹言乐之美者,意为乐甚。”

诗的格调流美。所演奏的是房中宴乐,乐曲比较轻快,而演奏者本人也自得其乐,《程子遗书):“阳阳,自得。陶陶,自乐之状。皆不任忧责,全身自乐而已。”想见舞师与乐工是乐在其中。诗人为乐工,故诗中“我”在描写歌舞场面时也就比较轻快这与《王风》其他篇章那种苍凉的风格迥然不同。

如果按朱熹的解释,此诗写夫妻歌舞为乐。丈夫邀请妻子一起跳舞,由妻子唱出来,表现了他们自得自乐、欢畅无比的情绪。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写夫妻恩爱、歌舞自娱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弃妇怨。因为这样做,至少要这样一些前提:两个人情深意笃,有较高的.修养和情趣,以及拥有较多的闲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识的衣夫,恐怕难以歌舞自娱。由此可以推断,此诗的主人公大概应是殷实人家,或是已经衰落了的世家子弟。这也容易让人想到,闲暇是人们自娱自乐、吟诗作画、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不会有此雅兴。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题旨,历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说:“《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是写征夫归家与妻子自乐,据诗中“房”字为说。现代学者余冠英认为,此诗是描写舞师与乐工共同歌舞的场面。

《诗经》观后感二十

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

朝代:先秦

原文: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注释:

君子:指舞师。阳阳:洋洋得意。

簧:古乐器名,竹制,似笙而大。

我:舞师(君子)的同事。由房:为一种房中乐。毛传:“由,用也。国君有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一说由房即游放。

只且(音居):语助词。

陶陶:和乐舒畅。

翿(音道):歌舞所用道具,用五彩野鸡羽毛做成,扇形。

由敖:当为舞曲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郑笺:“右手招我,欲使我从于燕舞之位。”朱熹《诗集传》:“骜,舞位也。”

译文:

舞师喜洋洋,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心里乐又爽!

舞师乐陶陶,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快乐真不少!

诗经故事:

也许是琬儿的思念感动了上苍,那一天许阳真的回来了。

那是一个明媚的中午,许阳骑着一头高头大马回了家乡,下马后他就兴高采烈的吹起了笙簧,好听的乐曲让琬儿的脸上开满了鲜花,一曲过后,许阳笑着一手拿笙簧,一手忙招着呼唤琬儿,两人相扶着进了东房,久别胜新婚,娇羞的琬儿,从心底里觉得欢畅。

事毕,未尽兴的许阳竟又拿着琬儿在院中跳起了舞来,他左手拿着一把不知从何处变出来的五彩羽旄,右手拿着琬儿同舞,弟弟们领着谷儿不知从何处钻进了院中,开心的笑着看着她俩舞蹈,一家人欢快无比,其乐滔滔。

突然琬儿的`脚下下被什么一绊,她一个踉跄吓得醒了过来,哪有什么欢笑?哪里来的会么舞蹈?枕边仍是空空冷冷,窗棂中洒下的月光,如清水一般照在她的床前,这月儿可照着了远方无眠的他?

鉴赏:

关于此诗题旨,历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说:“《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说乐官遭乱,相招下属归隐,据诗中“招”字为说。朱熹《诗集传》认为“盖其夫既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安于贫贱以自乐,其家人又识其意而深叹美之。”说征夫归家与妻子自乐,据诗中“房”字为说。从诗文本身来看,是描写舞师与乐工共同歌舞的场面。执簧、执翿与《邶风·简兮》中伶官执籥、秉翟相似。说明东周王室衰微,苟安洛阳,仍有专职的乐工和歌舞伎以供统治者享乐。

诗共三章,摄取了两组歌舞的画面,一是奏“由房”、一是舞“由敖”。“由房”可能是“由庚”、 “由仪”一类的笙乐,属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而“敖”可能即骜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今天已不知两舞曲的内容,但从君子(舞师)“阳阳”、“陶陶” 等神情上看,当是两支欢快的舞乐。“其乐只且”恰恰说明其乐之甚。“只”,韩诗作“旨”;《诗三家义集疏》:“旨本训美,乐旨,犹言乐之美者,意为乐甚。”

诗的格调流美。所演奏的是房中宴乐,乐曲比较轻快,而演奏者本人也自得其乐,《程子遗书): “阳阳,自得。陶陶,自乐之状。皆不任忧责,全身自乐而已。”想见舞师与乐工是乐在其中。诗人为乐工,故诗中“我”在描写歌舞场面时也就比较轻快,牛运震《诗志)评曰:“读之有逸宕不群之概。”这与《王风》其他篇章那种苍凉的风格迥然不同。

《诗经》观后感二十一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注释】

①阳阳:得意的样子。②簧:古时的一种吹奏乐器③由:同 游房:同放。由房,游乐 ④只、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陶陶:快乐的样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 邀。由敖:游遨。

【译文】

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声唱。

右手招我去游乐,

尽情欢爱真快乐。

夫君快乐乐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

右手招我去游玩,

尽情欢爱真快乐。

【赏析】

《国风·王风·君子阳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一说是描写东周乐官奏乐歌舞的诗,另一说是丈夫邀妻子一起跳舞的诗。全诗二章,每章四句。两章诗表现君子的快乐在于喜欢音乐,歌舞会为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关于此诗题旨,历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说:“《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说乐官遭乱,相招下属归隐,据诗中“招”字为说。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是写征夫归家与妻子自乐,据诗中“房”字为说。现代学者余冠英认为,此诗是描写舞师与乐工共同歌舞的场面。执簧、执翿与《邶风·简兮》中伶官执籥、秉翟相似。说明东周王室衰微,苟安洛阳,仍有专职的乐工和歌舞伎以供统治者享乐。

按余冠英的说法,这是一首描写歌舞晚会场面的小诗,只有欢乐而已,没有多深的政治意义。

在一个贵族欢宴的场合,有一个身份高贵的青年男子,在中央为大家起舞助兴。只见他一幅少年得志、得意洋洋之态,边舞蹈边吹奏笙竽之类乐器,人们欢呼雷动。他得意之际,便左手执定乐器,右手来招呼诗人与他协奏《由房》之乐。受这种氛感染,人人都能感到无比欢欣快乐。接着写这位男子狂欢之余,放下乐器,开始跳起舞来,其乐陶陶,令人陶醉。他左手执定羽旄,右手招诗人与他共舞《由敖》之曲。场面欢畅淋漓。

诗共二章,摄取了两组歌舞的画面,一是奏“由房”、一是舞“由敖”。“由房”可能是“由庚”、“由仪”一类的笙乐,属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而“由敖”可能即骜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 《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今天已不知两舞曲的内容,但从君子(舞师)“阳阳”、“陶陶”等神情上看,当是两支欢快的舞乐。“其乐只且”恰恰说明其乐之甚。“只”,韩诗作“旨”;《诗三家义集疏》:“旨本训美,乐旨,犹言乐之美者,意为乐甚。”

诗的格调流美。所演奏的是房中宴乐,乐曲比较轻快,而演奏者本人也自得其乐,《程子遗书):“阳阳,自得。陶陶,自乐之状。皆不任忧责,全身自乐而已。”想见舞师与乐工是乐在其中。诗人为乐工,故诗中“我”在描写歌舞场面时也就比较轻快这与《王风》其他篇章那种苍凉的风格迥然不同。

如果按朱熹的解释,此诗写夫妻歌舞为乐。丈夫邀请妻子一起跳舞,由妻子唱出来,表现了他们自得自乐、欢畅无比的情绪。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写夫妻恩爱、歌舞自娱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弃妇怨。因为这样做,至少要这样一些前提:两个人情深意笃,有较高的修养和情趣,以及拥有较多的闲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识的衣夫,恐怕难以歌舞自娱。由此可以推断,此诗的主人公大概应是殷实人家,或是已经衰落了的世家子弟。这也容易让人想到,闲暇是人们自娱自乐、吟诗作画、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不会有此雅兴。

《诗经》观后感二十二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诗经》观后感二十三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诗经》观后感二十四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国风 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大雅·抑》

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唐风·绸缪》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诗经》观后感二十五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诗经》观后感二十六

1、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 《诗经》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 《诗经》

3、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 《诗经》

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

5、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

6、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诗经》

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

8、 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经》

9、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诗经》

1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11、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诗经》

《诗经》观后感二十七

1、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6、绿兮衣兮,绿衣黄裹。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8、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9、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1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12、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经·国风·召南·采苹》

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1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17、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18、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19、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诗经》观后感二十八

1、文茵:该名字源自《诗经·秦风·小戎》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指花纹,纹理,用于人名引申为文采,才华,涵养,性情温厚等意思,寓意温文尔雅文采斐然。“茵”本义车中的虎皮坐褥,后常用来形容绿油油的草地。文茵引申为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之义。

2、雨霏:这个名字取自《诗经·采薇》里面的著名诗句,整首诗的画面都描述的很有诗意,所以取出来的名字听起来也很美。这个名字所带来的意境,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说明宝宝有一种与众不一样的气质。

3、炜彤:该名字源自《诗经·邶风·静女》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炜”字的本义是火光明亮的意思,引申为华丽,有光彩,此外,炜也同“伟”,比喻有博大的胸怀,有所成就。“彤”指的是红色用于人名象征事业红火,勉励孩子积极进取,以进取的姿态应对生活。

4、静璇:该名字源自《诗经·邶风·柏舟》中“静言思之,寤辟有摽”“静”是安静不动的意思,引申为没有声响,心态平静,用于人名指一种遇事平心静气,与世无争的完美品质。“璇”是一种美玉的名称,常被加工成玉佩,人名中有魅力,珍贵,华丽,富贵的意思。

5、悦怿:该名字源自“既见君子,庶几说怿”悦怿这个名字十分悦耳,念起来也很响亮,让人听着心境很舒畅。在诗里这个名字表示欢欣、喜悦的意思,“说”字又通“悦”,所以直接引用的后者作为名字。期望宝宝能够欢乐成长,简单生活,善良真诚。

6、子怡:该名字源自《诗经·郑风》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在诗经中意为你,在现代汉语中指婴儿,引申为天之骄子,有福气,寓意吉祥如意。此外子也指有才德的人。“怡”是喜悦,高兴的意思。在人名中通常寄托了父母期望孩子欢乐,幸福,吉祥乐观的愿望。

7、于垣:《鸿雁》“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8、凯南:《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9、思文:《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10、旻天:《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11、靖之:《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12、思柔:《丝衣》“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13、振君:《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14、汉广:《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15、知兰:《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16、庭辉:《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17、莱乐:《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18、阳阳:《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19、之德:《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20、淑琴:《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