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39:01 页码:10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范文(大全9篇)
2023-11-13 06:39:01    小编: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并回顾自己的阅读体验。其次,读后感要突出个人的观点和理解,注重对书籍内容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一

夜晚,安静得出奇,只有我在静静的看红岩。

当我读到凶残的敌人把竹签插入江姐的十指时,我的心收紧,仿佛也看到了江姐那苍白的面孔,血流不止的伤口,我真痛恨那些“杀人不长眼”的“恶魔”,也替江姐揪心;当我读到江姐临行前,从容不迫的穿上红色绒绒衣,像往常一样梳理着兴发……我被这位你女英雄的气概深深的打动了。多么伟大的革命战士啊!为了共产主义的目标,她早把个人生死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为党为人民付出了一切。

而我,平时碰到一点儿小挫折,就像缩头乌龟一样把头缩进了壳里。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呢喃的说:“别费心思了,明天早上问问同学,或看看别人的……”在家里,父母让我做家务,我总是厚着脸皮——“靠”。靠到最后,父母也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动手。日久天长,我就变得懒惰、胆小、懦弱,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勇气、没有信心,在江姐的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啊!

书看完了,江姐的话仍在我的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革命前辈面对重重困难都无所畏惧,我就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一切的困难!

文档为doc格式。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二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的幼稚,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知道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这和我认识的一些作家截然不同,他们能编,他们不要真实地向读者汇报,他们只负责让文字成为名利的符号,从来不想对读者有什么影响,对社会有什么责任。这时候,我想起曾经学过的一句话,为什么人的问题,还真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一个为人民利益的人,与一个为了自己私利的人,实在是没有相比的地方。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无论是领导,还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的态度,将决定这个人是一个高尚的人,还是一个卑鄙的人。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还是一个责任,还是在向人民,向读者负责啊!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民族,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三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四

对巴金先生的印象一直都是很浅淡的,浅淡得甚至有些不喜。

在那个轻浮气躁的年纪,读巴金先生的《家》,觉得很平常。

情节不说,先就不爱看那些夸张出格表情描写和歇斯底里对话,只觉得单在看一出戏,语言很粗糙,没有能细细咀嚼和品味的东西。

总之,没有唯美的浪漫故事,只有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只有清楚直白的文字。

不喜欢这样的文字风格,顺带便不喜欢这样的作者,所以那时的我,对巴金先生留心甚少,也知之甚少了。

浅淡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那,没有改变。

直到一天不经意看了句话,巴金先生说他想用他的余生来说真话,这样才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良心。

看到这句话时,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很简单很平直的语言,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却能让你感受到一位七旬老人传达出来的肃穆与诚意。

当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苦难与磨砺之后,说出这样的话,怎能不叫人心生感叹,感动不已。

因此,我发现自己之前对巴金先生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文字之美之动人,不在于它有多华丽;思想之深之博大,不在于它有多难懂。

我开始细细的品读巴金先生的作品,品读巴金先生的人生。

他的人格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朴实而真诚,粗淡却又耐品味,像一杯香茗,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的读,细细的品,方能领略个中滋味。

让我们慢慢来聊,细细来品这位不愧称之为“先生”的巴金。

巴金,一九零四年十一月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文革期间以中国作家代表团副团长身份在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受到上海市文联“造反派”批判,被关入上海文联资料室“牛棚”,从此开始了靠边、检查、被批斗和强迫劳动的生活。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逐渐得到平反,恢复写作权力,反思过往,再次执笔,开始写作。

从巴金先生的这一段简历,我们不难看出,巴金的人生可谓悲喜参半,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文人,他的苦难从文革开始。

这段非人的经历中,巴金说自己已经不知是人或是兽了。

作为一个思想有着高度自觉的知识分子,巴金在时代的压迫下,违背文人的尊严,放弃为人的良知,在那个断壁颓垣的疯狂时代,说了做了很多违心话和违心事。

有话说的是:国家不幸,诗人幸。

拜这段艰难岁月所赐,巴金老先生,在经历过十年文革的磨难后,坚强的活着,将磨难化为深思与忧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之后,怀着文人的自觉与良知,从1978年起,以非凡的毅力带病坚持创作并在1986年撰写完成的,历时整整八年。

这部散文巨著有四十二万字,共分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

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随想录》的灵魂。

《随想录》是来自于苦难经历的沉淀。

十年文革的浩劫给包括巴金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及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文革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和人性的的迫害,惊人心魄,这种沉重的苦难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社会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文革之后,巴金做了真理的捍卫者,第一个拿起笔来记录文革的罪恶,抒发对真理的追求。

发出了内心的呐喊,正如他在序言中写道的:“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

还会再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

但是我不要再做梦了。

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

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这种历经磨难后的回忆,站在当下,回头望那段无法尘封的记忆,我们可以想象那个乱了的社会,给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们身体和心灵上带来了多大的创伤。

《怀念胡风》是他最后的也是最动感情的一篇随想,文中他详细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风运动中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写表态文章时的痛苦心情,此时的仟悔之情给他造成的内心伤痛已经无以排解,而使他感到恶心、耻辱。

很显然,巴金在这里所忏悔的,已不仅仅只是奴隶意识。

当巴金以割裂伤口的勇气揭示出这一切潜隐在个人和民族灾难之下的深在内容时,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

而《随想录》真正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为知识分子的仟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巴金先生不仅敢于正视自己,他还提醒人们要正视历史。

现在,这个历史的纪念馆还没有建立,却已经到了人们纪念他的时候,这个老人在跨越了荣辱参半的一百年后,离我们而去。

舒乙说:“他生前已经看够了各种表演,在他去世之际,不要急于把各种溢美之词加在他的身上,而是要去理解、继承他的思想。”

细细的品读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平淡朴实,又经得起回味。

这岂止是在读一本随想,这是在读一个人的一生,这里面有沉重的历史积淀和沉重历史上的深刻反思。

说真话,做实事,这位“世纪老人”告诉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真真实实做事,不愧良心。

我了解巴老,是起源于他的《鸟的天堂》。

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

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

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

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

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

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

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

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

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

”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

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

《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

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

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

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

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

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

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

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看吧,正是因为巴老的坚决,《随想录》才得以继续、完成。

巴老所经受的苦难,我无法替他减轻,但我愿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也必将永远存在!

正所谓文如其人,巴金的《随想录》处处透着他耿直与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说理,也十分本份诚恳。

七十五岁的老人,经历了劫难,历尽沧桑。

这份善良与诚恳,应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写于文革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载。

今天读来,言辞不免有些老套,绝不能与新生代如韩寒者来比现代感。

惟有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这正是巴金最善于表达的。

《怀念萧珊》中“看来,我们要分别了。”是七二年巴金夫妇永别的声音。

文章配了萧珊的两张照片,分别摄于1936年与1970年。

前后巨大的对比是夫妇在那个特殊年代遭遇劫难的最好注脚。

《沙多——吉里》描述了作者重返二十年代留学法国是住过的小镇,校舍依旧,而当年好心的看门人早已作古。

旧地重游是很能带来感慨的,何况一隔就是五十年,其间法国人经历了战争,而作者由二十余岁的青年变成劫后余生的老人了。

书中不少的照片显然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五

《随想录》是一本好书,《随想录》我是看不懂的。

不是说看不懂的书就是好书,那样好书未免太多了吧。而是说,书如巴金老先生的生平一样,经历的太多,太深邃,我一个站在十几岁尾巴上的孩子,是不敢说懂的。

《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一颗心,一颗“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从1978年12月开始动笔,直至出版,历经八年完成了150篇,被誉为是一部“讲真话的书”。真话是不好讲的,亦是不好听的。在这20多年中,巴金老人硬是用真话震撼着思想界、读书界每一个有良知人的心。

我的“真话”即是:书我是看不懂的。没有晦涩的字词,没有复杂的句式,满书只有我认得的清清楚楚的文字,却是不懂的。如同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慈祥的巴金爷爷是一样的,他的沧桑我无法读懂。

懂不懂是一个问题,去不去懂又是另一个问题,在这如大海般的思源中,只取一瓢,便能充满我这稚嫩的内心。初次翻开,只见得满书的,是我所不爱看的。然而我错了,从《望乡》的讨论到后来的关于骗子问题——包括清除精神污染的问题到人道主义的问题,包括对许多文学作品的讨论,到人文思想解放和追究责任的问题,巴金老人一步一步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近八年实践的思想史。他在忏悔,来自自己的灵魂深处,也来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我也随着他一同自我忏悔,直到内心深处。

巴金老人的地位高不可攀的立在了一个被公众仰视的位置上,却从未有过轻松与快乐。他身不由己,更没有办法摆脱,而自己也不是那种拍案而起、奋起抗争的人,于是他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自我的忏悔,希望可以悄悄的改变社会,无论结果,永不放弃。

难以想象我们的百年文学史、文化史,如果没有巴金老人的存在会是怎样的。他不仅用文字形象给世人提供了百年历史的画卷,同时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为百年的民族提供了一个让后人认真解读和研究的范例。满一本“随想”,脱离了起码的逻辑和理性的限制,随感随想,完全的自由自在。在巴金老人退两步进一步的求生中,有些话是不必完全说透的,于是文字背后的隐晦、曲折,才散发出独特的味道。如果不真正的静下来,不走进那个时代,又怎能理解那文字间的深重内涵。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六

若想文笔、思维双提升,看这本书就够了。

下午,我在咖啡馆等女儿跳舞,一边无聊地喝着咖啡,一边随意翻着一本刚刚入手的《琼美卡随想录》打发时间。可是,随着书页在指尖的滑动,我渐渐沉浸在这本精致轻巧的小书中,仿佛自己是个多年的寻宝专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宝藏,贪婪地要把每一个宝贝都争分夺秒地塞进脑袋里,生怕别人抢了去。

似乎说得有点夸张,但这的确是我翻开这本书之后的感受。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木心。对于木心,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著名画家、诗人,曾定居在纽约。听说他是个极有思想极富个性的艺术家,属于大师级人物,但他的作品读起来却不太容易理解。我只是怀着一种好奇购入的这本书,初读时虽然正如大家评论的那样,有些文章如果不读上几遍,基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思维的跳跃性非常强,而且看似好像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是书写了自己灵感迸发时的一种独特感觉。

但是,我还是被木心先生的文笔和思想深深地吸引了,读这本书的文字就如同冒险品尝了一次罕见的山中野味,新奇、忐忑、别有情趣……当然,同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阅读水平的薄弱和文学功力的不足,对大师的作品只能在山脚下仰望,努力踮着脚也只看到了几处朦胧的“风景”。

嫉妒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人自然会产生恨的情感。

回想我们身边很多悲剧的发生无不是由于攀比后产生的嫉妒心所致。更有意思的是,一般人们嫉妒的对象总是自己身边的人,而不是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嫉妒心也正是近年来同窗之间发生凶杀案的罪根。

试想:如果是不认识的同龄人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人们要么羡慕一下,要么随意发一番感慨了事。但如果这位名人是自己的同学或者身边的同事,恐怕心如止水的人会有,但应该不多吧,绝大部分人心中的潮水一定汹涌澎湃,严重的甚至巴不得自发一场海啸,将自己不想看到的一卷而空。

嫉妒是人之本性,正如木心先生所说,它是不知道休息的。个人认为,嫉妒心不是不可有,但应适度。轻度的嫉妒心可以引领自己“见贤思齐”,帮助自己提升能力和水平。但嫉妒心过重不但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也应该算是一种心理问题,如若不能通过健康的教育或自我调节控制好,最好还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辅导,否则它就会如泛滥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这些作为身外之物,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地绑架了人类最真最纯的自然情感,绑架了生命本身,我们要透过它们拨云见日地看到真正的人的本质就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成功”二字,不应该是我们给它定义的那么俗气,它应该是一种形而上的,是一种心态,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成功可以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可以是具有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也可以是夫妻在粗茶淡饭中的不离不弃…….

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好调理烟尘陡乱的大量人间事,学会不断为自己卸货,为自己松绑,宽慰心灵,顺其自然,才能拥有最纯色最简单的幸福!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七

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随想录》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无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

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

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

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

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

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

他说这是“还债”。

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

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

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

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

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

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八

约10年前,巴金先生去世了。

前几天,我在书店见到了作家出版社再版的五集合订本《随想录》。

捧起《随想录》,一个形象越来越清晰、熟悉,那就是可亲可敬的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的名字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历史课上,他似乎属于民国的旧时代,属于著名的“激流三部曲”。

对我们这些吃汉堡、听mp3的一代而言,他已经很遥远了。

对我们而言,他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属于某段过去的历史,和我们的现时代并无关联。

如今,捧着沉甸甸的《随想录》,我感到先生面影逐渐清晰、亲切,仿佛并未离开。

从《随想录》第一集慢慢读到最后的《无题集》,我仿佛和他越来越熟悉。

读着他平实、真挚的字句,仿佛在听亲人回忆过去的时光、诉说身体的病痛和对世事的感叹。

全书最令我感动之处,是巴老纪念亡妻的那篇《怀念萧珊》。

字里行间,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巴金先生对夫人的依恋、怀念和……愧疚。

萧珊女士最初是他小说的读者,后来他们相识相恋并结合。

在战争年代,他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

每当巴金先生遇到困苦的时候或者朋友们都各奔前程的时候,夫人总是亲切地对他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巴金先生在单位里被当作“罪人”、“贱民”批斗。

但是一回到家,看到夫人的面容,他满脑子的乌云就都消散了。

在那样艰难的时世里,和夫人的相濡以沫给了巴老多大的安慰啊。

然而,先生的十四卷文集在文革中成为“大毒草”,萧珊女士也成为“巴金的臭婆娘”被批斗,积劳成疾,癌症病发,不久就去世了。

更遗憾的是,夫人去世时,先生不在他身边,没能跟她见最后一面。

先生的遗憾、愧疚可想而知。

当我在《怀念萧珊》中读到先生在太平间门口看到夫人的遗体,“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我的眼泪便扑簌簌地滴落在纸页上了。

我耳边仿佛听到先生痛心地低声唤着:“蕴珍……”。

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说,等到他去世,要把他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搀在一起。

如今先生已逝,不知他的这个愿望是否实现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老所说的:要讲真话!他是国人中少有的坦诚的人。

他勇于剖析自己,把文章当作手术刀,切刮十年文革留在他身上的脓血。

他敢于直陈丑恶,把文章当作利箭,射向林彪、四人帮一干人等,射向造成文化大革命的欺世盗名的强盗们,射向文革留给社会民众的后遗症。

巴老的勇气令我钦佩。

讲真话难,难在讲真话不合时宜,难在会得罪人,甚至于丢了性命。

文革时,巴老就因为十四卷文集的白纸黑字无辜受屈,受尽折磨。

但他在灾难过后仍然勇敢地站出来,直指形形色色的卑鄙与丑恶,直言社会需要讲真话,办实事。

即使在拼尽力气喊出“要讲真话”以后遇到极大的压力,受到种种流言的袭击,他仍不屈服。

这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品格。

在《随想录》发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要讲真话”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歌功颂德、虚报数字、缺乏诚信,正是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

讲真话仍然需要极大的勇气。

什么时候,“讲真话”不会再是一种社会理想,而是公民普遍的道德水准呢?到那时,若以此告慰九泉下的巴老,他想必会很欣慰。

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随想录》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无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

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

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

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

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

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

他说这是“还债”。

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

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

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

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

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

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

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

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

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

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

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

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

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

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

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

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

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

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从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时间里陆续读完了巴金先生664页的《随想录》。

他以病弱之躯写得艰难,我则懒散地读得拖沓。

放下书卷,心里不禁有些对不起老人的感觉。

现在老人已经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应为绝唱。

认识巴老是从读小说《家》《春》《秋》开始的。

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一下被觉新们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就要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这本就想着另外一本。

在那几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进小说的情节里不能自拔。

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但是这一景况还是清晰地浮现。

中国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

在我的认识里,好的作品就应当是用平淡的语言,老百姓常说的话,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让人们从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看过像一场风刮过,什么也没有了;且不说有些文字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我读过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鲁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孙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让人觉着平实,简朴,有意义。

从巴老的《家》中,让人看到了一个罪恶的吃人的旧世界的腐朽,自然地产生了向往推翻这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思想。

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教导人什么,而在于让人自然地领悟到什么。

这就是巴老这类大文学家的功力之所在。

《随想录》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甚至于看上来老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示众,让人们指点。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篇九

巴金的《随想录》处处透着他耿直与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说理,也十分本份诚恳。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巴金随想录。

欢迎阅读!

正所谓文如其人,巴金的《随想录》处处透着他耿直与善良的好意,即使是说理,也十分本份诚恳。

七十五岁的老人,经历了劫难,历尽沧桑。这份善良与诚恳,应是早年性格使然。

文章大都写于文革后的七九年,如今又二十八载。今天读来,言辞不免有些老套,绝不能与新生代如韩寒者来比现代感。

惟有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这正是巴金最善于表达的。

《怀念萧珊》中“看来,我们要分别了。”是七二年巴金夫妇永别的声音。文章配了萧珊的两张照片,分别摄于1936年与1970年。前后巨大的对比是夫妇在那个特殊年代遭遇劫难的最好注脚。

《沙多——吉里》描述了作者重返二十年代留学法国是住过的小镇,校舍依旧,而当年好心的看门人早已作古。旧地重游是很能带来感慨的,何况一隔就是五十年,其间法国人经历了战争,而作者由二十余岁的青年变成劫后余生的老人了。

书中不少的照片显然增添了阅读的趣味。除了萧珊的,值得一提的还有他早年与大哥的合影(1920xx年)。照片中的大哥袖着手,带着警觉防范的面色,看上去满心不快乐。这种情绪在书中扉页巴金在上海寓所的照片(摄于1979年)表现得尤其突出,这一点即使是善良的巴金也藏不住。

也许这“不快乐”无意中给本书的定了基调。

前段时间读巴金老人的《随想录》,有一些话很受启发,摘录如下:

不要轻视胡思乱想,思想有它自己的路。而且总是顺着思路缓缓前进,只有多用自己脑子思考的人,才具有真正的是非,才有认真的探索和追求。

未来就像一件有可塑性的东西,可以由自己努力把它塑成不同的形状。

产生希望的是努力,是向上、向前的努力,而不是豪言壮语。

纵然是年近八旬的老人,我也还有未来,而且我还有雄心壮志塑造自己的未来。

一百五十篇随笔,更像是一百五十篇。

日记。

一百五十次忏悔。

“我就这样给逼着用老人无力的叫喊,用病人间断的叹息,然后用受难者的血泪建立起我的‘文革博物馆’来。”老人的晚年并不幸福,十年文革的梦魇折磨着他,得不到一丝安宁。“我不曾灭亡,却几乎被折磨成一个废物,多少发光的才华在我眼前毁灭,多少亲爱的生命在我身边死亡。”

老人是孤独的,那从前的老友,那一生的挚爱,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悄然陨落,留下的,也在重创之后渐渐衰老、凋谢,而他,拖着病态的身体,破碎的心,遍体鳞伤地残喘着。也许,如果不是那一颗伟大的艺术良心,如果不是为了能站出来讲几句真话,他也会抵不住“伤口”的溃烂,早早收场。——“到了我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我就像高尔基所描绘的鹰那样带着伤‘滚下海去’。”

老人反反复复絮叨着那些个可怕的字眼,那些个恍如昨日的画面,那些个音容笑貌从不曾模糊的面孔,他恨自己没有勇气站出来为朋友说一句公道话,他恨自己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他恨自己浪费了十年光阴没能更多地为他所爱的国家和人民留下点什么,他要赎罪,于是,他用千斤重的笔划开历史的裂缝,扒开自己仍然在化脓流血的伤口,他惟一的心愿就是“化做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不少人受屈含冤痛苦死去,不少人身心伤残饮恨终身,更多的人怀着余悸活到现在。”老人像一只受惊的小动物,一边舔舐着伤口,一边怀疑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一点点动响都会吓得瑟瑟发抖。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吞噬着老人的健康,20xx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老人安详地去了,他说了想说的话,他说了真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20xx年老人九十九岁之时获选《感动中国》人物——“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愿老人安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