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0:00:27 页码:14
最新《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2023-11-11 20:00:27    小编:

读后感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包括对报刊、科技文章等的感悟和思考。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一

查理这么朴素的愿望,源于孤单。母亲说“因为我要他和其他人一样!”,她急于证明查理可以是正常的孩子,倒不如说她急于证明自己在别人的眼中不必被怜悯。她与学校老师吵架,一遍遍带着查理求医,但正如变聪明的查理再次见到她时所说“她未必是为我难过,因为她对撕裂脚爪的狗或在打斗中被抓伤的猫也会做同样的事,而不是因为我是她的查理”。

“我想要你只是为我难过”

她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她不爱查理,她只是爱查理身上的自己,一切为了查理所做的事情大抵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形象还值得挽救吧。最后生下诺尔曼证明自己没问题的她选择抛下查理,“你只有一个孩子吗?”这是小查理对亲情的呼唤与渴求,也是他孤单的最佳写照。查理变成聪明孩子,她就会爱他吗?第一次觉得有时候爱是如此不堪一击。之前听过一句歌词“我曾经相信,这世上有一个温暖的人,只为我悲喜,为我阻挡这世间的锋利”。人类对爱和陪伴的渴求一直很强烈,以至于我们总是幻想会有那么一个“只为我悲喜”的`人。

“智慧离间了我和所有我爱的人,也让我从面包店被赶出来。现在,我比以前更加孤独。”

“我要你过得好,但最好别比我好”,我想这便是大多数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吧。人性的善告诉我该盼望你过得好,但是又是人性让我不得不与你比较,希望你最好没我好。给予的快乐有几分真正来自给予本身呢?我突然能慢慢理解纪伯伦诗中所写“有些人拥有很多却给予甚少——他们给予是为了得到承认,那隐秘的欲望使他们的礼物不再纯美。”如果给予是为了衬托自己在平庸之中的优越与安全感,那不纯粹的给予将会有痛苦侵蚀。

“也许那种恐惧与恶心不再是会让我沉溺的大海,而只是一摊在现在中倒映出过去的水池。我自由了吗?”

过去的苦痛总会有缓解而消失的那一天,可是即使大海变成水池,它也总会在你心里留下某种印记。读阿德勒心理学,我总觉得水池的存在是现在的自己做出改变的表征,想要消灭这印记,可若这印记本就不该被消除呢?我们依靠所得经验知识行事,现在种种,无不源于过去,倒映着过去的水池或许只是警醒自己不要再受到同样伤害。这印记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或许我们接纳这印记也不感到疼痛的一天,便是从过去被释放最终自由的那一天。

关于过去和未来,关于伤害和治愈,关于纯粹和坚定,关于给予与获得,关于智慧与情感,关于科学与伦理,关于不得不错过的爱情,关于沉重的亲情,关于温暖却难得的友情,关于那么丰富的人性。

我想它之所以引我哭泣,是因为对人性的描写如此真实而立体。没有纯粹的善恶,我只期望自己保留查理最纯粹的的,对爱的渴求,对世界的热爱。我只期望自己不要用知识和技术去衡量一个人来找寻可笑的优越感,而是热爱每一双清澄的眼眸和每一颗炽热的心灵。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二

如果你能忍受一开始文中的错别字和浅显的生活记录,那么你就会不知不觉沉醉到查理高登后期非常细腻唯美的回忆和想象。小说中涉及的童年记忆对于成人行为模式的影响、性与爱、智力和智慧、人性美与恶,其实与我们正常人的世界无异。只是高登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智力的开悟、情感的成熟、自我的追寻。这让我想起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人生如逆旅,而正好你和你的爱人智力相当、身体健康,这样的时间其实在一生中是很短很短的一段时期。而我们活着,为了慰藉生来孤独,需要与另一个灵魂短暂相伴。

摘选书中最喜欢的两段话:“我和她一起躺在那里时,我了解肉体的爱有多重要,我们需要埋在彼此怀里,一面给予,一面接受。宇宙在爆裂,每个微粒彼此远离,我们被抛入黑暗与寂寞的空间,把我们永远地撕开……胎儿离开母体,朋友和朋友分别,每个人彼此分离,踏上自己的道路,迈向孤独死亡的目标。”“我害怕。不是恐惧生命,或死亡,或是虚无,而是害怕虚掷生命,好像我从来不曾存在过似的。”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三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树》从一团很乱的线团慢慢抽出来变得整整奇奇的。因为你变得奇奇整整的你就会狠高幸。

查理是一个希望便匆明的本但,因为他觉的便匆明会有朋友,不会孤单,会幸服。

书里办虽查理体言了两次便化,查理真的便匆明了,旦是无论如何变化查理使钟都是个外人大家都不把他当一个人看,而他可旺被当做一个证长人对待,这是小说让人最辛碎的地荒。

他们说这就是杯具,杯具就是命中祝腚无论你怎么蒸炸都没有用。你蒸炸的时后以为得到了什么就可以解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认维自己不幸是因为自己不匆名,如果自己便匆名了就会幸服。然而自己便匆名以后是更大的不幸服这就是杯具。

查理九呆表了同一个石洁同一个人的两种看法,他们都是对的,却是相反的,一个白吃一个甜菜,他是查理也是美一个人,只是查理不能自己决定怎么去转幻,旦是线代人须要切幻自如,这也是这个社汇对现代人的要求。

但是查理或许是唯一把阿尔吉侬当做阿尔吉侬而不是石岩小白许的人了吧,所以啦个单纯善良的查理也一直在。

这样的蚊子看起来恨菲力,旦是网上有很多人每天都这样写字。那也是现代社会里才会出现的现象,而在小说里,查理这么写是因为脑损伤。

也有些像初入职场的我们,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一定认为非黑即白,但是灰色地带总是让我们猝不及防,我们慢慢开始接受灰色地带,但是最初的查理还是会一直在。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四

后劲有点大,看到最后莫名的感到难过。

他短暂的路过了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世界,变得更聪明,但只有智力增长却没有心灵的进步,最终再次回到他原本的世界。

有点像是他原本的心灵上得了近视,看不清世界所谓真实的样子,这场手术让他逐渐恢复了视力,他在智慧上迅速成长,到心灵上依然是那个脆弱的小孩,最终又回到了原本的样子,回去的过程中就像是“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没有见到光明”他能感知到自己智慧上的退步,从而格外沮丧又暴躁,最终,回到了最初的自己。

我脑子里好像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原本的查理是一个在山脚下玩耍的`人,但大部分人生活在山下,查理渴望能走上那座山,被大家喜欢,他以为只有走上那座山,才会被大家喜欢;有一天机缘巧合,他真的上了一个上山的自动扶梯,他逐渐看清了山上的景色,甚至走到了比所有人更高的位置,但是他也发现,原来并不是上了山就会被喜欢,甚至得到了他人的恐惧与厌恶,并且哪怕他在山上,他也依然是个小孩,但这架自动扶梯并非上帝所造,并不完美,终点并非山顶,而是会重新回到山脚,但他也无法下梯,他恐惧,焦躁,自暴自弃,被动接受着自己重新回到山脚,好像一切都只是一个梦。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五

20xx年,我希望自己开始重新振作。作为今年开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我希望我像查理一样,能对未知的世界抱有渴望,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更聪明的人,对这世界更友善,有更多的朋友。

读这本书很仓促,我读书一直也是囫囵吞枣。但我也想记下一点我的感悟,让自己开始学思结合。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人,接受了一所大学的智力改造后,逐渐变成一个天才,拥有了超人智力,在接受改造之前,他有朋友,虽然朋友们会经常嘲笑捉弄他,他还是经常微笑,相信真善美。在他拥有智慧之后他却发现世界充满了歧视,世界并不完美,他变成了天才却焦虑暴躁。在不久之后,他突然出现反智行为,智商急速坍塌又变成一个智障。而阿尔吉侬则是该项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他的一系列变化都在主人公的身上完全体现出来。

这本书读下来,不禁让人觉得是个悲剧。查理体验了不同的两种人生,他的两种人格在现实世界和潜意识里不断切换,这一点其实可以从查理处于智力高峰时写的最后一篇著作里看出来,不论是天才还是智障,他都是查理本人,他都希望别人尊重他,理解他,爱他,接受他,让别人承认他更聪明。他这一生,都希望被接受、得到爱。在查理愚笨时,他有很多朋友,虽然别人都拿他取笑,但他内心充足而幸福。当查理变成天才时,他变得更加孤独,他看出了每个人不同的心思,他变得比一般人更聪明,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情绪,锋芒毕露,不被他人接受。

人不应该被智商界定,不管如何,我们都希望拥有更多朋友,希望自己更受欢迎,人性是复杂的,我并不应该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能拿起笔来剖析人性。我之能记下一些我的浅显的认知,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能重新阅读,体会自己的认知过程,就像查理写进步报告一样,不管自己的逻辑有多混乱,以后读的时候应该是能理出一些思路的吧。

一、查理的童年很不幸,母亲强势且神经质,喜欢强迫他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父亲温和但懦弱,所以查理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变得更聪明。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需要一生来治愈。每个人都有一段处于混沌期的时光,我们不能决定别人对我们做什么,也无法改变,但那些东西就是组成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是人格的基石,只会在暗夜出现,在梦里追逐。

二、世界本就是一个大迷宫。我想我们普通人其实也像阿尔吉侬一样,一辈子都在被训练走迷宫,从最开始的认知世界,到后来学习工作,适应不同的环境,我们一直在接受教训,一辈子都在这个迷宫里寻寻觅觅,磕磕碰碰,恐慌迷茫,直到机体无法动弹,神经再无反应。

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查理。在高峰时被人追捧,在低谷时被人奚落。但人应该有最后的尊严,就像查理那样,在人生最后的`时间,不给他人造成困扰,自己安安静静得回到自己应该在的地方。人也应该时刻保持善良,就像查理重新变成智障时,对待欺负他的人做的那样,不是因为他受到欺负,而是他想到了那个人的妻儿,慈悲是一种高贵的人性,每个人都不能丢掉。

四、关于恐惧、期待和进步。查理最怕的是男女之情,这是他的恐惧造成的,书里也没有明确提到他做了什么错事,但我宁愿相信他善良而无知。查理的身上有三个特质是整个故事的暗线,一是他的愚笨让他不被母亲接受,二是他对女性的态度造成他被送到寄养之家,三是他变成天才之后愚笨查理一直在他的潜意识之中,我不懂心理学,但是我认为他内心最深的恐惧是他被抛弃了,所以造成他对爱情和女性的抗拒,好在最后他治愈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从这一点看来,也许查理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恐慌的小孩。

五、如果我是查理,我也会选择做那个实验吧,让生命绽放了一次,让自己的存在成为存在,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如果有时间,请帮我放一些花在阿尔吉侬的坟墓上。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六

iq只有68的查理,是在阳光下真诚快乐着的;iq极速升至185的查理,是一半伫立在阳光下,一般躲藏在黑暗中的;而当智能开始像指间的流沙般快速溜走,一切再次奔向原点时的查理,我感受到的是完完全全被困在黑暗洞穴之中的,直到一切回归本位。

在白痴与天才的切换之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光明?

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个展览《黑暗中的对话》。一个小时,关闭视觉,完全置身于黑暗之中,只凭触觉、听觉等除了视觉以外的感官来完成一系列活动。每一场的活动内都会有一个引领员,在黑暗中通过声音来为大家做出指引。

提前通过活动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所有的引领员都是视障者,即盲人。但当我们一起在黑暗中度过一小时后,却还是不禁对引领员豆豆发出了疑问,“她是不是带了类似夜视仪之类设备的视力正常的人。”因为她在黑暗中太自如了,让人难以相信她和我们一样,极力地睁大双眼,看到的还是这没有缝隙的黑暗。

当然,和我们预先了解到的信息一样,豆豆是位先天视障者。当有人问起,她如何适应黑暗时,她说,和人们生下来就能够适应光明一样,她的世界里从没有视觉的概念。

这时候,我又想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从没有见过光明,和见过光明而后陷入黑暗,两者到底哪一个更令人无法忍受?”

查理在最后即将全然回归查理时说,“我学到很多我以前甚至不知到这世界上真的存在的事情。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些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我很高兴我发现了所有关于我的家人和我的事。好像在我想起他们并且看过他们之前我并没有家人似的,但现在我知到我有家人而且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人。”

当豆豆被问起有没有很想要看到的东西时说,“有啊,比如我自己。”

“和朋友出去玩,我会让她们给我拍些照片,她们会觉得你也看不到,为什么还要拍照呢?——我想,万一哪天有什么设备或技术能让我看到时,我也想知道自己年轻时长什么样子。”

当我在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问题时,我想说,即使光明是短暂的,即使眼睛陷入黑暗,但是那些曾经看到过,拥有过的光,会注满心灵,照亮黑暗,引领你找到出口,在那些迷失的时刻。

要记得,黑暗也可以很明亮,因为心里还有光。以及,生命永远有它出路,只是你需要耐心才能找到。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七

从可读性来说,这是一本故事情节紧凑、读起来不会让人觉得费劲的书。书里整理了查理高登接受智力提升实验的全过程的进步报告,从另一角度说,它更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查理高登自己从智力障碍时的单纯善良、逐渐到智力巅峰过程的复杂身心变化、再到最后智商衰退的暴躁无奈、最后期的释然。人基本都喜欢读别人的日记,思想上认为这样不妥,但都经不住日记里秘密的诱惑。所以我说读这本书仿佛在窥探查理高登的秘密,不费劲、甚至有点舒适。

查理的经历无疑非常传奇。他的整个心理变化映射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惑:发现原来萦绕在自己周遭的是嘲笑;不经意间与喜欢的人相去甚远;追求精神和肉体的欢愉,求而不得时间歇性麻痹和放纵;理智再次占据上风时,回归本我,渴望价值的实现。对于正常人来说,在一整个生命里不断的经历迷茫、追寻、困惑、无措,终其一生寻觅自我,也许自洽、也许不得结果。而对于查理短暂的三个月就需要面临如此剧烈的变动,无疑会出现暴躁、不理解、怀疑他人及自我等种种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的。他自始至终是善良的,无论智商高低,都会有朋友爱他,纵使他曾经这样怀疑。

所以,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于朋友,无法强求。不管是嘲笑还是替你出头,如果他们喜欢你在乎你,是朋友。爱情会在能够相互理解时产生,会在无法理解时消逝。渴望自由不拘束的时候,会和艺术家在一起;渴望精神富足的时候,会和读书人在一起;一切都在随时变化,能够拥抱时拥抱,无法结伴时松手,不必强求。对于知识,穷尽一生去追随。不断阅读,欣赏高雅音乐,不停止写作,我们能左右的不过是自己的思想。趁查理还没有忘记如何写作和阅读,趁还有能力学习,做能做的事,追求能够追求的。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篇八

人性的附加值里,冷漠往往比温柔容易许多。

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感慨,有些人可能生来就能发现世界上柔软的事,与智力经历都无关。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智障患者,通过科学实验从智力障碍变成智商超群的人。他的成长经历一大部分都是不快乐的,童年不被妈妈接受,企图使用各种荒唐手段帮助查理回归“正常”。想和亲近的妹妹接触,小心翼翼的姿态也会被当成威胁的前奏。甚至在面包店里工作时,也少不了员工的捉弄取笑。作为一个智力障碍患者,查理的生存环境是痛苦的,像密不透风的房间没有窗户也没有光。然而面对这一切,查理是这样说的: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很快乐。

多温柔的人才能这样柔软的看待世间一切,正是这样的优良品质,让查理有机会通过实验而变成智力超众的人。然后智商上的提高并没有带来更多快乐,反而是童年的痛苦回忆扑面而来,身边好友也纷纷离去,被教授当做实验物看待,自己遇见所爱的人却爱而不得。这一些经历才让查理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自己是如此的孤独。

其中记忆最深的片段,是智商超群的查理没有按照教授所期待的内容来宣讲演讲,众目睽睽之下,教授愤怒的指责主人公不知感恩,是自己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让他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自己一直在为他设想一切。查理是这样回复的:“设想一切,但就是不把我当人看。你一再宣称我再接受实验前什么也不是,我知道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什么也不是,你就可以成为我的上帝和主人。

你无时无刻憎恨我不知感恩,但信不信由你,我却是感激。然而,你为我做的事尽管美妙,你却没有权利可以像实验动物一样对待我。我现在是个独立的个人,但查理在走进实验室前,同样也是独立的个人。你看起来很惊讶!是的,突然间我们发现我一直是个人,即使以前也是,这对你的信念是一大挑战,因为你认为智商低于一百的人不值得被当人看待。尼姆教授,我相信你看我的时候,你的良心会感到不安”。

人性本恶是我一直相信的,但这一段还是给了我不小的冲击。想到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一位智力残障的同学,大家总会拿他耍乐子玩,大部分恶作剧我都看在眼里也从未为制止,甚至偶尔会跟着笑两声。其实这种现象在社会上也并不少见,有人会学习残障人士走路,有人会歧视智力低下的弱者,有人会唾弃街头乞讨的乞丐,瞧不起“地位低下”的农民和工人。

而我呢,现在正在掰直的道路上走着,也正在努力去做一个人。

话题太沉重了难免伤感,分享下最近的摘抄吧。来自《给让·保罗·萨特的情书》“这个世界疯狂,混乱,没有人性。你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