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生读后感(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37:44 页码:11
人生读后感(大全12篇)
2023-11-11 19:37:44    小编: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那么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读者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作品的主旨、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展开分析,既可以客观地介绍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主观地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其次,读后感应该具备一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要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思路。此外,读后感还可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感受的共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知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接下来是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和思考。

人生读后感篇一

院子里高楼的一角天空上一只风筝在飞,儿子坐在旁边安静地写着作业,洗衣机在工作,发出有节奏的嗡嗡声,我开始写我的文章。我是一个老师,一个语文老师,我从来不觉得语文课必须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语文课上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开玩笑。例如有一次教他们写字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古人有这么一个说法啊——字如其人,意思是写字漂亮的人,她人也一定是长得好看的,比如说我,我的字就和我的人一样漂亮啊!”这时候旁边一个不太大的声音传过来了:“杨老师,你觉得你长得漂亮吗?”我果断地回答:“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是因为可爱而漂亮的。”顿时,笑声掩盖了一切。语文课上我也经常跟我的学生们天马行空。有一次,不知怎么的谈到头发的问题了,一个同学突然问道:“杨老师,你怎么都不留长头发的呢?”我回答:“这你就不知道了,没有特别的实力和极大的自信的女人,一般是不敢留短头发的。我给你说说看啊,比如以前的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比如超实力唱将韩红、比如一线影星孙俪,比如文化名人于丹······”这次他们没笑了,一脸信服的望着我。

是的,于丹,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于丹以及于丹的《趣品人生》这本书。

到我们这个年龄,看书已经不抱着什么目的性了,不会刻意去选什么提升自己知识技能的、更新自己教育理念的、或者是大家都觉着怎么样怎么样的书,看书也属于随缘了。有时候遇到一本书,读起来觉得有些艰难,实在读不下去了,那就不勉强,先放在那里冷着;有时候遇到一本书,读起来觉得不太符合自己的风格,那就简单的读一读,不去做太多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遇到一本书,你就觉得像遇到了知音,读着读着你好像能看见自己,读着读着你好像与书中的意境似曾相识,读着读着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便都到心里来了,读着读着你便会觉得心已动、身已远。于丹的这本《趣品人生》就是给我很多美妙感觉的一本书。

先说说于丹书中的这一杯茶。她写陆羽、写《茶经》、写山阴与山阳之处茶的不同、写携友人山顶煮茶的味、写白瓷碗中茶叶翻腾的美,写很多作家对于茶的理解和诠释——日本艺术家冈仓天心,用英语写下了著名的《茶之书》。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美’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在他看来,茶“既没有葡萄酒的倨傲自大、咖啡的顾影自怜,也没有可可那种做作的天真”。在他的眼里,茶这种源自东方草木之间的饮料是最能让心思静的。中国那位饱受争议的作家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喝茶》的散文,“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好一个“十年尘梦”,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唯有喝茶时心思才能宁静。我也是好喝茶的,我每次在电脑前面坐下来开始敲打键盘之前,总是要先去泡一杯茶,然后把脸掩在腾腾的热气里,深呼吸一口,便感觉茶之清香氤氲在我的周围,荡涤了一切琐碎。然后便可以凝心聚神,写下那些应时的或者是应心的文字。所以读到于丹的这些文字时,且不说我赞同她要诠释的那种闲来品茶慢下脚步享受人生的理念,单单就是字里行间那些细品清茶时的美好已经让我入心入骨。当然,茶品种众多,而我独爱一杯绿茶。

再来说说于丹书中这一壶酒。于丹说,酒,她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道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真正好的酒却让她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今天我不说李白这样的酒仙,陶渊明这样的酒圣;也不说刘伶那样的酒痴,阮籍那样的酒瘾,我只说说我与酒的小故事。应该是前年了,《我是歌手》正在热播,一个人窝在沙发里看韩磊大叔深情演唱,那余音绕梁,那情韵悠长,真让人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啊。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听好声音,有好心情,要是还来杯红酒岂不更是美妙?过不了一会,一个电话打进来了:“老师啊,在哪里咯,需不需要我送瓶红酒来咯?”仔细一看号码,还是十年前教过的学生思哲的爸爸,我乐了。此时此刻,酒自然不是重要的,但是叙叙旧、回忆一下从前的人和事,会让人倍感亲切和温馨啊。所以,听到好歌,是种享受,找到旧友,是种缘分;遇到好酒,是种意境。

最后说说于丹书里这一张琴。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书中写到的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的,从你的琴音中听得懂高山,看得到流水的人何其难得,在生活中体会得到你的悲,感受得到你的喜的人,何其珍贵。我自然没有以琴会友的能力,因为我创造不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意境啊,但是我习惯于用文字记录我的生活或者是感受,于是,那些久未联系的朋友,或者现在想要了解和理解我的人,他们会有耐心到我的记录工作生活的空间里面去逛逛,去把每一篇文章看遍,每一条说说看完,或许唏嘘、或许感慨、或许赞赏、或许感同身受······然后逐渐成为那个懂我的人。

是的,就是这样,看于丹的这本书时,我和她一样知道了,茶中有岁月、酒里有人生、琴声书韵里有真情。我想,我们总归是要静下来,才能细细体味这些美好的感觉,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让心灵变得丰盈美好。

所以,此刻,院子里高楼的一角天空上一只风筝在飞,儿子坐在旁边安静地写着作业,洗衣机在工作,发出有节奏的嗡嗡声,我在写我的文章。

人生读后感篇二

“请把握好这如锦年华,星火人生,因为,你一松手,它变成了灰烬,消失得无影无踪。”

——题记。

月如钩,慢慢长空。星星投下一层淡淡的银辉,演绎着这悲喜的人生故事,如影如幻,拉开序幕。

那是个健壮的小伙子,满身书卷气,带着浓浓的清高与潇洒。他的父亲——一个清苦的农民,给他取了个好名字:高加林。他有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他想象着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他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一位多才多艺的民办教师。他正想着要过几年转为正式教师,却被这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当不成教师了!这意味着,他得重新回到土地去,操起锄头当一个满身泥土气儿的农民。

他曾经不振,曾经烦恼,却不得不接受这现实。当他提着篮子去叫卖白馍时,他意识到自己与这世界,与曾经的自己有多少格格不入!就在他如此不幸的时候,那个脸庞生动的姑娘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姑娘——巧珍出现了,她渴望知识,所以也就爱上了满腹经纶的高加林。她是多么地倾慕着他啊!这个傻女子!后来,她确实美梦成真了!在她和高加林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巧珍感到幸福,是的,幸福!

命运终究是有转折的,在与巧珍经历了风风雨雨后,高加林离开了这大马河畔,靠着关系来到城市当了记者,成了风云人物,他看到了对未来的一丝希望,,美好的明天就要到来了。

然而,高加林却为了自己,没错,自私地抛下了巧珍,准备与高中同学亚萍结合。我唾弃高加林,这个无耻的、忘恩的、自私的人!我为巧珍感到悲哀,这个美丽的女子,再也不能扑进自己所爱的人的怀抱里,甜蜜的笑了!命运啊,命运!

人生啊人生!人生不就是如此吗?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站起。它给你,也会让你失去。人生不像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人生终是有坎坷,有路障。要体验人生,就要把握现实。人生是你自己的,成功与否在于你。它就像是你骄傲了,它会毫不留情地给你一个巴掌;你灰心了,它会欢呼着鼓励着你前进。人只有勤勤恳恳才会有有光明,拥有未来,拥有人生。

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人生是否美好只在于你如何看待。如果没有挫折,就没有成功,如果没有挫折,那就体会不了生活的美好。挫折使人生更精彩,使我们更强大!总之,在自己的人生中我们要懂得把握好自己的锦绣年华,品味人生。即使失败,也不遗憾!路遥先生写下了《人生》,现在,我也要书写自己的人生,让它更精彩,更灿烂!

“我要努力,我要前进,我要奋斗,以自己的力量去编写灿烂的人生!请记住,对自己说:“因为努力,过所以不后悔!这人生,灿若星火。。。。。。"。

——后记。

人生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个关于重新开始的故事。关于爱、勇敢与成长。

你们觉得,人生,能用一纸清单来规划吗?

布里特玛丽,一个超级无趣的63岁的女人。她从未出过远门,每天6点准时吃饭,打扫一定要用菲克新牌的小苏打,每天都要列一张清单,不允许有任何的波澜。但是,一个让她50多年都没有取下过左手无名戒指的人——肯特,却出轨了。她开始害怕,自己死掉的时候,就像新闻上那些老人一样,没有人注意到。于是她来到了博格,找到了一份工作。博格是一座足球小镇。这里有一群野孩子,一群小混混,一个酒鬼和一个盲人。这些人,这些事,让她的生活开始脱离了正轨。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这本小说的作者。他十分擅长用细致入微的文字,把这个人物的一切都扎根在你的心中,控制你哭,控制你笑,仿佛有一种魔力。比如说,这一段:“推购物车的总是肯特。布里特玛丽会走在他的身旁,扶住购物车的一角。并非为了掰直车子指引方向,而是因为喜欢抓着肯特也正抓着的东西。正因如此,无论去哪里,他们基本都会在一起。”读完这一段,很真实,但是也让人很心疼:为了别人而活呀,也许自己看来很快乐,但是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清单人生》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一切未知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为了别人而活,也不需要笼罩在别人的阴影下面。每个人的心中都得有一个信仰吧。为它而活吧!像布里特玛丽一样,尽管已经63岁,也要重新开始,一路驶向人生的远方。也许,会在一个转角处遇见更好的风景,或是直接抵达自己的心之所向。没有人可以指挥你——只有你,紧握着生活的方向盘,嘴角咧开。就算你已经老了,踩下油门,向前吧。

人生读后感篇四

之前看过卡耐基的“成功之道”全集,“美好的人生”好像也是其中的一个模块。这次仔细品味“美好的人生”,学习卡耐基先生的与人沟通的高效法则所谓收获颇多。

这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与人沟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我们一辈子用生活来体会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因为沟通问题而产生的麻烦,这种麻烦有时可能是一辈子的事。说话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修养。而在我们生活中总是不太注意说,往往口不择言,说错话,伤害他人。而我们也非常容易原谅自己,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总会以“我嘴笨,不会说话”来敷衍自己。其实说错话和做错事一样很严重。所以我觉得在说话方面也要不断改正和提高,说话可以最直接的体现个人修养。

那么我们如何与人友好的相处呢?卡耐基先生给我们归纳了一些方法,熟识它对我们与人沟通更和谐更有效率。首先,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与人狡辩,赢得辩论的惟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在生活中尊重别人的意见,避免指责别人的错误,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想改变别人的主意也是很困难的。每个人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已经伴随着强大的自尊心。你越直接他的抵制性就越强。当然,如果我们错了就迅速而坦诚地承认。生活中因为我们的虚荣心明知自己错了却不能坦诚地释怀,总想别人给自己台阶下,其实我们坦诚地承认错误就是最好的台阶,台阶是自己给的而不是别人。如果把与人沟通的方法运用到销售中,道理是一样的。许多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做销售就等于在做人。与陌生人沟通我们要以一种友善的方法开始,要说他人想听之事,使对方立刻说“是”要得到对方的认同。在交流过程中要使对方多说话,学会倾听,真诚的从对方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同情别人的想法和愿望,提出的建议要使对方认为是他们自个儿的主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理想主意者,都喜欢为自己所做的事找一个动听的理由。因此,如果你想改变别人的想法,就要激发他的高尚动机。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下,客户主动上门需求已经不可能了。我们要主动出击,不断挖掘准客户或潜在客户,而这些潜在客户虽然有着很强的购买力,但他们却并不容易接受我们的`行销。正是因为他们的需求与我们的产品对接,所以他们会更加的苛刻。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改变他们的想法以让他们接受我们的产品。那我们就从赞美开始吧!就像牙医用麻醉剂一样,病人仍然要受钻牙之苦,但麻醉剂却能消除这种痛苦。哪怕是称赞最微小的进步。给客户一个好名声,送他一顶高帽子,让他去实现,他便会尽量努力,而不愿看到你失望。当客户有错误的时候,不要直接指出,要是对方保住面子,先谈自己的问题,在间接提出一些建议使错误更容易改正,最终达到顾客乐意做你所建议的事。

在家庭方面的哲学,虽自己还未谈婚论嫁,还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但其中的一些处事原则也同样可以放在改善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上,提高大家庭的和睦上。

总的来说在与人相处中,只要我们多注意一些细节,礼节,用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我们的生活会快乐许多。是的,也许我们做不到完美,但成为一个大众受欢迎的人还是可以的。

人生读后感篇五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当63岁的britt-marie遭遇丈夫的出轨,跳上雷诺车出发,来到博格重新开始工作,从刚开始的种种脏乱差,到慢慢适应,不断地反省自己,最终突破自我,终于为自己活了一次,这真是振奋人心的时刻啊。

人啊,总是习惯处于舒适圈。

就这样,一年变成了几年,几年变成了一辈子。直到某天早上她醒来,才发觉光阴虚掷,来日无多,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63岁的刻板、固执、有强迫症的老太太都能做出改变,年轻的我岂能就这样在生活的打压下停滞不前呢?也许只有真正做出改变的那一刻才能发现: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巴克曼真是一个有文采的人,书中精彩的句子不胜枚举。

雨又下了起来,博格的雨就是这样,反正它也没有别的事可做,闲得慌了就下一点儿。听到这里,薇卡忍不住了,因为她的耐心异常短小精悍。博格的下午变成了晚上,既迅速又无情,黄昏仿佛拿出一块创可贴遮住了阳光。

人生读后感篇六

从稚子少年到青葱小伙再到攀岩巅峰的前辈,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每个阶段个人色彩都那么浓郁,除此之外,好像每个阶段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我在那么活着或者希望有那么个精神劲儿的活着。

径直挖穿地球就到世界的另一端了,这是幼时情景的友好再现。就是这么蠢干过呐。

上课多动注意力飞到外太空,偏偏现在就有动觉型学习者的提法,一下子让人释怀,哼!

力量太弱还不知道如何和这个世界对话,家人的引导和示范有意无意中开启了会爆发的小宇宙。

运气不差的话会遇上个豁然开朗的桃花源,素未谋面、萍水相逢、亦师亦友……。

七年的来来回回往复的黎明墙计划,是一场持久的向往之战。庆幸汤米不是在气恼失意时攀上,不是在意气风发时攀上,也不是在万事备妥妥攀上。执意如此与势在必得的心,在和未知达成熟稔的时候,一切都显得不那么包容。这个七年的过程现在看来才是持久的美妙光辉。

力量、坚毅、真诚、包容……可贵令人感动。

人生读后感篇七

这个学期,腾出了一些时间,看了一本卡耐基的《快乐的人生》,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仿佛看见了一缕阳光,遇见了一个引路人,找到一个洞悉自然、社会、人性的牧者,这颗一直寻找的心才开始踏上通往美好人生的旅程。这个人就是人类美好生活最好的导师之一:戴尔。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结合社会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用简单明了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事例,详细地分析了人具有的一般性格,如何寻找快乐的人生,并且对其进行大量的分类,总结观察人类特点的方法,同时提供相应的有效策略。内容涉及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我学着改变我自己,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把这作为自我提升的第一项。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从此我逐渐学会了当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我可以改变自已去适应环境;当改变不了事实的时候,我可以改变态度去面对事实;我改变不了过去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不能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选择容貌却可以展现笑容;我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我微笑。从此我的心不再压抑,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困难。这是我读《快乐的人生》受益最突出的一点。卡耐基说:“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占地”。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唯一真正需要我们改变的,只有我们脑部那架思想相机镜头的焦点。每当感到不安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只要把相机的焦距调好,一切就都好了。因为那使我发现思想对于身心两方面的控制力,我现在能够使我的思想为我所用,而不会有损于我;这样无论对于学习、工作、生活我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人总要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容易,面对失败,但不要把它当做退缩的理由;我想人之所以凌驾于其它生物之上,是因为他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去改变一些事物,而不是永远地默默地等待灭亡。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用所拥有的一切来衡量,真正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你的损失中获利。我想这才是人需要智慧,也才显示出人的上智下愚。卡耐基先生说过:“真正的快乐不见得都是愉悦的,它多是一种胜利。”说的很对,有时候快乐发生在你身上是不幸所铸就的,它本身不值得愉悦,但却锻炼了你,使你的内心得到了充实,所以只能成一种胜利。结合生活再去回味书中的道理,更别有一番滋味。

看完这本,让我坚信快乐很简单!生活中有大把大把的快乐在等待着我们的挖掘。

人生读后感篇八

以前一直很喜欢读关于推理类的小说,因为这很惊险,很刺激,能带给人新鲜的感觉,喜欢有惊喜,喜欢有期待的感觉。随着一层层薄纱被揭开,随着一层层迷雾被推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喜出望外的感觉总是让人舒服,又惊奇。每次读一本推理小说,总是会受益匪浅,越看越喜欢。荒岛上仅有十个人,其中有一个是凶手。但他们接连死去,无人生还。那么谁是杀人犯?是最后一个死去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他(她)如何在死去之后,还能使自己的杀人计划照常实行?他(她)为什么杀人,又为什么给自己也贴上死亡标签?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显然把自己逼入了创作的险地。面临此景,侦探小说作者有两种选择,一是用天才的构思自圆其说,另一就是假托“心理悬疑”“奇幻”一类低劣手段胡说八道。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这首英国的古老童谣成了贯穿小说的线索。十个被害者先后像歌谣中描述的那样死去,使之带有谶语的色彩。它使这小说的文字冷飕飕的。你的耳旁似乎总有一个呓语式的童声,它在轻轻吟咏这歌谣,那漫不经心的声调中带着一丝死亡的气息,犹如在童真的面庞上忽然出现嗜血的表情一般,让人在极端的对比中感到无形的恐惧。

从风和日丽到惨雾弥漫,小岛由度假胜地变成了人间地狱。这部英国的小说,会很容易地让你联想起英国的天气:多雨、阴冷。暗夜中的大海隐去了波澜壮阔的一面,冷峻地窥视岛上的一切。当海边也成为谋杀现场之一时,从沙滩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忧郁,让人担忧死亡之吻的再度来临。尼罗河上的扑朔迷离,扰乱的是读者的智慧,而《无人生还》中的大惑不解,扰乱的是人们的心弦。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恶的。在谋杀案中,几乎每位出现在现场的人都有作案动机。克里斯蒂在对每一位嫌疑人加以排除时,都顺便嘲讽着他们的阴暗一面。凶手预先在留声机中放置了录音,在众人上岛后逐个宣布了他们的罪状。原来每位上岛者的心头都藏有一个秘密:军官为了泄私愤故意将下属派往危险之地;医生醉酒后动手术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儿为了帮情人获得遗产故意制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岛变成了审判之所。

在绝境中,有人心头坦然,因其多年来已无法承受罪恶感带来的痛苦;有人不以为然,因其从不曾以自己的罪错为忤;还有人惶然,有人凄然。但无论怎样,从贵族到底层,岛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装扮,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一面。渴望生命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想法,渴望解脱则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脱。如果说“波洛三部曲”里还有波洛的幽默作为调剂,那么《无人生还》则从头至尾充满压抑的悲腔。克里斯蒂的嘲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声色俱厉的批判。同时她也变得更无情——那首童谣无异于一份判决书,将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场,先让他们看到黑洞洞的枪口,而后蒙上头罩,再将枪口抵上他们的额头。那种等待中的煎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沉重感。也许,当你在深夜读这本书时,会听见他们大口的喘息声。

“他们究竟是谁杀的呢?”直到小说临近终结,这谜团一直困扰众人。最后是一份神秘的自白解开了谜。真正令人吃惊的,不是行凶者那难以为人察觉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动机。人性的悲哀在最后的剖白中无法抑止,海中的荒岛犹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错的反思中变得无所凭依。文明在小岛上荒芜,道德的流放地万物萧条,无人生还。这部小说在此时变得深刻起来,当后世的读者一再感叹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写作技巧时,似不应忽略她笔下流露的哀叹之声。

人生读后感篇九

久闻郭发栋先生著有随笔——《凝眸人生》一书,未有机会拜读,心中甚有缺憾。今偶访友,闲聊之余浏览书柜,《凝眸人生》跃入眼睑,不禁眼前一亮,久久凝视、不能游移。

凝眸:定眼凝视、目不转睛。其意深远,非语言所能表也!

按捺不住好奇之心恳请借阅,友欣然应之。欣喜之情难以掩饰,如获至宝,携书而归。

时逢新年初雪,原野茫茫。趁雪夜之静,如痴如迷深陷其中。

此时,正是《幽梦影》张潮所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是夜,雪映明月,风停松静。我已陶醉在妙笔天成、跌宕起伏、掩映含蓄、如山似水的浩瀚文海中了。

先读:“写在前面”(自序)便已惊叹!

郭老先生用词朴实不失肖妙,表达真实又彰显雅赡。文中妙句连珠,叙述之处如诗如歌,倾诉之时如泣如诉。精读细品,《凝眸人生》宛如浩瀚天空,星汉灿烂、瑰宝云集,却遥不可及;又钩玄提要、探幽梦影,可采珠撷玉。随耿耿不寐,覃思终生。人生总躲不过岁月风雨之洗礼,浮沉跌宕之磨难,颠沛困顿之苦寒,窘迫蹙额之愁黲。

郭老先生一生凄苦波折,历苦积德,且咀、且嚼、且行、且悟,其百味陈杂都付诸这薄纸淡墨,却受益于此刻守青灯、捧黄卷的俗人(读者),以此增人智慧,香人衣袖。

《凝眸人生》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使读者如幼苗久旱遇甘露,知己久别喜重逢!随手不释卷、倾心潜读,似与雅文边谈边晤,娓娓道来,不觉已至深夜。

秋水曰:

“圆月应晚赏,穹静月明;方可独享其妙。

好书当慢读,细品推敲;且可深会其味”。

不觉三更,轩窗外已是月上楼台。无奈熄灯,弥珍贵合卷枕下同寐。

我揣着一颗至真至诚之心,每于晚间或工作之余阅读,于今日读完。

人生读后感篇十

不满足,是抱怨的开端,说到底其实是我们在不断强调我们不想要的人或事物,细想想对一切抱怨的事物我们无能为力改变,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持续在心底徘徊。我们何不停止抱怨,让我们的思绪控制语言,语言可以造成行为,行为可以成就习惯,用习惯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这些都是抱怨的对象。其实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放下挫折和不满去寻找和追求新目标的一种衔接方式。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都有自己的快乐与忧愁,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与幸福。你面对着这一切,抱怨也好、埋怨也罢,日子总要过下去的。

正如书中的一个小例子:有个头痛病的年轻人,他每晚下班后,都会对他的妻子说自己这一整天头有多痛。后来他明白了,这样其实无法消除、或者是减缓头痛,便决定不讲了,让自己渐渐免除抱怨。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头痛的问题了。

说到这里,不防想想我们自己。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却是截然不同的。你再抱怨,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只会增加你周围每个人的痛苦。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抱怨,在不抱怨的过程中,减缓痛苦、增进健康、创造圆满的关系、拥有更好的工作、变得更平静喜乐。真正的做到不抱怨,再加上努力和拼搏,你的事业会更加成功,你的人生会更加美好。

抱怨的人是不快乐的,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却需要意志力。所以,让我们向“抱怨”开战吧!在工作中、在困难面前,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难题和挑战,我们发出抱怨和不满的声音能够解决问题吗?互相抱怨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消极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将抱怨的精力用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就让我们从这时候开始改变自己的言语、改变思维、停止抱怨,在好事发生时表达感激,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让所有人的未来更美好!

人生读后感篇十一

下特别的印象。有一天,(学长图书管理员,推荐一本书)我看了卡耐基的《快乐的人生》,突然感觉自己遇见了一个引路人,找到一个洞悉自然、社会、人性的牧者,让我开心的面对生活的一切,这个人就是书的作者、人类美好生活最好的导师之一:戴尔卡耐基。

《快乐的人生》是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人性的优点》的续集。不同之外在于,《人性的优点》主要告诉人们克服忧虑的一些基本原则,《快乐的人生》则更多地是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快乐。

担心多于开心。特别是大一那段时间,《快乐的人生》指引着我去改变态度从而改变人生,使我受益匪浅。

人生读后感篇十二

“缘分”这个词,或许不应该局限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的相遇或许也有几分注定吧。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就是我和《人生》这本书的初遇,因缘际会而又如痴如醉,如梦初醒。就这样,在火车铿锵的节奏声里,我读着高加林的理想之路,警示自己的茫茫前程。

读路遥的书,最深的感触便是他质朴文字中所包含的生命张力以及生活厚重,他所刻画的人物多是普通人的奋斗史,书中的平凡人因理想而奋斗,因奋斗而伟大。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一代人对抗苦难的宏伟史诗,那么《人生》便是一个普通人理想之路的一次关键选择。透过这次选择,一不小心瞥见了生活对我的些许警示。

记得在知乎中看到这样一句话:“除了自身的疾病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己的价值观带来的”。当下的婚恋、工作、学习充斥着太多的焦虑和浮躁,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年纪增长的过程中慢慢变得不信正道而过于功利。所谓的成功学、关系学并没有让我们摆脱生活纠结和矛盾,反而因为准则太多,技巧太多导致事情愈加矛盾。高加林在选择巧珍还是选择黄亚萍的道德难题时,一边是爱情的质问,一边是出人头地的捷径,在这最关键的一步中,他选择了后者,也就伴随着一系列的告密、揭发、辞退,进而功亏一篑。正如作家柳青所说的那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生.”看来,当面临抉择时,确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避免过于矛盾和彷徨的关键。

路遥在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时,几乎把农村姑娘该有的美丽、淳朴、善良、勇敢全给她了,她是我们这个民族优秀传统的化身,是秀美的“白杨树”。而在黄亚萍的塑造上则添加了些许虚荣和矫揉造作,像是一个“黄豆芽”,水灵苗条却不乏城市姑娘的做作,真诚的爱着高加林,却无法接收他的农民身份,或许这种主观上的偏颇也是小说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小缺憾。“送甜瓜”“卖馒头”“刷牙”等情节的设置也让刘巧珍的形象更加立体,所以在高加林择偶上,路遥早已设定了他的悲剧。如果高加林和黄亚萍真的走到一起,他们是否像《人民名义》中的祁同伟那样,毅然走向婚姻的绝望。男人的一生,要像铁轨,笔直,坚定,即使学业、工作、生活不顺利的时候,也不要把爱情当成你救命的稻草,因为和工作相比,婚姻是一辈子的事业,婚姻的不慎选择,可能会导致生活的满盘皆输。

高加林怀着一颗勃勃雄心,进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舞台上,威武雄壮地表演了一番,最后又被迫回到自己最不愿呆的农村。但是这种轮回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人物在经过了生活的历练与艰辛之后的一种重新出发。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高加林从发疯似的上山劳动磨破了双手,读后感.到夜半时分进城掏粪不卑不亢,再到抗击洪水的勇猛精进,不辞劳苦,无不透露出平凡者对生活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奋斗的每一天会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的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天一天却越来越难。

路遥在结尾给了我们一个挫败的高加林,却在全篇塑造了一个平凡的奋斗者,并借助顺德爷爷赋予他至高无上的勇气,使他爱生活、爱斗争,渴望征服并精力充沛,就好像是长江里的鲑鱼,迎着岁月的激流,屡败屡战,越挫越勇,这勇气如同晴空万里中的太阳,激励他再次挥鞭启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