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日食和月食》说课稿(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7:26:01 页码:11
2023年《日食和月食》说课稿(优秀9篇)
2023-11-13 07:26:01    小编:

不断学习和提升是追求成功的必经之路。写总结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总结范文进行参考。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一

日食,月食,学生也许听说过,但很少有学生亲眼观察过这些天象,顶多从电视中看到过片断,更谈不上了解有关日食、月食的知识了。本课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时间等相关知识。作为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成因,这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回忆曾亲眼所见或从电视中看到的日食现象,讲述日食发生时的现象,包括从哪边开始被遮掩,这些现象细节的正确描述,对于后续分析日食现象很有帮助。通过交流,学生统一认识到日食发生时是太阳被某一圆形或球形物体自西向东遮掩了,这个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小,可能是月球。在推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相应器材做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情景。这个实验中,应强调月球绕地球的方向,应关注太阳(手电筒)圆面被遮掩时的变化,关注“地球”上阴影区域的变化。在分析日食现象时,可联系月相一课,认识到发生日食时,从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中知道是农历初一。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就会有一次日食?这里就要强调发生日食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日地月三个天体要处于一条直线上。教师可通过模拟演示或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理解到由于月球绕地轨道和地球绕日轨道存在一个夹角,因此不可能每个月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成一直线。关于日食的种类,可通过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总的来说,通过学生的分析、模拟、推理思考,学生对于日食形成原因及发生过程还是掌握不错的。

因为有了模拟日食活动的基础,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时间等内容就不需要教师再详细介绍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通过推理验证,通过分析,从而掌握相应知识。事实也证明学生,懂得举一反三,活动开展较好,了解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月食的时间、月食从哪个方向开始缺、月食的种类等知识。

最后,向学生补充了一些多媒体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再次重温日食、月食发生时的状观景像,以增加印象,激发兴趣。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二

日食是月球绕地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们开始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几分钟后,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开始生光、复圆。日食,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

日食和月食不经常出现的原因。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具体的形成原因如下:

日食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月亮把太阳光挡住,致使地球上的局部地方,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阳或只看到残缺的太阳,太阳完全被遮住称为日全食,遮住部分称为日偏食。

而月食,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地球把太阳光遮住,致使在晴朗的夜空,月亮也变得黑黑的,同样月食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由于人们不了解月食的形成原因,迷信地认为发生月食是将要有大的灾难,因此古时人们把月食叫做“天狗吃月亮“,现在我们知道,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

因为按照地球和月亮转动的时间,日食在阴历的每月初一;月食一般在阴历的十五或十六日。但是,月亮地球稍稍偏一点,也不会出现日食和月食。所以,日食和月食是不会经常出现的。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三

《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在前面的三课中,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而出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等。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在回答这两种天文现象的成因时甚至部分同学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对于月食的成因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种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个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常在教学本课时的做法是借助三球仪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现象,让学生假想自己在地球仪上的阴影部分中,从而验证日食和月食的产生,但是这种认识还是一种比较表象的,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出现许多疑问。我在教学时就是摒弃已经固有了的答案,带领学生重兄。利用三球仪很简单的就解释了日食的成因。在我说明成因并强调只有农历的三十或初一这两天才会有日食时,许多同学举手提问:每个月都有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看到日食呢?我结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轨道的两个特征进行解释,一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的,二是这个轨道不是个正圆而是个椭圆或者说月球离我们地球是有时近有时远的。我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再加以说明,很简单的就解释了学生的问题。同时还清晰的帮助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看到的日食会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应该是成功的从根本之处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问题,是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步骤和角度帮助同学们从实质上理解了日食现象,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改动也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再讲解月食的知识就是水到渠成。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四

【农历鸡年将发生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又有天象奇观可以睇!鸡年将有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

两次日食的时间分别为2月26日的日环食和8月11日的日全食;。

天文预报显示,2月26日的日环食始于南太平洋,穿过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以后进入南大西洋,结束于非洲西南部,受地理位置影响,我国公众无缘目睹“大钻戒”风采。“我国感兴趣的公众届时可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平台关注‘金环日食’的壮观场景。”史志成提醒说。

日全食天象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如果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不动,平均4左右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所以要欣赏如此壮观的天象,多数情况下都要经过长途旅行。史志成介绍说,8月11日上演的日全食绝对是这一年最好看、最动人的天象。本次日全食的全食带西起东北太平洋,陆上区域只经过美国这一个国家,在大西洋中结束。“我国感兴趣又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公众,可飞赴美国进行观赏。”

两次月食的时间分别为2月11日的半影月食和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的月偏食。

月食虽然无法和日食媲美,但也值得观测。发生的这两次月食,一次是半影月食,一次是月偏食。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看上去要比平时略微“昏暗”一些。天文专家介绍说,半影月食发生的时间为2月11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带食月落”。

与这次半影月食相比,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的月偏食在我国的观测条件更为理想。“我国很多地方可观测到全过程,届时,人们能欣赏到大半个月亮进入地球影子的美妙情景。”史志成提醒说。

据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和天文参考团组专家介绍,20即将“登台”天幕的日月食分别是2月10日至11日的半影月食、2月26日的日环食、8月7日的月偏食和8月21日的日全食。

中国民众和天文发烧友可以观测到半影月食、月偏食。

所谓半影月食,是指月亮通过地球的“半影”内的一种特殊天象,此时的地球遮挡了部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月球看上去“昏沉黯淡”。

据天文专家介绍,2月10日至11日“登场”的半影月食,在太平洋东部、北美洲(除极西部)、南美洲、北冰洋、大西洋、欧洲、非洲、亚洲(除东部)、印度洋、南极洲极小部分可以看到。中国境内可见半影月食的起始阶段。

将于8月7日“上演”的月偏食,在大西洋东南部、欧洲(除极西部)、非洲(除极西部)、亚洲(除极东部)、印度洋、大洋洲西部、太平洋西部、南极洲可观,中国境内可见。

不无遗憾的是,今年的日全食、尤其是精彩绝伦的日环食“无缘”中国民众,擦肩而过。

2017年8月21日18时26分40秒:日全食。

沙罗周期:145。

食甚食分:1.031。

持续时间:2m40s。

地点:37.0°n87.7°w。

直径:115km(71英里)。

全食可见地区:俄勒冈州、爱达荷州、怀俄明州、内布拉斯加州、东北堪萨斯、密苏里州、南伊利诺伊州、西肯塔基州、田纳西州、西南北卡罗莱纳州、东北格鲁吉亚、南卡罗莱纳州。

偏食可见地区:北美洲、夏威夷、格陵兰、冰岛、英国、葡萄牙、中美洲、加勒比、北南美洲、楚科奇半岛。

2017年2月26日14时54分33秒:日环食。

沙罗周期:140。

食甚食分:0.992。

持续时间:0m44s。

地点:34.7°s31.2°w。

直径:31km(19英里)。

环食可见地区:南智利、阿根廷、安哥拉、加丹加西南部。

偏食可见地区:南、西非洲、南南美洲、南极洲。

日期:2017年02月11日

时间:00:44。

月食类型:半影食。

半影等级:1.014。

本影等级:-0.030。

日期:2017年08月07日

时间:18:20。

月食类型:偏食。

半影等级:1.315。

本影等级:0.251。

据天象记录,中国在1955年、1979年、1992、均发生过长时间日环食。其中1955年、1992年、20“过境”中国的“金环在天”,时间长达12分09秒、11分41秒、11分08秒;在此之后,需至“千年等一回”的3043年,才能盼到长达11分35秒的日环食。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五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大球、小球、日食挂图或幻灯片。

(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研究了月相,由于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月球的明亮部分发生变化,就产生了月相。今天,我们来研究另一种情况,如果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运动到了一条线上,彼此发生遮掩,就出现了日食和月食。我们先日食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请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按照教材的“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图的要求,观察看到的现象,将空白图补全。

(讲解)日食是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将太阳全部或部分遮挡住,使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现象。教师讲解日食形成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日食的原理。

(讲解)日食可以分成三种:全食、偏食和环食。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日食的类型”图,找出本页两张图的对应关系。找几位同学描述日食的三种类型发生时,星体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教师:当大小两星体体积不变时,环食比全食时,两星体的距离要远一些;偏食是小星体在大星体的中部上方或下方穿过时发生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调整好大球和小球的位置,按照教材的“模拟日食的实验”图中的演示,绘制出日全食的.全过程。

(学生活动)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讨论。

(教师)。

(教师提问)日食常见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因此更多的时候,月亮从地球绕太阳运动轨道的上方或下方通过,不会遮掩太阳;此外,由于月亮比太阳和地球小很多,因此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笼罩的地区很有限,这也使得地球上各地的人们很难观察到日食。

(新课结束)当堂练习教材的练习1、2、3。教师重点讲解练习3。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六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我的课程结构是: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推理实验,积极探究;巩固应用,再现新知。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学生说一说故事中出现的是哪一种天文现象。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揭示:其实,这就是日食现象这节课,我们来揭开日食的神秘面纱。

(二)、推理实验,积极探究。

1、观察推理,分析日食原因。

播放课件“日偏食”、“日全食”、“日食过程”。指导学生通过。

观察、推理得出结论:日食时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2、实验论证,亲历探究。

首先让学生设计合理的模拟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资料,接进行小组汇报,最后,由教师小结,了解日食是怎样发生的。

3、由扶到放,探究月食的成因。

此环节中,教师不再过多引导,而是提供一副月食成因示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观察推理中发现问题,在观看中熏陶情感,在动手中探究科学,在验证中收获喜悦。

(三)、巩固应用,再现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让同桌口述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另一名同学画出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并指名上黑板张贴示意图。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课后作业是对本课内容的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有关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和伙伴合作完成,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五、浓缩精华,突出重点——说板书。

精美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七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

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由于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

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八

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日食和月食》说课稿篇九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