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08:41 页码:13
2023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汇总10篇)
2023-11-13 09:08:41    小编:GL顾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想我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在写总结时,要注重提炼出关键词和关键句,突出核心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文学名家作品,大家快来一起品味吧!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一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下农民处境有所改善的三个方面,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农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封建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的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的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2.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农业。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自编朗颂材料、琵琶《塞上曲》选段、教学题卡若干。

【教学方法】。

“三自一导”式,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常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的建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关知识。

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02页,看看本框第一个标题“从商鞅‘徕民’政策说起”中出现了什么?重点了解“徕民”政策的内容及该政策得以推广实施的社会历史状况。

生:(阅读教材,即“自求索”。)。

师:什么是“徕民”政策?

生:“徕”就是招政的意思,“徕民”就是把邻近秦国的三晋的民众招致到秦国去充当劳动力。

师:“徕民”政策在当时的确得到了推广与实施,这与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状况分不开呢?

生:与当时秦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分不开。

师:通过对以上史实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建立是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

生:(小声议论后答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师:下面,我们把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对比,看看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什么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历史进步性。(板书)。

师:(出示投影)这里,我将两种生产关系的特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一番对比。请同学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比较农民与奴隶在社会处境和劳动积极性上的差异。

生甲:封建制下的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可以有一点点自己的土地。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一无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地主阶级。而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农民把收获的产品以地租形式交纳给地主后,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点产品归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成果,他们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师:从以上三位同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因而劳动积极性也提高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由于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化。

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一段配乐朗颂。要求同学们在不看书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作简要记录。(配乐朗颂开始……古曲声中,结合教材内容,又涉及到课外知识的一段材料,把学生带入一种浓郁的封建气息中,让学生似乎亲临到封建生产中。)。

师:(朗颂完毕,配乐音量渐小,然后关闭)以上材料中讲述了什么问题?

生: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表现。(板书)。

师:根据记录,请谈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城市、行会。(板书)。

师:请同学们浏览教材第104~114页,进一步明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表现。

生:(自读教材)。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段配乐朗颂,又了解了书上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在通读全篇教材的基础上,各就指定专题看书、讨论、质疑、解疑,各组长作好自学记录,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学成果。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最短、质量最高。

(教师到各组了解并给予适当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地看书、讨论、提问、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专题的内容,五分钟左右各组基本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交流自学成果。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提出问题,请其他组同学回答,大家共同评价。按五个小组的顺序依次进行。

第一组组长:我们小组自学讨论的专题是关于“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大家在学习、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状况后,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

1.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个方面:第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第二,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2.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生乙: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生:(第一组组长肯定上述答题正确。)。

师:第一小组同学把握了本专题最核心的内容,做到了去粗取精,这也正是我们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至于该内容提到了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杰出成果,诸如曲辕犁、都江堰等,这是历史课上学过的,我们不再重复。下面请第二组提问。

第二组组长:我们组学习的专题是“手工业的发展”,共提出三个问题:

1.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什么?

生甲:冶铁。

2.就世界范围来说,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生乙:冶铁技术的发展。

3.手工业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丙: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第三组组长评判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二组成绩,请第三小组发言)。

第三小组组长:我们组讨论的专题是封建社会“商业的繁荣”,请同学们回答我组提出的两个问题。

1.商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生甲: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

生乙: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是“丝绸之路”的开拓等。

生:(第三组组长认为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三小组,请第四组质疑)。

第四小组组长:我们组同学就“城市的发展”一专题,提出问题:

1.封建城市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生甲:商业和交换活动的发展。

2.封建城市是什么的中心?

生乙: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生:(第四组同学评判认为,答案不全面,要求补充回答)。

生丙: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

第四组组长:两位同学的回答合起来是第二题的完整答案,希望大家以后看书时,要注意教材的连续性、完整性。

(对第四组全体同学的认真负责态度报以掌声)。

师:第四组同学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对同学们提出较高要求,这充分反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最后看第五小组的问题。

第五小组组长:我组同学认为在“封建行会的形成”这一内容中,应掌握以下问题:

1.封建行会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生甲: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行会的定义是什么?

生乙:城市中同行的或手艺相近的手工业者组成的封建组织。

3.组织行会的目的是什么?

生丙: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手工业之间的竞争。

4.行会的主要成员是什么?他与帮工和学徒之间主要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丁:作坊主;封建性的师徒关系。

5.行会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戊: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传授生产技术,避免同行的竞争等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巩固和发展。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觉得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封建社会末期,行会制度对手工业生产的过严规定和限制竞争的做法,束缚了手工业者的主动性,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生:应从两方面评价:既看到其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它曾促进过手工业的发展,又看到其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它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请看书第114页本框题最后一段课文后,集体回答。)。

生:(齐读)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显著提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本课的难点,即要求大家能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提示,结合各小组的学习讨论结果,迅速复习本框内容,最后,我们将在知识竞赛中检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多。

生:自由复习本节课内容。

(推选一名学生担任主持人,配合教师组织一场男女生知识对抗赛。竞赛结束后,宣布竞赛结果,给获胜方以精神奖励,并给负方布置任务,整节课在全体学生的掌声中结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二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三

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元、明、清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宰相(丞相)制度的变革。

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置右、左丞相,行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另设枢密使、御史台、宣政院分掌军事、监察和宗教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拟”;清朝设军机处,丞相制残余荡然无存,反映出皇权已达到顶峰。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四

人口负增长已经在多个时期国内多个地方出现。

1983年,江苏太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5‰,成为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区域;1991年上海市首次出现负增长,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进入21世纪,江浙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相继进入负增长。近些年,更多省份出现人口负增长。

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宋健指出,由于生育率持续低迷,全国人口负增长到来的时间似乎比原先预计的要更早一些,人口总量达峰时间在逐年预测中不断被提前,相应的人口峰值则不断下调。

宋健认为,当前造成人口负增长的原因是低生育率。面对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抑制人口长期严重负增长的唯一选择。

在全国层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介绍,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的人口规模依然巨大。

原新指出,2022年我国人口负增长起步,到2035年总人口依然会在14亿人以上,到2050年仍在13亿人以上。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认为,我国人口负增长将呈现短期温和,逐步加速的特点。

依据七普数据,经过多情景模拟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人口年均减少80万人,“十五五”期间人口年均减少230万人,2031-2040年均减少370万人,2041-2050年年均减少620万人。2035年之前,我国人口缩减规模较小,减少态势平缓。

人口减少的好处与坏处。

1、人口减少,势必缓解交通压力;其次,人口减少,分配到每个人头上的社会资源增大,相对应的人力成本就上涨,打工人的工资收入也就上涨;另外,人口减少,环境污染也会得到改善,雾霾也会慢慢减少,教育,就业,医疗等问题也会慢慢得到解决。

2、人口锐减也会导致年龄断层严重,年轻人减少,老年人变多,社会劳动力会严重不足,经济增速也会变迟缓,严重一点,甚至会倒退,保家卫国的军人中年轻人的占比也会严重下降,军力势必减少。

人口负增长会引起什么问题?

一、生育问题。

现在的房价,物价持续上涨,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多压力。七八十年代由于父权制的封建思想,导致了现在这个时代有许多男孩,许多农村会出现男生找不到媳妇,造成了如今许多地方都会有天价彩礼的现象,想要娶媳妇就得花大价钱,这也是我们要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

今天的社会人口老龄化也在不断增加,其根本原因是年轻人不愿生孩子,因此,导致了年轻人越来越少、劳动力越来越少,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随著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老年人的养老等方面将面临很大问题。大型医疗保健机构的开支也将日益增加。

三、劳动力减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我国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对我国各方面的生产规模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工业需要劳动力,而当前劳动力日益减少,导致了劳动力供给不足,企业招工难,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与经营,就会面临破产等一系列不利影响。

四、国防力量不足。

因为劳力的持续萎缩,导致征兵的人数也在持续减少,因而使我国兵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使得我们国家在军事上的实力也在下降,这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需要及时思考对策,解决我国国防的现状。

五、年轻人压力在增加。

当今这个社会,即使拥有良好的商业头脑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面临着饱和状态,因此许多年轻人将面临就业困难、创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为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原因,一大批年轻人又要面对养老这个问题。既要照顾家人,又要支出各种开支。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买房买车,恋爱结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此无动于衷,只管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斗志,整天混沌一片,一点精神都没有。

六、房屋需求下降。

对于房地产开发这一块,由于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也有很多影响。人口与住房价格互为依存关系。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价格不断上涨,使住房价格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正是因为房价不断上涨,各种物价不断攀升,基本上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范围,收入和消费都达不到正比,买房的人就会渐渐少了。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五

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是在显贵家族圈内进行的。它既是原始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原始社会崩溃的信号。

世袭制。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宗法制。

宗法制是一种西周以来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军功授爵。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为标准,授以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士族制度。

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六

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对后世的民主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周朝的“分封制”对周以后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有产生着影响。

秦始皇建立的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发展。

隋唐的“科举制”对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元朝的“行省”制度也影响到我们现在的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七

1842年8月29日,英国政府强迫清朝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1843年4月,英国向其任命的香港总督先后颁发了《英王制诰》和《王室训令》,这是两个关于香港政治体制最早的重要法律文件,根据这两个文件建立了香港的政治制度。从这两个文件的内容和香港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香港现行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

第一,具有鲜明的殖民主义性质。香港总督是英女王派驻香港的代表,是香港的首长,下设行政局、立法局协助他工作,有很大的权力,但最终权力集中于伦敦。香港制定的法律不能违反英国政府的训令,英王对香港制定的法律有否决权,英王会同枢密院、英国议会都可为香港制定法律,《王室训令》第二十六条还规定有十项内容的法案,总督不得以王室名义批准。《英王制诰》强调要维护英国政府对香港的各项权益,凡授予总督的一切权力,总督必须认识到只能按照伦敦给予他的指示去行使这些权力。由此鲜明地体现了香港政治制度的殖民主义特色。从英国占领香港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大都是英国委任的,只是到了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以后,英国才急急忙忙提出要在香港实行代议制,1985年才有了部分民选议员的产生。行政、立法两局中开始时没有华人,到1880年立法局才有一名华人议员,到1926年行政局才有一名华人议员,到本世纪70年代以后,行政、立法两局中才逐步增加了华人议员。

现在的《英王制诰》和《王室训令》是经过修订后于19重新公布的,1917年后又有一些改变,但这两个文件的许多条款仍保留了19世纪时的原文。香港的实际情况虽有些变化,如从1991年香港立法局开始实行部分直接选举,1993年香港总督不再兼任立法局主席,行政、立法两局中华人议员增加了,高级行政官员中华人的数目增加了,但是香港政治制度的殖民主义性质基本没有改变。

第二,总督高度集权。香港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与殖民主义性质是紧密相联的,只有赋予总督以巨大权力,才有利于维护殖民主义的统治。香港政府出版的年报也承认:“港督是英女王在香港的代表,具有指导香港政务的最高权力,名义上又是香港的三军总司令”。《英王制诰》亦规定香港一切文武官员及平民都必须顺从英王委任之港督。可见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下,即使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在香港也没有,长期没有选举制、代议制,全港都服从港督一人。

总督的权力主要有:1.享有英王授予的一切权力。即《英王制诰》所称“王室授权并指令港督兼总司令行使在他职权范围内之一切权力”;2.享有巨大的`行政权。港督有权召开行政局会议,向行政局提出议案,在征询行政局议员意见后作出决定,有权否决行政局议员的意见并呈报王室,有权根据英王透过一名重要国务大臣的训令委任行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担任行政局主席并主持行政局会议,可见行政局是总督的咨询机构。总督还有权依法任命法官、太平绅士及其他官员。总督之下还有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布政司和他总管的各政府部门对总督负责;3.享有立法权。总督有权参照立法局的意见及得该局同意制定法律,有权可随时解散立法局,有权批准或拒绝立法局通过的法案。1993年后香港总督虽不再担任立法局主席,但立法局并不享有完全的立法权,作为总督的立法咨询机构这一性质并未改变;4.享有一定的司法权。除有权任命法官外,总督有权赦免刑事案的共同犯,令其提供证据,把首犯或其他犯人绳之以法,有权将罪犯释放或有条件释放、赦免或减刑、缓刑及减免罚款、怠金或没收物;5.享有军权。总督在平时是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但英军司令应向他提供部队的兵力和香港的防务情况,在紧急时期总督可以下令出动军队协助维持香港的安全,事先不要请示英国政府,只有在国际事务中动用军队则须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

[1][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八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局面。

4.地方分权(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以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6.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7.贵族政治,君权有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九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局面。

4、地方分权(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以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6、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7、贵族政治,君权有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篇十

根据县级要求,清明节放假期间在泗县中学召开了全县初三教师中考研讨会。会后我认真总结并结合我校情况,对初三政治备考做了如下安排:

一、分析近三年的中考题:

要分析新变化,试题特点,命题趋势等。

二、制定复习计划:总复习分四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专题复习。

1、熟记要点内容;。

2、理清知识网络;。

3、编制知识网络。

第二阶段:热点专题复习。

1、热点材料分类。

2、了解时事热点。

3、链接考点知识。

4、全面把握设问。

第三阶段:典型例题解读。

本阶段重点要上好试卷评析课。

第四阶段:规范答题指导。

1、书写工整;。

2、审题精确;。

3、多维思考;。

4、依分作答;。

5、观点明确;。

6、排列有序;。

三、中考试题答题技巧。

(一)初中政治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

2、一眼看下去就知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逆向选择除外)。

3、题枝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4、相信第一选择,除非的确搞错,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二)初中政治主观题的答题技巧,解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用“四步之法。

1、审清题意,包括审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提炼中心意思,还包括审设问,

明确设问意图和考查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具体做法是:要圈出疑问词,明确设问的类型,再圈出主题词,明确涉及的教材知识点;要圈出限定语,明确答题规定的角度;要圈出饱含弦外之意或隐含条件的词语,明确答案不能遗漏的要点。

2、联系教材,找出与教材尽可能多的关联点,找到答题的依据。

3、理清思路组织答案,如答案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几个要点,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不论设问如何千差万别,命题者组织答案都不外乎三个方面的依据:教材、背景材料、现实生活。因此,我们在组织试题答案时也应扣住这些依据,只不过有时有所侧重而已。

如果设问中有“根据教材问答”之类的话,组织答案时必须先将教材相关表述陈述出来;如果设问中有“联系上述材料”之类的话,组织答案时必须紧密联系背景材料;如果设问中有“结合自身实际”之类的话,组织答案时必须做到教材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组织答案,力求做到:直截了当,不要拖泥带水;紧扣中心,简明扼要;要点齐全,层次分明;“看分下菜”,答案要点与分值应成正比。要搞明白不同设问的答题规律。

四、中考复习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不要因为开卷考试就淡化记忆。博闻强记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方式,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根本,应用是目的。

第二,引导学生不要忽视生活实际和社会时事。对于联系我们中学生实际的、与时政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要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中考命题取材的源泉。

第三,引导学生不要只盲目做题,对于检测和练习,我们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答案,而且要认真分析老师的试卷讲评分析,认真领会老师对试题的变型和引申。对于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与课本主干知识相结合的热点材料为背景的题目,能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与感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复习计划,也对今年的中考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我相信今年的中考政治成绩一定会有所突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