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23:46:46 页码:8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9篇)
2023-11-13 23:46:46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长,并提出改进和提升的方向。修改和润色总结是很重要的一步,可以使总结更加准确和有吸引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对写心得体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当然,每个人的体会都是独特的,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个人观点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注重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标题:养成教育之路:探索学生成长的新路径。

养成教育,是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过程。作为一位教师,我深感其重要性,也深知其挑战性。这篇心得体会,是我对养成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教育理念先行。

在养成教育中,教育理念先行。我尝试引入“做人教育”,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爱心的人。这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价值观的塑造。

二、榜样示范。

榜样是无声的老师,是最好的养成教育。我时刻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找出他们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以此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

三、规则引导。

规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我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规则引导他们的行为,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我也通过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让学生看到规则的力量。

四、活动推动。

我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推动学生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他们在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家长参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参与对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进行养成教育,让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总结,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包容的胸怀,引导学生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出优秀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养成教育的熏陶下,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爱心的人,都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因为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而受益。

养成教育,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也让我更加热爱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用心去引导,用心去陪伴,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有着无尽热情和坚定信念的教育者,对于养成教育的深深期待。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一个人受害终生;相反,良好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生中存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因此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谈几点个人体会:

首先,在卫生习惯方面,要以“我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身份加入到班级队伍中去,在学习习惯方面,主要是纠正了学生们在听、说方面的不恰当的做法。如老师讲课时,同学回答问题时,他们时常中途拦截;甚至不听清楚问题就开始自顾自地发表意见。在班干的培养方面,鼓励他们大胆工作,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同时对班干部严格要求,告诉他们要以身作则,这样才有资格去说服其他同学,熟记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期末通过半学期的综合情况再评出班十佳学生。当然如果誰违犯了班级常规,或者某项任务没有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也会在周评价表上显示出来。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同学的学习成绩相继提高,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强的良好班集体。

养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并且愿意搞好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素养高低的前提。一个人的举止言谈就能看出这个人教养如何,如说话有礼貌,不在严肃的场合说笑、随地吐痰扔垃圾,不出口污言秽语,主动学习,主动做好分内之事,助人为乐等等,这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如何使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甚至于接受“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政治、语文课本中搜集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语、名言、警句,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大堤,溃于蚁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等,把他们请到德育教育的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意旨,领悟其中的内涵,牢记它们说明的道理,实践其中的真理。名言、警句具有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能发挥良好的警策作用,教育效果不可低估。

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我认为学生的预习习惯在和其它习惯比起来,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特别是对于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来说麻烦更大。比如说一篇课文,学生要是没有提前预习的话,那就对课文一点不熟悉,字音读不准,句子读不通,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是不了解。老师在安排的课时内进行教学活动的话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佳。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预习时有不懂的可以标注,等到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予以解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管理也是如此,要坚持软、硬兼施的原则,既要“硬落实”又得“软管理”。比如:通过组织“谈理想”和“小法庭”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

总之,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管理和培养。作为学生老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用自己对工作的忠心,对学生的爱心,对生活的热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行为的转变。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通过近几年的养成教育,我逐渐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思想行为方式有了明确的认知。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在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将我的育儿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的一生必备的修养,是一个人终身必备的修养。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一直都是孩子,但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也无法让孩子真正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是这样的。在家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在家的哭闹声,甚至是家长们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任的态度,有些孩子也有自己的小毛病,我们也不断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帮助他改变自己。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家是不听话,是不会听话的。所以孩子在家的时间我们都是这样。在学校时,我们会让他在课堂上学到东西,在家里,我们都要求他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能让他做一些与小动作相关的事情,这样会使他养成不好的习惯。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他的一个习惯,我们都要求他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能让他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求孩子每天都要按时睡觉,不然他将受到严重惩罚。在学校我们也要求孩子按时吃饭,不然孩子的饭量会大大的增加,所以在我们做家教的时候我们都会要求他把饭菜分好。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光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它包括思维方面和生活方面。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在家里,我们都是在教育的,家中孩子的模仿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快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是最快的。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求的是孩子做到的,但我们也要尽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多让他做一些事情,比如说穿衣,洗脸,擦脸的等等。在他小的时候,我们都是让孩子去做,不是让他自己做,而是让他自己做。我们也是在尽量的在他自己做的同时让他去动手,去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去提升他的思维能力。

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都有一些不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去改进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家长的不断的努力,家校合作也是一定可以做到的。而且在家中我们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孩子的自觉性不是特别的强,有时候还要老师在旁边指导。而且在家中,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非常的让我们后悔的。我们一起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做的更好。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养成教育文化模式的提出是养成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养成教育实践的探索,是对养成教育价值取向的纠偏。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小学生养成教育。

希望大家喜欢!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学初我校就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所以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做好行为规范之前,我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对于长辈和老师,要报以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进办公楼要轻声慢走,不能大声喧哗;进办公室要先敲门,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去;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等。“细节决定成败,”我坚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从而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

课前预习、自学,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认真上好朝读和自习,老师不在时自觉遵守纪律。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复习的一个过程,是检查自己一天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过程,也是一个预习第二天功课的过程。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

3、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在学校里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头发、指甲不要过长,不要在衣着上与他人攀比。自己的学习用品也要摆得整整齐齐。另外,生活在集体中,除了保持好个人卫生,还要爱护班级的卫生。做到积极做值日,不乱扔杂物。

4、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防水、防火、防电,并教给他们一些安全常识。

四、养成教育要注意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和家长配合起来,共同教育好孩子。这样,你在家长中有威信,自然也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了形象,孩子也会相信你,喜欢你,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总之,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下面谈几点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体会。

1、行为习惯。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做好行为规范之前,我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对于长辈和老师,要报以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进办公楼要轻声慢走,不能大声喧哗;进办公室要先敲门,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去;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等。“细节决定成败,”我坚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从而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在学校里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头发、指甲不要过长,不要在衣着上与他人攀比。自己的学习用品也要摆得整整齐齐。另外,生活在集体中,除了保持好个人卫生,还要爱护班级的卫生。做到积极做值日,不乱扔杂物。

3、学习习惯。

(1)制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定期树立目标,确立自己的赶超对象,给自己的前方竖一面红旗。这样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就不会再感到无所事事,没有压迫感,而成绩也在追赶目标的过程中提高了。

(3)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复习的一个过程,是检查自己一天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过程,也是一个预习第二天功课的过程,虽然一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可为了让孩子养成每天要完成作业的习惯,我每天都布置读的作业,并且让家长签名,以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并且及时检查,查漏补缺。

(4)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现在的孩子也许是娇生惯养,上课写字时总喜欢趴在桌子上,尽管总是提醒,可还是坚持不了几分钟,于是我在开学初就强调写字的“三个一”每节课严格把关,并分了小组进行比赛,定时对优胜小组进行颁奖,鼓励好的带动差的,现在学生的书写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了。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师教育学生是非常辛苦的,但教师默默的奉献也是有意义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生。我们今天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养教育学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们的一生,乃至于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小学生当中出现了一系列让老师们头疼不已的事:作业不按时交,值日不认真做,路队与放学松松垮垮,班级卫生纪律极差„„等,所以要给他们制定合理的班规。通过对学生纪律、卫生、广播操等常规方面的要求,学生整体开始好转,但要经常提醒与督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纪律是成功的关键。家有家法,校有校规,班级也有班级的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是同学们养成好习惯的保证,是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基石。要教育学生明白,一个懂得规矩,并且自觉遵守规矩的人,才能时刻按照规矩办事,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风筝要想飞得高,必须由底下的线牵引着,假如没有了这根束缚它的线,风筝只能掉在地上。我发现我之前制定的班规有一些漏洞,马上加以改进,培养他们守纪律的常规习惯。

一、进校。

1.按时上学,不早到,不迟到,不在校门口聚集,不带与学习无关的物品。

2.进入校门后直接走到教室里,途中不追逐。

3.进校后不在室外逗留,卫生值日学生先完成卫生打扫任务,其他同学进教室后应先交好作业,然后就位早读,做到自主学习,书声朗朗。

在此期间每天都有一名检查员来检查学生的迟到早退及衣着佩戴情况,而卫生方面分为卫生委员与小组长分别管理。

二、集会(课间活动、升旗仪式)。

1.音乐铃声一响,各班应在走廊排好队,做到快、静、齐,行走时不推搡,脚步要轻,按指定路线整齐列队进入操场,集会时站好姿势、认真听会、安静有神、不做小动作。

2.做操时,做到:听准音乐、节奏合拍、姿势正确、动作到位。

3.尊敬国旗,升旗时做到: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要听节奏,声音宏亮、有感情。

4.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站姿端正,接受奖品、奖状、奖旗时,用双手捧接,行队礼,然后高举接受师生祝贺。

5.集会完毕,按指定路线有序列队回教室。

这由我们班体育委员与一名监管人员负责学生的集会情况。

三、上课。

1.上课前应准备好学习用品,统一摆放要求,笔盒、文具、书簿整齐放在课桌的左(右)上角。

2.爱惜学习用品,不浪费,书籍本子整洁,不随便撕毁、涂画、折卷。笔盒里文具摆放整齐。

3.上课、下课听从信号指挥,上课预备铃响后,及时按顺序进教室,不拥挤,静坐在教室等待上课。

4.上课专心听讲,做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积极思考,大胆答问,声音清楚,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随意离开座位。

5.课堂上站立回答问题时,做到:头正身直,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坐下或离座时声轻体稳。发言时仪态大方、声音响亮。小组讨论时轻声细语,不妨碍邻座学习。

6.课堂练习时听清要求,独立思考,动作迅速,书写工整,行款规范,克服应付、拖拉等不良习惯,保证练习质量。

7.学生迟到进教室,应在门口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再进入教室。

8.学生有急事需出教室,先举手,起立报告老师,经同意后再出教室。

9.到室外、专用室上课时,预备铃响后,由班长整队到达指定地点,做到快、静、齐,行走时不推搡,脚步要轻,进入上课地点后静等老师来上课。上课时由任课教师主管、班干部监督、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来保证上课质量。

四、课间活动。

1.课间是同学休息、调整的时间,下课后应走出教室,看看绿色植物,呼吸新鲜空气,让眼睛、大脑得到调节;也可以自主选择安全、有意的活动。

2.课间应有秩序,不在教室、走廊、楼梯冲跑,上下楼要靠右行走,不要并排上下楼;不拳打脚踢;不做危险游戏;不爬栏杆、攀树;活动要遵守规则。

3.课间上厕所时,不冲跑,遇拥挤时,应自觉排队讲秩序。

五、午餐。

1.在校午餐的同学,要有序、文明的用餐。

2.服从小老师的管理。

3.爱惜粮食,文明用餐,尽量吃尽饭菜。

4.如果有剩饭剩菜残渣倒入指定桶内。

5.爱护公物,餐具清洁后,要轻轻放入指定筐内,不准抛掷。

6.用餐时不讲话,相邻同学团结友爱,相互关心。

六、午休。

1.午餐后,不要到处跑,未经允许不能出校门。用一定时间写作业,或温习、预习功课,之后应采用适当的方式休息。

2.中午回家的,下午按规定时间到校,进校后马上进教室安静就位,或写作业、或休息、或阅读书报,不喧哗、不打闹、不随意走动。

七、放学。

不早退,不逃学,离校时,学生应收拾整理书包,有序离开校园,径直回家。有事不能及时回家要及时告知家长。

八、家庭作业。

1.独立、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不作弊。

2.认真复习巩固当日知识,主动加强缺漏知识,自觉预习新知识。

3.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

另外,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等好习惯同样要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形成的。俗话说:“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和赞赏,教师要善用表扬的武器为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发现不好习惯及时指出来。好习惯养成了,是一辈子受用的。素质教育实际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我深深体验到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付出大量的努力和耐心。

在我们的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迟到、旷课、不尊重他人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氛围。因此,我开始了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我首先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明白了不良习惯的危害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养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也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不良习惯对个人和集体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推进养成教育,我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班会、团队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通过这些努力,我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他们开始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在体验到养成教育的好处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良好习惯的人。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保持耐心和恒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就一定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无论是学校课程,管理实践和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等,都具有价值的意蕴。对学生道德发展而言,它们都是具有互动性的教育意义结构。学校教育在整体上以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作为建构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筹划和开展学校教育各种活动、美化教育环境的价值基础,并且把这些崇高价值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价值指向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构成价值影响,即学校教育各个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教师在创设德育的各种途径中会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导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

还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等,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都将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其实,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作文课,班会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依赖别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由片面到全面发展。他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目光,或一种批评和一个预期的惩罚等,都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显。当学生在获得一定道德成长的良好状态下,就会自然朝着道德的指向发展,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确的道德教育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向、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知体验,把德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实现道德行为。

此外,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适当进行伦理反思。因为学校教育是伦理性的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对象,评价它们是否是贴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正确的道德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积极影响。如此,让道德都在现实生活和具体人生的反思基础上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为指向,因为可能性意味着对道德现实性的进一步建构,意味着在更高、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建构道德精神。

学校道德教育虽然是在学校里组织进行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实施的,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的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如此说来,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就意味着学校在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儿童品德的由“知”到“行”这一目的。如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从中开拓了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关怀意识。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含义所在。

其次,再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来讲,他们是儿童。儿童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要讲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进行通俗的说理和评价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积极情感色彩的体验。当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为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的体验时,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加强继续执行这些要求的坚定性与热望。

其三,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德育手段也应相应变化。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儿童的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就把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控制。这种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能力,反而把儿童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如此缺乏生活实践性,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成为道德灌输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实效。而在学校教育里一切会被认为是绝对适当必要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严格的道德监督。儿童是小心的生活在伦理之中,根本无从谈起道德的自主发展。他们一旦走出学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无用了。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发生变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积极开展“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课题研讨活动,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此充分的发现、利用学校内部及其周边社区的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等德育资源,积极的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德育信息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真正对教育者所传送的品德内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将外在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广开思路,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使许多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综合以上德育的几个特点的阐述,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作为伦理性结构的协同影响,就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说明学校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和道德教育活动,而是贯穿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为此我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高屋建瓴。努力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创造出以人为目的的,基于个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觉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展开教育与个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导学生个体德性的养成和对美善生活的追求,从而建构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弟子规》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脱胎于《论语》,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与记忆,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朴实无华,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路径,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精神资源。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范,提升职业素质,形成较强职业能力的教育。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必须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体系之中。《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弟子规》所彰显的正是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孝、悌、仁、爱,所蕴含的养成教育思想尤其值得高职院校重视和借鉴。《弟子规》中养成教育思想是丰富具体的,并且易于化为实践行动。第一,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弟子规》认为,为人弟子应该养成听从父母教导,孝顺父母和尊重师长的良好习惯。《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你,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你要马上去做,不可拖沓推诿;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你应该恭恭敬敬聆听;父母在责备乃至责罚你的时候,你也要虚心接受。《弟子规》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冬温夏清,晨省昏定,出门回家,禀告父母。在学校也是一样,高职院校学生要尊敬师长,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严格遵循请假报告制度,有事请假不逃课,不随便外出留宿,顶岗实习及时上报岗位信息变动。《弟子规》指出,少让父母担心,就是一种孝心。高职院校学生要养成与老师的及时沟通习惯,否则“失联”的你,会导致老师父母深深的担忧和牵挂?第二,注重细节,养成习惯。《弟子规》中对小辈的规矩是非常强调的,而且规定得相当细致。如要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即不管吃、喝、坐、走都应让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子规》认为,应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弟子规》认为,好的行为举止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弟子规》中对为人弟子的立、行、跪、拜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现代礼仪也讲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人们的行为举止要“站如松,坐如钟,动如风,卧如弓”。《弟子规》的内容对于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形象大有裨益。第三,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做人要十分讲信用。《弟子规》中也有类似的话,要“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的就是诚信,巧言欺骗和胡言乱语怎么可以呢?现代社会信息泛滥,真假莫辨,当学生面对各种各样诱惑的时候,更容易失去正确的判断,乱发表意见,随意传播虚假信息,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弟子规》继承了孔子在个人修养和教育工作中重视个人修养、迫求完美化人格的理论,要求人们形成“见贤思齐”“反求诸己”的习惯。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你就要追慕思齐,立下决心,发出宏愿,迎头赶上去。纵去远,以渐跻,立下一个长远的规划,逐渐地赶上他。古人说: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四,读书三到,持之以恒。关于读书的方法,《弟子规》告诉我们,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就是《子弟规》所传授的读书方法,意即读书要集中精力,排除杂念,把心思和脑力用在读书上,而不是心不在焉,有口无心。实际上,读书三到这个方法不仅对读书有益,而且能借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事习惯。《弟子规》认为,在读书、学习方面,首先要求孩子要读好书,其具体标准是:“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在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在他的判断力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应该让他在指导之下阅读经典,启迪智慧。《弟子规》还告诫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对自己应该永远有一种追求,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以弟子规养成教育思想创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战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当成“职业养成所”,而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弟子规》蕴含深厚的养成教育思想,已然引起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广泛的注意,不少高职院校学习《弟子规》,诵读《弟子规》蔚然成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职业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能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形成文明守纪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自我调整、自我控制意识等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高职核心能力。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关系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是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弟子规》所蕴含的职业养成教育思想创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一)环境养成教育,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

《弟子规》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这里强调学习环境贵在干净与整洁有序,不求奢华与舒适。诚然,大学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感染、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我院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坚持“人文性与生态性”相谐和的理念,努力把校园建成环境优美又富有文化品位、人文关怀的生态型校园。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宜教、宜学、宜居的花园式学校。学院新校区建设之初,就成立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形象识别系统ci”课题,使得校园每一幢楼宇,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湖泊都充满人文气息。例如“齐贤楼”取“见贤思齐”之意,“修远楼”寓有大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精神,“弘毅楼”语出《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南大门镌刻着我院的.校训——“知行合一,明德致远”。学院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餐厅的楼道、走廊、房间中精心设计布置了校风校训、名人名言、图画标语等,让一墙、一廊、一室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环境气氛的有益熏陶。学生置身于这样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统一的校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能感受到胸中勃发的职业理想并充溢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二)管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形象。

《弟子规》强调管理养成教育,诸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冠必正,纽必结”“将入门,问孰存”等等,不一而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学生跑操制度。为培养在校学生“特别能吃苦”精神,学校积极推行“阳光体育”活动,9月起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认同感,空乘班、丰田t-tep班、“柳工机械班”、“沪宁钢机班”等同学上课时必须身着统一职业装。学院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结合本院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制订了一系列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并量化成绩作为个人评比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狠抓制度的执行,坚持开展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个人考评工作,促进了文明修身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

(三)身教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言教不如身教。《弟子规》云:“话说多,不如少”,又言:“果仁者,人多畏”。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踏踏实实放下身段去践行。人们敬畏那些德高望重之人,不是他们的话说的有多漂亮,而是他们“身为世范”的身教作用。学院非常重视教职工的身教作用,通过教职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影响和教育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学院评选优秀教师由领导测评、同行测评、学生测评构成,其中学生测评的比重最高。学生坦言,他们会把票投给那些真正热爱学生,拥有职业自豪感,学识渊博,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于奉献,能处处身先示范的教师。学院通过网络、橱窗、表彰会议,让优秀教师的优秀事迹广为传播,让其渗透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学院还延请交通行业精英,杰出校友为学生开讲座,谈体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成功人士,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课堂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弟子规》在“余力学文”部分,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只管埋头读书,而不去亲近仁者、追求道德的完善、品格的培养,结果你只能使自己浮华不实。拥有书本知识只是一个人成为仁人的某一要件而已,而不是全部,这是儒家的要义。死读书、读死书,或者说纸上谈兵,往往是难成大器之人,甚至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在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的二次创业新征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堂养成教育,力求把其打造为我院素质教育的高地。学院科学制定“教学质量年实施计划”,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领导也深入课堂,督导素质教育在课堂的实施。经过科学组织和有效实施,课堂教育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小组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模拟法等在课堂得到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养成教育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责任意识、顾客意识、全局意识、保密意识、学习意识。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和实践,旨在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发展。《弟子规》作为优秀的文化传承,其中蕴含的养成教育思想为当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也为创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9).

[2]许本洲.职业养成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9).

[3]张晓华.浅析《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3).

[4]济南职业学院.强化职业养成教育,提高高职核心能力[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0).

[5]李维维.高职要树立“素质本位”发展观[n].光明日报,2014-3-25.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然而,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中,学校或者教师却应该承担起龙头作用。老师--儿童灵魂的铸造者,应该有习惯意识,本着坚持“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理念,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进入独生子女年代的小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把握良好习惯培养关键期。

习惯,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形成的,但是,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情境性。习惯的形成关键在头3天,“习惯成自然”,头3天内对行为或倾向的强化与巩固,有利于其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21天以上,你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你想改变都很困难。因此,老师们在培养儿童的习惯时,应把握住关键的前3天。

二、要从细节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小节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

三、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四、社会和家庭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模式。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父母亲是小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小孩子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方式。抽烟、喝酒,说话做事不讲诚信和道理的家长却希望孩子十全十美,这是天方夜谭中都不会发生的事情。

通过对小孩子引导、鼓励,让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孩子做事有顾虑时,父母应积极引导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是孩子“我能行”的助推器。

孩子从小爱看书,喜欢动手,但性格很急很毛糙。有一次朋友送了一套拼接玩具,他很高兴,就要我帮他拼好。我想这是一个机会,就说:“你有九岁了,这种玩具你自己应该可以拼得好。”他有些畏难情绪,说“不一样,这种难一些,以前没拼过。”我说:“你可以看说明书照着拼。”他想了一想答应了,拿起玩具到桌子上拼去了。过了三分钟,我就听见他在发脾气,把玩具摔得“呯呯”响。我走了过去,问他:“怎么了?”他气鼓鼓地说:“没有工具,图纸又不清楚。”我坐到他身旁,拿起玩具,告诉他拼接工具在哪里,图纸该怎样看,拼接顺序该怎样。“做一件事不要急,要看仔细每样零件的形状,搞清楚先后顺序,现在还有问题吗?”我问他。他说:“没有了。”这一次,他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拼好了,连饭也没顾得上吃,但很高兴,拿着玩具不放手。我表扬了他:“很不错!下一次你考试考得好,爸爸再奖励你一套。但是难度更大,你要自己一个人拼,行不行?”“行。没问题。有说明书呢。”他大声说。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对自己很难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是遇到挫折时,父母对他的正确引导、鼓励是多么重要。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成功的子女就没有成功的人生,优秀孩子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掌握好教育方法的家长。”

孩子上五年级了,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在他一路成长的过程中,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也是分不开的,我希望能与老师携手,与孩子牵手,经常交流,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实现自己的理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