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陕西三项机制心得体会及感悟 陕西省委三项机制内容(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8 02:43:43 页码:8
陕西三项机制心得体会及感悟 陕西省委三项机制内容(3篇)
2022-12-18 02:43:43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陕西三项机制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后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之后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因此,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资料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xx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状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资料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2022陕西三项机制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_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2022陕西三项机制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对于古城西安半坡博物馆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早在家乡上学时就在历史教科书里知道了半坡母系氏族社会,说陌生因为仅仅是在教科书里看到的文字。真正了解半坡遗迹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回到西安后,特别是新世纪初经常参加活动,多次来到半坡博物馆,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但这也仅仅是了解,对半坡博物馆的历史还是一知半解。

半坡博物馆实际上离我居住的地方不远,它就位于西安浐河东岸过去有小香港之称的纺织城半坡村,它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个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距今已经6000多年了。

首先是它的大门,犹如原始村落风格,几根大木柱子的装饰,让人一看就有远古时代感,从大门而入,就是一个鱼池,鱼池中耸立的是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还有遗址大门正面郭沫若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给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我们细看半坡姑娘雕塑,这位高绾着发髻、面含微笑、秀美隽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边,望着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着的打水瓶子,正是6020xx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或罐)。

至如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6000多年前的人类是怎样生活?他们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们的婚姻形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天下为公吗?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吗?那就随着导游词和我的镜头一起走进6020xx年前的半坡遗址,一起窥探那遥远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揭开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走进神秘的世界,去感受6000多年前半坡人的生活吧。

半坡遗址自1958年发现后就开始建成我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坡博物馆也是全国百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在未发现兵马俑以前,在西安流传一句话,叫到西安不到半坡博物馆就等于没有到西安,也因为此,它一度成为西安十大旅游景点之首。我们从水塘旁半坡姑娘塑像前左行,就是第一展厅,在这里用图片和实物布景详细的记录和介绍了半坡人的生活习俗和母系社会的婚姻与劳作。

这里有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陶罐,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陶罐烧制技术。还有布景实物,特别是现代的声光设备向我们展示了半坡人为了使自己在艰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创造性地进行的一些生产活动,他们的一些创造发明以及为人类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

还有那幅半坡遗址自然地理位置复原图。半坡遗址就在浐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前临浐河,后倚白鹿原,南边是终南山,北面是一望无边的渭河川地,也就是关中平原。从那绿水依依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便于古人类定居和生活的好地方。据资料介绍,6000多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和湿润,相当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气候。白鹿原遍布原始森林,终年树木茂密葱笼,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如犀牛、鹿、马、猪、羊、兔、狐狸、雕等出没其间,半坡人就是在这里进行狩猎和采集生产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半坡人选择了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定居下来,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着惊人的原始文化。这些都可以通过那些陶罐、石铲和石锄可看出,陶罐是装种子或者食物,石铲石锄是翻地的工具,还有那用树枝削成的如剑状物品作为猎杀动物的画面,都很好的阐释了半坡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主要依靠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狩猎和捕鱼生产。在这些展览中,据说那个“人面鱼纹盆”最珍贵,是国宝级的,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看似普通的陶盆,四周绘制的似鱼非鱼图案。尽管不是真品,但浏览者都在它面前驻足,为它魂牵梦绕。这古老神秘的图案,是半坡人的氏族图腾,他们倾注了太多的愿望,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在一个尖型茅屋下,有一对那个时代的男女仿真人像,好多人在这里与远古时代的人像合影,或许也是为了记忆。看那穿着,视乎是兽类的皮或用骨针和线把葛麻纤维缝制成的衣服,或许这就是最原始的衣服。

细心地会发现,那女人和进门水池雕像的半坡姑娘手里都提着一个尖底陶罐,据说尖底罐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水器。它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中部有一对半环状耳穿,可以系上绳子,用手提着去打水。这种罐的造型奇特而优美,在自然界中难以见到。它不仅美观,而且使用极为方便:当它汲水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动倾倒;水灌到一定程度时,瓶的重心下移,恢复原位,瓶身自动端正,提出水面,水不倾洒。经专家研究,这种自动汲水的现象,恰是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倾定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形式。

所以有专家说,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不断有所思考、有所创造、有所提高,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或许这就是今天的创新。

还有墙面上那一个个木刻的字画,很好的介绍了半坡人母系社会的婚姻习俗,突然想起泸沽湖,那里的母系社会是不是和远古时代的母系有些相似?带着“哥德巴赫似的猜想”,我们拾级而上,就来到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保护大厅,虽然仅仅是沟壑和坛坛罐罐,但这里是真正的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生活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半坡村落原址模型或旧貌,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围沟以内是居住区,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村落中心有一条小沟穿过,将村落分成两部分。据了解在这里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座,饲养家畜的圈栏2座,各种墓葬250座,陶窑6座,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丰富的遗存证实这是一座距今6700—5620xx年间的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揭示了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

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虽然破损,但村落中心那大房子依稀可辨,在它的周围,密布着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小房子的门朝向中心大房子,体现了当时的氏族是一个团结向心的整体。据资料介绍,小房子是氏族内成年女子的住所,她们晚上在这里接待外氏族前来走婚的男子,并与之结成对偶夫妻,开始一段时间的偶居生活,所以说半坡人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我又想起泸沽湖的走婚(是不是有些相似)。据网络资料介绍,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严密纪律的社会组织,有着一定的制度规范,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着的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聚落群体,她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女性氏族首领的带领下,过着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尊老爱幼、人人平等、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从半坡遗址保护展厅继续前行就来到近年来新建的反映原始社会生产、生产状况的半坡母系族村,它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延伸。据说投资方已经没有续建,但以保护遗址为前题,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那些建筑还在,虽然有些破损,但从这些建筑中可看出它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弘扬了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地上的半坡遗址景观。虽然这些年西安建成很多遗址博物馆,但半坡遗址博物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想它都是第一博物馆,在陕西在我国甚至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你需要了解历史,如果你需要了解仰韶文化,如果你要了解母系氏族社会,那么就抽空到半坡博物馆去看看吧,或许这里会有你所有需要的答案,也或许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