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7:29:11 页码:9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4篇)
2023-11-09 17:29:11    小编:ZTFB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表现。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思考和深入剖析,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思路。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一

八德教育是做人最基本的教育,是学生除了学好文化知识外还应修习的做人教育,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八德教育。

心得体会。

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20xx年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孝"与"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学习“新八德”,提高了我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我们的法制观念,收获极大。学习“新八德”与《。

弟子规。

》,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学习“新八德”教育,我认为一个人成才需具备四个要素:志向、道德、修身能力、学习能力。纵观古今有作为的人才,其必备条件是有济世之志,理想远大,有博爱的胸怀,有聪明才智,有扎实苦干的精神,有健康的身心。新八德所要培养的人正是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志向是一个人为实现奋斗目标而积极进取的动力之源。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只有正确立志,才能把握人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和奋斗目标;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增长的愿望和动力就不足,很难成长。“孝亲、尊师、友学”是成才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基础,如果有才无德,则不能称其为成才,搞不好还会是“危险品”。只有孝亲,才能感恩博爱,才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热爱事业;只有尊师,才能着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着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道德文明;只有友爱同学,才能爱他人和爱自己,才能融入团体,团结互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长善、救失、守法”是成才秘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有德没有才,则也不能称其为成才,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长善,才能学好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增长德才兼备的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救失,才能不断改过自强,谦虚谨慎,实现人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学法,才能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平等。

学生只有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只有做到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才能形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才能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教育战略主题。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感恩与孝亲更深入的思考.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成人。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政府的管理,有赖于人民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电视报导,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贪污腐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而《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学习新八德与《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二

德不孤,必有邻。x县委今年暑期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已持续了两个多月,培训学习范围广、力度大,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教体局进行了实施“新八德”素质教育培训,我作为一名参训人员,深受启发。

“新八德”是指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先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它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它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推行传统文化已势在必行。

数年前,我就感觉到小学生德育的虚化与低效,但不知如何做起。后来,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于丹心德全集》一书,书中讲述了《论语》、《孔子》、《老子》、《孟子》、《庄子》、《道德经》、《千字文》等传统经典的心德,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但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再说,这些内容均不在课程标准之内,能让小学生学习吗?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于2019年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并举行了诵读比赛,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我想信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是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三

何为“新八德”?今天儿子要让我写新八德的感言,才猛然发现,自己对此一片空白,不得已求助儿子,才知道: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是为新“八德”。细细品味,才越发觉得新八德教育的不可或缺以及对于时代症结的对症下药。做为家长,则越发为最近对于孩子德育方面引导的不足而惭愧,内疚。

回想自己小时候,生活艰辛却快乐,朴实却简单,周围的人们也大多老实善良。生活在那种时代,自己的思想在没那么多外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健康地成长着,对于新八德提及的几点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认知,甚至根植于内心。总的来说,那就是一个物质相对贫乏,但精神却相对丰富的年代。

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不可否认,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样不可否认的还有西方以及其它发达国家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随之而来,侵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了形形色色的人,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甚至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道德观及荣辱观的信仰。

而我们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他们在拥有物质生活的同时,思想成长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种种不良诱惑,中华道德的传承者们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同时,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拥有足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和分辨力。就好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珍贵树苗,成长的过程既需要自身努力吸收营养,也离不开园艺师精心照顾扶持和因势利导,精雕细琢,才有希望成长为参天大树。

但不幸的是浮华的社会造就了一批浮华的人。纵观那么多的邻居,朋友,同事以及外地同学的孩子,纵使他们就读的学校,生活的环境如何优越,硬件如何高配,基本没几个明白新八德的真正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四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孩子们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用八德引领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初步探索出仁爱育人的德育新思路:

道者,道理、真理也。“八德”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文明美德。

开展“八德”教育之前,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颇之处:一怕步入复古误区;二怕影响教学质量;三怕师资难以跟上;四怕增加师生过重负担。但后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思辨,反复研讨,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了下面的共识: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中华美德集中体现在儒学伦理道德上。联合国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与弘扬,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尊“孔”传“孔”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历史价值,有着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点。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

走出认识误区,感悟“八德”之道,我们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仁爱教育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家庭和社会是“八德”教育的延伸,我们的“八德”教育以社校共建为平台,按照“学校主导,家庭互补,社教联动”三元构架,力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学校成立了“八德”教育领导小组,聘请了相关家长作校外辅导员,并建立了“八德”教育家校联系卡,这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

争取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学习、抓宣传、抓落实、抓提高,“八德”思想,“八德”精神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五

教师的责任光荣而伟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就是要修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提高自身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激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师德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影响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我来谈谈在学习师德方面的几点体会。

第一,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必须 “以德为本,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就常提醒自己要严格要求,如:在办公室里不打电脑游戏、不带手机进课堂、在学生面前不说脏话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

第二、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第三,高尚的师德还表现在学习上,要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

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学习。为此,我就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并具备以下意识。

一是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迅速。教师应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渠道进行学习。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和丰富,知识传播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和拓宽,教师只有如饥似渴的汲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教学本领过硬,学生认可、欢迎和喜欢的教师,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学到老,修养到老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教师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革陈旧的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树立起终生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师德高尚、广博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堪称楷模的师德风范,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识智能结构合理而完整,能跟上时代步伐,能适应高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如诗如歌地赞美。

总之,通过这次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认识和体会一定会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2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六

随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热潮的掀起,我们县委有幸请来了沈阳和河北的专家们为我们上了两天的封闭式的报告会。我们认真听取了他们宝贵的经验,找到了我们在教育孩子德育方面的方向,打开了一扇扇紧锁的大门,为以后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参会的除了专家、各校的校长及部分老师,还有从职教中心抽取的八十位义工师生(这些义工是沈阳来的两位义工老师王新秀和张磊夫妻俩花了一个周培训的。他们夫妻俩本是领导,工作很忙,但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主动当义工,默默为各地方培养义工达八年多的时间,从不要一份报酬,连来我们县的车费还是自己出的)。在各位领导和社会各位爱心人士的支持下,会议不时引来阵阵掌声,我们在孩子老师们深深的鞠躬礼中慢慢体会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着八德教育给大家带来的好处,但又深刻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应该落实到实处,落实在力行上!

在会上,因为老师们需要分享的经验很多,他们都紧张地计划着时间,几个小时不停止给我们介绍经验,一个上午都没顾上喝一口水,我们应该为他们的付出而感恩,应该把宝贵的经验及时记录下来。但有些老师却不能坚持下来,老师们在上面讲经验,他们在下面聊天、玩手机,义工孩子们手举着“肃静”“请关闭手机”的木板不断提醒他们并向他们鞠躬,但他们却视而不见。无奈之下,休息时从沈阳来的张老师到了主席台狠狠批评了老师们,却引来了大家的一致指责,那语气不是在向远道而来的客人的问候与感谢,却是一种质问和辱骂。也许,那两位老师有些急了,说话不很中听,但确实有一些老师做的不到位,他们不顾孩子们的疲劳,不顾专家们的辛苦,在下面潇洒地玩,也许正如张老师说的就是一种应付,应付领导,应付报告会,在各地方都在风风烈烈学习传统文化时,他们却抱着这种态度,就如外国人正欺压着我们的同胞我们还当看客,怎不令人伤心与愤怒呢?张老师这种不计报酬的奔波为了什么呢?他们不就是为普天下的中国人不丢掉传统文化吗?他们不仅这样说,还力行着,一个多星期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他们都是在指导义工们,教育义工们爱惜粮食,他们吃饭绝不剩下,喝水从不浪费。当他看到有很多老师喝不完水倒掉时心疼呀,看到饭吃不完剩下时难过,他和义工们一起吃剩下的饭喝剩下的水,这个力行的举动应该唤起一些人的节约意识的,但偏偏有些人当笑料,还把剩下的水送给义工们喝,其行为真令人可鄙!

八德读后感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七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八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九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八德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八德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十

作为老师,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新八德”是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这也符合xx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一理论要求。下面是关于新八德教育学习。

心得体会。

范文,欢迎阅读!

教师的责任光荣而伟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就是要修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提高自身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激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师德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影响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我来谈谈在学习师德方面的几点体会。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觉遵守学校的。

规章制度。

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就常提醒自己要严格要求,如:在办公室里不打电脑游戏、不带手机进课堂、在学生面前不说脏话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学习。为此,我就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并具备以下意识。

一是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迅速。教师应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渠道进行学习。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和丰富,知识传播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和拓宽,教师只有如饥似渴的汲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教学本领过硬,学生认可、欢迎和喜欢的教师,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学到老,修养到老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教师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革陈旧的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树立起终生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师德高尚、广博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堪称楷模的师德风范,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识智能结构合理而完整,能跟上时代步伐,能适应高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如诗如歌地赞美。

总之,通过这次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认识和体会一定会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作为主办方负责人,不得不了解主办的内容,彭老师也是为了让我全力组织,把材料都给了我,翻阅报告内容,观看了光碟实证材料。又听了一天的报告。第一感觉是粗糙、浅薄、松散;二是价值有限。自诩是国家课题,其实是教育部属下的教师基金会的课题,是个民间组织的活动而已。但是有些人被障目,竟然以为是国家意志一般。命名为新八德,是相对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言。千百年来,这传统的“八德”成为人们做人的基本规范,就是现在看来,其内涵并无瑕疵,只是在逝去的年代,有太多为古人所效法的痕迹,象一条长袍,只是不适宜今天的人们穿在身上而已,可是现在穿在身上的西装革履,有时竟让人们魂不守舍,不知走向哪里?人们竟然开始改造它,提出了新八德“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遵法、落实《。

弟子规。

》”,尤其是那个目标极为鲜明的:立志——为人民服务,孝亲——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尊师——尊师重教、科教兴国,友学——构建和谐社会,长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救失——科学发展观,守法——依法治国,落实《弟子规》——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人们竭力推广,虽然是很好的创意,但是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而且问题多多。首先要弄懂“八德”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中国道德缺失的问题在哪里?是缺乏内容吗?似乎不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明摆着吗?xx大提出了24字的言简意赅表述。其实中国人道德内容并不缺失,缺失的是道德背后的文化信仰,正是整个民族悲哀,社会导向不足,教育者教育乏力,受教育者无所用心,整个社会文化灵魂缺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的文化觉醒。在“新八德”中,突出了道德与法的教育,硬性的规定充满了说教,行为教育刚性要求,达到了言过其实的地步。比如90度鞠躬礼,增加了很多的解释,如果自然形成一种氛围是好的,但是不能绝对化,教化重在内心世界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中庸》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是修养言行走向正常人生之道。这个道,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之道,倡导个人进德修业,个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以天地立心,以生民立命,以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最为美好的道德教化在哪里寻找呢?重在文化建设,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觉醒,有了对古圣先贤文化的温情与敬畏,才能浸入人的心灵,建立其民族的文化信仰,形成美好的道德追求。实现这一愿景,应该按照xx大精神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立体、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其润物无声教育,熏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热爱,在青少年中以“经亦求精”方式读经典,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以宽厚的文化积淀,以博大的人文精神把握人生。使其“知书达礼”,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境地,即:一个人内心忠诚,必然表现在外,文化的教养使其成为谦谦君子。

八德教育的实践,无处不是行为的塑造,鼓掌都是一个节奏,每天一个道德总结,每天检查道德行为,这种模块式教育,整齐划一的培养,形成学生的功利心理,必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弱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中国式教育应该破解的难题。在美国留学的高中生,高考成绩及格率仅有7%,中国人智商不低,但是至今没有在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学生缺乏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世人对中国教育的共识。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十一

寒假里,我读了《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书,它主要讲述“八德”的故事。所谓“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每个字都有各自的含义,都有相应的古代真实故事。我读后深受教育,感触很深。

孝: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教育。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名叫子骞的人,它很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娶了继母,又接连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对子骞很不好,三九严冬时节,给自己亲生儿子穿保暖丝絮做的棉衣,却给子骞穿稻草做的单薄的“棉衣”。看到这里,我非常气愤,这后妈也太狠心了,只对自己孩子好,真是太可恨了,有这样后母的孩子真是太可怜了。后来这件事被子骞的父亲知道了,一气之下要把后母赶出家门,子骞听后跪下含泪恳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读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颤,真没想到,年幼的子骞为了年幼的弟弟一点不怨恨继母的狠毒,如果是我可做不到这一点,可见子骞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善良啊!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走他的继母。对于这件事继母也深受感动,从此,也把子骞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能萌生。我们要向子骞学习,人人都要有孝心、孝行,只要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再怎么不好的父母,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悌: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赵孝争死”讲的是:在汉朝的时候,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当赵礼被强盗掠走时,哥哥赵孝救弟弟心切,很快找到了强盗那里,弟弟赵礼见哥哥来了,先是惊喜,随后又马上埋怨哥哥不该来这儿白白送死。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又瘦弱、肉也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赵礼在旁大声喊到:“不行!被捉来的是我,应该吃我。”这时,赵孝连忙扑到弟弟面前,兄弟相拥互相争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声。看到这儿,我深受感动,真是“兄弟如手足。”在这危急时刻,他们兄弟首先想到对方的安危,完全不顾自己的危险,兄弟之间相互关爱。这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多关爱我们的兄弟姐妹,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十二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什么是勤学呢?浅言之,勤学就是经常、不间断地学,广泛地学,跟“惰学”相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学是成功基本要素之一。勤能补拙。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于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就有很大的成就。但刻苦学不等于不分青红皂白,来者不拒。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古往今来,多少饱学之士、成功之人,无不乘勤学之梯,通往成功之门。在纸发明之前,人们将文字写在竹简上。韦编,即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它是相当结实的。据传,孔子晚年钻研《周易》,由于反复翻阅,这种穿竹简的绳子被磨断了三次。这就是著名的.“韦篇三绝”。术业有专攻,宁专勿杂。学习的内容,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勤”则贯穿始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涉及恒心,毅力。勤学之初,宜努力使之成为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勤学就显得很自然了,那时,勤学将是生命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失之,则倍觉空虚无聊。勤是做事之本。没有勤什么事也办不成。我们有些学生考试时就愿天尤人,着不会,那不会,平时勤一勤不就都会了吗?“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同学们,让我们以勤为本地去学习、去生活吧!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十三

“八德”浅浅两字,深深蕴藏了中华民族自古及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是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的文化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何底气何在?底气来源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百家争鸣,万花齐放,“八德”登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八德”是中华儿女的精魂,主宰身、家、国、天下。古人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积财不如积德,只有“八德”才是我们终身的财富,绚烂的瑰宝。“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深耕于中国这块丰淳的人文土地,她如乾,能六龙御天,如坤,能厚德载物,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在喜迎十九大新的历史起点上,返本开新,认真学习传统八德,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一名审计人,我们要摸清家底,将八德精华转化为时代价值,做到心存“八德”、信仰“八德”、追随“八德”、热衷“八德”。

孝悌为首,修齐治平之基。孝悌并为仁之本,孝顺父母,敬重兄长,方能仁民爱物,胸怀家国,心系苍生,成为有德之人。孝德悌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质,并在中华民族儿女血液里繁衍生息,丰富了生命情感,坚定了道德理性,是情与理的完美统一。在审计工作一线的我们,遇到当今科学技术先进、舞弊手段高超,业务任务重,人员少,时间紧,常回家看看,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亲朋唠唠家常,多抽出一点时间关心社会上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体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忠孝两难全乎?其非邪。首先,从自我的小家看,要常把父母挂心头,父母已不在乎物质上的丰富,有时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次家庭聚餐,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心灵慰藉。其次,从社会这个大家看,多次强调加强养老公共服务,内容上要多样,财力上要倾斜,全社会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审计要发挥显微镜的作用,运用我们精准的分析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从源头上保障国家帮扶高龄人群资金用到实处。孝悌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是我们个人修养的必须课,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爱护家庭,方能有大义心系社会冷暖,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

学习八德心得体会篇十四

尽心尽诚方谓忠,为人不忠则失信;诚实不欺方称信,为人失信则不忠;忠信任何一项的缺失都可能导致诚的缺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面临外来侵略的烧杀抢夺,无数忠信志士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经历了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等血雨腥风,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是信的强大推手和忠的前赴后继造就了新中国。作为一名青年审计人员,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引导下,我们要不忘入党初心,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四个意识”,拥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审计是党纪党规的监督者,是财经纪律的维护者,讲忠诚守信用是我们捍卫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的宝刀,在工作中我们要严厉杜绝“新衙门作风”,以“照镜子”、“洗洗脸”、“正衣冠”的方式检测自身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度,努力在服务到位,进取积极,工作落实,担当主动上狠下功夫。这要求我们在当今大数据的浪潮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全覆盖;在发展惠民之实上积极作为,加大实地延伸审计和走访群众调查力度;有力加强审计整改,严格执行“一把手”作为问题整改第一责任人,并对重大问题亲自抓,推动整改落实。积极探索“稳、促、调、惠、防”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忠于审计事业将是我们审计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中华民族素来是安礼知乐、乐善好施的礼仪之邦,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之间无不彰显着一个大国温文尔雅的气质风度,祥和推动着社会有序发展。社会交通,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是礼;九寨地震,四海急奔往,热血援百姓,是义。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监督的文明窗口,要特别注重言语、举止、待人接物。审计机关与被审计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工作上难免需要进行一些力量的博弈,如果我们审计人员脸上多点微笑,言语客气一点,让对方感受到审计人的温和谦逊、待人以礼的一面,营造尊重与被尊重的和谐氛围,相信对方也会更乐于配合审计提供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层的业务交流,在审计疑点的交换上坚持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同样可以博得被审计单位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还要深入践行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拿出审计人的一片赤诚之心,走进基层,倾听民声,扶贫济困,帮老助残,点燃唤醒受助者生活的希望,并让志愿者精神不断传承,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新局面。廉耻如品,树清风正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