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生态标志解读心得体会范本 生态保护标志(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22:44:49 页码:9
生态标志解读心得体会范本 生态保护标志(2篇)
2022-12-21 22:44:49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生态标志解读心得体会范本一

宝应与淮安接界,相隔三十多公里,顺着237省道南行,到达宝应后,往东一拐,沿着一条水泥路,傍着一条河流,进入几百米后,在路北边就看到密密集集的植物,不用介绍也知道,生态园到了。

没有看到明显的生态园标识,也没有水泥路可通行,只有土路南北延伸,在路的西侧看到一个绿色的标牌:黄塍镇义务植树基地。这倒不错,植树造林是造福人类的大事,多多亦善!

宝应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又叫黄塍优质果园,生态园为什么会建在黄塍镇呢?原来有一个传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想为一皇子造皇城,大臣在宝应东北乡选址,城沟挖好后,有乌鸦围绕三圈后始鸣叫,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爱喜鹊厌乌鸦,大臣认为不吉利,停建。这城沟被人们称为“皇城沟”,后人们取其谐音“黄塍沟”。塍,是圩埂的意思。皇城沟向南两三里的地方,乌鸦绕圈到此,化着一条地龙钻地向南而去,人们称此地为“地龙”。这样一块神奇的地方,沾着仙气的地方,让生态园在此安家落户,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顺着土路信步走去,正值冬季,植物处在休眠期,多数是落叶植物,赤条条地裸露在寒风中。也有部分常绿植物,懒懒地站在严冬中。园内的路呈东西向或南北向,将园区切成一个个方块,每一个方块中的植物都不尽相同。随着道路的四通八达,水沟也傍路前行。只是此时天寒水瘦,水沟基本没水,只有枯萎的蒲草与芦苇立在水沟里,证明着曾经的水流。

走到东边的一条较宽敞的土路上时,两旁高大的香樟树,让人耳目一新。喜欢香樟,不仅名字好听,还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虫。这些树用几十米的高度显示着年代的久远,让这条路也隐隐卓约起来,注视着远方,竟有了何人仰见通宵路,一尺晴天万丈长的意境。夹杂香樟间的还有朴树,长得也不错。大树,根深蒂固,安全可靠,对大树有一种天然的仰望感。它们是生态园的历史,也体现生态园的价值!

因为是冬季,这些树木经历了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深秋后,现在遍地落叶遍地枯黄。离开小路,跨过干涸的水沟,踩着松软疏脆的落叶,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仿佛踏着厚厚的积雪一样。地上落满百果,便知这多刺状的光秃秃的树是百果树;地上四处黄果子,树上还有没落的,始知是练树。小时常常摘练树果,作为弹弓的子弹来到处惹祸。只有玉兰树最精神,发着油油的光泽。大片的玉兰引来阵阵鸟群,它们在玉兰树中落下飞起,追逐嬉戏,又冲向远方,让清冷的园区热闹不少。

冬天的植物实在萧条,唯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引得我细看。它的黄叶上卷,远观好似一个个黄澄澄的果实,一树的果子被枯枝举着。被这奇景吸引,到跟前才知道是叶子,上当了。这家伙真不简单,叶老了,不肯落下,卷着的叶子,好像握着一个空心拳,一副与冬天抗衡到底的姿态。

说来好笑,一直喜欢植物,可又不认识它们,除了常见的几种外,其余的都是一团糊涂。如今走在生态园中,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样样都新鲜。心中不怪自己孤陋寡闻,却怪园区没有在植物身上标明,要是注上名字,我在欣赏的同时也可以叫出张三李四多好,没准无意中就成了知识渊博的人,可以认识好多种植物的人。因为知识贫瘠,所以分不出哪是名木,哪是果树,在我眼中就是大片林子,有着高低胖瘦不同的植物罢了,也好,我可以将它们一视同仁,列入欣赏之流,只是辜负了园区的苦心。

走在各种各样的树木中,会觉得每一株植物都很美。遇到美丽的垂柳,轻摆着枝条时,便会想起《红楼梦》中黛玉的前世,天上的一株绛珠草,姿态婀娜多姿,仪态万方,一个字美!闲暇之时,丢下琐事,在林中走一走,自己也成了一株植物了,一棵会移动的植物,与植物们约会,诉说着不远的春天的期待,描绘着未来的蓝图,把自己走得满心欢喜,走得心思纯净,走成一个稚子,一个单纯追求快乐的人。

没有花红柳绿,没有硕果累累,没有蝴蝶蜜蜂,它们都在季节的深处,不在今天不在冬季。有的是小寒风对着吹斜着吹背着吹,有的是不说话的植物横竖成行高矮成片,有的是隐藏在高枝密林中的鸟儿飞来飞去。这些年发展下来,宝应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已经形成三大特色区域:一是苗木培育与名树、名木相结合形成观赏区;二是优质果树栽培与设施瓜菜种植相结合形成采摘区;三是特种蔬菜种植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形成合作示范区。冬季看不出这些特色,相信春天到来时,这儿会是花的海洋鸟的天堂。秋天到来时,会是丰收的期待收获的喜悦。此时,我来了,走在众多植物中,欣赏生态园中最静最简最本真的一面,我也还原成一个简单而本真的我!

推荐生态标志解读心得体会范本二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 “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包括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西方学者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