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河北办理etc心得体会如何写 河北银行etc怎么办理(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16:55:49 页码:9
河北办理etc心得体会如何写 河北银行etc怎么办理(三篇)
2022-12-22 16:55:49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河北办理etc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抚宁县,古称骊城,直到唐朝武德二年设立抚宁县。“抚宁”两字的意思是“抚我黎庶,宁我子妇”之意。抚宁位于河北的东北部,北倚燕山,南濒渤海,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地势北高南低,矿产丰富,盛产水稻,远近闻名的“留守营”大米就是出自该县。棉花、油料、果品、畜牧、淡海水产品也很可观。工业以造纸、纺织、机械、化肥、水泥、采煤、酿造为主。是我省亿元财政县之一。人们说抚宁人扎实能干,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优异成绩。

从秦皇岛的地形图上看,抚宁将整个我市三个城市区包围,境内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历史悠久,风光旖旎,山、川、海集一身,主要旅游胜地有南戴河旅游开发区,背牛顶旅游区,燕塞石林旅游区,天马山、天马湖旅游区及九门口旅游风景区。而背牛顶旅游区是较优秀的一个,遗憾的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很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今已正式对外开放。

背牛顶风景区距海港区约五十公里,经榆关,猩猩峪,到达宏量寺,而猩猩峪隶属于抚宁大新寨镇,原来是一座明代戍边城堡,据说这里住过猩猩或说这里掉下过星星也就是陨石,故而得名。现在仍可看到这块石头。

从猩猩峪前行,途中可见苍山叠嶂,峰回路转,烽火台林立,溪流潺潺。尤其在群山怀抱中有一奇景——龙潭。一潭清水,水深高丈,寒气四溢,沁人心脾。潭旁建有龙王庙,当地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动人故事:抚宁县官庄有一李姓妇女,生了一条小蛇,不忍丢弃,放在水中养了起来,逐渐长出了鳞片。遇雷雨天就逃走,每逢阴雨之夜就潜回吃奶。每次吃奶,母亲就痛死过去,去后又苏醒,母亲痛苦难忍,在其吃奶时藏刀吓唬,结果误伤其尾,逃走后就不再来了。后托梦告诉母亲:“我已有住所,在北沟龙潭中,叫秃尾巴老李。”老李天性善良,天旱祈雨,甚为灵验。潭两侧为悬崖峭壁,形如斧劈刀削,东侧峭壁上刻有“龙泉”两个大字,潭上腾空架起彩虹桥,通向“望雨亭”。顺路上山右达乱刀峪,又称燕塞石林旅游区。

从龙潭前行四公里便到了宏量寺,这里仅存遗址。再前行约一公里便到了背牛顶山脚下。从山下望去,山顶高耸入云,因山后有石如牛,故名。辽代天庆年间始修,明正德十四年,僧人佛海凿井建庙,带徒重修背牛顶。随后在隆庆、万历、崇祯年间又先后修建无梁殿,拓大了金光洞。但到了道光十年,又被道人所占,光绪八年,该庙主持曾受皇封。因此,一山先后容佛、道两家。历代香火极盛,传说许愿很灵。

从山脚沿石阶向上攀登,山渐陡、景亦幽。这里常年为原始森林所覆盖,奇花异草、参天古树另人赏心悦目。山路树丛中便有两块威武的“将军石”,象把守山门的忠诚卫士。再往前行,便到了幽深的绿色长廊。这里天然生长的猕猴桃藤、野葡萄从路两旁向上空延伸,勾连一起,形成一条浓荫蔽日的绿色长廊。夺人工之美,具有大自然之妙,别有韵味。

从绿色长廊上行,通过一段艰难的攀登依峭壁安置五层柏木长梯,梯旁高悬铁索,游人扯索攀,猿引而上,惊心动魄。如今设置了七十米长的铁梯,外有围栏,虽两旁崖山有壁,令人心有余悸,但有惊无险。

到了山门,才令人惊魂稍定,反身四望,才觉风景这边独好,才知不枉来一朝,飘飘然好似升仙。如遇阴雨,可见脚下铺云万里,如苍雪、如堆絮,上晴下雨,人称为“兜锦世界”,或称“牛顶云海”,论气势不亚于黄山云海,山门南侧内壁嵌有一卧碑,上刻“太清观”三个小字,下刻“背牛顶”三个大字,山门上几米远,石壁上刻有“今生不把弥陀念,枉在人间走一遭”,给人一种超俗之感,据说凡是念声“阿弥陀佛”之人,登山疲惫便会一扫而光。

石岩后的树林里,掩映着一片碑林,大都是为捐修庙宇人名字的碑刻,东侧数口井错列排开,大都凿石而成,水浅的不足一米,水深的三米有余,妙在不论深浅,虽在山顶却常年不涸,井东石壁下有一方池,古称放生池,池前有一“望海楼”遗址,虽楼去而平台依存,生有几棵五百年以上的古松,树叶茂盛,现山顶唯一仅存的建筑——无梁殿,仍供奉着望海观音。殿北的金光洞旁有一石刻,楷体“海阔天空”。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洞东峭壁上刻着佛像和游人留下的诗句。而洞前的平台,正好作为野餐聚饮的好场所。

从金光洞再向上攀登,便达到了顶端,极目四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会油然而生。北望:燕山山脉,层峦迭嶂,长城雄踞山顶,老岭诸峰历历在目;东望:角山长城、山海关古城尽收眼底,用一个十倍的望远镜,便可看见海港区街道上车辆如梭,奔流不息;南面,海天在目。北戴河、南戴河及黄金海岸上的几颗明珠镶嵌其间,也只有登绝顶,才真正的发现秦皇岛人生活在绿色环抱的山海之间,交通发达、环境优美的天地里。

古代在背牛顶可留宿,不远的将来,随着旅游的开发,山顶别墅的兴建,那时“隔窗可摘星,卧床观日出,饭香鸟同吃,果熟猿共收”的万物相安世界定会重返山中,仅仅现在,登临此处,那种太白之豪,东坡之逸也会有油然而生。

现在渤海林场加大了开发力度,另一条下山路径已经凿通,而南山那种茂密丛林,满山的天女木兰及保存完好的长城敌楼、敌台更会使您流连忘返的。

关于河北办理etc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热烈欢迎您到涞源来参观游览。今天我们游览的是白石山景区,现在从县城出发,大约15分钟后到达白石山脚下,然后盘山而上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到达1858米的韭菜园停车场,开始步行游览,需用半天时间。

涞源隶属河北省保定市。从地理位置上讲,涞源北面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西面是山西省大同市,因此,涞源处在两省两市交接的地方;从地学角度讲,涞源位于燕山西南端,恒山东南端,太行山最北端,是三山交汇的地方。拒马河就发源于涞源县城,流经紫荆关、野三坡等汇入大清河,归海河,东注入渤海,而太行山和燕山以拒马河为界,那么白石山呢,就处在八百里太行的最北端,位于涞源县城南15公里处,是太行山前深断裂西缘的一部分,也是紫荆关抬升的一部分。我国从东到西是由低到高的地势,白石山处在华北平原到山西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白石山是清西陵万年吉地龙脉的龙首,清西陵背靠永宁山,而永宁山一直从紫荆关到达白石山最高峰。

白石山山体高大,在54平方公里的花岗岩基座上顶起一块20平方公里的白云质大理岩。白石山最大的特点是拥有全国唯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

白石山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和优美的自然风景,1990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1995年通过国家风景名胜区评审,20xx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全国总共有85家国家地质公园。第一批为20xx年通过的11家,第二批为20xx年通过的33家,第三批为20xx年通过的41家。第二批通过的还有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河北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等;第三批通过的有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障石岩国家地质公园等)。20xx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全国科协公布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总共有200家,第一批为九十年代通过的100家,第二批100家,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则是其中之一)。白石山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桂冠,是因为它山体高大,地质结构独特,植被繁茂,人文景观荟萃,集雄、险、奇、幻于一身。

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白石山景区,刚刚买票的地方叫风凉沟,从海拔800多米的县城出发到海拔1200米的风凉沟,已经爬升了400多米,现在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在悬崖峭壁上蜿蜒而上,半小时后将到达野花坡停车场。这条盘山公路建于1968年4月,全长14公里,要拐97个弯,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数一数。

白石山总面积54平方公里,整个景区由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组成。古人对涞源白石山有这样的描述:“白石山,山多白石,连峰纵拔,秀列若屏,时有晴云游曳其上”。白石山又有“太行第一屏”之称,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屏风拔地而起,矗立在涞源盆地东南部,北部相对高差1000多米,而南部相对高差则1600多米,这样在北部看白石山不是太强烈,在南部看到的白石山则高耸入云,极其壮观。

我们现在到达的这个地方叫老牛槽,海拔1400米,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往那边看,会看到一股清流,如同一个大的瀑布。它是一个常年均量的泉,出水量是每秒3升,也就是一秒钟流出3公斤水,常年不断。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能有这么大的泉呢?其实在白石山的十瀑峡还有龙虎泉,森林公园有党参泉,离这不到500米的白沙寺泉,这几个泉的流量大致相等,且几乎都在海拔1400米左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呢?大家听我解释,白石山可以说是一座山上之山,就是说在巨大的花岗岩基座上托举着一块巨大的白云质大理岩,地学上称之为顶盘悬挂体。详细的说就是白石山从海拔1400米以上几乎都是相对破碎的变质岩,而1400米以下则是结构致密的花岗岩。降水从变质岩下渗到花岗岩层,不能再往下渗,这样在花岗岩层上便形成含水层,含水层的水顺洼处流出山体,也就形成了几处泉眼,我们刚才看到的泉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东行至8公里处),请大家向北看风凉沟村北部的山,可以看到左侧是凹凸的花岗岩,而右侧则可以看到白色的岩石呈弧形向上弯曲。那里的岩石在燕山期花岗岩运动期已经被掀翻了、顶弯了。这种现象在地学上被称为褶皱。

(东行至9公里处),请大家注意司机师傅可以停一下车。我们眼前这个平台有20多亩,据说,燕昭王曾在这里求过仙,因此,此台被称为“燕王求仙台”是白石山的六台之一。大家往远处看,我们前面是一个幽深的大峡谷,这个峡谷被称为三谷,我们路上经过的白石口,是长城的重要隘口,被称为云谷重关,在云谷的中间,有一道著名的山岭叫鼻子岭,因为从北部的长城上眺望此岭,会看到象人鼻子一样的山峰,惟妙惟肖。沿云谷向东北方向眺望,远处那个村是黄土岭村。震惊中外的黄土岭战役就发生在那里。那次战役发生在1939年11月3日至8日,战斗是从白石口沿云谷展开的,11月3日、4日在雁宿崖村歼灭了十村大佐率领的近500日军,11月7日在黄土岭一线歼灭了由阿布规秀率领的1000多名日军,创下了我八路军一次战役歼灭日军1500名的纪录,击毙了名将之花“阿布规秀”中将,这是在远东战场打死的日军最高将领(详细故事见后面导游词)。好了,请大家上车,我们马上就要到达韭菜园,是因为满山遍野生长着粗壮的野韭菜。野韭菜在林间树下成片生长,一茬接一茬,生生不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天然大菜园。韭菜味道当然很纯正,大家到那里可以品尝到山韭菜馅饺子,吃上一口鲜味十足。

我们现在到达的地方就是海拔1858米的韭菜园停车场,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一同下车。请大家注意,在这里你有没有闻到一股强烈的辣味呢?这就对了,这股味道就是从山坡上翠绿的山韭菜身上释放出来的,这里的韭菜园大概有二千多亩,所以“韭菜园停车场”也就由此而得名。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的山韭菜呢?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姐儿三,老三为人刁钻,她怕别的神仙在这里修建庙宇、寺院,就撒了韭菜籽,呛得诸位神仙不敢近前。其实呢?这儿韭菜生长茁壮、味辣好吃,尤其在农家,生腌在菜缸里,终年不变质不变色,味浓可口好吃,这里加工成的韭菜花别具风味,说到这里,大家自然就明白山韭菜的来历了。

好了,大家跟我一起参观一下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对白石山有一个全面而概括的了解。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是进行科普教育的好地方,它涉及地学、水资源、动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及保护、人文历史等诸多学科,可以说它是一座天然的大课堂。我们眼前的这个展室,展出了白石山地区的主要岩石和矿石标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白石山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白石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带中部涞源--阜平复背斜北端,向东横越太行山深断裂带,与燕山台褶带西南端衔接。在10--14亿年前,白石山地区是一个潮坪环境,即海滨环境,潮涨潮落数亿年,沉积了厚达20xx米的白云岩,它的下部地层是高于庄组白云岩,上部则是雾迷山组和铁岭组白云岩。2亿年--6.5万年前,白石山地区遭受了最强烈的“燕山运动”的洗礼,炽热的岩浆在白云岩盖层下剧烈运动,向上顶举,使白石山地区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物理变化,简单地讲,就是岩浆巨大内应力将顶部的白云岩盖层顶起并顶裂、顶斜,之后由于重力崩塌和水流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沟谷和山峰;二是化学作用,白云岩在高达上千度高温岩浆的烘烤下,发生了变质,转化成了大理岩。白石山地区绝大部分是白云质大理岩。同时,在热液的作用下,接触变质带生成了许多矿藏,白石山地区是典型的热液交代型矽卡岩成矿模型。在白石山周边已探明有铁、铜、铅、锌、钼、金、银、石棉、云母、海泡石、石榴石、石英、水晶等多种矿藏,其中以铁矿储量为最大。这些矿大家都可以看实物标本。

白石山地区出露的岩石分布情况大致为4类,一是分布于西南边缘基底部的形成于28--25亿年的古老的阜平群片麻岩;二是分布于白石山基底部的燕山期花岗岩;三是分布于顶部的高于庄组白云质大理岩和雾迷山组及铁岭组白云质大理岩。雾迷山组沉积构造十分发达,有潮汐层理,藻纹层理及各种形状的叠层石,以及泥裂、“鸡笼网格”构造等暴露标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叠层石,这种石头是在潮汐的环境或极浅水的环境下由单细胞的藻类与沉积作用共同形成的一种明暗纹带相间的沉积构造,在极浅水或退潮时,藻类在沉积物表面“爆发式”生长,争夺阳光,往往形成向上的球面,并形成暗色藻纹层;当涨潮时,藻类生长受遏制,沉积碳酸盐岩条带,形成明亮纹层。因此,形成了波状、半球状和柱状叠层石,尤其是半球状叠层石象刚出锅的大馒头,也象恐龙蛋,人们谓之称“馒头石”。

白石山是典型的双层结构,底部是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稳固的基座,上部是由白云质大理岩发育而成的构造峰林,也称为顶盘悬挂体。

(出博物馆),朋友们,我们马上要进入白石山景区的精华地带,请跟我来,前面是迎客峰,我们将穿越65米的“别有洞天”隧道,正式踏上白石山的神奇之旅。因为坡陡路窄,请大家踩稳踏实,不要拥挤,注意安全。这条台阶路从东山到西山共有一万米9999级台阶,穿越了白石山的“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大家注意,白石山拥有众多的地质遗迹,我们第一步看到的是发生在10亿年前海底的一次古地震遗迹,10亿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大地从这里被撕裂了一道宽约200米的口子,众多的岩石崩塌下去,堆积起来,经过漫长的过程,又二次胶结,形成了巨角砾岩,这些巨角砾岩很象“片石混凝土”,这里是古地震遗迹的东断层。前方的迎客峰及海豚出水都是由巨角砾岩发育成的。

(穿过隧道,眼前兀立着海豚出水的巨大石柱)前方的这个巨大石柱高达30米,被称为海豚出水。因为白石山的云海常常出现在这块石柱的下面,从北部回望这块石头,象一只巨大的海豚从水中穿出一样。(在海豚出水下稍为休息),朋友们,白石山“北山南象平朴中见诡异,雄奇中见秀丽”,“集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张家界之秀”于一身,实为北方山岳景观中的精品。

白石山的景观可概括为“雄奇险幻”4个字,所谓雄是指它高大的山体、雄壮的山峰,铮铮铁骨般矗立于山巅、峡谷,群峰拔地而起,峰高谷深,高耸擎天,气势宏伟,雄风荡荡,撼人心魄,处处给人以强大的力量之感;险则是指,白石山千峰万仞,如刀削斧劈,险壑纵布,如万丈深渊,单壁高差巨大,难以逾越,是山岳景观中奇与险的代表,白石山南麓拥有高差达600米的世界第一绝壁晴云顶、豹子窝至今人迹罕至;而奇则是指白石山奇峰林立,怪石峥嵘,千姿百态,奇花异木,奇禽异兽,野趣十足,置身其中趣味无穷;幻是说白石山由于光与影的变幻,云与雾的交织,冷与热的交流,幻化出许多种神秘莫测的独特天象景观。老百姓说,白石山一天有72变,特别是夏秋季节,成天云蒸雾绕,山峰隐于云雾中,如仙山浮岛,太阳直射云雾使佛光频频出现。白石山是北方出现佛光次数最多的山。

(来到聚仙台)我们眼前这个平台是聚仙台,大家可以稍事休息,听我讲一讲。我们刚刚走过的峡谷叫栖霞谷,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是因为:清晨,太阳穿过薄雾,透过六坪塔和灵狐峰照射下来,谷中霞光万道,蔚为壮观,相传白石山有许多仙人,经常跑到这个台上来聚会、休闲,现在我们大家来到这里,不妨也沾点仙气。请往下看,前面那座直上直下、壁立万仞的山峰就是灵狐峰,神奇的是在山的半山腰有一座石头小屋,传说有只灵狐得道成仙后变幻成白石仙女就住在那座石屋中,早晨常常坐在旁边的石头上梳洗打扮。回头朝西边望,这座山崖叫豁然崖,穿过豁然崖的石缝,眼前豁然开朗,峰林奇观会尽收眼底。在豁然崖上端座着一位妙龄少女,正好扭头梳理着自己如瀑布般的秀发,在向远方的客人们微笑致意,这个峰因而被称神女峰,在她的身后,有一只调皮的猴子,立于悬崖边上,正跷着二郎腿在那里抓耳挠腮,闹着玩呢。其实白石山上的许多山峰从不同角度都如人、如兽、大家都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去发挥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白石山南麓的云盘洞。云盘洞位于南面那座孤峰的半山腰的峭壁之上,海拔1100米处,洞并不深,仅有十几米,是一个天然的溶洞,依洞建有一处庙宇,崖壁上生长着许多千年古柏,洞的右侧有一根高达4米的石笋,洞前的院落里横躺着一棵烧焦的菩提树,尤其一提的是石壁上有几个洞穴用石头垒着,据传是在那里修佛、修道的人圆寂后被藏于洞中。第一故事是边老道成仙。清末有一个老道姓边,长期在云盘洞修行,道行极深,能够掐草为药,四方百姓常找他看病。一日做一奇梦,梦见洞口白云滚滚,看上去金光闪闪,远处玉皇大帝端座于云朵之上,向他频频招手。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老道忙起身到洞外观察,发觉洞前云海茫茫,波涛翻卷,远处小山如蓬莱仙岛,天上太阳金光灿烂,宛若梦中一般景象,很是惊异。马上唤来徒弟,将梦学与他听,并说,看来玉皇大帝真是接我来了,话音刚落,便纵身跳入云中。这一跳老道灵魂升入了天国,可肉体却摔下悬崖。小徒弟发现师傅已经升天,便翻山到县城向县官报告。县太爷听后很是惊讶和婉惜,骑着驴子绕道银坊来到了云盘洞下,当时正值暑期,而且已是第五天,可令人称奇的是边老道真身一点也没有腐臭,县志载称“蚊蚋不及”,就是说蚊蝇没有下蛆,县官深受感动,便捐出自己的奉禄为这一方善人在洞旁空地中修墓安之。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义和团和红灯照的,上世纪初,京津地区为抗击洋人,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涞源地区也受到影响,城北金家井村有个木匠叫郭逢春,他拉起了一面“广昌团练”的大旗招兵买马,闹起了义和团和红灯照。很快便形成了势力,横刀立马、杀富济贫。1920xx年清政府联合洋人,对义和团进行围剿,将京津地区的义和团红灯照很快消灭殆尽。涞源的郭适春迫于形势的压力,不得不退出县城,跑到了白石山南麓的吉河村躲藏。当时他们20多个人在村里教功布道,教当地的年轻人练刀枪不入之功。半年后,有一个小伙子声称得到了真传,练成了刀枪不入之功,于是择吉日、打开场地,给村里人演武。他拿着砍刀朝自己肚子上连砍数刀,只留下一道道白印,于是壮着胆子喊到,拿枪来,照着我肚子打。同堂练武的一个小伙拿出鸟统朝着他肚子扣动扳机,结果这个小伙子应声倒在血泊中断了气。老百姓一看出了人命,便跟义和团的人打起来,什么刀枪不入,原来是邪教。无奈之下,郭适春带着人马躲进了云盘洞落草为寇。1920xx年春天,清政府怎么也不能容忍这伙官府的反叛力量存在下去,于是勾结德法联军,对白石山云盘洞进行围剿。联军靠当地放羊的老头引路,在火炮掩护下,分两路向云盘洞包抄,从山顶点着浇着煤油的柴禾烧。郭适春等人虽然武艺高强,终因寡不敌众,20多个人除郭适春外,其余全部被杀,其中女的被割下乳房。郭逢春被联军用钢丝穿上锁子骨,被带到保定府大西门斩首示众。广昌团练的大旗被德国人获得带回了德国。1952年民主德国总理科罗提渥访华时,将这面旗帜送还给了周恩来总理。现在这面沾着英雄们鲜血的大旗被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

好了,现在我们出发,前方出豁然崖就会看到峰林景观了。

关于河北办理etc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泰 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华表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最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因为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与田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明显,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