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 电影《八佰》心得体会(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16:45:11 页码:10
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 电影《八佰》心得体会(八篇)
2022-12-23 16:45:1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完美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不能死,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呢。”这是剧中的一个人物端午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所令人愤怒的“黑”其实是由每个人对团圆尽孝这一期望的“白”所产生的。每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

影片中的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被上海人称为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我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期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期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终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期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期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齐,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最新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题记

一声枪响,我来到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战场。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看到了老葫芦对租界的向往,一心的向往却扑了个空,最后惨死日本人的手下。

我不想死,但总有人会死。我看到了端午从稚嫩的新兵锐变成坚强的老将,从怯怯怯怯懦懦到浴血奋战,誓死抵抗。他亲眼目睹了叔叔的死,亲眼看着战友去世而又无能为力。一幕幕让他明白,如果退缩,才是真正的死。

人各有命,军人有军人的命。我看到了羊拐在扶着国旗那一刻坚定的眼神,看到第一个站出来,并在请战书上决然签下一个羊头那一刻的无私。军人的命,就是用来保家卫国的!

为了我家那小子,我怎么死都成。我看了老铁在战场上被人叫瓜怂,看到了一个大块头被吓得抱头痛哭,我也看到了在战友撤离时选择掩护后方敢死队,唱着定军山走向死亡。

我还看到了家国破碎之际,以军人之身报效先人的谢晋元;看到了流尽最后一滴血与敌人拼到底的朱胜忠;看到了立好牌位为国献身乃早晚之事的山东兵

这就是电影《八佰》为我们带来的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400多位战士,为了扩大声势,报上去了八百人。一位位战士死守四行仓库,抛头颅,撒热血,为了攻破敌人的铜墙铁壁,不惜一个又一个的自负炸药一跃而下。他们也是人,或儿女或父母。但是他们终究愿意丢下儿女情长拾起家国情怀,为祖国贡献出青春与热血。四行仓库一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缩影,也是中国最屈辱的一段历史的缩影

我们忘不了那一句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更忘不了那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再也难忘一边是山河破碎,男儿许国一边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勿忘国耻,耀我中华这就是《八佰》让我永远铭记的!

最新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我观看了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大型战争电影《八佰》。看完后心境既沉重又感动。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四百多人由团长谢晋元带领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

在战争中,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死亡离我是遥远的,绝不是我每一天要应对的事。所以我对于片中人物的死亡,是不习惯的,心境压抑的。

战争的残酷可能远超出我的想象。只是简单的交火,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有很多的伤亡,战士们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结束了短暂的生命。死神盘旋在战场上每个人的头顶,不论年龄。这让我想起故事的主角端午和小湖北,他们年纪轻轻却要直面很多的死亡,如果不是战争,死亡离他们是遥远的。可是没有如果,战争无情,或者说是侵略者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死亡之神离他们是如此的近。

正是这种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让我感动。毕竟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就像应对战争,有人冲锋陷阵,有人临阵脱逃。但在危难之际,大多数人的心都在一齐:中华民族不亡。这样自发的凝聚力让我感动。

不止于此,每一位在战争中尽职尽责的将士都值得我的敬佩。正如片中所说:你们是英雄。他们在保护着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牺牲。从短期来看,他们的牺牲毫无意义,国军连走麦城,看不到胜利的期望,但从长期来看,到了抗战胜利,便就有了意义。没有他们的坚持付出,就没有之后的胜利。之后的之后,也许都不一样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

战争早已结束,电影也已结束,但斗争还没结束,国际上依然不宁静。美国带头制裁抹黑中国屡见不鲜。弱小不必须挨打,但被打了就必须打可是。仅有强大起来,才能尽可能地保护自我,予以还击。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期望我能见证新时代的到来。

最新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金刚川》作为一部“抗美援朝”的电影,它极为特殊,它8月开机,9月定档,10月就上映,即使有三大导演联合执导,即使投资达到了4亿人民币,但作为一部战争片,拍摄周期还是很紧张。

不过成片依旧呈现出了浓浓的大片质感,熟悉的演员悉数登场,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让人血脉偾张,《八佰》里的那匹白马乱入风采依旧,而频繁响起的警报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开场演员旁白里,曝出三个“关键词”,每个词都隐藏着一段残酷的历史,令人心情复杂。

关键词1:十七八岁

开始的一段旁白说道:“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

事实上,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比对面的美军要小了整整一代。

志愿军将领里,年纪最大的彭德怀当时五十多岁,依然处于壮年,而对面的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已是七旬老头。

中方的军长年龄最大的是48岁的曾泽生,最小的是33岁的肖永银,军长平均年龄只有36岁,而师长平均年龄只有32.5岁,团长平均年龄只有28.5岁,营长连长都只有20出头,那些普通士兵刚好是十七八岁。

对面的美军中,最年轻的军长56岁,最年轻的师长48岁,团长是45岁,营长也在40岁以上。

双方一对比就能看出,美军年龄比我们整整大了一轮儿。

年龄大意味着作战经验丰富,美军本想凭借年龄优势做到“大人打小孩”,却没想到他们遇到的是不同寻常的年轻人。

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华少年,许多都稚气未脱,他们还未从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缓过劲儿来,就奔赴朝鲜作战,对和平的渴望让他们爆发了虎狼之气,最终击退美军强敌,壮我中华国威。

关键词2:生命之桥

旁白接着说道:“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镜头很快给到了一座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桥,志愿军匍匐在桥周围的土丘上,紧张地看着那座桥。

这座桥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它是金刚川的岩里桥,被志愿军称为“生命之桥”。

《金刚川》的背景是1953年的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战。

这场战役前,朝鲜停战双方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就在签字前,南朝鲜的李承晚集团违反停战协议,扣留战俘2.7万人,强行编入军队,准备继续打下去。

彭德怀按照指示发动了金城战役,目标是消灭南朝鲜军队1.5万人,为停战谈判赢得主动权。

金刚川是金城前线的一条大河,最宽可达60米,在此之前志愿军在战役准备阶段架桥72座,并且配备了各式门桥、苏式浮桥、橡皮舟等渡河工具,资源的补给全部需要通过这些桥运送过去。

美军得知这一情况后,昼夜不停地派飞机轰炸桥梁,72座桥几乎全部被毁,为了阻止志愿军抢修桥梁,美军连周边的树林都毁了。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连长张振智带领全连花了7天7夜架起了一座载重桥。

桥梁修好后很快被敌军侦察机发现,美军派出24架“黑寡妇”轰炸机前来,2个小时投放了700多枚炸弹,70%的桥梁被毁。

张振智带着兄弟们连续7次成功抢修这座桥,美军前后投下了炸弹1000余枚,炮弹2500余枚,依旧没有摧毁这座生命之桥,这座桥的存在是金城战役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这座生命之桥在《金刚川》里一定是个重要的存在。

关键词3:焦糊味

旁白接着说:“俺能闻到那股焦糊味,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这些焦糊味,是美军轰炸后弥漫在空气中的味道,充满着死亡的气息,也是萦绕在志愿军心中久久不散的梦魇。

当时中美装备的差距之大,让志愿军连在呼吸的空气里都能闻到焦糊味的压迫感。

美军泰勒军长曾经如此评价中美装备差距:“(中国志愿军)长于数量和勇气,在战术方面受过配合地形的良好训练,但他们的装备极其原始化,大部分是我们早已送进军事博物馆的古董。”

这句话毫不夸张,志愿军当时一个军的火力比不上美军一个师。

美军当时在各个方面碾压我军,他们每个步兵都配有前线航空控制员,随时可以用无线电呼叫航空火力救援,他们每个团都有一个坦克营,下辖4个坦克连,有近70辆坦克。而志愿军在这方面的配备几乎为零。

美军手里拿着的是二战时轻武器的杰作,穿着兜式防寒帽、羊毛内衣、毛衣裤,外面还有防风雨登山服,侦察连甚至用上了刚刚研制成功的防弹背心。

而志愿军手里拿的都是二战时缴获敌人的武器,他们其中许多人是南方人,被紧急派往朝鲜,甚至都没入冬的棉衣,被活活冻死的人就有不少,剩下的志愿军虽然穿着棉衣棉裤,但衣服一遇水就会冻结,失去保温效果。

在如此大的装备差距下,志愿军白天只能隐蔽在防空洞里,忍受美军狂轰乱炸,夜里才能出来发动进攻,所以他们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不是攻城掠地的畅快,而是躲起来时空气里那弥漫着的焦糊味。

我们能回顾多久的历史,就能看到多久的未来。

对于历史的叙述始终都是对未来的勾勒,是打开未来想象之路的钥匙;我们把自己过去的故事讲好,才能有信心讲好未来的故事。

总之,《金刚川》是一部值得推荐带着家人一起去看的电影。

当我们今天在网上高谈阔论,在双十一挑灯夜战的时候,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闻一闻70年前战场上的焦糊味,毕竟我们之所以拥有今天,是因为有的人把他们的明天留在了昨天...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不忘烈士鲜血满地!

最新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20xx年看的第一场是《雪人奇缘》,8月21日上映了一部名为《八佰》的电影。有很多同学已看过,我看了预告片儿,感觉很有兴趣。

上午下了古筝课后来到奥斯卡影城,取票进场,进入了二号厅,发现人并不多,前四排只有我一个人。这倒与我预想的场景不同。后来想想,电影结束时正是饭点儿。所以人少也是应当的。

电影开演了,我逐渐被精彩的剧情所吸引。背后持续传来儿童哭声,真是大煞风景,破坏用户体验。我心想,小孩不敢看,就带出去,为什么要影响他人。

《八佰》改编于历史真实事件,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以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名为八百,实则只有420人。造就了这个奇迹。《八佰》历时230天拍摄,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来重现当年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300多斤烟油和近五吨的报纸。设置相当于十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打造了一个硝烟弥漫、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苏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为二:左边苍夷满目、硝烟四起;右边则灯红柳绿,一片繁荣,曼妙女倚栏望,而这里却是时时有生命危险。

最令我震撼的是升国旗,升国旗会激怒日军,可是明明在自己的地盘上,凭什么不能升?那还有什么尊严?国旗升起来了,日军飞机来炸,人肉来挡,无论如何,国旗不能倒。

四万万中国人在战争面前。竟不如那400人,“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最新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应当最适用于人们读小说时对主角的理解。当一些看过的小说被搬到荧屏的时候,觉得这个主角、这个画面不是我想象的样貌,会有一丝丝的失望。当我的小伙伴们还沉浸在玛丽苏式的剧情中的时候,我犹爱战争题材的电影、小说、电视剧。

因为在苦难的战争中更能看出芸芸众生真正的共情和背信弃义,更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情怀。而电影《八佰》,全程imax技术拍摄,每一帧都是美学角度,无论是视觉效果、故事情节所传递的情感都超越了我对战争故事的想象。导演管虎似乎正在开辟新的国产战争片类型。

8月15日午时3点,濮阳圣雅恒丰超级巨幕影院,一场异常的《八佰》点映会正在举行。我并不明白故事梗概,刚看片头,感觉自我在“漫威”的画面中。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这部影片,细致地刻画了战役的独特环境和身处其中的中国军人的成长以及中国各界的反应和转变。影片以一匹被束缚着象征民主和自由的白马为线索,深刻的暗喻了战争的本质和普通人民对光明的渴望。一条苏州河分隔了仓库与租借,地狱天堂,构成强烈比较,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这种直观视觉冲击太过于震撼,导演管虎独辟蹊径地将视角聚焦在战争中底层小人物身上。

他们有父母子女,有兄弟姐妹,过着普通的生活。而恰恰是这样一群卑微到尘埃里的普通人,误打误撞的来到四行仓库,他们不完美,贪生、怕死、想逃走……但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顽强的抗战,承担起重任,宁死也要护楼顶的国旗不倒。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在国家大义面前再卑微的人都可能成为民族英雄。这些英雄就像战争废墟上的星光,汇聚成永不落幕的英雄传说。

还有更多的感动,来自民族苦难的共情,也来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舍生取义。不让四行仓库变成400人的坟墓,只要有一个人在,就必须坚守阵地和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他们大多数没有名字,但他们真实地活过。想到那里会觉得我们今日的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这种感动化为一种力量,珍惜此刻的生活,珍惜身边的幸福,努力奋发向上。

四行仓库像是一个中国抗战的缩影,四行仓库中国军人的精神也是抗日战争中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唤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蒙昧初醒的国人。租界里的各国观察员们,以为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役,唯一的关注点好像是预测多少小时结束战斗。然而,“八佰”和”楼顶不倒的旗帜“终让他们肃然起敬,并作出合乎人道的反应。

《八佰》这部电影或许是近几年我看到的最精彩的战争片,不光有宏大的场面和激烈震撼的枪炮声,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电影背后每一个普通的中华儿女在国家岌岌可危时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而电影里不倒的旗帜和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白马,就像穿越时空的灯塔、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最新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众所周知,《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影片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期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之间仅有一条河的距离,他们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他们仅有400人却对外声称800人,这正是《八佰》片名的由来。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导演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影片一开始从逃兵的视角进入,这是一个不一样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也有进取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影片中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故事,是日本宣称三个小时让上海沦陷,攻破四行仓库。于是,英国人和日本人打下了赌,因为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所以他们有权理解。所有在租界的中国人,都跑出家门在围栏边观看这一场战争。童子军们正在进取的让人们捐赠食物、钱财、水和药品送到四行仓库内。很多的士兵都留下了东西寄回家乡,这是一场残忍的战争。日本人要用飞机重炮等重型武器来突破四行仓库,可是会避开租界。为什么要避开租界,因为租界里居住有其他国家的居民,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中国,别的国家只会看热闹,所以仅有国家变得强大,人民才不会被欺凌。

片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完美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战争打响了,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升起了国旗。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我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长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期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期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影片最终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期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期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齐,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最新八佰电影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疫情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了管虎导演的《八佰》。很是惭愧因为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场如此惨烈的战役,这次战斗中我国实际参战人数只有420人,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800人,史称八百战士。

他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坚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被现场直播的战争。它以苏州河为界限,一边是歌舞升平的租界,一边是满目疮痍的四行仓库。就像是一面天堂,一面地狱。这场战斗是淞泸会战的最后一役。团长谢晋元,明白这一站的意义,敌我战力相差的巨大,他已经做好全军覆没的准备。四行仓库背靠租借,地理位置悬殊,且易守难攻他是四家银行的合资仓库。有大量食物军用级医物储备,仓库附近还装有30万立方米的巨型煤气罐。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爆炸,日军担心战火波及租界,不敢轻易使用重型武器。西方列强为避免战火波及租界,强迫国军指挥部命令谢晋元撤退。尽管谢晋元再三表示拼死一战的决心,但军令难为。

10月30日当晚,800壮士只得在枪林弹雨中,分组撤退。电影的结局就定格在冲桥的这一幕。

他是一个看了就让人忘不掉的电影,我们也不会忘记800壮士在那四天四夜的煎熬。国人皆如此,倭寇岂敢!

当面对日本军队先进的武器装备、罗马盾牌阵时,战士们无法抵抗强火力压制。他们纷纷在自己身上绑上手榴弹,用自己的身体炸毁了敌人的罗马盾牌阵,抵御外敌,这也是我觉得最震撼的镜头之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