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3:53:41 页码:10
2023年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9篇)
2023-11-20 23:53:41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在某个领域或某个经历中的感悟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还能够促使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能够分享给他人,让他人从中受益。那么应该怎样写一篇有深度和独特性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回顾自己的经历,不偏不倚地记录下事实和感受。其次,要注重思考和总结,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结合相关理论和知识,将个人的经验和普世道理相结合,形成独特而深入的见解。最后,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心得体会,并注意结构清晰、语言精准,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主旨和重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在不同领域、不同经历中所得到的心得,从而获得一些启示和思路。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的灵感,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学业和工作,不断进步和成长。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疫情爆发后,钟南山院士的每一次亮相,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提醒和建议,大家总会自觉遵守。回首进入新世纪短短20年,钟南山院士关键时刻的两次“逆行”,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也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作为新时代青年尤其是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向钟南山院士学点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2020年,面对疫情,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义无反顾地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他不断借助媒体发声,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而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信。在我们眼里,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神奇地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赖,这正是对他“舍生忘我、无私无畏”担当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最好“回馈”。

二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2003年初,非典疫情开始扩大,钟南山在大年初三收到任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他积极发声引起全社会重视疫情。2003年2月,北京疾控中心表示,非典的病因是衣原体。钟南山则表示反对,坚持非典是病毒性疾病,这一观点成为抗击非典的重要分水岭。2003年4月,在一场关于非典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宣称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钟南山当场开炮:“现在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明确了人传人现象这一关键信息,有力促进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这些都与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分不开。

三是胸怀国家、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钟南山院士认为:“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抓住国际前沿、国家急需项目,立地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顶天的研究不能立地,不能缓解患者的痛苦,意义就会打折扣。”钟南山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没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作为国内外呼吸病防控治疗领域的翘楚,钟南山看到疫情防控难度增加时,他眼含泪花,苦口婆心劝导人们一定要尊重医学、尊重知识、加强自我隔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胸怀国家、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

四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奋斗精神。钟南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奋斗不是一段时间内做某一件事,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奋斗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大多数奋斗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后,携手并进。”84岁,他四处奔波,亲临湖北武汉抗击疫情最前线,担任专家组组长,指导医治及防护工作。看到他在高铁上劳累到靠着座位靠背熟睡时,很多网友直呼心疼。正是这样一位对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执著奋斗的老人,和无数个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共产党人,在重大疫情面前,挺起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民族脊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奋斗精神令人动容。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复制钟老的传奇,但在青年时代的大好机遇期,我们可以学习并汲取他的“四种精神”,同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足本专业、本行业潜心积累,树立有益于时代和人民的高远志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默默生根发芽、向阳生长,相信终有一天会成就蔽日荫凉,造福一方人民、一个时代甚至全人类。

习主席曾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家国的精魂。

作为战士,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便是延续、传承和发扬。

他们的精神,捍卫、追随他们的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让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的精神。

薪火相传,永不褪色。

东屯镇人大代表联络站。

“缅怀家乡戍边英烈诉衷情”

组织代表学习活动展开。

本次学习由延津县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朱洪修主持,首先朱主席说道:肖思远是延津县石婆固人,2016年入伍,同年走上边关。踏上边关的那一刻,他就下定了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他曾在边关军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2020年6月,在保卫国家领土的对外斗争中,发现还有战友被围攻,肖思远再次冲向前去,拼死营救战友,用身体为战友遮挡石块、棍棒的攻击,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寇,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2021年2月,中央军委给肖思远追记一等功。

最后,全镇驻站县级人大代表,围绕“缅怀家乡戍边英烈诉衷情”活动,以肖思远为榜样,,本着爱国爱党爱家乡为主题,进行心得体会讨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2018年12月19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67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15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在近日的采访,您眼中泛着英雄的泪光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的。”您悬壶济世的情怀又一次让国人泪奔。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仅是您,还有像您一样参与“战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险战场的千千万万个白衣天使。您们都是最美的中国人,感恩有您们!

在中国的西边边陲上,屹立着巍峨的昆仑山脉。这里是生命的禁区,大自然夺走了大约60%的氧气。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自然条件之下,却有忠于职守的戍边官兵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他们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便出发,对预定位置进行巡逻,这样的动作日复一日,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痛击来犯之敌。在与外军的冲突中,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来犯者。

肖思远,1996年出生,河南新乡延津县人。入伍前,他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汽修2014级3班的学生。2016年5月,肖思远看到了学校里的征兵通知,他应征入伍。

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杨老师说,“大学生应征入伍对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肖思远能应征入伍,一定是很优秀的。”

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漂亮女孩的照片。牺牲当天,他还憧憬着未来:“她支持我在部队长干,我想娶她,给她做一辈子的菜……”

肖思远牺牲后,战友们整理遗物时,看见他在一篇战地日记中写道:“走在喀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肖思远16岁的弟弟时常梦见哥哥端着枪威武的样子。他下定决心:到了18岁,接替哥哥入伍,把哥哥的精神传下去!

是戍边英雄化身界碑守护着你我,是戍边英雄让人们意识到世界环境的波谲云诡,是戍边英雄让我们将目光凝向每一颗爱国之心。

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他们以行动践行着新时代守边军人的光荣使命,把对祖国最诚挚的感情撰写在严寒高原之上。愿戍边英雄肖思源精神永存。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疫”路上的一个个“好人”,一件件“好事”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感动着我们,凝聚起社会正能量,号召着我们必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护佑生命的主旋律之中,逆行者唱响了战“疫”的精神赞歌。他叫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坐上去武汉的动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召必战,战必胜”……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从不放弃,正是无数个平凡成就了感动,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有些是宝贵的生命,深刻的诠释着“白衣战士”的追求和风骨,谱写着不同的精神和独特的优秀。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牵挂的家人,但是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面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抛弃不放弃,执着地追求心中的那份职业初心。他们那执着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这些平凡的“迹”录和举动叫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汲取其正能量,倍增信心去战胜疫情。

在群防群控的大系统中,一线干部筑就了战“疫”的铜墙铁壁。“我负责的网格共有989户居民,每一户我们都进行了排查了解了具体情况……”“高兄弟,你要买的东西,我们帮你采购回来了,这是按照你的需要采购的……”这些简单的话语温暖人心,给人力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线干部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达,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他们没有一丝埋怨,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们耐心仔细地进行疏导和沟通。一线干部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对防控薄弱环节越是加强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一线干部勇做防疫工作的一颗“螺丝钉”,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加强群众的防控意识,构筑起严密的防疫红线,实现全覆盖,无盲区,严防疫情入侵。夜深了,他们还坚守在岗位;下雨了,他们还行走在路上……这些战“疫”场上的先进“符号”和职业“元素”,怎能叫我们不感动,不为之震撼,让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动力倍增。

在团结鼓劲的凝聚力之中,中华儿女书写了战“疫”的壮丽诗篇。“抗疫心连心,武汉不孤单”“隔离病毒,但不隔绝爱”……这些感人的话语总能带给我们感动,这是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战“疫”的生动写照。困难面前,中华儿女的激情、善良、坚强……都一一展现,他们自发捐赠蔬菜给武汉,他们主动捐款给武汉……他们的崇高,他们的真诚,他们的纯粹,让我们感动。疫情面前,中华儿女跨越了年龄和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相互感动,相互鼓励。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可以把感动的命题书写的这样的气势磅礴,这样动人。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感悟感动的真谛和内涵,彰显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这样的精神脊梁怎叫我们不感动,这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将帮助亿万中华儿女增强责任感去战胜疫情。

这是一个平凡人感动平凡人的季节。战“疫”路上你的平凡行动是抗“疫”的初始线和出发点,让我们串联平凡,铸造合力,增强信心,汲取战“疫路上的“感动因子”,释放正能量,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尽管这样,却依然有人不畏不惧,挺身而出。

“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短短十二字,落地有声,铿锵有力。

十七年前,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站了出来。从非典出现到消失的一年时间里,他始终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将自己的安危置外,不顾风险地救治病人、寻找治疗的方法。在上级说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是衣原体时,说非典得到控制时,他顶住压力,说了真话。他说:

“非典的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

“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没有到位!”

两句话,犹如平地惊雷,响得叫人害怕。

非典消失后,他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荣誉。他却重归于寂静。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如今,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蔓延至全国,来势汹汹。耄耋之年的他不得不再一次出山抗击疫情。他告诫我们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说这句话的两天前悄悄地去了武汉。在疫情面前,他同十七年前一样,实事求是。坦然道出这次肺炎会人传人,叮嘱大家出门要戴口罩。

他,犹如在无边阴霾中生出的丝丝光线,驱赶了黑暗。而人们只要见了“钟南山”三字,便不觉惶恐,只觉心安。

他是“身着白衣,心有缎锦”的白衣天使;是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刚正之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双国士。他是钟南山院士。

令人更加动容的是,我们中国,有无数个“南山”。

他们在国难面前,在酷暑与严冬中逆着万千车流,毅然选择奔赴最前线。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勇敢交锋,以自己的身躯为大家小家筑起守护的长城。他们将自己放下,撑起万家团圆,灯火通明。

你听,那一个个热血的心跳,那一次次跳动的脉搏。你看,他们是无畏的勇士,他们是逆行者。逆行者,永不被打败。

人的一生是万里山河,来往无数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哪怕用微弱光芒,也要把天地开创,这便是中国的脊梁。

愿钟南山院士寿比南山,愿我们可以常见“南山”,愿南山之外更有南山。

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九,河南省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家家户户大门上张贴的春联依然火红,而位于村西头的一户人家没有张贴春联,但门前的“军属光荣”“光荣之家”等铭牌十分显眼。这户人家,就是烈士肖思远的家。

2020年6月,肖思远因在边境冲突中誓死捍卫国土而英勇牺牲,年仅24岁。

谈到儿子,肖思远的父亲肖胜松悲伤的脸上落下泪珠,“儿子是为国家牺牲的,我为儿子感到骄傲!我的儿子是好样的!”

肖胜松把记者请进东屋。这是两个房间相连的套房,也是之前为肖思远准备的婚房。如今,这里设成了追思的灵堂。

“儿子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有爱心,独立性很强。”肖胜松回忆说,“从他去郑州上大学,再到部队参军,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掂着行李就走了,从来不让家里人操心。”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儿子在上学期间总是利用寒暑假打工,“一个月挣1600元,他给我1000元,自己留下600元生活费。”

肖思远在长辈眼里是个特别孝顺、有担当的孩子。肖胜松记忆很深刻,肖思远的伯父生病住院治疗,肖思远在医院陪了20多天,直到伯父去世。放假回家时,还总是帮家里人洗刷锅碗瓢勺,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家人多休息一会。

肖思远跟父母的关系一向很好,如果没有任务,他会经常跟父母通过电话或视频联系。父子俩经常相互开玩笑。

“他跟我视频时,总说让照照看我吃的啥,其实就是为了监督我不让我喝酒。”肖胜松平时不抽烟,就是爱喝点小酒,但肖思远经常劝他少喝两口。说到此,肖胜松的眼泪再次滑落:“现在没人管我喝不喝酒了,思远的喜酒也喝不上了。”

去年春节肖思远回家探亲曾承诺,等下次回家带上女朋友给爸妈见见,但没想到那次与家人的分别竟成了永别。“他的这句承诺再也无法兑现了。”肖胜松说,儿子带着这个遗憾走了。

在肖思远的房间内,他的小叔肖翰从军包里边拿出遗物边向记者介绍,“这是他牺牲时穿的棉衣、开衫……”他哽咽着说,“思远在去年回来时还念叨着,今年春节回来探亲,一定要和家人拍一张全家福照片,没想到这成了他的另一个遗憾。”

肖思远不在的日子里,母亲刘利霞总爱翻看儿子的照片。见到记者时,她又拿出照片一一介绍:“这一张是思远第一次回来探亲在院里跟我说,要给我敬个标准的军礼;这一张是他去年探亲后在机场送他的照片;这张是他跟那个女孩儿的合照……”

在肖思远曾就读的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官网,《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悼念文章是专为肖思远而作。“……青春热血洒昆仑,赤胆忠诚只为国。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全体师生,向英雄致敬!”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宣传部副部长蒋鹏告诉记者,追思烈士肖思远,将激励全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是肖思远写在战地日记里的一句话。铮铮誓言,掷地有声,从文弱书生到钢铁军人,肖思远用鲜血和生命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不朽的答卷。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黄大年教授是人民教育家、评估学之父,他高度重视教育和教学,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在他的一次讲座中,他提出了“思象能力”和“认识活力”的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黄大年教授定期给学生回信,鼓励他们发扬思象能力和认识活力,培养创新意识。这些回信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阅读黄大年教师回信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于学生的关爱和鼓励。虽然他忙于自己的研究,但他从不忘记回复学生的来信,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他的回信富有感染力,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培育学生成长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心理出发,倾听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是我在品读黄大年教师回信中得到的启示。

黄大年教师的回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更要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在黄大年教师的回信中深刻领悟到,学习除了需要无限的热情和动力之外,还需要有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更好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第四段:如何运用黄大年教师的思想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我认为,要把黄大年教师的思想付诸实践,需要有自己的行动计划和措施。首先,在学习上要注意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掌握好考试技巧,要有勇气思考、创新,学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对于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也要进行合理地安排,健康地生活、愉快地放松。更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五段:总结。

黄大年教师回信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综合素质较高、自主意识较强的人才,对于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要承续和发扬黄大年教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黄大年回信的教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的红领巾。黄大年是湖南大学的一位杰出教育家,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回信的教师,是黄大年之于教育工作者。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回赠给黄大年深厚的教育思想和道德品质。本文将从人品、知识和责任三个方面来分析黄大年回信教师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首先,黄大年回信教师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关于人品的启示。黄大年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家,他不仅在学术上卓越出众,更在品德上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敬爱。回信的教师们深受他的影响,不但努力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更注重陶冶自己的品德修养。他们以黄大年为榜样,以道德高尚为追求,始终坚守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其次,黄大年回信教师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关于知识的启示。黄大年是教育的巨擘,在学术研究方面大有建树,他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不仅为湖南大学树立了榜样,更为全国师生树立了榜样。回信的教师们以黄大年为楷模,积极研究学术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教育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我,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再次,黄大年回信教师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关于责任的启示。黄大年始终坚持为人师表的原则,将教师的责任看作是一种信仰。他对学生寄予厚望,对教学工作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自己的榜样行动告诉教育工作者,教育事业是一份极其神圣的事业,是一份充满责任和担当的事业。回信的教师在信中纷纷表达了对黄大年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自觉承担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努力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最后,黄大年回信教师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关于人文关怀的启示。黄大年对学生无私的关怀和爱护是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进步,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回信的教师们深受黄大年的感染,用自己的言行去关爱学生,给予他们积极的指导和激励,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坚强后盾。他们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以上是黄大年回信教师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包括人品、知识、责任和人文关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黄大年回信教师为榜样,注重自身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承担起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同时用爱心和关怀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像黄大年回信教师一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启发更多的人,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黄大年,是近年来国内教育领域最为耳熟能详的名字之一。尤其在教师群体中,他更是备受尊崇。而在不久前,黄大年先生回信对一位学生教师的问候,备受社会追捧。这件事情让我也感悟颇多,因此我想借此机会道说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励志人生的礼物。

黄大年教授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却在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后被保送去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由此可见,他的人生奋斗经历中比我们常人更加辛苦。但他却一直秉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回信也寄托着他对教师并不简单的情感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励志人生的礼物。

第三段:坚定教育信仰。

黄大年教授在回信中说道:“教育是共享乐趣,共知人生,共解人生难题。”他的这番话代表了黄先生坚定的教育信仰,并且再一次强调了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能够得到黄大年教授的回信,无疑是对她的肯定和鼓励。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深刻领会。

第四段:教育行业的责任和担当。

在这封回信中,黄大年教授没有掩饰教育行业的现状,反而言辞实在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面临的现实问题、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加强的能力。教育是社会的基石,而教育工作者是这个基石的守护者。如果我们不能够将责任和担当放在心中,那么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第五段:感受与指导。

黄大年教师回信直观、真诚,我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力量。我认为这份回信不仅仅是对应一名学生教师的回应,更是对整个教育行业的一个思考和指导。我们应该从黄大年教授的故事和名言中寻找到力量和方向,并将这种责任和担当内化于心,勇敢地投身到未来的教育事业中去。

结尾:

在整个教育行业(或教育事业)中,黄大年教授的回信堪称经典,让我们在如此不确定和动荡的时代,依旧能够坚实前行。同时,我们应该从这一件事情中调整我们的思考,领悟到教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担当,并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前行。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黄大年式回信精神一经问世,便以其深深的影响力和饱满的精神内涵,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正能量,激励无数人追求梦想、勇往直前。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深深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断地从中领悟到许多启示和感受。在笔者看来,可以从回信精神中领悟到对人生的坚定追求、对自我修炼的自觉,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态度、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和对家庭的珍视等多个层面。接下来,我将从这些层面一一展开,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对人生的坚定追求。

回信精神中最为核心的精神内涵,就是坚定追求。这种追求无论是对于事业还是生活,都需要具有坚韧不拔的个性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果没有坚定的追求,便难以战胜这些困难。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时刻保持一颗勇往直前的心态。回信精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不管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我们都需要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气来面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追求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对自我修炼的自觉。

回信精神中的“精神”二字,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人的精神修养,同样需要不断地自我修炼。当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困苦,往往会产生颓废和无助的情绪。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对自身的负面心态进行引导和调整,那么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败北。因此,对于自我修炼的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经常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时调整心态,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精神。

三、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态度。

对于回信精神中所强调的诚信和真诚,我是非常认同的。在逝去的时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发复杂,尤其是面对金钱、利益、事业等各种关系,在我们进行交往的时候,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诚信和真诚,那么我们将难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任和感情。因此,我们在于人交往中,需要始终保持一个诚信和真诚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四、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与回信精神相关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在这个社会里生存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我们都需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始终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在遇到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困境和问题时,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从而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五、对家庭的珍视。

在回信精神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家庭的呵护和关爱也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依托于家庭的支持和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诱惑和挑战。同时,我们在成年后,也需要为家庭负起责任,在家庭中起到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角色,从而维护我们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总之,在回信精神的启示下,我深深意识到自己在追求事业、修炼自我和管理家庭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精神,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用实际行动落实回信精神,这样才能有助于我成长和实现我的梦想。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黄大年,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伟大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黄大年同志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病,不幸牺牲于2020年2月22日。他给妻子写的那封动情的回信让人动容。这封回信折射出一位共产党员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在研读黄大年回信的过程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就我读后的一些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首先,黄大年在回信中对妻子情深意重,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的爱意。他写道:“不论将来我在哪里,我的祝福和关怀始终与你同在。”这句话体现了黄大年对家庭的关注和牵挂,也表达出了对妻子的深深爱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员的家庭观念是坚定的,他们把党和人民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但他们依然心系家人,对家庭负责任。这让我想起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他们不辞辛苦地工作,为党和人民付出了很多,但他们依然给予家庭和亲人充分的关爱,用事实告诉我们,坚定的家庭观念是共产党员的共性。

其次,黄大年在回信中强调了从党的初心和使命中获取动力的重要性。他写道:“北大口腔医院的党委书记和院长同我一起,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实施党员责任制...我也算牺牲在抗疫最前沿,用生命去践行我们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这段话揭示了黄大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决心,他表示要用生命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这让我想起我们党员身上所具备的那股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的精神,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坚守初心和使命。

再次,黄大年在回信中强调了“先把对这个党负责任的事做好”的重要性。他写道:“出于对党负责任的那些天...将来总有一天,人民群众会明白"为什么必须先把对这个党负责任的事做好"。”这段话让我深感黄大年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仰。共产党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人民谋利益,为党尽责任,毫不动摇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个党员都应该深思黄大年的这段话,要时刻保持对党对人民的责任感,牢记自己的使命。

最后,黄大年再次表达了对妻子和孩子的深深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他写道:“无论怎样,我都会想你们。对于祖国,我心里有底,有骨气!”这段话让人感到黄大年对家人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国的坚定之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们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更是他们政治信仰和精神所系。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我深感黄大年的这段话是对我们党员们的深刻教育和鞭策,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负责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研读黄大年回信,让我对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黄大年的回信不仅让人感到他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和对家人的深情厚意,更让人为之动容。作为党员,我们应该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与黄大年一样,我们要以骄傲自豪的姿态,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黄大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化学家,于2013年创办了“黄大年美德教育基金会”,倡导培养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他以其深厚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为人所敬仰,因此受到年轻人的爱戴和推崇。近期,他回信给几位教师,分享了他的心得体会和教育观念。本文将通过黄大年回信的内容,探讨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黄大年先生在回信中强调了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指出,教师作为社会中的引路人,应该承担起培养未来一代的重任。黄大年先生提到:“教师是社会的工程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人格力量的塑造者。”这句话深刻表达了教师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质和思维能力。正是因为教师肩负着这样的责任,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方法。

其次,黄大年回信中提到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在回信中,黄大年先生谈到:“教书育人,前者是表面功夫,后者才是根本;研究生是研究教育者,培养出来的学生成才是研究的对象。”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运用知识去创造。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不仅仅限于教室的知识传递。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的能力。

同时,黄大年在回信中也强调了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他提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秀的研究能力。”教师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还应该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最新的科学成果和知识传递给学生。黄大年先生的回信再次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和专注度,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岗位和教育事业有更高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做出贡献。

最后,黄大年回信中提到了教师的榜样作用。他说:“孩子是海棉,会吸收身边的优势,因此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的行为和品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指导。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学问修养,才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做学生可敬的榜样,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综上所述,黄大年回信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以及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黄大年先生的回信,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伟大和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才能提升。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中国钢琴演奏家黄大年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他的音乐成就是无法撼动的。然而,黄大年更加令人钦佩的是他的品质和精神风貌。有着典型中国传统美德的黄大年以他的回信精神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本文就针对黄大年式回信精神展开探讨,分享个人的体验和感悟。

黄大年作为公众人物,每天接收到大量的来信。与其直接给来信人回信,黄大年选择把回复内容写下来交由自己的工作人员寄回。黄大年的回信精神是一个内心强大的气质,不仅体现了他的诚实、谦虚、感恩和责任,更折射的是一个文化人对文化传统的爱与思考、对文化自信的追求,和对人类灵魂深处的自我启蒙和人格建构的把握。

黄大年的回信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我们应该学会感恩。让我们感恩所有与我们相关的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同学。其次,我们要用自己的谦虚、真挚、睿智和有良心的态度去宽容和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瑕疵。最后,我们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视作生活的准绳,为自己的奋斗努力着。

黄大年的回信精神是一种尊重和回应他人期望的情感态度,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更是考验一个国家文化的“公民精神”和“国民素质”。回信精神是一种传统美德传承,是弘扬社会公德、促进心灵沟通的经典范例,是人们感性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途径和形式。

第五段:我的体会。

个人认为,黄大年式回信精神,是以老师为楷模,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的精神体现。也就是说,回信精神不仅仅针对我的“回信”,更针对着我的一份责任和一份义务,是我作为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和道义。在今天这个物质的社会,许多人都失去了信仰和精神的追求,所以黄大年式回信精神对我们现代人的提醒是很有必要的。在霓虹闪烁的都市生活中,更不能忘记道路和使命的归宿。

黄大年回信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与他人保持联系,频繁交流。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际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在此背景下,黄大年教师回信的行为更加突出,其所提出的教育观念和谆谆教诲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下面就黄大年教师回信的体会进行探讨。

黄大年教师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和崇拜的名师,他倡导的教育理念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他的言行举止深得人心。黄大年教师回信的一大特点就是鲜明的信仰和贡献精神。每一封回信都凝聚着黄大年教师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深入人心的教育思考,让人深受启发。他的行为无疑也彰显出了要做教育事业者应有的尊严和担当。

在黄大年教师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厚的教育智慧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他以自身的智慧和经验为人指路。在这里他提出的红楼梦中“子规啼”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理解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生命力,这是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最有价值的阶段。黄大年教师的回信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做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引导。

教育是一种传承和传播精神的事业,而黄大年教师生前的一封封回信,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坚守。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并且坚持着对于教育事业的信仰和追求,持之以恒地为学生点亮未来的方向。黄大年教师回信的精神,教育界的人们应当铭记并坚守,将这种信仰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去,让我们共同发扬精神和踏实做好教育工作。

在黄大年教师的回信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深厚的教育智慧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更看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感悟。黄大年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人格培养,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深入人性,将关爱、关怀和感悟融入到教育中去,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增长学生的思维速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黄大年教师回信的一大特征就是坚定的立德树人的信仰。在他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发扬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将这种热爱和追求转化为真实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获益终生。他的回信给人们树立了一个立德树人的榜样,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和精神源泉。

总之,回信不仅是一份关心,更是一种教育,是一堂心灵的独特的教育课。黄大年教师回信的做法,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志愿教育、家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典范,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关爱学生,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和成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