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 扬州疫情后感(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4 06:53:15 页码:10
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 扬州疫情后感(七篇)
2022-12-24 06:53:15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一

清朝乾隆年间的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保障湖的美景后,与杭州的西湖作比较,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也就是说,扬州这座城市和杭州一样,在历史上都是消费城市,俗称“销金锅子”,自古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但保障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更为苗条,所以叫“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逐渐著录于书中,广为流传。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瘦西湖就像汉代王妃赵飞燕,玲珑秀美。

“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瘦西湖堪称最为典型的代表。扬州园林始于汉唐,成于元明,盛于清代。早在汉代,扬州就是“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出现了很多宫廷苑囿。自运河开通后,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口,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南北货运的集散地。盛唐时,扬州经济达到鼎盛,超过了成都,位居全国第一,史有“扬一益二”之说。当时扬州人口多达47万,其中还包含了近1万人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商人。此时扬州园林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私人竞造园林的风气,整个城市如同花园一般,以至出现了“天碧楼阁丽”、“九里楼台牵翡翠”的诗句。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扬州的经济再度兴起,尤为典型的是盐业。扬州依靠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集散地。历史记载,扬州的官方盐税曾高达清政府全年商业财政收入的1/4,引起了皇室的高度重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扬州八怪”就形成于这一时期。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必到扬州,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于是很多盐商大肆献媚,不惜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师巧匠,沿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这便是今天瘦西湖的一个雏形了。

现在我们所看的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烟花三月之际,春风轻起,柳絮飞舞,柳丝婀娜多姿,桃花艳丽缤纷,李白曾写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烟”有些人认为,是指烟雨蒙蒙,有些人认为是指柳絮飞舞,柳丝如烟。古人云:“多情最是扬州柳”,“绿

杨城郭是扬州”!柳树是扬州市的市树,现在的瘦西湖也是以柳色著称。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来扬州开挖古运河,河道挖好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方面可以遮荫,一方面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亲手栽了第一棵柳树,并赐姓为杨,杨柳就这样传开了。

“柳占三春色,荷香四座风”,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便是湖心的“荷浦薰风”。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园主人是乾隆年间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敌国,皇帝曾两次临幸他的园宅,见其喜种荷花,故赐名“净香园”。此地前湖后浦,当年湖种红荷花,浦种白荷花。现在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种的是扬州荷花名品——广陵红。如今,“荷浦薰风”岛也是瘦西湖的生态岛,在这里栖息了众多的野生候鸟——白鹭,或在天空飞翔,或在水边散步,悠闲自在。近年来随着扬州城市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新格局。在20__年,扬州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奖”,20__年又喜获了“联合国人居奖”。这与扬州的良好人文氛围分不开的。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园中园——徐园。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讲究隐秀含蓄,认为一览无余的风景不空灵,没有韵味,所以,徐园在造园中采用障景手法,它就像屏障一般挡住游人的视线,“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扬先抑,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徐园,1920__年建于清代桃花坞的旧址上,乡人为祭祀军阀徐宝山而建。徐宝山,镇江丹徒人,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后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接着又投靠了袁世凯,最后死于陈其美的花瓶炸弹。诸位请看,门额上有“徐园”二字,“徐”为行楷,“园”为草书,这两个字是由晚清扬州名士吉亮工所书。此人雅号为“风先生”,为人豪放不羁,不愿与军阀交往,自然不愿为其题写园名。乡人想到文人嗜酒,因此在中秋之夜邀请吉亮工喝酒赏月,酒过三巡,两位乡人请其题写“清风徐来,春色满园”。吉亮工酒兴正浓,挥毫写下了行楷“徐”字,待其写“园”字时,恰巧一阵轻风吹过,酒意吹醒,故将错就错,将“园”绕成草书。徐宝山在当地有个绰号叫“徐老虎”,于是很多人觉得“园”的框中极像一草体的“虎”字,认为是风先生讽刺徐宝山再凶,也不过是一只笼中之虎罢了。这是扬州民间流传的“徐老虎”的典故,并不一定当真,只是一块匾额上出现两种字体,在中国园林中极为少见,而两种字体又极为和谐,“非得书法三味者不能为之”。

徐园也尽显了江南园林小桥流水,清秀雅致的特点。园中间一方荷塘,睡莲朵朵浮于水面,很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两只铁镬,“镬”是大写的收获的获将反圈旁改为金字旁。根据《铁镬碑记》上面记载,它们是南北朝萧梁时期的遗物。因为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水患频繁,古人迷信,认为水中有恶龙作怪,铁可以用来镇龙,因此制作了九只这样的铁镬,每只重达三吨。从科学角度来讲,把它扣在堤坝上,洪水撞击在它的顶部,向四周散开,减缓了水流的冲击力,起到了保护堤坝的作用。现在我们在疏浚河流时经常会发现铁牛、铁钟等,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听馆叫“听鹂馆”,是徐园的主厅,它是取自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在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中,有很多厅取名为“听鹂馆”。如北京颐和园的“听鹂馆”,它是当年慈禧太后赏戏和饮宴的场所,而这里的“听鹂馆”是当年徐宝山的飨堂。黄鹂鸟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鸟类,它不仅鸣叫声悦耳动听,而且是春天鸣叫最早的鸟。在古代,人们常常根据黄鹂鸟的叫声来判断春季播种的时间。园林风光不同于自然风光,它是历史、经济、自然、文化的结合体,缺一便不可成为园林,其中楹联是园林文化的一种元素。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两幅楹联“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为三阁元老、九省疆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阮元所题;“绿印苔痕留鹤篆,春流花韵爱莺簧”则是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所书。在“听鹂馆”里面有一副楠木罩阁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副楠木的整板雕刻,采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细琢而成,看似整体,实为三块拼合,只是接缝处理的极为细腻。雕刻的图案“松、竹、梅”岁寒三友,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清代扬州的雕刻工艺极为出名,又著名的“扬州八刻”,包括木刻、石刻、牙刻、核刻、骨刻等,木刻排在首位,眼前的楠木罩阁是现存扬州木雕工艺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小金山,它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岛屿。山上遍植梅花,又称“梅岭春深”,也是清二十四景中的一景。当年孔圣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园林当中,却是山水不可或缺,因为“无山不奇,无水不活”,但是在扬州历史上,瘦西湖偏偏无山,这多少是件憾事。于是,扬州盐商便开挖了莲花埂新河,用挖河的泥土及山石堆成了眼前的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为密集的地方,历史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如今都汇集于此。

关于小金山,在民间有一个故事。相传,当年苏东坡和镇江金山寺的主持佛印和尚下棋,两人有言在先,如果苏东坡赢了,佛印和尚就把镇江的金山寺输给扬州,如果苏东坡输了,就把身上的玉带输给金山寺。结果苏东坡输了,所以这里上联是“弹指皆空,玉局(官职名)可曾留带去”,至今在镇江的金山寺还留有苏东坡的玉带。到了清代,一位镇江的和尚和一位扬州的和尚话不投机,镇江的和尚讽刺道“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和尚很不服气,因此建议效仿苏东坡和与佛印和尚下棋的典故,以镇江金山作为下棋。结果扬州和尚棋高一着,于是用了一个“小”字将镇江的金山引渡到了扬州,所以下联是“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庭院中的两棵银杏已有近320__年的树龄了。银杏是扬州的又一市树,银杏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可以长至上千乃至几千年,它所代表的是扬州2520__年的历史和文化。而柳树代表扬州清新秀丽的城市形象。我们眼前的这块钟乳石,来自广西溶洞,为花石纲遗物。在《水浒传》中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纲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十船为一纲,运送花石的船只为花石纲。北宋年间,宋徽宗赵佶喜好书画,全国各地都搜集奇花异石运往卞京(开封)为其堆造万寿山,供其作画。这块石头在自南向北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浙西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波及到了江淮一带,因此运输中断,搁浅于扬州(最早存于今东圈门街北22号“壶园”宅内,亦称“瓢园”,1953年移至小金山)。近看这块钟乳石,犹如一块天然的盆景。若在雨后,这里有清水涟漪,几条金鱼畅游其中,几朵睡莲点缀其中,恰似一个天然石盆。它集中体现了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出于天然,高于天然。作为一块钟乳石,50~120__年滴水增高一公分,据专家考证,这块钟乳石滴水形成至少需要二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湖上草堂”这四个字为清代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授所书。他文采分流,扬州人将其与在扬州理过政的欧阳修、苏东坡并称“三贤”。他的书法特点很明显:一是拙,不重挑拨;二是厚,笔画厚实;三是满,字皆布满方格,且有口字结构的部分均特大,如大开笑口一般。匾中“湖”、“堂”二字即是。堂前植有两株百年紫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景叫做“枯木逢春”,它是一个树桩盆景。中国的盆景因地域及风格不同分为五大传统流派:苏派、川派、扬派、岭南派、海派。扬派盆景以树木类见长。我们看到的这一树桩为唐代银杏,已有千年历史,建国初期遭遇雷击,落下这一树桩,后人经过构思,将它进行防腐处理,移至这里,在其后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开出桔黄色喇叭花,远远看去,以为树又活了,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故取名为“枯木逢春。无论是“移花接木”还是“以假乱真”,盆景是一门艺术,素来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有了新的生命,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生死相依”。这棵银杏树是饭后钟这个故事的历史见证。当时它种植于扬州的木兰院,江都有一个人叫王播。父母去世很早,王播寄居在木兰院,和和尚一起起居用餐。时间一长,和尚开始讨厌王播,因此他只知吃饭,不思进取。寺庙里有规矩就是先打钟后吃饭,又一天和尚就捉弄王播,先吃饭后打钟,王播扑了个空,非常气愤,写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藜饭后钟”,写了之后就出去勤奋读书了。二十年后,王播中了进士,他又再度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看到自己当年的诗句已经用绿纱笼罩起来了,于是感慨万千,继续写了两句诗:“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来苏东坡到扬州,也来到木兰院,看到王播写的诗后责备王播,说:如果没有和尚的饭后钟敲击你王播,你能出去勤奋学习,中进士吗?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不要像凌霄这样依靠自己的父母,而是要自立自强,自力更生。

现在看到的听馆是“绿荫馆”。馆中悬挂一匾,上书“绿筱沦涟”四个字,这个地方过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说,是盛夏避暑之地。绿荫馆三字为刘海粟所写。堂前联文“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是刘海粟之妻夏伊乔所写。两者相对照,一柔一刚,一重韵,一尚势,各有千秋。

描写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二

各位游客,非常欢迎到瘦西湖参观游览。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长春河。有文献可翔实稽考为《宋书》记载:“广陵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起风亭、吹台、琴室、月观,果竹繁茂,’花药成行。”这是瘦西湖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其规模最盛时期为清乾隆年间。由于康熙、乾隆两朝皇帝的屡次南巡,扬州盐商在沿河两岸争地构园,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最盛时期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桥为大虹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一座红栏木构桥梁,故名红桥。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石桥,如卧虹于波,故改名为“虹桥”。康熙年间王渔洋任扬州司理,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其中一首“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最为出名。

“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现在我们正在漫步的这段长堤叫 做长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长一里多,东西两侧,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间成行。每当烟花三月之时,桃花盛开艳丽缤纷,柳丝婀娜起舞,似青烟绿雾,雨丝烟雾之中,漫步其间,确是游人销魂之处。这段长堤在园林艺术手法上,合理地运用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在进入较 大的景区前,以长堤作为过渡,渐渐拉开全园的“序幕”。

现在我们走到长堤的尽头。首先看到的这座园叫做徐园。它是1915年于清桃花坞旧址改建的,为祠祀原驻扬州的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而建。园门形如满月,门额上草书“徐园”二字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吉亮工题写的。园中听鹂馆过去是徐宝山的享堂,现为游人休息场所,取诗人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馆内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图案,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体现了晚清扬州的木雕工艺。听鹂馆门口的两口铁镬,是扬州的出土文物,据《铁镬碑》记载是南北朝萧梁时代的镇水之物。每只铁镬重约3吨,由此可见当时扬州冶铁-业的发达。徐园虽名为祠堂,实质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园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馆”为客厅,宜于宴请宾客;“冶春后社”为诗社,宜于吟咏诗句。 绕过徐园,我们现在站在小虹桥上,大家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较开阔的景区,回过头来再看徐园,就知道它是整个瘦西湖的屏障,这就像看戏一样由序幕而进入高潮。

现在请大家转过来往东看,前面这一景叫做“四桥烟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每当“山色空潆雨亦奇”之际,领略的景致是“四桥飞跨烟雾里”。站在这座楼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春波桥、大虹桥,北面有长春桥,西面有莲花桥。可贵的是四座桥的形状和色彩各不相同。这座楼通过对景手法把咫尺之内的不同桥景展现在游客面前,同时又将湖上风光衔接起来,时放时收,有分有合,使每一个景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韵。这里得到乾隆皇帝特别赏识,咏诗作赋多篇,御笔亲赠“趣园”。

过了小虹桥,我们就到了小金山了。有人说: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一个是“瘦”,一个是“小”,怎么扬州人这么谦虚,从等级上来说,似乎总是比别人差了一等呢?为此,我们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撰写了这样一副对子:“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瘦为苗条,小得精巧。”扬州人的特点就是在摹仿他人的东西时能不落因袭,有自2独到之处。实际上“小金山”是湖心最大的岛屿,俗称小金山,实为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岭春深”。现在的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紧密的地方,瘦西湖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建筑“风亭、吹台、琴室、月观”,现在全部都集中在这个岛上。小金山顶上的建筑风亭是瘦西湖的至高点。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面有一幅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字就是取自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见,站在小金山顶上所领略的景致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宽,曲折则妙。”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处。

梅岭春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左右利用开挖莲花埂新河的土人工堆成的。据说当初推土成山时,犀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也非常着急。一次睡梦中看见关帝带领士兵打梅花桩,即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入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惊醒,立即按关帝所示去做,十天后果然堆成。为感谢关帝托梦,督工特在此建造了关帝庙。光绪年间重修时改关帝庙为湖心律寺。后来有人将湖心律寺的山门拆除,题名小金山。关于“小金山”这个名字,有这样一段传说。当年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时,镇江和尚赋诗说:“青水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而扬州和尚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和尚棋高一着,让扬州盐商将此景改名为“小金山”,并在庭院中挂了这样一幅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金山”引渡过来,变“扬州俗”为“扬州雅”了。

现在庭院中大家看到的这块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古代运输都是用船,编号计数十船为一纲,这是用船运送花和石头,所以称之为“花石纲”。北宋皇帝赵佶特别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时,命人在京城开封建造万寿山,这块钟乳石是广西岩洞滴水形成的。在自南而北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方腊起义,被遗落扬州。

描写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三

现在我们再去瞻仰栖灵塔。有寺庙的地方必有塔,通常人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印度梵文中塔的别称。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建,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快,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程度仅次于长安、洛阳。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化为焦土。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国选址重建。瑞祥法师圆寂后,由能修法师主持栖灵塔的重建,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总造价达1000万元以上,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总高度为70米,建成后的栖灵塔气势雄伟,雄踞蜀冈,成为大明寺的标志性景观。登l塔顶,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江苏大明寺游览,我是导游员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江苏大明寺,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描写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四

冬去春来.

宜雨轩前的祥云台阶,脚踩祥云,步步高升...

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

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出口和进口不是同一个门,门外一色古色古香的建筑,都是卖东西的门脸,此时也都关门了.走过这一片建筑群,又回到入口处,而刚走的这里有个牌坊,原来这里是"花局里".

“花”

扬州自古就是一个将栽花当作种田的城市,一个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扬州人种花、赏花、簪花、懂花、惜花,对于花的酷爱和需求,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代代沿袭。

花局里,恰是花城扬州和扬州花俗、花景观、花风情的代表与象征。

“局”

扬州老百姓爱说局、设局,如书局、饭局,茶局、棋局等等,“局”由此成为一个极具扬州市井意味的词汇。

以“花局里”命名仿古商业街,蕴含着老扬州市井的流风遗响,铺陈着老扬州地方的风俗画卷,彰显出以三把刀为代表的扬州生活文化热烈亲和的市井情调。

“里”

中国古代将人们聚居的地方叫做里,所谓“百家为里”,扬州自古繁华,人丁兴旺,房舍密集,将城市道路挤成一条条细长弯曲的小巷,遂成为有名的巷城。

我住的旅馆没有餐厅,沿着汶河路向文昌阁方向逛去,最后在一个小巷里找到了一家小饭店.点了个扬州炒饭和大煮干丝,便静静等待.此时店里只有我一个客人,老板和老板娘似乎很爱说,不停的跟我聊着.起初只是有一答没一答的应着,聊了几句却发现当地人真的很热心,他们告诉我扬州有哪些可转的地方,有哪些特色小吃,在附近还有哪个饭店,还说那年去兵马佣的时候,那里的饭菜如何的贵...呵呵,这一聊也不觉得等待的时间长了.在他们的谈话里,我才知道原来花居里过去是盐商聚居的地方,也是广陵古城的一个特色.扬州炒饭确实好吃,而所谓的干丝就是豆腐干切成的丝.饱餐一顿,别过店家,回房休息.带了一天雨伞也没下雨,这时没带雨伞,雨却下个不停.一直认为到了一个城市,如不品一下它的特色小吃,不坐坐公交车,不在小巷里逛一逛,便算不得真正到过这个城市,而此时,走在这雨巷中,只感觉自己便似这里的居民一般,溶入了这个城市。

描写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五

瘦西湖导游词(南大门——二十四桥)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所谓“长细如绳,阔不过二丈许”,在历史上原是扬州的一条护城河。最早见于史书记载南北朝的《宋书》,距今已有1520__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的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保障湖的美景后,与杭州的西湖作比较,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也就是说,扬州这座城市和杭州一样,在历史上都是消费城市,俗称“销金锅子”,自古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但保障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更为苗条,所以叫“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逐渐著录于书中,广为流传。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瘦西湖就像汉代王妃赵飞燕,玲珑秀美。

“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瘦西湖堪称最为典型的代表。扬州园林始于汉唐,成于元明,盛于清代。早在汉代,扬州就是“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出现了很多宫廷苑囿。自运河开通后,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口,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南北货运的集散地。盛唐时,扬州经济达到鼎盛,超过了成都,位居全国第一,史有“扬一益二”之说。当时扬州人口多达47万,其中还包含了近1万人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商人。此时扬州园林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私人竞造园林的风气,整个城市如同花园一般,以至出现了“天碧楼阁丽”、“九里楼台牵翡翠”的诗句。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扬州的经济再度兴起,尤为典型的是盐业。扬州依靠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集散地。历史记载,扬州的官方盐税曾高达清政府全年商业财政收入的1/4,引起了皇室的高度重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扬州八怪”就形成于这一时期。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必到扬州,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于是很多盐商大肆献媚,不惜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师巧匠,沿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这便是今天瘦西湖的一个雏形了。

现在我们所看的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烟花三月之际,春风轻起,柳絮飞舞,柳丝婀娜多姿,桃花艳丽缤纷,李白曾写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烟”有些人认为,是指烟雨蒙蒙,有些人认为是指柳絮飞舞,柳丝如烟。古人云:“多情最是扬州柳”,“绿

杨城郭是扬州”!柳树是扬州市的市树,现在的瘦西湖也是以柳色著称。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来扬州开挖古运河,河道挖好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方面可以遮荫,一方面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亲手栽了第一棵柳树,并赐姓为杨,杨柳就这样传开了。

“柳占三春色,荷香四座风”,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便是湖心的“荷浦薰风”。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园主人是乾隆年间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敌国,皇帝曾两次临幸他的园宅,见其喜种荷花,故赐名“净香园”。此地前湖后浦,当年湖种红荷花,浦种白荷花。现在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种的是扬州荷花名品——广陵红。如今,“荷浦薰风”岛也是瘦西湖的生态岛,在这里栖息了众多的野生候鸟——白鹭,或在天空飞翔,或在水边散步,悠闲自在。近年来随着扬州城市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新格局。在20__年,扬州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奖”,20__年又喜获了“联合国人居奖”。这与扬州的良好人文氛围分不开的。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园中园——徐园。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讲究隐秀含蓄,认为一览无余的风景不空灵,没有韵味,所以,徐园在造园中采用障景手法,它就像屏障一般挡住游人的视线,“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扬先抑,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徐园,1920__年建于清代桃花坞的旧址上,乡人为祭祀军阀徐宝山而建。徐宝山,镇江丹徒人,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后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接着又投靠了袁世凯,最后死于陈其美的花瓶炸弹。诸位请看,门额上有“徐园”二字,“徐”为行楷,“园”为草书,这两个字是由晚清扬州名士吉亮工所书。此人雅号为“风先生”,为人豪放不羁,不愿与军阀交往,自然不愿为其题写园名。乡人想到文人嗜酒,因此在中秋之夜邀请吉亮工喝酒赏月,酒过三巡,两位乡人请其题写“清风徐来,春色满园”。吉亮工酒兴正浓,挥毫写下了行楷“徐”字,待其写“园”字时,恰巧一阵轻风吹过,酒意吹醒,故将错就错,将“园”绕成草书。徐宝山在当地有个绰号叫“徐老虎”,于是很多人觉得“园”的框中极像一草体的“虎”字,认为是风先生讽刺徐宝山再凶,也不过是一只笼中之虎罢了。这是扬州民间流传的“徐老虎”的典故,并不一定当真,只是一块匾额上出现两种字体,在中国园林中极为少见,而两种字体又极为和谐,“非得书法三味者不能为之”。

徐园也尽显了江南园林小桥流水,清秀雅致的特点。园中间一方荷塘,睡莲朵朵浮于水面,很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两只铁镬,“镬”是大写的收获的获将反圈旁改为金字旁。根据《铁镬碑记》上面记载,它们是南北朝萧梁时期的遗物。因为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水患频繁,古人迷信,认为水中有恶龙作怪,铁可以用来镇龙,因此制作了九只这样的铁镬,每只重达三吨。从科学角度来讲,把它扣在堤坝上,洪水撞击在它的顶部,向四周散开,减缓了水流的冲击力,起到了保护堤坝的作用。现在我们在疏浚河流时经常会发现铁牛、铁钟等,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听馆叫“听鹂馆”,是徐园的主厅,它是取自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在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中,有很多厅取名为“听鹂馆”。如北京颐和园的“听鹂馆”,它是当年慈禧太后赏戏和饮宴的场所,而这里的“听鹂馆”是当年徐宝山的飨堂。黄鹂鸟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鸟类,它不仅鸣叫声悦耳动听,而且是春天鸣叫最早的鸟。在古代,人们常常根据黄鹂鸟的叫声来判断春季播种的时间。园林风光不同于自然风光,它是历史、经济、自然、文化的结合体,缺一便不可成为园林,其中楹联是园林文化的一种元素。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两幅楹联“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为三阁元老、九省疆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阮元所题;“绿印苔痕留鹤篆,春流花韵爱莺簧”则是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所书。在“听鹂馆”里面有一副楠木罩阁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副楠木的整板雕刻,采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细琢而成,看似整体,实为三块拼合,只是接缝处理的极为细腻。雕刻的图案“松、竹、梅”岁寒三友,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清代扬州的雕刻工艺极为出名,又著名的“扬州八刻”,包括木刻、石刻、牙刻、核刻、骨刻等,木刻排在首位,眼前的楠木罩阁是现存扬州木雕工艺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小金山,它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岛屿。山上遍植梅花,又称“梅岭春深”,也是清二十四景中的一景。当年孔圣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园林当中,却是山水不可或缺,因为“无山不奇,无水不活”,但是在扬州历史上,瘦西湖偏偏无山,这多少是件憾事。于是,扬州盐商便开挖了莲花埂新河,用挖河的泥土及山石堆成了眼前的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为密集的地方,历史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如今都汇集于此。

关于小金山,在民间有一个故事。相传,当年苏东坡和镇江金山寺的主持佛印和尚下棋,两人有言在先,如果苏东坡赢了,佛印和尚就把镇江的金山寺输给扬州,如果苏东坡输了,就把身上的玉带输给金山寺。结果苏东坡输了,所以这里上联是“弹指皆空,玉局(官职名)可曾留带去”,至今在镇江的金山寺还留有苏东坡的玉带。到了清代,一位镇江的和尚和一位扬州的和尚话不投机,镇江的和尚讽刺道“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和尚很不服气,因此建议效仿苏东坡和与佛印和尚下棋的典故,以镇江金山作为下棋。结果扬州和尚棋高一着,于是用了一个“小”字将镇江的金山引渡到了扬州,所以下联是“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庭院中的两棵银杏已有近320__年的树龄了。银杏是扬州的又一市树,银杏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可以长至上千乃至几千年,它所代表的是扬州2520__年的历史和文化。而柳树代表扬州清新秀丽的城市形象。我们眼前的这块钟乳石,来自广西溶洞,为花石纲遗物。在《水浒传》中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纲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十船为一纲,运送花石的船只为花石纲。北宋年间,宋徽宗赵佶喜好书画,全国各地都搜集奇花异石运往卞京(开封)为其堆造万寿山,供其作画。这块石头在自南向北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浙西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波及到了江淮一带,因此运输中断,搁浅于扬州(最早存于今东圈门街北22号“壶园”宅内,亦称“瓢园”,1953年移至小金山)。近看这块钟乳石,犹如一块天然的盆景。若在雨后,这里有清水涟漪,几条金鱼畅游其中,几朵睡莲点缀其中,恰似一个天然石盆。它集中体现了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出于天然,高于天然。作为一块钟乳石,50~120__年滴水增高一公分,据专家考证,这块钟乳石滴水形成至少需要二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湖上草堂”这四个字为清代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授所书。他文采分流,扬州人将其与在扬州理过政的欧阳修、苏东坡并称“三贤”。他的书法特点很明显:一是拙,不重挑拨;二是厚,笔画厚实;三是满,字皆布满方格,且有口字结构的部分均特大,如大开笑口一般。匾中“湖”、“堂”二字即是。堂前植有两株百年紫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景叫做“枯木逢春”,它是一个树桩盆景。中国的盆景因地域及风格不同分为五大传统流派:苏派、川派、扬派、岭南派、海派。扬派盆景以树木类见长。我们看到的这一树桩为唐代银杏,已有千年历史,建国初期遭遇雷击,落下这一树桩,后人经过构思,将它进行防腐处理,移至这里,在其后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开出桔黄色喇叭花,远远看去,以为树又活了,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故取名为“枯木逢春。无论是“移花接木”还是“以假乱真”,盆景是一门艺术,素来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有了新的生命,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生死相依”。这棵银杏树是饭后钟这个故事的历史见证。当时它种植于扬州的木兰院,江都有一个人叫王播。父母去世很早,王播寄居在木兰院,和和尚一起起居用餐。时间一长,和尚开始讨厌王播,因此他只知吃饭,不思进取。寺庙里有规矩就是先打钟后吃饭,又一天和尚就捉弄王播,先吃饭后打钟,王播扑了个空,非常气愤,写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藜饭后钟”,写了之后就出去勤奋读书了。二十年后,王播中了进士,他又再度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看到自己当年的诗句已经用绿纱笼罩起来了,于是感慨万千,继续写了两句诗:“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来苏东坡到扬州,也来到木兰院,看到王播写的诗后责备王播,说:如果没有和尚的饭后钟敲击你王播,你能出去勤奋学习,中进士吗?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不要像凌霄这样依靠自己的父母,而是要自立自强,自力更生。

现在看到的听馆是“绿荫馆”。馆中悬挂一匾,上书“绿筱沦涟”四个字,这个地方过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说,是盛夏避暑之地。绿荫馆三字为刘海粟所写。堂前联文“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是刘海粟之妻夏伊乔所写。两者相对照,一柔一刚,一重韵,一尚势,各有千秋。

描写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六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厅叫绿荫馆。过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说,是盛夏避暑之地。“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描绘了旧时的景色。漫台,传说是乾隆皇帝在此钓过鱼而得名的。相传乾隆皇帝坐船游览瘦西湖,看到水里有鱼跳出来,于是就有了钓鱼的兴致。扬州的盐商知道皇帝的心理以后,就选了吹台请乾隆垂钓,但又派了渔夫带着活的鱼潜至水下,通过荷叶的柄呼吸,每当皇帝落竿垂钓,活的鱼就被挂上钩去,所以乾隆在此很容易就钓起了很多的鱼,于是改名“钓鱼台”。两旁对联“浩歌向南渚,把钓待秋风”是启功题写的。中国以“钓鱼台”命名的景点非常多,比如北京有钓鱼台,但那是钓鱼台国宾馆,我们这个建筑是不能和它相比的;陕西宝鸡也有钓鱼台,但那是传说中姜太公钓鱼的地方,知名度比扬州钓鱼台大。但是请大家无论如何不要小看扬州的钓鱼台,因为它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华园林艺术“借景”达到顶峰的代表作品。请各位站在钓鱼台斜角60度的地方看一下,你可以通过正西面这个洞借下五亭桥,五亭桥横卧波光,洞成正圆形;南面这个洞借过来白塔,如破地竹笋冲天而出把洞拉长呈椭圆形,这一幅景致可称是绝妙图画。如果是上午九点钟至十一点,站在这里拍照,洞中借景,可称是外地人到扬州摄影最有代表性的景点。

好了,整个小金山我们基本都看过了,这一带风景的特色在于水光山 色,所有的建筑都突出了水之宽阔和山之深远。清人在《望江南百调》中这样吟道:“扬州好,画入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即仙寰。”瘦西湖是扬州湖上园林的代表,所以最好的游览方式就是坐船游览,这样能使大家在游览的同时产生诗的联想“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现在就请大家上船游览。行到这里,瘦西湖可以说已游览子一半了。为什么叫“瘦西湖”呢?刚才跟大家讲了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蜀冈山水流向运河的排洪渠道。为迎接康熙,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盐商官僚在沿河两岸争地构园,十华里的河道两岸呈现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将“保障湖”与杭州西湖相比,作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得名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在此期间许多来自国内外的文人雅士拿瘦西湖和杭州西湖相比作了这样的比喻: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是中国唐代的美女杨贵妃的话,那么瘦西湖就是汉代能够作“掌上舞”的赵飞燕。有人说:“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各个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西湖。那么你为什么不称它为“长西湖”、“细西湖”、“小西湖”,而独自称为“瘦”呢?当代草圣林散之这样回答:“漫说西湖天下瘦,环肥燕瘦更知名。”但是如果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以美人而论,大家可能喜欢的是比较苗条的,那自然是“环肥不如燕瘦”了。所以李鸿章的孙子 李孔昕先生在参观了瘦西湖以后就有了这样的感慨:“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

前面大家看到的这座桥是扬州的标志建筑五亭桥,又名莲花桥,因其形状从空间鸟瞰,像是一朵大而美丽的莲花浮在瘦西湖上而得名。这座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扬州巡盐御史高恒出资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北海大桥而建的,别出新裁地将亭和桥结合成一体。“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看过这座桥以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苎是赵州桥,中国最壮美的桥梁为芦沟桥,中国最秀气最具艺术代表性的桥梁就是扬州的这座五亭桥了。”它构造的最精妙之处在于下面桥墩的设计。关于这座桥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月满之时,每洞各衔—月。金色混漾,众月交辉,莫可名状。”这是我们扬州人深感自豪的一景。观此,才知西湖之三潭印月不能专美于前。由此可见,大家不仅是烟花三月该下扬州,也可以在中秋之夜到我们扬州瘦西湖五亭桥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站在五亭桥上往东看去,远处的景色是“小桥流水,风亭直立山巅;明轩石栏,钓渚直插水际”俨然是一幅连绵不绝的江南山水国画长卷,充分体现了南方之秀。俯看桥东面的这组四面环水的建筑,它叫凫庄,建于1920xx年,因其形状似浮于湖面的野鸭子而得名。它的建筑非常矮小,布局造型也十分得体,既烘托了五亭桥的雄姿,也陪衬了桥南的白塔。五亭桥面南这座白塔是莲性寺著名的建筑,喇嘛教的象征。关于这座塔在扬州流传着“一夜造塔”之说。传说1784年乾隆第六次坐船游览瘦西湖,忽然对扬州盐商说:“整座莲花桥一带的景色很象北海的琼岛春阴一景,可惜少了一座白塔。”皇帝是说者无心。盐商却听者有意,当即花了数十力银子买来北海白塔的图,然后在十夜之间派人用盐包为基础,纸扎为表堆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次游览时远处朦胧中果见矗立着一座白塔,十分惊叹“扬州盐商之富,令我所叹不及。”这仅仅是传说,但这座白塔确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间就有,我们看到的白塔是乾隆年间重建的,全部为砖结构,形状虽没有北海的塔雄伟壮丽,然而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北京的景物到了扬州也增添了几分瘦西湖的秀气。整个五亭桥、白塔一带景物可称得是瘦西湖湖上风景的高潮。极目往东,“梅岭春深”飘渺于水,往西“春台明月”飞甍丹楹,往南白塔对峙,再加上莲花桥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这一幅景致不是“琼楼玉宇”,而胜似“琼楼玉宇”了。

现在我们请沿着五亭桥北岸往西走。前面大家看到的这一景叫“白塔睛云”,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主要是因为与对岸莲性寺白塔成对景而得名。这一景是1984年由旅日侨胞陈伸先生捐资重建的。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积翠轩、林香榭三组建筑组成,“白塔睛云”园额是安徽书法家赖少其题写的。

接下来我们要到的就是著名的二十四桥景区了。“二十四桥”这个名称是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关于“二十四桥”的解释,在扬州说法也非常多,比较正统的有三种:一种是特指一座桥叫二十四桥;另一种说法为实指扬州在宋代确实有二十四座桥,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里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二十四座桥的桥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泛指唐代扬州桥多。民间的传说是因为“古时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而得名。现在我们看到的二十四桥景区是1986年根据《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桥景区原图在原来的位置上恢复的。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间钓原貌。二十四桥景区包括熙春台、玲珑花界、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和二十四桥。熙春台为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熙春”一词出自于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现了这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的景象,表现了扬州唐代和清代经济的繁荣,这里曾是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鹰他被中国著名散文家郁达夫誉为中 国四大秋色之一,所以秋天到扬州来赏月是必不可少的。相传扬州盐商曾在此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名“春台祝寿”。门前的平台横可跃马,纵可放轨,规模非常大。整个熙春台一带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与五亭桥遥遥相对,具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华贵气派。对岸的这组建筑叫玲珑花界,它以栽种芍药牡丹为特色。宋朝有“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之说。欧阳修有过这样的诗句:“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且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二十四桥又名芍药桥。大家可以在春末夏初之时到扬州观赏早在宋代就有“甲天下”之美誉的广陵芍药。

与玲珑花界隔湖相对的建筑是望春楼、小李将军画本。他们完全是江南园林的风格,建筑布局从属于熙春台,色调显得清新淡雅,完全体现了南方之秀。望春楼下层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楼上门窗卸去就可变成露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小李将军指的是唐代大画家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这一对父子不仅擅长带兵,而且开创了金碧山水画派。所谓“花为画本,月是诗源”。取名小李将军画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将军作画灵感的源泉。

既然命名为二十四桥景区,游人到此都来寻觅哪一座桥为二十四桥呢?前面这座桥就被游人当作是二十四桥了,它由山涧栈道、单孔拱桥、平板曲桥以及吹箫亭组成,中间呈玉带状的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

好了,有关瘦西湖的主要景点就给大家解释到这里。瘦西湖的风格是自然和人工的巧妙结合,运用自然的地理条件,加以人工的点缀。通过一条狭长的水道将很多小园串联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宾,互为“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在清代的许多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浮生六记》中都有关于瘦西湖景致的描述。尤其是清代著名旅游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给予瘦西湖这样的评价:“平山堂离城三四里,行其途则八九华里,虽全是人工,而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如此。其妙处在于十余家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了。现代的园林专家评价说:“瘦西湖在空间的组合和划分上有一定成就。通过桥、亭、堤、岸的划分,使狭长的水面成为有宽、有狭、有方、有圆的许多空间,增加了景观的层次。他是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旅游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例子。视野之开阔是苏州园林所不及的,而相互呼应又较杭州西湖紧凑。”现在有人做了更为直观的比喻,如果将杭州西湖比作是大型故事片,它以场面浩大而著称,那么扬州瘦西湖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它一幅一幅地在您面前展现出不同风格的山水国画长卷。如果您沿着乾隆水上游览线游览瘦西湖,您就会常有忽明忽暗、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明又一村”的意境,真切地感受到瘦西湖水的曲折多变和幽雅宁静。

所谓“良时莫需掷,好句须频读。”意思是说,好的游览季节您不能错过,比如烟花三月一定要来扬州,同样好的文章要常读,好园林也需要大家来观赏,希望各位能经常到扬州来,我们还有新景叠出的瘦西湖北区欢迎您。

描写扬州疫情转运心得体会总结七

冬去春来.

宜雨轩前的祥云台阶,脚踩祥云,步步高升...

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

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出口和进口不是同一个门,门外一色古色古香的建筑,都是卖东西的门脸,此时也都关门了.走过这一片建筑群,又回到入口处,而刚走的这里有个牌坊,原来这里是"花局里".

“花”

扬州自古就是一个将栽花当作种田的城市,一个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扬州人种花、赏花、簪花、懂花、惜花,对于花的酷爱和需求,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代代沿袭。

花局里,恰是花城扬州和扬州花俗、花景观、花风情的代表与象征。

“局”

扬州老百姓爱说局、设局,如书局、饭局,茶局、棋局等等,“局”由此成为一个极具扬州市井意味的词汇。

以“花局里”命名仿古商业街,蕴含着老扬州市井的流风遗响,铺陈着老扬州地方的风俗画卷,彰显出以三把刀为代表的扬州生活文化热烈亲和的市井情调。

“里”

中国古代将人们聚居的地方叫做里,所谓“百家为里”,扬州自古繁华,人丁兴旺,房舍密集,将城市道路挤成一条条细长弯曲的小巷,遂成为有名的巷城。

我住的旅馆没有餐厅,沿着汶河路向文昌阁方向逛去,最后在一个小巷里找到了一家小饭店.点了个扬州炒饭和大煮干丝,便静静等待.此时店里只有我一个客人,老板和老板娘似乎很爱说,不停的跟我聊着.起初只是有一答没一答的应着,聊了几句却发现当地人真的很热心,他们告诉我扬州有哪些可转的地方,有哪些特色小吃,在附近还有哪个饭店,还说那年去兵马佣的时候,那里的饭菜如何的贵...呵呵,这一聊也不觉得等待的时间长了.在他们的谈话里,我才知道原来花居里过去是盐商聚居的地方,也是广陵古城的一个特色.扬州炒饭确实好吃,而所谓的干丝就是豆腐干切成的丝.饱餐一顿,别过店家,回房休息.带了一天雨伞也没下雨,这时没带雨伞,雨却下个不停.一直认为到了一个城市,如不品一下它的特色小吃,不坐坐公交车,不在小巷里逛一逛,便算不得真正到过这个城市,而此时,走在这雨巷中,只感觉自己便似这里的居民一般,溶入了这个城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