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 打雪仗的体会(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4 11:08:37 页码:7
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 打雪仗的体会(7篇)
2022-12-24 11:08:37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一

底层为烈士陵园,建有烈士纪念碑,纪念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阳江战所牺牲的同志。周围绿树成荫,庄严肃穆。

第二层为瑞禾石和瑞禾亭。瑞禾石有宋、明摩岩石刻6题。

第三层为石塔,始建于南宋宝佑年间,是九层。平面八角形楼阁式花岗岩石塔,塔身各层设明暗窗。塔高18.52米,塔旁有巨石,形如葫芦。它是阳江市的著名的人文景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公园 位于阳江市区北山公园内,公园分三层。底层为烈士陵园,建有烈士纪念碑,纪念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阳江战所牺牲的同志。周围绿树成荫,庄严肃穆。第二层为瑞禾石和瑞禾亭。瑞禾石有宋、明摩岩石刻6题。

第三层为石塔,始建于南宋宝佑年间,是九层。平面八角形楼阁式花岗岩石塔,塔身各层设明暗窗。塔高18.52米,塔旁有巨石,形如葫芦。它是阳江市的著名的人文景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石塔位于阳江市区北山公园内,是原阳江古八景之一,曾用名有"东山泉石"、"北山耸翠"、 "红陵古塔"等。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石塔位于市区北山公园内,是原阳江古八景之一,曾用名有“东山泉石”、“北山耸翠”、“红陵古塔”等。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宝佑年间,距今七百多年,1983年重修,是0花岗岩结构,为省内唯一无灰砌石塔。塔高18.5米,共九层,由1000多块重达几百公斤的长方石条垒成,塔身往上逐渐缩小,美观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禄来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因状似莲花,又叫莲花石。

北山石塔建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年),光绪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阁楼花岗岩结构,为省内唯一无灰砌石塔。高18.5米,共九层,由1000多块重达几百公斤的长方石条垒成,塔身往上逐渐缩小,美观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禄来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又叫莲花石,它像一朵巨大的莲花。瑞禾石高、宽各5米,上面刻“瑞禾”两字,直径1米。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千多平方米,1957兴建,1984年重修。烈士纪念碑内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个,比较著名的有谭作舟和敖昌骙烈士,是我市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北山公园内还有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等景点。山上亭台座座,树木参天。

推荐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二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推荐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三

今天,爸爸放假,我们一起去了北湖公园。

我们来到北湖公园门口,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原来是花盆里那些美丽的花儿发出来的,真香啊!

往前走,我们看见许多人围在那儿,便也在过去看,哇,原来是可爱的大象,那头小象正笑着要亲母象呢,让人倍感温暖。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游乐场。游乐场有许多玩的,如蹦极、丛林飞鼠、摩天轮……我玩了其中几样,分别是摩天轮、丛林飞鼠。坐在摩天轮上,我看见了许多美景。丛林飞鼠也十分刺激。

玩完后,我们向北湖走去,北湖边杨柳依依,景色迷人。放眼望去,许多船儿有的像鸭子,有的像公鸡,有的像绵羊……北湖刮风的时候,波光粼粼;不刮风的时候,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我和爸爸在岸边观望了很久,舒心极了!

突然,传来了一阵优美的琴声,原来是一些人在表演,再看看画画的人也很多,打羽毛球的也不少,好一派热闹气氛。

北湖公园是一个集玩耍、休闲一体的好地方。

我爱北湖,我爱郴州!

推荐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贵阳市花溪公园离贵阳市1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异常美丽且安逸清新的公园,这就是贵州省有名的花溪公园了。地处市郊使幽静而清新的花溪公园避开了城市的喧嚣与霓虹灯的闪烁成为在都市中奔忙的人群的理想休闲地,同时,花溪的幽静也引来了不少中外朋友和领导人的光临和吟诗弄墨;其中,以陈毅将军的赋诗尤为朴实:

真山真水倒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

十里河滩明如境,几步花圃几农田。

花溪公园的风景以鳞、凤、龟、蛇四山为中心展开。麟山是花溪公园主峰,外型酷似凶猛的麒麟,披绿挂翠怒目向天发出千锤之音,故而有"云卷青麟"之名。由麟山石条小路盘曲而上,到达半山有一个名叫"飞云岫"的天然石洞,洞外的"飞云阁"在危崖之际可供游人休息观景。山巅悬岩峭壁,状如麟角峥嵘,顶端"倚天亭"气势苍劲,依山指天,大有玉树临风之态。在麟山顶向下鸟瞰,整个花溪公园美景尽收眼底,饱览无遗。使人有了"一览众山小"的凭空驭气之感。

凤山处于田圃阡陌的平地之中,在山顶可见村寨小径如银蛇舞龙盘伏在花丛中田野上,龟山如同一年迈老匍匐于公园之中,"山势西来,河水东去"山中一阁,供游人闹中取静,山左"玉棋亭"依稀可见,山右有坝上桥伸出臂膀,与来宾客握手相别。蛇山与龟山遥相呼应,山势盘曲为三个小岫,岫顶左、中、右分别为"柏亭"、"蛇山亭"和"观瀑亭",并在坝上桥与龟山相连。

在花溪公园的深处,有名的百步桥就在那里,百步桥是用一块一块的石头放在水中在水中蜿蜒盘曲,当夏天水流急的时候,在百步桥上行走就如同西游记里会踏波踩浪的神仙一样的感觉,真是踏浪而来,逐波而去……

而继续走下去就会到了花溪公园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了--黄金大道,一条长长的路,左边是山,右边是河,两侧是整齐的法国梧桐,秋天的时候,梧桐的叶子变成金黄色掉落在地上,就像扑满了金子的道路让人回家后还难以忘怀呢,毕竟,钱谁不爱呀……

花溪是山的天府,是亭的世界,更是奇花异草斗艳争香的圣地也是溪流小河汇集之所在。阳春三月,蝶阵花潮,让人目不暇接,正是:蝶来风有致,溪去人留影。

推荐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五

今天,我们来到了辽源东山公园。一进门,哇,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满山遍野的红色和黄色交织在了一起,真美啊!

我们走进了公园。那红的枫树林,有的歪着、有的笔直、还有的像比萨斜塔一样,歪了很多,但就是不倒、但有的就不行了,都摇摇欲坠了,真是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古人曾用过这句话来赞美枫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色桦树林一点也不比枫林逊色。那金黄的叶子和高大的树干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无可挑剔。桦树中我们去看了最有名的白桦,这还专门准备了一片白桦林。白桦树体长25米,体重120千克。特征是树干有白色条纹。我们爬上了这棵白桦树,与白桦树合了影。

那边的青松也不甘示弱。挺拔娇健的身材,高大威武的样子,让人感觉到一种高贵,不畏艰难的气质。松枝上挂着一枚枚棕色的松果,就像圣诞树上挂了好多彩球,格外引人注目。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花呢!杜鹃花,紫罗兰等花卉争奇斗艳,好像一群花仙子在炫耀自己的美丽。主打的当然是菊花了,有的红扑扑、有的粉嘟嘟、有的黄澄澄、还有的紫莹莹……五彩缤纷、五光十色。形状也千奇百怪,有的在肃立、有的在晃悠、有的在“睡觉”,还有的在“喝咖啡”……走到这里时,所有人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果实也各有各的颜色。红扑扑的苹果、红彤彤的石榴、金灿灿的菠萝、黄澄澄的鸭梨……我们摘了一些果子,咬上一口,甜丝丝、脆生生、软绵绵……真是好吃!同时让你体会到了一种幸福的感觉。

啊!美丽的东山公园。啊!漂亮的东山公园。你以自身的美带给了人们愉快的心情。我爱这美丽的东山公园!

推荐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去游览的是无锡市内最主要的风景名胜区——锡惠公园。它位于无锡市西2.5公里处,包括锡山和惠山,全园面积达6.85平方公里。

<>

游客们:锡惠公园因山而得名,西部是惠山,东部是锡山。惠山高329米,周围约20多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连绵而来,山有九峰,境蜒似龙,又称“九龙山”。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惠山以泉著名,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有春申涧、惠山寺、听松石床、竹炉山房等数十处。

锡山背靠惠山,高75米,周围长约1.5公里,相传因周秦时盛产锡矿而得名。锡山是惠山东峰脉断处突起的小峰。山顶建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下有龙光洞。1958年开凿映山湖后与惠山连成一片,使之形成“真山假水”,产生“山水掩映”的情趣。

游客们:锡惠公园全国分为三个游览观赏区:一是名胜古迹区,包括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二是自然风景区,包括映山湖、愚公谷、春申涧等;三是文娱活动区,在锡山南麓。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前往参观游览。

<>

各位游客:请随我进入锡山大门。锡山大门,面对大运河,飞檐翘角,大门正中高悬“山色溪光”横匾,为当年康熙南巡时所书。进人大门,一块巨石屹立于水池之畔,上刻“锡山”两个大字。各位请看:下刻《无锡金匾县志》所载无锡和锡山的几句话,点出了此处地名的来历。

沿山路向上,锡山顶上就是龙光塔。关于龙光塔,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传说:明朝正德初年,礼部大臣昆山人顾鼎臣,游览锡惠胜景后说;“惠山是龙身,锡山是龙头,无锡所以自南宋以来长期无状元的原因,是龙头上无角的缘故。”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人们信以为真,于是后人就在锡山顶上建了一座实心的石塔。此后几十年仍没有人中状元,于是有人又提出“龙以角听,塔中宜空”。因此又在万历二年(1574年),建成七层八角的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知府施观民取名“龙光塔”,寓意龙光普照。龙光塔建造以来,屡次被毁。1924年重修时把培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顶铸重1.5吨,高2.85米铜刹,塔的高度也增加到32.3米。1992年又一次加固,纠正倾斜,把墙面由杏黄色改成深红色,使古塔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锡山脚下是龙光洞,为地下游览场所,于1979年春建成。洞前回廊、楼亭相连,人口处拱门上砖刻“隐辰”两字,“辰”属龙年,“隐辰”是把龙隐于山内之意。洞内有三百多米长的通道,两边壁上灯火通明。东部的地下剧场,可容纳五六百人。另有13个厅室,陈列工艺、陶瓷、泥人等。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18“c,冬暖夏凉,游人至此,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沿山路向南,前面看到的便是九龙壁。它由壁座、壁身、琉璃瓦顶三部分组成,彩陶烧制,以花岗岩为基座,金星绿琉璃瓦顶,全长26.71米,高4.09米,九龙腾空,气势不凡。再向西是“吴文化福寿天地”。它沿锡山山坡而建,前面立的石碑上,刻着著名书画家朱屺瞻102岁时题写的景点名称。石阶上是金石砌成的承露台,台前石柱上有巨大的福寿石桃,往上正面刻:“福星殷殷邀依琼林赴宴;寿仙默默为我海屋添筹。”背面是:“行善方可多福,守仁自然长寿。”绕过承露台,上面两座方亭合并而成的双亭,名“降福亭”。亭柱上对联写道:“国泰尽福地,民安多寿星。”亭名和对联均由我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书写。

锡山就参观到此,下面我们再去参观惠山。首先前去惠山寺遗址。

<>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早在南北朝时,刘宋司徒长史湛挺就在此建造“历山草堂”,后改为“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惠山寺。由于寺院地处福地,又因与天下第二泉同处名山胜景,于是名闻遐迩。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惠山寺山门前,看到这座黄色拱形建筑门上刻有“古华山门”4个金色题字,因惠山古称“华山”,惠山寺原是“华山精舍”,所以惠山头山门就叫“古华山门”,大门背面门槛上刻有“胜地名泉”4字。这个山门是1954年惠山街拓宽时王耀庭重新设计的,拱门顶端有双龙戏珠的装饰。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内,各位看到的两座古老的石经幢,南侧一座建于唐代乾符三年(876年),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经幢。八角形幢身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白鹿山人李瑞符书写,经幢高6.26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北侧一座建于宋代熙宁三年(107年),幢高6.22米,形制和雕刻模仿店幢,幢身刻“大白伞盖神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的做法,是宋代以后才在佛教界流行的。两座石幢分别用几块圆形湖石垒成,极具历史价值。

<>

进入古华山门,迎面是金刚殿,也叫“山门殿”。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改建于1976年。正中高悬“惠山寺”匾,匾额最早为明代陈勉所写,清雍正时蒋衡重书,现在看到的是1979年根据影片《无锡景》画面复制而成。

大殿廊柱上挂有清代无锡知县廖纶所撰的对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调为教孝,寺教忠。”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重书。大殿背面,上悬“江南第一山”横匾,系我国名画家李可染所书,它为古殿平添了几分光彩。

过金刚殿,一泓池水,水中睡莲静卧,名“日月他”。池上架一石桥,名“香花桥”。池是南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年)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香花桥是明代建造的,他和桥的名称取自佛经: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之时,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香花桥的正中石板上刻有“鲤鱼跳龙门”的圆形浮雕,中间两扇石门,一开一闭,表示虔诚的善男信女可以从开着的佛门进入,若是恶人佛门则永闭不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或者说;善门开,恶门闭。游人过桥,都会在开着的石门上踏一脚,表示愿做善人。

各位游客:下面请大家进二山门,请看古银杏树下有座六角小亭,亭中横卧一石,名“听松石床”,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它是驰名全国的江南奇石之一。石块天然断裂形成,质地坚硬,一端翘起,宛如石床。唐高宗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应无锡县丞公孙罗之邀请同游惠山,特地篆写“听松”两字,刻于石床枕端,以示纪念,虽经1200多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床边原有两棵古松,毁于元末。

“听松石床”前的古树为银杏,相传为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惠山寺僧人普真(字性海)所植,已经历了600多年风霜。据说当时共种有18棵,象征佛门18罗汉,现仅存这一棵。此树高21 米,直径1.91米,为雄性银杏,只开花不结果,离地6米的树洞中寄生的一株薛荔,也有200多年树龄了,却结出了圆圆的果实。但在1982年,这棵雄性古银杏,居然也结出了7粒白果。古银杏旁的石壁中,嵌有“頫察仰观”4个篆字,是清代无锡书法家邵涵初所写。意思是说人们在此可以“俯察古树之茂盛,仰观锡惠之秀色”。

<>

大同殿,也叫大雄宝殿,始建于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到清同治年间,大同殿及周围建筑被毁。后来在此旧址建造了一所树堂名“昭忠词”。前厅里壁上嵌有李鸿章所撰《敕建惠山昭忠词记》等两道石碑。请看这组洞堂的建筑特色,青瓦白墙,梁枋、柱头、门楼都画栋雕梁。图案为戏文风景、花卉鸟兽等。大同殿是保存十分完整的清代树堂建筑,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殿后天井中还保留三株老桂,已有1300多年树龄。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使这座建筑显得更为清雅。

由大同殿出南边门,不远处就是“竹炉山房”。这里原是惠山寺弥陀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房前平台,檐廊古朴典雅,头门边两块磐陀石。正中匾额“竹炉山房”是1979年李苦禅重题。两旁柱上的对联:“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衲子珍藏。”为无锡书法家朱家驻题写。

相传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津曾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益,用二泉水煮茶,接待朱元津。朱元津品尝了竹炉上煮的茶,极为满意,赞扬性海是罗汉下凡、后来性海和尚重建惠山寺,并创建听松庵,退居庵内,品茗听松。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茶炉,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竹炉高不过一尺,外面用竹编织,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似道家的乾坤壶,叩之有金石之声。性海常用它煮二泉水泡茶,招待客人。当时名画家王紴作画,学士王达题诗,合成《竹炉图卷》共四卷,使竹茶炉流芳于世。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重建弥陀寺时改名“竹炉山房”,专门在这里用竹炉煮茶招待四方宾客。后原炉多次被毁,康熙年间,无锡著名词人顾贞观在1684年重制了两只竹炉。竹炉山房也几经重修,现在的建筑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1984年把乾隆诗碑移到山房门厅和廊下。正中一块正面刻的是乾隆1751年首次来无锡写的《咏惠泉》诗,背面刻着乾隆第四次来无锡时写的4首诗。东边一块碑上刻乾隆第三、四次来无锡的诗句。

<>

出竹炉山房南行,就是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二泉”所在地。惠山一带,林木茂盛,泉水丰富,自古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其中“二泉”更是出名。“天下第二泉”得名于唐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名茶,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

,江苏省无锡市锡惠公园导游词

“二泉”得名以来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唐代时无锡地方官把“二泉”水送往长安。到宋徽宗时“二泉”水被列为贡品,“月进百坛”。苏东坡品饮“二泉”水后,赞称“色味两奇绝”。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六次南巡至无锡,每次必到“二泉”品茗,并吟诗题字。20世纪40年代,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作二胡曲,取名《二泉映月》,更使“二泉”驰名中外。

“天下第二泉”泉址于1954年进行了全面整修。1992年6月对“二泉”进一步清理疏浚。现在“二泉”泉水随山势自西向东,分上、中、下三池。上池为八角形泉井,深1.94米,水质最好;中池深1米,正方形,紧靠上池,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池上的“二泉亭”,初建于南宋初期,是宋高宗赵构到此巡游时特地下令建造的,并题有“源头活水”四字。亭顶装饰双龙戏珠。现在的亭子重建于清同治初年(豆862年)。亭壁上石刻“天下第二泉”出自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泉水通过暗渠从港澜堂底流入下池。

漪澜堂位于二泉庭院正中,四周游廊环绕,游客们在此可小想品茗。苏东坡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的诗句。乾隆多次在此设御座品茗,堂前匾额是现代书法家费新我所书。大门柱上有苏东坡的诗:“雪萍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怕惠泉。”

三池中下池最大,长8.6米,宽5.7米,深0.33米,是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开凿的。西池壁正中有一石螭首(俗称龙头),双爪前踞,龙颈弯突,张开大口,清泉白龙口倾注而出,构成“螭吻飞泉”胜景。石始建于明朝弘治初年,最初采用无锡本地黄色阳山石雕凿而成,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为“天下第二泉”内现存年代最早的一件古迹。池前一组太湖石,叠成观音立于鳌背像,世称“观音石”,右为龙女,左为善才。观音石下有一段铭文,落款“蕙岩”,说明这是原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蕙岩小筑”中的遗物,清乾隆年间才移到此地。

无锡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钩的墓,坐落在锡惠公园春申涧流向映山湖的洞口南边的山坡上,音乐台背后山头墓地林间,树立着这位民间音乐家的铜像。阿炳信道教,道名彦钧,无锡东亭人。生于1893年8月20日。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对民族乐器琵琶、二胡有很深的造诣,后来双目失明,流落街头。直到解放后重获新生。阿炳墓原在河口灿山下“一和山房”道教墓地。1983年12月,迁葬于此。

阿炳的代表作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创作于1939年,是作者心声的流露及生活的写照。全曲由引子和6个阶段构成,是循环变奏的曲式结构。《二泉映月》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纷纷改编,成为一支誉满国际的名曲。

<>

二泉东侧就是“愚公谷”,原是惠山寺的净月住所,名“龙泉精舍”,是明代晚期极负盛名的我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它是无锡人邹迪光在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占地约50亩,先后用十多年时间建成。国邹迪光以愚公自勉,故命名为“愚公谷”。

现在的“愚公谷”于1958年重建,具有明代古典园林特色。“愚公谷”匾是1960年郭沫若题写的。人门向南,由长廊通向荷花池畔,廊k一轩二亭,轩名“荷轩”,由著名画家吴作人书额。轩前对联“得山水清气,极大地大观”,是当代山水画家邑人钱松岳于84岁时书写的。荷轩以南的泉亭,名“滤泉”。泉边枝峰阁有唐代古联:“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南边廊内的对联“老龙听法,顽石点头”,巧妙地写出了当年惠山寺高僧讲经,老龙也前来听法,使大同殿前听松石连连点头的情景,反映惠山寺高僧佛学的博大精深。由滤泉穿过小石桥,只见假山旁有一株古玉兰,树龄已达400多年。

游客们:现在我们前往参观惠山“金粟堂”西南的“春申涧”。春申涧又名“黄公涧”,现为无锡观瀑的景观,因战国时代楚国国相春申君黄歇曾率军在此饮马而得名。山涧前石牌坊,古拙雅致。洞中一块大石横卧,如中流低柱,使洞水分流而下。石上刻有“卧云”两字,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为纪念惠山寺住持圆显而题写的,卧云是圆显的号。涧边三角亭,名“卧云亭”。

顺春申涧东下,位于锡、惠两山之间的是映山湖,古时称“秦皇坞”。1958年这里开挖出1400平方米的湖面,清澈如镜的水面使锡、惠两山的景色融为一体,翠峰、古塔、秀亭倒映湖中,风景更加美妙动人。湖畔周围精心种植乔木、灌木、花草。东面建有一石牌坊,题有“映山湖”匾额。牌坊对面,各位请看春申涧出口处的那块石头,上刻“翠螺”两字,形容锡惠山峰如少女的发会。

各位游客:锡惠公园的参观就到此为止,下面随我去观赏一下惠山直街,大家可以随意选购一些无锡的土特产“惠山泥人”。

推荐公园打雪仗心得体会实用七

太原是一座具有2520xx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今天又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水为墨、以绿为彩,绘就了一幅新的汾河画卷,建造了具有北方园林风格和汾河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园。

从1998年至今,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汾河沿岸从昔日的乱石河滩变为今日的湿地美景。市政建设者们挥洒汗水,巧手涂抹,让汾水再现碧波,让两岸再生苍翠,让太原这个北方城市,尽显湿地风光。十里烟波,绿意无边.如今,整个汾河景区已是太原这座千年古城的经典会客厅。而汾河景区的人文价值更是带动了周边地产、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潺潺的汾河水自北向南贯穿了整个太原市区。现今,汾河景区治理继续向南、向北延伸扩建。南延补充段完工后,全长 20.5公里的滨河景观带共分为四个区段,从北向南依次为:北延段、中段、南延段和南延补充段。这四个区段内的景色主题各异、亮点频现,却都让龙城儿女感受到了汾河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20xx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该项目“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推荐联合国申报人居环境有关奖项。20xx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xx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

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在公园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广场上,治汾始祖台骀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寻汾水的渊源;“梨园余音”广场上,戏剧脸谱古意盎然,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三晋戏曲文化;“五环生辉”广场健身体育活动设施完备,活力四溢,充满动感。沿汾河东岸,可领略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绮丽动人景色;“雁丘景点”依汾河古老传说而建,元好问的千古诗句为此平添几分婉约;巧妙地利用了橡胶坝运行设施形成的“沙滩碧水”、“游泳池”、“钓鱼池”和“画舫”,充满现代体育健身特色,还有亲临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乐坛”等景点。

在湖面上荡漾的游船及在主园路通行的观光车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个景区。凡有台阶的广场均专门设计了无障碍通道,欧式风格的商品售卖点平均分布,游览其间更觉方便轻松。

汾河公园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景区的30种风格各异的4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设计精巧的广场地灯为公园再现了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太原汾河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态的变化。汾河公园纵贯市区南北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万平方米。4个广场,11个景点,178万平方米的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的绿地,构成了公园特有的美;横跨汾河的5座大桥和滨河两路上的车流,又可使人尽享一种流动美。凝固美与流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是公园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园,放眼四望: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几个滚;清澈碧绿的水面,微风轻拂,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动……分布在东西两岸的“柳溪春晓”、“千禧龙腾”、“汾河晚渡”等景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人与生态融合的意境。莺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观是美丽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谐的:绿荫满目、鸟飞鱼跃的景观是人类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梦寐已久的。

夜晚,走进公园,仿佛徜徉在银河里,那盏盏灯,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闪烁。

那被镁钠灯勾勒出其轮廓的大桥,就像玉带缠在太原的腰际,闪着柔光,把人带进了水晶宫……“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黑水横流,被人喻为太原的“龙须沟”呢?而今这些景点与广场的交织,构成了最具魅力的城市美景。汾河晚渡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