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圆明园事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 圆明园事件感想(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22:43:15 页码:9
圆明园事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 圆明园事件感想(6篇)
2022-12-25 22:43:15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圆明园事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一

1、认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构建话题,导入课文。

1、在我们国家的广州市,刚刚举办了一场亚洲最高级别的赛事,你们知道吗?说说你的了解。我们的祖国国力日益强盛,相继举办了奥运会亚运会,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百五十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屈辱的事情,美丽的东方园林被西方强盗毁于一旦。

2、板书课题。强调“毁”写法。

3、轮流读课文,检查预习,随时正音。

二、细读课文,感悟“毁灭”。

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把最让你气愤的地方用“——”画出来并作一作批注。

生默读,批注。交流。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

3、这心情从何而来?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的句子,读出你的感情。

4、出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是的,侵略者的本性是残暴而贪婪的,让我们带着愤恨读一读。

5、圆明园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出示: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小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小声读。交流。

6、圆明园的灰烬里到底有什么?让我们探寻一下这座园林的瑰宝和精华。

三、品读课文,领悟“精华”。

1、默读课文,感受一下这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哪些景观和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词句)

出示: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谁来读一读这优美的文字,指名读。

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重点介绍最让自己欣赏和惊叹的部分)

3、真是巧夺天工,精美而宏伟的圆明园。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4、圆明园布局精妙,建筑风格各异,当然称得上的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些美景记在心里,我们一起回顾圆明园的美景和宏伟建筑。

出示幻灯片,辅助背诵。

5、欣赏了园林风光,我们再来看看园中丰富的收藏品。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中珍贵文物的收藏情况。

谈谈体会。所以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6、就是这样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告诉了我们:(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不可估量”要强调什么?齐读。

7、(出示圆明园的废墟画面)就在这残垣断壁面前,想象着我们刚刚漫游的圆明园的景象,同学们,你又什么话想说呢?

四、也许,圆明园的废墟会提醒我们,不忘国耻,永远要记住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最新圆明园事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二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的历史发展】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20xx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圆明园的建造】

圆明园能够达到那么恢宏瑰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役使了无数的精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历时一百多年才陆续建筑经营而成的。那么,为什么清朝皇帝要下这么大功夫,不惜工本来长期经营圆明园呢?这与满族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7世纪中叶,清军在其卓越的领袖、封建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的领导下,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动,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就这样开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烨下令在清华园旧址上建造了面积达六十公顷的畅春园,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避喧听政,清代帝王园居生活自此开始。但畅春园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后来的圆明园所取代。

畅春园周围,有许多明朝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清初时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后,就把这些前明私园分赐给清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圆明园就是作为藩赐园赐给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旧园。并由康熙帝御笔亲题了“圆明园”匾额。这座世界名园,就从这一年开始了它从无到有,由盛到衰的历史。胤祯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对于所得到的这座赐园,是非常引以为荣的,对康熙所题“圆明”二字的意义,他在《圆明园记》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藉之言,体以圆明之德。夫圆面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这里的“圆”,大意是“圆满、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则解释为“明达、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圆明园”无非是统治阶级标榜自己品德修养与才思智慧都超出常入而已。康熙皇帝题名也表达了他对皇子的期望。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它的规程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组成】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最新圆明园事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三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总面积达350公顷。圆明园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它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有亭台楼阁140多处,总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历史上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圆明园这座举世名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以遗址为主题,形成了凝固的历史与充满蓬勃生机的园林气氛相结合的独特的旅游景观,既具有重大的政治历史价值,又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圆明园被毁的悲剧,曾是中华民族屈辱的象征,圆明园的重生,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日益繁荣昌盛的见证。随着专项规划的出台,20xx年基本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目标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坚信一个充满绿色的圆明园必将成为绿色奥运的一颗明珠;一个基本完整的圆明园必将成为人文奥运的一个亮点。

最新圆明园事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四

相信所有人看过《圆明园》之后都会有一种无法诉说的震惊感,悲痛感。同样,震撼、哀痛也充斥着我的大脑和心脏,萦绕心头久久不散。

以前,我听说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故事,有多少建筑师赞叹它的奢华、雄伟,有多少画家欣赏它鬼斧神工的园林艺术所造就的意境,又有多少诗词文人不惜笔墨抒写它所表达的神韵一切都那么让我神往,我使劲儿的在头脑中构想,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难道真的是人间天堂?

耳听不如一见,确实,在我对圆明园有过见识之后,圆明园带给我视觉上的冲击,让我震惊!当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的时候,在影片中一个英国人这样评价过他眼前的所见:法国所有的城堡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园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着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务必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就是这样一座幻境般的旷世园林,英法联军为了要留下他们胜利的证据,用了三天三夜的时光将圆明园这个占地5000多亩的园林付之一炬。在洗劫中,士兵们发现了一个有许多马嘎尔尼爵士赠给中国皇帝的礼品的秘密仓库,令他们惊讶的是,中国人拥有大英帝国的大炮和枪,却从未设法改善自我落后的武器装备!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拥有先进设备却还是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闭关锁国。确实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政策带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确实闭关锁国让我们落在了世界的后面;确实是闭关锁国让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圆明园,一个包容世界之宝的皇家园林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洗劫,怎样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捶胸顿足,暗然神伤?

有人说,从圆明园的奢华来看可知当时的统治者只明白享受荣华富贵,滥用权力,这致使了整个封建统治的衰败。(ok。)我的看法并不是这样,因为在《圆明园》中,我们能够看到三代满清帝王为了国家而呕心沥血、日理万机。皇室之人都是勤勤恳恳,刻苦不终!以康熙为第一任总设计师开始建造圆明园,他将自我天文、数学上的深厚造诣,融入到这座旷世园林的中,亲自指挥,能够看到,作为统治者的康熙他始终没有让自我终止努力。雍正继位后,将我国几千年的园林艺术精髓集于圆明园的完善中,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体现他所念念不忘的国家之太平。雍正每一天要批阅3000名高级官吏呈上的奏折,每一份奏折都留下了他的意见和评语,每一天的睡眠时光竟然不超过4个小时(我感叹他们的毅力,感叹他们的学识)。圆明园并非是一件奢侈品,它是国力强大繁荣的体现,也是统治者唯一寄托的精神家园。

18世纪末19世纪初,咸丰皇帝继位。种种原因内部朝政事务荒废,外部英国大肆向中国倾销烟土,一个泱泱大国就这样沉沦。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感叹道: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可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确实应了一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闭关锁国,让我们人民失去了太多太多,然而过去终究已经过去,我们不能只沉思与一种悲愤中,我们要记住这一次惨重的教训,开拓创新,奋勇向前!圆明园的雄伟已经消逝,而它被焚烧后的遗址依在,它会让我们中华儿女奋进拼搏!历史的沉痛教训我们不能够不能忘却,我们开拓未来的步伐更加不能停止,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最新圆明园事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五

1.万寿山 俯瞰颐和园的秀丽春光

好的,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就是颐和园中有名的景点之一,万寿山。大家可以看到,这万寿山的周围是一片静谧的湖水,而这万寿山上,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物,置身于万寿山上,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期。其实呢,关于万寿山,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传闻。

在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呢,万寿山还不叫万寿山,有一天,住在山脚的王老汉家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在山脚休息了几晚,临走时给王老汉留下了一大笔钱财,听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猜出来了,那尊贵的客人真是当今的万岁爷,所以啊,万寿山的也就叫做万寿山了。当然了,只是野史。其实万寿山本来名叫瓮山。乾隆时期,刚好遇上皇太后六十大寿,于是皇帝在山脚修建寺庙,祈祷祝福,并御赐山名为万寿山,又把整座山修建成皇家园林,名叫清漪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建筑群。

万寿山上处处都是气宇轩昂的建筑,凸显了明清时期皇室的威严与庄重,我们也能在游历万寿山的途中,领略咱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万寿山同时也是个十分好的休闲去处,这里的山和水都能使咱们平静身心,融入自然。

2.大戏楼 专属于慈禧太后的戏台

相信大家对清朝的慈禧太后都不陌生。 中国清朝的慈禧太后是有名的戏迷,她不但喜欢看戏,而且自己写剧本,来了兴致还要穿上戏服上台演上一段,据说,慈禧最喜欢扮演的角色是观音菩萨。慈禧爱戏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看戏,她还特意兴师动众地建了一座戏楼,这就是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颐和园有一景观——颐和园的大戏楼。这座戏楼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戏楼。那么它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戏楼呢?

大戏楼在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戏楼。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慈禧每到颐和园内,第二天必定要在大戏楼内开锣唱戏,而能在大戏楼里为慈禧演戏的当然也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梨园界名角儿,也是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角儿,如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相信游客们走到这里时,也能体会到当时戏楼的热闹与鼎盛。

3.东宫门 体会帝王的起居环境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东宫门了。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一共有五扇门,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而门檐下则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字迹浑厚、苍劲有力。

大家可以看到,东宫门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

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大家也许会很好奇为什么会亲自给颐和园题字呢?在当时,慈禧太后下旨修建颐和园后,要求工部大臣找人为东宫门写一块匾,这可急坏了工部大臣,也是他想来想去,感到只有请光绪帝亲自书写最为合适,而且对自已日后升官发财也更有利,于是“颐和园”三个字就是这样来的。

东宫门及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咱们可以在游览东宫门这一片的时候,体会一下清朝皇帝的起居环境,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4.昆明湖 领会皇家园林的壮观

好的,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昆明湖了。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湖泊,有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大。大家环顾一下昆明湖的四周,南边是碧波荡漾的前湖区,西边是起伏的山脉,北望则楼阁成群。

别看这昆明湖波光粼粼,其实它的建造大有学问。大家可以看到,湖中央有一道西堤,自西北方延伸向南边。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湖区建筑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岛上。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也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夏季,人们可以在昆明湖泛舟消暑,体会着微风拂面的感觉,看看微波涟漪的湖面。西边青山之上的玉峰宝塔,北边翠柏之间的佛香高阁,都能让人们感觉到昆明湖的曼妙。远山近水,诗情画意,暑期的炎热也在一刻间荡然无存。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时候,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条条小船,四周建筑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5.佛香阁 尽收颐和园之美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佛香阁了。作为颐和园主体建筑的佛香阁,建筑在万寿山前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结构相当复杂,是古典建筑精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来为大家一一讲解。

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阁上层榜曰书写着“式延风教”,中层则是“气象昭回”,下层为“云外天香”,阁名 “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每月的十五,慈禧太后就要在此烧香礼佛。登上佛香阁,周围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 佛香阁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建于万寿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这座台基,把佛香阁高高托举出山脊之上,仰视便能发出高耸如天这样的感叹。

如果大家想要将颐和园的美景尽收眼底,那么登上佛香阁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站在

佛香阁上,一眼望去,远处的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都呈现在眼前。同时,佛香阁也是一处宗教建筑,在佛香阁中,相信大家能够体会到佛家的静谧。

最新圆明园事件心得体会教师及收获六

我睁开蒙眬的双眼,望向窗外。夜幕依旧笼罩着大地,寥寥无几的星星的伴随着月亮,孤单的独自挂在夜空上,微弱的光芒时隐时现。刺耳的闹钟让我一下子清醒过来,想起了今天的活动——参观圆明园。

走下食堂的台阶,密密麻麻的雨丝飘飘洒洒,使这个秋日充满凉意。我急忙跑回教室,躲在位置上,焦急的等着班车开来。

坐在车窗傍边,玻璃上蒙着一层厚厚的水汽,隐隐约约,能看到银杏大道黄黄绿绿的颜色,马路湿漉漉的灰色。渐渐地,路旁的建筑越来越稀疏。我们到了圆明园。

圆明园里小雨依旧,稀稀拉拉的雨滴点在树叶间,几枝树叶连同的枝干碰撞在一起,哗哗啦啦仿佛无力地呻吟声又像是脆弱的乐曲。当脚踏在青石板上,“当,当”的声音有规律的传来,我也沉浸在了这种悲伤的环境之中。

站在大水法的遗址面前,看着那破碎的石砖,龟裂的.花纹,心中感慨颇多。回想曾经那繁荣的岁月,再看着眼前衰败的景象,我感慨颇多。在大水法的后面,有几块不知名的石碑整齐的排列着。这几块石碑小心翼翼地围绕着一个一个石头基座,基座上的东西早已消失不见。曾经,那是尊贵的皇位,皇上坐其上,听着震耳欲聋的喷泉声,在虚荣之中被各国联军拽了下来。

有一处地方,被烧得只剩下了一个大坑。爬满了绿油油的不知名的野草。谁能想象到这曾经是闻名世界的十二生肖的喷泉。看着眼前的断壁残垣,谁还能想象出它曾经辉煌的岁月。被火焰与时间带走了一切。看着这毫无艺术感的乱石,可他曾经也是那么的辉煌宏伟壮观。心中的无限感慨油然而生。不仅仅是对这文化宝库的失去而感到惋惜,同时也为各国列强的侵略而感到痛恨。

圆明园盛世模型展,是我一直最想看的地方。但真正看到了这处,我却受到了更大的冲击。那让我站在其面前而渺小的海晏堂,在此处也如同我当时的处境。

看着整个完全的圆明园,我的眼睛仿佛穿梭了时空,看到了百年前泛黄的回想中的圆明园,在一砖一瓦之间,寻找着辉煌岁月的痕迹;在浓烟烈火中消失殆尽的圆明园,就像是一个观察者,见证了清王朝的全盛与衰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