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贵州大数据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了解贵州大数据发展情况(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6 03:35:12 页码:7
贵州大数据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了解贵州大数据发展情况(四篇)
2022-12-26 03:35:12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贵州大数据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织金洞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溶洞之王”在于它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项世界之最。如整个洞已开发部分就达35万平方米;洞内堆积物的多品类、高品位为世间少有;洞厅的最高、最宽跨度属于至极;神奇的银雨树,精巧的卷曲石举世罕见。最大的景物是金塔宫内的塔林世界,在1.6万平方米的洞厅内,耸立着100多座金塔银塔,而且隔成11个厅堂。金塔银塔之间,石笋、石藤、石幔、石帏、钟旗、石鼓、石柱遍布,与塔群遥相呼应。

洞内空间开阔,岩质复杂拥有40多种岩溶堆积形态,包括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态类别,被称为“岩溶博物馆”。洞外还有布依、苗、彝等少数民族村寨。谷牧的“此景闻说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冯牧有诗曰:“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二牧之词被认为是绝唱。

根据不同的景观和特点,分为迎宾厅、讲经堂、雪香宫、寿星宫、广寒宫、灵霄殿、十万大山、塔林洞、金鼠宫、望山湖、水乡泽国等景区,有47个厅堂、150多个景点。洞内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组成奇特景观,身临其境如进入神话中的奇幻世界。

最大的洞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每座厅堂都有琳琅满目的钟乳石,大的有数十丈,小的如嫩竹笋,千姿百态。还有玲珑剔透、洁如冰花的卷曲石。霸王盔、玉玲珑、双鱼赴广寒、水母石、碧眼金鼠等景观,形态逼真,五彩缤纷。特别是那高17米的“银雨树”,挺拔秀丽,亭亭玉立于白玉盘中,人人赞叹。织金洞不仅有很高的旅游、美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的古地理、古气象学等都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九四年唯一代表亚洲加入国际洞穴旅游协会,与黄果树、龙宫、红枫湖三个国家级景区形成了贵州西部旅游黄金环线。

织金洞已开发的洞厅47个,洞厅最宽处173米,一般高50—60米,最高达150米。洞内地形复杂,有迎宾厅、万寿宫等10个景点、40多种岩溶形态,有“岩溶博物馆”之称。

规模宏大,形态万千,色彩纷呈,是织金洞景观的显著特色。察洞内长度达12.1公里,相对高差150多米,已勘最宽跨度175米,一般宽高在60米一100米,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堆积物平均高度为40米左右,最高的达70米,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积物类别的40多种堆积形态,呈现出万干气象,无限风光,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涯的“寂静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深奥无穷的“广寒宫”、神秘莫测的“灵霄殿”、豪迈挺拔的“银雨树”、纤细玲成的“卷曲石”、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令人心魄震惊,叹为观止。据专家考察比较,织金洞规模体量、形态类别、景观效果都比誉冠全球的法国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为宏大、齐全、美观。

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风光,把织金洞映衬得气势恢宏。在织金洞地表周围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典型的罗圈盆、天生桥、天窗谷、伏流及峡谷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被国际知名的地貌学家威廉姆称为“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洞外有地面岩溶、峡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与布依、苗、彝族村寨。整个风景名胜区面积450平方公里,除织金洞景区外有织金古城、裸结河峡谷、洪家渡景区。织金城建于公元1382年,三面环山,一水贯城,城内有71处清泉,庵堂寺庙50余处,有结构奇特的财神庙、洞庙结合的保安寺等。

20xx年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成功升级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对于贵州大数据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肇兴寨面积0.32平方公里,辖三个行政村,即肇兴村、肇兴中寨村、肇兴上寨村,22个村民小组,全寨有867户,3640人,均为侗族。就侗族南部而言,肇兴侗寨是屈指一数的,有“千家肇洞”和“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肇兴侗寨建寨历史悠久,据民间相传的族谱记载:在南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间,肇兴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40多年的历史。 一九九三年,贵州省文化厅命名肇兴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

20xx年,肇兴侗寨及鼓楼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记录。

一九九九年,省政府将肇兴列为全省9个重点民族村寨保护之一,20xx—20xx年列为全省十三、二十个重点民族村寨保护之一。

20xx年一月,国务院已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在20xx年《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一。

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另有一种说法更加神奇,传说鼓楼乃外星人留在地球上的遗迹。古代外星人来过侗乡,曾修建火箭和飞碟发射架。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是侗族先人按照外星人的建筑模式建造的。在侗族歌师赞颂鼓楼的歌词中,就有“那天神仙下界送礼钱”的句子,耐人寻味。

肇兴侗寨人居“干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地方,两侧或第三楼上设卧房。一般一家一幢,也有的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居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

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每隔一年于中秋节举行一次的芦笙会,主、客竟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

肇兴侗寨侗族文化底蕴深厚,侗族风情原始、古朴。佳节期间,好客的侗家人有一种叫“或夜”的活动。这是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大型社交活动,甲寨举寨前往乙寨做客,当客人临进寨边时,主寨的姑娘们早已在寨门前摆起了拦路凳,唱起栏路歌。客人闻歌而对,一唱一应,几个回合下来,喝了拦路酒,才肯放客人进寨。寨中男人吹芦笙放铁炮鞭炮,敲锣打鼓将客人迎进寨子的鼓楼内。人们聚居在鼓楼旁的歌坪上,踩起歌堂,举行盛大的祭祀祖母“萨岁”的仪典。两寨的男女青年在寨老的带领下,拥着“萨坛”绕寨一圈。然后在芦笙曲中进入歌坪,手拉手围成男外女内两圈,边舞边唱,是为“哆也”。

夜幕降临,男女青年们意犹未尽,又集于鼓楼围坐,火塘燃起旺旺的篝火。人们唱起了大歌,如痴如醉,不知天之将明。

对于贵州大数据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您们来到素有“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美誉的贵州旅游! 孔子曾经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正是怀着这样喜悦的心情向大家介绍我们即将开始的行程。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享有“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县”、“中国十佳旅游古城”、“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中国十佳城市慢游地”等美誉的千年古城——镇远。

镇远,位于贵州东部,全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8%。千百年来,她以山川奇秀、风光秀丽、文化内涵深邃、侗族苗族民俗风情浓郁而闻名遐迩。

说到镇远,我很自豪的向大家介绍和她有关的五张耀眼“名片”。

第一张名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镇远是在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早在2280多年前,汉高祖就在这里设置了“无阳县”。可见镇远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大家可以看看车窗外,碧绿如带的舞阳河水穿城而过,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倒“s”型,把镇远城一分为二,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天人合一的太极图古城风貌。所以很多朋友也把镇远称为“太极古镇”。第二张名片是国家风景名胜区——舞阳河。

舞阳河总面积约400公里,流经镇远境内93.7公里。舞阳河的美就美在它原始的自然生态和高峡平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并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水墨画。因此,镇远又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

第三张名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

各位朋友,大家请看,这组依山而立、贴壁凌空的古建筑群就是著名的青龙洞。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境内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不少专家赞誉她是一幅“宋元明画山居图”。是我国古建筑洞窟群落中离城最近而又最能保持山水园林本色的一处得天独厚、引人入胜的游览胜地。

第四张名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村。

和平村原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军战俘收容所。当时,这样的收容所全国只有两个,一个在西安,一个就在镇远。现在只有镇远的和平村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更

显得弥足珍贵。

和平村先后关押日军俘虏700余人。在这里,日本战俘受到了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一部分有觉悟的日军俘虏志愿组织起来,积极从事反战宣传。和平村从此名扬海内外。80年代,原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工作队队长长谷川敏三等先后三次重访故地。他们一进入镇远,就屈膝跪地,顶礼膜拜。他们满怀深情说镇远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他们表示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亲属及千千万万的日本人——要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再战!

第五张名片是浓郁的民族风情名片。

镇远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是一座“移民”城市,更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中原文化、民族文化、域外文化在这里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素有“传统文化迷宫”美名。这里居住着汉、苗、侗、土家、布衣等多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至今这里还保存着几百年前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乡土家族部落,侗族的“三月三”歌节,苗族的“六月六”吃新节和端午龙舟节等,都是世代相传的万人盛会。在县城南39公里处,还有一个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侗寨——报京。这个中国最大的北侗村寨可谓世外桃源,是贵州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村寨,也是人们体验古朴民族风情的最佳选择。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好了,朋友们,镇远古城是一部厚厚的书,要说的还有很多。她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古韵悠悠。相信您一定会爱上这座美丽的水边古城。

对于贵州大数据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离贵阳市3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异常美丽且安逸清新的省级风景名胜区____香纸沟。香纸沟景区由“龙井湾、锅底箐、马脚冲、南静寺、白水沟、红子沟、葫芦冲、万丈沟”等组成,共有七十余个景点。景区内集山、水、石、林、竹、洞、寺庙为一体,各具精华山水兼顾,加上原始手工造纸技艺构成了如今香纸沟独具特色的景观。景区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渗漏涌出,交替平凡,各种上升、下降岩溶达60余处,自然形成山沟、绝壁、栈道、伐道、刀脊,因白水河支流落差形成的叠水瀑布,构成了景区的岩溶景观。香纸沟的山,山峰造型优美、怡静间丰富动人,悬崖绝壁,奇峰异石,动人心魂;香纸沟的水,水质清澈见底,涓涓细流,小桥流水交相辉映;香纸沟的树古木参天,古藤垂悬;香纸沟的竹林茂盛,葱翠郁滴,香纸沟的布依人用他们淳朴的民歌唱到:香纸沟有山又有河,还有古树古水车,青山绿水待春风,布依山歌等贵客。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这片热土上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铸就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这里幽静而清新的秀美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避开了都市的喧嚣与霓虹灯的闪烁成为了在城市中奔忙的人群中理想休闲地。

600多年历史的香纸沟“土法造纸”工艺:这种手工造纸技艺,因与东汉蔡伦的造纸技艺一脉相承,被称作“世界最古老的造纸术活化石”,早已闻名遐迩,20__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时,越国汪公从江浙率兵进湖南转贵州,带领一支军队来到这里屯驻。大量的湘人在这里定居后,看到这里虽然土地贫瘠,但水源充足,竹子丰富,尤其适合生产纸品。为了祭祀军中阵亡将士和生存的需要,他们便操起了世代相传的古老造纸技艺。于是,源于湘人蔡伦的“蔡侯纸制作技艺”便传到这里。因造出的纸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而湖南又简称“湘”,为表思乡之情,湘人就把这里定名为“湘子沟”。自那时起,“香纸”逐渐成为当地的特产行业,地名也就逐渐演变成了“香纸沟”。“香纸”曾被皇帝御赐为“神圣纸品”。

在香纸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造纸,造纸首先是选料取材。香纸沟的“香纸”原料来源于竹,竹子肉厚、质密,成浆率高,韧性好,易成型,使这里的纸品质地优良。由于香纸沟的纸由竹而来,于是香纸沟人对竹有着敬畏之心,在砍竹前,先要举行庄重的仪式,在竹子前烧三炷香后再砍竹,而砍竹用的工具只能用柴刀,忌用蔑刀,因为柴刀砍竹有“发财”之意,而“蔑”音同“灭”,有“灭竹”之意。有了原料,就进入了造纸的第一道工序——煮:将砍下的鲜竹子捶烂后,再将其与石灰掺水混合,将之放到那个石砌的大锅里,下面加柴生火,在锅里煮上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竹子就变得非常软烂;再经过半个月的浸泡,然后开始造纸的第二步——碾:经过10多个小时的碾压,竹子被彻底的碾成泥状;第三步叫“抄纸”,其中包含了很多细碎的工作,比如要先把“竹子泥”和水按比例勾兑,之后还要把起“润滑”、“分层”作用的桦叶水倒入,再将抄好的香纸压缩、挤压水分、晾干……从取料到制成成品,共包括了伐竹、破竹、沤竹、煮竹、碾压、提浆、抄纸、压榨和烘晾等72道工序。这里的人们受文化习俗诸多因数的影响,至今仍保留原始传统的造纸技艺,这对总结我国造纸的历史,有着‘活化石’的作用。”

山也青幽幽,水也青幽幽。

美丽多情香纸沟,天地如锦绣,

丛丛野花绽开口,片片竹林荡绿绸,

水车哗哗笑,石碾转溜溜。

中华土法造纸术,传承到永远。

清新迷人的香纸沟,雨甜风也柔。

凉爽伴你下河谷,芬芳托你上本楼。

温馨祥和好日月,如梦醉心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