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传统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总结 弘扬革命传统心得(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07:35:34 页码:13
传统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总结 弘扬革命传统心得(六篇)
2022-12-27 07:35:34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2传统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总结一

我校六年级(4)班袁盼盼,代表我镇中学参加了比赛。经过激烈角逐,获得中学组三等奖。虽然我们没有拿到大奖,可是,我们很知足。因为、的确和高中的参赛选手有差距。差距在于:

其一,我们的选手年龄小,参赛经验不够丰富;

其二、我们的稿件还不够凝练,还不够震撼人心;

其三、参赛前没有做“录像式”矫正练习,说明我们的备赛经验不足。找到了这些差距,我们就积累了备赛经验,将努力提高演讲水平,争取明年夺取二等奖,冲刺一等奖。

我作为辅导老师,从1:40开始到5:23颁奖结束,认真欣赏了这场难得的演讲比赛。既开了眼界,又增加了收获,还为提高辅导能力储备了经验。

第一方面,是演讲稿。演讲稿直接影响演讲效果,对演讲成绩起决定性作用。要紧扣主题(中华美德)书写演讲稿。这次大赛告诉我,演讲稿大体分三个类型:第一类是,故事型演讲稿。比如,师范学校获得第一名的参赛选手,稿件主题是“孝道”。第一部分简约地讲了孝感市“三大孝子”:董永、黄香、孟宗的感人历史故事。第二部分重点讲了,自己学校一名女生精心照料患癌症母亲战胜病魔的感人故事。传统故事讲得经典,新近故事讲得真切,催人泪下。以绝对优势取得第一名。第二类是说理型。宣讲道德观点、道德理论的同时,穿插道德小故事。理论成了稿子的“骨架”,小故事便是其“血肉”。整篇文章显得很丰满、很充盈。这样以来,理论不再枯燥,故事已被升华。市三中的参赛作品就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宣讲倡议型。往往可以从不够道德的行为例子讲起。直接用道德理论说明道德观点,论证道德观点。比如说,“讲文明”这一主题,从古代礼仪之邦,孔孟之道,讲到当今社会中的道德模范,一脉相承,脉络清晰,都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这也是很好的演讲稿。这样的演讲稿,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需要相当的论证水平,写起来那个度比前两类稍大些。

第二方面、选手与配音。以中学组比赛为例,在赛选手口语表达能力要强,心理素质要好。从声音音质上考虑女生优于男生,一般情况下,女生演讲效果更清晰,更响亮。(小学组男女生均可,女生尚无明显优势)本次比赛中大约四分之一配有背景音乐,效果不理想。原因有几点:

一、不是非常懂音乐的人,很难找到和稿件内容情调风格完全吻合的音乐。

二、演讲者的音高和速度与音乐的音高速度不易协调。

三、演讲者若考虑音乐的节奏会影响讲演;若不考虑音乐的节奏会失去配乐的初衷目的,音乐会是选手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上报录像视频,不是实地演讲,只需在电脑里合成即可,此问题不存在,配上音乐,演讲效果一定会很好。)我基于对背景音乐的这三点考虑,参赛时也未配音乐。

中华美德伴我行,中华美德伴我成长。感谢这次演讲比赛,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给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给了我们成长的力量!

2022传统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总结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班的_x,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孔融让梨》。

古时候,有个名叫孔融的小朋友,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里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觉得很奇怪,他问孔融:“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们吃。”

爸爸接着问:“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孔融才四岁,就知道让梨,上面让哥哥,下面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所以这个故事呀,虽然很老很老了,可是一直讲到了现在。

听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作文身边的一个小故事。那是一天早上,妈妈带我去吃早餐。早餐店人很多,坐我们旁边的是一位奶奶和一位六七岁的孙子女。服务员端来两碗牛肉粉,放到这位奶奶和孙女面前,只见小女孩端着自己的那碗,又一把夺过奶奶的那碗,还理直气壮的说:“奶奶,牛肉是妞妞最爱吃的,必须全给我!”奶奶说:“好,好!只要咱乖孙女爱吃,夹去吧。”只见小女孩抄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粉上面的牛肉来。牛肉吃完了,下面的粉丝,她却像没胃口似的只吃了两口,然后把自己没吃完的粉丝推向奶奶:“奶奶,我吃饱了,这些全给你。”奶奶还是笑呵呵地说:“好,好,奶奶来吃,奶奶来吃。”而这样的情景,似乎每家每户都在发生,我们家也一样。

但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后,我感到十分的惭愧,老师常常教我们说:“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可我们常常不会注意这些。

尊敬长辈,孝顺长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的小孔融为我们做出了这么好的榜样,我们当代的小学生更应如此。

在这里,我要呼吁所有小朋友,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美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2022传统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总结三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很多同学都知道,今年的10月23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__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___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感想。

我今天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

2022传统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总结四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了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绚丽多姿的精神文明。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留下来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后人,深刻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曾引领世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今天,我们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劲的活力,从过去贫弱,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令世人瞩目。

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受益者、传承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孔融让梨、雷锋助人、屈原投江这些美德故事,是我懂事以来听到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爷爷送过我一本书,书名是《我们的榜样》,其中的人物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孔融礼让谦虚,这使我接触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雷锋叔叔无私奉献,让我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而屈原投江的伟大胸怀,成就我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书中许许多多的美德人物是我们民族悠久文明的缩影,他们是我人生中不断学习的榜样!

传承文明美德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光荣任务,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崇高志向,以文明美德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我大声向所有的人呼吁:“文明美德,从我做起,让世界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传承文明美德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光荣任务,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崇高志向,以文明美德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我大声向所有的人呼吁:“文明美德,从我做起,让世界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青少年从平常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他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华章!

谢谢大家!

2022传统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总结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当我读完《中华美德颂》之后,我知道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还明白了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支撑民族进步的基石,所以我们应该发扬它。

想要发扬传统美德,传承道德文化,就必须了解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和道德文化的特征。

那么,首先让我们走进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来了解一下美德文化和道德文化吧!

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仁、义、礼、智、信“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这五大理念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仁“是指要有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主要倡导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即“正义之气“。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会道的做人态度。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即“礼仪之规。“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

“智“是指要具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已知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信“是指要具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五大理念的关系,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这是人们理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由于现在的人们缺乏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就触碰了它并且违反了它,相信对传统美德了解之后,人们会主动去维护它并且发扬它。

你看中国的礼仪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中国还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礼“的起源,是我国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西周时,周公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主张以“礼乐“治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大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尊民以礼““劝学兴礼“。尽管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物,提出不同的思想,但他们都是以相同的道德体系来治天下——礼仪。可见礼仪是治国之本,同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不应该去破坏这“礼仪之邦。“

2022传统革命精神心得体会总结六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 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