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革命传统范文通用 革命传统资料(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8:06:44 页码:10
革命传统范文通用 革命传统资料(7篇)
2023-01-10 08:06:44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革命传统范文通用一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感觉非常亲切。不仅一般道理相同,就是许多“故事情节”也极其类似。有些章节只需把其中的“法国”换成“中国”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请允许我从大处和细节两个方面来论证。.

1. 新与旧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横空出世,而是在旧制度母体中孕育成熟的。许多所谓的革命成果不过是移花接木旧瓶装新酒罢了。

我们近代中国百年风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拿我们最引以为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而言,它不单单是共产党独自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自从中国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为图自强须学西方已成大势。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其体制、文化,各个告败之后最终不得不抓最后一根稻草了--意识形态。而当时各种思潮尘烟并起,立宪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主张都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再拿我们最引以为耻的wenge来“说事”。它究竟是历史的逆流畸形,还是革命的继续?我们应从其爆发的原因说起。无论其客观原因(国内左倾,国外“修正”)还是毛泽东的主观原因(打倒官僚主义、建设更加高尚的社会主义)都是大势所定,都是革命进程的因素“作怪”。毛泽东不过是煽风点火(也决非一时头脑发热),四人等不过是添油加醋而已。

可见,历史洪流总是逐波推进一浪接一浪,我们切不可割裂了片面来看。

2. 农民被抛弃

托克维尔叹道:“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接着他分析其原因是农民被各阶级遗弃了,命运更加悲惨且无法自己改善。只能通过改变国家的命运来改善自己的命运。

中国农民亦是如此,近代以来,官员致仕不再还乡,农民中有文化有钱财有志向的都纷纷涌向城市。农村里只剩下一些货真价实的土豪劣绅。除了几个戴眼镜的乡村建设者和国家征税征兵时会想到他们外,大多数农民也被抛弃了。政治似乎与他们无关,这尤其在辛亥革命中表现得最明显,鲁迅作品中有着鲜活的纪录。而且因为战争频频,灾祸连连,农民的处境自然也大不如从前了。所以他们才会成为中国革命最后的主力军。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维尔又称:在18世纪中,文人成为法国首要的政治家,指导思想启蒙了大革命。中国近代文人的位置虽然没有这么显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建国以前。从林魏到康梁、严章,再到陈李等五四导师乃至以后的各色文人,是他们引进了新思想,开启了新风气,启蒙了心智,唤醒了人民,可以说,没有他们打开窗户放声喊,就不会有雄狮的觉醒怒吼。

4.宗教特征

中国革命虽然不能完全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完全称之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通过预言布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样“在社会与政府问题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说更自然的东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倾向也在当时中国人身上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并且同样作家们首先拿儒教开刀.因为“教会制度乃是国家制度的基础和楷模,是他们进攻的庞大建筑中最为暴露、最缺乏防御的部分.”“当宗教离弃灵魂时,它并不像经常发生的那样,让灵魂空虚软弱.灵魂一时充满了感情和思想.”这些情感和热情已变成一种新宗教,它产生了宗教所产生的巨大效果,使人们摆脱了个人利己主义,崇尚英雄主义和忠诚。”从一开始就揭示在如此众多的人身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的爱国主义、无私胸怀、真正的伟大。”这是非宗教倾向有利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倾向也会造成巨大的公害:“因为与其说宗教倾向使人堕落或风尚破坏,不如说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时的人们采取如此极端行为。”“在宗教法规被废除的同时,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类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态,不知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攀附,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栖息。革命家们仿佛属于一个陌生的人种,他们的勇敢简直发展到疯狂。任何新鲜事物他们都习以为常,任何谨小慎微他们都不屑一顾,在执行某项计划时他们从不犹豫拖延。”中国的革命者似乎也是这个种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与平等

本书还有一个重大观点,就是法国人民为了平等,宁愿舍弃自由。“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自由的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能看出我们如此熟悉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们眼中,私人权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将政治自由引入与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对立的制度和思想,这个意图60年来产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尝试,直到最后对这些徒劳无功的努力感到心灰意冷,终于抛开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回到第一个目的。于是他们归结到这样的思想: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毕竟还能尝到一个甜头。”托克维尔说得好:“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中国革命也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中央集权与社会主义的确是同一土壤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似乎应该能证明我前面所言非虚了吧。当然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但是人们不深入到我们民族的性格中去,这种透视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承认,所以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套用此话,“必须承认,所有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中国的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伟大、激烈的中国革命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征,不能完全搬用该书来解释比拟,但如果我们想深刻地描述透析中国这场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应该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参考。

2023年革命传统范文通用二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 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 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五. 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 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2023年革命传统范文通用三

一、主题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校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主题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20__年_月_日

三、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纪念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和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习俗,能对节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2、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做过文化的思想感情。

3、初步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有目的收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避免出现只认“洋节”而忘了传统的现象。

四、活动重点

了解学生分工与合作的实践能力,通过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从中得到情感启迪,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研究方法

1. 查资料(上网,查书、报纸、杂志)

2. 调查、访问(例如: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3.比较法(南方人与北方人,汉族和少数民族过节的不同。)

4.收集图片和传统节日的装饰品??

5.亲身体验,形成文册,总结交流。

六、研究主题节日

本学期学校结合清明节、端午节等节庆教育的契机,组织一系列活动。

(一)走进传统节日——清明节

1、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收集有关清明的来历及习俗,初步了解清明的文化内涵。

2、教师讲解有关清明节的知识,讲有关清明节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清明节。

3、进行诵读有关清明节的诗。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诗集。在班级中举行诵读清明节的诗集,让学生从中感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4、观看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电影。

5、撰写清明感怀文章或革命传统教育电影观后感。

6、召开“缅怀先烈”主题队会

7、各班刊出“缅怀先烈,争当好少年” 为主题的黑板报、小报。

(二)走进传统节日——端午节

1、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端午节故事演讲。

4、与家人一同包粽子体会亲情。

5、开展校园洒扫活动。从科学角度分析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大扫除,整理个人卫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6、制作节日小报。积极组织学生将端午节的内涵、民俗及参与端午节活动的感悟制作成节日小报,并开展节日小报评比和展示活动。

2023年革命传统范文通用四

电影的开头,是秋瑾就义的情景。作为母亲的秋瑾,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摆脱封建专制的荼毒,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自我的孩子却永远失去了母亲。广州起义时,林觉民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牺牲他和妻子”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向满清的两广总督府攻去,牺牲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中,留下了注定名垂青史的《与妻书》。他们本来能够享受安定的生活,却偏偏要投入到九死一生的革命之路上。即使当时的国民愚昧不堪,早已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他们也愿意为了解放并不理解他们的国民而献出自我宝贵的生命。他们发动革命,是为了彻底消灭旧制度,建立崭新的新世界,使古老的中国重新焕发生机。

几年过去了,我最近又将这部电影看了一遍,又得到了一些新的看法。

首先,革命是必须进行的吗?在电影中,孙中山的回答是西方各国经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民主富强之路。但事实上并不必须,英国革命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却并没有实现民主,而是出现了更加专制独裁的克伦威尔,英国完全被军队所控制,之后议会不得不迎回国王来稳定局势。最终确立议会主权,也是经过与国王的妥协,经过权利法案而完成的。英国的民主宪政是在上千年保守妥协的政治传统中发展而来,从大宪章开始的一个个法案使英国在人们尚未察觉的情景下就走上了民主富强的道路。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也是经过改革走上了强国之路。

其次,革命的代价太大。革命使我国许多杰出的人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战争中更是血流成河。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朝廷,清政府用了268年所建立的中央权威一朝崩溃。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即使是北洋军阀中威望最高的袁世凯也难以号令所以军阀服从他的命令,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和长期的内乱。

最终,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在辛亥革命中几乎仅有满清皇室失去了政治权力,各地的地主乡绅、旧官僚仍然存在,毫发未损。民国政府迁到北京,北洋军阀控制了民国政府,运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实行统治,镇压革命,旧有的封建势力仍然把持政权。同时,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他们经过扶植代理人的方式继续控制中国。内乱之中的中国甚至面临比晚清更加艰难的处境,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仍然没有找到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历史发展至今,一切都成为过去。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可能逐步改良,实行君主立宪。但也有可能继续黑暗的统治,使中国国势更加衰微。在历史具体的情境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先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根据自我的立场和自我所掌握的信息做出自我的抉择,他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对此刻的我们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清政府也想让国家走上富强,仅有中国的强大才最贴合满清统治者的利益,他们认为仅有让他们继续领导国家,不断进行改良,才能让国家走上富强之路。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主共和,实现他们的政治梦想,必然要推翻清政府,彻底消灭君主专制。

改良和革命是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路。可能仅有一条是对的,可能两条都是对的,也可能两条都是死路。当时的中国选择了革命,武昌的一场起义就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可见清政府统治的薄弱,清政府的失败本身就是其难以领导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无论革命本身是否必要,革命者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他们一心为国,为了国家的提高而抛弃一切。就算清政府立宪成功,也必须为他们树立起丰碑,来纪念他们无私的精神。

辛亥革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有了辛亥革命,才有了之后发生的一切,才有了我们如今熟知的这段历史和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这就是辛亥革命,这就是历史。

2023年革命传统范文通用五

根据县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关于召开党史学习教育组织生活会的要求,会前,聚焦主题深入学习,坚持学深悟透,主要看“四个是否坚定,四个强不强”(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四个自信”强不强,看对党忠诚是否坚定、“两个维护”强不强,看责任担当是否坚定、斗争精神强不强,看自我革命是否坚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强不强),深入开展谈心谈话,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对照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行深刻剖析,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四个自信”强不强方面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自己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四个自信”强不强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学不主动。参加集中学习多、落实计划要求多、被动听课摘录多,主动学习、深度思考欠缺,有实用主义、拿来主义倾向,没有逐字逐句、反复咀嚼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二是学不刻苦。缺乏把理论武装当责任、当需求的自觉意识,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缺乏学深悟透的恒心韧劲,用心、用情、用功不够,有时紧时松、事忙学停的现象。

三是学不系统。对党的创新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多为提纲挈领地学、浅尝辄止地记,学习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客观存在,没有系统吃透思想体系、重要内涵和思想精髓。

四是学不致用。改造思想不够积极主动,没有真正内化为价值取向、思维素养、理念思路、工作方法。不善于运用政治的眼光、全局的头脑,分析思考现实问题、解决处置热点难题,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还有短板。

五是对道路自信认识不深。只知道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不深。不能从本质上分清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根本区别。

(二)看对党忠诚是否坚定、“两个维护”强不强方面

   是政治敏锐性有待加强。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维护党的形象权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思考研究不深,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性、复杂性认识不够深刻,警惕性、敏锐性欠缺。犯颜直谏的勇气不够,忧谗畏讥的心理时而存在,“做人要实”不够到位。尤其是对一些自认为无关宏旨的事情,能够不管的就尽量不管,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没能立足群众需求思考问题。担当作风有所弱化。对标初心使命找差距,担当精神与使命意识还有一定差距,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日常习惯于固定思维与老套的工作方法,工作做实做细存在欠缺,提出的工作举措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纪律规矩有所弱化。党支部在“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的落实上仍有差距,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有时碍于情面,疏于对党员干部的严格管理,谈心谈话不够深刻,效果不佳。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一)突出“三个结合”,抓实学习整改。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大调研力度,确保调研有针对性,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可操作性。二是集中学与自己学相结合。自觉克服工学矛盾,认真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做到不请假、不早退。每天抽出专门时间开展自学,借助“学习强国”等载体,认真学习各项知识和技能,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三是“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扩展视野、丰富知识面、提升思维层次。积极邀请上级领导、专家前来授课,提升自身和全体干部的综合素质。

(二)突出“三用三真”,抓好作风建设。一是用真心服务群众。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到基层调研作为工作重点,全面了解基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用真情开展工作。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在位一天干好一天”,工作任务抓一件成一件,积极主动抓好人大工作的落实。三是用真格强化担当。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工作督查督办,推动个性工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担当,真正担当。

(三)突出“三个坚守”,抓严廉洁自律。一是坚守政治纪律。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养成遵守纪律规矩的自觉。二是坚守“一岗双责”。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等各项纪律,牢固树立带头遵守纪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三是坚守净化生活。加强道德修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八小时内注重用学习充实自我,八小时外注重朋友圈交往。不因个人工作或生活上的困难向单位和领导提任何要求,自觉抵制他人各种带有目的性的关照和帮助,做到不为名、权、利所诱惑。

2023年革命传统范文通用六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此外,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作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党风最本质的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迎接和战胜新的挑战和考验,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全党和全体党员同志只有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以新的时代精神赋予党风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命活力,把党风理论和实践不断推向前进,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最根本的目的是使我们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使我们党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系统性工程、创新性工程,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共同努力奋斗。党中央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论能够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为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行动的指南,中国革命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只有在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成为百战百胜的武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原则与学风。

新世纪呈现新形势,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必须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新的时期,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转型期,改革和建设仍是任重道远,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正处于攻坚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事物新矛盾层出不穷,再加上新旧体制交织期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党的执政面临以往从未曾经历过的全新的局面和环境,党自身的建设也面临着未曾遇到的新问题、新考验。面对新形势,如何解决新问题、处理新矛盾、迎接新考验?照抄照搬不行,本本主义也不行,我们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勇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才能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回顾党和国家发展历程可以知道,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种危险源自权力和地位的变化,根子在党员干部的作风。

邓小平多次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

在1994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 “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是群众观的基本前提,是贯通群众观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全心全意代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一贯立场相承接。

20xx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对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讲话中强调了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 20xx年11月,在党的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20xx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1.要改进调查研究,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

2.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3.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4.要规范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

5.要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6.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7.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8.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就是每个党员都要牢牢记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臵,职位越高越要注意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体察疾苦、汲取智慧、获得力量。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意愿,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23年革命传统范文通用七

党史上,我们把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10年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今天我们就围绕开辟新的革命道路、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汲取血的经验教训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述一下这跌宕起伏的十年。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扛起土地革命的旗帜,建立起自己的武装队伍,还创建了一系列根据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英勇的武装反抗

对于大革命失败后,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毛泽东是这样描述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等武装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革命军队的新时期。

8月3日开始,前委按照原定计划率领部队陆续撤离南昌。在南下广东途中,于9月底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武装,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和粤赣边境打游击。

8月7日,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纠正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议选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选举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为常委,瞿秋白为主席。

这次会议为挽救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换散中的中国共产党,为复兴陷人低潮的中国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和新确定的革命方针,党先后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恢复和整顿各级组织,发动武装起义。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在进攻长沙受挫后,转往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寻求立足之地。12月11日,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陈郁等,领导发动广州起义,一度占领广州绝大部分市区,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命者参加了起义。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和许多同志壮烈牺牲。

一直到1928年初,党先后发动近百次武装起义。其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为最著名的三大起义,其他起义遍及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这些起义,基本上都很快失败了。一些坚持下来的起义军,大多活动在位于数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较远的偏僻农村地区,为后来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192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在武装暴动中建立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发出通告,将革命军队正式定名为红军(此前有的起义武装已称红军)。此后,各地革命武装相继改称红军,继而又开始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二)胜利召开党的六大

武装斗争的方针确定了,但怎样开展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应当通过十月革命一样的形式靠城市武装暴动来夺取政权。所以,当时的中共中央把恢复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所部署的一系列武装暴动,都把向城市进攻、夺取城市作为主要目标。这种脱离实际的模式化方式,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酿成了不少严重的后果。党内也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在这个关键时候,经过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多次沟通,党的六大在苏联莫斯科召开,是唯一的例外在国外召开的代表大会。

很多人都会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但他们很可能不知道,莫斯科郊外的一座贵族庄园,对中国的影响比这首歌大多了!2016年7月4日,经过中俄双方10多年的努力,位于莫斯科郊区的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第一次展示新容,并举行了建成仪式。习近平专门致贺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致贺辞。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了建成仪式,俄罗斯副总理也一同出席。

1928年4月下旬起,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和100多位参加六大的代表相继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六大开会的地点安排在莫斯科南部郊区纳罗法明斯克地区五一村的一座叫“银色别墅”的贵族庄园里,距莫斯科市区40公里。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正式代表84人。大会主席团由瞿秋白等21人组成,周恩来为大会秘书长。斯大林、布哈林(共产主义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也参加了主席团,这在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历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出于保密和安全考虑,大会为参加会议的代表和工作人员编定了号码。在大会上发言和领取物品、材料时,均用号码,不用正式姓名。

大会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明确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六大把工作中心从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转到长期的群众工作,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六大在当时极为复杂的局势下,基本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六大后的两年间,出现革命走向复兴的局面。

(三)上山走出新道路

其实,早在八七会议后,1927年的9月,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被派到湖南,和湖南省委(毛泽东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一起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取得了一些成功,但由于强敌反扑,起义军相继失利。当时,毛泽东面对现实、审时度势,果断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长沙的军事计划,命令部队迅速向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作出了经萍乡退往湘南的决定。第二天,毛泽东就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文家市出发,踏上了沿湘赣边界山区向湘南农村进发的征途。9月29日,起义部队不足1000人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在此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起义军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特别是开始以连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10月27日,部队到达井冈山的茨坪。11月18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县城。11月28日,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上山了!从此,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井冈山军民,在边界各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发展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加强人民军队建设,要求改变过去军队只顾打仗的旧传统,担负起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八项注意),逐步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朱德任军长,从此朱毛红军就诞生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从实践上突破了城市暴动或进攻城市的模式,为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在这个时期,不得不提一次重要的会议,那就是1929年12月,红四方面军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书记。关键是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案,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前面,我们讲到根据六大强调的“中心任务”,开展苏维埃运动成为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重要尝试。当有了根据地,这个中心任务就具备了基础条件。

(一)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当时,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一批革命根据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开辟的赣南闽西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把政权建设进一步提上日程。1929年10月26日,共产国际致信中共中央,要求中国共产党积极建立农村苏维埃区域,建立苏维埃形式的工农政权。1930年,中共中央积极筹备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93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毛泽东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得到共产国际批准。

通过两年的准备,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举行。来自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西、琼崖、中央等根据地、红军部队,以及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总工会的6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毛泽东代表中共苏区中央局向大会作《政治问题报告》,会议还通过了根据临时中央有关宪法大纲的来电原则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临时中央提供大会讨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等法律文件。

大会选举63人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项英和张国焘为副主席。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内,设立人民委员会作为政府机构,之下分设外交、军事、劳动、土地、财政、司法、内务、教育、工农检察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等9部1局,并确定了各部部长(人民委员)人选。会后,瑞金改名为“瑞京”,瑞金县划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直辖县,瑞金由此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国家形态的红色政权,是在局部范围执政的一次重要实践,是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习治国理政艺术的一次重大尝试。

(二)红色“苏区”的建设

从1928年下半年至1930年夏,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领导创建了一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一系列主力红军部队,人数约7万人,连同地方革命武装共约10万人。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安徽等省的边界地区。1930年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到1933年,全国的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中央根据地为中心,周围的湘赣、赣东北、湘鄂赣、东江等根据地密切配合,中央、鄂豫皖、湘鄂西三大根据地互为犄角、相互策应的战略格局。

当时的革命根据地都叫苏区,即苏维埃区域的意思,由此也可见苏联模式的影响。所以,当时中央领导采取的一些政策和决策,也多少都带有“左”的倾向,这是后来招致失败的原因之一。因其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且是通过红军创立的,所以,习惯都称红色根据地。

在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苏维埃共和国政权机构,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开始学到治国安邦的本领,培养了执政能力,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造就了一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

主要有这些实践内容:一是进行政权组织建设。颁布了《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的规定,地方政权采取省、县、区、乡(市)四级制度。在中央苏区范围内,先后建立了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等省苏维埃政府,到1935年,先后建立过的县级苏维埃政府有250多个。在其他地区,先后建立过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原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西、川陕、闽东(特区)、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陕甘边(特区)和陕北、大金等省级(或相当于省级)苏维埃政府。

二是开展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根据地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国革命的命脉。土地革命的路线是:依靠贫崔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据此,各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给根据地的社会面貌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变化。

三是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1931年11月的一苏大通过了《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为苏维埃政权规定了有关工业、商业、财政、金融等项经济政策的基本方针和依据。同时,根据地还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以满足根据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了苏区地方卫生管理机构。

在这场执政实践中,我们各级苏维埃干部,为根据地的建设辛勤工作,树立了扎扎实实、任劳任怨、清正廉洁、精简高效的榜样,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他们工作作风的生动写照。他们身体力行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密切联系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后来被称之为"苏区精神”,成为党的执政风格和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后来党的建设和执政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围剿”与反“围剿”的博弈

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于是,“围剿”与反“围剿”,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博弈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反围剿:国民党军队“围剿”的重点是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开始进行第一次军事“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多人,采取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敌1.3万,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任命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苏区开始进行第二次“围剿”。我们战术不变,在5月16日到31日,连打5个胜仗,横扫700里,歼敌3万多,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并亲任总司令,采取“分路围攻,长驱直人”的战术,兵分三路对中央苏区开始进行第三次“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历时3个月,歼敌3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对其他根据地也进行了“围剿”。特别是对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先后进行了四次“围剿”。两个根据地军民坚决斗争,粉碎了敌人前三次“围剿”,也使武装力量得到很大发展。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在黄安七里坪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加上张国焘在战略指导上的错误和在苏区推行“左”的政策,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主力2万余人撤离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三军于10月退出洪湖地区。

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2月至3月,国民党在结束了对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围剿”后,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灵活运用前几次反“围剿”中的经验,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这里可能大家就要问为何是周恩来和朱德指挥的,原因就是在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会议,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思想影响,会议指责毛泽东的诱敌深入的方针和向赣东北方向发展的主张,以及毛泽东对中央急于进攻中心城市错误战略方针的批评,并撤销了他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

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又集中100万兵力对根据地开始进行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其中50万兵力用于围攻中央根据地。但是这次,由于国民党力量的强大并实施堡垒主义新战略,苏区力量和资源也陷于枯竭,加上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推行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中央红军反对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的斗争陷于失败。党中央被迫率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革命经受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中国共产党也经受了一系列大起大落。这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种考验,必须系统总结、深刻汲取这些血的教训经验。

(一)“左”倾错误的危害

在这个时期,党内出现过几次重大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危害。邓小平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这实际上从建党以来一次次用血换来的教训!

第一次“左”倾错误:1927年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瞿秋白领导下,召开扩大会议,原则通过《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等文件,错误地认为这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所谓“不断革命”要求少数共产党员和群众去执行毫无胜利希望的武装暴动的总策略,造成了许多损失。

1928年2月初,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批评了这次“左”倾错误。4月30日,中央政治局讨论并接受这一决议案。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基本结束。

第二次“左”倾错误:六大之后,革命形势有所好转。在在1929年间,共产国际先后向中共中央发来四封指示信,这些信的精神都是反“右”的,导致了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接手指示信的决议,党内“左”的急性病又出现了。

1930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不切实际地提出“左”的“策略总路线”。随后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所有红军主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幻想“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还成立了准备武装起义的各级行动委员会。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付出了沉重代价。

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受到了一些党和红军领导人不同程度的抵制,也超出了共产国际所能允许的范围,于是派周恩来、瞿秋白回国纠正其错误。于9月24日到28日,召开党的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错误。

第三次“左”倾错误:不幸的是,1931年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直接干预下,以批判“立三路线”和调和主义为名,宣扬“左”的错误观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王明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此,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开始长达四年的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临时中央虽然提出了抗日的主张,却按照共产国际的要求,提出“武装保卫苏联”一类口号,推行“左”倾关门主义的方针。临时中央通过派遣中央代表或新的领导干部,将错误路线推行到红军和根据地中,将肃反斗争扩大化,使大批干部和战士遭到杀害,对红军反“围剿”斗争造成严重影响。

1932年1月9日,临时中央作出《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1933年初,临时中央迁人中央根据地,全面推行“左”倾教条主义的方针和政策。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宣称中国革命进人到“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阶段,把“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推向顶点。其恶果,是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除陕甘、海南琼崖以外的各根据地也都相继丢失,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革命又一次跌人低谷。

(二)战略转移与历史转折

长征,完整和准确的定义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陆续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地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中旬,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二、红六军团(后来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研究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议还决定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会后,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遵义会议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了通道、黎平、猴场等会议(都在我们驻地附近,后面将组织现地参观见学);遵义会议后,召开了鸡鸣三省、扎西等会议,这些会议研究决定了与遵义会议内容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决定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的责任(习惯上有时也称之为总书记),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讨论了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部队缩编、苏区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方针及组织等重要问题。所以,遵义会议不应视为一次孤立的会议,而是以遵义会议为主,包括前后多次会议在内的系列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从历经时间上看,按四路红军计算,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整整两年。按各路红军所走最远的路程计算,红一方面军长征2.5万里,红二方面军长征2万余里,红四方面军长征1万余里,红二十五军长征近万里。各路红军长征的总里程约为6.5万余里。

从艰难程度上看,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共进行了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多次。四路红军出发长征时,总人数为20.6万人,沿途补充了1.7万人,到结束时共保留下来5.7万人。这就是说,在长征途中,红军一共损失了16万人。其中牺牲营以上干部达432人。

从历史意义上看,长征宣传了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毛泽东曾形象的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尤其是,所形成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三)党在磨难和考验中成长

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大革命失败、左倾主义影响、反围剿斗争失败等严峻危险中,在积极促进抗日统一战线、做好抗战准备的时间中,党不断探索和学习,纠正自己的错误,总结血的经验教训,一步步成长起来。

一是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积极扩大力量。

1927年4月党的五大时,有党员5.7万名。大革命失败后,据1927年11月的统计,只剩下1万多名。但是党没有屈服,在革命陷于低潮时继续坚持斗争。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在城市,组织群众开展特殊形式的斗争。到1928年6月六大召开时,全党党员恢复到4万多名。六大的举行,对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斗争,又重新壮大起来,在六届二中全会前后,党的白区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30年3月,党员增加到10万多名。1930年底,党在全国17个省恢复了省委和许多特委、市委、县委的组织。

与此同时,1930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后来又成立了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左翼文化工作者及其各种组织,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结合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1929年12月底,在福建省上杭古田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首次规定了“新分子入党的条件”,还具体规定了党内教育的方法。

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党开始在局部地区执政,也就面临着执政的考验。1932年初至1934年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苏区开展了一场反对贪污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初步尝试。

毛泽东身体力行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比如在1935年12月,毛泽东所做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系统说明了党的政策上的诸问题;1936年12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本著作,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党的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年夏,他在《实践论》《矛盾论》两部哲学著作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高度,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科学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样,就看是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共产党人。

三是注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党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长征胜利后,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同时克服了关门主义,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的政策。

1936年3月底,为加强党对北方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派刘少奇到天津主持北方局的工作。建立了山东省委、山西省委、河南工委,以及华中、华南若干党的组织,并派出一些干部分赴上海、汉口、广州、香港等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遭受重大损失的白区工作有了恢复和新的发展。直到年底,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党中央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独立自主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扭转了时局,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5月2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有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参加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为苏区代表会议)。到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前,党员总数已发展到4万余名。

土地革命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这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是来自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同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站在一起,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原则。这十年中,虽然党在指导思想上几度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而使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但是党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种种错误。正因如此,党才能够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采取正确的方针保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成果,迈向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新的历史时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