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美丽村庄建设心得体会总结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1:58:40 页码:14
美丽村庄建设心得体会总结 建设美丽乡村的心得体会(六篇)
2022-12-27 11:58:40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美丽村庄建设心得体会总结一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乡村,梦在前方》。

朋友,一提到乡村,您想到的是什么?是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还是陶渊明的“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杨明恽,冬岭秀寒松”?抑或是传世名篇《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文人的笔下,乡村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地方,有着绚丽的色彩、淳朴的民风与深远的意境,如梦,如歌,令人如痴,如醉。然而,美好大多只存在于诗卷中,现实却是残酷的。

看看我们的乡村吧,在很多村庄里,池塘、水沟、河流被塑料袋、牛粪、果皮、纸屑、烂菜叶堆积淤塞,污水横流、浊气熏天;田间地头,焚烧秸秆杂草留下的斑斑痕迹清晰可见;村里村外,滥砍滥伐,开垦荒地,植被遭到破坏,轻则尘土飘飞,扬起漫天尘沙,重则水土流失,酿成家园被毁的惨剧。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水源、田园、家园正受到污染、侵蚀和威胁。每每看到这些,我们都不禁要问:美丽乡村梦,梦在何方?

终于,我们盼来了希望。“四在农家、美在乡村”的号召犹如一股清风吹遍了黔中大地,贵州,这块开始苏醒的大地,处处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家园的活动。我们为之感慨,为之激动,为之兴奋、为之自豪。这股清风使我们坚信:美丽乡村梦,就在前方!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这一声春雷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农家,为乡村带来了一派崭新的气象。看,家园内,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瞧,河道中,清洁水源、疏通水道,治理水塘。望,田野外,清除田间残渣,普及培植技术,推行生态农业。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老百姓从好奇到观望,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从参与到感激。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经蔚然成风。

乡村改变了,变整洁了,变美了。没有了乱七八糟的野广告、没有了四处飘飞的尘土、没有了恶臭满天的垃圾……我们再不会行走于遍地果皮纸屑的街道,也不会在飞驰的乡间客车里领略漫天的沙尘暴。早晨,我们迎着晨风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傍晚,我们踏着夕阳悠闲地在散步于迷人的小溪。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的!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需要你的参与,我的参与,我们大家的参与。美丽乡村--我们的梦,努力过,奋斗过,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22美丽村庄建设心得体会总结二

这几天已经到了大暑,县城里的天气空前闷热,我和爷爷来到葛牌山区避暑消夏。

清早,清脆的鸡鸣伴着洪亮的几声犬吠打破了静谧的空气。我伸了个懒腰,翻身起床,来到村前空地,四处环顾,这儿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城市的喧闹,更没有城市耀眼夺目的的高楼大厦。这儿的天蓝湛湛的,到处都散发着青草的芳香,花儿尽情地绽放着。

房屋之间相隔不远,有二层楼房的,也有一层楼房的,还有矮小黑瓦白墙的。这时,东方出现了瑰丽色的朝霞,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温馨而恬静。

农家小院墙上挂着几根翠绿细长的丝瓜,四周篱笆上的小喇叭花嘟着腮帮使劲地吹得正欢呢。几只胆大的小鸟正忙着和院子里散步的鸡在争着觅食,有人走过时,小鸟一会儿忽地一下又飞开。乡村路上,有扛着农具的,挎着篮子的,有推车出门的人们,见了面乐呵呵地问喉一下,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

夏天的雨豪爽奔放,几小时前还是烈日当空,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让人喘不过气来,几小时后就乌云密布,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大雨滂沱。雨来得快,停得也快,大约一小时后由大到小渐渐地停了下来,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把雨后初晴的天空装扮得五彩斑斓。

乡村的夜晚恬静而美好。经过风雨洗礼后,夜空格外明朗,特别是少了城市里的喧哗与灯光,那轮金边明月又静又大又圆,还有一颗比一颗耀眼的银闪闪的小星星,像一个个小精灵,顽皮地眨着眼睛,稚气地注视着我,我也歪着头,看着它们。渐渐地不知不觉便进入了甜蜜地梦乡。

乡村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宁静、清凉。

2022美丽村庄建设心得体会总结三

我去过不少的旅游景点,每一次给我的印象都会有所不同。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西湖。我曾多次游玩西湖,每一次去都是夏天,虽然景色一样,但给人的印象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去西湖,看西湖的心情是极其愉快的。走进西湖,看到的是挺立在花坛中,枝繁叶茂的大树,铺满鹅卵石的小路曲曲折折地通向西湖湖畔。走在去西湖湖畔的路上,看着道旁花坛中开满的五颜六色的小花,闻着它那芬芳的花香,只觉得神清气爽。

西湖湖畔种满了一棵又一棵的柳树,它们纷纷垂着头,将头发放在清澈无比的湖面上梳洗。西湖的水很清,清得你能看见水中的沙石和鱼虾。西湖的水里,还安置了几个蘑菇形的小石墩,不是还也会有几只小鸟停在上头,为这静静的西湖增添了几分生趣。

西湖的湖中有一段开满了荷花,粉的、白的,交织在一起,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美丽。荷花盛开时,更是点缀了西湖一番,使西湖又增添了一些色彩。

第二次去西湖,并不是为了去西湖边玩,而是在断桥上走了走。断桥上,虽没什么耀眼的风景,但却是传说中白素贞和许仙相遇结识的地方,站在断桥上,似乎能看到蒙蒙细雨中,白素贞与许仙同在一只船上的温馨情景。

断桥不远处,记得还有一个小池子,里面有一尊许仙的雕像,他撑着一把破伞,无助的立在那儿。望见这尊雕像,心里面不然而然地生出一种凄凉之感。

最后一次去西湖,是在晚上。湖面上的小亭子上闪耀着彩色的灯光。倒映在湖面上,尤其美丽。到英语亭子和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分不出哪儿个是实物,哪个是倒影。

西湖湖畔的小路旁,地上的灯光也开启了,柔和的光衬着美丽的夜景,令人着迷。坐在椅子上往天上望去,只看见几点星光和雷峰塔的塔尖,据说雷峰塔里头还有白素贞呢!我倒还真想去见识见识!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雷峰塔里是不存在什么白素贞的!

晚上,在西湖漫步,仿佛是步入了一个梦幻仙境,我被她的美深深地迷住了,许久都舍不得离去。

腋下的西湖,果然娇艳无比,不愧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022美丽村庄建设心得体会总结四

现在,农村正是初夏季节。听别人说,初夏的农村可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后,我便有点儿跃跃欲试了,农村大变装我怎能不去?还真想去体验一下呢!第二天早晨,爸爸就带我们去中江的集凤镇当狗仔队了。

公路盘曲而上,车辆少了许多。车子向前飞驰而去。虽然隔着窗户,但是依然能看清楚窗外处处动人的美丽风景:一望无际的田野纵横交错,放眼望去,那一方方田地就像镶嵌在山上的黄、绿、红宝石。窗户一开,清新的空气就迎面扑来,顷刻间,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既然这一路上的美景就让我们大饱眼福,那么田野里就更是琳琅满目,让人陶醉其间。

来到田野,下了车。深呼一口气。啊,真是舒服,让人神清气爽,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起来。粗看,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油菜田,就像一片翻滚的绿色海洋。细看,那绿色的枝干把背挺得直直的,上面长了许多枝丫。枝丫上结了密密层层、数不胜数的嫩夹。一个个挨挨挤挤,就像好朋友正在说悄悄话呢。那这个嫩夹里裹着什么东西呢?剥开一看,原来是一些菜籽,它们有芝麻般大小,大约有七八颗。别看它小,但里面包含着许多营养呢!它们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像闺蜜一样亲密无间。听妈妈说:菜籽成熟了可以用来榨油,我们现在吃的油就是用菜籽榨的。

在油菜田的不远处,又一大片金黄的麦子田。麦秆又细又长,像一个个尽职的士兵,守卫自己的家园。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可它就像缝衣针一样扎手。

再往右看,一片嫩绿的玉米田进入了我们的摄像机(眼睛)。远看,这些玉米苗连在一起就像一片小树林。幼苗只有一个纸杯那么高,挺立在田中。一阵微风拂过它们的头顶,它们便左右摇摆地欢迎起风姑娘来,可爱极了。

乡村,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它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022美丽村庄建设心得体会总结五

一个安静的夜晚,月光照着十分美丽的村庄,这时听见一阵阵“咳咳咳咳……”不一会儿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声,铁蛋听到后立马放手下手里的活,跑到体弱多病的爷爷身边。

铁蛋连忙喂爷爷喝药。

爷爷说:“蛋儿呀!都怨爷爷这病拖累了你,你那爹娘都不来看我们,唉——”

铁蛋儿说:“爷爷,没事,只要能和您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咳咳咳咳……”一阵咳嗽声,“爷爷您没事吧!”铁蛋儿担心的问道。

“没事,你看那月亮多圆啊!等爷爷好了就带你去村口看月亮。”

“不,爷爷下个星期就中秋了,咱们再去好不好?”

“好。”爷爷笑着答应道。

爷爷为了铁蛋儿在中秋时能吃到月饼,每天傍晚就到村口捡垃圾挣钱。一天晚上,爷爷捡垃圾时。突然晕了过去,路人如何叫他也叫不醒。第二天早上,铁蛋发现爷爷不见后。满村庄的找,可是没找到,铁蛋正着急寻找时有位老奶奶说:“你爷爷在村东头一家诊所里,铁蛋儿听到后,骑着三轮车去找爷爷,由于着急铁蛋儿在路上被一辆车撞了,这时,铁蛋连忙站了起来,飞奔到医院。当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爷爷,铁蛋儿伤心的泪如雨下。

爷爷和铁蛋儿回到家,爷爷从抽屉里拿出一包东西,当看到爷爷打开那一刻,铁蛋哭的像个泪人,中秋节的月光下铁蛋和爷爷一起品尝着爷爷辛苦劳动换来的月饼,心里甜甜的。

2022美丽村庄建设心得体会总结六

古会,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灵魂深处抹不掉的记忆。古会,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灵魂深处抹不掉的记忆。

记得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三,就是邻近的村子雷庄过古会的节日。那个时候恰逢暑假,我们这些孩子当然就会十分兴奋,欢呼雀跃,其高兴劲头不亚于过春节。因为雷庄处于县城通往关中平原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是通往省会的要道,所以一到古会期间,四面八方的商贩群众就会闻风赶来。也许由于乡里交通工具落后,也许由于古风延绵,也许由于古会期间有盛大的免费欣赏的秦腔艺术,电影放映,各类杂耍等;古会的兴旺就不言而喻了。在物质和精神贫乏的年代,古会无疑是乡里人一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大交流。

或是为了补充家庭收入,或是为了开阔眼界,或是为了放松一下疲劳的身躯,或是为了让老人们看上喜欢的秦腔艺术,或是为了让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总会兴致勃勃的带上老人和孩子,到古会一游。老人喜欢看戏,孩子们喜欢看电影,杂耍,青壮年男子呢,则有一种卸不了的责任,他们有的往往会带上自己家里生产的瓜果,农具等,到古会上换些大团结以补充家用;妇女们呢,也会带上自己编织的手工品,布料等到集市上添些收入;另外,更有外地的商贩带上成品的衣服,洋布,皮鞋,凉鞋,玩具等到古会上展览,之所以称展览,因为那时人们的收入太低,有几个人家有富裕的钱去买那些奢侈品呢?七八十年代之间,大多数人家一贫如洗,人们穿的都是家里妇女们手工做的粗布布衣,布鞋,哪能穿上洋布做的衣服,更别说皮鞋,凉鞋了。也许正因为穿不上,所以人们就总是带着一种羡慕的眼光来古会参观展览,让渴望的心灵产生一种美好的梦想。如今,这种梦想早已实现,也许人们回想那时的梦想心里都会发笑,但在那个时期那种情形下的确是一种奢望。遥远的古会不仅仅是乡人们之间的温馨交流,也许还蕴含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

古会一般会持续七天,在到来的前几天,人们就会念叨再过几天就是“雷庄古会了”,孩子们也是奔走相告,好像要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沉浸在古会到来时的欢乐气氛之中。而一到那个时节,古会的第一天,孩子们就会三三两两地跑着前去,似乎在向大人们证明着自己有能力到这个世界闯荡。大人们这时也会适当的放松对孩子们的束缚,因为古会毕竟是在邻近的村子,还有孩子们都是成群结伴的,但也忘不了反复叮咛孩子“千万要小心,不要走丢了,你们都在一块玩,赶太阳下山前回来。”孩子们也会满口答应,从大人们哪里讨要几分钱或几角钱,然后呼喊着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出发了。

古会的热闹不仅仅是在古会集上,其实更在古会的路上,从乡里的小路上一眼看去,来自四面八方的乡人陆陆续续的向雷庄汇集,因为那时生产力的落后,自行车都很少,更别说摩托,汽车了,赶集的大多数都是步行前去,但也有赶着骡马车的,不过车上坐着的都是尊贵的客人,出嫁的女儿为了表示一下孝心,特意从娘家接来爹娘,让辛苦的老人享几天福,赶车的女婿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特别卖力,赶车的吆喝声回荡在幸福的田野上。当“镗镗”的车轮驶过路旁的行人边时,不难看出赶车的人的得意的神态,他们会发出“咦”“驾”“外”的指挥声,让骡马乖乖的回避行人,然后又优游自如的从人群中穿过。可惜,这一种古老的声音早已消逝,只能在记忆里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和指挥声了。赶古会的妇女们走在一起,和孩子们一样,她们也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点,古会时节是个难得的休闲时节,她们聚在一起会唧唧喳喳的品评着对方衣服和手艺,谈论着家长里短,婆媳关系等等话题。青壮年们有的担一担香瓜,有的拉一架子车西瓜,有的推着自己编织的笤帚,还有的驾着小孩,一路上说着笑着,兴冲冲前去赶会。

古会一到正午时分,就已经是盛期了,雷庄的两边街道上,商贩林立,卖衣服的,农具的,瓜果的,小吃的,一切可谓是应有尽有,万象罗列;集市上吆喝声,说话声,骡马的嘶鸣声,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大人喊孩子的高声吆喝声,真可谓是声声入耳,热闹非凡。随着街道边上炸油糕的“啪啪”声的吸引,一阵阵油香气就会扑鼻而来,卖油糕的就会以哪一种悠长的极富诱惑的口吻喊着“热油糕,又香又甜的热油糕”,待你前去,那里却早已围满了人,你就再好耐心等候。转身,旁边又是切开的红瓤西瓜,“沙甜沙甜的西瓜二分钱一斤”“快来品尝幺”,诱惑的叫卖声很快就会吸引有点口渴的人们。孩子们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就像在夹缝里游来游去的鱼,倒也自得其乐。那些到古会上相亲的青年男女,一定不会忘记到那些衣服摊前,给未来的女婿或媳妇买上一两件感心的礼品,然后手拉手就到了雷庄的戏台下。

雷庄的戏台是最热闹的地方,戏还未开,锣鼓未敲,台下就已经挤满了人,足以见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慕了。雷庄的戏一般分两场,中午一场,晚上一场。不管哪个时分,都是人山人海。雷庄的戏台是一座古庙改造的,古庙建于村子地势最高处,距离四五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那飞翘的檐角,那高耸的殿宇。雷庄寺庙里里面有很多房子。可以想象这里在解放前就是一座方圆十里的大寺庙,一定有不少和尚,也足以见出雷庄的过去影响力。解放后,人民政府宣传无神论,打倒封建迷信活动,所以精神烧香的人们就少了,和尚们也散了,不过就保留了这么一座宏伟的古代建筑,里面的神像也不知被人们扔到哪里去了,后来为了不浪费这座建筑,雷庄大队的队部就搬进了这里,里面设有民兵连,成为雷庄村级行政部门的办公基地和民兵武装的训练基地。每年一到古会时节,队部就会主动让出让演员们居住休息。

雷庄的戏台就这样红红火火了几十年,那些传统的戏目里演绎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杨家将们血染金沙滩的精忠烈魂,周仁回府的荡气回肠,一直在人们的心里回荡和上演,教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淳朴的人们;那些豪爽粗犷的西北汉子吼出的秦音震荡着大西北的土地,震荡着黄土高原的村村落落;那些装扮的美若天仙的女演员们柔婉细长的绵绵唱腔落在那些干燥的土地上,落在常年刮着西北风的旱塬上,让粗犷的西北人也有了江南一样的绵绵柔情。最爱欣赏秦腔的老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漾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绕于膝下,不懂戏剧,只为那锣鼓敲得兴奋地拍手。看戏,尤其在晚上最好,看那灯光通明的舞台,明暗闪烁的彩灯,化妆的精致美丽的演员们简直看不出一点点破绽,那一处处唱腔,手势,走姿,活化了过去的朝代,曾经的辉煌和衰落,寄予后人的深刻道理。在这座简单的舞台上,上演了一曲曲红脸忠臣,白脸奸臣的历史故事,演绎了一曲曲泣天地感鬼神的梁祝般的圣洁爱情故事,给无数的青年男女心里种下了神圣的美的种子,爱的种子,让人们懂得人间的幸福,人生的追求和意义。

可惜欢乐的古会只有七天,很快就会过去,但在七天以后仍可以看到人们的余兴未尽,人们的留恋,陆陆续续的商贩和人们还在来来往往。古会的魅力由此就可见一斑。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富裕,家电的普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整个提高。昔日繁华的古会和雷庄戏台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记忆,古会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记录着时代人们的欢乐与幸福,记录着时代沧海桑田的巨变。那一群群涌动的人流,那一声声悠长的吆喝声,那美丽的戏台,那天仙般的演员,那粗犷的苍凉的秦腔,一定还鲜活在人们的心中,鲜活在那些已经长眠在底下的老人心中,在曾经落后贫穷的土地上,在他们看不到背后今天的盛世繁华,享受不到今天的楼房花园汽车的日子,那古会和戏台一定温暖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感到了生的欢欣和人间的快乐。

古会,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灵魂深处抹不掉的记忆,就让它永远活在热爱它的人们的文字中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