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 运算律的总结(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23:24:47 页码:9
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 运算律的总结(八篇)
2022-12-27 23:24:4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1)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2)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自由说说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自己都学到了什么。再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就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接着让学生把一些综合算式进行分类、对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再现和梳理。

通过看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时,要能正确运用小括号。

以上环节,抽象的运算顺序与具体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但是仍需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对于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本周学习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的5个例题,整体感觉很好。前四个例题都是透过应用题教学过渡到怎样计算。因为我这个班的应用题比较薄弱,所以我每节课用以半的时光在教学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先是训练审题,让学生看见应用题要先去读而不是去写,不要着急动笔做,开始学生还不习惯,但是我就引导,说:这道题谁读懂了,你读了几遍,然后读明白题的站起来叙述题意,多找几个学生说。大家在一齐列式子,开始先分步并且要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本学期要训练学生的综合列式子的潜力,所以在要求学生进行综合算式。有了一些起色,但是因为学资料还的比较少,所以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训练。

接下来就是运算顺序的学习,以前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习过混合运算,而本学期是要学生透过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为什么先算那一步后算这一步,使知识系统化。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表达,对具体怎样书写没有强调。在学习例五的时候是三步计算学生看到题后会说运算顺序,在学生上黑板板演的时候书写就出现错误,当我让大家看黑板发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没有人看出来,我立刻意识到出问题了,及时补救,在黑板一步一步演示,学生说这回明白怎样写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就落地了。

我想我对教材的前后结构了解的还不详细,对以前教材这方面的资料到达什么要求还不掌握,幸亏及时发现了,要不会影响学生下一步的继续学习,也给学生计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到达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状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带给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好处。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取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飘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好处,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必须的情境,使资料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能够选取自我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一样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一样的学生学不一样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光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理解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用心性,引导学生自我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我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2.帮忙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一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此刻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对于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 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 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 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

3、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对于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一)单元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以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蛋为素材。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素材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的:

(1)体现小数在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鸟蛋、龟蛋的质量,这些数据不仅真实、可靠,而且非常神奇和有趣,同样是鸟蛋,鸵鸟蛋1.65千克多重,蜂鸟蛋才0.46克(2粒黄豆差不多、3000倍)如果没有小数,蜂鸟蛋的大小都很难描述,体现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重视学科整合,实现数学教育的多维价值。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小学各学科中,彼此之间有着前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整个教育教学的体系,如何将各学科的信息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这正是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的问题,本单元选取“形形色色的鸟蛋、龟蛋等”为素材,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合力,以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这也正是我们青版教材这套“百科全书”的伟大之处。

2、情境串

(二)单元知识分析

(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小数的意义是小数读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化简和改写的依据;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又是名数改写的依据;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是小数应用必备的知识点。所以,这3个教学重点抓住了,其他的知识则水到渠成。]

难点:

名数的改写(特别是复名数的改写)[这里涉及到精确度的要求问题。难度也不小。]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四)单元主要编写特色

1、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小数的性质也是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教材50页在学习小数得计数单位时,用大正方形表示整数“1”,它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表示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57页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依托直尺显示几厘米是十分之几分米;55页在数轴上建立点与相应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联系......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始终把小数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

本单元编排的五个信息窗,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后4个窗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索,都从小数的意义的角度切入,随着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小数的概念也逐步地清晰化和明朗化,对小数的认识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3.选择大量有意义的现实数据。

前面解读素材的时候说过清息窗的数据全部选用了真实的数据,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信息窗中,练习中也体现很充分。如(54页、6题)蔬菜之最、(60页、9)几种食物每100克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69页、5)几种植物的吉尼斯纪录情况、(70页、9)几种动物的奔跑速度、几个州的人口数据等等,集知识性、应用性、思想教育为一体,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单元信息窗解读

信息窗1(49页)

1.情境图(见教材49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丹顶鹤、信天翁、鸵鸟、鸡以及四种鸟的鸟蛋,并标示了四种鸟蛋得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丹顶鹤质量0.25千克(2)信天翁蛋的质量0.365千克(3)鸵鸟蛋质量一点六五千克(4)鸡蛋质量零点零六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认识)(2)小数的意义(三位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3)小数的读写。

3.教学建议

(1)以两、三位小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逐渐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和计数方法。

有关小数意义的教学,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接着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认识,同时以两三位小数为例,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归纳总结小数的意义。例题没有涉及三位以上的多位小数,练习中基本也没涉及。目的是降低难度,集中精力以两、三位小数为抓手,充分认识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细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分母是1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学习例题和作基本练习,对小数的认识逐步加深。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像58页0.0297千克;64页0.0528;72页1.3295公顷;74页40075.5696千米这样的四位小数或者在生活中遇到更多位数的小数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主迁移,自命其理,逐渐就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

(2)在自主整理数位顺序表的活动中理解小数数位及数位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材51页在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示,教师可以把数位顺序表中的记数单位一行字去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去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理解。(让学生独立去填,完全放手)

(3)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

教材53页用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没有把此内容安排在探索里,而是将它放在练习中,建议教师将它当作又例题功能的习题来处理,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的小数吗?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不能把他和普通习题一样看待。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青版教材把小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册本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其内容是小数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所以,本单元是整个小数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语言归纳小数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完例题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到书店买书《谈谈新的学习方式》5.35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5元;《童话大王》3.85元;《我们爱科学》8.10元;还有测量身高,小红1.46米,小明1.52米。

(2)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小数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是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简洁的语言抽象概括数学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要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材在学习小数的意义的探索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直观模型(见教材50页两位数是平面图形,三位数是立体图形),这些数学模型对学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希望老师们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出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4)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教材中原创的教学情境,我个人的意见是:一要尊重。二要理性对待。之所以要尊重是因为,青版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应该说凝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线骨干教师的智慧。又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应该说是比较实用和有效。因此,老师们要深刻地挖掘其内涵,充分利用她,用需老师的话说,不要贱卖了她。说道理性地对待教材中的情境。是因为,受教学条件、学生生活环境及地域特点的影响,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地挖掘真实、有效、生动且有浓厚的“数学味”的教学情境,来代替原有的情境,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情境引入应有的价值。

5、自主练习

53页第2题55页小屋

信息窗2(56页)

1.情境图(见教材56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平胸龟、蛇龟、绿毛龟、金钱龟和小鳄龟及五种龟的龟蛋,同时还标示了五种龟蛋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5组:(1)平胸龟质量11.68克;长0.4分米(2)蛇龟质量24.12克(3)绿毛龟质量11.85克(4)金钱龟质量24.3克(5)小鳄龟质量11.84克;长0.40分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5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2)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3)小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4)小数的化简(5)小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对学习新知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信息窗中提供了5条信息,从组合的角度来说,学生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提惯了的加减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面对这些信息他们还会提出“谁比谁重多少的问题”。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他们提出对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问题(你能提出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大小的问题吗?),保证学习时间的有效性性。

(2)教学小数的性质,突出对性质内涵的体验。

首先体验性质的合理性,然后体验性质的应用性。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57第2个红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58页小电脑)。在总结发现小数的性质时,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个例子,从规律的发现和总结的角度来讲,例子有些单薄,说服力不强,因此,在学生总结发现规律前,建议能引导学生再补充一些类似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发现。例2.5元=2.50元。0.1米=0.10米=0.100米等等,这些例子,可为小数的性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许多实例里,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比较大小的练习中,压缩思考过程,掌握比较要领。

学生在红点教学的过程中,初步接触了比较小数大小时经常遇到的一些情况(整数部分不同的、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末尾有零和没有零的),并详细地体验了比较的方法。那么,在自主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应用初步获得的经验,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进一步体验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大小的要领。如59页2(2)比较0.604、0.64、0.064、0.46、0.6的大小,都是纯小数,只要看十分位是6的挑出来比较0.604、0.64、0.6再看这三个数百分位,由小到大排起来是0.6、0.604、0.64,剩下的两个比较小的数0.064最小,因此,五个数的排列顺序是0.064、0.4、0.6、0.604、0.64,如此处理练习,能够引导学生压缩思考过程,体会比较的要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程度。

(4)在开放的问题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规律。

61页11题。在8.□78.47,方框里可以填0、1、2、3;56.24﹥56.2□方框里可以填5、6、7、8、9;通过填这些数,如果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数小的那个小数比较小。练习12题把组成用卡片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顺序,学生又一次体验了在第11题里的发现。这些发现就是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法则,掌握这些法则,就能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正确作出判断。

4.注意的问题

(1)红点1和红点2的教学顺序可以随“问”而“行”

见教材56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哪个重?哪个轻的问题后,学生可能先提绿毛龟蛋与金钱龟蛋相比,哪个重?也可能先提小鳄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个重?由于这两个知识点不存在着先后之分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随机确定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

(2)利用直观手段,发现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实际是分数性质在小数上体现,因为小数末尾添上0体现在分数上就是分子分母都添上0,小数末尾去掉0,道理也是如此.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的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小数的化简与改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手段来说明。(见教材57页)这两个图的作用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

(3)对教材中设置的关键性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例如58页在学习小数的化简时教材中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在学习小数的改写时,教材有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对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一定引起重视,不要一掠而过,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5、自主练习

61页10、11题

信息窗3(62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四种鸟蛋的质量关系”。情景图上呈现的是杜鹃、蜂鸟、锦鸡、几维鸟,同时还标示了几维鸟蛋的质量及它与其他3种鸟蛋之间的倍数关系。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几维鸟蛋质量460.5克;(2)一个几维鸟蛋的质量相当于10个锦鸡鸟或100个杜鹃蛋或1000个蜂鸟蛋的质量。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问题。

3.教学建议

(1)解释新的表述方法

过去,在小学数学阶段关于扩大和缩小的问题,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有人认为缩小一倍,原来的数就为0a-na).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的教材在表述上做了变化(见教材63页),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它的.......倍”“缩小到它的......分之一”.

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扩大到它的10倍

缩小到原数的1/10

缩小到它的1/10

(2)处理好“补零”的问题。

在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解决问题时,重点要解决好“补零”和“去零”的问题.特别是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补零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非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0.1,如果缩小到原来的1/100就是0.01,小数点后面的0要自己补上。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零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0(教材63页最后一个绿点,只是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计算过程.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将“补零”问题处理到位)

4.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新旧表述方法的取舍问题。

前面说过,将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表述方法与以前不同了,那么,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就要一行的表述方法为准绳,废除原来不科学的说法。特别是有些不正规的学生用书中,可能还会存在老的说法,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加以说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2)根据认知需要确定例题功能。

案例见幻灯片人教版小数变化的规律。

5、自主练习

66页第9题

信息窗4(67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天鹅的成长”。情景图上呈现的刚出生的天鹅和成鹅时天鹅,图中同时还标有这两个时期天鹅的体重。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条:(1)刚出生的天鹅体重200克;(2)成鹅的体重是10.5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单名数的改写(2)复名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掌握名数互化的3个主要步骤

a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

b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

c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移动几位。

(2)引导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了红点单名数的改写和小电脑复名数的改写以后,对名数的改写方法有所了解,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个人的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改写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注意的问题

(1)体现改写成相同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67页提出的问题是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不同的单位改写成相同的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身就是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突出体现这一点.

(2)鼓励改写方法多样化。

关于多样化的问题,一是,例题本身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探索部分,第一个孩子是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第二个同学的做法是将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另外,学生还可能有其他算法,①200克=0.2千克;②0.5千克-0.2千克=0.3千克;③10千克+0.3千克=10.3千克。

(3)复名数的互化是难点,要突破。

小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之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常常把进率弄错(进率是10还好说,进率是100、1000或60的就有些困难),二是学生对单名数复名数的认识不足,过去在整数部分接触的就不多,到了小数部分,名数的互化比整数部分更复杂,造成学习上的困难。68页小电脑,出示的是一道复名数改写的题目,这是本信息窗的教学难点,教材只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改写过程,其目的是增加他的开放性,但并不表示可以弱化它,教师不应轻描淡写,一定要一步步给学生讲解清楚,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

5、自主练习

68页第1题

信息窗5(71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测量鸟蛋”。情景图上呈现两个孩子正在测量鸟蛋的长径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组:(1)小华读得鸟蛋长径是3.9厘米,小明读得鸟蛋的长径是4厘米;(2)鸟蛋的宽径是2.04厘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2)求小数近似数方法的巩固(特殊情况取近似数)。(自主练习中:将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保留后的小数末尾正好是0的数。)

3.教学建议

(1)探索环节,要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见教材71页,设置了2个关键性问题,合作探索部分,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近似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理清保留小数的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依此类推。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求小数近似数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保留不同位数小数的精确程度问题,如:教材72页绿点2.0中的0可以不写吗?这个绿点的设置是让学生体会精确程度。如果不写.则表示2.04保留到整数,写上0则表示保留了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比精确到整数的精确程度要高。虽然2和2.0从小数性质的角度上看,大小是相等的,但从精确度上看,它们表示了不同的精确程度。所以,近似数2.0末尾的“0”在这里不能去掉。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感受求近似数的意义。

比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必然产生误差,所得结果都是近似数(身高1.63米);如用直尺测得课桌的长是1.12米,用秤称小名的体重是25.5千克,这里的1.12和25.5就是近似数,还有对大数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取近似数,如某城市有13.5万人,中国有13.1亿人口。这里的13.5万和13.1亿都是近似数.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与实际大体符合的数据或者说是接近实际的数就叫近似数,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1)适当增补使用“≈”习题。

教材上没有出现让学生自己写“≈”的习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补此类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因为在后面学习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用到“≈”。

5、自主练习

73页第5题74你学会了吗。

(六)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问题

1.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意义的模型?

2.小数的性质和名数的互化都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教学中,应怎样发挥计算器的作用?

4.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提升作用应如何把握?

对于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乘法的分配律学生在本册书中是接触过的。譬如第42页的应用题第7题,其中就渗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数学一课一练上也有过这种类似的形式。以前在讲的时候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用,是为了计算的简便。所以,在练习中我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学生说清楚括号中的1是从哪儿来的。但是简便的思想渗透得还很不够。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的时候,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采用简算的方法。哪怕他们在经过了第四题的练习时也是一样。

今天教学了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对于例题的解决,学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5+65*5和(45+65)*5,通过各自的计算得出计算结果相同,然后把这两条算式写成等式45*5+65*5=(45+65)*5,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等式的理解: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然后又让学生再仿写了几个算式后让学生观察等式总结自己的发现,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但用语言表述有困难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几个学生把第3小题填错,其实包括后面的练习中,把a*c+b*c改写成(a+b)*c的正确率要比把(a+b)*c改写成a*c+b*c的正确率高,可能还是学生受以前:45个5加65个5也就是(45+65)个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没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从而也没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缘故吧。想想做做第2题的第3小题74*(21+1)和74*21+74部分学生没有发现它们是相等的,我让认为相等的学生表述理由,学生能把算式改写成74*21+74*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变形成74*(21+1),学生理解后我补充77*99+77=□(□○□)让学生填空,完成情况好多了,在拓展练习时补充了a*b+b=□(□○□)和a*b+b=□(□○□)让学生进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但学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学生多习惯列式48*3+48*2来计算,却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列成(3+2)*48来计算,虽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例题教学时只关注了得出等式,却忽略了让学生比较等式两边的算式哪边比较简便。于是在第4题的算算比比中才补上了这一点。

对于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混合运算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脱式计算)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习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因为导学单的使用,一切进行地很顺利。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节的导学单,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导学单重点、难点突出,将事半功倍。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算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我将本课巩固练习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对于运算律的复习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注重考试策略 遵守考试纪律》。

同学们,紧张的期中考试就要开始了,它既将检测我们半学期的学习成果,也凝聚着家长的心愿、老师的期盼、我们同学自己的理想。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做好各项准备,争取优异成绩。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或要求:

一、 树立必胜信心,投入良好心态

首先要调整好考试心理,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其次考试复习要有的放矢,复习充分,注重复习效率;第三是注意劳逸结合,不要临阵磨枪;第四,要有足够的自信心,拥有自信,就拥有成功的一半。

二、 严谨细致审题,克服粗心大意

在考试过程中不仔细审题,容易答错、答偏。所以答每一道题前都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意。审题时不可求快,不能粗枝大叶,不能想当然,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注意每题中的关键字、词,分析清该题的考查要求、相关知识点,使用什么方法最佳,尤其理科运算粗心出错、文科如作文题,匆忙下笔且文不对题的话,成绩将大打折扣。

三、 讲求规范书写,力争既对又全

试卷上字迹要工整、清晰,减少涂改,争取好印象,赢得“感情分”。先易后难、先小后大、控制解题节奏、调整答卷速度等考试技巧要运用好,会的要对、对而全、全且规范,力求得满分。

四、 做到诚信考试,杜绝考试作弊

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诚信做人、诚信考试”,严格遵守考场纪律,用真诚经营学业,以真实成绩告慰父母、报答老师、勉励自己。为此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结合我校学生考试规定,重申考场规则摘要如下:

1. 要严格依照教务处排定的位置就坐。

2. 不准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考前应自觉将所带物品放到指定的位置。

3. 不准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参加考试。进入试场先要检查你所坐的位置,要把课桌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4. 在考试过程中禁止使用通讯设备及有储存功能的电子设备,如手机、计算机器等。

5. 考试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考场,哪怕是上厕所,上厕所必须登记。按时参加考试,注意考试时长,不得提前交卷。

6. 在考试过程中不准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手势,不得冒名代替,不得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不得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

对期中考试中确有违纪行为的同学,年级组、学校将依据“学生手册”之“考试规则”第9条规定,严肃处理!

同学们,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结果;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收获。让我们以必胜的信心、发奋的努力、诚实的作风、坚韧的毅力,共同跨越新的高度!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