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1:46:45 页码:14
2023年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通用8篇)
2023-11-21 01:46:45    小编:ZTFB

3.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做出调整。写心得体会需要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和客观评价。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来到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已有两年,第一次产生了想去学校的图书馆一探究竟的念想。幻想着能到图书馆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在不断的阅览当中,使自己变的有修为,有素养,做文明的公民。现在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看着那一架一架的书籍,我竟有些手足无措,早已眼花缭乱了!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看到这次论文题目我颇为郁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从未看过中国传统戏曲,说来很是惭愧。我只好向周围朋友求救,希望他们推荐给我一些好剧。收获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挂帅》、《窦娥冤》、《霸王别姬》《西厢记》、《牡丹亭》等,我本来想看《西厢记》的,但后来我选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说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我虽然没看过中国传统戏曲,但还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的,不至于孤弱寡闻。《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没听说过了,这让我有了很大兴趣,所以就决定看它了。

在看之前我决定先做一些功课,怕看不明白,听不懂。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地苏州,它作为我国传统的戏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兴盛于明清时期,后来逐渐衰败,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传承危机。可喜的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本人也十分得意此作品,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全剧充满朝气,非常赏心悦目,融合现代剧场和古典精神,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戏是在网上看的,虽然不是去现场看的,效果还是很好。整部看下来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

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二十一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迥异于明清时代,这次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一方面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但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很明显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经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的版本里没有出现的情节都排上去了。你要欣赏文辞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别是张继青的。至于青春版,这些个文辞也都在,只不过演员是年轻版的,论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过老一辈的,但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演员的扮相和道具都很华美,可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昆曲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牡丹亭》则是昆曲中的经典之作,它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牡丹亭》和昆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传承和使用,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昆曲是如何影响《牡丹亭》的。

第二段:昆曲给《牡丹亭》带来的审美价值。

昆曲作为戏曲文化中的代表之一,不仅有着独特的歌唱、表演等艺术形式,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价值。这些审美价值在《牡丹亭》中得到体现,如“白莲社”场景讲述的女子修习诗书礼仪的美德;“踏莎行”场景中通过物我交融的方式表现的爱情美好。这些场景都植根于昆曲中的审美价值,不仅完美体现了儒家思想,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第三段:昆曲对于《牡丹亭》的表演风格的影响。

昆曲中有着独特的表演方式,如“唱腔”、“行当”等,它们在表现人物情感、掌握节奏上都具有极高的要求。而这种表演风格也成为《牡丹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表演时,演员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同时,昆曲表演者通过表情和动作的配合,增强了表演的效果,展现出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

第四段:昆曲对于《牡丹亭》中的人物塑造的影响。

在昆曲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直接刻画”、“间接刻画”等。而这种塑造手法也被成功地应用到了《牡丹亭》中。比如“李白登黄鹤楼”场景中,通过对李白的直接刻画,展现了他的豪放不羁和自由散漫的性格特点。再如《牡丹亭》中黛玉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昆曲中许多女性角色的特点,她的清丽脱俗、淡然自持,都展现了昆曲中女性角色善于自我保护、饱含理性思辨的特点。

昆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与传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牡丹亭》中的体现更为明显。例如《牡丹亭》中的诗歌,很多都是借鉴了昆曲中的诗歌,如“岳阳楼记·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诗句就借用了昆曲作品中的唱词。在加入了昆曲中的文学元素后,《牡丹亭》变得更加有诗意,更加精神奕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我们更加体验到了昆曲的美好。

总结:

昆曲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对《牡丹亭》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审美价值、表演风格、人物塑造、文学创作等方面,还包括了其他方面,如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等。这些影响在当下社会及文化中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它们,让昆曲和《牡丹亭》得以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看到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最近颇不宁静。看了经典的游园惊梦,想起小时候。我有一个伯父,跟我爸爸是一个爷爷的。伯父是个中医,记得小时候他家客厅左右两面墙贴的就是牡丹亭的图片。那种二十年前流行的,就好比十几年前农村特别流行的扁一样吧,二十年前的是纸质版的画。记得老妇人,春香,小姐,柳梦梅。那时候我还小,字都认不全,也就记得这几个人名,不过那图片是挺好看的,那人物形象都是带着戏服和实景的,现在看来也是挺精美的,就好像带插图的故事书,每一幅图下面有一段简单的文字,大概就是介绍图片上的内容吧。

每次我去他家时候我不喜欢看电视,就爱看墙上的画,和画里的人,字就不认识多少,只记得妈妈说是一出戏,牡丹亭。一个官家小姐和一个翩翩书生的爱情。好像爱情戏里总有个聪明伶俐的小丫鬟,有个古板的老夫人,老夫人阻止,贴心丫鬟鸿雁传书。妈妈说。现在看戏文,大概明白了当年画的是什么了,只是这一出戏并没有万般阻挠的老夫人,也没有让贴心丫鬟聪明伶俐的鸿雁传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是爱情可让生者死,死者生,总归是有艺术的处理。

十多年前,我的梦里曾经出现了一个温暖的人,总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给我温暖,给我力量,给我特别安心的拥抱。好像每次都在我人生重要的时候或者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出现在我梦里。我梦到他很多次,却从来记不起来他的脸,也没有问过他的名字,唯一清楚的就是我站在他身边的感觉,还有那温暖的怀抱。不高不低,我站着刚好到他胸前,大概第二个扣子的位置,不胖,也不瘦,稍微壮壮的感觉。我一直在找他,后来,上大学之后很少梦到了,我想也许是快要遇到了。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个人,站在他身边时候,就好像回到梦里一样,欣喜的以为终于找到了。竟忍不住想靠近,想关心他,想他不被任何邪恶试探,永远阳光明媚。

后来,我又梦到了那个久违的梦中人,这一次不是我的挫折,是两个人一起开心的生活,看清楚了他的样子,就是现实里遇到的人。当我第一次站在曾经的天家庙宇里,面对神佛时候,我想好的心愿突然烟消云散,脑子里慢慢的浮现出三个清晰的字,是他的名字。我知道自己怕是躲不过了。从认识开始我就没有一点点套路,最终也没有。只可惜现实里的人终究不是那个人吧,所以我才能和他在梦里渡过了开心和不开心的,加起来是一个完整的一生。也许我就不该记着那些梦,也不应该执着的寻找一个梦里的人吧。

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在汤显祖与牡丹亭的课上老师说的。老师的语言并不华丽,不过,很好听。那时,语言也不能表达这一句话里面所饱含的至情至性,或许只有用一生的勇气去尝试一次后,才会体会里面的坚决与不灭的希望。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真情。或许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我们毫不放过别人一个小小举动所带来的善意,突然间,又会怒不可遏的谴责对方偶尔的冷落。在现实面前我们却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又一次一次的等待,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们却又一次又一次把它推开,然后再去寻找所谓的美好与向往。在寂静的深夜,我常常会想,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真诚相待,以情换情,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开心或者不公平;了。如果是这个样子,那我的好朋友不也会将关心和爱护分给无数个别人,我也就不会对他很重要了。过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好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后我更意识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情不能强求,真情不能滥竽充数,真情更不能在我们都心浮气躁的时候降临于斯人。生命过于短暂,人生又过于冗长。我能做的,就是安静的静守在心灵的原地,简单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简单的日子里面自由有我最真实最纯真的快乐。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传成佳话。但是,每个成功背后否会有那么一段绝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爱情。其实,我不相信,在21世纪还会有像杜丽娘一样刚烈痴情的女子,也不相信有像柳生为没有结果的人鬼之恋海誓山盟的男子。这种爱情太不平凡,以至于荒唐。不过,却给了我,不,还有我的同学门相信爱情的机会。对于那些恋爱过或者不敢尝试爱情的同学,杜柳的生死爱情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录了。再过两年,我可能就得单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机械的做着某一件事,又或者会去爱一个不怎么对的人,久了,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或者自暴自弃。那我希望自己可以回想起,回想起现在的拥有的那份感动和执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爱,请深爱!

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所以就喜欢寄托感情在这些伤怀之词里面罢了。其实,生活呢,其实就是一碗杯水,没有那么多汹涌。我们每个人都在透过它看世界,角度对了,彩虹也就出现了。杜丽娘在伤春写真之事,也算属于少年时期的多愁善感,现在看起来她也应该再乐观点儿的不要因为相思而死,不过,为了汤显祖的剧情,为了杜柳生死爱情的佳话,丽娘还是必须得伤感下的。这样的说法也没有批评杜丽娘的意思,调侃一下,活跃气氛。不过,我必须承认,并大声的说,至情至性之人,无人能及丽娘梦梅二人也。

在这里一一细数《牡丹亭》给我哪些体会了。至情我想自己并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为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这种东西就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至情,所以至情才会让人乐此不疲,她才会独有那隽永之美。我在平凡生活中能体会到至情,就是像我们每个人的爸爸妈妈,为了爱情,敢用一辈子来承诺对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会儿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面包会有的,这份情也会有的。现在,我希望做一个爱笑的女孩,做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简单并温暖。我希望得到快乐并让让快乐感染身边的人。偶尔任性,却不犀利;偶尔敏感,却不神经质。乐意和大家分享所有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高兴,就笑,让大家都知道。悲伤,就哭,然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牡丹亭》的演出时间是晚上6点半,据说要根据每晚的日落时间进行微调,以应和日暮的剧情,myway的阿姨讲,去课植园10分钟的路程,我们5点从房间出来,一路向东,穿堂过巷,跨了几座小桥,到课植园时已经6点多了。爸爸研究了街上矗立的导游图后说,"我们从镇子的西南端走到了东南端。"途中给溪溪买了一把折扇、一个绣面圆镜,溪溪喜欢得紧。

课植园已经闭园,和溪溪一起在课植园门口的《牡丹亭》海报前留影,溪溪指着海报说:"妈妈,我喜欢那上面的衣服"--妈妈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曾经非常的迷恋戏服,嘿嘿!

课植园门口的服务人员穿着绣有牡丹亭的背心,检票时每人发给一个小袋子,妈妈一开始还以为是湿纸巾,撕开才发现原来是驱蚊带,室外看戏,蚊子想来不少,到也难为组织者的贴心。

穿过几进厅堂,来到课植园的后花园,花园小径的尽头,一池秋水以及竹林掩映中的一亭、一桥,便是实景舞台了。

日暮将至,东南角亭子前的古琴叮咚渐响,接着西北角小桥后的箫声呜呜应和,琴抚箫吟后,春香和杜丽娘浅唱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逶迤而来。

溪溪悄悄的说:"妈妈,那个穿粉衣服的是杜丽娘?"

妈妈悄悄回答:"粉衣服的是丫鬟春香,穿青衣服的是杜丽娘。看戏不能讲话的,有问题,看完戏再问。"

"要是粉衣服是杜丽娘就好了,我喜欢粉衣服。"溪溪细声细气的说完后开始安安静静的看戏。

《牡丹亭》原文共有五十五出,这次节选的是原文戏折里面的第十出《游园惊梦》、二十三出《冥判》和二十八出《幽媾》。看演出前,见有文章将谭盾的实景《牡丹亭》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进行对比,批评实景《牡丹亭》--《冥判》一出中阎王殿下的胡判官、黑白无常等大鬼、小鬼太闹腾,但是我却觉得这段处理得很不错--阴冷而不阴森的阎王殿,鼓点清冷而明快,最主要的是扫掉了我唯的一顾虑--演出前,我一直担心阎王殿的那段戏会吓坏溪溪的。当那个判官说到:"想我当年也是个多情的。",观众席上顿时笑声一片。

三出戏衔接得很紧凑,毫无突兀之感。印象比较深的是《惊梦》里柳梦梅的浪荡、《冥判》里阴间的温情。最爱的仍然是唱词,像"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样的唱词,心中念过不知多少遍了,现在软软糯糯的苏白唱出来,心中仍是感慨无限!

溪溪的兴趣则是大团圆的结尾,杜丽娘和柳梦梅穿着花团锦簇的大红喜服拜堂成亲。

尾声处理得很有现代感,抚琴的和吹箫两位年轻女郎梳马尾辫,着黑t恤,乘一叶扁舟渐行渐远。

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观看牡丹亭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若干年前就被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深深吸引,一为那华美的词句,二为那精巧的构思,世间只有情难诉。

至于《牡丹亭》的现场表演,一直没有机会观看过。虽然看过几个相关的折子戏,但也是电视上偶然碰见。但我并不觉得它们很好看,记忆还没《烂柯山》里的《痴梦》深刻。

《牡丹亭》青春版出现后,昆曲才在我内心活了起来。

青春版《牡丹亭》基本保留了原作者的面貌,青年演员拉近了青年观众和戏的距离,也和戏中人物的年龄距离不是太离谱,让人觉得亲切。

服装、舞美、灯光富有现代意识,杜丽娘在阴间那件大红外衣,婚纱般,耀眼。音乐也加进现代元素,用了和声,也增加了一些前奏间奏。这些使《牡丹亭》富有了现代意识。

电视里总是在播出《游园》《惊梦》,实际上《寻梦》最为精彩,《写真》《离魂》《拾画》《魂游》《幽媾》《冥誓》都很不错。这几折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误以为除去那些政治因素会更加动人,看完张继青版《牡丹亭》后才知道纯爱情版并不见得就比保留政治副线高明,当然,张继青唱的非常好,但这个电影或戏剧背离了原作者对情的深刻描画,看起来更唯物,但实际上审美观念机械。

问白先勇先生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其实是否定政治线索的。但这几天看完整部作品,觉得还是白先生这个版本好。

纯粹的爱情戏,一来情节发展有所限制,二来容易引起观众视觉听觉疲劳,三来,一个戏可展示多种角色。

难怪四百年来,无论戏剧的盛期还是衰期,《牡丹亭》还活跃在舞台。

青春版挨近了青年,粮仓版娱乐了小众,园林版走向了自然,《牡丹亭》就这样成为爱好昆曲的人们保存昆曲的首选剧目。

“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