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常见基本急救知识心得体会范本 急救小常识心得体会(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0:22:51 页码:8
常见基本急救知识心得体会范本 急救小常识心得体会(三篇)
2022-12-28 10:22:51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常见基本急救知识心得体会范本一

练 习

十一、指出并改正下列各句的语法错误。

1. 时传祥是全国劳动模范,他的好思想、好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由先进生产者组成。

3. 学校办得好不好,取决于学校领导强烈的事业心。

4. 如果采用全自动控制和组合生产,产量和质量提高多少倍啊!

5. 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和加快各类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6. 眼看着这动人的场画和丰收的喜讯,怎么不叫人高兴呢?

7.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8. 这幅画不正寓意文艺工作者在浓墨重彩地描绘我们生气勃勃的春天吗?

9. 人们都以亲切的目光倾听着他发言。

10.这些人入党后,从未经过严峻的考验和审查。

11.作家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与人民大众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12.蜜蜂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五十万朵左右的花粉。

13.看了华山抢险英雄事迹的报道,令人十分感动。

14.从这个事实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15.这以后,谢文华已受伤致残,但仍强迫他干重活。

16.观众将拭日以待你的新角色。

17.当民族危急的关头,只有人民才能担当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

18.他们游览了我国的佛教圣地灵隐寺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墓。

19.由于采购员能合理使用资金,促使品种不断增加。

20.贵州的回民,大多是清末从云南因杜文秀起义失败后移入的。

21.他“朝为工,夜习画”,说明他对艺术的饥渴与勤奋。

22.高梁和玉米在小苗苗时不大好分辨,起码对城里人来说是这样,待长大以后,一个从旁边长出了绿棒儿,一个在头上长出了红穗儿。

23.他们姐妹俩从小就爱生病,姐姐不是发烧了,就是妹妹咳嗽了。

24.如果我把课不教好,怎么对得起广大同学呢?

25.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对大家是很熟悉的。

26.他们本着保证价廉物美为原则,使用了的工艺和新的操作技术。

27.水的化学成分是一个原子的氧和两个原子的氢化合而成。

28.你现在不好好学习,胡作非为,请想想将后出现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29.一到地里,大家就忙开了,割麦的割麦,捆麦的捆麦,也有的装车。

30.运水来自海边,在那独特的环境里,养成了他素朴的性格,鲁迅初次见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在文章中时常说到,是很自然的了。

31.他(卢嘉川)知道敌人如果真正得到了他们的名单,便不会同他这么费劲了,正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说“知道了”。

32.用机器加工文献,每一千字只两角钱,比人工翻译便宜四倍。

二、什么叫紧缩法?什么叫类比法?紧缩法和类比法有什么用?

三、试用紧缩法检查下列句子有没有语法错误;如果有语法错误,试说明是什么性质的错误:

(1)参加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各科研院所和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在中国人民

解放军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多年的紧张劳动,于1964年9月15日,我国终于成功地发射了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经济侵略是无形的,然而比军事侵略更凶猛,受害也更深。

四、试用类比法检查下面这个句子有没有语法错误;如果有语法错误,试说明是什么性质的错误:

他们用的是美声唱法演唱的。

对于常见基本急救知识心得体会范本二

第十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我们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是各种各样的。有些语病,如“词类误用”、“复句组织中的毛病”、“虚词使用不当”等,我们已经在有关章节(分别在第二节、第八节、第九节)里谈得比较集中,比较充分,在这一节里就不再谈了。有些语病,如“搭配不当”、“残缺”、“词语位置不当”等,虽也已分别在前面几节里谈到过,但考虑到一般在写作中犯这些方面的毛病比较多,前面又是分散着谈的,这里有集中谈一下的必要,所以这里将不避重复,再作进一步的说明。此外,在这一节里我们还想谈谈在指代和数量表达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毛病也比较常见。

一 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报)

(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刊)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例如:

(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刊)

(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书)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例(4)是个因果复句,单就每个分句看,似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读到后一个分句“立意很深”,总觉着别扭。“立意很深”是陈述那个成分的呀?从句子结构上看,“立意很深”该是说明“作者”的,因为后一个分句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那省略的主语该是“通讯的作者”;但从意思上说,“立意很深”该是用来陈述“这篇通讯”,因为“立意很深”只能用来形容作品内容,不能用来说明人。所以这个句子的毛病也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

(5)*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6)*汽车本身质量的好坏,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例(5)主语“内容正确”是从一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则是从两方面说的,不搭配。宜将主语改成“内容是否正确”或“内容正确与否”。例(6)刚好相反,主语是从两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从一个方面说的,也不搭配。宜将谓语改成“也是能否保证行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主语或谓语是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主谓的配合。下面的句子都有问题:

(7)*一年不见,她的身体,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比先前提高了许多。(刊)

(8)*由于该县领导严重忽视安全生产,以致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事

故屡屡发生。(报)例(7)“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可以说“提高”,“身体”是不能说“提高”的。可将“身体”改为“健康水平”,便两项都照顾到了。当然也可以这样改:

(9)一年不见,她的身体比先前好多了,她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也比先前提高了

许多。例(8)毛病出在作定语的主谓词组“劳动者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上。“财产”可以“遭受巨大损失”,“生命”不可能说“遭受巨大损失”。宜分开来说,改为“劳动者人身伤亡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二)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述语和宾语搭配不当,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上不搭配,例如:

(1)*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由违反协

议者负责赔偿。(刊)

(2)*凡拒不执行火场指挥员指挥的,必须给以严厉的行政处分,严重的要负刑事

责任。(报)

(3)*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他们加强了安全教育与管理。例(1)“违反”和“义务”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宜改为“合伙人如严重违反协议,不履行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例(2)“执行”跟“指挥”在语义上也不搭配。如要保留“执行”,可将“指挥”改为“命令”或“指示”;如要保留“指挥”,可将“执行”改为“服从”。例(3)我们只能说“防止„„发生„„”,不能说“防止„„不再发生„„”。“为了„„防止发生„„”就是“为了不再发生„„”的意思。如要保留“防止”,得把“不再”删去;如要保留“不再发生”,可以将“防止”改为“使”。

另一种是语法上不搭配。例如:

(4)*经过这一阶段的整顿,见到了成效,初步改变了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

乱。(报)

(5)*在焦作市发现的一组元代杂剧陶俑中,有奏乐、有吹口技、有跳舞等,个个

姿态优美,生动逼真。(刊)

(6)*你看完这个电影,会强烈地感到一个没有出场的人,那就是电影故事的作者。

(报)

例(4)动词“改变”要求后面所带的宾语是名词性的,而“这一条街长期来一直比较混乱”是个主谓词组,不属于名词性词语。应在“„„比较混乱”之后加上“的状况”三个字。例(5)动词“有”也要求带名词性宾语,而现在“有”后面的词语“奏乐”、“吹口技”、“跳舞”都是动词性词语,显然不合要求。可有两种改法,一是改为“有的奏乐,有的吹口哨,有的跳舞”,一是改为“有奏乐的,有吹口哨的,有跳舞的”。例(6)是另一种情况,动词“感到”要求带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而现在“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是个名词性词组,与要求不合。可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改为“有一个人没有出场”。

当述语或宾语为联合词组时,更要注意述语和宾语之间的配合。下面的例句在述宾配合上都犯有顾此失彼的毛病:

(7)*现在,我又看到了那从小住惯了的用山区特有的石板和茅草盖成的小屋子,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特有的幽默而爽朗的笑声。

(刊)

(8)*这一年来,长沙市教育局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培养和提高中学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9)*先锋厂这几年来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技术,不可能带来高效益,所以

他们不断采用新技术,努力研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报)

例(7)作述语的“看到了”不是联合词组,而作宾语的“„„小屋子,„„乡亲,„„乡音,„„笑声”是个联合词组。“看到

对于常见基本急救知识心得体会范本三

一、席次的安排

(1)西餐多采用长台,大型宴会除主台外,可采用圆台。正式宴会一般均安排席位,也可只排主要客人的席位,其他客人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在入席前通知到每一个出席者,使大家心中有数(可以在请柬上标明台号)。

(2)西餐的坐席排列,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右高左低。

(3)西餐习惯男女交叉安排,以女主人的位置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右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右边。

(4)举行两桌以上的西式宴会,各桌均应有第一主人,其位置应与主桌主人的位置相同,其宾客也依主桌的座位排列方法就座。

(5)席位安排遇到特殊情况,可灵活处理,如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把主宾安排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坐在主宾的位置,第二主人坐在主宾左侧。

二、西餐的菜序

品尝西餐,应知道西餐的菜序。所谓西餐的菜序,在此是指享用西餐时正规的上菜顺序。

西餐的菜序与中餐具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在中餐里,汤是用餐的标准“结束曲”;而西餐中,汤是被用来“打头阵”的。应当说明的是,西餐亦有正餐与便餐之分,其莱序,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

1.正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特别是较为正规的正餐,其菜序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十分讲究。在大多数情况下,西餐正餐往往会由七八道菜肴所构成。一顿完整的正餐,进餐时间约需1—2小时。

(1)开胃菜。所谓开胃菜,即用来为进餐者开胃的菜肴。因为在西餐里它首先上桌,所以亦称之为头盆。在西餐的正餐里,有时它并不列入正式的莱序,而仅仅用来充当“前奏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开胃菜都是由蔬菜、水果、肉食、海鲜等组成的拼盘,大多以各种调味汁凉拌而成,不但色泽悦目,而且口味宜人。

(2)汤。西餐中的汤必不可少,它的口感芬芳浓郁,具有极好的开胃作用。依据传统的讲法,汤才是西餐之中的“开路先锋”。只有开始喝汤时,才可以算是正式开始吃西餐了。西餐的汤有白汤、红汤、清汤等几种。享用西餐时,仅可上一种汤。

(3)主菜。主菜是西餐的核心内容。西餐里的主莱通常有冷有热,但大都应当以热菜作为主角。比较正规的西餐,一般都要上一份冷盘和两份热菜。在上桌的两份热菜中,往往还讲究一份是鱼菜,另一份是肉菜,有时还会添加上一份海味菜。在西餐的主菜里,肉菜被用以代表用餐的档次与水平。

(4)点心。吃过西餐的主菜后,根据需要可点一些诸如蛋糕、饼干、吐丝、馅饼、三明治之类的小点心,使那些还没有吃饱的人借以填满肚子。要是已经吃饱了,可以不吃。

(5)甜品。西餐中最为常见的甜品有布丁、冰淇淋等。这些甜品在正餐上,被视为一道例莱。因此,就餐者应当尽可能品尝。

(6)热饮。西餐用餐结束之前,应为就餐者供应热饮,以此作为“压轴戏”。最正规的热饮,是红茶或者不加任何东西的黑咖啡。二者只选其一,不宜同时享用。热饮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就餐者消化。热饮就餐者可以在餐桌上饮用,也可以换地方,例如到休息厅或客厅饮用。

2.便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多见于宴会或者其他重要的节假日。它虽然较为隆重,但往往耗资、耗时颇多。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将西餐正餐进行简化,即西餐便餐。其菜序主要由开胃菜、汤、主菜(各一份)、甜品、热饮等等构成。

三、西餐的餐具

学习西餐礼仪时,掌握西餐餐具的使用方法是重点内容之一。在所有的西餐餐具之中,餐刀、餐叉、餐匙以及餐巾是最具代表性的。以下分别对其加以介绍。

1.刀叉

刀叉是人们对于餐刀、餐叉这两种西餐餐具所采用的统称。二者既可以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不过更多的情况下,刀叉都是配合使用的。

掌握刀叉的使用,需要具体学习刀叉的类别、刀叉的用法、暗示等三个方面的知识。

(1)刀叉的类别及摆放位置。

在正规的西餐宴会上,莱肴是一道一道分别上桌的,而每吃一道莱肴,都需更换一副刀叉。也就是说,每吃一道莱肴时,都要配以专用的、不同类别的刀叉,决不可以从头至尾只使用一副刀叉,也不可以不加区分地胡拿乱用刀叉。

享用西餐正餐时,在每一位就餐者面前的餐桌上,都会摆放上专门供其个人使用的刀叉,如吃黄油所用的餐刀叉、吃鱼所用的餐刀叉、吃肉所用的刀叉和吃甜品所用的刀叉等。这些刀叉除了形状各异之外,还有具体摆放的位置。

吃黄油所用的餐刀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餐叉的,它的正确位置,是横放在就餐者左手的正前方。

吃鱼和吃肉所用的刀叉通常应当是刀右、叉左地分别纵向摆放在就餐者面前的餐盘两侧,方便就餐者依次分别从两边由外侧向内侧取用。

吃甜品所用的刀叉应最后使用,一般被横向放在每人所用的餐盘的正上方。

(2)刀叉的使用。

正确持刀的方法右手持刀,拇指抵刀柄一侧,食指按于刀柄上,其余三指弯曲握住刀柄。不用餐刀时,应将其横放在盘子的右上方。

正确持叉子的方法若叉子不与刀并用时,右手持叉取食叉齿向上。当刀叉并用时,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叉齿向下叉住肉;肉被割下后,先把刀放下,叉换右手,用叉子叉上肉送到嘴里。

刀叉并用方式有英国式和美国式两种。英国式的使用方法要求就餐者在使用刀叉时,始终右手持刀,左手持叉,一边切割一边叉而食之,这种方法显得比较文雅;美国式的具体做法是右刀左叉,一鼓作气将要吃的食物全部切好,然后再把右手的餐刀斜放在餐盘的前面,将左手的餐叉换到右手,最后右手执叉就餐。

使用刀叉时注意事项使用刀叉就餐时,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切割食物时,不要弄得铿锵作响;②切割食物时,应当从左侧开始,由左而右逐步而行;③切割食物时,应当双肘下沉,前后移动,切勿左右开弓,把肘部抬得过高;④每块被切割好的食物大小,应当入口刚刚合适,一般应当以餐叉铲而食之,不可以用叉刀扎着吃,也不可以用餐叉叉起之后一口一口地咬而食之;⑤双手同时使用刀叉时,叉齿应当朝下,右手持叉进食时则应使叉齿朝上,临时将刀叉放下时,切勿使刀叉朝外;⑥如果刀叉掉落地上,一般不应继续使用,而应请侍者另换一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